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金宝”性质的若干研究

“风月金宝”性质的若干研究

一、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论文文献综述)

肖颖[1](2019)在《晚明临川剧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川地区即今江西抚州市,明朝为建昌府和抚州府所在区域。晚明是思想、政治、经济发生大变革的特殊时代,在阳明心学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市民阶层兴起,商贸发展,处于水陆要道上的临川在唐宋儒学传统的基础上,文学特别是戏曲艺术成就显着,可以说江西临川是除苏州、南京、杭州、绍兴之外,晚明又一重要的戏曲中心。明中后期,文人自我意识觉醒,他们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特别是传奇创作。这一时期,以汤显祖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同乡曲家群落,包括谢廷谅、傅占衡、郑之文等曲家,他们在剧坛展露风采。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并由宜伶演出,使得“四梦”与宜伶声震海内。与汤显祖交往密切的谢廷谅、谢廷赞、徐奋鹏、曾如海、郑之文等人不仅文采出众,在戏曲创作方面亦出色。明代临川曲家大都有入仕从官经历,且颇具风骨:谢廷谅与其兄弟廷寀、廷赞皆因进谏被贬官;徐奋鹏以《古今治统》针砭时政。加之,明代盛行讲学、游学之风,临川曲家与金陵、闽、湘等地曲家多有交往,如谢廷谅与曹学佺、梅鼎祚、臧懋循等人皆有频繁的交游。晚明,临川地区深受佛教、道教影响,在酬神祭鬼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剧活动相当兴盛。戏曲发展成熟,戏曲欣赏不仅限于士人家乐,更多在普通民众,如迎神赛会。在春秋两社之外,如若遇到重大旱涝灾害、疾病疫情,就会把宗教祈祷与演剧娱乐结合在一起,举行迎神赛社的祭祀活动,既娱神又娱人。戏剧文化、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交融在一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晚明戏曲声腔在赣东经历了质变式发展,青阳腔、弋阳腔、海盐腔、昆腔等传入临川后,吸收临川方言土语,与本地道教文化、傩文化结合,催生出“孟戏”“目连”等宗教文化浓厚的戏曲演出形式。一批江西文人在建阳、杭州、金陵等地担任戏曲选本选辑工作,从《词林一枝》《玉树英》《八能奏锦》《风月(全家)锦囊》等戏曲选本中可以窥探晚明临川刊刻的地域特性。

陈惠卿[2](2015)在《晚明礼乐与教坊演剧考 ——自嘉靖改制说起》文中研究说明演剧的发展,实与一朝礼乐制度息息相关,然而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具体到晚明这一阶段,研究者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戏曲复兴、传奇风行这一现象,甚少联系制度变迁去作整体观照。但事实是,在古人传统声辞体系下,搬演之剧实为礼乐制度中的一环,而体现着雅俗嬗变的过程。嘉靖礼乐改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影响着晚明演剧发展的走向。有鉴于此,本文有意以嘉靖朝为切入点,以考订事实为主,详察晚明礼乐制度与演剧制度的变迁。全文共分三章:首章详考嘉靖朝礼乐制度变革的过程及实质。世宗在上制礼作乐,却一味隆君权而消解了礼乐的意义,无意雅俗,礼崩乐坏。伴随官方乐教失范,文人士夫试图假借撰着或进献乐书以参预礼乐更制,这一复古乐思潮反过来也影响了“今乐”的变迁。次章梳理在嘉靖改制影响下晚明礼乐制度和教坊演剧的变迁。早在正德以来,原本处于礼乐系统中心的教坊司地位便已逐渐衰落,部分职能开始转归钟鼓司负责。嘉靖以后,这一趋势愈演愈烈。神宗更于特设四斋、玉熙宫,演剧的承应机构因此更加内廷化、私人化,时下新兴的南曲声腔遂以其为媒介,逐渐向内廷蔓延。末章以南教坊为显例,具体而微地分析在整个礼乐制度体系衰落的过程中,伴随师道精神和复古思潮的消解,教坊曲唱从以北曲相尚到尽化为一片南音的流变,同时也包括南教坊体系的崩塌和乐籍制度的失守,由此反映晚明教坊曲唱最后的风貌。

王辉[3](2012)在《明代中后期福建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研究》文中指出以编刊通俗小说而驰名天下的建阳书坊,于明代中后期编选了一批戏曲选本。这些戏曲选本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普遍采用三栏版式,上下两栏为戏曲,中栏汇选了一些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内容,包括了散曲、民歌时调、酒令、灯谜、笑话,甚至尚有些许府州县名歌、土产歌、文武职官歌等,使其自身呈现出鲜明的博杂性与实用性,具有“杂志”的意味。建阳戏曲选本呈现出如此鲜明的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编刊缘由、编选标准、文本内容、编选意图,尤其是选本性质等问题,逐一进行探索。本文第一章围绕“选本性质界定”问题对建阳书坊的编刊特点、建阳选本的编刊原因及选本概况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探讨。既然建阳选本呈现有实用性与博杂性的一面,那么,将其单纯的定性为戏曲选本有失偏狭。为此,本文征引了目前学界对此类刊本的诸种论定(主要有戏曲选本、通俗类书、杂志三种),通过对各自长短得失的深入分析、归纳后,认为将此类刊本定性为杂志型戏曲选本较为妥帖。建阳书坊之所以编刊这种杂志型戏曲选本,与其独特的出版文化传统、地方戏曲传统等存在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晚明社会崇尚博物、重视实用的思想大环境的影响。第二章重点对建阳选本之戏曲汇选部分的文本特征进行探究。建本所收剧目以婚恋题材剧与忠孝节义剧为大宗。这些剧目多为“末流”、“未入流”之作,处处呈现出民间性意味。这些剧目之所以能够汇编成册,是基于“通俗”、“流行”、“事奇”三方面原因。与江南选本恪守题材规范不同,建本选出多能突破题材限制,选择更加自由、集中。其着重选收了一些表现发迹变泰、患难相随、离合兴叹等现实感、民间气息较强的剧出。这些剧出的选收,生动地展现了中下民众在自身不幸命运面前的悲苦无奈、挣扎抗争及美好憧憬与理想目标的心路历程。而建本对宴游类主题剧出的大量选收,则是中晚明社会追逐奢靡、享乐风尚的集中反映。建本所选剧出多为舞台流行剧,其声腔、脚色、曲牌声情与舞台演出紧密相关。这些剧出多用当时流行的青阳腔演唱,加滚明显。其所加滚同虽形式变动不居,而加滚具体位置却相对固定,这些滚词在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剧情的推动及曲文的通俗化方面功不可没。而建阳选本滚词又有繁简之别,通过曲文异同的比勘,可以对诸选本间的亲缘关系有更深地了解。建本剧出脚色已有明显分化趋势,着重突出旦脚场次。与脚色分化相适应,建本剧出曲牌声情亦与剧出主题情事、剧中脚色身份、性格紧密配合。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场上之曲应具有的特点。第三章着重探讨建阳选本的社会文化功用——构建社会公共知识体系。建阳选本不仅汇选了大量戏曲选出,而且还收录了一些散曲、民歌时调、酒令、笑话……,甚至尚含有些许府州县名歌、土产歌、文武职官歌,这些内容虽以附录的形式统一编刻于选本中栏,但却是当时广大民众的生活常识、生活习惯的浓缩与提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博杂性。这一部分内容的选收,其意图不仅仅是为民众娱乐消遣提供文本材料,更欲以此种简短的、“歌诀式”的内容,对民众的知识结构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塑造,体现出建构社会知识共同体的意识与倾向。这种公共知识体系构建可以从曲学文化、时空观念及民生众态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与说明。选本收录的民歌、散曲中包含有一些散曲知识、民歌时调知识、戏曲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建构起当时民众的曲学文化常识。与此同时,这些民歌时调、散曲中又多含有一些人伦物理、宗教文化、佳节时令等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传唱,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民众的日常行为习惯。而所收录的府州县名歌、土产歌、文武职官歌及部分民歌时调中则包含有一些民间历史知识、地理文化知识、商业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在口耳相传中无形的构建起民众的时空观念。建阳选本所附增的这些内容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共同构建起民间观念上的社会知识公共体。附录部分通过表格的方式对建阳选本所收剧目与福建地方戏传统剧目进行了细致对照,希望通过此种方式以求得对建阳选本与福建地方戏曲传统文化间的密切关联有更为明晰的了解。

赵凤[4](2011)在《戏曲选本《风月锦囊》研究评述》文中指出《风月锦囊》是一部明代大型曲选,现藏于西班牙皇家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风月锦囊》传入大陆,引起学术界学人的极大关注与大量研究。对前辈时贤的研究进行一番梳理,发现学人研究多集中于《风月锦囊》之整体性考证、《风月锦囊》之文献辑佚明辨与《风月锦囊》的表演艺术价值探讨上。前二者研究较为扎实,贡献最大,而后者相对较为薄弱。

李舜华[5](2004)在《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最早的戏曲摘汇本《风月(全家)锦囊》,重刊于嘉靖三十二年,其性质实为明初以来南曲曲唱渐次发展到嘉靖时的舞台荟萃,从而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南曲戏文的发展,这一过程实包括教坊正声的衰落、民间新声的兴起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可以说,该书之编选,无论就编撰之内容、范围还是其宗旨而言,与稍前或同时之《雍熙乐府》等曲选都相映成趣。后者透露了正、嘉间曲唱领域追慕两京教坊正声、复古尚雅的倾向;前者则重今尚俗、积极摘汇地方新声,而诱露出当时演剧领域更具生命力的一面。

二、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晚明临川剧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界定
    二、确定研究对象的依据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晚明临川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节 经济基础
    第二节 文化氛围
    第三节 民间信仰
    第四节 艺术沉淀
第二章 晚明临川文人曲家史实研究
    第一节 以汤显祖为中心的临川曲家团体
    第二节 戏曲活动家的共性特征
        一、科举取仕,仕途不顺
        二、崇儒重教,提倡个性
        三、经史博通,各有建树
        四、深谙曲学,多才多艺
第三章 晚明临川戏曲创作研究
    第一节 戏曲创作的剧目及存佚
    第二节 晚明临川戏曲创作的特征
        一、晚明临川曲家创作风格
        二、晚明临川曲家创作的主题
        三、晚明临川曲家创作的题材来源
第四章 晚明临川演剧活动研究
    第一节 晚明临川戏曲演出类型
        一、节日民俗演剧
        二、家族祠堂演剧
        三、迎神赛社演剧
    第二节 晚明临川戏曲演员
    第三节 晚明戏曲演出的声腔种类
    第四节 晚明临川戏曲演出场所
第五章 晚明临川戏曲刊刻研究
    第一节 晚明临川戏曲刊刻基本情况
        一、临川籍编选家选辑的戏曲选本
        二、编选者的生平考证
    第二节 晚明临川戏曲选本的基本特征
        一、多元化的版式
        二、图文并茂
        三、剧目题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晚明礼乐与教坊演剧考 ——自嘉靖改制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自嘉靖朝始的原因及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嘉靖礼乐改制的实质及其对晚明礼乐与演剧的影响
    四. 研究路径
第一章 嘉靖礼乐制度变革与乐书的繁盛
    第一节 “嘉靖新政”下的礼乐制度改革
    第二节 自排廷议定大礼,遂以制礼作乐自任
    第三节 复古乐、进乐书的努力:以张鹗、李文察为代表
    第四节 纳“今之乐”入礼乐体系与“三家曲选”的复古、复雅思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嘉靖改制后晚明礼乐制度的崩塌和教坊演剧的演变
    第一节 承上启下:隆庆朝之过渡
    第二节 礼崩乐坏:万历后礼乐不闻于庭,伎乐大张于内
    余论 欲挽狂澜而不能:崇祯重建礼乐的徒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明教坊曲唱的变迁——以南教坊为例
    第一节 南教坊对弦索正声的坚守——追尚北音
    第二节 南教坊由制度到曲唱的全方位失守
    第三节 晚明乐籍制度的崩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明代中后期福建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福建建阳杂志型戏曲选本研究现状
    三、本文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福建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概貌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建阳书坊的编刊状况及其特点
        一、建阳书坊所在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编刊概况
        二、建阳书坊的编刊特点
        三、建阳书坊刊刻内容的实用性与博杂性
    第二节 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的性质界定
        一、戏曲选本
        二、通俗类书
        三、杂志型读物
    第三节 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概况
        一、建阳编刊杂志型戏曲选本之根由
        二、福建建阳杂志型戏曲选本考订及其概况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福建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文本研究——戏曲汇选研究
    第一节 建阳戏曲选刊文本概貌
        一、戏曲选本的定位问题
        二、剧目收录情况分析
        三、选收标准及编选原则
    第二节 建阳戏曲选刊的题材研究
        一、建阳选本题材总体倾向
        二、与江南曲选共有之主题
        三、建阳选本独有之主题
    第三节 建阳戏曲选刊的艺术特质
        一、青阳滚调
        二、脚色分化
        三、曲牌声情
第三章 明代中后期福建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文化研究——公共知识体系构建
    第一节 建阳杂志型戏曲选本中的曲学文化
        一、散曲知识
        二、民歌时调知识
        三、戏曲知识
    第二节 建阳杂志型戏曲选本中的时空观念
        一、民间历史知识
        二、民间地理文化空间
        三、商业文化知识
    第三节 建阳杂志型戏曲选本中的民生众态
        一、人伦物理知识
        二、宗教文化知识
        三、佳节时令知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戏曲选本《风月锦囊》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风月锦囊》的整体性考证
二、《风月锦囊》的文献辑佚之评述
    (一) 从文本对校中寻求戏文源流
    (二) 从戏文带有的时代色彩考证源流
    (三) 从戏文艺术特色分析考证源流
三、《风月锦囊》舞台表演研究
四、结语

四、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明临川剧坛研究[D]. 肖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2]晚明礼乐与教坊演剧考 ——自嘉靖改制说起[D]. 陈惠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3]明代中后期福建建阳刊杂志型戏曲选本研究[D]. 王辉.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3)
  • [4]戏曲选本《风月锦囊》研究评述[J]. 赵凤. 河池学院学报, 2011(03)
  • [5]关于《风月锦囊》性质的几点考述[J]. 李舜华.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4(04)

标签:;  ;  ;  

“风月金宝”性质的若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