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诺尔铅锌矿粉回收系统分析研究

白音诺尔铅锌矿粉回收系统分析研究

一、白音诺尔铅锌矿粉矿回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龙[1](2021)在《含碳铅锌矿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铅锌矿为研究背景,分析脱碳的方法,并提出了脱碳-选铅-选锌的试验流程,针对该矿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铅和锌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在全世界的消耗量都是不可估量的。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对铅锌等有色金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铅锌矿石大多属于贫矿,富矿只占少数,所以我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铅锌矿,价格昂贵,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这就要求我们在铅锌贫矿和铅锌难选矿石的工艺流程上进行优化,对解决我国现在的铅锌资源匮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将矿石样品破碎至-74μm,综合运用光学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和MLA650矿物解离分析,对矿石的工艺矿物学进行了考察。其次,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脱碳-铅浮选-锌浮选试验,选择了合适的除碳方法、磨矿细度及药剂,确定了铅浮选、锌浮选试验的活化剂、捕收剂种类及最佳用量。最终得出最佳磨矿细度为-0.074mm占78%,煤油最佳用量为60g/t,乙硫氮最佳用量为20g/t,硫酸铜最佳用量为150g/t,合适的捕收剂为现场锌捕收剂和异丁基黄药,捕收剂最佳用量为40g/t,锌浮选的最佳时间为6min。最后,进行全流程开路试验和全流程闭路试验。在除碳方法、磨矿细度及药剂,铅浮选、锌浮选试验的活化剂、捕收剂种类及最佳用量的基础上,分别以现场锌捕收剂和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时,获得的铅锌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是57.19%和55.71%,67.04%和88.23%。本文为现场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与试验依据,也为采用脱碳-铅浮选-锌浮选工艺的其他选厂提供了参考。

张万忠[2](2018)在《白铅矿和菱锌矿的辅助捕收剂研究》文中认为十二胺是重要的矿物浮选捕收剂之一,对铅锌含氧盐矿物具有一定的浮选效果,但回收率不高。因此,开发铅锌含氧盐矿物的新型捕收剂或辅助捕收剂,提升该类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水平,是解决我国铅锌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在铅锌矿物的浮选过程中,捕收剂的亲固基常常与矿物表面的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形成金属配合物或以弱化学键方式键合,从而实现对目的矿物的捕收。因此,根据配位化学理论分析矿物浮选过程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铅锌含氧盐矿物的新型辅助捕收剂,可为该类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创造条件。本文以白铅矿、菱锌矿为研究对象,选择十二胺为捕收剂,以稠杂环类芳香族化合物(8-羟基喹啉、喹哪啶酸)、单杂环类芳香族化合物(2,2’-联吡啶-3,3’-二羧酸、6-甲基-吡嗪-2-羧酸)和单芳环双羧酸类芳香族化合物(苯基丙二酸、苯乙基丙二酸)为辅助捕收剂,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类型辅助捕收剂与铅(Ⅱ)或锌(Ⅱ)的配位作用,探讨了不同类型辅助捕收剂与白铅矿或菱锌矿的作用模型,考查了不同类型辅助捕收剂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研究过程中,选择具有稠杂环结构的辅助捕收剂8-羟基喹啉、喹哪啶酸,分别与铅(Ⅱ)、锌(Ⅱ)金属离子反应,得到8-羟基喹啉-铅、8-羟基喹啉-锌、喹哪啶酸-铅和喹哪啶酸-锌4种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分析表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在8-羟基喹啉-铅配合物中,铅(Ⅱ)与8-羟基喹啉形成五元螯合环配位构型,进一步通过铅离子侨联,形成具有四核超分子结构。在8-羟基喹啉-锌、喹哪啶酸-铅和喹哪啶酸-锌配合物中,均由8-羟基喹啉和喹哪啶酸上的芳环氮和羧基氧螯合配位形成单体化合物。根据配合物1-4的配位模式与空间结构,构建了 8-羟基喹啉和喹哪啶酸与白铅矿和菱锌矿表面金属离子的作用模型。选择兼具单杂环结构且配位模式丰富的辅助捕收剂2,2’-联吡啶-3,3’-二羧酸和6-甲基-吡嗪-2-羧酸,分别与锌(Ⅱ)离子进行反应,获得了 2,2’-联吡啶-3,3’-二羧酸-锌和6-甲基-吡嗪-2-羧酸-锌2种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征了两者的分子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结合CCDC晶体数据库信息,分析了 2,2’-联吡啶-3,3’-二羧酸-铅和6-甲基-吡嗪-2-羧酸-铅配合物的空间分子构型。根据2,2’-联吡啶-3,3’-二羧酸和6-甲基-吡嗪-2-羧酸与铅、锌离子的配位模式,构建了它们与白铅矿和菱锌矿表面金属离子的作用模型。选择辅助捕收剂苯基丙二酸和具有脂肪链特征的苯乙基丙二酸为有机配体,分别与铅(Ⅱ)或锌(Ⅱ)离子进行反应,辅以平面配体联吡啶和邻菲罗啉,通过常温挥发法制备了苯基丙二酸-铅、苯基丙二酸-锌、苯乙基丙二酸-铅和苯乙基丙二酸-锌4种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和表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苯基丙二酸-铅配合物中的铅离子具有4种配位模式;苯基丙二酸-锌配合物中的锌离子为五配位四角锥构型,苯乙基丙二酸-锌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基于配合物的配位模式和空间构型,构建了苯基丙二酸、苯乙基丙二酸与白铅矿和菱锌矿表面金属离子的作用模型。配合物分子结构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本文选择的6种辅助捕收剂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均是良好的配位原子,与铅、锌离子形成不同构型的金属配合物,同时单体配合物分子之间主要以氢键和芳环堆砌等弱作用构筑成超分子结构。配位键和丰富的弱化学键可能导致辅助捕收剂与白铅矿和菱锌矿表面发生作用,提高它们的浮选技术指标。浮选试验研究表明,十二胺对白铅矿和菱锌矿具有较好的捕收作用,在自然pH值和室温条件下,当十二胺用量为25 mg/L时,白铅矿的浮选回收率最高可达88.71%;当十二胺用量为50 mg/L时,菱锌矿的浮选回收率最高可达85.44%。6种辅助捕收剂与十二胺配合使用,均可提高白铅矿、菱锌矿的浮选技术指标。针对白铅矿,固定十二胺用量为15 mg/L时,辅助捕收剂苯基丙二酸和苯乙基丙二酸的效果最为明显,白铅矿的回收率最高可达98%以上,与不添加辅助捕收剂时的浮选指标比较,白铅矿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 24.09和24.05个百分点;其次是喹哪啶酸、6-甲基-吡嗪-2-羧酸、8-羟基喹啉,添加后使白铅矿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 22.06、20.74、20.43个百分点;添加2,2’-联吡啶-3,3’-二羧酸的效果相对较差,白铅矿的最高回收率可达91.06%,比不添加时提高了 16.86个百分点。针对菱锌矿,固定十二胺用量为25 mg/L时,苯乙基丙二酸的作用效果最明显,锌的最大回收率为97.94%,比不添加时提高了 26.44个百分点;其次是苯基丙二酸、6-甲基-吡嗪-2-羧酸、8-羟基喹啉和2,2’-联吡啶-3,3’-二羧酸,添加后使菱锌矿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 21.36、21.26、17.58、17.26个百分点;添加喹哪啶酸的效果相对较差,菱锌矿最大回收率为88.67%,比不添加时提高了 17.14个百分点。

罗业民,蒋文利,吴永强,于志明,彭及环,王九宝[3](2017)在《司家营某地下矿粉矿回收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司家营某地矿粉矿回收系统原采用普遍性结构模式,存在结果复杂、投资大、维护成本高等缺点。为此,提出了粉矿回收系统优化方案,分析了优化方案的应用效果。根据与普遍性结构的投资对比,粉矿回收系统优化方案节省了基建投资235万元,减少了工程量1286.2m3,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李飞[4](2017)在《微细粒银矿浮选试验及活性炭强化浮选机理》文中指出银在国际金融业和制造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银矿资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大。我国银资源储量巨大,但优质银矿正不断减少,因此,以往难处理的银矿资源,如微细粒银矿、复杂伴生银矿等,逐渐成为银的重要来源。论文研究对象为云南某银矿,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样中矿物组成复杂,嵌布微细,铅、锌等金属含量较低,银为主要的有价元素,其品位为226.90g/t。原矿细粒级中(-0.038mm)银分布率高达33.64%,属于微细粒银矿。论文通过条件试验、流程结构试验和添加活性炭吸附浮选试验,对该矿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浮选试验研究,并对活性炭强化银矿物浮选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浮选条件试验和流程结构试验,确定了该矿浮选回收的最佳流程为“一粗一精两扫”。浮选最佳试验条件:原矿磨矿细度-0.074mm占90%;粗选组合抑制剂六偏磷酸钠和水玻璃的配比为1:2,用量1500g/t;硫化钠用量600g/t;组合捕收剂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的配比2:1,用量150g/t;起泡剂2#油用量40g/t;扫选Ⅰ组合抑制剂六偏磷酸钠和水玻璃的配比1:2,用量750g/t,硫化钠用量300g/t;组合捕收剂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的配2:1,用量75g/t;起泡剂2#油用量为20g/t;扫选Ⅱ组合抑制剂六偏磷酸钠和水玻璃配比1:2,用量300g/t;硫化钠用量150g/t,组合捕收剂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配比2:1,用量45g/t;精选只添加捕收剂丁铵黑药,用量25g/t。通过采用组合抑制剂和捕收剂,全流程闭路试验得到的精矿含银品位为6084.68g/t,回收率为62.84%。对活性炭强化银矿物浮选作用的研究表明,在磨矿阶段添加3000g/t活性炭的情况下,采用“一粗一精两扫”的全流程闭路试验得到的精矿含银品位为5377.64g/t,回收率为68.08%。由此可以看出,在添加活性炭的情况下,银精矿中的回收率较不添加的情况高出5.24个百分点。说明活性炭的添加对精矿回收率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但如何提高精矿含银品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添加活性炭前后的精矿进行观察可知,活性炭对银浮选回收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其对微细粒银矿物的吸附作用;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超声波解吸脱附对两种精矿分析得知,活性炭主要通过其物理吸附特性对矿样中的微细粒银矿物进行吸附以达到强化回收银的目的。

张亮[5](2016)在《某深部难采矿体岩爆诱发倾向及开采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埋深超千米的金属矿山由于地应力增大诱发的岩爆问题日益凸显。深部开采地应力大,出现的开采技术问题多,根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矿体赋存特征,合理选择何种采矿方法和何种采场结构参数以实现矿山安全高效开采,保证矿山可持续生产,是目前越来越多金属矿山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本文以某铅锌矿的开采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矿区岩爆倾向性进行了分析和判定,针对该矿床埋深较深,深部构造应力场强烈,围岩具有岩爆倾向且矿体本身形态复杂多样的特点,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在矿山采矿方法优选、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和巷道开挖岩爆预测与判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保证矿山安全高效可持续开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在查阅矿区地质资料并对矿山工程地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主要矿石和岩石进行物理力学参数测试试验,并采用广义Hoek-Bown准则进行折减,得到岩体力学参数,为后续的分析与计算提供可靠准确的基础资料。(2)对表征岩爆倾向性的4种常用指标(岩石脆性系数K、有效冲击能量指标W、弹性变形能量指数WET和冲击能量指数WCF)进行试验并计算,并采用以岩石脆性系数K和有效冲击能量指标W作为主要综合判定指标,弹性变形能量指数WET和冲击能量指数WCF为辅助指标的判定方法,对矿区岩石岩爆倾向性进行综合判定。理论与实践表明,该判定方法客观科学。(3)针对矿床埋深较深,深部构造应力场强烈,在未来开采中将受到岩爆威胁且矿体形态复杂多样等特点,初步选择了5种适合于该矿床开采的采矿方法,再采用基于熵权—理想点理论方法对矿山采矿方法进行优选,最终得出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法为经济、技术和安全各方面综合考虑对该矿床最合理的采矿方法。(4)采用ANSYS-FLAC3D两种软件的耦合建立了采场几何模型,模拟和计算了采场在开挖和充填过程中的应力、竖向位移、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和采场稳定性情况。经过安全和经济两方面初步筛选,得出开采方案4、方案7、方案14和方案16为采场稳定性较好且生产能力相对较大的开采方案。(5)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了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选模型,构建了由经济、技术、安全3方面8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并得出了初选出的4种开采方案优越度值。依据离差函数特征,开采方案14综合优越度最高,即最终采用4m×4m(宽×高)进路、全部胶结充填的开采方案。(6)从岩爆发生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出发,对巷道开挖岩爆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综合预测与评价。在岩爆倾向性判定基础上,模拟和计算了在矿区有岩爆倾向的两种岩体中开挖巷道时,巷道边壁围岩最大主应力值分布规律,并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和判断了巷道可能发生不同等级岩爆时对应的临界埋深。

宾峰[6](2014)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高寒地区各类岩土工程不可避免的将受到冻融损伤、动载荷破坏等实际问题,开展岩石在冻融作用下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选取砂岩试样,对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砂岩展开动、静力学特性对比试验研究以及一维动静组合加载试验,借助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冻融循环后砂岩内部损伤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冻融循环和动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冻融循环后的砂岩孔隙度、T2谱分布、T2谱面积变化以及核磁共振成像进行分析,揭示了冻融循环作用对砂岩内部孔隙的扩展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作用过程,对砂岩内部损伤是一个疲劳损伤破坏的过程。(2)通过动、静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砂岩动、静全应力应变曲线、破坏模式、峰值强度、峰值应变等变化规律。不同冻融循环后的砂岩试样在动、静加载作用下呈现不同的破坏模式:静载作用下砂岩以劈裂、剪切破坏为主,并随冻融循环增加由单一的劈裂面向“X”型剪切演化,动载作用下以拉伸破坏为主,并随着冻融循环增加试样碎块呈现均匀细小化分布;0-20次、60~100次冻融循环砂岩内部孔隙扩展加剧,使得砂岩的动、静载下峰值强度弱化、峰值应变增速趋急;动载作用下砂岩平均峰值强度整体降幅略小于静荷载作用,静载条件下压密阶段的存在使得峰值应变的增幅大于动载作用。(3)通过一维动静组合加载实验,获得了砂岩动态强度随冻融循环和轴向静压的变化规律;轴向静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岩石的动态峰值强度,同时引起的端部效应改变砂岩的破碎模式:轴向拉伸破坏→剪张破坏;分析了不同冻融循环下砂岩能量耗散与轴向静压的关系,轴向静压增大可以砂岩能量吸收率,但存在一个与岩石本身性质相匹配的最优值,冻融循环的改变了岩石内部孔隙度数量以及孔隙分布,影响能量的吸收率。(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随着NMR孔隙度值、谱面积微观等特征值增大,砂岩动态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现呈指数降低的规律,并建立了核磁共振特征值与宏观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探讨了冻融循环和动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提出了可由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变双参数表征的总损伤模型。

黄毅,戴兴国,白瑛,汪令辉[7](2013)在《高阶段矿房采场底部结构优化与出矿工艺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冬瓜山铜矿堑沟底部结构高大采场放矿过程中底部结构中残留矿石难以回收的问题,对堑沟参数进行了优化,并结合现场实际对减少死矿堆矿石损失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了矿石的回收率。

朱瑞军,王红绪[8](2002)在《阿舍勒铜矿开拓方案探讨》文中指出开拓方案的选择受矿区地形地质条件和矿床赋存状态的限制 ,不仅要考虑区域地理、经济和自然因素 ,也要考虑已有工程和矿山基建时间等问题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才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开拓系统。

李连俭[9](2001)在《白音诺尔铅锌矿混合井钻爆设计与施工》文中认为针对坚硬岩石岩性特征 ,通过对其可钻性与可爆性分析 ,选取适宜的爆破参数及作业方式 ,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

王东[10](2000)在《白音诺尔铅锌矿粉矿回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粉矿回收系统在矿山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粉矿回收的各种形式及减少粉矿撒落量的措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合理设计粉矿回收系统。以白音诺尔铅锌矿为实例,提出两个方案,即竖井粉矿回收方案和斜井粉矿回收方案,分析了两个方案的优缺。通过详实的资料比较了两个方案所需设备、工程量、投资、经营以及卸矿点等方面的差别。

二、白音诺尔铅锌矿粉矿回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音诺尔铅锌矿粉矿回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碳铅锌矿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铅锌矿资源概况
        1.1.1 世界铅锌矿资源概况
        1.1.2 我国铅锌矿资源概况
    1.2 铅锌矿选矿发展进程及现状
        1.2.1 多金属硫化铅锌矿选矿工艺概况
        1.2.2 铅锌分离药剂及机理
        1.2.3 铅锌分离机理
        1.2.4 含碳铅锌矿性质特点
        1.2.5 含碳铅锌矿的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矿样选取及实验材料
        2.1.1 矿样制备和选取
        2.1.2 试验药剂及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浮选试验
        2.2.2 工艺矿物学试验方法
3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测试方法
    3.2 矿石化学成分
    3.3 矿石矿物组成及含量
    3.4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3.5 不同磨矿粒度原矿中闪锌矿和方铅矿的解离度
    3.6 影响选矿指标的矿物学因素分析
    3.7 小结
4 脱碳-铅浮选-锌浮选条件试验
    4.1 脱碳试验
    4.2 磨矿细度单因素试验
    4.3 铅浮选试验
        4.3.1 乙硫氮用量单因素试验
    4.4 锌浮选试验
        4.4.1 硫酸铜用量单因素试验
        4.4.2 捕收剂种类单因素试验
        4.4.3 捕收剂用量及种类试验
        4.4.4 锌浮选速率试验
    4.5 磨矿细度验证试验
    4.6 小结
5 脱碳-铅浮选-锌浮选开路和闭路试验
    5.1 开路试验
    5.2 闭路试验
    5.3 产品质量检查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科研成果
致谢

(2)白铅矿和菱锌矿的辅助捕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我国铅锌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开发利用状况
        1.1.1 我国铅锌矿产资源种类及特点
        1.1.2 我国铅锌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 我国氧化铅锌矿石的选别工艺
        1.2.1 硫化浮选工艺
        1.2.2 脂肪酸类捕收剂浮选法
        1.2.3 絮凝浮选法
        1.2.4 螯合捕收剂浮选法
        1.2.5 重选(磁选)浮选联合流程
        1.2.6 选冶联合工艺
    1.3 氧化铅锌矿石的浮选药剂研究
        1.3.1 阴离子捕收剂
        1.3.2 阳离子捕收剂
        1.3.3 组合捕收剂
        1.3.4 螯合捕收剂
        1.3.5 新型捕收剂
        1.3.6 辅助捕收剂
    1.4 配位化学及其在浮选药剂开发中的应用
        1.4.1 配合物的几何构型
        1.4.2 配体间的弱相互作用
        1.4.3 由配位化合物到配位超分子化合物
        1.4.4 配位化学在浮选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用矿样
    2.2 试验用药品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辅助捕收剂铅(锌)配合物的合成
        2.3.2 红外波谱(FTIR)测定
        2.3.3 配合物晶体结构表征
        2.3.4 浮选试验
        2.3.5 配合物溶液稳定常数测定
第三章 铅(Ⅱ)或锌(Ⅱ)稠杂环类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3.1 8-羟基喹啉构筑的铅或锌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3.1.1 8-羟基喹啉-铅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3.1.2 8-羟基喹啉与白铅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3.1.3 8-羟基喹啉-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3.1.4 8-羟基喹啉与菱锌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3.2 喹哪啶酸构筑的铅或锌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3.2.1 喹哪啶酸-铅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3.2.2 喹哪啶酸与白铅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3.2.3 喹哪啶酸-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3.2.4 喹哪啶酸与菱锌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3.3 小结
第四章 铅(Ⅱ)或锌(Ⅱ)-单杂环类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4.1 2,2'-联吡啶3,3'-二羧酸构筑的配合物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4.1.1 2,2'-联吡啶3,3'-二羧酸铅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4.1.2 2,2'-联吡啶3,3'-二羧酸与白铅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4.1.3 2,2'-联吡啶3,3'-二羧酸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4.1.4 2,2'-联吡啶3,3'-二羧酸与菱锌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4.2 6-甲基-吡嗪-2-羧酸构筑的铅或锌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4.2.1 6-甲基-吡嗪-2-羧酸铅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4.2.2 6-甲基-吡嗪-2-羧酸与白铅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4.2.3 6-甲基-吡嗪-2-羧酸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4.2.4 6-甲基-吡嗪-2-羧酸与菱锌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4.3 小结
第五章 铅(Ⅱ)或锌(Ⅱ)-单芳环二羧酸类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5.1 苯基丙二酸构筑的铅或锌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5.1.1 苯基丙二酸-铅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5.1.2 苯基丙二酸在白铅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5.1.3 苯基丙二酸-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5.1.4 苯基丙二酸在菱锌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5.2 苯乙基丙二酸构筑的铅或锌配合物结构及作用模型分析
        5.2.1 苯乙基丙二酸-铅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5.2.2 苯乙基丙二酸在白铅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5.2.3 苯乙基丙二酸-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
        5.2.4 苯乙基丙二酸在菱锌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5.3 小结
第六章 6种辅助捕收剂的捕收性能研究
    6.1 十二胺对白铅矿和菱锌矿的捕收效果…
    6.2 辅助捕收剂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
        6.2.1 8羟基喹啉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
        6.2.2 喹哪啶酸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
        6.2.3 2,2'联吡啶-3,3'-二羧酸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
        6.2.4 6甲基吡嗪-2-羧酸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
        6.2.5 苯基丙二酸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
        6.2.6 苯乙基丙二酸与十二胺配合使用的浮选效果
    6.3 6种辅助捕收剂的作用效果分析
        6.3.1 6种辅助捕收剂的作用效果比较
        6.3.2 6种辅助捕收剂与铅和锌配合物的稳定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3)司家营某地下矿粉矿回收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粉矿回收系统的普遍性结构
2 粉矿回收系统优化方案
    2.1 技术方案
    2.2 实施方式
3 粉矿回收系统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4 结论

(4)微细粒银矿浮选试验及活性炭强化浮选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银的简述
        1.1.1 银的性质
        1.1.2 银的用途
    1.2 世界银矿资源概况
        1.2.1 世界银矿主要成矿带及矿床类型
        1.2.2 世界银矿资源储量及分布
        1.2.3 世界白银产量及消费情况
    1.3 我国银矿资源概况
        1.3.1 我国银矿资源储量与分布
        1.3.2 我国银矿床的类型
        1.3.3 我国银矿资源的特点
        1.3.4 我国银的生产和消费情况
        1.3.5 我国银资源的其他来源
    1.4 银矿物的选别工艺
        1.4.1 银矿物主要类型
        1.4.2 重选法
        1.4.3 浮选法
        1.4.4 浸出法
        1.4.5 其他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样、药剂、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矿样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原矿化学分析
        3.1.1 光谱分析
        3.1.2 化学多元素分析
        3.1.3 原矿中铅、锌的物相分析
        3.1.4 原矿XRD分析
    3.2 矿石结构及嵌布特征
        3.2.1 矿石的结构构造
        3.2.2 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
    3.3 原矿粒级及银品位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选条件试验
    4.1 磨矿条件试验
        4.1.1 磨矿细度的测定
        4.1.2 磨矿细度试验
    4.2 药剂条件试验
        4.2.1 pH试验
        4.2.2 抑制剂试验
        4.2.3 活化剂试验
        4.2.4 捕收剂试验
    4.3 活性炭吸附试验
        4.3.1 活性炭加入点试验
        4.3.2 活性炭用量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程结构及活性炭吸附对比试验
    5.1 流程结构试验
        5.1.1 精选流程试验
        5.1.2 扫选流程试验
        5.1.3 开路试验
    5.2 活性炭吸附对比试验
        5.2.1 未添加活性炭的闭路试验
        5.2.2 添加活性炭的闭路试验
    5.3 精矿质量考察及比较
    5.4 药剂成本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活性炭强化银浮选机理探讨
    6.1 活性炭吸附前后精矿形貌对比
    6.2 活性炭吸附红外光谱对比
    6.3 超声波解吸脱附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5)某深部难采矿体岩爆诱发倾向及开采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爆倾向判定方面
        1.3.2 岩爆矿体采矿方法选择方面
        1.3.3 巷道开挖岩爆综合预测与评价方面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岩爆倾向性判定
    2.1 引言
    2.2 岩样采集与试件加工
    2.3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3.1 块体容重试验
        2.3.2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试验
        2.3.3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2.4 岩体力学参数计算
        2.4.1 岩体GSI值调查
        2.4.2 计算原理
        2.4.3 岩体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2.5 岩爆倾向性判定
        2.5.1 岩爆倾向性指标
        2.5.2 岩爆倾向性测试
        2.5.3 岩爆倾向综合判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熵权-理想点的采矿方法优选
    3.1 引言
    3.2 采矿方法初选
        3.2.1 中深孔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充填法
        3.2.2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3.2.3 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法
        3.2.4 切顶房柱嗣后充填法
        3.2.5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3.2.6 各采矿方法优缺点对比
    3.3 采矿方法优选
        3.3.1 熵权—理想点法的计算原理
        3.3.2 采矿方法优选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案及模型建立
        4.2.1 基本假设
        4.2.2 材料参数
        4.2.3 计算方案
        4.2.4 原岩应力场
        4.2.5 几何建模
    4.3 初始应力和边界条件
    4.4 开采模拟与分析
        4.4.1 最大主应力分析
        4.4.2 位移分析
        4.4.3 塑性区分析
        4.4.4 采场开采方案初选
    4.5 基于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的采场结构参数终选
        4.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5.2 指标权重确定
        4.5.3 模糊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巷道开挖岩爆综合预测与评价
    5.1 引言
    5.2 硐室周围应力计算原理与方法
    5.3 巷道开挖岩爆数值模拟与预测
        5.3.1 基于最大主应力的岩爆危险性判据
        5.3.2 岩爆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巷道开挖岩爆段防治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融条件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进展及评述
        1.2.2 岩石动态力学研究进展及评述
        1.2.3 岩石微观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基于NMR技术的冻融循环试验现象分析
    2.1 引言
    2.2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
        2.2.1 核磁共振孔隙度
        2.2.2 核磁共振T_2分布
        2.2.3 核磁共振成像
    2.3 冻融循环试验
        2.3.1 岩石试样的选取
        2.3.2 实验仪器
        2.3.3 实验方案及分组
    2.4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2.4.1 饱水质量变化
        2.4.2 孔隙度变化
        2.4.3 核磁共振T_2谱分布
        2.4.4 核磁共振T_2谱面积变化
        2.4.5 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动、静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和设备
        3.2.1 实验试样
        3.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3.3 砂岩静、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分析
        3.3.1 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3.3.2 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3.3.3 峰值强度对比分析
        3.3.4 峰值应变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冻融与轴压共同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介绍
        4.2.1 实验装置
        4.2.2 轴压的确定
        4.2.3 实验试样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轴压情况下砂岩动态力学性质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
        4.3.2 不同冻融循环情况下砂岩动态力学性质随轴压的变化规律
    4.4 冻融与轴压共同作用下砂岩动态破碎特性
    4.5 冻融与轴压耦合作用下砂岩动力扰动下的能量耗散
        4.5.1 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试样吸收能计算
        4.5.2 冻融作用下岩石动静组合加载能量变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冻融岩石的NMR特征与其动态力学特性的关系
    5.1 引言
    5.2 冻融岩石动载荷作用下损伤模型
        5.2.1 岩石损伤本构关系
        5.2.2 岩石损伤演化规律
    5.3 NMR结构特征与动态力学特性的关系
        5.3.1 NMR孔隙度与动态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关系
        5.3.2 NMR谱面积与动态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阶段矿房采场底部结构优化与出矿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概况及放矿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1 矿山概况
    1.2 放矿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2 采场出矿量及残留矿石量分析与堑沟参数优化
    2.1 采场出矿量和残留矿石损失量计算
    2.2 堑沟参数L2的优化
    2.3 出矿口眉线的支护
3 减小死矿堆的几条建议
    3.1 矿石块度控制
    3.2 采场湿度控制
    3.3 加强出矿
    3.4 爆破处理
4 结论

(8)阿舍勒铜矿开拓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阿舍勒铜矿基本情况介绍
    2.1 矿床地质概况
    2.2 地表地形
    2.3 矿山已有工程
3 开拓方案探讨
    3.1 开拓方案
    3.2 方案比较
        3.2.1 方案简介
        (1) 主副竖井开拓方案 (方案Ⅰ) 。
        (2) 混合井开拓方案 (方案Ⅱ) 。
        3.2.2 方案比较
4 结语

(9)白音诺尔铅锌矿混合井钻爆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3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4 竖井机械化作业系统
5 井筒围岩可钻性及可爆性分析
6 爆破参数的选择
    (1) 单位耗药量计算, 选用明捷利公式:
    (2) 确定炮孔数目:
    (3) 确定最小抵抗线:
    (4) 炸药类型及掏槽方式:
7 施工要求
    (1) 选择适宜钎具, 提高打孔速度。
    (2) 克服井下环境限制, 保证炮孔数目。
    (3) 准确布孔, 保证成型。
    (4) 严格装药联线, 做到准确起爆。
8 爆破效果检查及参数调整
9 施工总结

四、白音诺尔铅锌矿粉矿回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碳铅锌矿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D]. 刘云龙.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白铅矿和菱锌矿的辅助捕收剂研究[D]. 张万忠. 东北大学, 2018(01)
  • [3]司家营某地下矿粉矿回收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J]. 罗业民,蒋文利,吴永强,于志明,彭及环,王九宝. 采矿技术, 2017(05)
  • [4]微细粒银矿浮选试验及活性炭强化浮选机理[D]. 李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5]某深部难采矿体岩爆诱发倾向及开采方案优化研究[D]. 张亮. 江西理工大学, 2016(05)
  • [6]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D]. 宾峰. 中南大学, 2014(03)
  • [7]高阶段矿房采场底部结构优化与出矿工艺改进[J]. 黄毅,戴兴国,白瑛,汪令辉. 矿冶工程, 2013(05)
  • [8]阿舍勒铜矿开拓方案探讨[J]. 朱瑞军,王红绪. 有色矿山, 2002(05)
  • [9]白音诺尔铅锌矿混合井钻爆设计与施工[J]. 李连俭. 有色矿山, 2001(04)
  • [10]白音诺尔铅锌矿粉矿回收系统[J]. 王东. 世界采矿快报, 2000(06)

标签:;  ;  ;  ;  

白音诺尔铅锌矿粉回收系统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