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压计检测压力传感器的方法

用微压计检测压力传感器的方法

一、微压计检测压力传感器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宁[1](2020)在《管内微直肋凝结换热特性实验及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电站空冷岛的发展背景以及研究现状,通过对不同散热器的管内工质、管型、长径比以及热通量的比较,确定并建立了微直肋管散热器模型,模拟电站空冷岛的环境,对不同倾角下微直肋圆管换热进行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光管换热能力进行比较。实验选用长为1140mm的微直肋管,管内径为7 mm,外径为8 mm,肋高0.25 mm,齿数为62,肋顶角为15°。实验选取微肋管与地面角分别为30°、45°、60°、75°、90°,通过改变蒸汽质量流量和空气侧的进风量对换热性能进行探究。空气雷诺数的范围为4000-6000,冷凝水的雷诺数范围为60-160。比较了在不同空气雷诺数下的换热量、不同倾角下的换热量、不同蒸汽流速下冷凝换热系数以及不同倾角下冷凝的换热系数。采用模拟的方法,模拟长为600mm,管内径为7mm,肋高0.25 mm,齿数为62,肋顶角为15°的微直肋管和长为600mm,管内径为7mm光管的水蒸气管内凝结换热。设置恒定的壁面温度,选取VOF模型与Lee模型,通过改变管子的倾斜角度和进口蒸汽的质量流量对冷凝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相互验证。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管内的凝结换热系数和换热量会随着空气雷诺数和蒸汽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条件下,微直肋管换热系数是光管的1.23-2.32倍。倾斜角度与地面夹角30°时微直肋管会有一个最大的凝结换热系数,对比于垂直管,强化换热系数为1.3-1.6倍。

任超凡[2](2020)在《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布袋式除尘器是一种重要的除尘设备,能够使用过滤布袋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含尘废气进行过滤,保证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符合环境要求。近几年我国对环境保护治理的工作力度加大,时代现在对大气的排放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布袋式除尘器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经济、灵活、能够远程监控、集成了智能控制算法的布袋式除尘器系统。本文先对国内外布袋式除尘器的现状进行了介绍说明,并对布袋式除尘器的除尘原理进行了叙述,在传统布袋式除尘器的基础上提出了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由智能控制器、脉冲仪和上位机组成,其中智能控制器的控制核心为STM32F4系列单片机,包括气压检测模块、功率检测模块、引风机的控制模块、蓝牙通信模块和GPRS通信模块等;脉冲仪的控制核心为STC15W4系列单片机,包括高精度编码器模块、脉冲输出模块等。其工作原理是:智能控制器利用气压检测模块检测布袋式除尘器出气口和进气口的气压从而控制引风机的转速和脉冲喷吹清灰。上位机通过GPRS通信模块与智能控制器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测,通过蓝牙通信模块可以修改控制参数实现近距离无线控制。本文介绍了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完成了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联合调试。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创新点:1.采用了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引风机的转速控制根据进气口气压变化;2.使用GPRS通信模块,可以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3.使用蓝牙通信模块,可以在现场近距离无线修改控制参数,使用更加方便。4.本系统引入了智能控制算法,脉冲喷吹清灰更加的科学合理,提高了布袋的使用寿命和除尘效果,降低了成本。

张子健[3](2020)在《寒冷地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冷凝结霜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居住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建筑室内空气品质和节能越来越得到重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以下称全热交换器)作为一种室内通风换气设备,其优点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节约能源;同时它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寒冷地区室外温度相对较低,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排风出口结霜的问题,影响全热交换器的使用效果。为了解决全热交换器结霜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各种除霜方法的基础上,基于结霜控制(避免结霜)和结霜—除霜(结霜积累和除霜的周期性循环)的基本思想,选用旁通型全热交换器,将其与膜式全热交换器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理论研究和计算,这是交换器在冬季结霜控制策略的前提。根据膜表面传热传质规律,将模型简化为室外临界温度和室内相对湿度的关系式,提出了交换器的结霜临界的计算模型。本文所研究的旁通型的膜式全热交换器,通过在新风进口处设置旁通配件,控制旁通挡板的开度来调节进入交换器新风热容量,经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找到不同挡板开度下结霜临界和效率的对应关系。随着开度的不断减小,结霜临界温度也会不断减小,同时这种交换器利用排风的热量对交换器芯体进行加热,达到除霜的目的,使交换器可以一直保持运行状态。根据全热交换器测试国家GB/T21087—2007标准,构建了全热交换器的实验台,对旁通型全热交换器的进行研究,通过测定的相关参数与结霜临界理论计算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压差法和温差法的结霜判定方法,即温度或压力的变化超过测量仪器的不确定度可判定为结霜。为了进一步提高交换器在冬季运行时的性能,考虑风速、新风进口角度以及扩散阻力的影响,对旁通型全热交换器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风速在1—2.5m/s,进口角度45°—105°,扩散阻力0.25—2倍rmv0结霜临界和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风速和较小的扩散阻力,以及进口角度在90°时更有利于降低结霜临界和提高换热效率。最后,通过应用典型气象年逐时温湿度数据,引入热回收节能量和相对节能比对冬季全热交换器热回收性能进行了评价,发现全热交换器的节能效果在合理的范围内。

魏成龙[4](2020)在《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化仪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风机是一种将机械能,借助叶轮将空气压力提高并排送的机械。风机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纺织、化工、交通、电力和机械等领域应用广泛。风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有风量、风压、转速、比转速、功率等,这些参数也基本上是在出厂前进行测定的。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风机这些主要参数的实时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矿井的通风,就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井下主巷道通风参数:风量和风压情况,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此外,其他的工况也需要风机参数实时检测,实现优化节能控制。本课题在设计上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模块、上位机三部分,可以对风机性能参数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包括设置在风机上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基准电阻应变片和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包括控制芯片及其外围电路,压力传感器和基准电阻应变片分别通过一个差分电路电连接多路开关,多路开关由控制芯片控制,并通过差分放大电路连接滤波积分放大电路,滤波积分放大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控制芯片的A/D端口以及比较器电路输入端,比较器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控制芯片脉宽获取端口和外部中断端口,基准电压电路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基准电压。该系统基于高性能数字化控制器,结合外围模拟电子线路对运行风机的压力、风量、转速参数进行实时测量。将测量到的各个参数通过RS485模块上传给上位机,上位机可以向模块发送命令,选择某一个检测模块进行回报检测到的电压值、脉宽和频率。另外一路检测风机的轴温度。单片机通过检测,如果风压,温度和振动超过常值,就会自动切断风机的电源。本课题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该模块基于高性能数字化控制器,结合外围模拟电子线路对运行风机的压力、风量、转速、振动参数进行实时测量;2.该模块使用自己设计的压力传感器,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风机监测的成本3.该模块集成度高,使用非常方便。本文基本完成了模块的硬件、软件和上位机设计及其调试,并在风机测试现场进行了软硬件联合调试,并对振动试验进行了探索。验证了本模块设计的可行性。

盛倩云[5](2020)在《烟道直喷脱硫及其副产物再生的特性及半干法烟气脱硫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超低排放的不断推进,钢铁行业已逐渐成为工业烟气超低排放治理的重点对象。本文针对旋转喷雾脱硫(SDA)的脱硫效率达不到超低排放的要求及钠基脱硫副产物处理的问题,研究在烟道喷射干粉脱硫技术及脱硫副产物再生技术;并针对钠基和钙基半干法脱硫技术,通过对比模型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探究烟气脱硫反应过程中的气液两项传质模型及特性。本文基于烟道直喷干粉中试试验台,对模拟烟气进行了脱硫实验。研究在半干法脱硫后的烟道进行Na HCO3干粉喷射的特性,主要探究温度,钠硫比,烟尘浓度,入口SO2浓度和管道停留时间等一些重要运行参数对干粉脱硫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示,温度取175℃,钠硫比取1.5时,脱硫效率可达到78.72%。因此,经过半干法和烟道直喷双重脱硫的烟气可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此外,入口SO2浓度对Na HCO3颗粒去除SO2几乎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烟尘对于Na HCO3去除SO2影响较小。将钠法脱硫产生的脱硫副产物进行再生,探究钙基置换钠基的再生特性;主要研究温度,搅拌速率,钙硫比,温度,[Na+]浓度,氧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再生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a+]浓度取0.4mol/L,Ca/S比为1.25,温度取55℃,搅拌速率为500r/min,氧化时间为30min时,Na2SO3再生率最高为77.18%,CaSO3氧化率最高可达77.39%。而增加氧化时间至180min时,CaSO3氧化效率可增至92.97%。基于半干法钠法和钙法的实验研究,进行钠法和钙法的数值模拟,探讨了钠基比钙基脱硫效率高、温差小的原因。结果表示,通过比较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钙基模拟数据比实验数据低6.45%,而钠基模拟数据则比测试数据高3.23%。钠基脱硫效率高于钙基脱硫效率,并且在相同条件下,钠法的降温幅度低于钙法。

李倩,甘蓉[6](2020)在《基于图像识别和GPS技术的全自动补偿式微压计的设计》文中认为传统的补偿式微压计测量采用手动测量、人眼读数的方式实现数据的获取,人眼读数误差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在装置整体不确定度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研制了一种全自动补偿式微压计,利用高清摄像头代替人眼读数,利用软件对所采集的图片进行逻辑分析,同时增加传统补偿式微压计不具备的实时液相温度测量、实地重力加速度测量及大气压测量功能,有效减小各影响量对测量结果的干扰。采用滑台电机控制位移,进一步提高测量准确度。经实验证明,本文研制的全自动补偿式微压计具有很好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张攀登[7](2019)在《基于外周连续血压信号的自适应中心动脉压重建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2018》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因此血压的监控和管理对于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中心动脉压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心动脉波形中包含大量血流动力学信息,中心动脉压准确连续监测是治疗管理心血管病,特别是高血压的关键技术。现有中心动脉连续血压估计方法,如通用传递函数法等,虽然基于临床实验和经验,但缺少系统理论基础且不能排除心血管个体差异对估计结果的影响,而金标准有创测量方法,存在操作性差、感染风险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个体化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或估计方法。容积补偿法(VU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创连续血压临床测量方法,基于该方法的连续血压测量系统也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连续血压测量仪器,但是这些医疗电子仪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无法完成个体化的上臂血压乃至中心动脉压的重建;2)无法做到穿戴式,仅适用于床边使用;3)无法智能识别被测者的生理状态变化,并无法根据不同类型的生理状态采用相应的校准模式。本文针对现有中心动脉压重建方法及系统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与贡献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双外周血压重建中心动脉压的新方法。在血流信息缺失的情况下,传统的前进波反射波法依赖于先验知识估计重建中心动脉压所需的参数。本文则在前进波反射波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两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利用新增的连续外周血压弥补血流信息的缺失,并实现连续中心动脉压重建。2)本文利用同步采集的双外周连续血压信号,提出一种采用自适应滤波系统辨识方法求解系统参数,可克服如手指血管收缩/扩张所产生的测量误差问题,使重建算法能适应血管状态的变化。3)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容积补偿法的单外周血压精确重建中心动脉压方法。我们针对VUT技术的特点,结合Newman方法,提出在手指末端无创伤地阻断血流来分解得到前进波和反射波并重建上臂血压乃至中心动脉压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利用基于三参数Windkessel模型,通过模型推导纠正VUT技术对静脉血流阻断所造成的血压测量误差。重建得到的上臂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误差分别为1.9±5.8mmHg和-1.4±5.0mmHg。4)本文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单外周血压波形重建近心端动脉血压波形的自适应方法,该方法采用两级优化的策略,从受试者的常规生理参数中得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个体化传递函数的参数,以近似基于梯度的最佳个体化传递函数的参数。该方法可实现手指血压波重建上臂血压波的均方根误差为3.6±2.2mmHg。5)本文设计了一种可用于临床实践的桡动脉和手指动脉双血压测量平台。并针对手指动脉和桡动脉设计符合其生理特征的协同控制方法,减少上下游血压测量的相互影响,为重建算法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6)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容积补偿法的可穿戴式连续血压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得可达到目标气囊内压力所需的最小气流和气缸。

吴宪[8](2019)在《矿用局部通风机现场风量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矿用局部通风机承担着向掘进工作面输送新鲜空气并排出掘进巷道内粉尘、瓦斯等有害气体的重要任务。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掘进工作面煤矿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矿用局部通风机进行性能测试,尤其是现场通风量的实时测试显得十分重要。本课题分析了传统的风量测试方法的测量原理以及优缺点,通过对比可知,只有等环面积法能用于矿用局部通风机的风量测试。针对采用等环面积法测试矿用局部通风机的风量,对圆形通风管道在有支架和无支架时的风速分布情况,进行物理建模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安装测试支架对测风断面风流风速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在研究风流在圆形测风断面风速分布规律后,搭建平均风速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平台。通过搭建的实验平台,测量不同测点处的风速值。从实验数据可得,不同风量下,离风筒轴心130mm的测点13的风速值与平均风速值相等,最大误差不超过2.25%。由此,可以推论,对于某一直径的风筒,一定存在一个平均风速点,其位置随风量变化不大。此规律可作为现场测量矿用局部通风机通风量的一个重要依据,依据风流平均风速点位置分布规律能快速简单测量出局部通风机实时风量。根据所得规律设计现场测量矿用局部通风机风量的方案,为局部通风机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量实时监测系统。图[45]表[7]参[59]

王宇霄[9](2018)在《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及性能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人口的显着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有些地区的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口罩成了老百姓在污染天气出行的必需品。目前国内外关于民用口罩呼吸阻力的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仍然不够成熟,所使用的测试方法比较单一且实验条件为静态条件,无法综合、动态地测试与评价民用口罩的呼吸阻力。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研究了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通过模拟口罩实际佩戴时连续呼吸过程并实时采集口罩呼吸阻力的动态变化来实现客观动态测试的方法。基于提出的测试方法,本文研制了一套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客观测试系统,包括模拟连续呼吸系统和呼吸阻力测试模块的搭建,测试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基于测试得到的呼气阻力及吸气阻力曲线定义了最大吸气阻力和最大呼气阻力两项静态指标,以及吸气阻力平均变化率、吸气阻力最大变化率、呼气阻力平均变化率、呼气阻力最大变化率四项动态指标。为了分析客观评价指标的有效性,本文在动态客观测试系统上进行了基于小样本的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客观测试实验,完成了12种典型样本的6项评价指标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所定义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特性的评价。为进一步验证评价指标及所研制的动态客观测试系统的有效性,本文在现广泛使用的QZ-II型气密阻力测试装置对所选择的12种典型口罩样本进行了静态呼吸阻力测试实验,并将所得到的测试结果跟本研究得到的两项静态指标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相关性。进行了静态测试和本研究动态测试的对比分析,比较了呼吸阀、形状、材质及各品牌对呼吸阻力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后,得到了带呼吸阀的呼气阻力动态指标值比不带呼吸阀的小;杯状的呼气阻力动态指标值比折叠状小;不含呼吸阀的棉布口罩的呼气阻力动态指标值与吸气阻力动态指标值均比无纺布口罩小的结论;对不同品牌的口罩进行比较后得出品牌之间特征相同的口罩的呼吸阻力动态特性表现不一,存在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民用口罩呼吸阻力综合、动态的测试方法,以及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特性评价指标体系,能将以往呼吸阻力性能区分度差的口罩进一步区分开来,为民用口罩的生产与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和评价依据。

韩培阳[10](2017)在《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风机性能对于机械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测试风机性能,本论文在原有风机性能测试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取代原有的Windows Me系统,基于Windows 7系统,合理选取经济、适用的数据采集卡,基于实验硬件设计出新系统下的风机性能测试系统。在风机性能实验过程中,将压力、温度、转矩、转速等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卡传输到计算机人机交互界面,系统将自动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性能参数。本论文采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编写风机性能测试系统,实现了Windows7系统下的实时数据采集、显示、分析、保存,采集和显示界面实现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点击按钮就可以控制电机的启动和暂停,电机转速的调节以及数据的采集自动保存在Excel文件下。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软件滤波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减少干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运用Origin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在软件上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本论文主要研究该系统的硬件结构以及软件系统的设计过程。通过实验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及实用性。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基于实验硬件设备设计的新系统,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功能,达到实验要求。

二、微压计检测压力传感器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压计检测压力传感器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管内微直肋凝结换热特性实验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CFD模拟凝结换热概述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电站空冷岛及其散热器简介
    2.1 空冷技术概述
        2.1.1 直接空冷系统
        2.1.2 混凝式间接空冷系统
        2.1.3 表凝式间接空冷系统
    2.2 直接空冷机组的经济性
    2.3 直接空冷机组在我国的发展
    2.4 空冷岛散热器简介
3 可倾斜散热器管内凝结换热试验系统
    3.1 蒸汽供给系统
    3.2 冷却风系统
    3.3 角度控制系统
    3.4 冷凝水回收系统
    3.5 测量系统
4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4.1 实验试件
    4.2 实验方法
        4.2.1 空气侧的换热
        4.2.2 蒸汽侧实验数据的处理
        4.2.3 蒸汽侧实验步骤
    4.3 实验误差分析
        4.3.1 蒸汽参数测量误差分析
        4.3.2 空气吸热侧测量误差分析
        4.3.3 实验过程总误差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不同风速下换热量
    5.2 不同冷凝水流速下管内凝结换热系数
    5.3 不同倾斜角下的管内凝结换热系数
    5.4 微直肋管换热系数与Shah关联式的对比
6 管内凝结换热数值模拟
    6.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6.1.1 几何模型
        6.1.2 网格划分
    6.2 传热传质模型选择
    6.3 VOF相交界面的捕捉
    6.4 物理模型及控制方程
        6.4.1 模型的假设
        6.4.2 控制方程的确定
    6.5 边界条件的设定
7 模拟结果分析
    7.1 冷凝换热模型与Shah公式的比较
    7.2 速度场分析
    7.3 温度场分析
    7.4 5°倾斜角度下传热系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表

(2)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布袋式除尘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内容组织
第二章 布袋式除尘器的研究
    2.1 布袋式除尘器简介
    2.2 布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2.2.1 除尘清灰原理简述
        2.2.2 传统控制原理简述
    2.3 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
        2.3.1 系统技术原理简述
        2.3.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3.3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3.4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智能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1 微控制器模块
        3.1.2 电源模块
        3.1.3 气压检测模块
        3.1.4 D/A转换电路
        3.1.5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
        3.1.6 功率检测模块
        3.1.7 蓝牙通信模块
        3.1.8 GPRS通信模块
        3.1.9 RS485通信模块
        3.1.10 智能控制器硬件实物图
    3.2 脉冲仪硬件设计
        3.2.1 微控制器模块
        3.2.2 电源模块
        3.2.3 编码器电路
        3.2.4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
        3.2.5 脉冲仪硬件实物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
    4.2 气压检测模块程序设计
    4.3 功率检测模块程序设计
    4.4 蓝牙通信程序设计
    4.5 GPRS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6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6.1 智能控制器软件设计
        4.6.2 脉冲仪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控制算法
    5.1 脉冲喷吹控制算法
        5.1.1 喷吹时间控制算法
        5.1.2 喷吹周期控制算法
        5.1.3 喷吹压差控制算法
    5.2 引风机转速控制算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校准与调试
    6.1 搭建系统平台
    6.2 气压检测模块校准
    6.3 通信模块调试
        6.3.1 GPRS通信模块
        6.3.2 蓝牙通信模块
    6.4 D/A转换电路调试
    6.5 系统联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寒冷地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冷凝结霜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全热交换器介绍
        1.1.3 全热交换器的冷凝结霜问题
        1.1.4 热交换器传统结霜控制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1.3.3 创新点
第2章 寒冷地区旁通型全热交换器的适应性
    2.1 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2.1.1 我国气候区域划分
        2.1.2 全热交换器在寒冷地区的适应性
    2.2 常见的逆流式全热交换器介绍
    2.3 结霜控制策略的确定
        2.3.1 结霜机理
        2.3.2 除霜方式
        2.3.3 寒冷地区旁通型全热交换器需实现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霜临界的理论计算方法
    3.1 结霜位置确定——“冷角”的定义
    3.2 冷角处结霜时的空气状态参数
        3.2.1 冷角处空气温湿度
        3.2.2 结霜临界假设
        3.2.3 室外空气临界温度
        3.2.4 饱和临界
    3.3 准逆流膜式全热交换器中的传热传质
        3.3.1 膜两侧传热传质系数确定
        3.3.2 多孔膜阻力
        3.3.3 显热效率与潜热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旁通型全热交换器实验研究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装置
        4.2.2 结霜实验方案
        4.2.3 实验条件控制方案
    4.3 实验仪器和不确定度分析
        4.3.1 实验仪器
        4.3.2 试验前不确定度分析
        4.3.3 测试后不确定度分析
        4.3.4 试验参数需满足的不等式要求
        4.3.5 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
    4.4 结霜判定方法
        4.4.1 观察法
        4.4.2 压降法
        4.4.3 温差法
    4.5 结霜临界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旁通型热交换器结霜临界验证与优化分析
    5.1 结霜控制策略分析
        5.1.1 旁通及风口开度对结霜临界的影响
        5.1.2 旁通风口开度对交换器效率的影响
        5.1.3 不同室内温度下对结霜临界的影响
    5.2 旁通型全热交换器结霜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5.2.1 优化对象及优化目的
        5.2.2 进口风速优化方案
        5.2.3 交换膜扩散阻力的优化方案
        5.2.4 新风进口气流角度优化方案
    5.3 膜式全热换热器能量回收性能分析
        5.3.1 热回收量及能耗
        5.3.2 热回收累计节能量
        5.3.3 相对节能比
        5.3.4 控制模式
        5.3.5 节能效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化仪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风机性能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内容组织
第二章 风机性能参数测量的方法研究
    2.1 传统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方法分析
        2.1.1 风速法
        2.1.2 静压差法
        2.1.3 动压法
    2.2 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化仪器的设计与实现
        2.2.1 模块技术原理简述
        2.2.2 模块整体方案设计
        2.2.3 模块硬件方案设计
        2.2.4 模块软件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化仪器硬件设计
    3.1 风机性能测量模块硬件设计
        3.1.1 核心控制器
        3.1.2 电源模块
        3.1.3 数据存储模块
        3.1.4 压力传感器
        3.1.5 温度传感器
        3.1.6 信号处理模块
        3.1.7 RS485通信模块
        3.1.8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
        3.1.9 控制板硬件实物图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化仪器软件设计
    4.1 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4.1.1 中值滤波算法
    4.2 风机振动信号分析与算法研究
        4.2.1 风机振动信号的分类
        4.2.2 风机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4.2.3 风机振动信号的算法研究
        4.2.4 窗口傅里叶变换
    4.3 模块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4.3.1 软件开发环境
        4.3.2 模块工作流程软件设计
    4.4 主要子模块软件设计
        4.4.1 初始化程序设计
        4.4.2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4.4.3 AD采集程序设计
        4.4.4 脉冲捕获程序设计
        4.4.5 RS485通信程序设计
        4.4.6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5.1 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调试过程
    5.2 风机性能参数的采集
        5.2.1 风压、风速和风量参数的采集
        5.2.2 风机温度参数的采集
    5.3 风机振动试验分析
    5.4 数据误差分析
        5.4.1 传感器特性参数
        5.4.2 压力传感器误差分析
        5.4.3 信号采集电路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烟道直喷脱硫及其副产物再生的特性及半干法烟气脱硫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铁行业烟气超低排放的重要性
        1.1.2 国内外烟气脱硫现状
        1.1.3 目前钢铁行业对于烧结和焦炉烟气中SO_2的处理现状
        1.1.4 目前对于脱硫副产物的处理现状
    1.2 国内外烟道直喷干粉脱硫特性研究概况
    1.3 对钠基脱硫副产物再生的研究概况
    1.4 半干法脱硫传质模型研究概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烟道直喷干粉脱硫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研究
        2.2.1 烟道干粉喷射中试试验台简介
        2.2.2 测量系统介绍
        2.2.3 系统给料及配气量核算
    2.3 试验工况简介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钙基置换钠基再生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钙基置换钠基再生实验台介绍
        3.2.1 钙基置换钠基实验台介绍
        3.2.2 离子色谱仪(IC)系统简介
    3.3 钙基置换钠基再生实验工况介绍
    3.4 实验结论与分析
        3.4.1 搅拌速率的影响
        3.4.2 钙硫比的影响
        3.4.3. 温度的影响
        3.4.4. [Na~+]浓度的影响
        3.4.5 氧化时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钠基和钙基半干法脱硫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脱硫塔内物理模型及传质过程描述
        4.2.1 数学模型
        4.2.2 钙法反应模型
        4.2.3 钠法反应原理及传质模型
        4.2.4 蒸发模型
    4.3 UDF编译
    4.4 脱硫塔模型
    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4.5.1 化学计量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5.2 进口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5.3 钠基和钙基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图像识别和GPS技术的全自动补偿式微压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补偿式微压计
    1.1 传统补偿式微压计的构造
    1.2 传统补偿式微压计的工作原理
    1.3 传统补偿式微压计的使用和计算
        1.3.1 读数方法
        1.3.2 计算方法
2 传统补偿式微压计存在的问题
    2.1 读数不准
    2.2 参与计算的参数不准确
        2.2.1 纯水密度
        2.2.2 使用地点的重力加速度
        2.2.3 检定时的大气压值
    2.3 抬升准确度不足
3 全自动补偿式微压计设计
    3.1 参数实时测量的实现
        3.1.1 水温测量
        3.1.2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3.1.3 大气压力的测量
    3.2 提高抬升准确度
    3.3 读数方式的改进
    3.4 自动控制的实现
4 使用方法介绍
    4.1 计算抬升高度
    4.2 图像识别对比
    4.3 水面波动区域及日志记录
    4.4 PLC控制
5 计量性能测试及不确定度分析
    5.1 溯源情况
    5.2 测试数据及不确定度分析
6 结束语

(7)基于外周连续血压信号的自适应中心动脉压重建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趋势
        1.2.1 中心动脉压重建技术的现状
        1.2.2 无创连续外周血压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中心动脉压的测量与重建方法
    2.1 引言
    2.2 中心动脉压概述
        2.2.1 中心动脉压
        2.2.2 中心动脉压与外周血压的关系
    2.3 中心动脉压的测量方法
        2.3.1 有创测量方法
        2.3.2 无创测量或重建方法
    2.4 中心动脉压的无创重建方法
        2.4.1 通用传递函数法
        2.4.2 前进波反射波法
        2.4.3 多通道盲系统辨识法
        2.4.4 Tube-load模型法
        2.4.5 孤波模型法
        2.4.6 三维模型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双外周连续血压信号的中心动脉压重建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双外周血压自适应重建中心动脉压
        3.2.1 基于双血压分解前进波反射波的模型
        3.2.2 双外周血压两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
        3.2.3 双外周血压单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
        3.2.4 自适应滤波系统辨识方法求解系统参数
    3.3 仿真实验
    3.4 人体实验
    3.5 实验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外周连续血压信号的中心动脉压重建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手指动脉关闭的单外周血压重建中心动脉压方法研究
        4.2.1 模型推导
        4.2.2 实验1:手指血管关闭实验
        4.2.3 实验2:重建上臂血压效果验证实验
        4.2.4 实验3:验证重建的中心动脉压
        4.2.5 结论
    4.3 针对容积补偿法的单外周血压精确重建中心动脉压方法研究
        4.3.1 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4.3.4 结论
    4.4 数据驱动的单外周血压重建近心端动脉压的自适应方法研究
        4.4.1 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4.4 结论
        4.4.5 附录-公式详推
    4.5 小结
第五章 无创实时中心动脉血压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无创连续血压的测量方法
        5.2.1 动脉张力测定法
        5.2.2 容积补偿法
        5.2.3 脉搏波波速测定法
        5.2.4 脉搏分解分析法
    5.3 基于容积补偿法的手指血压测量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5.3.1 系统总体设计
        5.3.2 前端系统部分
        5.3.3 后端系统部分
        5.3.4 心脏参考水平系统部分
        5.3.5 系统仿真及软件设计
        5.3.6 系统实现效果
        5.3.7 适用于的测量脑血流自动调节的连续血压测量仪
        5.3.8 临床验证方案
        5.3.9 实验室20例健康人对比实验
    5.4 基于容积补偿法的双外周血压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4.1 总体研究方案
        5.4.2 硬件技术
        5.4.3 软件技术
        5.4.4 临床试验设计
        5.4.5 临床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穿戴式连续血压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5.1 总体设计
        5.5.2 整体结构设计
        5.5.3 小型化气路结构设计
        5.5.4 控制算法的设计
        5.5.5 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连续血压实时跟踪和校准算法
        5.5.6 系统样机的实现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矿用局部通风机现场风量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局部通风机测试技术研究概况
        1.3.2 局部通风机风量测试方法的研究概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风量测试方法
    2.1 风表法测风
        2.1.1 测量原理
        2.1.2 优缺点分析
    2.2 等环面积法测风
        2.2.1 测试原理
        2.2.2 优缺点分析
    2.3 区域等分法测风
        2.3.1 传感器原理
        2.3.2 传感器支架
        2.3.3 优缺点分析
    2.4 静压差法测风
        2.4.1 测量原理
        2.4.2 优缺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局扇测试方法可靠性分析
    3.1 等环面积法测试方案
    3.2 方案的仿真模拟
        3.2.1 仿真软件的选择
        3.2.2 建立数学模型
        3.2.3 建立物理模型
        3.2.4 物理模型网格的划分
        3.2.5 条件假设与边界条件设置
    3.3 仿真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平均风速点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测风断面风速分布规律的研究
        4.1.2 确定测风断面
        4.1.3 实验原理
        4.1.4 实验装置
    4.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
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处理
    5.2 实验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现场应用方案
    6.1 现场测试方案
    6.2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及性能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民用口罩性能测试的研究现状
        1.2.1 材料安全性
        1.2.2 过滤效率与适合性
        1.2.3 呼吸阻力
    1.3 现有的仪器及标准
        1.3.1 现有的仪器
        1.3.2 国内外标准
    1.4 现有方法与标准的局限性
        1.4.1 现有测试方法与测试装置的局限性
        1.4.2 现有测试标准的局限性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与性能评价方法
    2.1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方法
    2.2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特性评价指标
        2.2.1 呼气阻力动态特性
        2.2.2 吸气阻力动态特性
        2.2.3 呼吸阻力动态特性评价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系统的建立
    3.1 测试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3.2 测试装置的搭建
        3.2.1 元器件的选型
        3.2.2 模拟连续呼吸系统
        3.2.3 呼吸阻力测试模块
    3.3 嵌入式集成控制系统设计
        3.3.1 整体硬件电路设计
        3.3.2 硬件电路程序设计
    3.4 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3.4.1 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功能模块介绍
        3.4.2 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前面板的设计
        3.4.3 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程序框图的设计
    3.5 测试系统的工作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测试实验
    4.1 实验样本
    4.2 静态测试实验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流程
        4.2.3 实验结果
    4.3 动态测试实验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流程
        4.3.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测试结果分析及性能评价
    5.1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测试结果分析
        5.1.1 静态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5.1.2 动态测试结果及评价指标分析
        5.1.3 与QZ-Ⅱ静态测试系统相关性分析
    5.2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性能评价
        5.2.1 呼吸阀对呼吸阻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5.2.2 形状对呼吸阻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5.2.3 材质对呼吸阻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5.2.4 样本品牌间呼吸阻力性能的差异
    5.3 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实验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2种典型口罩样本呼吸阻力六项指标测试结果
作者简历

(10)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仪器的概述以及LABVIEW简介
    2.1 虚拟仪器概述
    2.2 虚拟仪器的构成
        2.2.1 虚拟仪器硬件系统结构
        2.2.2 虚拟仪器的软件系统结构
    2.3 LABVIEW简介以及功能特点
        2.3.1 LabVIEW简介
        2.3.2 LabVIEW的功能特点
    2.4 DATA SOCKET技术数据的远程传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
    3.1 通风机
    3.2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3.2.1 PCI-2306 数据采集卡的概述
        3.2.2 PCI-2306 数据采集卡的功能简介
    3.3 转矩转速传感器
    3.4 压力传感器
        3.4.1 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3.4.2 实验用压力传感器
    3.5 补偿式微压计
    3.6 温度传感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软件结构
    4.1 引言
    4.2 驱动程序
    4.3 参数设置模块
    4.4 数据采集模块
    4.5 数据处理模块
    4.6 曲线拟合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机性能测试实验
    5.1 风机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5.2 风机性能测试实验步骤
    5.3 实验数据
        5.3.1 实验采集数据
        5.3.2 实验处理数据
        5.3.3 曲线拟合
    5.4 实验数据分析对比
        5.4.1 风机气动性能曲线分析对比
        5.4.2 基于原系统与新系统的风机特性曲线图对比分析
    5.5 新系统与原系统功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微压计检测压力传感器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管内微直肋凝结换热特性实验及数值分析[D]. 孙宁.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远程布袋式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任超凡. 济南大学, 2020(01)
  • [3]寒冷地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冷凝结霜控制策略的研究[D]. 张子健.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风机性能参数测量模块化仪器的设计与实现[D]. 魏成龙. 济南大学, 2020(01)
  • [5]烟道直喷脱硫及其副产物再生的特性及半干法烟气脱硫数值模拟研究[D]. 盛倩云. 浙江大学, 2020(02)
  • [6]基于图像识别和GPS技术的全自动补偿式微压计的设计[J]. 李倩,甘蓉. 计测技术, 2020(01)
  • [7]基于外周连续血压信号的自适应中心动脉压重建方法的研究[D]. 张攀登.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19(02)
  • [8]矿用局部通风机现场风量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D]. 吴宪.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民用口罩呼吸阻力动态测试及性能评价方法[D]. 王宇霄.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10]风机性能测试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 韩培阳. 燕山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用微压计检测压力传感器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