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DDE ML 设计和开发 DDE 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

使用 DDE ML 设计和开发 DDE 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

一、应用DDE ML设计开发DDE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戴京京[1](2021)在《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PC客户端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工业生物技术及其周边学科的发展,可在线采集的发酵过程参数种类越来越多,使得发酵过程海量数据、发酵性能与数据间的复杂关联关系越来越需要得到管理。与此同时,工业发酵过程自动化水平较普遍较低,为了帮助发酵企业更好地管理/有效利用海量数据、并将其用于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本论文使用Python3.6和MySQL结合当前发展迅速的云服务器搭建了一套软件服务平台-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PC客户端GUI(图形用户界面)及其功能的设计与开发:客户端的图形用户界面使用wx Python图形库进行设计与开发,系统PC客户端基本功能如下:1)在线发酵数据的采集与监测,实时保存手动录入的离线发酵数据;2)发酵数据的二次计算;3)批次命名特征字段配置、参数配置以及二次计算公式配置;4)基于Python中Matplotlib库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将在线或离线发酵数据绘制成曲线图;5)基于云服务器实现不同现场的发酵数据管理和共享以及不同发酵批次的远程控制;6)设计了一个等级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可以保证发酵数据的安全性;7)扩展软件包功能(实验室测试中),根据发酵过程的个性化需求可以从云服务器加载不同的自动控制策略软件包,实现发酵工艺的自动控制。(2)搭建数据库:使用MySQL关系型数据库和可视化工具Navicat设计并搭建高性能的发酵数据库系统。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存储方式,提高存储效率,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规范性;根据数据的特点优化数据库性能,提高检索和访问数据的速度。(3)通信模块开发:上述发酵数据库系统的建立能够为BioJN系统PC客户端对发酵数据的高效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而面向发酵过程的数据采集/传输、设备控制是实现发酵数据高效管理和利用的必需技术环节,本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采用DDE、Modbus、OPC DA和OPC UA四种通用的工业控制数据接口实现软件与设备的数据交互,以键值对形式将通信服务器类型和参数存储于JSON文件中。通信模块的建立为后续发酵数据的有效利用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4)将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PC客户端程序连接不同设备,应用于植物乳杆菌生产胞外多糖和重组毕赤酵母生产异源蛋白的发酵过程中,来验证其的功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BioJN系统PC客户端的各个功能模块都能够稳定运行,达到了预期效果。

王飞[2](2020)在《基于多视图结合的文档静态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高级可持续威胁攻击(APT攻击)变得越来越激烈。APT攻击是主要对特定的组织如政府、企业、公司展开的持续有效的攻击活动。随着人们对可执行文件的警惕性提高,APT组织将攻击方式逐渐转移到恶意文档中。鱼叉式网络钓鱼攻击又是APT组织主要的攻击方式,它常使得邮件用户遭受重大损失。由于邮件阅读者通常对附件中的文档警惕性较低,因此也导致攻击者将攻击手法向恶意文档上倾斜。普通文档如PDF、WORD等格式的文档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交流信息的主要文档格式,但这些文档中可嵌入多种类型对象使得文档可产生形式多变的恶意行为。因此文档的恶意性检测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网络信息交流中常见文档为研究对象,研究恶意文档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在总结近些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较多的样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多视图的检测框架,为文档的恶意性快速判断提供参考。另外,依靠本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网站的文档静态检测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基于多视图结合的文档恶意性静态检测方案:方案从文档的规范性、文档的错误信息、文档的结构路径、对象数量等多个视图对文档提取特征,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模型;2.针对 PDF、Word、Excel、RTF、JPEG、PNG 和 GIF 格式的文档进行了特征工程研究,确定各个类型文档不同的特征及权重。3.将提出的检测模型在Word类型文档上进行测试,获得了较好的检出率(97.36%)和较低的误报率(0.27%)。在图片类文档和其他Office文档中也获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将单一视图检测实验和多视图结合的检测实验相对比,证明了多视图结合的检测方法的有效性。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的文档静态检测平台。平台能对常见的文档文件实现快速的静态检测并通过API接口完成样本检测和结果查询。

潘欣杰[3](2019)在《乙烯装置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乙烯装置作为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关键装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外,在评定化工企业规模时,我们常以乙烯生产能力作为重要指标,乙烯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炼化工业能力的关键数据。由此可见,乙烯装置的在石油化工领域具有至关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乙烯生产装置建立了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将乙烯装置从生产控制层到企业管理层的所有数据进行融合、统计、分析,以便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合理有效的综合分析数据,为装置生产人员提供控制优化和报警设计的参考依据,进而提升乙烯装置自动化水平、生产运行平稳率、报警管理水平等重要生产指标。首先,本文针对乙烯生产装置设计了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体系,其中包括了网络结构设计、硬件设备选型、数据流程以及采集方式等,建立了完整的管控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保障生产数据源头的可靠性。其次,采集了乙烯装置的各类数据,并对多种生产数据进行融合与存储,设计开发了乙烯装置平稳率及报警监控软件;通过对乙烯装置的平稳率及报警操作数量两大关键生产指标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采用了平稳率监控和报警监控软件的数据分析结果,指导开展了乙烯生产装置的PID优化工作以及报警设计工作。最后,本文论述了乙烯生产装置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应用效果,从经济效益以及控制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了本研究对乙烯装置生产过程的改善。由此看来,在乙烯装置开展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研究工作,对于乙烯装置核心生产指标的提升具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梁帅[4](2019)在《镍矿浮选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矿物资源大量开采,高品位矿物资源日趋枯竭,有用矿物在矿石中分布越来越细和越来越杂,加之材料和化工行业对细粒、超细物料的分选的要求和精度越来越高[1-4],为充分利用这部分低品位矿产资源,泡沫浮选工艺越来越显示出优于其它选矿方法的优势,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选矿方法[5]。异于传统重力选矿方式,泡沫浮选工艺是是利用矿物颗粒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导致的可浮性差异来进行物料分选的一种选矿方式。其中涉及到多个工艺流程,传统浮选作业中,现场工艺人员根据浮选泡沫的形态、颜色、动态特征依据生产经验判断泡沫浮选生产状况,并根据生产经验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操作方式对现场人员经验依赖性比较大,易产生较大的产品质量波动,且由于系统本身的长时滞性,当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需通过相当长时间调整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因此亟待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泡沫浮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多态、多输入输出、耦合关联的系统。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参数众多,其中包括:原料品位、磨矿方法、磨矿细度、矿浆浓度、矿浆粒度、给矿速度、浮选液位、矿浆温度、矿浆PH值、浮选药剂类型、浮选药剂量、浮选时间、进气量、进气压力等。因此传统的基于机理建模的方法无法有效的拟合出浮选过程模型,近年大多数专家学者倾向于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来拟合这种复杂系统,同时也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效果。本项目基于泡沫浮选工艺流程控制参数、过程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分别建立过程参数与加药量关系模型、图像特征与加药量关系模型。本论文面向工业应用,针对工艺现场工自动控制系统预测能力差、泛化能力不佳等技术难点,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信息熵的补偿控制策略模型,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能力差、泛化能力不佳问题。通过近两年的现场数据实时采集。机器学习样本涵盖了生产过程的大部分工况,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样本进行数据清洗、降维,在不牺牲模型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模型计算速度。(2)针对单一模型适应性差、精度低的问题。分析影响生产指标的多源数据(过程数据和泡沫特征),然后依次建立预测子模型和误差补偿模型,最后通过信息熵集成构建加药量预测模型。(3)在金川集团镍矿浮选生产线搭建了浮选数据采集系统、生产指导系统。根据现场工况开发了专用的泡沫图像分析仪,并根据功能需求开发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清洗、数据库存储、生产指导等功能。

王彧文[5](2017)在《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文中指出知行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一部分,对现在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对于工程人员更是要完成大量的实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高校的实验设备不是应有尽有的,而且运营、维护和升级的成本高昂。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课程要求内的各种实验,利用仿真软件、组态软件及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组态王组态软件的B/S构架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该平台包括底层设备仿真平台和上位机组态软件两部分。该平台依托在网络上,用户可以远程登录,登陆后再进行仿真实验,之后并获得相应的结果。以智能变电站仿真模拟运行为例,使用Simulink仿真变电站稳态运行、变压器差动保护、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备用保护的算法仿真和其仿真所需电气量的获取。然后通过组态王软件设计变电站监控界面,通过动态数据交互协议实现仿真数据的采集,并用Oracle数据库记录仿真数据、图像及视频等资料,利用组态王的WEB发布功能及Java EE技术将仿真实验平台发布到网络上,这些部分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仿真实验平台。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完成实验项目。为了实现对实时性数据和图片的压缩以及对它们的存档,本文引入了以深度学习的训练方式下的主方法是对图像分成相似的子图形集并压缩的算法来减少数据压缩的时间和空间并提高压缩图像的质量。最后进行软件测试,该平台很好的实现了对智能变电站的仿真的功能和用户操作的可视化,各个功能运行稳定,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该平台对在线轻量级的低成本的教学用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领域进行突破,是对常规的实验操作的有效补充。学生对变电站的了解除了现场参观和观看视频外还有另外的途径,而且对智能变电站的知识了解更完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王健[6](2010)在《基于DCS数据采集及上层应用系统的开发》文中认为集散控制系统DCS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自问世以来,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建材和造纸等工业领域,其中在石油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更为普及。DCS系统的使用,提高了装置的控制精度、分散了系统风险、提高了装置的生产能力。在一些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中,主要炼油化工装置已经基本实现了DCS控制,但由于大多数DCS系统是封闭的,缺乏统一、标准的开放式接口,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开发相应的接口用于DCS数据的交换,使上层管理系统与底层控制系统之间紧密集成。论文首先介绍了基于DCS数据采集的三种接口技术,OPC技术、API访问动态库技术、DDE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三类DCS数据采集接口。为了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实现管控一体化,需要基于DCS数据开发一系列的上层应用系统,提高底层控制和上层管理的集成度。本文通过一个实例从系统框架、模式选择、数据库的设计和连接、系统的特色及实现等几个层面介绍基于DCS上层应用系统开发的步骤并对数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基于DCS数据的其他上层应用系统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晓东[7](2009)在《基于Lonworks的车站联锁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车站信号控制系统是保证车站范围内行车安全的主要设备,现有的车站联锁控制系统大多数还是沿用了6502继电联锁发展而来的控制系统,在执行层仍然是继电器来完成控制,由于含有较多的继电器等设备,导致了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用。而随着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已经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广为使用的技术,对现场总线的研究、开发,使其应用于铁路信号自动化控制系统,从而促进我国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是十分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所以在保证故障-安全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继电设备的功能,实现车站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以便进一步提高车站行车安全,提高车站的运输能力,发展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就是根据现在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使用LonWorks现场总线和全电子执行单元来取代原有的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继电设备部分,从而实现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的使用情况,并着重介绍了LonWorks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依据LonWorks总线规范原理,以智能节点和全电子执行单元作为执行层组成了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设计了基于LonWorks总线的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硬件结构;在系统硬件配置中,采用冗余结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软件方面,使用LonWorks智能节点软件开发了节点控制程序,设计了DDE软件接口,与联锁机交换信息。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进一步还需要研究的问题。

邵巍龙[8](2008)在《基于DCS的数据交换接口和平台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满足了大型生产的自动化要求,大大提高了单套装置的生产能力。在某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中,主要炼油化工装置已经基本实现了DCS控制,优化了生产过程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由于大多数DCS系统是封闭系统,普遍缺乏统一、标准的开放式接口,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和管控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为了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解决企业中异构DCS系统、DCS与上层MIS和ERP等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阻断,论文提出和设计了DCS数据交换接口,并应用统一的Web Service对象封装技术,结合XML和Web Service的特点提出了构建面向Web Service的DCS数据交换平台的技术方案。论文首先研究和比较分析了DDE技术、OPC技术和API访问动态库技术,基于这三种接口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三类DCS数据交换接口,能够满足绝大多数DCS系统的数据交换要求。然后,论文对提出的面向WebService的DCS数据交换平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框架结构设计,对WebService、TCP/IP和WinSock、数据库和XML等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基于.NET框架对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基于DCS的数据交换接口和面向Web Service的DCS数据交换平台的提出与设计,为异构的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间交换和共享数据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了跨语言和跨平台的企业信息集成,从而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益。

袁晓东[9](2008)在《基于OPC和Web的矿尘在线监测系统及集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就煤矿而言,安全始终是煤炭企业面对的最重要、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煤矿安全问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手段提高煤矿整体安全技术装备与管理水平。研究开发功能完善、可靠稳定、使用方便的煤矿安全管理与监控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OPC(OLE forProcess Control)技术和Web技术的发展,监控系统的集成化、网络化成为当前工控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以临矿集团新驿煤矿“矿尘在线实时监测监控系统”为背景,以煤矿矿尘这一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的在线实时监测为例,分析和探讨了现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主要缺陷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CAN总线技术、OPC技术以及Web技术的矿尘在线监测系统及集成应用研究,将“硬件总线”和“软件总线”在监测系统应用中融合,并创建Web服务器实现监测信息的跨平台Internet传输,以此为例研究了系统间的集成应用。井下采用先进的CAN总线替代传统的RS485总线,克服了传统RS485总线在传输距离、速度和稳定性上的缺陷。同时开发接口实现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和煤矿现有安全监控系统的集成。井下信息通过CAN总线传输到井上经CAN接口卡结合OPC服务器实现与上位机的通信,上位机监控系统采用Delphi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本文详细介绍了OPC技术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对其应用领域的分析说明了OPC技术的重要性。针对基于COM技术的OPC数据存取服务器跨平台通用性差、较难与Internet应用程序集成的缺点,在Visual Studio.NET环境下运用ASENET将OPC数据存取服务器包裹成Web服务器,客户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来监测现场数据。本文通过开发矿井通风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通讯子系统,实现了与煤矿现有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然后利用OPC技术在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研究矿尘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与矿井通风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的集成,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的背景项目“矿尘在线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现场运行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推广价值。OPC技术和Web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监控方式,深化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本文的开发和研究为更深层次的煤矿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优化与集成提供了基础。

汪娟[10](2008)在《基于WEB的工业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将传统的监控系统与Web技术相结合的B/S(Browser/Server)模式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和开发热点,构建基于Web的工业监控系统成为工业监控领域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首先回顾和介绍了监控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对基于Web的监控系统的功能、层次以及实现方案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不同软件结构模式的比较,确立了B/S模式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方案。其次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对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远程监控体系结构的解决方案,即基于数据库技术、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和Socket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控方案。通过对不同技术下实现基于Web的远程监控方案的分析与比较,采用了Socket实时通信技术实现工业现场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之间的数据共享,设计了基于Socket技术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结构,其中Socket客户端以ActiveX控件的形式在浏览器中与现场监控站进行实时数据交换的方案,不但实现了异构网络之间的数据共享,而且改善了传统的基于Web的监控方案所带来的实时性差等缺点。论文同时分析了影响基于Web的监控系统实时性的若干因素,给出了改善系统实时性和安全性的措施和方案。最后,结合实际项目,分别实现了对某油罐区现场的远程监控,实现了远程数据采集、数据监视、参数修改以及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通过实验运行验证了实施基于Web的工业远程监控系统的有效性。本系统采用Visual Basic 6.0开发人机交互ActiveX控件,ASP.NET开发Web服务器页面。实现的基于Web的工业远程监控系统不但改善了基于组态软件的远程监控系统带来的监控平台异构的缺点,而且改善了完全以数据库服务器为数据源的监控系统实时性差的缺点,尤其适用于监控系统点数不是特别多但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情况。通过实际应用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基于Web的监控系统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监控。

二、应用DDE ML设计开发DDE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DDE ML设计开发DDE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PC客户端的设计、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化发酵过程数据管理与控制概况
        1.1.1 发酵工业的发展现状
        1.1.2 工业化发酵过程的基本特征
    1.2 国内外工业化发酵过程数据管理和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论文的立题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PC客户端的设计与开发
    2.1 开发工具选择
    2.2 数据库选择
    2.3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2.4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2.5 PC客户端功能设计
        2.5.1 批次管理功能设计
        2.5.2 数据窗口功能设计
        2.5.3 系统配置功能设计
        2.5.4 用户管理及权限功能设计
        2.5.5 参数计算模块
    2.6 数据库的设计
    2.7 通信模块的设计
第三章 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PC客户端的测试及应用
    3.1 BioJN系统PC客户端实验室测试过程及结果展示
        3.1.1 通信接口配置
        3.1.2 字段与发酵参数配置
        3.1.3 新建实时批次
        3.1.4 发酵过程数据展示
        3.1.5 绘制曲线图
        3.1.6 远程监控与控制
    3.2 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PC客户端在实验室及企业中的应用
        3.2.1 系统在实验室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3.2.2 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在企业的应用情况
    3.3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英文版界面展示
    附录二:发酵参数配置信息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2)基于多视图结合的文档静态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态检测技术
        1.2.2 动态检测技术
        1.2.3 动静态结合检测技术
        1.2.4 PDF恶意性检测研究总结
        1.2.5 Word文档恶意性检测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恶意文档的攻击形式研究
    2.1 PDF文档的主要攻击形式
        2.1.1 JavaScript代码攻击
        2.1.2 嵌入式文件攻击
    2.2 Office文档的主要攻击形式
        2.2.1 VBA恶意代码
        2.2.2 OLE对象
        2.2.3 文档规范漏洞
        2.2.4 DDE命令
        2.2.5 图片等媒体文件
    2.3 图片文件恶意形式
        2.3.1 伪造文件头
        2.3.2 CVE漏洞
        2.3.3 插入代码
        2.3.4 恶意数据隐藏
    2.4 RTF文档恶意形式
        2.4.1 数组溢出漏洞
        2.4.2 OLE对象漏洞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视图结合的文档静态检测特征工程
    3.1 检测框架的步骤
    3.2 规范检查错误
        3.2.1 Office文档错误
        3.2.2 PDF文档错误
        3.2.3 Image规范错误
    3.3 结构路径
        3.3.1 Office文档结构路径
        3.3.2 Image的对象结构路径
    3.4 代码关键字
        3.4.1 Office文档代码关键字
        3.4.2 Image代码关键字
    3.5 对象数量
        3.5.1 PDF文档对象数量
        3.5.2 Office文档对象数量
        3.5.3 Image对象数量
        3.5.4 RTF对象数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视图结合的文档静态检测算法与实验
    4.1 数据集来源
    4.2 特征选择算法
    4.3 n-gram算法
    4.4 检测算法选择
        4.4.1 决策树
        4.4.2 随机森林
    4.5 检测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4.6 实验环境
    4.7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1 基于多视图结合的实验
        4.7.2 基于单一视图的实验
        4.7.3 对比实验
        4.7.4 方法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eb的文档静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总体设计
        5.2.2 用户子系统
        5.2.3 样本检测子系统
        5.2.4 后台管理子系统
    5.3 关键技术
        5.3.1 高并发检测
        5.3.2 文件检测流程
        5.3.3 生成检测报告
        5.3.4 API接口
    5.4 功能演示
        5.4.1 用户子系统
        5.4.2 样本检测子系统
        5.4.3 后台管理子系统
    5.5 系统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乙烯装置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乙烯装置的流程简介及管控现状
        1.1.1 乙烯装置流程简介
        1.1.2 乙烯装置管控现状
    1.2 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的目的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乙烯生产装置管控系统数据采集体系设计
    2.1 网络结构设计
    2.2 硬件设备选型
    2.3 数据采集设计
        2.3.1 数据描述
        2.3.2 数据流程
        2.3.3 采集方法
第三章 乙烯生产装置报警监控系统设计
    3.1 技术结构
    3.2 功能结构
    3.3 存储结构
    3.4 效果验证
第四章 乙烯生产装置报警优化设计
    4.1 报警分级设计
    4.2 多工况报警设计
    4.3 动态报警抑制设计
第五章 乙烯生产装置平稳率及控制优化
    5.1 平稳率监控系统设计
        5.1.1 技术结构
        5.1.2 功能结构
        5.1.3 存储结构
        5.1.4 效果验证
    5.2 内模-PID方法
    5.3 PID优化效果验证
        5.3.1 原料进炉前总管压力控制
        5.3.2 裂解炉炉膛负压控制
        5.3.3 水洗塔循环水压差控制
        5.3.4 水洗塔汽油液位控制
第六章 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应用及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提高
    6.2 控制效果改善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镍矿浮选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浮选机理研究
    2.1 浮选基本理论概述
        2.1.1 浮选工艺流程
        2.1.2 浮选基本原理
    2.2 参数分析
        2.2.1 过程参数
        2.2.2 泡沫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
    3.1 系统结构
    3.2 系统实现
        3.2.1 检测系统
        3.2.2 控制系统
        3.2.3 执行机构
    3.3 泡沫分析仪设计
        3.3.1 机械、电气技术指标
        3.3.2 结构设计
        3.3.3 电气设计
        3.3.4 工程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选加药预测建模
    4.1 数据预处理
    4.2 输入数据集PCA分析
        4.2.1 PCA原理概述
        4.2.2 PCA实现过程
        4.2.3 过程数据集降维
        4.2.4 图像数据集降维
    4.3 BP神经网络建模
        4.3.1 BP神经网络原理
        4.3.2 BP神经网络建模流程
        4.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加药模型结果分析
    4.4 模型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源数据补偿预测系统
    5.1 引言
    5.2 信息熵集成模型
    5.3 误差补偿模型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应用
    6.1 软件开发环境
        6.1.1 上位机组态软件
        6.1.2 下位机编程软件
        6.1.3 数据处理预测软件
    6.2 软件数据传输
        6.2.1 检测机构与组态王交互
        6.2.2 组态王与数据库交互
        6.2.3 组态王与Matlab交互
    6.3 数据库设计
    6.4 组态界面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5)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电站发展历程与技术变革
        1.2.2 虚实结合实验的研究现状
        1.2.3 图像压缩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虚实结合的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2.1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分析
        2.1.1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原则
        2.1.2 虚实结合变电站监控仿真平台设计目标
    2.2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架构方式
        2.2.1 系统架构解决方案
        2.2.2 远程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2.3 变电站监控仿真平台用到的技术
        2.3.1 Simulink仿真
        2.3.2 “组态王”软件
        2.3.3 DDE通讯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mulink”的变电站仿真系统
    3.1 变电站仿真系统设计方案
    3.2 变压器仿真模型
    3.3 继电保护仿真设计
        3.3.1 变压器差动保护
        3.3.2 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3.3.3 备用保护
    3.4 MATLAB和组态王的DDE通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组态王”的上位机组态系统
    4.1 “组态王”的上位机组态系统开发过程
    4.2 配置I/O设备
        4.2.1 和虚拟仿真系统连接
        4.2.2 和实物远程实验系统连接
    4.3 构建数据库
        4.3.1 数据变量和数据词典
        4.3.2 “组态王”连接数据库
    4.4 图形界面和动画连接
    4.5 报表、曲线及报警
        4.5.1 系统报表
        4.5.2 曲线绘制
        4.5.3 报警和事件系统
    4.6 网络设置
    4.7 Internet发布
        4.7.1 画面发布
        4.7.2 数据发布
        4.7.3 用户管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型图像压缩算法
    5.1 深度学习原理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形图像压缩算法
        5.2.1 图像块的聚类
        5.2.2 图像块的匹配
        5.2.3 深度学习的训练流程
    5.3 算法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实现与调试
    6.1 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工作流程
    6.2 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测试
        6.2.1 测试流程
        6.2.2 结果和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和创新点
        7.1.1 结论
        7.1.2 创新点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基金资助声明

(6)基于DCS数据采集及上层应用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DCS概述
        1.2.1 DCS的结构
        1.2.2 DCS的特点
        1.2.3 DCS的应用
    1.3 基于DCS的数据采集
    1.4 基于DCS上层应用系统的开发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DCS的数据采集接口技术
    2.1 OPC接口技术
        2.1.1 OPC技术的产历史和发展
        2.1.2 OPC技术规范
        2.1.3 OPC技术规范的益处
    2.2 API接口技术
        2.2.1 API技术概述
        2.2.2 API访问动态链接库/共享库技术
    2.3 DDE接口技术
        2.3.1 DDE接口技术的产生及现实意义
        2.3.2 DDE技术的通信原理及通信方式
        2.3.3 DDE通信的数据层次及会话方式
    2.4 几种数据采集接口技术的比较
第三章 基于DCS数据采集接口的设计及应用
    3.1 DCS设备数据交换的硬件架构
    3.2 基于DCS的OPC接口的设计及实现
        3.2.1 OPC规范的接口技术
        3.2.2 OPC接口的设计
        3.2.3 OPC接口在实际现场中的应用
    3.3 基于DCS的API接口的设计及实现
        3.3.1 API接口的设计与实现—Unix
        3.3.2 API接口的设计与实现——Windows
    3.4 基于DCS的DDE接口设计及实现
第四章 基于DCS数据的上层应用系统的开发
    4.1 基于DCS数据的上层应用系统的总体框架
    4.2 上层应用系统的模式结构
        4.2.1 C/S模式结构
        4.2.2 B/S模式结构
        4.2.3 混合C/S和B/S的三层结构
        4.2.4 MVC设计模式
    4.3 组件技术
        4.3.1 COM技术
        4.3.2 CORBA技术
        4.3.3 Web Service技术
        4.3.4 EJB组件技术
    4.4 数据库的设计
        4.4.1 数据库的范式
        4.4.2 表的设计
        4.4.3 数据字典
        4.4.4 数据库表结构逻辑关系图
    4.5 数据库的连接
    4.6 系统实现
        4.6.1 系统的功能
        4.6.2 系统的特色及实现
        4.6.3 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第五章 数据的安全性研究
    5.1 数据库安全问题
        5.1.1 数据库安全概述
        5.1.2 数据库安全策略
        5.1.3 数据库安全模块
        5.1.4 数据库恢复
    5.2 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5.2.1 数据完整性概述
        5.2.2 数据完整性策略
        5.2.3 WEB应用程序中的数据完整性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基于Lonworks的车站联锁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LonWorks控制网络技术
    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2.1.1 现场总线系统的特点
        2.1.2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
第3章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3.1 车站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层次结构
    3.2 现有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结构
        3.2.1 硬件结构
        3.2.2 安全性硬件结构
    3.3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结构
        3.3.1 系统总体结构
        3.3.2 计算机联锁系统硬件结构
    3.4 智能节点的硬件结构
        3.4.1 智能节点的可靠性
        3.4.2 智能节点的实时性
        3.4.3 智能节点开发流程
        3.4.4 LonWorks控制模块
        3.4.5 智能节点的构成
    3.5 LonWorks智能节点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3.5.1 数字接口电路
        3.5.2 模拟接口电路
    3.6 全电子化执行单元的硬件结构
        3.6.1 信号灯控制单元的设计
        3.6.2 道岔控制单元的设计
第4章 LonWorks智能节点软件开发
    4.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4.2 LNS DDE客户端的开发
        4.2.1 DDE技术概述
        4.2.2 LNS DDE服务器
        4.2.3 LNS DDE客户应用开发
    4.3 智能节点的软件开发
        4.3.1 智能节点的软件构成和功能描述
        4.3.2 智能节点软件开发
    4.4 站场智能监控网络的设计
第5章 基于Lonworks的远程监控技术
    5.1 基于LonWorks网络的远程控制系统结构
    5.2 基于i.Lon100的远程控制方案
        5.2.1 实验平台
        5.2.2 配置i.Lon 100服务器
        5.2.3 创建i.Lon 100数据点(Data Point)
        5.2.4 远程监控的实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8)基于DCS的数据交换接口和平台技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DCS概述
        1.2.1 DCS的概念和组织结构
        1.2.2 DCS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2.3 基于DCS的数据交换概述
        1.2.4 基于DCS的数据交换和信息集成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DCS的数据交换接口技术
    2.1 引言
    2.2 DDE技术概述
        2.2.1 DDE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2.2 DDE的通信原理
    2.3 OPC技术概述
        2.3.1 OPC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3.2 OPC技术的主要规范
        2.3.3 OPC技术的应用情况
    2.4 API和动态链接库技术
        2.4.1 APT技术概述
        2.4.2 动态链接库和API访问技术
    2.5 数据交换接口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CS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DDE数据交换接口
        3.2.1 DDE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2.2 DDE接口在InTouch示例工程中的应用
    3.3 OPC数据交换接口
        3.3.1 OPC自定义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3.2 OPC自动化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3.3 OPC接口在组态王示例工程中的应用
    3.4 API数据交换接口
        3.4.1 基于Windows平台的API接口
        3.4.2 基于Unix平台的API接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CS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面向Web Service的DCS数据交换平台
    4.3 平台的总体分析和结构设计
        4.3.1 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4.3.2 平台的框架结构设计
    4.4 相关技术概述和总结
        4.4.1 Web Service技术
        4.4.1.1 Web Service的体系结构
        4.4.1.2 Web Service的主要协议和规则
        4.4.2 TCP/IP和WinSock
        4.4.2.1 TCP/IP协议
        4.4.2.2 WinSock网络编程接口
        4.4.3 数据库和XML技术
    4.5 平台的模块设计和主要功能描述
        4.5.1 DCS数据交换接口
        4.5.2 基于TCP/IP和WinSock的通信模块
        4.5.2.1 基于TCP/IP的通信流程
        4.5.2.2 利用WinSock建立通信服务器
        4.5.2.3 利用WinSock建立通信客户端
        4.5.3 基于.NET的数据库模块
        4.5.3.1.NET框架下的数据库访问
        4.5.3.2 数据库主要逻辑表的设计
        4.5.3.3 数据库的基本访问操作
        4.5.4 基于.NET的Web Service模块
        4.5.4.1.NET框架下的Web Service
        4.5.4.2 Web Service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5.4.3 基于SOAP消息的Web Service客户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基于OPC和Web的矿尘在线监测系统及集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2 OPC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
    2.1 OPC规范
    2.2 OPC与 DDE比较分析
    2.3 OPC XML-DA规范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构架及硬件组成
    3.1 系统总体构架
    3.2 硬件设计
    3.3 控制分站与其他系统连接
    3.4 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软件开发
    4.1 软件系统功能
    4.2 OPC应用程序开发
    4.3 Web服务器开发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信息系统的集成
    5.1 系统集成技术
    5.2 矿井通风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及其集成技术
    5.3 异构系统的集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WEB的工业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1.2.1 远程监控原理
        1.2.2 远程监控分类
    1.3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
    2.1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结构及功能要求
        2.1.1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结构
        2.1.2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2.2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监控模式
        2.2.1 工业控制系统监控模式
        2.2.2 C/S和B/S模式比较
第3章 监控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3.1 Web应用程序开发及数据库访问技术
        3.1.1 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
        3.1.2 数据库访问技术
    3.2 基于Web的动态数据发布技术
        3.2.1 Web实时刷新技术
        3.2.2 Java Applet技术
        3.2.3 ActiveX技术
    3.3 网络环境下的动态数据交换技术
        3.3.1 DDE技术
        3.3.2 ODBC技术
        3.3.3 OPC技术
        3.3.4 Socket远程通信技术
        3.3.5 不同数据交换技术下实现的基于Web的远程监控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4.1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4.1.1 设计目标
        4.1.2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4.2 监控系统数据交互机制
        4.2.1 Web客户端/服务器端交互的实现
        4.2.2 现场监控站与Web客户端的数据交互
    4.3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运行过程
    4.4 系统的实时性和安全性
        4.4.1 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4.4.2 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4.5 Web远程监控系统的特点
第5章 基于Web的油罐区监控系统的实现
    5.1 基于Web的油罐区监控系统介绍
        5.1.1 系统概述
        5.1.2 系统网络结构
        5.1.3 系统软、硬件配置
    5.2 现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2.1 现场监控软件实现的功能
        5.2.2 现场监控画面的设计
        5.2.3 工艺流程的设计
        5.2.4 用户管理和项目安全
    5.3 基于Web的罐区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5.3.1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的功能
        5.3.2 基于Web的远程客户端模块的实现
        5.3.3 Web服务器功能的实现
        5.3.4 应用服务器功能的实现
    5.4 系统运行情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应用DDE ML设计开发DDE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BioJN发酵技术服务系统PC客户端的设计、开发及应用[D]. 戴京京.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视图结合的文档静态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乙烯装置平稳率及报警管控系统设计[D]. 潘欣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4]镍矿浮选控制策略研究[D]. 梁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D]. 王彧文. 广西大学, 2017(01)
  • [6]基于DCS数据采集及上层应用系统的开发[D]. 王健.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7]基于Lonworks的车站联锁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王晓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8]基于DCS的数据交换接口和平台技术研究与设计[D]. 邵巍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9]基于OPC和Web的矿尘在线监测系统及集成应用研究[D]. 袁晓东. 山东科技大学, 2008(02)
  • [10]基于WEB的工业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D]. 汪娟.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使用 DDE ML 设计和开发 DDE 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