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建设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及预防措施

水电建设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及预防措施

一、水电施工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与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田立霞[1](2021)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交通系统作为用能大户,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高铁作为中长途运输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高铁用电构成中,牵引用电占比最大,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高铁运营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深度绿色交通,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以优化高铁用能结构,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铁牵引负荷不同于生活、工业用电负荷,具有分布广、冲击性强、随机不稳定、功率大、时段特征显着、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大大地增加了新能源牵引供电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难度。在前期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高铁牵引负荷的特征、新能源发电出力特征及高铁沿线新能源分布情况等因素,在高铁沿线分段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使之与沿线大电网一同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供电。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规划、容量配置以及后期运行调度展开研究,最后对高铁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1)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安全是高铁运行的前提条件。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高铁运行的唯一动力来源,在高铁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高铁牵引供电风险分析和新能源发电并网影响的角度出发,确定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风险因子;然后,结合风险因子、高铁牵引供电和新能源发电相关技术条例,建立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最后,根据安全测评体系,提出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为后续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优化研究奠定基础。(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高铁牵引功率、新能源出力及储能系统的特征,确定新能源发电采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AT所的方式并入牵引供电系统。其次,综合高铁牵引网络分布特性及沿线风光分布情况,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给出了“局部微电网、全国高铁微电网互联、区块链技术做监督、大电网做安全保障”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解决了传统微电网供电范围与高铁路网分布广的冲突。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间电能互传互济,有效平抑不稳定新能源带来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与沿线大电网相联,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保障高铁牵引供电安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3)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首先,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将牵引供电安全作为微电网定容模型的约束条件之一,采用多目标均衡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通过有效整合高铁线可用空闲土地面积、风光分布情况及相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装机等资源,实现互联新能源微电网新能源装机及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其次,采用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IQGA)对模型求解,结果发现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具有较好的新能源消纳潜力。(4)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首先,以牵引供电安全、优先消纳新能源电力为指导,提出了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安全调度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牵引负荷特征,在牵引供电安全的约束下,对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调节,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可提高互联微电网各环节能量综合利用率、牵引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最后,采用IQGA对模型进行求解,发现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运行成本低于不互联模式。

张兵,刘聪琳[2](2021)在《基于HFACS与QCA的高支模施工安全事故组态构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和建筑结构日趋复杂,众多高净空、大跨度项目的施工越来越依靠高支模支撑技术。但由于高支模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危险性较高,常常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并容易诱发施工安全事故。本研究通过搜集众多案例,筛选出事故原因明确的26起典型高支模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利用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分析模型,从组织影响、不安全监管、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及不安全行为这4个层面分析事故影响因素,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进行组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与结果存在着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并存在着5种典型组态构型。研究初步从人为因素视角剖析了高支模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机制,并为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刘玉龙[3](2021)在《风电公司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文中认为项目施工前对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是企业保证项目安全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为了在消耗最少企业人力物力资源条件下准确判断各个作业工序危险源的等级水平,制定合理的安全运行保障措施,在文献阅读和现场调研的两种方式下,针对风电公司A建设项目的六大作业工序所涉及危险源辨识问题进行优化改善,提高企业辨识危险源的能力,全面的对作业工序进行安全评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风电建设项目时效性和不确定性对作业工序涉及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方法进行优化,使用MLEC-熵权法计算危险源危险等级,根据作业工序危险源等级确定建设项目整体的危险等级水平;利用粗糙集(RS)理论根据作业工序危险源等级和建设项目等级进行指标约简,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进行验证,构建基于RS-SVM的危险源简约和预测模型。结果发现所有作业工序危险度处于中度水平,约简后的危险属性仍然可以准确的判定作业工序危险性水平。(2)根据耦合关联理论对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进行安全评价的改进,从人员、技术、管理三个管控指标出发,探究与危险源评价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危险源评价系数高的危险源其危险源管控系数较高,内部作业工序耦合相关性高于外部工序,根据评价结果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现场的人员培训,提高作业技术水准,设备的点检工作。此外,构建完善的制度化辨识流程是降低作业工序危险水平的重点工作。综上,采用改进后的作业条件风险识别法确定作业工序危险源危险系数是简单有效的,其中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作业工序危险源指标约简,得到了核心评价危险源;而耦合关联度模型对作业工序的危险水平和管控措施进行安全评价分析,实现了对作业工序的全面评价,对于风电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运作、安全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李迁[4](2021)在《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风险识别及预防治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交通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多条公路线路正在规划当中,要完成规划路网建设,重点是一些山区公路的修建,在这些地区修建公路,必不可少的要修建大量隧道,虽然当前我国隧道施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是在遇到特殊地质情况时,灾害事件依然时有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事故便是涌水塌方事故。隧道涌水塌方往往是因为掌子面前方围岩存在富水软弱地层,以往研究中多是对涌水塌方的机理和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措施进行研究,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此类事故发生,因此迫切需要对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的预防治进行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白鹤滩水电站会东县甘葫路复建工程为依托,利用现场调研、文献查阅、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预防治流程及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近十年来100起隧道塌方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对导致塌方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对每种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影响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2)在事故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塌方风险发生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决策模型,可对塌方事故发生的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评价,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3)通过FLAC3D软件中流固耦合的功能,对有无富水软弱夹层存在的两种情况下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确定了富水软弱夹层隧道发生涌水塌方事故的临界失稳判据,进而确定了隧道涌水塌方段的安全设防距离。(4)进行了考虑多种因素的数值模型试验,分析了普通围岩岩性和软弱夹层围岩岩性、厚度、范围以及水压力、埋深等因素对安全设防距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安全设防距离的确定公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5)提出了对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从渗流失稳和围岩失稳两方面进行综合防治的策略,将预防治措施分为地下水防治措施和围岩预加固措施,并对每种措施的具体方法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6)对隧道围岩预加固措施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以管棚为例建立了更符合实际工况的预加固力学模型,并通过MATLAB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利用该模型对预加固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验证。

张化[5](2021)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层建筑施工项目中,建筑质量会受到施工安全性的直接影响,施工管理也会受到施工安全性的直接影响。另外,高层建筑的结构相对复杂,建设水平较高,基坑相对较深。在高层交叉作业的影响下,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因素,直接影响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和控制。基于此,对建筑安全管理和高层建筑管理的研究需要多方参与,并受到建筑技术、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在调查了高层建筑的安全状况并分析了我国和国外的调查情况后,得出高层建筑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的结论。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建设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非常重要。2、根据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分析,研究高层房屋建筑中重点施工过程安全管控。分析了安全管理状况、安全事故、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以及高层建筑中事故的种类。3、通过LEC法评价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得出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有重大施工风险的施工项目的施工现场机械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脚手架和深基坑施工。4.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从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管理体系、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及在高层建筑建设中应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方芳[6](2021)在《燃气管道安全风险中人-环因素耦合作用分析及仿真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燃气普及率及需求量大大提升,作为燃气运输的主要工具,燃气管道越来越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燃气管道一旦发生破损造成燃气泄漏,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引起火灾、中毒、爆炸等安全事故,不仅会对现场及范围内人员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严重时还会危害到社会公共安全秩序,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燃气管道安全事故发生后,由于其他风险因素的叠加及耦合可能会导致事故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因此,本文从风险耦合的角度对燃气管道安全做了以下研究。首先,依据风险及耦合的相关理论知识给出了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耦合的概念,通过文献阅读、基于风险和耦合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对燃气管道安全事故原因的总结,构建了基于人为、管道及设备、环境、管理四大因素为一级指标以及十七个二级指标的燃气管道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简单的耦合关系分析。其次,通过统计近年来有一定影响的燃气管道安全事故及其原因,利用N-K模型计算四大因素间的耦合风险大小,得出在燃气管道安全事故中,参与耦合的风险因素越多,造成的风险影响越大,但事故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同时发现三因素风险耦合中人为、环境、管理因素耦合造成的风险影响最大,双因素风险耦合中人为、环境因素耦合造成的风险影响最大,但通过对较大燃气管道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的查找分析发现:管理因素多为造成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故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耦合作用才是导致燃气管道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及影响扩大的直接因素。说明在燃气管道安全风险预控和事故应急处置中应着重加强这两因素间耦合作用的管控,在此基础上建立燃气管道安全人-环风险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中初始风险指标的确定依据德尔菲法对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下二级指标现阶段风险进行评分,并借助逆向云发生器来检验专家打分的合理性,仿真中耦合系数随着风险指标变化的方程依据耦合度模型计算公式来确定。初始数据确定后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进行仿真,研究风险因素风险指标的动态变化对人-环因素风险耦合水平发展趋势的影响,并证明模型的合理性。以调整主观性风险指标值,观测初始风险指标变化对人-环因素风险耦合水平的影响。最后,从耦合的前、中、后期提出了风险耦合预控的对策和建议,为减少燃气管道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小事故发生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图[16]表[14]参[74]

王婧[7](2021)在《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文中指出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大力建设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西北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而水工隧洞作为调水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之一,其施工中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项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本文结合近年西北高寒地区工程建设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横向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及纵向风险分解结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因素,再通过耦合分析得到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清单,从而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相关规范,结合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已建立的评价模型,计算各隧洞段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等级,分析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论文以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价作为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北高寒地区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发生机理,从隧洞施工准备阶段、过程阶段、收尾阶段分析建立了工作任务分解结构,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考虑建立了风险分解结构,结合两者建立耦合风险矩阵,详细分析隧洞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构建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结合相关标准及规范,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共划分为4级:低度风险(Ⅰ)、中度风险(Ⅱ)、高度风险(Ⅲ)、极高风险(Ⅳ),并结合资料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根据风险接受ALARP原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以便于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3)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西北高寒地区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特点,应用改进的G2法计算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应用改进的CRITIC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通过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优化两者权重,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考虑到该风险问题为多指标多级别的评价问题,本文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4)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引大济湟北干二期工程7#隧洞为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施工中的重难点,应用建立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得到了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结合各隧洞段风险评价等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隧洞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高超[8](2021)在《开发区110kV变电站工程的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民用电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建设项目的施工规模、种类、数量的都不断增加,电力行业的改革步伐也不断加快。变电站工程是电力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过程属于高风险、高强度作业,由于其施工种类多、过程复杂、难点多、工期要求高、施工人员构成复杂等特点,其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复杂、难度大,亟待解决和完善。本文从安全管理理论出发,以110kV变电站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将安全审查和沟通工作深入到安全管理的每个环节,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安全管理风险管控研究。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及其方法和内容进行阐述,同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接着概述了输变电工程作业管理方面的概念及特征,并总结了其安全管理系统的执行规范和方法。其次,对案例110kV工程进行了介绍,并对工程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采用故障树法分析110kV输变电工程的作业中主要事故的发生率和重要度,以变电站项目施工安全事故为顶事件构建多层故障树,分析各子事件及其最小割集,结合事故统计数据,分别对子事件的重要度进行计算排序,总结出排名前三的底事件,从而系统分析了项目危险点控制的主要事件。构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隶属度原则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并对案例工程的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价。最后,针对故障树分析结果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张华锋[9](2020)在《基于网格化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车务系统作为铁路运输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一个以“人员”为核心、“管理”为中枢、“设备”为基础、“环境”为条件,实时监控的、开放的、动态运行体系。人员作为车务系统最重要、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既是日常管理的实施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事故的引发者,又是受害者,具有双重属性,其安全的行为活动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及铁路安全管理理念逐步向“风险管理”、“以人为本”、“个性化管理”等的转变,铁路车务系统的现场安全管理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评估铁路车务现场职工的安全行为风险,如何更科学的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形成对车务系统“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时间段”的有效盯控,既是铁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车务现场安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棘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控方法,该方法利用网格化对车务系统现场职工进行精准定位、归类,并以致灾因子为核心,利用创新的三维风险评估矩阵模型及改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车务系统现场职工的安全行为风险进行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和精准化的风险应对,同时将沟通与咨询、监测与评审活动融合在整个风险管控流程中,实现了风险信息在网格间的自由流动,推动了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的持续性、动态改进,创新性的改进了既有车务系统现场职工的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式。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提出了一种新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理方法。该网格是一种有人员参与的、逻辑上的虚拟网格,它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事件三维空间属性。通过引入空间位置变量,网格化管理可以将任意一个单元网格中的员工在时刻T发生的事件在“网格-要素-时间”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精准展现出来,从时空的角度对车务系统现场职工进行精准定位、归类,将无序、缺少关联的风险数据有序化,使其更具有价值,为个性化的风险评估、精准化的风险应对提供建模支撑,辅助实现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事件的精细化管理。(2)提出了一种新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评估建模方法。该建模方法将车务系统单一网格要素作为研究对象,能够充分考虑不同时空框架下每个网格中单一要素风险事件致灾因子间的动态耦合变化特征,通过个性化的致灾因子赋值模型对致灾因子赋值求解并将其作为风险参数计算的输入,利用“可能性-后果-脆弱性”三维风险评估矩阵模型求解风险事件的量级,解决了以往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参数考虑不周全、风险量级量化分析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事件的个性化、精准化评估。(3)提出了一种新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应对模型。该模型将网格化管理方法和系统动力学原理相结合,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时间、空间、动态信息流特性,模型以致灾因子作为桥梁,将传统的系统虚拟仿真边界确定变为精准网格界定,通过完善网格要素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系统动力学仿真,进一步提升了车务系统网格要素风险事件的仿真效果;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致灾因子应对策略清单,实现了风险事件致灾因子应对策略的快速提取,缩短了响应时间;通过沟通与咨询、监测与评审活动,风险应对效果能及时得到反馈,推动了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闭环管控的持续性、动态改进。

郑向莞[10](2020)在《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隧道里程逐年增加。公路隧道施工由于其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条件恶劣,作业环境特殊等不利因素,使得公路隧道施工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近年来,公路隧道施工事故多发,均与高危作业的安全问题相关。比如:2012年,湖南炎陵隧道爆炸事故,造成20人死亡;2019年,成都机场高速公路龙泉山隧道施工现场,在维修设备时导致葫芦转盘爆裂,造成1人死亡。因此,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显得弥足重要,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依据施工流程、作业指导书,统计了公路隧道施工的各类作业形式,结合公路隧道施工的特点,采用LEC法对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进行了辨识;其次在公路隧道施工事故原因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特点及法律法规、规范,建立了组织管理、现场施工人员、材料设备、作业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云模型等安全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构造了基于云模型的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计算标准云、指标云和综合评价云,确定安全等级;最后对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的提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以湖北境内某公路隧道施工项目中的洞身开挖爆破作业、洞内导坑钢架搭设作业和洞内设备临时用电作业三种典型高危作业作为实证对安全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验证安全评价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三项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的等级均为安全且与实际情况相符。本研究为日后的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

二、水电施工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与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电施工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与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铁供电安全研究现状
        1.3.2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3.3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定容研究现状
        1.3.4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高铁供电理论
        2.1.1 高铁供电系统基本架构
        2.1.2 牵引供电原理
    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
        2.2.1 可行性及必要性
        2.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的特殊性
        2.2.3 重点研究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牵引供电安全理论
        2.3.2 定容优化理论
        2.3.3 调度优化理论
        2.3.4 多目标优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
    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
    3.2 风险识别
        3.2.1 历史电力机车故障分析
        3.2.2 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影响
        3.2.3 风险因子
    3.3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
        3.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
        3.3.2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
    4.1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并入方式
        4.1.1 特征分析
        4.1.2 并入方式的选取
    4.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
    4.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基本架构
    4.4 建立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核心技术
        4.4.1 能源互联网技术
        4.4.2 区块链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
    5.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5.1.1 新能源发电预测
        5.1.2 牵引负荷预测
    5.2 “源-源-储”互动调节机制
    5.3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
        5.3.1 MOPEC模型框架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4 基于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求解
        5.4.1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2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3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流程
    5.5 算例仿真
        5.5.1 输入数据
        5.5.2 参数设置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
    6.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的基本原则
        6.1.1 高铁“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机制
        6.1.2 情景分析
    6.2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
        6.2.1 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2.3 模型求解
    6.3 算例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7.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本理论
        7.2.1 模糊神经网络
        7.2.2 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7.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7.3.1 模型的构建
        7.3.2 模型评价过程
    7.4 算例仿真
        7.4.1 数据预处理
        7.4.2 模型求解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与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HFACS与QCA的高支模施工安全事故组态构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1.1 理论依据
    1.2 构成要素分析
        (1)组织影响
        (2)不安全监管
        (3)行为的前提条件
        (4)不安全行为
    1.3 变量选取与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
    2.1 数据来源
        (1)有完整的事故调查报告,详细说明事故经过。
        (2)事故类型为坍塌。
    2.2 标定变量
    2.3 充分必要性分析
3 组态求解与分析
    3.1 施工人员安全措施不到位M1
    3.2 一线操作和材料管理混乱M2
    3.3 违反行业管理规定M3
    3.4 施工单位组织管理问题M4
    3.5 组织的安全行为异化M5
4 结 论

(3)风电公司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危险源的研究现状
        1.2.2 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与安全评价基础理论
    2.1 风电危险源概述
        2.1.1 危险源理论
        2.1.2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的构成
        2.1.3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的特点
    2.2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
        2.2.1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类型
        2.2.2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事故特点
    2.3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安全评价与控制
        2.3.1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安全评价方法
        2.3.2 风电建设项目作业工序控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现状分析
    3.1 A建设项目及所属风电公司
        3.1.1 A建设项目所属风电公司组织架构
        3.1.2 A建设项目概况
    3.2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流程
        3.2.1 事故上报流程分析
        3.2.2 安全日报内容
    3.3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评价问题分析
        3.3.1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清单问题
        3.3.2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问题分析
        3.3.3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安全评价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约简模型
    4.1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
    4.2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模型
        4.2.1 MLEC评价法确定指标风险值
        4.2.2 熵权法修正MLEC计算安装危险度
    4.3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约简模型
        4.3.1 粗糙集危险源属性简约
        4.3.2 LS-SVM危险源等级验证
    4.4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约简实证分析
        4.4.1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评价数据来源
        4.4.2 熵权计算作业工序危险源权重
        4.4.3 作业工序危险源指标的约简
        4.4.4 基于SVM危险源指标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安全评价
    5.1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安全评价的耦合协调机制
    5.2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安全评价的耦合协调模型
        5.2.1 作业工序危险源系统与管控系统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
        5.2.2 作业工序危险源评价系统与管控系统耦合度计算
        5.2.3 作业工序危险源系统与管控系统协调度计算
        5.2.4 作业工序危险源系统与管控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划分
    5.3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安全评价实证分析
        5.3.1 评价指标选择
        5.3.2 指标权重计算
        5.3.3 耦合协调分析
    5.4 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安全性的保障措施
        5.4.1 成立质量安全部
        5.4.2 构建完善的防护措施
        5.4.3 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5.4.4 全面实行TQM和 TPM
        5.4.5 完善安全监察制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风险识别及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概述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涌突水研究现状
        1.2.2 隧道塌方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线路
2 塌方事故统计与风险评价分析
    2.1 塌方资料收集与整理
        2.1.1 资料收集目的
        2.1.2 资料收集方法及内容
        2.1.3 塌方事故统计结果分析
    2.2 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多层次模糊综合决策
    2.3 工程应用
        2.3.1 工程概况
        2.3.2 确定塌方风险可能性等级
    2.4 本章小结
3 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失稳判据研究
    3.1 概述
    3.2 现有失稳判据总结
        3.2.1 围岩失稳判据
        3.2.2 渗流失稳判据
    3.3 失稳判据研究数值模拟方案
        3.3.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3.3.2 数值模拟基本假定
        3.3.3 计算参数选取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及判据确定
        3.4.1 塑性区范围分布
        3.4.2 隧道拱顶沉降
        3.4.3 掌子面前方挤出变形
        3.4.4 渗流速度
        3.4.5 孔隙水压力
    3.5 本章小结
4 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安全设防距离研究
    4.1 概述
    4.2 设防距离影响因素及计算工况确定
    4.3 各因素对涌水塌方设防距离影响研究
        4.3.1 普通围岩岩性的影响
        4.3.2 隧道埋深影响
        4.3.3 水压的影响
        4.3.4 软弱夹层围岩岩性的影响
        4.3.5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
        4.3.6 软弱夹层范围的影响
    4.4 各影响因素汇总分析
    4.5 安全设防距离确定公式建立
    4.6 设防距离确定公式实际工程验证
        4.6.1 三家村隧道K52+027 里程富水炭质千枚岩软弱夹层
        4.6.2 三家村隧道K52+152 里程富水炭质千枚岩软弱夹层
    4.7 本章小结
5 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预防治措施研究
    5.1 概述
    5.2 地下水渗流失稳预防治措施
        5.2.1 富水段地下水预防治原则
        5.2.2 富水段地下水探测措施
        5.2.3 富水段排水措施
        5.2.4 富水段堵水措施
    5.3 围岩失稳预防治措施及作用机理
        5.3.1 超前锚杆
        5.3.2 超前注浆小导管
        5.3.3 超前管棚
        5.3.4 水平旋喷桩
    5.4 超前预加固力学行为分析
        5.4.1 管棚注浆区受力分析
        5.4.2 管棚加固力学模型建立
        5.4.3 超前加固参数优化分析
    5.5 工程应用
        5.5.1 工程背景
        5.5.2 富水软弱夹层段防治方案
        5.5.3 富水软弱夹层段防治效果与监测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塌方事故统计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1 风险概念、特征和分类
        2.1.1 风险概念
        2.1.2 风险特征
        2.1.3 风险的分类
    2.2 风险管理概念和流程
        2.2.1 风险管理概念
        2.2.2 风险管理流程
    2.3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目标与过程
    2.4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类
    2.5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5.1 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2.5.2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EC法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风险评价
    3.1 LEC法的权重确定
        3.1.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1.2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
        3.1.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后果
    3.2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风险评价
    3.3 评价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体系
    4.1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体系内涵
        4.1.1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选取原则
        4.1.2 高层房屋建筑安全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4.2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体系的释义
        4.2.1 人的因素
        4.2.2 管理方法因素
        4.2.3 材料因素
        4.2.4 环境因素
        4.2.5 机械设备因素
    4.3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研究量表设计及结构分析
        4.4.2 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风险控制策略
    5.1 安全管理制度
    5.2 施工环境风险控制
        5.2.1 安全防护措施
        5.2.2 用电风险控制措施
        5.2.3 机械设备风险控制措施
    5.3 施工人员风险控制措施
    5.4 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5.4.1 脚手架风险控制措施
        5.4.2 深基坑风险控制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工程介绍
        6.1.1 “阳光小区”项目安全目标
        6.1.2 “阳光小区”项目安全工作特点分析
        6.1.3 “阳光小区”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6.2 模糊综合评价
        6.2.1 嫡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6.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6.2.3 组合权重
        6.2.4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应用
    6.3 “阳光小区”安全评价结果
    6.4 “阳光小区”施工安全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高层房屋建筑事故安全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3
附录4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论文成果

(6)燃气管道安全风险中人-环因素耦合作用分析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风险耦合研究现状
        1.3.2 燃气管道风险耦合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评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线路图
第二章 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因素耦合分析
    2.1 风险耦合相关理论知识
        2.1.1 风险相关理论知识
        2.1.2 耦合相关理论知识
        2.1.3 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耦合概念
    2.2 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因素耦合分析
        2.2.1 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2.2 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因素耦合关系分析
第三章 耦合度模型应用及人-环风险耦合仿真研究
    3.1 常用耦合模型比较
    3.2 N-K模型的介绍及应用
        3.2.1 N-K模型介绍
        3.2.2 N-K模型应用
    3.3 耦合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1 耦合度模型的构建
        3.3.2 耦合度模型的应用
    3.4 人-环风险耦合仿真研究
        3.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3.4.2 人-环风险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应用
第四章 风险耦合预控的对策和建议
    4.1 耦合前风险管控措施
        4.1.1 人为因素风险管控建议
        4.1.2 环境因素风险管控建议
        4.1.3 管道及设备因素风险管控建议
        4.1.4 管理因素风险管控建议
    4.2 耦合中风险管控措施
        4.2.1 降低耦合中人为因素风险水平
        4.2.2 降低耦合中环境因素风险水平
    4.3 耦合后风险管控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1 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
        1.2.2 高寒地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3 隧洞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4 隧洞工程风险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基本理论
    2.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理论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水工隧洞施工风险的分类
        2.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特点
        2.1.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机理
    2.2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及对施工的影响
        2.2.1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
        2.2.2 西北高寒地区施工难点
    2.3 风险识别
        2.3.1 风险识别定义
        2.3.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过程
        2.3.3 风险识别常用方法
    2.4 风险评价
        2.4.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内容
        2.4.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步骤
        2.4.3 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3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要求
        3.1.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依据
        3.1.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原则
        3.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2 基于WBS-RBS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2.1 WBS-RBS风险辨识方法
        3.2.2 建立WBS工作任务分解结构
        3.2.3 建立RBS风险分解结构
        3.2.4 构建WBS-RBS风险识别矩阵
        3.2.5 编制风险因素清单
        3.2.6 构建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4.1 组合赋权法
        4.1.1 改进G2 法
        4.1.2 改进CRITIC法
        4.1.3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4.2 可变模糊评价法
    4.3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5 引大济湟工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1 项目概况
        5.1.1 引大济湟工程概况
        5.1.2 引大济湟工程地质条件
        5.1.3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特点及难点
    5.2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2.1 样本初始数据的获取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3 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3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4 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4.1 外部风险控制措施
        5.4.2 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改进CRITIC法指标相关系数表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开发区110kV变电站工程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概述
    2.1 安全管理相关概念
        2.1.1 安全管理的概念
        2.1.2 安全风险及管理的定义
    2.2 输变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2.2.1 输变电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特点
        2.2.2 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
        2.2.3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标准
    2.3 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2.4 安全和风险管理相关技术与方法
        2.4.1 安全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2.4.2 风险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 开发区110kV变电站工程施工概况及安全管理现状
    3.1 开发区110kV变电站工程施工概况
        3.1.1 建设规模
        3.1.2 站址概况
        3.1.3 工程环境条件
        3.1.4 工程建设参建单位及其管理体系
    3.2 开发区110kV变电站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现状
    3.3 开发区110kV变电站项目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开发区11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4.1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4.1.1 构建11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风险故障树
        4.1.2 造成安全事件的因素权重分析
    4.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4.2.1 风险专家评价
        4.2.2 层次分析法构建风险因素
        4.2.3 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
        4.2.4 根据权重值的分析结果
    4.3 构建110kV变电站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模型
        4.3.1 评价模型构建
        4.3.2 评价计算
        4.3.3 110kV变电站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综合评价
第五章 11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对策
    5.1 基于故障树分析结果的安全管理对策
    5.2 基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安全管理措施
        5.2.1 加强安全隐患及危险点源分析
        5.2.2 完善安全规划
        5.2.3 规范安全作业措施
        5.2.4 保障全过程安全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网格化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人员因素是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1.1.2 铁路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与挑战
        1.1.3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自身独特性
        1.1.4 风险理论、“网格化”管理等的实践应用
        1.1.5 问题提出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论文资助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安全行为风险相关概念研究
        2.1.1 安全行为相关概念
        2.1.2 风险、致灾因子、隐患和事故概念
        2.1.3 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流程
    2.2 铁路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综述
        2.2.1 铁路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2.2.2 铁路风险评估技术选择需注意的问题
    2.3 安全行为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2.3.1 交通领域研究现状
        2.3.2 其他领域研究现状
        2.3.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4 安全行为风险应对研究综述
        2.4.1 交通领域研究现状
        2.4.2 其他领域研究现状
        2.4.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5 网格化管理研究综述
        2.5.1 网格化管理基本概念及特点
        2.5.2 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要素
        2.5.3 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应用
        2.5.4 车务系统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
    2.6 本章小结
3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理的网格化
    3.1 车务系统安全生产的特殊性
    3.2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特性
        3.2.1 异质性
        3.2.2 不确定性
        3.2.3 耦合性
    3.3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3.3.1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理定义与内涵
        3.3.2 车务系统网格的定义、划分方法及编码
        3.3.3 网格要素的定义、分类方法及编码
        3.3.4 网格事件的定义、分类方法及编码
        3.3.5 车务系统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3.4 本章小结
4 单个网格的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1 应用场景描述与建模思路
        4.1.1 应用场景描述
        4.1.2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评估模型架构
    4.2 单个网格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致灾因子识别
        4.2.1 现有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致灾因子识别存在的不足
        4.2.2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致灾因子分类及标准化识别
        4.2.3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事件致灾因子赋值模型
    4.3 单个网格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三维风险分析
        4.3.1 二维风险矩阵存在的不足
        4.3.2 “可能性-后果-脆弱性”三维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4.3.3 “可能性-后果-脆弱性”三维风险评估模型
        4.3.4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等级评定标准
        4.3.5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大小计算
    4.4 单个网格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评价
        4.4.1 划分风险控制等级
        4.4.2 建立风险接受准则
        4.4.3 明确风险应对方式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应对模型构建
    5.1 应用场景描述与建模思路
        5.1.1 应用场景与问题描述
        5.1.2 解决思路与建模流程
    5.2 模型结构分析
        5.2.1 确定系统边界
        5.2.2 绘制因果回路图
        5.2.3 建立系统流量图
    5.3 模型建立与检验
        5.3.1 确定模型方程式
        5.3.2 变量权重赋值
        5.3.3 初始值确定
        5.3.4 模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背景介绍
    6.2 “助理值班员不按规定出场作业”风险事件分析
    6.3 “助理值班员不按规定出场作业”风险量级评价
    6.4 “助理值班员不按规定出场作业”应对策略仿真分析
    6.5 模型在车务系统现场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施工领域高危作业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2.3 云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的识别
    2.1 公路隧道施工特点
    2.2 公路隧道施工基本作业形式
    2.3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的识别
        2.3.1 LEC法
        2.3.2 识别高危作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 隧道施工事故原因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具体步骤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4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指标具备的特征
    3.5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1 组织管理
        3.5.2 现场施工人员
        3.5.3 材料设备
        3.5.4 作业环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4.1 评价方法
    4.2 云模型简介
    4.3 权值确定方法的选取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熵权法
        4.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4.4 基于云模型的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模型
        4.4.1 确定标准云
        4.4.2 确定评价指标云和综合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确定指标评价集
    5.3 权重计算
        5.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3.2 熵权法确定权重
        5.3.3 综合权重计算
    5.4 模型的应用
        5.4.1 确定标准云
        5.4.2 计算综合评价云
        5.4.3 分析并确定安全等级
    5.5 提高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对策和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AHP法重要度专家调查表
附录2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熵权法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3 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指标安全状况专家调查表
附录4 应用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水电施工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与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D]. 田立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HFACS与QCA的高支模施工安全事故组态构型[J]. 张兵,刘聪琳.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1(03)
  • [3]风电公司A建设项目作业工序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D]. 刘玉龙. 中北大学, 2021(09)
  • [4]富水软弱夹层隧道涌水塌方风险识别及预防治研究[D]. 李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张化.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燃气管道安全风险中人-环因素耦合作用分析及仿真研究[D]. 方芳.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7]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D]. 王婧.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8]开发区110kV变电站工程的安全管理研究[D]. 高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9]基于网格化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型研究[D]. 张华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10]公路隧道施工高危作业安全评价研究[D]. 郑向莞.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水电建设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