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滁州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重点

淮安市滁州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重点

一、淮安市楚州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戈丽[1](2020)在《淮安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新增的生活及工作压力,于是我们开始寻求精神放松与寄托的方式,古镇游则成为了人们首选的方式之一。且近些年来,由于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异常迅猛,众多古城镇出现同质化、商业化的现象,缺乏地方特色,这是古镇品牌形象意识的匮乏。因此,建立古镇旅游品牌形象对古镇旅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提升古镇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又能给古镇带来经济效益。本文将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理论引入古镇,对古镇旅游品牌形象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以此作为理论支撑,来研究设计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最终提出多元化宣传推广方式。淮安河下古镇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靠近古运河和萧湖,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距今已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而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及历史文化资源。但在今天这个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发展确一直不温不火,缺乏系统的品牌形象。针对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发展情况和视觉现状,作者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并通过文献查找、问卷调研、实地考察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理论、设计符号学、企业视觉识别和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系统规范地打造出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方案。一方面提升淮安河下古镇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古镇的旅游品牌形象的设计与建立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全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展开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研究分析古镇旅游品牌构建的基础原则和方法;第三章是列举国内外几个城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总结当前城镇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提供现实参考意义;第四章是河下古镇概述、旅游现状及品牌视觉形象的现状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及最终提出解决方法;第五章的主体内容为分析河下古镇地域文化特征并提取相关的视觉元素,阐述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价值体现和形象定位,最后对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第六章为设计实践部分,基于明确的定位和视觉元素的提取,设计了两套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方案;第七章结尾部分总结了此次课题设计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展望,以及个人收获与感悟。

张囡[2](2019)在《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资源投入的传统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应运而生。19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很多城市开始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必须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新时代。淮安市是江苏省农业大市,“十三五”以来,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产业为本”的理念,出台了《“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意见》,每年拨款5000万元来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淮安市发展现代农业是淮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安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本文对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全文研究思路:首先,界定与现代农业相关的概念,梳理基础理论,为下面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通过淮安市区域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分析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第三,运用SWOT分析方法论述了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利弊,预测了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第四,比较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其良好的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层面,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淮安市未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完善财政支持保护体系、加大科技力量投入等对策建议。

程炜[3](2018)在《淮安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民生、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工程。从宏观层面而言,棚户区改造是治理“城市病”,补齐城市短板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淮安发展诉求来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淮安城市更加专注于存量空间更新改造,棚户区改造逐步成为老城区城市功能和空间特色提升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棚户区改造涉及利益主体众多,实施管理和制度缺位,棚户区改造公平公正难以有效保障,城市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本论文以淮安市棚户区改造统筹管理为研究对象,从问题导向出发,系统阐述了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历程、背景和特征,剖析棚户区改造利益博弈的深层次原因。论文从城市治理理念导向出发,提出了以基于博弈论的棚户区改造土地综合评估和基于综合效益平衡的可行性评估方法,构建了较为全面的面向棚户区改造规划决策的多目标量化评估体系。结合淮安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管控需求,提出政府管控、市场主导、政企合作、政府托底四大类差别化管控方法,制定刚柔并济、强弱有别的管控要素体系,探索从“被动而为”到“主动作为”的棚户区改造精细化管控新模式。

吴琼[4](2017)在《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音乐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音乐也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活动是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幼教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有待改善,部分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也有待提高,少部分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发挥其审美功能,而是机械化的技能技巧的传授。本文以淮安市10所公立幼儿园为例(其中城市5所,农村5所),以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行动研究等方法,从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基础条件、幼儿园音乐教师师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实施以及家园共育实施这四个方面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目前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幼儿园过度重视保育忽视保教、农村幼儿园仍然存在音乐教学设备不充足现象、大部分幼儿园没有音乐环境创设、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音乐渗透普遍不够、幼儿教师付出多却普遍工资较低、幼儿园大多数教师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家园共育普遍形式化、被动化。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思考,以促进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更好地发展。

王超[5](2015)在《基于AHP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文中指出土地作为孕育万物的母体,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从始至终的关系。然而,土地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导致近代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集聚膨胀,人地矛盾极度恶化,土地资源的破坏更是层出不穷。为了能够获得更加长期的、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料,同时又不影响到后代人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因此,探索更为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即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国内外土地科学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影响淮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每个指标源出发,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淮安市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以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基石,预选36个指标构建五大评价子系统作为淮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系统。其次,建立指标筛选模型,运用SPSS软件剔除贡献较小的因子,确定27个指标因子为最终的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再者,通过理论推断及方法论证选取层次分析法为主体方法,以变异系数法为客体法来平衡特定的主观倾向,依据系数协调论来创建综合赋权确权法。最后,对统一数据进行线性标准化处理,并对确定后的无量纲数据进行多目标线性加权形成总系统和子系统的双层评价模式。对实例研究的客观剖析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核心点,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在宏观上,对淮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较大的元素进行辨证分析;在微观上,通过对淮安市历年统计年鉴,各项专项规划,普查公报和政府报告进行数据采集并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淮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为89,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每个子系统的波动较大,发展趋势参差不齐。最后,对全篇论文进行归纳梳理,挖掘影响淮安市土地利用不可持续的病根,破除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的顽疾。从根抓起,对症下药,形成由内而外,内外结合协的调发展模式。针对人口不合理的多领域现象,经济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多层次现象,自然环境与土地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全面性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创建理性与感性两个发展动力,在理性中实行强制性措施,在感性中鼓励引导模式,彻底解决淮安市土地利用在发展中的不可持续问题。

唐惠燕[6](2014)在《基于GIS江苏种植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1)》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兼具南北农业的种植特点,历史形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差异明显的地区。1949年以来,江苏农业发展跨越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30年左右两个完全不同体制的时期,经济发展经历整体不太发达到部分地区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发展较慢这样区域不平衡的过程,时间跨度长,空间差异性大,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种植业也发生了显着变化。本文基于1949-2011共63年与江苏省农业种植相关的大量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可视化展示主要农作物不同时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空间分布和重心迁移的基础上,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变特点和驱动因素,为江苏或其他地区农业宏观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新型信息工具GIS在农业历史领域的研究供实证。1、确定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建立基于GIS农业种植信息专题数据库。以2011年江苏行政区划为依据,按照地级市和县域归属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规范,形成1949-2011共63年13个地级市75个县域单元与农作物种植相关的数据集,基于GIS建立江苏省农业种植信息专题数据库,经过规范的数据量达20万个。2、基于宏观层面的农业重大政策调整和微观层面的种植多样性指数变化,对江苏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历史分期。江苏在1949-2011年间,农业种植结构整体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棉花、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为辅。近30年,由于食物消费的改变,蔬菜、瓜果类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63年间通过政策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引导,农业生产虽然基本满足了人类生活需要,但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则呈下降趋势。3、基于GIS可视化展示江苏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空间分布,显示自给自足的农业种植格局逐渐向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蔬菜等5种作物GIS空间分布组图显示出63年间各种作物不一样的空间变化特征,显示出自给自足的农业种植格局逐渐打破,区域化特色化种植模式逐渐形成。以水稻为例,水稻GIS组图显示江苏水稻种植呈现两个阶段性区域性转移,由以南方地区为主逐渐向全省性种植转移,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导致水稻种植向北方地区转移。主要农作物在政策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区域化特色化的种植特点。4、基于GIS可视化展示江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空间重心的演变轨迹,显示出苏北地区已经成为江苏的农业重心。在定量计算各个时段空间重心的基础上,根据精确的地理坐标基于GIS可视化展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蔬菜等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演变轨迹。以水稻为例,播种面积63年间空间重心的迁移轨迹为:镇江扬中市三茅镇扬子东路——扬州江都市十三圩——老圩—五圩——邓家庄——秦庄—横桥——高邮市萧家庄——郑家——陈西——黎家厦——宝应县周庄——任庄。所有作物均显示整体向北迁移的演变轨迹,表明苏北地区已经成为江苏的农业重心。5、探讨江苏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与人口、经济、政策、科技和环境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运用相关性计量研究了农作物种植与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联程度。人口的高增长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驱动的最重要因素。对1949-2011年江苏粮食、油料等总产量与江苏总人口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总人口数与江苏粮食总产量、油料总产量呈0.01水平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933、0.875,显示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与人口的增长关系密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差异是形成各种作物空间重心区域性变迁的重要原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农业在三产中的结构和地位会产生影响。对1952-2011年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GDP与水稻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苏南地区GDP与水稻总产量呈0.01水平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06,而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GDP与水稻总产量呈0.01水平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2,0.550。农业政策因素对江苏种植结构格局变化影响很大,显示出政策的强大调控力量,但对不同收入地区促进存在差异,体现在对苏北、低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强,对苏南、相对高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另外耕地资源的短缺决定了农业总产的提高主要依靠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而环境因素和科技进步是影响作物单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压力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只有降低人口总量,减少对土地的需求,才能真正形成多样性的农业种植系统。实证研究表明:GIS空间分析工具,为拥有大量的、历时较长的、可靠的历史数据进行动态可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的选择。

夏雪芹[7](2014)在《江苏淮安市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农民贫困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战略要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部分农村地区农民贫困问题凸显,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贫困现象将是我国未来农村贫困的主要趋势和表现形式。淮安市是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农业大市,位于经济基础较薄弱的苏北地区,和经济发达苏南、苏中各城市相比,整体经济水平差距大,农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比照江苏省的贫困标准淮安市农民贫困属于相对贫困。随着省定贫困线的提高,贫困农民更加分散,情况各有不同。为了掌握第一手数据,对淮安市三个经济贫困的县区的9个较贫困的乡镇的贫困农民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贫困农民基本情况及收入、支出、欠债等经济状况,寻找到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行排序,分别是:超生、子女教育、因病因残致贫、消费不合理、建房、耕地少或者缺乏劳动技能、自然灾害等。不同的农村贫困地区生活习惯、生态环境及经济水平不同,导致贫困的成因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在反贫困的路径选择中,不但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要结合农民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导致农村贫困的成因,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对策。针对这些致贫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可行性的农村扶贫政策建议,为决策者提供思路。

惠洋[8](2012)在《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重头戏,构建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发展文化列入全民事业的重要位置,这体现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发展经济文化要先行,前景广阔更离不开文化的开辟和开发,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有希望。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民群众丰富文化生活所需,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淮安是江苏北部的中心城市,城乡一体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淮安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鲜明特色和持久动力。全市所辖县、乡(镇)、行政村都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在不断提高。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农村文化工作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本文从苏北淮安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淮安市各个区县新农村现阶段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依据前文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从事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观念陈旧,缺少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根据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全面实施乡镇三送工程,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树立法制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各县区差别化发展。

蒙少东,储永萍,许福才[9](2009)在《加快推进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的现实思考——以淮安市楚州区平桥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该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薄弱的苏北地区,无论是从财政还是政策优惠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扶持。淮安市楚州区平桥镇地区凭借该镇特有资源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宣传力度不够、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意识比较薄弱、高效农业建设的规划比较笼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宁[10](2009)在《淮安市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物流业是一门跨行业、跨地域、覆盖面广的产业,谁流动得快谁早得益,谁就争得先机。因此,在新形势下,淮安作为经济次发达地区,要想在经济发展大潮中赢得主动,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发展物流业上有所作为,做到早建树、早成熟,进而促进淮安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研究从淮安市的实际出发,在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大量数据调查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条件;进行了淮安现代物流业需求分析和预测;在淮安市现代物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全面的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淮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进而提出了淮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重点建设项目;最后从思想解放、政策扶持、物流园区和企业建设、信息平台搭建、发展特色物流、引进人才以及政府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相关企业决策提供对策依据。

二、淮安市楚州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淮安市楚州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淮安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研究思路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课题的研究方法
        1.5.2 课题的研究创新
第二章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古镇旅游现状
    2.2 古镇旅游形象
    2.3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定位
    2.4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建立
    2.5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研究
        2.5.1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2.5.2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构成
    2.6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第三章 国内外城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研究分析
    3.1 国内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分析
        3.1.1 浙江乌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1.2 长官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2 国外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分析
        3.2.1 Bila Tserkva乌克兰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2.2 Paris巴黎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现状分析
    4.1 河下古镇概述
    4.2 河下古镇旅游发展现状
    4.3 河下古镇品牌视觉形象分析
        4.3.1 河下古镇品牌视觉形象的现状
        4.3.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
        4.3.3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解决方法
第五章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与规划
    5.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整体分析
        5.1.1 河下古镇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5.1.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元素的提炼
    5.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价值体现
        5.2.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核心价值体现
        5.2.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传承
        5.2.3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深远影响
    5.3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整体规划
        5.3.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基础设计研究
        5.3.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应用设计研究
        5.3.3 河下古镇VI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设计研究
        5.3.4 河下古镇景区旅游导览图设计研究
        5.3.5 河下古镇旅游插画创意设计研究
        5.3.6 河下古镇旅游宣传推广视觉设计研究
        5.3.7 河下古镇旅游周边产品视觉创意设计研究
        5.3.8 河下古镇旅游网络视觉形象推广设计研究
第六章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方案
    6.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方案一
        6.1.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基础设计
        6.1.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应用设计
        6.1.3 河下古镇VI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设计
        6.1.4 河下古镇景区旅游导览图设计
        6.1.5 河下古镇旅游插画创意设计
        6.1.6 河下古镇旅游宣传推广视觉设计
        6.1.7 河下古镇旅游周边产品视觉创意设计
        6.1.8 河下古镇旅游网络视觉形象推广设计
    6.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方案二
        6.2.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基础设计
        6.2.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应用设计
        6.2.3 河下古镇VI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设计
        6.2.4 河下古镇景区旅游导览图设计
        6.2.5 河下古镇旅游插画创意设计
        6.2.6 河下古镇旅游宣传推广视觉设计
        6.2.7 河下古镇旅游周边产品视觉创意设计
        6.2.8 河下古镇旅游网络视觉形象推广设计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设计总结
        7.1.1 设计研究的过程
        7.1.2 设计完成的思考
    7.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淮安河下古镇旅游情况调查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概念的界定
        2.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1.3 现代农业的类型
    2.2 基本理论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 淮安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淮安市概况
        3.1.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1.2 气候资源
        3.1.3 土地资源
        3.1.4 水文资源
        3.1.5 森林资源
    3.2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2.2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3.2.3 居民收入逐步增加
        3.2.4 主导产业持续做强
        3.2.5 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3.2.6 生态农业水平提高
        3.2.7 品牌建设实现突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4.1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
        4.1.1 区位交通优势
        4.1.2 经济基础良好
        4.1.3 科研教育丰富
        4.1.4 机械化水平高
    4.2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
        4.2.1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低
        4.2.2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4.2.3 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
        4.2.4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4.3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4.3.1 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
        4.3.2 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化
        4.3.3 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4.4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
        4.4.1 农产品竞争压力大
        4.4.2 农户兼业化较严重
        4.4.3 农业科技进步缓慢
    4.5 SWOT组合矩阵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5.1.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
        5.1.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
        5.1.3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
        5.1.4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
        5.1.5 小结
    5.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5.2.1 南京市现代农业
        5.2.2 杭州市现代农业
        5.2.3 上海市现代农业
        5.2.4 小结
    5.3 经验借鉴
        5.3.1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5.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5.3.3 发展农村合作社组织
第六章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增加涉农财政投入
    6.2 加快推动土地流转
    6.3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6.4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6.5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6.6 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
    6.7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第七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淮安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管控研究基础
    2.1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实践
        2.1.1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2.1.2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2.2 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历程及存在问题
        2.2.1 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历程
        2.2.2 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存在问题
    2.3 城市治理理念下规划管理趋势
        2.3.1 城市治理理念
        2.3.2 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淮安市棚户区改造现状情况分析
    3.1 淮安市棚户区改造背景及政策诉求
        3.1.1 淮安城市发展概况
        3.1.2 淮安市旧城改造现状情况
        3.1.3 淮安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政策诉求
    3.2 淮安市棚户区改造地块概况及住户意愿
        3.2.1 棚户区改造地块现状情况
        3.2.2 棚户区改造住户意愿调查
    3.3 淮安棚户区改造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平衡经济性与公共性关系
        3.3.2 规划公共要素核定与管控
        3.3.3 老城多样性的延续与再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淮安市棚户区改造规划量化评估策略
    4.1 基于博弈论的土地综合评估
        4.1.1 土地双重属性
        4.1.2 土地价值评估
        4.1.3 公共敏感性评估
        4.1.4 土地综合评估
    4.2 基于综合效益平衡的可行性评估
        4.2.1 综合平衡导向
        4.2.2 经济宽容度分析
        4.2.3 综合效益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淮安市棚户区改造规划实施管控策略
    5.1 差别化类型管控
        5.1.1 政府管控类
        5.1.2 市场主导类
        5.1.3 政企合作类
        5.1.4 政府托底类
        5.1.5 分类管控要求
    5.2 精细化指标管控
        5.2.1 管控内容分差异
        5.2.2 控制方式分刚柔
        5.2.3 控制地块分强弱
        5.2.4 定制式管控要求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进程
        1.2.3 研究方法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教学
        1.3.2 音乐教学
        1.3.3 幼儿园音乐教学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论文新意
        1.5.1 关键问题
        1.5.2 论文新意
第2章 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
    2.1 幼儿园音乐教学自身价值
        2.1.1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2.1.2 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2.1.3 促进幼儿完整人格品质的建立
    2.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音乐教学活动的新要求
    2.3 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有待改善
第3章 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样本概况
    3.2 幼儿园音乐教学基础条件现状调查
    3.3 幼儿园音乐师资现状调查
    3.4 音乐教材的选择现状调查
    3.5 音乐教学案例课堂实录
    3.6 音乐教学成果现状调查
    3.7 家庭对幼儿音乐教学的影响现状调查
第4章 影响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因素分析
    4.1 幼儿园因素
        4.1.1 部分幼儿园过度重视保育忽视保教
        4.1.2 农村幼儿园存在音乐教学基础设备不充足现象
        4.1.3 大部分幼儿园没有音乐环境创设
        4.1.4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渗透不够
    4.2 幼儿园教师因素
        4.2.1 幼儿园大多数教师音乐素养有待提高
        4.2.2 农村大部分幼儿教师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形式传统单一
        4.2.3 音乐教材更新滞后以及教师应用教材存在模式化
    4.3 幼儿园外部因素
        4.3.1 教育部门的幼儿音乐教育投入问题
        4.3.2 部分幼儿家长音乐教育理念偏颇
        4.3.3 家园共育形式化、被动化
第5章 对提高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质量的建议
    5.1 幼儿园:加强幼儿园对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视
        5.1.1 在音乐教学设备上
        5.1.2 在音乐环境创设上
        5.1.3 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渗透上
        5.1.4 在音乐教学实施上
    5.2 幼儿教师:加强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5.2.1 注重教师音乐教学技能培训
        5.2.2 注重音乐教学中的体验与互动
        5.2.3 注重音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教材选择的情感性
        5.2.4 注重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5.2.5 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5.3 幼儿园外部:加强政府扶持、家园共育
        5.3.1 政策扶持
        5.3.2 增加音乐教育投入
        5.3.3 加强家园共育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幼儿园音乐师资问卷
附录2 幼儿园教师音乐教学问卷
附录3 园长问卷(关于音乐教育方面)
附录4 家长问卷(关于音乐教育方面)
附录5 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6 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5)基于AHP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评价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土地资源评价基础理论
        2.1.1 资源稀缺理论
        2.1.2 区位理论
        2.1.3 土地生态学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2.2.1 指标权重确定
        2.2.1.1 层次分析确权法
        2.2.1.2 变异系数确权法
        2.2.1.3 综合赋权确权法
        2.2.2 构建评价模型
        2.2.3 确定判断标准
第三章 淮安市土地利用环境及现状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土壤植被状况
        3.1.3 气候特征
        3.1.4 水文地质及流域概况
        3.1.5 自然资源概况
    3.2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3.2.1 行政区划概况
        3.2.2 人口现况分析
        3.2.3 经济及产业结构分析
    3.3 土地利用现状研究
        3.3.1 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3.3.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3.3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第四章 淮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子模型构建
    4.1 指标评价的选取原则
        4.1.1 主导性原则
        4.1.2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科学性和灵活性原则
        4.1.5 预见性原则
    4.2 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步设计
    4.3 评价指标筛选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理论基础
        4.3.2 土地生产性指标筛选
        4.3.3 土地稳定性指标筛选
        4.3.4 环境保护性指标筛选
        4.3.5 经济可行性指标筛选
        4.3.6 社会可接受性指标筛选
    4.4 评价指标汇总
    4.5 评价指标的基本内涵
第五章 淮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5.1 评价的内涵
    5.2 因子评价模型
    5.3 确定因子权重
        5.3.1 层次分析法
        5.3.1.1 总目标层
        5.3.1.2 逻辑层
        5.3.1.3 权重排序
        5.3.2 变异系数法
        5.3.3 综合赋权法
    5.4 评价模型计算
        5.4.1 确定评价体系标准值
        5.4.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4.3 评价结果处理
    5.5 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
        5.5.1 层次指标分析
        5.5.2 综合层次分析
第六章 淮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问题及解决措施
    6.1 淮安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1.1 人口结构问题严重,人地矛盾加剧
        6.1.2 土地利用形势严峻,供需矛盾尖锐
        6.1.3 土地掠夺式发展,环境破坏严重
        6.1.4 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监管体制不健全
    6.2 淮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解决措施
        6.2.1 调控人口结构,落实土地基本制度
        6.2.2 合理使用农用地,科学利用建设用地
        6.2.3 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6.2.4 提高群众社会意识,发挥公众民主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基于GIS江苏种植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历史学研究现状
        (二) 种植结构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创新点
        (三) 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区域选择、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域
        一、自然经济条件
        二、农业发展历史
        三、研究区域行政区划变迁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整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和规范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的建立
        二、基于GIS的时空格局展示方法
        三、基于GIS的空间重心计算方法及变迁轨迹图制作方法
        四、相关性分析方法
        五、研究路径
第二章 江苏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
    第一节 整体情况
    第二节 粮食作物
        一、水稻
        二、小麦
        三、大麦
        四、玉米
    第三节 油料作物
        一、大豆
        二、油菜
        三、花生
    第四节 纤维作物(棉花)
    第五节 园艺作物
    第六节 其他作物
第三章 江苏种植结构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基于农业宏观政策调整进行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基于多样性指数进行的历史分期
第四章 基于GIS江苏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变迁
    第一节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
        一、水稻
        二、小麦
    第二节 油料作物(油菜)
    第三节 纤维作物(棉花)
    第四节 园艺作物(蔬菜)
    第五节 主要农作物空间变迁的相互关系分析
第五章 江苏种植结构演变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策因素
    第二节 人口因素
    第三节 经济因素
    第四节 科技因素
    第五节 环境因素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历史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历史启示
    第三节 基于GIS的历史学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江苏淮安市农村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贫困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农村贫困划分标准的研究
        1.2.3 关于贫困形成原因的研究
        1.2.4 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
        1.2.5 关于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研究
        1.2.6 江苏省扶贫政策和淮安市农民贫困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淮安市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特征
    2.1 淮安市农民贫困现状
        2.1.1 淮安市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2.1.2 淮安市农民生活水平状况
        2.1.3 淮安市贫困人口规模与结构分析
    2.2 淮安市农民贫困特征
        2.2.1 淮安市农民贫困类型
        2.2.2 淮安市农民贫困基本特征
        2.2.3 淮安市农民贫困产生原因初析
    2.3 淮安市农村扶贫历史回顾
第三章 淮安市农民贫困问题的实证研究
    3.1 调查抽样及其问卷设计
        3.1.1 问卷内容设计
        3.1.2 问卷发放数量及涉及指标解释
        3.1.3 调查对象界定
    3.2 问卷数据处理
    3.3 分析方法
        3.3.1 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3.3.2 淮安市贫困农民贫困影响因素的梳理
    3.4 分析结论
        3.4.1 超生致贫
        3.4.2 子女教育致贫
        3.4.3 因病因残致贫
        3.4.4 消费不合理致贫
        3.4.5 建房致贫
        3.4.6 耕地少或者缺乏劳动技能、劳动力缺乏致贫
        3.4.7 自然灾害致贫
第四章 淮安市农村扶贫政策建议
    4.1 宏观调控对策建议
        4.1.1 法律制度层面对策建议
        4.1.2 产业政策层面对策
        4.1.3 经济政策层面对策
        4.1.4 技能培训教育层面对策
    4.2 微观对策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淮安市农村贫困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8)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新农村建设
        1.3.2 文化建设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2 论文不足之处
2 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1 淮安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2 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2.1 盱眙县打造水乡产业文化
        2.2.2 涟水县展现老区文化
        2.2.3 金湖县打造中国荷文化
        2.2.4 洪泽县创造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2.2.5 楚州区重建古城文化
        2.2.6 清河区助推商贸文化
        2.2.7 清浦区谋划城乡一体化文化
        2.2.8 淮阴区打造韩信故里文化
3 淮安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淮安市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共性问题
        3.1.1 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3.1.2 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
        3.1.3 队伍不稳定且人员观念陈旧
        3.1.4 文化建设缺少考核奖惩机制
    3.2 楚州等三个特殊县区的个案问题
        3.2.1 楚州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2 盱眙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3 金湖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 影响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4.1 思想认识滞后,文化地位不高
    4.2 法制观念淡泊,经费投入不力
    4.3 机构建设缺陷,管理体制不顺
    4.4 基础设施薄弱,队伍素质不强
5 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5.1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5.2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5.3 全面实施乡镇三送工程
    5.4 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
    5.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领导
    5.6 树立法制观念,加大投入力度
    5.7 各县区差别化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加快推进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的现实思考——以淮安市楚州区平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平桥镇高效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2 平桥镇发展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支持
    2.2 财政支持
    2.3 模范乡镇的带动
    2.4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
    2.5 其他资源优势
3 平桥镇发展高效农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城市宣传力度不够
    3.2 规模化程度不高
    3.3 产业化意识比较薄弱
    3.4 高效农业建设的规划比较笼统
    3.5人才缺乏与土地流转矛盾突出

(10)淮安市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的召唤
        1.1.2 现实的需求
        1.1.3 未来的趋势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现代物流业是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发动机
        1.3.2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高淮安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4.2 国内研究及发展现状
    1.5 基本理论和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1.5.3 实证研究法
    1.6 本文的框架内容
第二章 淮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与条件
    2.1 物流
        2.1.1 现代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2.1.2 现代物流的特征
    2.2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
    2.3 淮安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条件
        2.3.1 总体情况
        2.3.2 淮安主要物流企业现状
        2.3.3 基础设施条件
        2.3.4 信息系统现状
        2.3.5 现有市场环境与政策条件
第三章 淮安市现代物流业需求及预测
    3.1 淮安市现代物流业需求分析
        3.1.1 淮安市市域范围内物流需求的特点
        3.1.2 淮安市及与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引发的物流需求
    3.2 淮安市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预测
        3.2.1 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
        3.2.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预测
        3.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
        3.2.4 淮安市客运和货运预测
第四章 淮安市现代物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
    4.1 淮安市现代物流业外部环境分析
        4.1.1 流通全球化对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4.1.2 相关经济政策和决策对淮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推动作用
        4.1.3 苏北经济的提速对淮安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4.1.4 相对于苏北其它城市淮安依赖物流业成为新增长极的可能性
    4.2 淮安现代物流业内部条件分析
        4.2.1 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分析
        4.2.2 淮安现代物流业产业主体分析
        4.2.3 淮安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分析
        4.2.4 淮安现代物流业物流、人流分析
    4.3 发展淮安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分析
        4.3.1 淮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条件
        4.3.2 淮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劣势条件
第五章 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5.1 指导思想
    5.2 战略目标
    5.3 发展战略类型
        5.3.1 内育外引
        5.3.2 内聚外延
        5.3.3 内网外合
    5.4 重点建设项目
        5.4.1 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建设
        5.4.2 物流节点建设
        5.4.3 配套物流中心建设
第六章 加快淮安物流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6.1 解放思想,破除物流业发展的思想瓶颈
    6.2 进一步完善支持和鼓励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6.3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6.4 努力搭建现代物流业信息平台
    6.5 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动特色物流发展
    6.6 大力培养引进物流人才
    6.7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淮安市楚州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安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戈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张囡.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3]淮安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策略研究[D]. 程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淮安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吴琼.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5]基于AHP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D]. 王超.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5(03)
  • [6]基于GIS江苏种植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1)[D]. 唐惠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7]江苏淮安市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 夏雪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8]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惠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9]加快推进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的现实思考——以淮安市楚州区平桥镇为例[J]. 蒙少东,储永萍,许福才.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6)
  • [10]淮安市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高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淮安市滁州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