永久起搏心电图变化及起搏器失效心电图判断

永久起搏心电图变化及起搏器失效心电图判断

一、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纪晨晖[1](2019)在《心脏心室永久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选择》文中提出自从瑞典一家医院在1958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全埋藏式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之后,起搏器植入技术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发展,逐渐成为纠正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治疗技术手段。右室心尖部位(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因肌小梁丰富,电极固定稳固,因此一直被当做是主要心室起搏部位。但是学者在对RVA起搏进行研究中发现,RVA起搏会导致二尖瓣返流增加,并引起心室舒缩功能发生损伤。长期RVA起搏起搏下,局部心肌细胞会出现肥厚、钙化、排列紊乱及退行性变等,左心室功能受损,心肌灌注发生改变,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左心室组织学出现异常病变,最终导致了心室重塑。而RVA起搏还会导致心室中电收缩及激动顺序发生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从而对心脏重构产生不良影响。随心脏起搏器的安装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对心脏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进行了验证。本文就常规RVA起搏及学者所研究的常见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特点及相关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孙旭杜[2](2014)在《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尝试经CS植入心室电极实现常规心脏起搏,克服传统经三尖瓣右室心内膜起搏潜在的风险,为改进心脏起搏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植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连续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住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CSPE和ACC/AHA《指南》普通心脏起搏Ⅰ类适应证的患者61例,(男31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89±12.15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7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2例,房颤伴长间歇8例。随机分为经CS心室起搏的研究组和传统右室起搏组。所有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所有患者术前行心脏超声评价三尖瓣返流情况。研究组先行CS逆行灌注造影寻找起搏靶静脉或直接用标测电极、普通右室电极探查CS开口,然后将普通右室电极或经推送长鞘将专用左室电极送入靶静脉,经影像定位及电生理定位满意后固定电极,其余操作同传统起搏。传统右室起搏组采用跨三尖瓣植入右室电极的常规方法完成手术。3.采集基线资料,手术X线曝光时间。记录手术后即刻、出院后不同时段的起搏效果、起搏相关并发症、起搏系统参数以及三尖瓣返流情况等指标,分析经CS心室起搏的优劣及实施经CS心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4.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以P<0.05判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础病种类等基线资料差异无显着性(性别:男51.72%,女48.28%与男50%,女50%;年龄:63.14±13.23岁与64.4±11.54岁;身高:161.95±9.27cm与163.19±9.48cm;体重:59.73±10.87kg与60.14±14.36kg;P均>0.05)。6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实现心室起搏(成功率100%)。除研究组1例失访外,6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98.04%),最短随访3个月,最长随访12个月,平均随访3.86±1.88月。2.两组患者共选用VVI起搏器8例,DDD起搏器53例,起搏器类型无组间差异显着性(P=0.873)。研究组心室起搏成功率低于对照组(65.52与100%,P=0.001),研究组未能实现心室起搏的10例(34.48%)患者改行了传统右室起搏。研究组首先采用普通右室起搏电极经CS起搏的8例中失败的6例(75%)改行传统右室起搏且成功。参照CRT技术植入专用左室电极的21例患者中17例(80.95%)成功,4例(19.05%)失败并改行传统右室起搏且成功。研究组心室起搏成功的19例分别采用了心大静脉上游6例(31.57%)、左室高侧支静脉4例(21.05%)、左室侧静脉6例(31.57%)、心后静脉1例(5.3%)和心中静脉2例(10.52%);其中普通右室电极仅2例成功(成功率25%),采用CRT专用左室电极和专用输送鞘成功17例(成功率80.95%),采用CRT专用左室电极成功率高于普通右室电极(80.95%与25%,P=0.009)。对照组32例右室起搏的电极分别定位于右室尖13例(40.63%),右室间隔部19例(59.37%)。3.研究组3例(10.34%)不良事件分别为术中发生CS夹层1例和心包积液1例(共6.9%),术后膈肌刺激1例(3.4%)。对照组无不良事件(0%),61例患者均未死亡,给予相应处理后起搏器均运行正常。两组间起搏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性(10.34%与0%,P=0.203)。4.研究组植入心室电极X线曝光时间长于对照组(7.43±5.56min与,3.85±2.21min P=0.01)。两组植入心室电极X线曝光时间均与性别、身高、体重无相关性(P均>0.05)。5.术中检测,研究组起搏阈值稍高于对照组(1.43±1.05v与0.79±0.69v,P=0.009),但两组的起搏阈值均在安全范围。两组心室电极的感知灵敏度相当(10.77±4.96mv与9.66±2.93mv,P=0.367);研究组心室起搏的阻抗稍高于对照组(884.35±476.52Ω与615.48±214.89Ω,P=0.010),但两组的起搏阻抗均在安全范围。6.术后1月及术后3月随访,研究组心室起搏阈值均稍高于对照组(1.16±0.76v与0.83±1.01v,P=0.024;1.12±0.76v与0.66±0.28v,P=0.004)。两组的心室感知灵敏度相当(12.85±6.41mv与11.21±7.10mv,P=0.449;13.67±6.25mv与12.74±7.73mv,P=0.684)。研究组心室起搏阻抗稍高于对照组(737.18±251.19Q与555.13±185.23Ω,P=0.006;758.18±217.22Ω与540.42±179.99Q,P=0.03)。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和起搏阻抗均有降低趋势且均在安全范围。两组的心室感知性能均有改善趋势,但以上动态变化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7.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三尖瓣返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96.55%与100%,P=0.96)。术后1月研究组三尖瓣返流面积增加的例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1.18%与62.5%,P=0.260)。术后3月对照组三尖瓣返流面积增加的例数明显多于研究组(71.8%与29.4%,P=0.004)。术后研究组平均三尖瓣返流面积较术前无显着增加(P=0.158),传统右室起搏组平均三尖瓣返流面积较术前有所增加(P=0.004)。结论1.在常规心脏起搏患者中采用经CS心室起搏替代跨三尖瓣右室心内膜起搏经典术式,具有有效、可行、简便、可重复等特点。有可能避免跨三尖瓣右室起搏潜在的致三尖瓣返流、电极脱位、心内膜感染难治等诸多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索。2.采用普通心室电极尝试经CS心室起搏的成功率偏低,借助成熟的CRT技术采用特殊左室电极则成功率显着提升。经CS心室起搏和传统跨三尖瓣右室起搏的X线曝光时间均与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无相关性,但经CS心室起搏X线曝光时间稍长于传统右室起搏。随着起搏系统软硬件和植入技术的改进,曝光时间可进一步缩短。已开展CRT应用并熟练掌握左室电极植入技术的团队,不存在常规心脏起搏术中实现经CS心室起搏的技术障碍。3.经CS心室起搏的术中和术后会发生CS夹层、心包积液、膈肌刺激等起搏相关并发症,但发生率并未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经CS心室起搏的起搏参数并未劣于传统右室起搏。提示经CS心室起搏安全、可行。4.经CS心室起搏可获得更趋于中心型心室激动的QRS波形态与时限,可避免传统右室起搏极易导致的LBBB QRS图形,使起搏治疗更符合生理性,似可改善起搏患者的远期预后。5.对于禁忌跨三尖瓣起搏、未能实施CRT、已经存在LBBB的患者,经CS心室起搏似可作为传统右室起搏的替代。

党瑜华,董新成,王芳[3](2000)在《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正常起搏与起搏器功能障碍时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正常起搏心电图中可见室性融合波、手风琴现象及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起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起搏与感知功能异常。结论 :心电图检查是判断起搏器功能的简便敏感方法 ,正确判断起搏心电图改变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黎莉,华伟,程康安,黄捷英,张萍[4](1997)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说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主办、亚洲-太平洋心血管病学会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学术会议于1996年9月25~27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及工程技术人员代表700余人参...

祁述善,沈向前,周胜华[5](1996)在《起搏器综合征的诊断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545例使用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的患者中,有37例符合起搏器综合征的诊断,占6.7%。表现为安置起搏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头晕、胸闷、心悸、气促、咳嗽、痰中带血、出汗、腹痛、浮肿、焦虑、精神恍惚、头胀、面红、颈部异常搏动感等症侯。给予程控调整起搏频率尽可能恢复自身心律或适当调高起搏频率后,上述症侯均消除,支持起搏器综合征的诊断。37例中无一例需改置房室顺序起搏器。

二、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心室永久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RVA的替代部位起搏及心脏多部位起搏
    1.1 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 (RVS)
    1.2 右室流出道起搏 (RVOT)
    1.3 直接希氏束或希氏束旁起搏
2 心室起搏方式的选择
    2.1 心室起搏方式的选择原则
    2.2 心室起搏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3 结论

(2)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术语对照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论着专着情况
致谢

(3)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常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
    1.1 起搏心律中的手风琴现象
    1.2 起搏心律中的真、伪室性融合波
    1.3 起搏-夺获呈联律形式出现
    1.4 逆行室房传导
    1.5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1.6 房室顺序起搏中的房性融合波
2 起搏器故障———起搏与感知功能障碍的心电图表现
3 结论

四、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心室永久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选择[J]. 纪晨晖. 智慧健康, 2019(03)
  • [2]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研究[D]. 孙旭杜.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2)
  • [3]永久起搏中的心电图改变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判断[J]. 党瑜华,董新成,王芳.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01)
  • [4]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纪要[J]. 黎莉,华伟,程康安,黄捷英,张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02)
  • [5]起搏器综合征的诊断及处理[J]. 祁述善,沈向前,周胜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04)

标签:;  ;  ;  

永久起搏心电图变化及起搏器失效心电图判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