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 Builder 中调用 FORTRAN 生成的 DLL

在 C++ Builder 中调用 FORTRAN 生成的 DLL

一、在C++ Builder中调用FORTRAN生成的DLL(论文文献综述)

龙立[1](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付亮[2](2020)在《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截止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网的七成,稳居世界第一,仅2019年,我国动车组已安全发送旅客23.1亿人次。安全可靠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在动车组生产制造和调试检修过程中,静态调试工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静态调试包括单车调试和列车调试,由于该工序涉及到牵引、门控、火警、辅助供电等多个系统的调试,系统控制逻辑复杂,调试所需技术要求高,因此,为提高调试效率,静态调试工作已逐步应用数字化调试技术,但现有的数字化调试系统存在网络配置复杂、功能开发不完善、调试设备利用率低、网络配置可视化程度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使数字化调试系统更好地服务于静态调试,急需开发网络配置效率高、功能完善、配置信息可视化的网络配置工具。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中国标准动车组静态调试工艺流程,开发了一套基于MVB网卡的网络配置工具,改进了原有的调试系统网络配置的不足。配置工具按功能逻辑可分为网卡驱动、数据驱动、图形用户界面三部分。网卡驱动部分实现了网卡功能开发以及跨平台调用等功能,采用JNI形式对原网卡驱动进行二次封装,实现了Java层驱动网卡、过程数据收发以及网卡配置等功能。数据驱动部分实现了数据处理、文件操作、网络配置等功能,通过缓存机制高效操作参数,编译并加载网卡配置文件完成网络配置,以xml文件的形式保存配置参数。图形用户界面实现了配置参数可视化,简化了网络配置工序,采用Java Swing以MVC设计模式完成配置工具软件设计,使用Window Builder工具完成界面绘制,通过合理的事件处理机制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本文开发的MVB网卡配置工具解决了原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序繁多、网卡功能单一、配置参数可视效果差等问题,提高了网络配置效率,在现场静态调试工作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高骏[3](2020)在《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参数优化及虚拟加工仿真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船舶发动机缸体是船舶的核心部件,其加工质量直接决定着船舶的使用性能和运行性能。船舶发动机缸体因加工难度大需要在投入实际大批量生产之前进行首件试切,以检验数控程序及工艺规划的合理性,且加工工艺参数选取不合理会导致船舶发动机缸体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难以提高,因此,深入研究虚拟仿真的船舶发动机缸体数控加工和加工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是必要的。本文针对船舶发动机缸体数控工艺优化技术,利用大型龙门五面复合加工中心进行船舶发动机缸体的仿真加工。主要从工艺规划、刀路轨迹生成、后置处理、加工参数优化、虚拟仿真及混合编程等理论与技术手段,探索龙门五面加工中心的仿真搭建方法及加工参数的优化方法,借助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混合编程方法,实现在虚拟环境下对船舶发动机缸体进行参数优化和仿真加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制定了发动机缸体的加工工艺路线,对其进行刀路轨迹生成的方法研究,确定了走刀步长、行距的计算方式及刀具矢量的控制方法,并研究了龙门加工中心的后置处理算法,以此开发后置处理器获取数控机床可识别的NC代码,从而为后续船舶发动机缸体的虚拟仿真加工奠定了基础。(2)通过分析影响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质量的因素,将铣削速度、刀具每齿进给量、切削宽度和切削深度作为设计变量,建立了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参数多目标优化函数,分析了制造发动机缸体时需满足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精英保存及大变异操作方法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并应用模拟退火罚函数处理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时的非线性约束条件,结合遗传算法进行了仿真计算,从而调整遗传算法参数并对优化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3)研究了虚拟机床的构建原理及方法,通过分析船舶发动机缸体实际加工使用的龙门加工机床结构,建立虚拟机床的三维模型和运动学模型,提出了龙门加工中心侧面铣头运动构建方法,可实现各角度的侧面铣头运动,搭建了相应虚拟加工环境,并添加UG与VERICUT的接口,通过建模与仿真无缝对接,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船舶发动机缸体的仿真加工,进一步验证了虚拟机床的正确性及缸体加工工艺的合理性。(4)通过分析C#与Matlab中存储数据形式的差异,研究了C#与Matlab的数据接口,开发了基于船舶发动机缸体的虚拟加工仿真软件;结合虚拟加工软件实现了在虚拟环境下对船舶发动机缸体进行参数优化和仿真加工,通过船舶发动机缸体的试切实验,对比优化结果检验了软件的可行性。

郭宝宝[4](2020)在《基于GeoProbe的航空瞬变电磁软件二次开发与软件集成》文中提出时间域航空瞬变电磁法是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以时间域航空瞬变电磁法理论为基础,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覆盖区航空地球物理技术示范与处理解释软件平台开发”的子课题“航空瞬变电磁法和地面电法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编号:2017YFC0602202)相结合,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研发的Geo Probe软件平台上,以混合编程的方式,开发了集数据预处理、滤波、全区视电阻率计算的航空瞬变电磁插件系统,并以插件的形式集成到Geo Probe软件平台上。本文以航空瞬变电磁法的探测原理为基础,结合时间域航空瞬变电磁一维正演,推导出时间域航空瞬变电磁全区视电阻率计算的公式,并对H,HAK一维地电模型进行模型测试。综合分析航空瞬变电磁法的数据特点,按照软件开发的理论和原则,结合需求分析,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过程,设计了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数据管理系统,便于人机交互。本次插件以C#语言作为可视化编程工具进行插件的界面设计,使用Fortran编写航空瞬变电磁数据处理的核心算法程序,采用C#调用Fortran动态库的方法,充分发挥两种语言的优势,利用混合编程的技术,编写代码接口,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Geo Probe软件采用“平台+插件”的软件开发模式,避免了传统软件二次开发困难的问题,根据系统开发的总体功能和相关规范,本次插件一共开发了三个模块,分别是数据预处理模块、数据滤波模块、全区视电阻率计算模块。其中数据预处理模块包含固定窗口滤波和自适应窗口滤波;数据滤波模块包含固定窗口滤波、自适应窗口滤波、最小曲率滤波。并对每个模块进行了检验。通过对秦岭某地区实测数据的处理,验证该模块的有效性,达到了软件开发的要求。

陈靖[5](2017)在《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磁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它在解释地壳深部构造、区域构造、资源勘查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地质解释要求的不断提高,重磁勘探从二维的定性、半定量解释逐步走向三维的可视化定量解释,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的开发是不可或缺的。国外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的研发和应用要早于国内,在软件功能和性能方面都较为成熟。国内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比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多源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建模、定量表达及软件开发方面:(1)在数据管理方面,缺乏对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的统一集成管理,以及高效的数据访问和存储体系;(2)在三维可视化方面,缺乏完善的三维建模、三维场景控制、模型集成以及模型信息提取的能力,不能对结果进行动态实时、全方位立体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影响对地质结构的判断和解释;(3)在定量表达(三维量算和空间分析)方面,缺乏全面的对量化信息的量算与数值分析能力,因此较难对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属性参数、产状规模、分布规律以及与周边地质体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具有综合性的量化的地质结论;(4)在软件开发方面,缺乏高效、健壮的系统架构,以及灵活、开放的模块功能,系统不易升级维护,跨平台跨语言开发及二次开发能力较弱、功能的可重用性较弱。以上四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重磁软件的推广使用。针对上述目前国内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在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定量表达(三维量算和空间分析)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理论和方法,对软件需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设计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的框架体系,研究了三维可视化建模、多源数据管理及实现系统开发的方法及相关技术措施。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平台下结合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开发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并对系统功能和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和展示。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主流的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从软件功能、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定量表达、软件开发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从软件开发技术,大数据管理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及三维量算和空间分析技术等方面实现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功能及性能的优化和完善。(2)对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需求分析,从用户、功能、数据及性能四个方面对系统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根据软件工程的思想,研究和设计了基于分层体系的组件+插件的系统架构。在纵向上将系统分为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示层的三层体系,数据层采用Oracle数据库+ArcSDE实现数据的集成管理,业务层采用组件+插件的架构,在横向上分为平台和扩展两部分,以ArcGIS Engine和Skyline组件为工具在.NET框架下实现系统平台功能,以插件技术结合跨语言开发技术实现系统扩展功能,显示层以三维视图窗口作为显示前端,可将多种数据集成显示,并以功能界面窗口为辅助配合平台和扩展功能的实现。本系统基于分层体系的组件+插件的架构模式能够实现稳固的平台主体和灵活的扩展应用,使系统兼具稳定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3)研究了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系统数据库建设方法,采用“Oracle+ArcSDE+ADO.NET”的模式设计和构建数据库体系,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统一管理,构建了系统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三维模型库及元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对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的统一管理。研究了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理数据建立的用于三维可视化的集成式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针对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软件系统制定了配套的建模标准和工作流程,采用Skyline软件实现了地表地形建模、实物建模、地质体建模及模型的集成。(4)研究了基于组件+插件架构的系统实现策略。根据架构设计,将系统业务层分为平台部分和扩展部分,平台部分负责系统基本文件操作、数据库查询业务和三维业务(三维可视化和定量表达),采用组件式的开发思路,由ArcGIS Engine和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组件在MicroVisual Studio环境下采用C#语言实现,重点研究了平台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和开发流程;扩展部分负责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业务,基于跨平台跨语言开发技术,采用插件技术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设计了扩展部分主程序、接口、插件管理器及插件的实现方案。(5)研究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插件集成方案。对重磁领域内平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网格化、延拓、导数转换、分量转换和磁化方向转换)、曲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以及反演(地质体特征位置识别和反演、界面反演和物性反演)的各类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设计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的功能体系,以每类方法中的一种为例进行插件开发,实现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插件与平台的集成。通过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设计了基于组件+插件的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架构。本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具备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功能,并能结合重磁计算的结果及地质、地理、测绘等多领域跨学科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综合分析和量化地质解释的软件系统,要求系统架构合理、可扩展、易集成,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建立插件式的软件界面。基于此,本文结合分层体系,设计了基于组件+插件的系统架构。系统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在纵向上将系统分为三层体系,建立数据、功能和用户界面的逻辑层次;在横向上分为平台和扩展两大部分,建立系统功能体系。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实现平台部分的应用,利用插件式GIS技术实现扩展部分的应用。设计了基于MicroSoft.NET框架和GIS二次开发组件,并结合跨平台跨语言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系统框架策略和开发流程。基于组件+插件的框架结构使该系统具有多种标准化的组件接口、规范的插件模块、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机制,系统具有跨平台跨语言混合编程能力,能够实现“即插即用”的插件动态加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建立稳固的平台主体和灵活的扩展应用,系统兼具稳定性、灵活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该系统在架构设计和实现方面为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的开发研究提供了详细设计思路及方案。(2)基于框架设计方案实现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实现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结果与多学科信息结合,进行三维可视化综合分析,本文将重磁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与插件技术相结合,实现重磁平面、曲面数据处理及转换、及重磁反演功能,实现插件功能动态加载;设计了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统一管理模式,完成了包含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三维模型库及元数据库的数据库体系建设;利用三维GIS技术实现了对地形、实物及地质体的三维模拟及三维可视化集成显示;利用GIS组件进行系统二次开发,实现重磁、地质、地理、测绘数据信息查询、几何形体及物性的三维定量表达和综合分析(包括三维浏览、三维量算及三维GIS空间分析等功能)。从而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结果与多源多维多类型信息相融合,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信息集成显示,实现了对多源多维多类型数据的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对多领域综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地球物理数据集成、空间量算和分析预测,将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解释的定位从传统三维立体显示变为地球物理多元数据三维集成分析及综合解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李进[6](2016)在《混合编程在场地工程剪切波速测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剪切波速测试作为一种原位测试方法,具有施工效率高、设备操作简单、资料整理方便的特点。在工程勘察和抗震设计中,剪切波速测试对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判别场地类别、估算场地卓越周期、分析场地地震破坏潜势、计算地基刚度、检验地基处理效果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剪切波速还可以计算地基土泊松比、剪切模量、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等动力参数,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和基础动力分析提供基础数据。目前,剪切波速测试的方法主要有单孔法、跨孔法和面波法三种。跨孔法测试要求钻孔数量较多,施工效率低且成本高;面波法由于其复杂的设备和数据整理,在工程中较少使用;而单孔法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只需要一个钻孔就可以进行测量,准备工作简单,而且设备易操作,因此在工程中单孔法应用最广泛。但是,单孔法测试存在计算精度方面的问题,而影响其精度的关键在于剪切波初至时刻的判断。剪切波初至时刻的识别一般采用人工识别,钻孔的深度,场地的噪声等都会加大识别初至时刻的难度,导致人工识别的效率低且误差大。而采用互相关函数分析剪切波的初至时刻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将该方法写入Fortran编制剪切波速计算程序,但是,Fortran的可操作性差不利在工程实测时使用。基于以上考虑,论文详细阐述了C#与Fortran混合编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单孔法剪切波速测试结合,编译Fortran程序生成动态链接库,然后使用C#进行调用,以Fortran为计算内核,进行数据计算,以C#界面开发平台为依托,进行软件交互界面设计,开发单孔法剪切波速计算分析软件,该软件具有自动计算到时差、自动生成剪切波速结构图、计算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场地类别、估算场地卓越周期、自动完成测试报告等功能。将C#与Fortran混合编程应用到单孔法剪切波速测试中,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和计算精度,在工程实测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慧,谢拥军,王瑞[7](2010)在《C++Builder中Fortran生成并以数组作为传递参数的DLL调用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在C++Builder中调用Fortran生成的以数组作为传递参数的动态库的实例,说明数组作为传递参数的动态库的调用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

宋炜[8](2010)在《激光对红外系统损伤阈值库的建立及计算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激光技术及光电器件应用的日益广泛,尤其近年来在军事领域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激光对光学系统的破坏日益受到重视,光电系统的激光破坏及其防护技术已成为光电对抗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焦点。而激光损伤阈值的确定是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实验测量还是数值计算都离不开损伤阈值。已知实验材料的损伤阈值可以对实验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数值计算中,已知损伤阈值可以使计算结果得到很好的对照。而在应用方面如果有一个比较详细的阈值数据库,则可以在照射靶材之前得到当激光照射靶材时是否会造成破坏,可以对激光功率密度和照射时间给出一个界限来。本文基于损伤阈值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激光与光电探测器以及薄膜相互作用的原理并研究了影响损伤阈值的相关因素。接着研究了阈值的判定、测量并提出了推广损伤阈值国际标准的重要性。下来介绍了损伤阈值数据库的数据收集过程,分析了相关的数据库技术,包括数据存取技术与数据显示技术,以及access数据库的相关技术。在介绍激光损伤软件时,首先介绍了软件所基于的平台—.NET平台。.NET平台是目前微软大力推广也是目前最为先进的编译平台,支持多种语言。分析了.NET平台的基本框架并重点分析了.NetFramework、ASP.NET与ADO.NET,它们是.NET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接下来分析了利用ADO连接阈值数据库方面的知识。接着介绍了动态链接库即DLL。DLL是混合编程的基础,本文中通过举例说明了DLL中有什么以及为什么要用DLL的问题。下来分别介绍了C#调用Matlab和Fortran方面的知识以及调用过程和移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对软件的功能做了一个整体的介绍并举了两个算例。在文章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做出展望。

郑凯[9](2007)在《瞬变电磁资料处理软件研制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初步探讨了瞬变电磁处理软件部分功能模块,并提出利用C++Builder和Fortran混合编程,实现了软件复用,使得在面向对象编程环境下重用Fortran的源代码变为可能。

郭林娜,林辉,方鹏[10](2006)在《测控系统中实时曲线的绘制》文中指出测控系统中,常常用C++Builder和MATLAB来进行界面开发及数据计算。概述了C++Builder中曲线绘制的简捷性,针对C++Builder处理数据的繁琐和绘图控件的不足,提出了在C++Builder编译环境中调用MATLAB引擎进行数据处理和曲线绘制的方法。以电动加载实验台为例,给出了部分编程实现。

二、在C++ Builder中调用FORTRAN生成的DL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C++ Builder中调用FORTRAN生成的DLL(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2)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具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总体设计
    2.1 配置工具软件设计原则
    2.2 配置工具系统结构
    2.3 配置工具功能设计
        2.3.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2.3.2 数据驱动设计
        2.3.3 网卡驱动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平台及技术方案
    3.1 开发语言及平台简介
        3.1.1 Java语言及Eclipse开发平台
        3.1.2 C/C++语言及开发平台简介
    3.2 网卡驱动封装调用
    3.3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
        3.3.1 Java界面开发工具
        3.3.2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平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软件设计
    4.1 MVC设计模式
    4.2 网卡驱动设计及调用
        4.2.1 网卡驱动通信原理
        4.2.2 网卡驱动客户端API
        4.2.3 网卡驱动封装及调用实现
    4.3 数据驱动设计
        4.3.1 数据驱动功能分析
        4.3.2 文件操作模块及缓存机制
        4.3.3 网卡配置文件(bin文件)生成及调用
        4.3.4 数据驱动实现
    4.4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4.4.1 图形用户界面功能分析
        4.4.2 事件处理机制
        4.4.3 主界面设计
        4.4.4 工程及网络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4.4.5 设备及端口配置界面设计
        4.4.6 控制台显示界面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及软件调试优化
    5.1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
        5.1.1 调试设备简介
        5.1.2 主从通信及简易MVB网络搭建
    5.2 软件调试
        5.2.1 网卡驱动调试
        5.2.2 图形用户界面及数据驱动调试
    5.3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验证
    5.4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优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JNI本地函数声明部分代码
附录B 设备参数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附录C 过程数据端口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致谢

(3)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参数优化及虚拟加工仿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加工参数优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2 船舶发动机缸体刀路轨迹规划及后置处理
    2.1 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分析
        2.1.1 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规划
        2.1.2 刀具的选择
        2.1.3 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路线的制定
    2.2 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刀路轨迹规划
        2.2.1 刀路轨迹生成方法
        2.2.2 走刀步长计算
        2.2.3 行距计算
        2.2.4 刀轴控制方法
        2.2.5 基于UG/CAM的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刀路轨迹生成
    2.3 龙门加工中心的后置处理算法
        2.3.1 龙门加工中心的结构形式分析
        2.3.2 机床的空间坐标系变换
        2.3.3 龙门加工中心的空间运动学求解
    2.4 龙门加工中心后置处理器的开发
        2.4.1 基于UG/Post Builder的后置处理开发
        2.4.2 生成船舶发动机缸体NC代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铣削参数优化研究
    3.1 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铣削参数模型的建立
        3.1.1 确定优化变量
        3.1.2 船舶发动机缸体目标函数
        3.1.3 约束加工参数
        3.1.4 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铣削参数优化数学模型
    3.2 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3.2.1 遗传算法概述
        3.2.2 适应度函数
        3.2.3 处理约束条件
        3.2.4 精英保存
        3.2.5 大变异操作
        3.2.6 改进的遗传算法流程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3.3.1 仿真条件
        3.3.2 最大迭代次数与优化过程关系
        3.3.3 交叉概率与优化过程关系
        3.3.4 变异概率与优化过程关系
        3.3.5 优化结果可重复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虚拟机床的船舶发动机缸体仿真加工
    4.1 基于虚拟机床的缸体仿真加工原理
    4.2 虚拟加工环境的构建原理及方法
        4.2.1 虚拟机床的构建原理
        4.2.2 虚拟加工环境的构建方法
    4.3 虚拟仿真环境的构建
        4.3.1 虚拟龙门加工中心几何模型构建
        4.3.2 虚拟龙门加工中心运动学构建
        4.3.3 虚拟侧铣头的构建方法
        4.3.4 添加虚拟机床控制系统
        4.3.5 建立侧铣头加工坐标系
    4.4 基于UG与 VERICUT的无缝对接仿真方法
    4.5 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虚拟加工应用系统开发
    5.1 船舶发动机缸体虚拟加工软件的基本要求
    5.2 虚拟加工软件铣削参数优化实现
        5.2.1 C#与 Matlab混合编程原理
        5.2.2 C#与 Matlab的接口方法
        5.2.3 软件在C#中的实现
    5.3 虚拟加工软件运行流程及分析
    5.4 实验分析
        5.4.1 实验条件
        5.4.2 优化粗铣缸体侧面加工参数
        5.4.3 数控程序的修改及现场加工
        5.4.4 优化效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GeoProbe的航空瞬变电磁软件二次开发与软件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航空瞬变电磁勘查技术研究现状
        1.3.2 航空瞬变电磁法全区视电阻率研究现状
        1.3.3 国内瞬变电磁处理软件开发的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航空瞬变电磁法探测基本理论与模型测试
    2.1 航空瞬变电磁勘探的原理
    2.2 航空瞬变电磁的响应计算
    2.3 航空瞬变电磁全区视电阻率计算方法
    2.4 航空瞬变电磁全区视电阻率模型测试
        2.4.1 H型地电模型
        2.4.2 HAK型地电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开发与集成的理论和说明
    3.1 软件开发设计的基本任务
        3.1.1 总体设计的基本任务
        3.1.2 详细设计的基本任务
    3.2 软件设计的原则
        3.2.1 软件的模块化和独立性
        3.2.2 软件信息的隐藏
        3.2.3 软件可重用性
    3.3 软件用户界面设计
        3.3.1 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
        3.3.2 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
    3.4 GeoProbe软件平台简要说明
        3.4.1 GeoProbe软件平台的特色
        3.4.2 GeoProbe软件平台运行环境
    3.5 VC#和FORTRAN混编说明[60]
        3.5.1 混合编程基本思路
        3.5.2 混合编程基本过程
        3.5.3 混合编程的技术关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空瞬变电磁法插件子模块的设计
    4.1 插件系统的功能实现
    4.2 系统相关规范
    4.3 插件系统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空瞬变电磁法各子模块的开发与检验
    5.1 用户界面
    5.2 数据管理
    5.3 数据预处理模块
    5.4 数据滤波模块
        5.4.1 数据滤波模块的设计
        5.4.2 数据滤波模块的检验
    5.5 全区视电阻率计算模块
        5.5.1 全区视电阻率计算模块的设计
        5.5.2 全区视电阻率计算模块的检验
    5.6 实测数据计算
        5.6.1 秦岭某区域概况
        5.6.2 秦岭某实测数据计算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研究现状
        1.2.2 国内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2.4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用户需求
        2.1.2 功能需求
        2.1.3 数据需求
        2.1.4 性能需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设计原则
        2.2.2 总体设计思路
        2.2.3 系统层次结构
    2.3 系统开发技术方案
        2.3.1 3DGIS二次开发方式
        2.3.2 组件式GIS
        2.3.3 插件式GIS
        2.3.4 .NET平台开发技术
        2.3.5 多语言开发技术
        2.3.6 ArcGIS Engine组件开发技术
        2.3.7 Skyline组件开发技术研究
        2.3.8 空间数据库技术
    2.4 基于组件+插件的系统架构设计
        2.4.1 系统框架结构
        2.4.2 系统开发流程
        2.4.3 系统开发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数据库设计及三维建模
    3.1 地学数据分析研究
        3.1.1 地学数据分类
        3.1.2 地学空间数据来源
        3.1.3 地学空间数据特性
    3.2 系统数据库建设
        3.2.1 数据库建设原则
        3.2.2 数据库建库环境
        3.2.3 数据库建设总体方案
        3.2.4 空间数据库建设
        3.2.5 属性数据库建设
        3.2.6 三维模型数据库建设
        3.2.7 元数据库建设
    3.3 系统三维建模
        3.3.1 三维建模方法
        3.3.2 三维建模流程
        3.3.3 地形三维模型建设
        3.3.4 实物三维模型建设
        3.3.5 地质体三维模型建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开发
    4.1 系统总体描述
    4.2 平台部分总体设计
        4.2.1 平台部分总体思路
        4.2.2 平台部分界面设计
        4.2.3 平台部分功能设计
    4.3 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4.3.1 系统组件通信
        4.3.2 数据库连接技术
        4.3.3 三维地图浏览
        4.3.4 数据查询
        4.3.5 三维量算
        4.3.6 三维分析
    4.4 宿主框架设计与开发
        4.4.1 宿主框架描述
        4.4.2 宿主框架主程序设计
        4.4.3 通信契约设计
        4.4.4 插件管理器设计
    4.5 插件设计与开发
        4.5.1 插件设计流程
        4.5.2 插件开发示例
    4.6 插件集成方案
        4.6.1 平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方法总结
        4.6.2 曲面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方法总结
        4.6.3 位场反演方法总结
        4.6.4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插件集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情况
        5.1.1 系统测试软硬件环境
        5.1.2 系统测试数据
        5.1.3 系统测试内容
        5.1.4 系统测试结果
    5.2 系统运行功能演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混合编程在场地工程剪切波速测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混合编程
        1.1.2 剪切波速测试
    1.2 论文研究内容
2 C#与Fortran混合编程
    2.1 语言约定的一致性
        2.1.1 函数名命名的约定
        2.1.2 堆栈管理的约定
    2.2 数据类型的一致性
        2.2.1 数值传递的一致性
        2.2.2 字符串传递的一致性
    2.3 C#调用Fortran动态链接库
        2.3.1 Fortran中的操作
        2.3.2 C#中的操作
    2.4 C#调用Fortran可执行文件
    2.5 小结
3 剪切波速测试原理及应用
    3.1 单孔法
        3.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3.1.2 测试方法
        3.1.3 波速计算
        3.1.4 信号处理
    3.2 跨孔法
    3.3 面波法
    3.4 小结
4 波速测试的应用
    4.1 划分场地类别
    4.2 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4.3 计算土的动力参数
    4.4 推求饱和土层孔隙率和重度
    4.5 判断饱和土的液化
    4.6 检验地基加固效果
    4.7 场地地震破坏潜势分析
    4.8 小结
5 单孔法剪切波速软件设计
    5.1 设计思路
    5.2 操作步骤
    5.3 软件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C++Builder中Fortran生成并以数组作为传递参数的DLL调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步骤
    2.1 在Fortran中编写动态库程序
    2.2 在C++Builder中调用动态库
3 结语

(8)激光对红外系统损伤阈值库的建立及计算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损伤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激光损伤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激光与光学材料的相互作用
    2.1 激光与探测器的相互作用
        2.1.1 常用光电探测器的基本类型和工作原理
        2.1.2 光电探测器激光损伤因素
        2.1.3 激光辐照探测器产生的效应
    2.2 激光与薄膜的相互作用
        2.2.1 光学薄膜的热吸收模型
        2.2.2 膜层弱吸收的实验测试方法研究
        2.2.3 影响介质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阈值的判定与测量以及阈值库的建立
    3.1 阈值损伤识别方法简介
        3.1.1 光斑形变法
        3.1.2 全内反射法
        3.1.3 相衬显微法
        3.1.4 散射检测法
        3.1.5 等离子体闪光法
        3.1.6 光声测量法
        3.1.7 光热测量法
        3.1.8 透射反射法
        3.1.9 雾气法
    3.2 阈值的计量单位
    3.3 阈值库的建立
        3.3.1 阈值库建立的意义
        3.3.2 阈值的收集
        3.3.3 数据库技术
        3.3.4 数据库的选择
        3.3.5 阈值表格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损伤阈值查询与计算软件的制作
    4.1 软件基本架构
    4.2 需求分析
    4.3 .NET开发平台
    4.4 C#语言的优势
    4.5 调用计算程序
        4.5.1 C#中调用MATLAB
        4.5.2 C#中调用FORTRAN
        4.5.3 移植问题
        4.5.4 混合编程注意事项
    4.6 激光损伤软件系统介绍
        4.6.1 软件使用流程介绍
        4.6.2 软件运行示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9)瞬变电磁资料处理软件研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功能介绍
    1.1 软件的特点
    1.2 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1.2.1 数据处理。
        1.2.2 反演拟合。
        1.2.3 图件的绘制。
2 处理系统中的软件复用技术
    2.1 概述
    2.2 C++Builder调用DLL (动态链接库)
        2.2.1 创建动态链接库
        2.2.2 C++Builder中声明DLL
        2.2.3 C++Builder中调用DLL
4 总结

四、在C++ Builder中调用FORTRAN生成的DLL(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D]. 付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大型船舶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参数优化及虚拟加工仿真方法研究[D]. 高骏.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4]基于GeoProbe的航空瞬变电磁软件二次开发与软件集成[D]. 郭宝宝. 长安大学, 2020
  • [5]重磁数据处理及反演软件系统设计[D]. 陈靖. 长安大学, 2017(06)
  • [6]混合编程在场地工程剪切波速测试中的应用[D]. 李进. 烟台大学, 2016(03)
  • [7]C++Builder中Fortran生成并以数组作为传递参数的DLL调用方法[J]. 李慧,谢拥军,王瑞.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04)
  • [8]激光对红外系统损伤阈值库的建立及计算软件开发[D]. 宋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9]瞬变电磁资料处理软件研制的探讨[J]. 郑凯.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01)
  • [10]测控系统中实时曲线的绘制[J]. 郭林娜,林辉,方鹏. 测控技术, 2006(05)

标签:;  ;  ;  ;  ;  

在 C++ Builder 中调用 FORTRAN 生成的 DLL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