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应加强着作权法研究

图书馆员应加强着作权法研究

一、图书馆员应加强着作权法的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李敏,卢章平,王正兴[1](2021)在《第三次修改着作权法背景下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第三次修改着作权法背景下,笔者基于近五年13个典型的图书馆侵权案例构建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体系,旨在为图书馆提供资源服务建设的理论依据与评价指导。本文以13个典型的图书馆侵权案例的侵权点为基础,结合图书馆着作权风险体系的相关文献以及观察法得出评价指标,从而构建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体系,然后运用SPSS得出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并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最后选取3所高校图书馆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为推动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的量化评估及规避资源服务风险提供了相关参考与指导。

余锦秀[2](2021)在《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途径探析——以福建省图书馆为例》文中指出公共图书馆享有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作品的着作权,由于版权管理制度不完备、版权保护技术缺失、硬盘存储可恢复、对图书馆免费性的误解等原因,作品屡遭未经授权擅自上传播出、未经授权擅自参评等行为侵权。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自身版权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公众的数字版权意识、实行着作权集体管理、引入数字版权技术,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有效解决。

吴雅威[3](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陈茫[4](2021)在《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创新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科研创新过程变得更具复杂性和时效性,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所需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强烈,而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科研知识资源和专业的科研服务支持,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智能服务的需求和情境正成形成,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目前国内外一些着名的高校图书馆正开展智能服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然而,在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服务联系松散、服务推进缓慢、服务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那么,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具体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有序推进?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能否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仿真?这些研究问题亟待深入的展开研究。本文围绕图书馆智能服务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提升图书馆智能服务效果,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运用多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从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揭示了图书馆智能服务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过程中有其核心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并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其中,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各要素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且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该服务的有序进行。其次,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并揭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因素构成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共获得27个概念范畴,并汇总形成了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服务科研效果等主范畴;其中,智能服务感知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新变量。该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运用结构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上文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揭示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等,对服务科研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应用动机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该模型的实证分析为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刻画和揭示了该服务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运行趋势与反馈回路等。研究发现:该服务系统有其特有的系统构成、系统特性、建模目的、模型边界和因果反馈回路等;在服务开展初期,服务主体位于较高的知识位势,利用智能服务技术支持提升服务科研效果;而服务主体的知识存量、科研人员的知识存量、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等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变量。本论文探究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揭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揭示并验证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中知识交互,为图书馆智能服务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程欢[5](2020)在《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文中指出科研支持是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拓展与创新活动,是高校图书馆新的使命与发展契机。通过对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实践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于学生用户的科研支持服务需求关注的较少,国外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支持。国内高校图书馆在传统科研活动中总是以单纯的知识资源供给方的身份出现,其学术性和知识性的劳动并未得到科研用户相应的认可。高校图书馆如何履行好本职工作,从科研用户在科研生命周期活动中的服务需求出发,提供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的研究支持服务,还是缺乏一个实践和总结的领域。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择了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分析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研究情况以及现有成果,选取并借鉴适合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科研生命周期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概念和科研活动六个阶段所包含的具体服务内容。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国内学生用户的科研支持服务需求。然后,通过仔细研读以往国内学者对此相关的文献调查内容,结合网络调查法,对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美国部分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实践进行调查,特别介绍了部分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最佳实践。最后,基于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研支持服务栏目和服务机构设置重视度低、建设不完善,服务内容散、层次浅,提出优化我国科研支持服务的建议,即明确服务导向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用户在科研生命周期的信息需求,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制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科研支持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图书馆官网和借助各种新兴的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大力宣传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优化服务内容,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在深化传统科研支持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数字化科研环境下,学生用户的新需求,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的科研支持服务,不断拓展新兴的科研支持服务。

陆欣祺[6](2020)在《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捐赠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图书馆来说,接受赠书能够起到丰富与补充馆藏资源、缓解购书经费紧张等方面的作用。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是为本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所以其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以及对赠书质量要求较高。那么高校图书馆目前在图书捐赠工作——接受图书捐赠的渠道建设、图书捐赠制度建设以及对赠书的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情况如何呢?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的开展现状,本文针对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展开调查与研究,以期提高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效率,让受赠图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七章内容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是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图书捐赠工作相关概念及意义;梳理与总结国内外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相关的文献;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是对如何调查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开展现状而进行的调查设计,这一章主要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以方便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章主要是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运用多种调查方法,从图书捐赠渠道建设、图书捐赠制度建设、图书捐赠管理工作情况等具体方面来阐述并归纳总结合肥地区各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开展现状。第四章是基于总体调查情况,选择合肥地区在图书捐赠工作开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所本科高校图书馆,从图书捐赠渠道建设、图书捐赠制度建设、赠书来源与类型、图书捐赠管理部门与人员、图书捐赠回馈方式、图书捐赠宣传方式、赠书加工与利用情况这七个方面来详细调查与分析这三所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捐赠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存在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与分析。第五章是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捐赠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六方面具体问题,如对线上图书捐赠渠道重视程度低;图书捐赠制度有待完善健全;图书捐赠工作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图书捐赠回馈缺乏针对性;图书捐赠工作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以及忽视对赠书的揭示与再利用工作。第六章是基于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优化建议,如加强图书捐赠网页或栏目的建设;完善与规范图书捐赠制度;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图书捐赠工作;提供有针对性与多样化的捐赠回馈;增加图书捐赠宣传方式与力度以及加快建立赠书揭示平台与再利用机制。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本部分主要是对本文调查结果与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能更好地开展图书捐赠工作提出展望。

何蓉[7](2018)在《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之上的新兴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实体图书馆的物理边界,使图书馆不限于空间和时间而长久存在,并因在馆藏、检索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赢得了更多青睐,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着作权法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且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数字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可适用的着作权限制,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了现有着作权法的制约。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环境中的数字图书馆,既包括有与实体图书馆相配套的数字图书馆,还包括没有实体图书馆的纯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主要包括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亦无需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和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但应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即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此外,还包括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保护期限和管辖等限制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释关于数字图书馆及其着作权限制的基本问题。数字图书馆以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整个社会信息变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实体图书馆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的一种延伸,虽然数字技术改变了二者的作品传播方式和服务方式,但是二者相同的文化使命,扮演着相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作为着作权人和用户之间的传播媒介。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时,应坚持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主体性质不动摇,同时对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性质作细致分析,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数字图书馆的部分营利性服务做特性处理。一方面,尽管数字图书馆开展了部分的有偿服务,但是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命,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仍然为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不是具有单一法律地位的简单主体,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权利主体,根据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它既是最终用户,还是网络内容提供者和数字内容的传播者。本文选取“着作权限制”一词,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包括有着作权法定性限制和着作权声明性限制。着作权法定性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以及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其他限制。着作权声明性限制指依据着作权人自我意愿作出的让渡着作权某项专有权利的意思表示,即着作权授权许可机制。从目前各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来看,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适用困境主要体现为:各国着作权法中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以及技术保护措施给数字资源开发带来障碍。所以,研究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问题也应当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寻求解决路径。第二章对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展开正当性分析。从利益平衡的法理学角度来看,利益平衡是现代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在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中,着作权制度应维护的利益关系包括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着作权人私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着作权在数字环境中的扩张以及着作权的强保护趋势导致了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各方利益的失衡。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中,无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较强需求的体现的角度来看,还是斯多葛派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集体幸福的必要条件视角出发,我们认为在处理着作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上,应关注较强利益群的呼声,或着说更关注集体幸福的实现。在给予着作权人基于其创作成果的专有权保护的同时,也应考虑针对集体幸福和社会共同福利的实现途径。为维护着作权人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实现着作权法之保护作者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应完善与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从文化自由的宪法学角度来看,着作权和公民文化权是两项基本的人权,在本质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文化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其他基本人权和自由的重要保障。根据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一项政策是否体现和保障文化自由,表现为人类是否有机会考虑多种可能性、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数字图书馆所负有的公益使命决定了其必然承载着保障公众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的重任,然而出版商等传播媒介通过运用法律使文化禁锢合法化,通过运用技术使文化隔离规模化,侵害了民众的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违反了着作权法之增加知识、提升社会福利、促进文化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宪法性目的。如何对抗文化的极端主义和信息的封建主义思想,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大担忧。通过理论辨析和欧洲国家的司法实践分析得出,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利益关系中,对着作权人的保护不得损害公众的文化自由,不得成为公民行使基本文化权利的人为阻碍。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发挥文化在人类发展和社会上层建筑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回应着作权保护和公众文化自由之间平衡的现实需求。从着作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根据法经济学中效率评价的两种标准,无论是帕雷多最优原则所宣扬——真正的效率对各方都具有效益,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原则所主张——借助补偿的可能性来实现社会总体财富的最大化,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都是具有效率的。对现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从着作权制度的本身效率来看,由于着作权法律制度无法通过自我修复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着作权法律制度自身所具备的垄断性特征导致了其制度运用的低效结果;从着作权制度的社会效率来看,着作权制度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从着作权制度的结构配置效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着作权制度耦合度低、着作权制度缺失和着作权制度冲突。通过采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着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和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保护力度和着作权交易成本。具体体现为:第一,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具有多样性、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广泛、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越高,则着作权制度越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相反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严苛越单一、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狭窄、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程度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具有阻碍和抑制作用。第二,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强,着作权交易的成本费用越高,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越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的,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弱,着作权交易成本费用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起到阻碍作用。有鉴于此,应促进和加强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减少和降低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改善建议为:坚持着作权人利益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利益平衡原则,秉持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拓宽着作权限制的适用范围,整合各种着作权制度,拓展多样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减少着作权交易成本,加强着作权制度的耦合性。第三章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遭遇适用困境,导致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从法律制度方面解决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困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通过对上述制度的正当性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基于洛克劳动财产理论得出的着作权的根本目的乃保护作者之天然权利的观点是具有瑕疵的。从整体全局来看,着作权法是保护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法律,着作权根本目的的实现还有赖于着作权利益平衡的维系,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从根本上不存在对着作权人利益的损害,而是矫正着作权强保护导致的着作权人权利扩张的失范局面;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仅有助于推动数字版权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还有助于回应参与式文化的需求,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文化民主进程当中;第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具有可替代性。经过对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和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域外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使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缺乏应对数字环境中着作权纠纷的灵活性,合理使用因素主义立法模式中的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为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出路。在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方面,应坚持着作权利益平衡原则、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和知识文化社会共享原则。在合理使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规则主义与要素主义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从而将法律解释的自由空间与法律明文规定的稳定性有机结合。在要素主义和规则主义的关系选择上,要素和规则之间应是补充关系,即要素是规则的补充。在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完善方面,应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首先,在列举式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合理使用的一般性判定规则;其次,明确转换性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新的表达形式,着重实现新的功能和价值,在判定使用者使用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转换性使用时,应着重分析使用行为是否对作品具有替代性,是否赋予了作品新的价值和新的功能;再次,明确着作权法是关系到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权利的法律,改善使用者的弱势地位,在保护作者着作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使用者的表达自由和文化权利的维护;最后,应逐渐将转换性使用规则转化为体系化的标准,将判例规则发展成为法律制度规则。此外,为应对技术措施对合理使用空间造成的碾压,应设置图书馆规避技术错的着作权例外,以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求。第四章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的其他着作权限制,授权许可机制作为着作权权利行使的一种限制,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面对信息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作品,授权许可问题成为了数字版权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此问题在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尤为突出。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无法改善数字时代中着作权占有规则与传播规则的不平衡局面。有鉴于此,应根据新技术条件、结合新技术环境的特点对着作权法律规则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数字时代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合宜的秩序,以达到网络环境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环境中着作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现有着作权法律规则之外,也应该综合考量市场运作的规律。因此,解决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应聚焦于如何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用市场手段构建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着作权许可机制,以促进作品有效快捷地流通。通过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现状进行检视得出,这种许可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着作权授权许可的交易成本,解决海量作品的获权问题,为数字图书馆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开发提供便利,还能大力发展以中文信息为核心的中文文献资源库,促进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传播与交流,极大地维护我国利益,增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而可以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特征,构建专门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并且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详细规定其适用方案。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主体应限制为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而针对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具体解决办法应从授权许可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良,具体包括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着作代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模式、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开放存取模式和创作共用模式。解决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进行规制,还需从文化意识层面进行观念的转变,将强调着作权私权保护的观念逐渐转化为重视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就创作而言,它是一项关乎到社会福祉增进的团体工作,团体工作的目的不是零星出现的作品,不是图书馆里尘封的书籍,也不是埋没于土地中沉睡的雕像,而是文化,也就是被分割开的全部,和所有文化作品都聚集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存在于作品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对它做以总结的意识之中;它不存在于不能充分接受它的个体意识之中,而是存在于包含所有个体意识、并连接隔代人的民族意识的总和之中。在完善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开拓多元化的着作权授权模式,扫清数字版权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障碍,才能将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难点之一。本章首先阐述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及建设过程中的着作权问题,整合我国现有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律制度基础上,探寻针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方案。目前而言,我国的着作权法律法规尚未直接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规定,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法制环境。并且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经营者的不断探索,也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数字图书馆经营模式,或在现行着作权法框架内采用法律允许的方式解决获权问题,或创造性地在合同法或者民法范畴内开创新的授权许可机制,以此解决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的着作权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更多地是一种策略选择,采取通过优化授权模式解决权利获取问题也是出于对法律缺失这一现实所迫的无奈选择。从实践来看,还需从法律制度革新中寻求对问题的根本解决。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困难重重。因此,为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应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改良面向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具体措施包括有:第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首先,完善合理使用一般条款,重构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转换性使用理论;其次,改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明确规定享有着作权限制的主体资格条件。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首先,数字图书馆应深入参与到农村文化扶贫之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扶贫作用,打破城乡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加快文化下乡进程,以文化带动发展;其次,拟定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法定许可制度的具体方案,严格限制该制度适用的地域范围、群体范围和作品范围,明确规定使用方式。第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同时,明确制定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具体内容,指定执行主体,严格限制适用条件,详细规定操作程序,确立公平合理的许可使用费收取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第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通过对欧美的相关判例和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司法现状研究分析认为,应构建数字环境中的权利穷竭制度。由于首次销售原则实质上是对作品原件和复制件所有权的确认,是对发行权和所有权冲突问题的处理,它并不是着作权法一种独立的限制制度,而是针对发行权的行使作出的必要补充和合理解释,因此,首次销售原则仅适用于传统的发行权。进一步地,从语义学、历史学、法律解释学和所有权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发行”不能延伸至虚拟的数字环境,数字作品的转售不属于发行行为的范畴,故而不能适用传统的首次销售原则。为维护着作权人、使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为建立知识产权法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应改良适用首次销售原则,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有限用尽原则,即附条件附期限的用尽原则,以满足数字作品二手市场的发展需求。第五,整合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机制,可以采取优化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着作权代理模式,以及结合新的区块链技术来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授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白杨[8](2018)在《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和速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此形势下,图书馆也不再单纯的作为供人们借书和阅读的地方,而是更多的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发、提供多元化资源和服务中,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化知识传播功能。但是由于数字资源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复制等原因,使图书馆面临着许多版权风险,这阻碍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所以,能否合理地解决这些版权问题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比特币的兴起而被人们知晓的区块链技术,以其自身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踪等特点,使其在数字版权保护领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首先,论文分析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在的版权风险以及法律、技术手段等保护方法,并指出在版权保护中仍存在作品权属证明难、版权纠纷取证难的困境。其次,介绍了区块链的相关技术和特点,并通过五个平台来分析目前区块链可以提供的版权服务功能。通过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实现版权共同监管、提高版权管理安全性和效率;数据难以篡改的特点使版权存证可信度提高,降低版权举证难度;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可实现自助版权分销,满足版权交易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风险和版权保护的困境,提出区块链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中的应用场景构想,包括作品权属证明、作品使用授权、DCI体系服务。探讨了图书馆应用区块链的具体实施过程:应在标准制定和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构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图书馆区块链版权体系,在区块链应用成熟后与全球节点对接,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无国界存证和流通。最后,论文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对此从法律、人才和技术、意识、行动四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赵琨,康春杰[9](2015)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无盲区——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学校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法律素质影响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分析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现状及特点,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的对策。

杨晓秋[10](2011)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域下的着作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国内外着作权立法进行分析,探寻国内外相关立法的背景、特点及脉络。并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量变质变规律、价值和价值评价原理、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等原理,辩证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着作权立法在自由、正义、秩序和效率等多元价值选择的最佳尺度。通过引入效率与公平理论,探讨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着作权立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提出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着作权立法应从适度偏重于社会公众利益、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发挥图书馆学会在着作权立法中的参谋作用等方面加以完善。在系统梳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各环节中的着作权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和数字化信息检索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选取44所数字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践过程中的着作权保护现状。通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论证我国数字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合思路,建立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着作权保护体系,并从完善数字图书馆各类信息服务行为规范、建立着作权登记制度、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着作权保护培训制度、建立着作权声明制度、完善监督与评估制度和建立数字图书馆身份验证制度等方面,剖析规避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引发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的相关策略。通过引入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建立数字图书馆与着作权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博弈模型,研究博弈双方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和策略反应函数,并在混合策略纳什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规避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着作权侵权策略。

二、图书馆员应加强着作权法的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员应加强着作权法的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次修改着作权法背景下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近五年图书馆典型侵权案例比较研究
2 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2.1 指标构建的原则
    2.2 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方法
    2.3 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 资源服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3.1 数据收集
    3.2 评价过程
    3.3 结果分析
4 总结

(2)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途径探析——以福建省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现状
    1.1 现有相关研究较少从公共图书作为着作权人的角度进行研究
    1.2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着作权保护有法可依
    1.3 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版权归属多元化
    1.4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作品着作权屡遭侵犯
2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的必要性及困境
    2.1 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的必要性
        2.1.1维持公共图书馆社会公信力。
        2.1.2 维护文创产品销售市场。
        2.1.3 保持馆员创作积极性。
    2.2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的难点分析
        2.2.1 维权成本高。
        2.2.2 侵权行为监测难。
        2.2.3侵权主体认定不易。
3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遭侵犯的原因及保护途径
    3.1 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遭侵犯的缘由分析
        3.1.1 版权管理制度不完备。
        3.1.2 版权保护技术缺失。
        3.1.3 公众的版权意识较薄弱。
        3.1.4硬盘存储可恢复。
        3.1.5 对图书馆免费性的误解。
    3.2 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途径探析
        3.2.1 加强自身版权管理制度建设。
        3.2.2 提高公众的数字版权意识。
        3.2.3 实行着作权集体管理。
        3.2.4 积极引入数字版权技术。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1.2.4 评述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库
        2.1.2 智慧服务
        2.1.3 智慧数据服务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管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灰色系统理论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3.1.3 结果分析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4.2.1 图情机构主体
        4.2.2 智慧数据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4.3.1 数据多源性
        4.3.2 技术智能性
        4.3.3 服务场景化
    4.4 案例分析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5.2.2 智库需求感知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5.2.4 智能化推荐
        5.2.5 案例分析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3.1 智库活动层
        5.3.2 嵌入层
        5.3.3 融合层
        5.3.4 服务层
        5.3.5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6.1.1 智库特征识别
        6.1.2 智库需求确定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6.3 多源数据融合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1 场景化服务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7.5.3 评价指标优化
        7.5.4 评价指标赋权
    7.6 实证研究
        7.6.1 研究方法
        7.6.2 数据分析
        7.6.3 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4)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分析
        1.3.2 高校科研创新的研究综述
        1.3.3 图书馆智能服务的研究综述
        1.3.4 面向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知识服务理论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 高校科研创新概念及内涵
    2.3 智能服务情境概念及内涵
    2.4 图书馆智能服务概念及内涵
    2.5 本文研究的整体逻辑与框架
        2.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2.5.2 研究的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及机理分析
    3.1 智能服务过程的分析框架
    3.2 智能服务的过程阶段分析
        3.2.1 智能服务创建阶段
        3.2.2 智能服务实施阶段
        3.2.3 智能服务收尾阶段
        3.2.4 智能服务归档阶段
    3.3 智能服务过程机理的多案例研究
        3.3.1 机理分析步骤
        3.3.2 案例研究设计
        3.3.3 案例简要介绍
        3.3.4 过程机理分析
        3.3.5 案例研究结论
    3.4 管理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因素识别
    4.1 扎根理论方法及流程
        4.1.1 扎根理论方法
        4.1.2 具体操作流程
    4.2 访谈设计与资料收集
        4.2.1 样本对象的选择
        4.2.2 研究问题的设计
        4.2.3 访谈资料的处理
    4.3 扎根编码与范畴提炼
        4.3.1 编码有效性
        4.3.2 开放式编码
        4.3.3 主轴编码
        4.3.4 选择性编码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模型阐释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影响因素实证
    5.1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5.1.1 知识服务资源的影响
        5.1.2 科研服务参与的影响
        5.1.3 智能服务感知的影响
        5.1.4 科研服务需求的影响
        5.1.5 服务应用动机的影响
        5.1.6 智能技术体验的影响
        5.1.7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5.2 调查问卷与实证方法
        5.2.1 调研目的与调查对象
        5.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测量
        5.2.4 结构方程模型及流程
    5.3 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量表的信度
        5.3.3 量表的效度
    5.4 假设验证与模型拟合
        5.4.1 研究假设检验验证
        5.4.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5.4.3 研究结果实证分析
    5.5 管理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6.1.1 模型应用原理
        6.1.2 模型构建步骤
        6.1.3 模型应用意义
    6.2 系统分析
        6.2.1 系统分析与构成
        6.2.2 系统建模的目的
        6.2.3 系统模型的边界
    6.3 系统建模
        6.3.1 系统边界的限定
        6.3.2 因果关系与反馈
        6.3.3 模型的系统流图
        6.3.4 系统动力学方程
        6.3.5 初始参数的设置
        6.3.6 模型有效性检验
    6.4 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应用讨论
        6.4.1 运行趋势及应用
        6.4.2 关键变量及应用
        6.4.3 主导回路及应用
    6.5 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框架分析
        2.2.1 科研生命周期理论
        2.2.2 科研支持服务框架分析
        2.2.3 科研支持服务内容界定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用户科研支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3.1 调查过程说明
        3.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过程的实施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分析描述
        3.2.2 学生用户对科研支持服务的认知和态度分析
        3.2.3 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利用信息资源的行为分析
        3.2.4 学生对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需求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生科研支持服务实践进展调查分析
    4.1 调查过程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调查过程的实施
    4.2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4.2.1 科研素养培训阶段
        4.2.2 研究课题设计与发现阶段
        4.2.3 研究基金申请阶段
        4.2.4 研究或实验辅助阶段
        4.2.5 研究成果管理维护和传播出版阶段
    4.3 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最佳实践分析
        4.3.1 新兴特色化的科研支持服务
        4.3.2 常规基础性的科研支持服务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生科研支持服务的提升策略
    5.1 学生需求与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差距
        5.1.1 科研活动全过程中学生用户的需求未充分满足
        5.1.2 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宣传未普及
        5.1.3 图书馆服务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5.2 提升学生科研支持服务的相关策略
        5.2.1 明确服务导向:满足各层次学生用户在科研生命周期的需求
        5.2.2 加强科研支持服务宣传: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
        5.2.3 优化服务内容: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
        5.2.4 遵守服务法规:合法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
        5.2.5 设置专职馆员:引进复合型人才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图书捐赠工作概念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调查设计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3 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现状调查
    3.1 图书捐赠渠道建设
        3.1.1 图书捐赠网页或栏目
        3.1.2 传统图书捐赠渠道
    3.2 图书捐赠制度建设
    3.3 图书捐赠管理工作情况
        3.3.1 赠书来源与类型
        3.3.2 图书捐赠管理部门与人员
        3.3.3 图书捐赠回馈方式
        3.3.4 图书捐赠宣传方式
        3.3.5 赠书加工与利用
4 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典型案例分析
    4.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4.2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
    4.3 安徽大学图书馆
    4.4 案例小结
5 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存在的问题
    5.1 对线上图书捐赠渠道重视程度低
    5.2 图书捐赠制度有待完善健全
    5.3 图书捐赠工作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5.4 图书捐赠回馈缺乏针对性
    5.5 图书捐赠工作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5.6 忽视对赠书的揭示与再利用工作
6 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的优化建议
    6.1 加强图书捐赠网页或栏目的建设
    6.2 完善与规范图书捐赠制度
    6.3 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图书捐赠工作
    6.4 提供有针对性与多样化的捐赠回馈
    6.5 增加图书捐赠宣传方式与力度
    6.6 加快建立赠书揭示平台与再利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概述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问题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的性质界定
        三、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法律地位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
        一、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内涵
        二、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类型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未来发展诉求与趋势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适用困境
        一、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
        二、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
        三、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昂
        四、技术保护措施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形成障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正当性分析
    第一节 法理学考量:利益平衡
        一、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失衡之困境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探讨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维护着作权利益平衡
    第二节 宪法学考量:文化自由
        一、文化自由的释义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损公众之文化自由
        三、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违着作权法之宪法性目的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保障文化自由
    第三节 经济学考量:着作权制度效率
        一、法经济学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具体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的外部性因素分析
        三、提升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意义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提升其着作权制度效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第一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无碍着作权人利益的实现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研究
        一、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中的适用困境
        二、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的挑战
        三、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域外比较分析
    第三节 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
        一、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
        二、重构合理的立法模式:规则主义+要素主义
        三、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
        四、构建图书馆规避技术措施之例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着作权限制研究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许可模式之拷问
        一、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在数字环境中的适用困境
        二、数字图书馆对着作权许可模式的冲击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情况与困境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必要性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构建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着作权许可模式的整合分析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要约模式利弊分析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代理模式利弊分析
        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补偿金模式利弊分析
        五、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六、数字图书馆开放存取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七、数字图书馆创作共用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现状检视与改良路径
    第一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及运营现状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法制环境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协调与共生
    第二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路径
        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
        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
        五、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着作权授权机制优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研课题及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研究
        1.2.2 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难点
    1.4 理论依据
        1.4.1 技术角度
        1.4.2 法律角度
    1.5 相关概念
        1.5.1 区块链
        1.5.2 版权
第2章 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风险及保护分析
    2.1 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风险
        2.1.1 原创性数字资源被侵权
        2.1.2 使用未授权的数字资源造成侵权
    2.2 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方法
        2.2.1 法律保护
        2.2.2 技术保护
        2.2.3 其他保护
    2.3 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困境
        2.3.1 版权证明难
        2.3.2 版权维权难
第3章 区块链数字版权应用概述
    3.1 区块链概述
        3.1.1 相关技术
        3.1.2 区块链特点
    3.2 区块链版权保护应用原理
        3.2.1 去中心化,提高版权管理安全性和效率
        3.2.2 难以篡改,降低版权举证难度
        3.2.3 扩展性大,满足版权交易需求
    3.3 区块链版权保护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3.3.1 应用案例
        3.3.2 总结
第4章 区块链在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中的应用
    4.1 需求分析
    4.2 基本条件
        4.2.1 图书馆联盟
        4.2.2 与DCI体系合作
    4.3 应用场景与原理
        4.3.1 作品权属证明
        4.3.2 作品使用授权
        4.3.3 DCI体系服务
    4.4 实施方案
第5章 区块链在图书馆版权保护中的挑战与建议
    5.1 挑战
        5.1.1 区块链自身难题
        5.1.2 区块链标准问题
        5.1.3 版权技术保护弊端
    5.2 建议
        5.2.1 加快区块链标准制定,规范应用场景
        5.2.2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提高应用合法性
        5.2.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入技术研究
        5.2.4 强化版权保护意识,确保工作实施
        5.2.5 完善版权保护体系,丰富工作内容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无盲区——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现状
2 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的特点
    2.1 普遍认识到馆员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但法治观念陈旧落后
    2.2 普遍认识到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性,但相关法律知识储备不够
    2.3 普遍意识到依法建馆紧迫性,但依法办事能力有待提升
3 提升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图书馆法律体系,为馆员履职提供法律保障
    3.2 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把法律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履职的根本准则
    3.3 充分运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把法治教育作为提升馆员法律素质的重要举措
    3.4 加强制度设计,把完善约束机制作为提高馆员法律素质的重要保障
4 结语

(10)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域下的着作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着作权立法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着作权法述评
        2.1.1 国内着作权法述评
        2.1.2 国外着作权法述评
    2.2 着作权立法中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辩证分析
        2.2.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2.2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2.2.3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2.2.4 量变质变规律
        2.2.5 价值和价值评价原理
        2.2.6 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原理
    2.3 基于效率与公平理论的着作权立法研究
        2.3.1 效率与公平理论概述
        2.3.2 着作权保护立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
第3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着作权侵权问题探析
    3.1 我国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3.1.1 概述
        3.1.2 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侵权问题分析
        3.1.3 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侵权问题分析
        3.1.4 自建文献传递原文库的侵权问题分析
        3.1.5 引进数据库的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侵权问题分析
    3.2 我国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过程中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3.2.1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人员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3.2.2 数字参考咨询用户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3.3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3.3.1 批量下载行为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3.3.2 扩大文献使用范围行为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3.3.3 私自设置代理服务器阅读和下载电子资源行为的着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第4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4.1 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4.1.1 我国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分析
        4.1.2 CASHL 文献传递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4.1.3 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4.2 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4.2.1 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方式概述
        4.2.2 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4.3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4.3.1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内容概述
        4.3.2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着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
第5章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着作权问题策略研究
    5.1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5.1.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5.1.2 信息不对称的类型
        5.1.3 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相关措施
    5.2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着作权问题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5.2.1 文献传递服务的着作权问题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5.2.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着作问题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5.2.3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着作问题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
    5.3 构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保护策略
        5.3.1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整合思路
        5.3.2 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着作权保护体系结构
        5.3.3 构建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着作权保护规避策略
        5.3.4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着作权保护博弈模型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图书馆员应加强着作权法的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次修改着作权法背景下图书馆资源服务风险评价研究[J]. 王楠,李敏,卢章平,王正兴. 图书馆研究, 2021(06)
  • [2]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着作权保护途径探析——以福建省图书馆为例[J]. 余锦秀. 福建图书馆学刊, 2021(03)
  •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4]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D]. 陈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D]. 程欢. 河北大学, 2020(08)
  • [6]合肥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调查与研究[D]. 陆欣祺. 安徽大学, 2020(07)
  • [7]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D]. 何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8]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研究[D]. 白杨. 云南大学, 2018(01)
  •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无盲区——高校图书馆员法律素质问题研究[J]. 赵琨,康春杰. 图书馆研究, 2015(03)
  • [10]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域下的着作权问题研究[D]. 杨晓秋. 黑龙江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图书馆员应加强着作权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