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力学》第三届编委第一次会议纪要

《医学生物力学》第三届编委第一次会议纪要

一、《医用生物力学》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张益[2](2017)在《建国以来我国口腔颌面创伤专业发展的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口腔颌面创伤专业在不同的社会与经济背景下,经历了初创期、徘徊期、开拓期和发展期4个不同的阶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分支专业。本文回顾性总结了不同发展时期我国口腔颌面创伤专业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同时期的研究动态与技术特征,对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的发展做了预期和展望。

闫二涛[3](2017)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以14所体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探寻高等体育教育发展规律,促进高等体育院校的合理发展,本文以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其发展历程、特征、成效与问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结合高等体育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发展思路。具体结论如下:(1)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经历了恢复与调整、规范与改革、规模扩张以及优化与提升四个阶段。特征:办学目标由注重外延式发展向注重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办学方向由重点服务教育事业向社会服务、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方向发展;管理形式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管理模式向学校自主的市场化管理模式转变;学科专业设置以单一体育学类专业为主向多学科门类交叉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培养师资向培养“四员”方向发展。(2)成效:确立了“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双一流”的办学目标定位;逐步推行依法自主办学管理模式;构建了多学科门类的体育专业体系;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办学方向摇摆不定,办学目标定位结构性失调,办学性质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学科专业调整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全面实现,人才培养途径发展不合理。(3)政治因素、高等教育、体育事业和自身发展需求是推动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4)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专业院校实力的增强为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挑战:国家统一政策引领与学校定位差异化的矛盾,专业建设“全”与“专”的抉择,“办学主体多元化”,人才需求多样化,综合性高校和师范学校体育专业的发展等成为高等体育教育发展主要挑战。(5)发展策略:第一,目标定位差异化,建设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多层面、多类型、特色化的“双一流”体育专业院校。第二,学校管理自主化,政府与学校之间实行放权与宏观调控同步。第三,专业建设特色化。巩固体育教育训练学本色专业,开拓体育健康与康复学新特色专业。第四,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完善“体教结合”办学模式培养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完善“体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兴体育特色人才。第五,办学过程开放化。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部门的交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赵定麟[4](2015)在《颈椎病之我见》文中研究指明一、颈椎病的基本概念与定义什么是颈椎病,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临床难题。从1984年,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在桂林主持召开的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到1992年,中华外科杂志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在青岛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再到2008年,由中华外科杂志、SICOT中国分会及上海东方医院等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颈椎病座谈会"。这三次会议都对颈椎病的定义进行了讨论,争论,辩论。

肖丽山[5](2013)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活动史研究(1949-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至2000年,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克服种种困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51年期间的教学活动及其成绩,既是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本文依循有关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的理论和原则,运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在挖掘、搜集较为翔实史料的基础上,试图全程聚焦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活动,对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高师院校的教学管理活动、教学及实习活动、学业考核活动等方面进行具体、典型、动性的叙述和论析,呈现其重要节点,探究其发展节律,总结其内在特质,并对21世纪进一步提升高师院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出对策性建议,以期实现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吉灿忠[6](2011)在《武术“文化空间”论绎》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空前解放,当引进西方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先进经验的同时,文化民族主义开始复苏。上世纪末东西文化论争深深地触动了中国武术领域,各方学者繁讼纷纭,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注脚和求解。但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没有挡住西方文化的东进,反而让中国人更加目不暇接。实际上,在民族间文化交往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符号暴力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以一种被默认的方式实施的,当人们以宽容的态度融入他者文化时,一种亚文化则可能以无限扩大的文化态势渗透到了本土文化系统当中,会在一段或更长时期内表现出“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文化态度。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就长时间处于这种非友即敌、非香花即毒草式的论争,也确实吃够了苦头。实践证明,只有中西体育间的交流与对话,包容与共存才是明智地抉择。“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对文化的产生与变迁所发挥着重要决定或可能决定作用,才使本研究选取以文化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理和社会文化分层论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各种武术“生境”(人类学词语,即“文化空间”)进行了较系统全面地研究,其结果发现:1.武术“文化空间”是指某个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的地点,或确定在某一周期举办与武术文化有关的一段时间。武术“文化空间”可以依据其地理和历史属性进行逐级划分,有的武术“文化空间”具有一定兼容性和交叉性。2.武术“文化空间”表现出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整体性和场域性特征。地域文化特质和文化底蕴是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活态性是指武术依赖于“活态”传承主体来保护、延续和筑建的;传承性是人类学中历时性的表现,是对先民武术文化的有机整合和积累,认同和续延;整体性表现在它是由人、器物、技能、观念、活动和环境共同组成的,即由非物质和物质的有机结合;场域性是指武术生存生产、加工和传颂的“文化场”。3.清末新政是上世纪东西方文化论争的原点,为中国武术转型提供了思想准备,并诱发了对“贱武右文”传统的检讨和“尚武精神”的倡扬。受上世纪末东西文化论战影响,中国武术文化主动地经历了现代性扩张,竞技武术趋于成熟。4.民间武术“文化空间”存在着保护主体的职能模糊;整体性传承和保护工作存在“盲区”;传统文化走空;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空间”断层;信息“复位”失真以及武术场“移植”变味等问题。为此要培养公民本土文化安危意识;建立“武术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机制;加强“遗产性保护”;“文化空间”的初始性复活和再生性建造相结合;学校传承和传播并行不悖;重视传统资源经济价值;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管理协调的双驱动力;建立“武术之村”评选机制,加强村落文化荣誉感等。5.北京奥运会为竞技武术朝向奥运目标发展吹起了“集结号”,技术快速出新和重组;受众者趋于小群体化;传统技术遗缺;文化内涵陨落等问题。为此,要回归文化传统;推进赛场的“城市化”与“农村化”相结合;鼓励技术到基层“采风”;增加竞技武术赛场“文化软实力”;举办展示性“全国武术大会”等。6.武术教育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突出;教学中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现象;语言优势不大;学校缺乏“尚武”者;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因此,要突破“单一学科发展专业”的传统观念;跨越民间与学校武术人才“身份有别”的观念壑沟;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在境内外文化教育机构中强力推介武术教育;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7.演绎性武术“文化空间”是寄存武术文化场所之一。但当下演绎性武术文化产品容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文化萎颓,缺乏武术叙事和宏观的文化发展战略。因此,宜防范演绎性武术表达时高端技术的误导;还原武术技术的本真;注重武术叙事型剧情;杜绝演绎性武术中文化的“去传统”。8.面对虚拟化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要强化法制管理,加强道德舆论监督,规范网络市场;建立“过滤技术”,防范低俗文化进驻网络;重视语言在网络国际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罗勤,王旭,谢秋红[7](2010)在《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暨《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纪要》文中提出初夏的大连,风光旖旎,气候宜人。2010年6月1—5日,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暨《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在此顺利召开。1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下称烧伤分会)共同主办,大连解放军第二一○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总编辑、烧伤分会主

蒲鸿春[8](2010)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关键是专业建设。当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研究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对加强体育专业建设,提升体育本科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做为学科、教育、社会三维结构中的一个中心要素,从体育专业形成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采用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思路,以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为基础,对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研究,力图促进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不断规范和特色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访谈、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用四个部分分别论述我国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新时期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与思路。本文认为,我国体育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可分为酝酿与萌芽、移植与初创、探索与扩充、停滞与混乱、恢复与重建、规范与改革、拓宽与优化等七个阶段,呈现出专业培养目标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专业课程结构从简单僵化向多元灵活转变;专业设置管理从计划设置、统一管理向院校自主、规范审批转变;专业布局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向多种类型院校扩散;专业种数先简单分化,再规范合并,后探索拓宽等特点。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受办学内外层面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办学内在层面因素包括高等院校、政府、办学理念,是影响专业设置的关键因素。政府作为办学监管者对专业设置具有显着直接的影响;高等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对专业设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办学理念是专业设置的学科逻辑基础。办学外在层面因素有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因素,其中宏观环境因素对专业设置有长效间接影响;市场环境因素对专业设置有短效直接影响。新时期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应遵循合理布局、前瞻性、按需设置、效益性、特色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朝学科综合化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化、院校自主设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以及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设置“体育学”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建立体育本科专业多样化发展的学科群基础;适应社会需求,改造现有体育专业;优先培育与发展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兴体育专业。同时还要建立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管理机制、市场适应机制、课程适应性机制和评估机制等相关保障机制。

桂春燕[9](2009)在《中国体育统计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体育统计学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将近70年的历史,本研究通过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合理的阶段划分,通过4个层面研究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本研究把体育统计学发展历程共划分为五个阶段:引进、初创及传播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发展停滞阶段,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调整阶段。2.教材及专着的数量及内容和体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逐渐的丰富化。教材体系由照搬国外体系发展到在引进基础上根据国内情况自编符合本国教材,由单纯的数理统计理论加简单的体育实例的单一教材体例,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的教材体例,由所有学习者同用一类教材而转向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学习者所需教材的编写。3.1984年成立了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后学术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比较活跃,随着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不再呈现活跃状态。前期针对学科研究较少,关于体育统计方法应用研究较多,后期在保持学科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关于学科自身发展的学科研究逐渐增多,针对体育统计方法误用现象的研究较多。4.体育统计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以体质研究为突破口,逐渐被应用到体育领域的其他学科研究中。学科教育的形式随时代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壮大。5.未来体育统计学的发展要加重统计理论,促进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参加体育科研活动,注重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学科教学的针对性以实现学科教育层次化。

薛娜娜[10](2008)在《新型牙种植体的初步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牙种植技术已经成为口腔牙修复的一项十分成熟的常规治疗手段。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缺齿患者不仅要求义齿在生理功能上的满足,同时追求审美上的自然、逼真。传统的义齿是借助口腔余留下的牙槽嵴来获得支持、固位和稳定。固定义齿的应用范围较多地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可摘义齿又因不能充分恢复咀嚼效率、影响发音及有异物感而难令患者满意。国外的牙种植修复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纯熟,并且已经有了完整的种植体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但是,国内的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国产种植体的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现有种植体的结构和形状参数,分析他们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根据所得结果设计一种新型牙种植体。这种新型牙种植体可以在手术时施加预载荷,从而在行使功能时对周围骨组织产生良好的生物应力。方法为建立包含真实螺纹形态的牙种植体模型,模拟在生理加载条件下,应用有限元(FEA)分析技术对牙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进行应力分析计算,比较单一参数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得出结果有:梯形螺纹种植体颈部和下颌骨颈周骨皮质的应力分布要优于反锯齿形及锯齿形螺纹种植体,最大等效应力值最小:顶角45°的螺纹种植体最大等效应力值小于顶角15°和30°的螺纹种植体;梯形螺纹螺牙顶面宽度0.2mm时最大等效应力值小于顶面宽度0.15mm和0.1mm的梯形螺纹种植体;螺距在0.7mm到1.2mm变化时,螺距为1.0mm的骨皮质处最大等效应力值最小;增大螺牙高度有利于减小骨皮质处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但改善状况不明显。

二、《医用生物力学》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生物力学》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3)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以14所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社会发展的需求,呼唤高等体育教育的变革
        1.1.2 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困境,倒逼我们反思高等体育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2.1.1 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研究
        2.1.2 高等教育结构研究
        2.1.3 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史研究
        2.2.1 高等体育教育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研究
        2.2.2 高等体育教育体系结构研究
        2.2.3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2.5 个案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3.4 本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3.4.1 创新点
        3.4.2 重点
        3.4.3 难点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等体育教育的研究时限、概念、要素
        4.1.1 研究时限界定
        4.1.2 高等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概念
        4.1.3 高等体育教育的构成因素
    4.2 恢复与调整阶段高等体育教育发展(1978-1985)
        4.2.1 社会背景
        4.2.2 改革与发展
        4.2.3 主要特征
        4.2.4 小结
    4.3 规范与改革阶段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1985-1999)
        4.3.1 社会背景
        4.3.2 改革与发展
        4.3.3 主要特征
        4.3.4 小结
    4.4 规模扩张阶段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1999-2010)
        4.4.1 社会背景
        4.4.2 改革与发展
        4.4.3 主要特征
        4.4.4 小结
    4.5 优化与提升阶段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2010-今)
        4.5.1 社会背景
        4.5.2 改革与发展
        4.5.3 主要特征
        4.5.4 小结
    4.6 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
        4.6.1 成效
        4.6.2 问题
    4.7 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动因
        4.7.1 政治因素对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4.7.2 高等教育对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4.7.3 体育事业发展对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4.7.4 经济因素对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4.7.5 体育专业院校自身发展对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4.8 高等体育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8.1 机遇
        4.8.2 挑战
    4.9 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策略
        4.9.1 办学目标定位差异化
        4.9.2 管理自主化
        4.9.3 专业建设特色化
        4.9.4 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
        4.9.5 办学过程开放化:办学社会化与交流国际化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活动史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活动
    第一节 教学计划制定
    第二节 加强教材建设
    第三节 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章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和实习活动
    第一节 日常教学
    第二节 专业教育实习
    第三节 师生教学互动
第三章 高等师范院校学业考核活动
    第一节 组织学业考核
    第二节 师范技能考核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武术“文化空间”论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对象、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论
        三、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重点
    第七节 主要观点
    第八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武术“文化空间”解读
    第一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阐释
    第二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分类
        一、按照场所分类
        二、按照历时性分类
    第三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表现特征
        一、武术“文化空间”的地域性
        二、武术“文化空间”的活态性
        三、武术“文化空间”的传承性
        四、武术“文化空间”的整体性
        五、武术“文化空间”的场域性
第三章 趋向复线进化的百年武术“文化空间”
    第一节 上世纪初东西文化之争对武术“文化空间”的影响
        一、“清末新政”是扬起东西文化论争的原点
        二、“土洋体育”之争对武术文化阵地的影响
    第二节 本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论争对武术“文化空间”的影响
        一、世纪之交文化全球化棱镜下的文化论争
        二、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论争下的武术“文化空间”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武术“文化空间”遭遇的抵牾及其新秩序
    第一节 民间武术“文化空间”萎顿与雄起
        一、民间武术“文化空间”的萎顿
        二、民间武术“文化空间”的雄起
    第二节 竞技赛场的冷落与高涨
        一、竞技武术“文化空间”扮演的文化角色
        三、竞技武术赛场的朝阳之路
    第三节 武术教育环境的突围与跨越
        一、中国武术教育之旅
        二、学校武术“文化空间”的遗缺
        三、武术教育环境的突围与跨越
    第四节 演绎性武术的强势与偏锋
        一、“演绎性武术”的提出
        二、演绎性武术是文化的时代性体现
        三、演绎性武术的文化角色
        四、当代演绎性武术的出路
    第五节 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及其“远距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其“远距作用”
        二、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及其路径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案例之一:文化合力作用下明清时期的太极拳
    案例之二:“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
    案例之三:新会黄冲小学的考查报告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2.2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设置研究
        2.2.1 国内的研究
        2.2.2 国外的研究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3.1.1 研究对象
        3.1.2 概念界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历史研究法
    3.3 研究思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轨迹
        4.1.1 酝酿与萌芽: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的体育专门化教育
        4.1.2 移植与初创: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
        4.1.3 探索与扩充:"大跃进"时期(1957-1965年)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
        4.1.4 停滞与混乱:"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年)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
        4.1.5 恢复与调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
        4.1.6 规范与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2001)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
        4.1.7 拓宽与优化: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时期(2002——至今)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
    4.2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特点
        4.2.1 专业培养目标:从单一能力的职业型人才向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
        4.2.2 专业课程结构:从单一僵化技能型课程向多元灵活复合型课程结构转变
        4.2.3 专业设置管理:体育专业设置由计划设置,统一管理向院校自主,规范审批转变
        4.2.4 专业设置种数:体育专业设置呈现出先简单分化,再规范合并,后探索拓宽的发展趋势
        4.2.5 专业布局:体育专业设置有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向普通综合性高校扩散的趋势
    4.3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历程中的影响因素
        4.3.1 专业办学的内在层面
        4.3.2 专业办学的外在层面
        4.3.3 历史进程中,各层面因素对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发展的不同影响
        4.3.4 多因素制约下,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面临的问题与调整的突破口
    4.4 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
        4.4.1 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4.2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
        4.4.3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思路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体育统计学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
    2.2 体育统计学的定位
        2.2.1 国际统计学(ISI)分类中,体育统计学的定位
        2.2.2 国内统计学分类中,体育统计学的定位
        2.2.3 体育统计学在我国体育科学中的作用
        2.2.4 我国体育统计学的尴尬地位
    2.3 统计史学的研究现状
        2.3.1 中国统计史学研究综述
        2.3.2 我国体育统计学史学研究的概述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体育统计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4.2 中国体育统计学各阶段发展状况及发展特点分析
        4.2.1 引进、初创、传播阶段(解放前)
        4.2.2 曲折发展阶段(1949-1965)
        4.2.3 发展的停滞阶段(1966-1977)
        4.2.4 恢复、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1)
        4.2.5 平稳发展、调整阶段(1992年-)
    4.3 中国体育统计学发展的总体分析
        4.3.1 体育统计学发展中学科内容的演进历程
        4.3.2 体育统计学发展过程中教材及专着编写的特点及规律
        4.3.3 体育统计学发展过程中学术活动的发展演进
        4.3.4 体育统计学发展过程中体育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拓展历程
        4.3.5 体育统计学发展过程中师资力量培养及学科教育的发展历程
    4.4 体育统计学发展展望
        4.4.1 学科内容融贯理论知识,适时调整
        4.4.2 教师积极参加体育科研,加强科研实践,提高学术水平
        4.4.3 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创建学科教育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新型牙种植体的初步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牙种植体简介
        1.2.1 种植体的类型、形态、特性
        1.2.2 种植体义齿的组成
        1.2.3 种植体的材料
    1.3 目前常用的牙种植体系统
    1.4 骨结合理论
    1.5 评价种植义齿成功或失败的标准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牙种植体——领骨的应力分析方法
    2.1 有限单元法简介
        2.1.1 有限元软件 Ansys Workbench简介
        2.1.2 牙种植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2.1.3 本模型的特点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螺纹形态的种植体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3.1 牙种植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本研究假设
        3.1.2 所用软件
        3.1.3 模型建立
    3.2 梯形螺纹分析比较
        3.2.1 梯形螺纹、牙顶角15°的详细分析
        3.2.2 牙顶角15°、30°及45°梯形螺纹种植体有限元分析结果比较
    3.3 反锯齿形螺纹分析比较
    3.4 锯齿形螺纹分析比较
    3.5 梯形螺纹螺牙顶面宽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 螺距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3.7 螺纹牙高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3.8 网格大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植体的形状设计
    4.1 锥形螺纹种植体与柱形螺纹种植体的应力分布比较
    4.2 底部为半球形与倒圆角及挖切处理的种植体应力分布比较
    4.3 颈部螺纹的改进设计
    4.4 种植体——基桩界面结构
    4.5 中心螺钉
    4.6 种植体螺纹部分的表面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膨胀螺栓式新型牙种植体
    5.1 膨胀螺栓简介
    5.2 新型种植体的设计结果
        5.2.1 新型种植体膨胀套的设计
        5.2.2 新型种植体螺杆的设计
    5.3 新型种植体的设计模型
    5.4 新型种植体的应力分布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医用生物力学》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建国以来我国口腔颌面创伤专业发展的回顾[J]. 张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7(07)
  • [3]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以14所体育院校为例[D]. 闫二涛.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6)
  • [4]颈椎病之我见[J]. 赵定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5(08)
  • [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活动史研究(1949-2000)[D]. 肖丽山.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6]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 吉灿忠.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7]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暨《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纪要[J]. 罗勤,王旭,谢秋红. 中华烧伤杂志, 2010(04)
  • [8]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D]. 蒲鸿春.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5)
  • [9]中国体育统计学发展历程研究[D]. 桂春燕. 北京体育大学, 2009(04)
  • [10]新型牙种植体的初步设计与分析[D]. 薛娜娜. 南昌大学, 2008(11)

标签:;  ;  ;  ;  

《医学生物力学》第三届编委第一次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