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快速衰老模型小鼠大脑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针刺对快速衰老模型小鼠大脑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一、针刺对快速老化模型鼠脑中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整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秋[1](2021)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性梗死痴呆(MI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的氨基酸类递质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相关蛋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NR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作用,为针灸治疗MID提供一定的实验机制依据及推广应用依据。方法:将70只Wistar雄性大鼠使用数字随机法随抽取10只为正常组,余60只为预用栓子造模组;栓子造模组采用微血栓栓塞法造MID模型,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出符合MID标准的大鼠40只后,按随机数字法将栓子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线灸组、西药组和药线非穴组各10只。药线灸组予“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点灸治疗,西药组给予盐酸美金刚灌胃治疗,药线非穴组给予两肋下非穴点药线点灸治疗,正常组、药线非穴组予同药线灸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抓摸刺激。干预4w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Glu、Asp、Gly、GABA含量,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NR1、BDNF蛋白表达。结果:(1)Glu、Asp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线灸组、西药组含量显着降低(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Gly、GABA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线灸组、西药组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NR1蛋白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显着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药线灸组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DNF蛋白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药线灸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可降低MID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Glu、Asp的含量,提高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Gly、GABA的含量,拮抗NR1受体,从而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损伤。“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可增加MID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保护海马记忆神经元,从而有效改善MID的认知功能障碍。

王昊[2](2021)在《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或预防的方法。小胶质细胞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在引发AD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之外的第三病理特征。在Aβ斑块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慢性神经炎症参与了 AD的发病机制。AD的症状在中医里可归属“呆证”、“善忘”、“文痴”等病症的范畴,其病机以脏腑虚衰为本,痰瘀致病为标。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可改善脑内氧化应激状态,下调细胞凋亡通路,延缓衰老,且艾灸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免疫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这提示艾灸可能对AD脑内神经炎症也具有调控作用。因此,基于前期研究提出假说:艾灸可通过影响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以调控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神经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神经炎症抗AD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干预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淀粉样蛋白沉积、小胶质细胞极化表现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从神经炎症角度探讨艾灸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将12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每天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暴露于室内空气中;艾灸组小鼠每日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使用艾条对准小鼠关元穴处施灸。所有干预均为每日20 min,1周6次,共计8周。于第9周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在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经深度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出大脑皮层、海马组织,采用刚果红染色法检测海马淀粉样蛋白沉积斑块;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胶质细胞表面蛋白CD11b、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和Arg-1;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的标志物iNOS、IL-1β、Arg-1、CD206转录表达;使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各组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上下游通路相关蛋白TLR4、NLRP3、ASC、Caspase-1、IL-1β、c-fos的相对表达情况。此外,设置24只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艾烟组和香烟组,每日抓取固定小鼠,使用5~15mg/m3浓度的艾烟或香烟烟雾干预20min,1周6次,共计8周;使用刚果红染色、Western blot、免疫组化、ELISA等检测方法,对比艾烟和香烟干预对APP/PS1模型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血清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相比于同龄空白组小鼠记忆能力大幅下降,空间探索实验中表现为活动轨迹杂乱,缺少有目的性的在目标象限和平台所在区域探索,在平台区域游泳的路程和时间均显着低于其他2组小鼠表现(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区域次数、平台区域游泳时间等表现均显着优于模型组小鼠(P<0.05)。Y迷宫实验:小鼠连续进入3条臂的次数和自发交替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空白组>艾灸组>模型组,空白组和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热图显示空白组小鼠在3条臂探索时间较为均衡,艾灸组小鼠停留在开放臂时间较多,而模型组则在3臂交汇中间区域和新异臂探索时间较多。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情绪,其探索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开放臂中的活动速度却比其他2组高(P<0.05)。艾灸组小鼠在本实验中表现优于模型组,活动轨迹和热图显示,空白组和艾灸组的小鼠仍有较多探索开放臂的活动,而模型组小鼠更倾向于在闭合臂内活动,较少活动至开放臂进行探索,通过开放臂时速度加快。旷场实验:模型组小鼠总活动距离最多(P<0.05),穿越中央区次数和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均比其他2组低(P<0.05),从活动轨迹和行动热图来看,空白组和艾灸组小鼠活动范围遍布观察箱,模型组小鼠活动量偏多,活动范围多在箱壁和角落附近,较少活动至中央区探索。2.各组小鼠刚果红染色、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刚果红染色结果: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出现较多染成橘红色的Aβ沉淀颗粒,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较严重。而艾灸组小鼠病理较模型组减轻,海马组织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空白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轮廓清晰,形态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有较少的橘红色Aβ沉淀颗粒。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①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CD11b与iNOS、Arg-1免疫荧光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NOS表达量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荧光表达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rg-1荧光表达有所增加;艾灸组与其余2组相比,Arg-1荧光表达显着增加。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NOS和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和IL-1β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rg-1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Arg-1的mRNA表达显着增高;与空白组相比,艾灸组小鼠CD206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3.各组小鼠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blo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艾灸组>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相较于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LR4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小鼠海马IL-1β、c-fos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对各组小鼠NLRP3、ASC、Caspase-1、TLR4、IL-1β、c-fos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空白组>艾灸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OD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过8周艾灸干预后,艾灸组IOD值显着降低(P<0.05)。4.艾烟与香烟干预对APP/PS1小鼠影响的对比:①各组小鼠海马刚果红染色显示,模型组与香烟组可见大量橘红色Aβ沉淀颗粒,香烟组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严重;艾烟组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香烟组NLRP3、TLR4显着升高(P<0.05),Caspase-1、IL-1β差异不显着(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降低(P<0.05)。③免疫组化IOD值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IOD值均显着降低(P<0.05)。④ELISA法测各组小鼠血清结果显示,模型组、香烟组较空白组TNF-α、IL-8、CRP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与香烟组相比,TNF-α、IL-8、CRP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1.艾灸可有效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情绪异常,减少Aβ沉积,使小胶质细胞活化得到抑制,促进具有抗炎保护神经作用的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提示艾灸可能具有抑制AD脑内神经炎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2.艾灸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上游炎症因子,抑制了炎症级联反应,控制慢性神经炎症,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3.与香烟烟雾对比,艾烟干预不会加剧AD病理变化,可以减轻APP/PS1小鼠海马Aβ沉积病理,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了血清炎症标志物TNF-α、IL-8、CRP的表达水平。

杨林坡[3](2020)在《基于miR-144负调控Nrf-2抗氧化应激探讨三焦针法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miR-144、Nrf-2及其相关抗氧化酶在快速老化小鼠P8(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prone 8,SAMP8)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揭示三焦针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8月龄健康雄性SAMP8和SAMR1小鼠,随机分为4组:SAMR1对照组,SAMP8对照组,穴位组和非穴位组。2.干预方法:穴位组采取三焦针法进行针刺,取穴为膻中、中脘、气海、双侧血海和足三里,非穴位组取双肋下两个固定非穴位点,SAMR1对照组、SAMP8对照组进行与穴位组相同程度的捉抓刺激。每日1次,每7日休息1次,持续32天。3.行为学评价:应用Morris水迷宫进行隐蔽平台实验5天,空间探索实验1天,反向平台实验3天,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对比分析其学习记忆能力改变。4.应用ELISA方法观察针刺对SAMP8小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产物4-HNE、MDA蛋白表达和ROS活性的影响。5.应用Western blot、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针刺对各组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SOD活性和CAT、GPX1、GCL(GCLC和GCLM)、GR和GST蛋白表达和基因水平的影响。6.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miR-144基因水平,应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Nrf-2蛋白表达和基因水平,反映针刺对SAMP8小鼠海马组织中氧化应激负调控因子miR-144及其靶向信号分子Nrf-2的影响。结果:1.Morris水迷宫隐蔽平台实验结果显示,在连续5天(第1天至第5天)的隐蔽平台实验中,重复测量分析检验结果为P<0.01,各组实验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随训练天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SAMR1对照组和穴位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随训练天数的增加而明显缩短,学习成绩稳步提高;SAMP8对照组和非穴位组小鼠没有明显表现出这种趋势,整个训练过程中其逃避潜伏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学习成绩不稳定。组间总体比较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SAMP8对照组比较,穴位组小鼠在第2天到第5天的逃避潜伏期显示出缩短趋势;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第2天到第5天的逃避潜伏期显示出缩短趋势。空间探索实验中,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结果显示P>0.05。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停留时间较短;与SAMP8对照组和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停留时间较长。反向平台实验结果提示,重复测量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所有实验小鼠在整体上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无显着改变。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SAMR1对照组相比,SAMP8对照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维持较高水平且无明显变化;与SAMP8对照组和非穴位组相比,穴位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呈下降趋势。2.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产物结果提示,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ROS活性、4-HNE和MDA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AMP8对照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ROS活性、4-HNE和MDA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非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ROS活性、4-HNE和MDA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ROS活性、4-HNE和MDA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3.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应激产物结果提示,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CAT、GPX1、GR、GS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SOD活性有下降趋势,GCLM和GCLC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与SAMP8对照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中CAT、GPX1、GR、GST和GCLC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SOD活性和GCLM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非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SOD活性、CAT、GPX1、GR、GST和GCLM无显着差异(P>0.05),GCLC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CAT、GPX1、GR和GS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SOD活性有升高趋势,GCLM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GCLC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应激产物结果提示,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CA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SOD、GPX1、GR、GST、GCLM和GCLC蛋白表达均有下降趋势;与SAMP8对照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中CA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SOD、GCLM和GCLC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GPX1、GR和GST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非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SOD、CAT、GPX1、GR、GST、GCLM和GCLC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CA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SOD、GPX1、GR、GST和GCLM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GCLC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应激产物结果提示,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GPX1基因水平显着降低(P<0.05),SOD、CAT、GR、GST、GCLM和GCLC基因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与SAMP8对照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中SOD、CAT、GPX1、GR、GST、GCLM和GCLC基因水平均呈升高趋势,非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SOD、CAT、GPX1、GR、GST、GCLM和GCLC基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SOD、CAT、GPX1、GR、GST、GCLM和GCLC基因水平均呈上升趋势。4.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Nrf-2结果提示,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Nrf-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SAMP8对照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Nrf-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非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Nrf-2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Nrf-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miR-144和Nrf-2结果提示,与SAMR1对照组比较,SAMP8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miR-144基因水平显着升高(P<0.05),Nrf-2基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SAMP8对照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miR-144基因水平显着降低(P<0.05),Nrf-2基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非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miR-144和Nrf-2基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小鼠海马组织miR-144基因水平显着降低(P<0.05),Nrf-2基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三焦针法能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下调miR-144基因水平,负调控其下游靶向Nrf-2信号介导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进而减少AD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损伤而实现的。

杨健濠[4](2020)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5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在造模的同时,预防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42天。造模结束后,治疗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28天。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水平;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和IκBα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两预防组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m 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2)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的表达,抑制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3)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对衰老大鼠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的预防作用可能要优于神阙穴灸。(4)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杨之雪[5](2020)在《基于血脑屏障探讨针药联合加强阿尔兹海默模型SAMP8小鼠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电针联合盐酸多奈哌齐通过调节阿尔茨海默模型小鼠(SAMP8)血脑屏障(BBB)中β-淀粉样蛋白(Aβ)代谢途径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P糖蛋白(Pgp)以及BBB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Occludin表达的影响,以调节BBB为出发点,探讨电针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提高阿尔兹海默病(AD)治疗效果的相关机制。方法30周龄雄性SAMP8小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针药组,每组均为7只,以同源抗快速老化小鼠(SAMR1)7只作为对照组。电针组、针药组给予“百会”、“印堂”穴进行电针干预,频率为2 Hz,电流1 mA,连续波,持续15 min;药物组、针药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按1.3 mg·kg-1·d-1灌胃;对照组、模型组常规抓取、固定。以上干预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连续干预4个疗程。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学习记忆及空间探索能力的变化;电镜观察BBB紧密连接开放程度,基底膜厚度的变化;HE染色后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相对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海马MMP9、LRP-1、Pgp、Aβ、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电针组、针药组紧密连接以及基底膜结构均优于模型组、药物组。HE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电针组、药物组、针药组海马神经元结构形态均发生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区AChE阳性累计光密度值显着增多(P<0.001),MMP-9、Aβ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1),LRP-1、Pgp、ZO-1、Claudin-5、Occludin mRNA表达均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药物组、针药组逃避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P<0.05),针药组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1),电针组、针药组MMP-9、Aβ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LRP-1、Pgp、ZO-1、Claudin-5、Occludin mRNA表达增加(P<0.01),药物组Aβ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1),LRP-1、Pgp mRNA表达增加(P<0.01);与电针组相比,药物组、针药组AChE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针药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高(P<0.01),Aβ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MMP-9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LRP-1、Pgp、ZO-1、Claudin-5、Occludin 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1),针药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高(P<0.01),AChE的阳性表达显着降低(P<0.05),MMP-9、Aβ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LRP-1、Pgp、ZO-1、Claudin-5、Occludin mRNA表达增加(P<0.01)。结论电针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能够增强阿尔茨海默模型SAMP8小鼠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BBB中Aβ代谢途径相关因子MMP-9、LRP-1、Pgp,改善BBB结构调控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Occludin mRNA的表达有关。

李佳美[6](2020)在《针药并举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神经病理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肾脑相济”理论为基础,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针刺“百会”、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肾活血汤灌胃,观察补肾活血针药并举疗法对SAMP8小鼠的干预作用。通过观察针药并举疗法对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p-tau蛋白的影响,从神经病理角度探讨针药并举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效果,进而为中医药治疗AD提供证据支持。材料与方法:选用30只清洁级7月龄雄性SAM种系小鼠,其中24只快速老化SAMP8小鼠以及6只抗快速老化SAMR1小鼠。将24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每组6只。将6只同月龄SAMR1小鼠作为对照组。针刺组针刺“百会”、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电针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电流0.6m A,持续20min,1次/d;中药组补肾活血汤灌胃,0.2ml/次,1次/d;针药组同时给予针刺与中药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程度的抓取与固定并给予蒸馏水灌胃,0.2ml/次,1次/d,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筑巢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Aβ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au蛋白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可视平台实验中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隐蔽平台实验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小鼠的训练潜伏期均有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针刺组、中药组相比,针药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5);针药组与针刺组和中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筑巢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筑巢实验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评分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和针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虽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大脑皮层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核染色清楚且均匀;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数量减少,排列散乱,不规则,出现核固缩现象;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增多,排列较为规则整齐,结构清晰。说明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均能改善SAMP8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和核固缩现象。3.采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A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SAMR1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有序,无明显Aβ阳性染色;模型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阳性染色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在神经元核周质内表达,呈棕褐色(P<0.05);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阳性染色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少,且染色较淡(P<0.05);而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之间,三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ELISA法检测Aβ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内的Aβ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3个治疗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内Aβ水平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之间,三组SAMP8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内p-tau表达。p-tau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au阳性细胞胞质体积较大,多呈棕黄色或棕褐色,表达主要出现在神经元的核周质内。对照组SAMR1小鼠大脑皮层有较少神经元出现p-tau阳性表达;与对照组SAMR1小鼠相比,模型组SAMP8小鼠p-tau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阳性细胞p-tau染色较深(P<0.05);与模型组SAMP8小鼠相比,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SAMP8小鼠p-tau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接近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SAMP8小鼠大脑皮层p-tau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AMR1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p-tau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SAMP8小鼠相比,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p-tau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间两两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药并举疗法可有效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2针药并举疗法可有效降低SAMP8小鼠大脑皮层Aβ表达;3针药并举疗法可有效减少SAMP8小鼠大脑皮层p-tau蛋白表达;4针药并举疗法对SAMP8小鼠神经病理改变有抑制作用,但与针刺组及中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余超超[7](2020)在《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结合国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研究日趋重在防治的主流研究趋势,结合衰老、表观遗传修饰与AD病理发生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以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和自噬清除过程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预针刺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大鼠认知损伤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推广针灸“治未病”防治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天)连续腹腔注射7周。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自造模第一日起予针刺百会、肾俞干预。百会穴向前平刺3-5mm,肾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3-5mm,接上HA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隔日交替使用。电针频率50Hz,电流1m A,以穴位局部颤动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7周。预针刺组不接电针仪。另外,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在造模的第7周,加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4mg/kg/天)。正常组、模型组在其他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开放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行为学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中缝背核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微管情况、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应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GSK3β-p Tyr216、GSK3β-p Ser9、m TOR、m TOR-p S2448、LC3I/LC3II、Tau-5、Taup S262、PHF-1、DNMT1的蛋白表达水平,海马Tau-5、Tau-p S262、PHF-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中缝背核PHF-1的表达及定位,应用免疫荧光检测中缝背核DNMT1、GSK3β的表达及定位;应用RT-PCR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的认知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旷场实验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较之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DNMT1抑制剂可加重此抑郁样行为(P<0.01),而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预电针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却得到明显缓解(P<0.01)。另外,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高于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P<0.01)。同时,预针刺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高于模型组(P<0.01)但均低于预电针组(P<0.05;P<0.01),说明预电针防治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抑郁情绪的效应强于预针刺。(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抑制剂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显着延长(P<0.01),其他干预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均显着减短(P<0.01)。同时,预电针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较预针刺组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着降低(P<0.01)。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均延长(P<0.01),且其运动轨迹亦主要集中分布在目标平台周围,而抑制剂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预电针干预较预针刺干预的保护效应更佳。2.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损伤和神经元微管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树突棘高尔基染色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的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与模型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变化。同时,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均能升高AD样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P<0.05,P<0.01),且预电针组大鼠的树突棘密度较预针刺要高(P<0.01)。(2)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而在影响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着减小(P<0.01),抑制剂组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针刺、预电针干预能够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且预电针+抑制剂能逆转抑制剂的突触损伤效应,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但是,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神经元微管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排列紧密、致密,成交叉致密网状结构,微管无异常断裂现象。模型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稀疏,以断裂形式散在分布,可见自噬体存在。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固缩,微管排列杂乱无章,呈云絮样分布,线粒体固缩变性,可见自噬体。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分布稀疏,但较抑制剂组、模型组致密、微管长度较长,无云絮样分布。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致密、排列均匀,无明显异常断裂现象,可见自噬体分布。3.预电针、预针刺均能抑制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和NFTs的沉积,但预电针仅在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NFTs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FTs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均降低(P<0.01)。抑制剂组和模型组比较,NFTs水平显着升高(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NFTs水平较之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另外,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缝背核、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缝背核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而抑制剂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仍高于正常组(P<0.01)。另外,预电针较预针刺更能显着抑制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P<0.05或P<0.01)。(3)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SK3β、GSK3β活性位点GSK3β-p Tyr21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GSK3β抑制位点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抑制剂组大鼠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较之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却显着降低(P<0.01)。同时,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抑制剂干预能显着下调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水平(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而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却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预针刺和预电针抑制GSK3β活性的作用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缝背核区m TOR,m TOR活性位点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降低(P<0.01)。另外,较之预电针组,预针刺组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电针+抑制剂组干预能够上调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5)。4.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降低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并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及表达,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DNMT1 WB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DNA甲基转移酶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DNMT1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另外,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2)中缝背核DNMT1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且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3)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水平(P<0.01)。预针刺和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通过对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位点比较分析发现,位点118、215、284、26、57、221、205等位点为针刺效应靶点。(4)中缝背核GSK3βRT-PCR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且预电针较预针刺干预更能显着降低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P<0.01)。(5)中缝背核GSK3β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无统计学差异,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间中缝背核区GSK3β阳性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的抑郁情绪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较之预针刺佳。通过抑制NFTs沉积、减轻神经元微管损伤和突触功能障碍可能是预电针、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模型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通过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从NFTs的生成和自噬清除两方面途径抑制中缝背核NFTs的沉积,且预电针较预针刺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效应强,但在促进NFTs自噬清除的效应上无差异。3.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上调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抑制GSK3β/m TOR通路,进而抑制NFTs的生成和促进其自噬清除。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提示其他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可能参与预电针对GSK3β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

杨杨[8](2019)在《智三针对AD大鼠认知障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认知功能的逐渐丧失,行为改变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虽然AD是最常见的痴呆形式,但因其病因尚不清楚,严重限制了 AD的药理学治疗。人类寿命的延长,加上老年人AD的高发,加剧了全球公共卫生成本。本研究从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观察智三针对大鼠认知功能、学习记忆能力、细胞形态及其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智三针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可能机制,结合海马区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功能联系,进一步阐明智三针治疗AD的潜在机制,为智三针治疗AD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智三针组、非穴组,每组15只,用双侧脑室注射A β 1-40联合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导AD大鼠模型。智三针组大鼠选穴为“神庭”及双侧“本神”,电针选用连续波型,频率为30Hz,电流为1mA,每次治疗留针时间为30min。非穴组选穴位于大鼠双侧肋弓下,距髂嵴10 mm,非穴位,且不属于中医理论中的任何经络,操作同治疗组。每日1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日,总疗程28天。正常组及模型组同样进行抓取固定及气麻30分钟,但不做任何治疗。于第五周开始进行行为学检测,行为学检测的顺序依次为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及条件性恐惧实验,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次日将所有大鼠处死并取材,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等实验研究海马区p-tau(s396)、p-tau(s404)及A β的分布形态及其相对蛋白表达,通过WB实验观察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GSK-3 β、β-Catenin、LRP5、LEF1及其相对蛋白表达等指标在海马区的表达。结果:1.在旷场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非穴组活动距离显着增加(P<0.05),中央格时间显着增加(P<0.05),穿越中央区次数明显减少(P<0.05),直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相比,智三针组活动距离明显减少(P<0.05),中央格时间明显减少(P<0.05),穿越中央区次数明显增多(P<0.05),直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三组修饰次数均减少(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相比,智三针组修饰次数稍有增多,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2.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四组大鼠在前5天的定位航行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非穴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平均逃避距离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智三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平均逃避距离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穴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及平均逃避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6天的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次跨越平台的时间延长(P<0.05),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目标象限内游泳距离百分比及目标象限内游泳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智三针组大鼠首次跨越平台的时间减少(P<0.05),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目标象限内游泳距离百分比及目标象限内游泳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穴组水迷宫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3.条件性恐惧实验结果显示,在条件恐惧记忆测试期间,正常组僵直时间有明显升高趋势,模型组与非穴组僵直时间无明显趋势,而智三针组在第4次白噪音刺激后有轻微下降,而后升高,有一定升高趋势。与正常组比较,其余三组僵直时间明显降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智三针组的僵直反应时间较高,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智三针对AD大鼠海马组织p-tau(s396)、p-tau(s404)和Aβ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p-tau(s396)、p-tau(s404)和Aβ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智三针组能显着下调p-tau(s396)、p-tau(s404)和Aβ蛋白的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穴组海马区p-tau(s396)、p-tau(s404)和Aβ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5.智三针对AD大鼠海马组织GSK-3 β,β-Catenin、LRP5和LEF1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GSK-3 β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智三针组能显着下调GSK-3 β蛋白的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穴组海马区GSK-3 β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的β-Catenin、LRP5和LEF1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智三针组β-Catenin、LRP5和LEF1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非穴组海马区β-Catenin、LRP5和LEF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智三针可有效改善AD模型大鼠发病过程中的行为学异常,通过旷场实验发现智三针组可有效改善AD大鼠对新环境的认知能力、探索行为及兴奋性,同时可减少其的异常活动和紧张度。Morris水迷宫实验发现智三针可有效改善AD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在条件恐惧记忆测试中,智三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恐惧记忆的获得有提高的趋势,但两者之间未出现明显差异,说明智三针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大鼠恐惧记忆能力的损伤,但仍需要加大样本量对其作用进行研究。2.智三针可以通过上调β-Catenin、LRP5和LEF1的表达,抑制GSK-3 β活化,从而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传导,达到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3.智三针可能通过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传导,从而间接下调p-tau(s396)及p-tau(s404)的表达,减少Aβ沉积,减轻神经毒性的破坏作用,达到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延缓AD的发生发展。

贾文睿[9](2017)在《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指出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应激刺激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动物或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功能亢进的反应,并能逐渐发展为应激性高血压。伴随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工作人群的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临床上高血压的发生大多会经历一个从正常血压(120 mmHg/80 mmHg)向一期高血压(≥140 mmHg/90 mmHg)发展的缓慢过程,即高血压前期阶段。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的阶段。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高血压前期在某些国家的发生比例高达30%-50%。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生理向病理演变的高血压前期阶段,即应激性高血压前期(stress-induced prehypertension,SIPH)。高血压前期常合并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在SIPH阶段出现了亚临床靶器官的损害以及相应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因此对SIPH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将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针刺作为一种替代药物的治疗方法,具有便捷、安全、少不良反应等突出优势,已用于治疗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一种受大量基因调控的多基因疾病,心脏是高血压病最容易累及的靶器官,针刺可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降压和心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SIPH模型大鼠出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现象,针刺可有效调控SIPH模型大鼠的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神经肽Y等均有影响,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究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效应,寻找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靶点,以揭示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对SIPH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各12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为期11天的造模,制备SIPH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模型+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分别在造模前1天以及造模第3、5、7、9、11天测量大鼠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并于造模结束后第二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针刺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采用Rat Gene 2.0 Array技术观察三组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P<0.05,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针刺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以期揭示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三:针刺对S1PH大鼠心肌组织中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表达的调控通过检索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从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作为关键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对其 mRNA 表达量进行验证。通过观察造模后及针刺治疗后SIPH大鼠心肌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针刺改善SIP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血压结果显示从造模开始直至造模第11天结束,模型组大鼠SP持续升高并一直保持在高血压前期水平,与空白组大鼠SP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了明显的体征及行为学改变,出现情绪紧张、易激惹、眼睛充血外凸等现象。造模结束时模型大鼠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松散,细胞核变大或溶解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SP在针刺第5、第7天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针刺第9、第11天,有显着性差异(all,P<0.05)。说明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模型+针刺组大鼠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部分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大鼠,说明针刺可改善高血压靶器官心脏的损害,具有心保护作用。实验二: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6个下调,66个上调;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下调,130个上调。有49个基因是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在模型制备以及针刺干预后均发生显着的表达差异,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大量文献,从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把它们作为关键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节律过程(rhythmic process)、生理节律(Circadian rhythm)、平移伸长(translational elongation)、核糖体(ribosome)等,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胞质核糖体(cytosolic ribosome)、核糖体亚基单位(ribosomal subunit)、翻译延伸等(translational elongation)、胞质成分(cytosolic part)。KEGG 通路分析显示有 6 条通路既是与模型组VS空白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同时也是与模型+针刺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其中rno03010:Ribosome是富集度最高的通路,与SIPH的发病及针刺治疗SIPH均密切相关。通过检索GenomeNet、KEGG PATHWAY Database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rno04115:p53信号通路与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由此推测rno03010:Ribosome与rno04115:p53信号通路是针刺调控SIPH的关键通路。实验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基因HbA1c、Car4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HbA1c、Car4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PCR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针刺调节SIPH大鼠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调控高血压相关基因HbA1c、Igfbp-3、Pik3ca和Car4的表达有关。结论:1.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针刺太冲、曲池穴可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SIPH大鼠心肌关键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的mRNA异常表达可能是SIPH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而针刺太冲、曲池穴降压及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薛卫国[10](2010)在《电针对APP转基因鼠脑Aβ水平及脑微血管病变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渐进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迄今也无肯定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其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AD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脑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SP)、神经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神经细胞及突触脱失以及脑血管淀粉样变(CAA)等。Aβ假说是目前公认度最高的AD发病机制学说,该学说认为脑内Aβ聚集及其神经毒性造成其一系列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由于Aβ产生与清除失衡而导致脑内Aβ水平的增高。近年来,针对脑微血管Aβ清除途径的研究已成为探讨AD发病机制、选择治疗靶点的热点。中医认为AD病位在脑,与肾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表实,肾精亏虚致髓海不足,脑失充养;痰瘀浊毒阻络,蒙蔽脑窍。针刺可通经络、活气血,“百会、涌泉”配伍既可祛瘀通络化浊、开窍醒神,又可补肾填髓。针刺有可能通过对脑络——脑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的调节对脑内Aβ的清除产生影响,降低脑Aβ水平,减少Aβ毒性作用。为此,我们以针刺对脑内Aβ水平、对脑微血管结构及Aβ清除转运受体LRP1等的影响作为研究靶点,探讨揭示针刺治疗AD的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脑内Aβ分布部位及水平、脑微血管壁结构变化及Aβ血脑屏障主动转运受体LRP1的表达水平,探索APP转基因鼠脑内Aβ水平升高的机制;同时观察电针对脑内Aβ水平及微血管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能否影响脑内Aβ水平,其机制是否与Aβ血管清除途径有关,为AD“毒阻脑络”理论及针刺“通络祛毒”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以13月龄APP695V717I转基因鼠为AD动物模型,将12只APP转基因鼠随机分入模型组(M)和电针治疗组(EA),每组6只;以6只同龄C57BL/6鼠为正常对照组(C)。电针治疗组针刺“百会”、“涌泉”穴3个月,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除不针刺外,其它处理与电针治疗组相同。采用LashleyⅢ水迷宫、Y-电迷宫测试APP转基因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学变化及电针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ThioflavinS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蛋白质免疫印记分析(WB)、透射电镜(EM)等技术和方法,观察脑内Aβ阳性表达部位及水平、Aβ清除转运受体LRP1阳性表达部位及水平,观察脑微血管Aβ沉积情况、超微结构变化及电针对其影响。实验结果:1) LashleyⅢ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16月龄APP转基因鼠水迷宫游出时间、进入盲端次数皆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电针治疗组水迷宫游出时间、进入盲端次数皆少于模型组(P<0.05);Y-电迷宫测试显示,16月龄APP转基因鼠达标所需训练次数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电针治疗组达标所需训练次数少于模型组(P<0.05)。提示APP转基因鼠存在学习记忆行为学障碍,电针可有效改善APP转基因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电镜超微结构(EM)显示,APP转基因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出现明显变性,部分神经元颜色转暗,变形、萎缩,胞体及突起出现大量次级溶酶体,溶酶体内有大量囊胞样结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变薄,局部基底膜增厚,轮廓不清,基底膜外可见高电子密度物质,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肿胀,内容物减少;而电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PP转基因鼠的这些超微结构病理变化。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显示,Aβ表达于神经元胞浆及突起,Aβ1-40表达于大部分神经细胞,而Aβ1-42仅表达于部分神经细胞;APP转基因鼠皮层Aβ1-40、Aβ1-42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IOD)皆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电针治疗组皮层Aβ1-40、Aβ1-42表达弱于模型组(P<0.05,P<0.01)。脑微血管壁仅呈Aβ1-42阳性表达,ThioflavinS染色证实为脑血管淀粉样沉积,APP转基因鼠海马微血管壁Aβ1-42阳性表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海马微血管壁Aβ1-42阳性表达弱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还显示,APP转基因鼠皮层及海马微血管Aβ转运受体LRP1阳性表达弱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电针治疗组皮层及海马微血管LRP1阳性表达强于模型组(P<0.05,P<0.05)。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显示,APP转基因鼠脑组织Aβ1-4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治疗组脑组织Aβ1-42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电针可降低APP转基因鼠皮层Aβ1-40、A p 1-4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降低海马微血管Aβ1-4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降低脑内Aβ1-42水平。ELISA检测还显示,电针可降低APP转基因鼠脑脊液、血清Aβ1-42浓度(P<0.01,P<0.01)。5)蛋白质免疫印记分析(Western Blot)显示,APP转基因鼠脑组织匀浆LRP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电针治疗组脑组织匀浆LRP1水平高于模型组。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电针可增强APP转基因鼠皮层及海马微血管LRP1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增强APP转基因鼠脑组织匀浆LRP1水平。结论:1.脑神经细胞内Aβ产生增加、血管途径Aβ清除功能减退可能是APP转基因鼠脑组织Aβ水平升高、出现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2.电针可改善APP转基因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Aβ的产生及清除而降低脑内Aβ水平,从而减轻了其神经毒性作用。3.电针可能通过影响APP转基因鼠脑神经元紊乱的自我吞噬机制,减少细胞内Aβ的产生;通过提高脑微血管LRP1介导的Aβ血脑屏障主动转运,减少脑微血管壁Aβ的沉积及脑组织Aβ水平。4.改善脑微血管结构与功能,提高脑微血管Aβ清除能力,减少脑微血管壁Aβ沉积,可能是电针降低脑Aβ水平的主要机制之一。为针刺“通络祛毒”治疗AD提供了实验依据。本课题首次利用APP转基因鼠研究了针刺治疗AD的机制。我们发现,APP695V717I转基因鼠的脑微血管壁出现了淀粉样沉积,且脑微血管淀粉样沉积早于典型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微血管淀粉样沉积的主要成分为Aβ1-42。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二、针刺对快速老化模型鼠脑中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整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对快速老化模型鼠脑中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整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临床症状
        1.2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及量表应用
        1.3 血管性痴呆的分型
        1.4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5 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
        1.6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
        1.7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1.8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2.1 概述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与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筛选
        1.3 动物分组
        1.4 动物模型的制备
        1.5 模型筛选
        1.6 干预方法及疗程
        1.7 取材方法
        1.8 指标检测
        1.9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各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
        2.2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NR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2.3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3 讨论
        3.1 MID的模型选择
        3.2 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损害和受体损害是MID的重要发病机理
        3.3 抑制性氨基酸对兴奋性毒性的拮抗作用
        3.4 BDNF对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3.5 西药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3.6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是传统中医理论和壮医理论结合的创新方法
        3.7 优选“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治疗MID的依据
        3.8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通过改善EAA毒性损伤及神经元损伤从而起到治疗MID作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调血,扶本培源”治则运用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胶质细胞和NLRP3炎症小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1.神经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2.小胶质细胞与AD神经炎症
        3.NLRP3炎症小体与AD神经炎症
        4.思考与展望
    综述二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进展
        1.中医学对AD的认识
        2.针灸治疗AD的机制研究
        3.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情绪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Morris水迷宫实验
        2.Y迷宫
        3.高架十字迷宫
        4.旷场实验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Morris水迷宫
        2.Y迷宫
        3.高架十字迷宫
        4.旷场实验
        5.动物模型
第二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区淀粉样斑块及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体重与脑器官系数
        2.小鼠脑淀粉样斑块病理
        3.小胶质细胞极化及表型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其通路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Western blot结果
        2.免疫组化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艾灸与NLRP3炎症小体
        2.艾灸关元穴治疗“痴呆”的中医学探讨
第四章 艾烟、香烟对APP/PS1小鼠海马及血清炎症影响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刚果红染色结果
        2.Western blot结果
        3.免疫组化结果
        4.ELISA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miR-144负调控Nrf-2抗氧化应激探讨三焦针法治疗AD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三焦针法对SAMP8小鼠行为学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隐蔽平台实验
        2.2 空间探索实验
        2.3 反向平台实验
实验二 三焦针法对小鼠海马组织ROS活性和氧化应激产物4-HNE、MDA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小鼠海马组织ROS活性的影响
        2.2 针刺对小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产物4-HNE、MDA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 三焦针法对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SOD活性及CAT、GPX1、GCL(GCLC和GCLM)、GR和 GST蛋白表达和基因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2 针刺对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SOD、CAT、GPX1、GR、GST、GCLM和 GCLC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针刺对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SOD、CAT、GPX1、GR、GST、GCLM和 GCLC基因水平的影响
实验四 三焦针法三焦针法三焦针法对小鼠海马组织mi R-144和Nrf-2 基因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步骤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小鼠海马组织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针刺对小鼠海马组织Nrf-2和mi R-144 基因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三焦针法治疗AD的临床研究
    2 三焦针法治疗AD的基础研究
    3 三焦针法改善AD小鼠认知障碍功能
    4 三焦针法对AD小鼠海马组织ROS活性、氧化应激产物、抗氧化酶系的调节作用
    5 三焦针法对mi R-144 及其靶向Nrf-2 基因的调节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对AD的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1.1 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1.2 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2.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1 中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2.2 中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3.灵龟八法的相关理论
        3.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3.2 灵龟八法的定义
        3.3 灵龟八法的组成
        3.4 灵龟八法的开穴方法
        3.5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3.5.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3.5.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各种抗体
        1.4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饲养条件
        2.3 造模方法
        2.4 各组处理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及检测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ELISA检测结果
        3.3 RT-PCR检测结果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关于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
    2.本实验动物模型选择
    3.本实验选穴依据
        3.1 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依据分析
        3.2 神阙穴延缓衰老的依据
        3.3 实验结果讨论
        3.3.1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3.3.2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1的影响
        3.3.3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6的影响
        3.3.4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 mRNA的影响
        3.3.5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4.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灸法延缓衰老的研究机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血脑屏障探讨针药联合加强阿尔兹海默模型SAMP8小鼠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6)针药并举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神经病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干预方法
        1.4 实验动物行为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旷场实验结果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3.讨论
    结论
实验二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和神经元微管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1.3 透射电镜观察
        1.4 高尔基染色观察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突触超微结构比较
        2.2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微管结构比较
    3.讨论
    结论
实验三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TOR通路及NFTs沉积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1.2 免疫组化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WB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中缝背核中NFTs表达水平
        1.6 中缝背核中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海马、中缝背核中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
        1.7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NFTs水平
        2.2 各组大鼠海马区、中缝背核区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水平
    3.讨论
    结论
实验四 预电针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NFTs沉积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
        1.2 WB和免疫荧光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PCR和重亚硫酸盐测序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中缝背核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
        1.7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mRNA的表达水平
        1.8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 免疫荧光结果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
        2.4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
    3.讨论
    结论
讨论
    1.中缝背核NFTs沉积是AD的早期病理现象
        1.1 中缝背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2 中缝背核的病变与AD发病的关系
        1.3 中缝背核的NFTs沉积早于其他脑区
    2.GSK3β/mTOR信号通路是影响NFTs沉积的关键
        2.1 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形成NFTs
        2.2 GSK3β/mTOR信号通路调控NFTs的形成和自噬清除
    3.GSK3β的表观遗传调控参与AD的发病
        3.1 GSK3β与 DNA甲基化
        3.2 GSK3β与微小RNA
        3.3 GSK3β与组蛋白修饰
    4.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是衰老发展为AD的重要机制
    5.模型动物的选择
    6.针灸“治未病”的应用—AD防治策略的潜在选择
        6.1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内涵
        6.2 “益肾调督”是针灸防治AD的重要取穴原则和实施途径
    7.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致谢

(8)智三针对AD大鼠认知障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及研究进展
        一、概念及命名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三、现代医学治疗AD的病因病机
        四、中国古代历代医家治疗AD的病因病机
    第二节 针灸治疗AD的机制研究进展
        一、减少Aβ沉淀
        二、降低过度磷酸化tau蛋白水平
        三、减少线粒体损伤
        四、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五、调节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六、抑制炎症反应
        七、改善神经营养因子
        八、调节蛋白激酶
    第三节 针灸治疗AD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单纯针刺
        二、针药结合
        三、针刺结合非药物疗法
    第四节 智三针疗法概述
        一、智三针疗法
        二、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三、智三针的临床研究进展
        四、智三针的机制研究进展
    第五节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在AD中的研究进展
        一、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AD联系的研究进展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智三针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行为学观察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智三针对AD大鼠海马区Aβ、p-Tau(s404)及p-Tau(s396)改变的观察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智三针对AD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信号分子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激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四: 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五: 关键基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HbA1c、Igfbp-3、Fik3ca、Car4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针刺对不同发病阶段的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差异分析
    1.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扇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不同
    2.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功能不同
    3.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法基因澈活的KEGG通路不同
    4.针规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的关键基因不同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电针对APP转基因鼠脑Aβ水平及脑微血管病变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PP转基因AD模型的研究进展
        1. APP转基因鼠的遗传学基础
        2. APP转基因AD模型的常见种类
        3. APP转基因鼠的主要AD病理特征
        3.1 转基因鼠脑内A β的产生及A β的沉积
        3.2 神经原纤维病理变化
        3.3 脑血管淀粉样沉积
        3.4 神经元丢失和突触损伤
        3.5 神经炎性变化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内A β血管清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1. A β清除障碍是AD发病及进展的重要环节
        2. 脑神经血管单位
        3. AD患者脑中的血管变化及脑血管淀粉样变
        4. A β血脑屏障主动受体转运清除及其功能障碍
        4.1 LRP1介导脑内A β经血脑屏障的外流
        4.2 RAGE介导外周血液A β经血脑屏障的内流
        4.3 P-gp在血脑屏障A β清除中的作用
        5. A β经脑血管周隙清除及其功能障碍
        5.1 脑间质液脑血管周隙淋巴回流途径
        5.2 A β经脑间质液血管周隙淋巴回流途径的清除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不同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针刺效应研究概述
        1. 快速老化小鼠SAM动物模型及针刺效应
        2. 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及针刺效应
        3. 穹窿-海马伞损伤AD模型及针刺效应
        4. 东莨菪碱认知障碍模型及针刺效应
        5. AlCl_3痴呆模型及针刺效应
        6. A β损伤模型及针刺效应
        7. 多因素复合模型及针刺效应
        8. 小结
        9.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对APP转基因鼠迷宫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针对APP转基因鼠脑微血管、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电针对APP转基因鼠脑组织A β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电针对APP转基因鼠脑脊液、血清A β水平及脑微血管LRP1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针刺对快速老化模型鼠脑中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整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D]. 李玉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D]. 王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miR-144负调控Nrf-2抗氧化应激探讨三焦针法治疗AD的作用机制[D]. 杨林坡.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D]. 杨健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血脑屏障探讨针药联合加强阿尔兹海默模型SAMP8小鼠治疗效果的研究[D]. 杨之雪.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针药并举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神经病理影响的研究[D]. 李佳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余超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智三针对AD大鼠认知障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D]. 杨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贾文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电针对APP转基因鼠脑Aβ水平及脑微血管病变影响的研究[D]. 薛卫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  ;  ;  

针刺对快速衰老模型小鼠大脑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