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五项保障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五项保障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个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莹[1](2019)在《基于全产业链战略下集团资本配置研究 ——以首农食品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2月底,北京市属三家食品企业实施联合重组,明确提出新公司要完善首都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建设,在全力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首都食品的供给能力。全产业链模式是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由中粮集团首次提出的。该模式对于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卫生具有重要作用。同样,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农业企业,首农食品集团也一直在全产业链战略方向不断前进。在国企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逐渐实行“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以及控股企业”三层次的管理体制,不断强化以资管控的管理模式,逐步推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首农食品集团作为北京市重点企业,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方面理应作为排头兵,为企业发展摸索道路。据悉,市国资委已初步考虑将首农食品集团纳入北京市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第二家试点单位。综上所述,首农食品集团在全产业链战略和深化改革方面都具有重大影响,而在以前的研究中多数都是单纯研究全产业链战略问题或者单纯研究资本配置问题,将企业战略与内部资本配置进行结合的较少,将全产业链战略与内部资本配置相结合的就更少了。因此,笔者以首农食品集团为案例,首先分别从理论角度对全产业链和内部资本配置进行介绍分析,随后分析在全产业链战略下,集团的财务战略和资本需求;紧接着分析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运作方式、运行平台、与战略的匹配性、以及效率的判定等问题。最后引入首农食品集团,以其在全产业链战略下内部资本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以探求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对于首农食品集团而言,其内部资本配置较为完善,但是其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平台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作为内部资本配置的有效载体,该集团应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通过对内部闲置资金的归集和剩余资金的有效投资,降低企业资本成本,提升企业价值。

姚君[2](2015)在《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完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在当今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现出了大规模的外出、进城务工的浪潮。这股巨大的农村劳动力由农向非农的转变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户籍制度却成了阻碍或者说是防止这种浪潮大面积扩展的阻力,加之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时过着“两栖于城乡、随流而动”的打工日子,无可厚非的就产生了大批的农村留守人群,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几类农村留守人员面临着诸如生活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生产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已超出了我国农村小家庭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范畴,衍生出了需要我国地方政府通过社会管理来完善和解决的农村社会新问题。这些问题已超出了农村家庭能独立解决的范畴,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也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因此本论文主要关注农村留守人员问题进行分类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比较具体的对农村留守人员划分为不用的人群来分别进行研究的,本文基于我国地方政府的服务性转变和社会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农村留守人员三大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参考以往大量研究农村留守人员的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基础上,从地方政府的提供农村留守人员的公共服务和、农村留守人员的保险制度和地方政府为主的社会救济等角度出发,找到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切合点,在以往的研究上希望能有一点突破,更有针对性的对三大留守人群提出一点创新性的管理措施。本文主要从我国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管理落后的问题改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现状对比、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的一点点创新。其次是描述了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现状,包括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管理现状: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社会保障机制方面、社会救济等方面的现状;其不完善表现所在: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缓慢、保障法规不健全、社会救济中无所作为等;以及不完善的原因和实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缓慢、依赖以往制度变迁路径方式和机制运行中地方政府责任缺失。再次是建立地方政府对农村留下完美的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和“最低限度保障”基金管理机制,建立和非政府组织联合救助机制。最后一部分则主要针对完善农村留守社会管理的构建思路进行论证,真正从实质上解决农村留守问题、完善我国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最后,运用公共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的数据和案例,对农村留守人员的完善管理措施的构建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且给予一定的对策和建议,优缺点对比,进一步完善不足之处。

张翠翠[3](2009)在《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不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民能够学以致用,对于推广农业科技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围绕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特别强调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职业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强调农业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结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提出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办学、双证融合、强化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及就业服务等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措施;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外出转移时的愿望,从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和解决工作拖欠、土地政策和社会保障、职业资格相关的劳动准入及转移培训的研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廖茂俍[4](2008)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新余市高职教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素质、有一定专业知识、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的急需。本文以新余市的高职教育为例,在对我国高职教育调查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为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能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外在形态的具备综合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定位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简称“KAQ模式”,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提出了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种运行保障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以期对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仲灿[5](2007)在《尽为政之责 务发展之实》文中指出我省县(市、区)委换届后,一批走上县(市、区)委书记岗位的同志需要尽快熟悉新的角色、新的岗位、新的工作;继续担任县(市、区)委书记的同志在新的形势下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为此,本刊从这一期起,特开辟《怎样当好县(市、区)委书记》栏目。欢迎现任和曾经担任县(市、区)委书记的同志,从勤政廉洁、开拓创新、调研决策等多个方面介绍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希望这里能成为市县领导传播经验、交流体会、探讨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园地。

王振如[6](2006)在《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京郊现代化建设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在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委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下提出并着手思考和研究的。该论文是以北京郊区现代化建设为视角,从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京郊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及其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历史考证和横向比较,在对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以及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充分地调查、分析和研究,探索性地提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为京郊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进而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功能体系以及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位和突出特色的原则。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北京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方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以北京郊区现代化建设为依托,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和服务领域;必须面向未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等。 本论文的创新点: 一是开辟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论文以京郊现代化建为视角,研究了与京郊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具体道路和方法。在对郊区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与其相适应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社会功能等问题。 二是拓展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和服务领域。本论文提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实用性人才培养和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两大主体功能为基本定位。全面参与京郊的现代化建设,为解决北京的“三农”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提出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新思路。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应实行集团化运作的模式,通过资源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始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历史考证和现实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际比较相结合,资料较充分,数据较详实,论证方法也较为适当和充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适应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但是对于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仍是一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和润培[7](2005)在《把握工作大局 推进改革创新 在服务“三农”中做出新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

黄友贵[8](2003)在《积极应对市场化改革 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文中提出

陈延荣[9](2003)在《一张订单连结着农户与市场——巴州区鼎山粮站发展订单农业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马顺龙[10](2002)在《创新土地经营机制 做活土地经营文章》文中指出武威市委书记张绪胜说:“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更是蕴含巨大财富的稀缺资源。要做活土地经营这篇大文章,必须创新土地经营机制,把城市土地这一笔巨大的资产,变成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武威?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个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个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产业链战略下集团资本配置研究 ——以首农食品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分析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与文献综述
        2.1.1 相关理论基础
        2.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 全产业链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2.1 全产业链战略的内涵与动机
        2.2.2 国内外理论综述
第3章 全产业链战略下的资本需求分析及集团资本配置
    3.1 全产业链战略下资本需求分析
        3.1.1 全产业链战略特点分析
        3.1.2 全产业链战略下财务战略分析
        3.1.3 全产业链战略下资本需求特征分析
    3.2 集团资本配置
        3.2.1 集团资本市场运作模式
        3.2.2 集团资本市场运行平台
        3.2.3 集团资本配置与战略的匹配性
        3.2.4 全产业链战略下集团资本配置
        3.2.5 内部资本配置效率测度模型
第4章 首农食品集团案例分析
    4.1 首农食品集团基本情况
    4.2 首农食品集团农业全产业链战略发展历程
    4.3 首农食品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
        4.3.1 在筹资方面首农食品集团的运作方式
        4.3.2 在投资方面首农食品集团的运行方式
    4.4 首农食品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平台
    4.5 首农食品集团内部资本配置分析
        4.5.1 投入高回款慢的特点凸显
        4.5.2 未采用效率优先的配置模式
        4.5.3 内部资本配置符合“战略优先”且有效
        4.5.4 运作模式符合专业化战略特点
        4.5.5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平台配置效果不理想
    4.6 首农食品集团内部资本配置问题
        4.6.1 筹资压力较高
        4.6.2 战略投资者稀释公司控制权
        4.6.3 缺少数据平台为资金协同提供支持
        4.6.4 运行平台推进较慢
        4.6.5 缺少闲置资金的投资管理
    4.7 首农食品集团内部配置评价与改进建议
        4.7.1 首农食品集团内部配置评价
        4.7.2 首农食品集团内部配置改进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我国地方政府在关注农村留守人员中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的框架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收集资料的方法
        1.4.2 理论论证的方法
    1.5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现状
    2.1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背景下的农村留守人员现状
    2.2 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2.2.1 我国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
        2.2.2 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现状
        2.2.3 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救济现状
    2.3 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的不完善表现
        2.3.1 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缓慢
        2.3.2 留守人员的保障法规不健全
        2.3.3 通过社会救济解决留守问题过程中无所作为
        2.3.4 财政政策欠缺,投入分配不合理
    2.4 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不完善原因和实质
        2.4.1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速度缓慢
        2.4.2 制度变迁过于依赖以往的路径方式
        2.4.3 我国地方政府在各机制运行中责任缺失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完善的构建
    3.1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机制
    3.2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和“低保”资金管理机制
    3.3 建立与非政府组织的“合力”救助机制
    3.4 建立不同留守人群员的财政政策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完善构建的可行性
    4.1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的可行性
    4.2 健全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法制和“低保”资金管理机制的可行性
    4.3 整合多方力量,完善构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力”救助机制的可行性
        4.3.1 整合多方力量,完善救助机制,是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有效途径
        4.3.2 整合多方力量,完善服务方式,是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有效助力
        4.3.3 整合多方力量,强化社会关注,是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舆论基础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文章结论
    5.2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与开发的重要性
    2.1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3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职业教育培训理论研究
    3.1 国内有关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理论综述
    3.2 国外有关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理论
4 农业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4.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成就
    4.2 农业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
5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机制
    5.1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的基本情况
    5.2 农业职业教育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措施
    5.3 农业职业教育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6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6.1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有关政策建议
    6.2 关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和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政策建议
    6.3 关于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有关政策建议
    6.4 加大对农业职业院校投资,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高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能力
    6.5 实行职业资格考试,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
    6.6 加强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研究,提升理论、加强交流
结语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新余市高职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1.6 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第2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典型模式
    2.1 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2.2 我国高职教育的概况
        2.2.1 台、港、澳高职教育概况
        2.2.2 国内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高职教育概况
    2.3 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2.3.1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3.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3章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江西省新余市高职教育为例
    3.1 新余市高职教育概况
    3.2 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3 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第4章 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1 构建新型的新余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1.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4.1.2 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4.1.3 新型的新余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架
    4.2 新型新余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4.2.1 动力机制
        4.2.2 激励机制
        4.2.3 社会协调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京郊现代化建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的理论原则、主要方法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
    2.1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2 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2.3 “十一五”时期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第三章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路
    3.1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是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2 北京高职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
    3.3 适应北京郊区发展的高职教育创新的主要思路
第四章 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高职教育专业体系
    4.1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环节
    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4.3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重在创特色、树品牌
    4.4 以服务京郊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规划
第五章 以能力为核心 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5.1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5.2 以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改革
    5.3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5.4 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
第六章 实行弹性学制 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机制
    6.1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6.2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主要经验
    6.3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分析
    6.4 北京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七章 深化产学研结合 创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7.1 对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理性认识
    7.2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
    7.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实践的主要模式
    7.4 北京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
    7.5 积极创新北京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
第八章 强化劳动力培训 创新高职教育功能体系
    8.1 京郊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特点分析
    8.2 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保障机制
    8.3 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8.4 高职教育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第九章 探索集团化道路 创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9.1 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与发展情况
    9.2 高职教育集团的主要功能
    9.3 北京高职集团化的实践基础
    9.4 发展北京高职集团化的主要措施
第十章 主要结论和发展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个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产业链战略下集团资本配置研究 ——以首农食品集团为例[D]. 郭海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2]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管理完善研究[D]. 姚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5)
  • [3]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D]. 张翠翠.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新余市高职教育为例[D]. 廖茂俍. 南昌大学, 2008(11)
  • [5]尽为政之责 务发展之实[J]. 张仲灿. 政策了望, 2007(04)
  • [6]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京郊现代化建设为视角[D]. 王振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7]把握工作大局 推进改革创新 在服务“三农”中做出新的贡献[J]. 和润培. 中国集体经济, 2005(07)
  • [8]积极应对市场化改革 促进粮食产业发展[J]. 黄友贵. 粮食问题研究, 2003(06)
  • [9]一张订单连结着农户与市场——巴州区鼎山粮站发展订单农业的调查[J]. 陈延荣. 粮食问题研究, 2003(04)
  • [10]创新土地经营机制 做活土地经营文章[N]. 马顺龙. 甘肃日报, 2002

标签:;  ;  ;  ;  ;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五项保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