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经济注重提质增效

宁海经济注重提质增效

一、宁海经济注重质的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1](2019)在《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资源宝库,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解决当今全球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1],传统与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近海生物资源衰退、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加严重[2],制约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和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区域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产业结构的差异,我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海洋三次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因素,对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大意义[3]。本文基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内涵,测度中国沿海省区1996—2015年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改进的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对海洋三次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贡献进行分解,并探究其时间差异、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包括:(1)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由1996年的8.058万t/亿元变化至2015年的3.958万t/亿元,总体呈上升后稳步下降的态势;海洋第一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平稳下降,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资源消耗强度与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空间格局演化上,中高强度省区逐渐减少,低强度省区逐渐增多,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其中天津、河北、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属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渐低型,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和广西属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渐高型。(2)因素分解效应的时间差异比较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达到78.224%;产业结构效应是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次要影响因素,贡献率为18.334%;区域规模效应所起作用较弱,贡献率为3.442%。(3)因素分解效应的区域差异比较表明,沿海省区在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福建以技术进步效应为主,浙江、山东和海南以技术进步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为主,天津、河北和江苏以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为主,辽宁、上海、广东和广西则是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共同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4)因素分解效应的产业差异比较表明,技术进步效应在海洋第二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77.118%;产业结构效应在海洋第一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314.547%;区域规模效应在海洋三次产业内部无明显差异。各省区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在海洋三次产业内部差异显着,未来推行三次产业资源集约利用技术或措施时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杨竹青[2](2019)在《王在晋海防思想研究 ——以《海防纂要》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相对嘉靖时期倭寇大范围、高频次的骚扰,万历年间倭寇入侵情况相对来说缓和了许多,但并没有消停,断断续续的侵扰使得明廷不得不继续采取防御措施。王在晋基于万历时期波动不大而间有骚乱的特殊海疆形势,完成着作《海防纂要》。这一着作包括内容较广,从地域方面讲述各地防御方法,从具体战略过程方面讲述防御策略,还从法律制度要求方面论述御倭规定等等,全面系统的对防御倭寇进行总结。《海防纂要》集中体现了王在晋的海防思想,可以大致分为海防建设思想和海防战略思想两大类。选兵、练兵、制定营规约法、储备军饷、建设并使用兵器、完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记载,都能体现王在晋的海防建设思想。海防战略思想主要寓于他平时处理海疆问题之中,例如,按地域防御可以体现出王在晋重点防御、区域联合以及逐层防御的战略思想,处理与外国渔人的纠纷,以及解决本国渔民出海捕鱼产生的问题,体现出对外国渔人和本国渔民严格要求的战略思想,还比如说,对中国海域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防御措施,反映了王在晋有防海和防险的意识。囿于时代因素,王在晋的海防思想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不能以现在严苛缜密的角度而加以否定,王在晋的海防思想还是有许多积极意义的,对当时明朝防御倭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许强[3](2019)在《成都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从2015年6月,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正式公布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全国各地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建设。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联合颁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将特色小镇作为加快区域新发展、释放内需动力的战略选择,并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小镇。同时《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提出在2016年—2020年,要大力培育200个左右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特色小城镇。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共有286个镇,常住人口1604.5万人,并且自然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有着良好的绿色本底和丰富的人文传统,具有打造美丽宜居、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的基础条件。然而与我国最早建设特色小镇的杭州市相比,成都市特色小镇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因此重新审视成都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与问题,对目前成都市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收集了成都市与杭州市特色小镇的相关资料,从特色小镇的概念、类型、功能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发展极理论为依据,分析成都市与杭州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根据浙江省提出的特色小镇建设应以产业、功能、形态、机制四个方面为主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出成都市特色小镇在发展中目前所遇到的基建、资金、产业、人才等问题,并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要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小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融资方式、实现多种渠道融资,整合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人才兴镇战略。

李格格[4](2018)在《我国区县政府行政审批服务满意度中的政府形象作用实证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4年首次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我国的行政体制和政府职能在不断变革与更新,“以人为本”和“公众导向”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一方面,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感知和评价是政府衡量自身绩效的首要关键;另一方面,为公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政府形象也为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打开了绿色通道。探究公众对行政审批服务的感知评价、政府形象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作用,有助于政府在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公众的服务和心理需求,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众满意度。但杭州市拱墅区目前已经进入改革的瓶颈期,公众满意度提升效果不明显,需要在改革中暂缓步伐,明确方向。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以及弥补目前已有研究中关于行政审批服务满意度评估中对政府形象这一变量研究相对薄弱的视角,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评价和公众满意度关系进行研究,并探究政府形象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形象在行政审批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中介效应,从政府形象的角度考虑,在加大改革力度和投入的同时,应注重改善政府形象,深化参与。

陈赛宽[5](2018)在《为温州转型发展、赶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写在乐清改革开放4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论述乐清发展的历史机遇,总结乐清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指出乐清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差距,提出乐清今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徐军伟[6](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王宁,王凯[7](2017)在《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任务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以及具体的对策建议: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厚植发展新优势,奋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晏慧忠[8](2017)在《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模式与动力研究 ——基于宁波高新区和石化区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此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等其他类型的开发区也陆续设立。当前,我国经济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发展先进技术和带动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发区经济总量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如何定位开发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角色,以及是否应该打破横亘于开发区与城市之间有形的或无形的边界,已成为当下研究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运用规范案例分析法、熵权法、问卷调查法、交通优势度模型、产业链模型等方法,借助ArcGIS、SPSS等软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融合为视角探究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不同模式及其动力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理论研究方面:(1)开发区与城市关系变化实质是二者相关联的要素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空间联系、经济关联、社会关联、创新溢出作用上。(2)对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的具体要素进行分析,针对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的演进规律,提出以融合为目标的开发区与城市关系未来发展趋势;并初步构建了能够反映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2)对宁波市开发区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宁波市开发区发展分为起步期、快速发展期、稳步发展期和科学发展期。对宁波高新区和石化区用地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类型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高新区正由发展初期,向以产业、居住、科研、商务于一体的后期综合功能新区转变;石化区正发展成为集石油和化学工业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专业型石化产业区。(3)从空间联系、经济关联、社会功能融合、创新溢出作用四个维度分析宁波高新区与石化区在与主城互动关联水平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高新区和石化区在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生活环境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与城市发展关系上,高新区的空间区位更加优越,社会功能融合与创新溢出作用更强,与主城的互动水平也更高;石化区的经济总量高,但其它关联要素与主城的互动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也显示出高新区与主城的融合度要高于石化区。(4)对宁波高新区和石化区在与主城融合模式、融合动力和融合发展方向上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1)融合模式上:高新区形成了与主城的“全方位”自演融合模式;石化区形成了与主城的“强要素”拉动融合模式。(2)融合动力上:高新区与主城融合的驱动力有产业要素转移、职住粘合作用、基础设施牵引、创新作用驱动、城市空间重构和政府规划引导等。石化区与主城融合的驱动力有产业要素转移、职住粘合作用、基础设施牵引和经济规模驱动等。(3)融合发展方向上:提出了高新区与主城融合发展的“一体化”共享模式;石化区与主城融合发展的“多通道”连接模式。

方超[9](2017)在《县域发展评价及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58个县域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于县域的发展,党中央提出了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口号,这也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党和国家先后在2003年、2004年的全国十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上部署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开创农村发展的新局面。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又再次要求要始终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发展指导思路,全面带动县域经济的腾飞。浙江省也应国家要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来。全国十届人大一、二次会议召开之后,浙江省政府根据国家指示,先后在浙江省各县区鼓励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为了确保成功,采取分批试点的方式开展,根据各县级发展特色,同时把非公有制经济、开放经济和劳务经济也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特色,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相关文献成果,并阐述了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以及县域经济转型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搜集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获得一手数据资料,在充分了解浙江省58个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对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做定量评价,用AHP层次分析法对2012至2015年间浙江省58个县市的区域基础经济、区域经济实力、区域财政金融、人民生活水平四项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它们各自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映,认为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分析了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提出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

周旻灏[10](2017)在《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在此期间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有了比较快速的进步,2015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5.8%,城市的地位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上升,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伴随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与改革创新深化期,呈现出全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对浙江省现状资料的调研和整理,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了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浙江省现阶段发展新型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现阶段浙江新型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了浙江全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全域一体化发展的主导模式,最后提出了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建议。既为浙江省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又为如何推进浙江省全域一体化发展指出了实施路径和现实建议。

二、宁海经济注重质的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海经济注重质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研究
        1.3.2 资源消耗强度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资源
        2.1.2 海洋经济
        2.1.3 资源消耗强度
        2.1.4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3 资源稀缺性理论
3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测度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测算
        3.2.2 指标选取
    3.3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时空演变
        3.3.1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时间演化
        3.3.2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空间演化
4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分析
    4.1 因素分解效应模型的构建
    4.2 因素分解效应的差异分析
        4.2.1 时间差异
        4.2.2 区域差异
        4.2.3 产业差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王在晋海防思想研究 ——以《海防纂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有关王在晋及《海防纂要》研究
        2、有关万历年间海防和海患研究
        3、有关海防思想研究
        4、有关倭寇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创新之处
一、王在晋海防思想的产生
    (一)王在晋的生平与履历
    (二)《海防纂要》的编纂与内容
    (三)万历年间国家秩序与倭寇骚乱
        1、中央秩序
        2、海疆秩序
        3、援朝战争
        4、万历倭寇侵扰
二、王在晋海防建设思想
    (一)选练军民
        1、慎选兵
        2、精练兵
    (二)营规约法
        1、扎营规定
        2、行军规定
        3、作战规定
        4、将士与军官关系规定
    (三)军用器械建设
        1、兵器建设
        2、火器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
        1、设墩台
        2、设城铺
        3、修战船
三、王在晋海防战略思想
    (一)重点防御
        1、重点防御对象之广东省
        2、重点防御对象之福建省
        3、重点防御对象之浙江省
        4、重点防御对象之南直隶
        5、重点防御对象之山东省
    (二)区域联合
        1、省之间联合
        2、省内部联合
    (三)逐层防御
        1、广东省防御层次
        2、福建省防御层次
        3、浙江省防御层次
    (四)禁渔人接济
        1、禁渔船
        2、明法令
    (五)靖倭寇挑衅
        1、辩渔人
        2、辩船只
四、王在晋海防思想评价
    (一)积极性
        1、海防思想的承接者
        2、居安思危,积极主动
        3、审时度势,因地制宜
        4、海防建设与农业发展相结合
    (二)局限性
        1、海防观点不成熟
        2、海防措施缺乏长远战略眼光
        3、多借鉴别人观点,少自己的主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成都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主要内容
    五、研究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创新
        (二)研究视角创新
第二章 特色小镇的概念、类型、功能与理论依据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
    二、特色小镇的类型
        (一)科技型小镇
        (二)农业型小镇
        (三)文旅型小镇
        (四)产业型小镇
    三、特色小镇的功能
        (一)产业功能
        (二)文化功能
        (三)旅游功能
        (四)社区功能
    四、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区位理论
        (三)发展极理论
第三章 成都市与杭州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一、成都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一)郫都区德源镇:产镇融合
        (二)大邑县安仁镇:博物馆小镇
        (三)郫都区三道堰镇:景镇融合
        (四)龙泉驿区洛带镇:古镇旅游
        (五)新都区新繁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区
        (六)双流区黄龙溪镇: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综合体
        (七)郫都区安德镇:加工食品类地理标志产品
    二、杭州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一)梦想小镇:互联网创业
        (二)妙笔小镇:高端制造业
        (三)云栖小镇:大数据产业
第四章 成都市与杭州市特色小镇比较分析
    一、产业比较分析
    二、功能比较分析
    三、形态比较分析
    四、机制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成都市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二、融资渠道不完善,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三、城镇特色不突出,主导产业带动力弱
    四、地产化开发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足
第六章 成都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二、科学规划小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升级融资方式,实现多种渠道融资
    四、整合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五、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人才兴镇战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特色小镇名单

(4)我国区县政府行政审批服务满意度中的政府形象作用实证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行政审批服务
        2.1.2 感知价值
        2.1.3 服务质量
        2.1.4 公众信任
        2.1.5 政府形象
        2.1.6 公众满意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4 政府权力规制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研究
        2.3.2 关于公众满意度及测评的研究
        2.3.3 关于行政审批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行政审批服务改革的区县实践研究
    3.1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3.2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3.3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3.4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研究模型构建
    4.2 研究假设
        4.2.1 自变量与研究假设
        4.2.2 中介变量与研究假设
    4.3 本章小结
5 问卷设计与调研分析
    5.1 问卷设计
    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问卷调研结果初步讨论
        5.3.1 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
        5.3.2 各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5.3.3 变量间相关分析
        5.3.4 社会人口学变量影响分析
        5.3.5 相关调研情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模型检验与结果讨论
    6.1 政府形象中介效应回归检验
        6.1.1 中介效应概述
        6.1.2 政府形象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6.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分析
        6.2.1 服务评价与公众满意度直接关系模型评价
        6.2.2 服务评价与政府形象关系模型评价
        6.2.3 引入中介变量的整体模型评价
        6.2.4 政府形象中介效应分析
    6.3 实证检验结果
        6.3.1 中介效应的回归检验结果
        6.3.2 服务评价对公众满意度影响实证结果讨论
        6.3.3 服务形象中介效应验证结果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对策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对策建议
        7.2.1 丰富审批清单,推进标准建设
        7.2.2 改善服务环境,更新办事体验
        7.2.3 明确服务需求,调整工作方式
        7.2.4 扩大参与互动,提升公众信任
        7.2.5 实现信息透明,健全监督机制
        7.2.6 创新服务方式,主动优化细节
        7.2.7 提升综合素质,营造学习氛围
        7.2.8 落实服务改革,满足公众预期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为温州转型发展、赶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写在乐清改革开放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清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 若干重要时间节点
        1.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2. 工业经济步入快车道。
        3. 第三产业后来居上。
        4.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二) 若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延伸阅读
二、乐清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
    (一) 乐清发展得益于勇于实践
    (二) 乐清发展得益于锐意创新
    (三) 乐清发展得益于转型升级
三、乐清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差距
    (一) 城市化建设方面
    (二) 经济外向度方面
    (三) 服务业发展方面
四、今后发展若干对策建议
    (一) 继续高扛改革大旗, 做好精准“服务”文章
    (二) 加大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力度, 做好深度“融合”文章
    (三) 充分发挥在外乐清人的作用, 做好内外乐清人“互动”文章
    (四)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做好“双赢”文章
    (五) 拉高城市标杆, 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

(6)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一、县域
        二、高等学校
        三、县域办学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结语
论文附件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参考文献
后记

(7)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任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农业供给现状
    (一) 供需结构失衡
    (二) 要素配置不优
    (三) 环境问题突出
    (四) 持续增收乏力
    (五) 抗灾能力薄弱
二、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 优化供给结构,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二) 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资源要素效率
    (三) 培育新型业态,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四) 加强环境治理, 提升农业生态功能
    (五) 完善基础设施, 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六) 壮大经营主体,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
    (七) 创新体制机制,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三、加快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二) 做好顶层设计
    (三) 优化政策支持
    (四) 抓好宣传推广

(8)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模式与动力研究 ——基于宁波高新区和石化区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选取案例依据:典型性
        1.3.1 高新区的典型性
        1.3.2 石化区的典型性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经济开发区研究现状
        2.2.1 国外经济开发区研究
        2.2.2 国内经济开发区研究
    2.3 自由贸易区研究
    2.4 城市扩张研究现状
    2.5 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研究
    2.6 研究评述
3 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理论探究及评价模型构建
    3.1 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现有研究视角评析
    3.2 开发区与城市关系——要素及机制
        3.2.1 边界与规模
        3.2.2 功能与服务
        3.2.3 基础设施关联
        3.2.4 区域政策影响
    3.3 开发区与城市融合动因及评价模型
        3.3.1 融合的原因
        3.3.2 融合的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3.3.3 融合评价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宁波市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历程与现状
    4.1 宁波市城市及开发区基本情况
        4.1.1 宁波市概况
        4.1.2 开发区数量及分布
        4.1.3 开发区类型
        4.1.4 开发区经济
    4.2 宁波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4.3 宁波高新区、石化区的时空结构演变
        4.3.1 宁波高新区时空结构演变
        4.3.2 宁波石化区时空结构演变
    4.4 宁波市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宁波高新区、石化区与城市融合要素的对比研究
    5.1 空间关联的比较分析
        5.1.1 交通优势度分析
        5.1.2 公共交通状况
    5.2 经济关联的比较分析
        5.2.1 高新区与石化区在全市的经济状况
        5.2.2 高新区与主城区的经济关联
        5.2.3 石化区与主城区的经济关联
    5.3 社会功能融合的比较分析
        5.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5.3.2 高新区与主城区的社会功能互动
        5.3.3 石化区与主城区的社会功能互动
    5.4 创新溢出作用的比较分析
        5.4.1 高新区的创新溢出作用
        5.4.2 石化区的创新溢出作用
    5.5 融合程度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模式与动力的比较分析
    6.1 融合模式
        6.1.1 以高新区为代表的“全方位”自演融合模式
        6.1.2 以石化区为代表的“强要素”拉动融合模式
    6.2 动力机制分析
        6.2.1 高新区与主城融合动力
        6.2.2 石化区与主城融合动力
    6.3 融合发展方向
        6.3.1 高新区与主城融合发展方向
        6.3.2 石化区与主城融合发展方向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县域发展评价及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58个县域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三、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三、分工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述评
第三章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节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节 浙江县域经济总量与三次产业比重
    第三节 浙江县域人口与就业情况
第四章 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客观公正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指标权重确定
        三、综合评价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区域基础经济指数分析
        二、区域经济实力指数分析
        三、区域财政金融指数分析
        四、人民生活水平指数分析
        五、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第五章 浙江省县域经济转型路径建议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一、浙江省发达县域转型路径
        二、浙江省中等发达县域转型路径
        三、浙江省欠发达县域转型路径
    第二节 县域间协调发展
        一、完善县域间经济合作机制,为县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合理调整区域间产业分布,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域间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流动
    第三节 加快中心城市与县(市)的融合
        一、构建分工协作、有序竞争的网络化城市体系
        二、构建跨行政区协商制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城市化理论研究综述
    2.2 国内城市化理论研究综述
    2.3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
    2.4 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2.4.1 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概念
        2.4.2 全域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2.5 借鉴与启示
3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浙江省省情概况分析
        3.1.1 浙江省地理概况分析
        3.1.2 浙江省资源概况分析
    3.2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3.2.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2.2 城市化水平现状分析
        3.2.3 城乡结构现状分析
        3.2.4 空间可达性现状分析
        3.2.5 国家政策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4.1 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确定
        4.1.1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4.2.1 计算指标权重
        4.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3 数据来源说明
    4.3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4.4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趋势
        4.4.1 城市化率较高,质量不高,城乡人口转型动力不足
        4.4.2 中心城市地位下降,县域经济优势不再
        4.4.3 产城分离,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4.4.4 收入倍增需要空间结构优化来推动
        4.4.5 资源环境承载力趋弱,需要省域统筹
    4.5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研究
    5.1 浙江省全域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
    5.2 浙江省全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
    5.3 浙江省全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5.3.1 优化空间布局,明确空间载体
        5.3.2 强化产城融合,推动全省产业集群有序分工
        5.3.3 构筑生态网络,促进持续发展
        5.3.4 明确以中心城市为重点,集聚省域创新要素,建设智慧城市
    5.4 浙江省全域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件: 各指标原始数据

四、宁海经济注重质的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D]. 徐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2]王在晋海防思想研究 ——以《海防纂要》为中心[D]. 杨竹青.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成都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D]. 许强.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4]我国区县政府行政审批服务满意度中的政府形象作用实证研究 ——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D]. 李格格. 浙江大学, 2018(08)
  • [5]为温州转型发展、赶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写在乐清改革开放40年[J]. 陈赛宽. 经济师, 2018(03)
  • [6]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 [7]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任务及对策研究[J]. 王宁,王凯.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7(09)
  • [8]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模式与动力研究 ——基于宁波高新区和石化区的比较[D]. 晏慧忠. 宁波大学, 2017(02)
  • [9]县域发展评价及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浙江省58个县域实证分析[D]. 方超.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10]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D]. 周旻灏. 浙江大学, 2017(02)

标签:;  ;  ;  ;  

宁海经济注重提质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