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术研究及其影响

克隆技术研究及其影响

一、克隆技术的研究及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温秀芬[1](2021)在《中学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陶苑茹[2](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全社会对生物因素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空前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出台正当其时,《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将生物安全教育正式列为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生物安全是保证人类生命健康与生存安全的重要基础,生物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增强生物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生物安全观,从而培养学生生物安全素养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采用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巴彦淖尔市某中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运用教材分析法,梳理与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及《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论研究,在教材内容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生物安全五个维度,进行高中阶段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的探索。结果如下:(1)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6.25%的学生对生物安全概念了解不深、认识不清,生物安全素养有待提高。(2)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对生物安全教育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普遍存在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系统的内容体系、一定的教学模式的问题,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相对匮乏。(3)初步提出适合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生物技术安全教育、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教育、生物恐怖袭击与生物武器威胁防范教育、传染病与动植物疫情防控教育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五部分教育内容。该体系的五部分教育内容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体知识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4)生物安全教育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探究、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同时注重必修与选修、课上教学与课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际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将教材内容作为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良好素材,将各种素材合理安排在导入、过渡、拓展、迁移以及练习等各个环节。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等开展教育探究活动,例如实验室参观、生物技术生产车间调研、社会实践研究等。推动生物安全教育的实施与进一步深化,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社会的多方努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肖慧瑶[3](2020)在《培养初中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非形式推理能力,即个体对有争议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提出观点并运用理由论证观点具有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推理能力。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而良好的非形式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同时,非形式推理是公民的一项生活技能,提高非形式推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课程中存在许多有趣的开放性议题,对开放性议题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可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深入了解、讨论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因此本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与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结合,尝试设计一个专门培养非形式推理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尝试结合非形式推理理论课程和社会性科学问题课程两种教学模式,设计了“非形式推理理论教学—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生物知识教学—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主题辩论”为活动流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来自广州、深圳、梅州、河源的一线初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现状,以及利用“非形式推理理论教学—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生物知识教学—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主题辩论”为综合实践活动流程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可行性。为验证本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性,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于2019年10月—11月,以河源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同一位生物教师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班学生开展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对照班开展1课时知识讲座和3课时的自主学习。采用《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自评问卷》、《克隆技术知识测试卷》评测了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水平和克隆技术生物学相关知识水平,结合两次生物月考成绩,分析了本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本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实验班平均分由95.81提升至105.62,P<0.01。其中“论证能力、说理能力、问题兴趣、反驳能力”4个因子的得分达到了显着性差异。(2)本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议题有关生物学知识,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从4.79提升到了6.17(满分8分),P<0.01。(3)活动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业成绩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实验班学生的生物成绩提升幅度较对照班学生的生物成绩大,说明本综合实践活动在短期内不能显着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由此得出结论:“非形式推理理论教学—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生物知识教学—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主题辩论”为流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活动主题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吴彩霞[4](2020)在《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文中指出猪和兔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和生物医药用动物,对猪和兔进行高效精确的基因编辑并获得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农业育种方面,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可以成功提高动物个体生长速度,改良生产和抗病抗逆性状等,大大加速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由于物种差异性的存在,仅利用小鼠,大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几乎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的各种复杂的生命动态过程,例如模拟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特定组织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等。猪和兔是一种理想的大动物模型,相较于灵长类大动物模型而言,猪和兔繁殖周期更短,产仔数量更多,伦理道德限制更少;与啮齿类动物相比猪和兔在解剖及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更为接近。很多研究无法直接在人体中进行,可以构建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进行更广泛的实验和评估,此外,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对于特定基因的功能研究,在组织或器官生长发育过程的作用等生命动态过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哈佛大学教授贺熹《Cell》文章证实,Tiki1在爪蟾头部生成和发育的诱导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Tiki1基因在哺乳动物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未有报道。Tiki1基因在小鼠等啮齿类动物中缺失,因而无法利用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Tiki1基因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室对1215天处于原条期到神经沟阶段的猪胚胎进行了全胚胎原位杂交,实验结果也显示Tiki1基因在胚胎前端边缘处表达,但在猪等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Tiki1是否像在爪蟾上一样,对头部的诱导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需要加以验证。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基因敲除技术是同源重组,但对于猪这种既没有成功建立能够生殖系遗传的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效率又较低的物种来说,利用同源重组结合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期望的基因打靶动物是极其困难的。本实验室曾尝试利用打靶效率极低的同源重组技术获得Tiki1基因打靶猪模型但未能成功。近几年兴起的核酸酶基因编辑技术,包括ZFN、TALEN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由于其效率高,为猪和家兔等这样一些克隆效率低下、又缺少能生殖系遗传的全能性胚胎干细胞物种的基因修饰开辟了新渠道,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编辑猪和兔模型的研究进展。其中ZFN制备复杂、打靶效率低、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在基因修饰猪和兔研究中的应用。为了探究Tiki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功能差别,本研究先后利用TALEN与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本研究首先针对猪内源性基因Tiki1基因外显子4设计了2对TALENs质粒,并在猪孤雌胚胎水平上进行了TALENs质粒的体外活性检测,比较了我们设计的TALENs质粒注射不同浓度时打靶效率及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浓度升高,打靶效率也相应提高,TALENs的注射浓度对体外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利用我们设计的在胚胎水平上验证有效的TALENs质粒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86个细胞克隆,经测序鉴定其中6个为阳性细胞克隆,之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构建了4头Tiki1单等位基因打靶猪模型。本研究利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技术结合病理组织切片分析及临床生理生化分析等对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进行了表型分析,未发现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考虑到物种差异及兔成本低实验周期短,本研究利用TALEN技术成功构建了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结果也未发现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由于TALEN的打靶效率尚不够高,本研究利用TALEN技术获得的猪和兔全是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为了一步获得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设计构建打靶质粒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经细胞筛选、PCR扩增及测序共鉴定了8个阳性单细胞克隆株,随后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构建了720个重组胚胎,分别植入3头代孕母猪,经测序鉴定成功获得了12头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后续本研究利用动物步态足迹实验和跑步机加速和恒速跑步等行为学实验对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进行了行为学表型分析,结果表明未发现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考虑到Tiki基因包括Tiki1和Tiki2,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代偿机制,由于兔实验成本低周期短,而与兔相比猪实验成本高周期长,本研究优先选择兔为研究对象,利用CRISR/Cas9技术一步直接获得了Tiki1和Tiki2同时双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结果也未发现Tiki1和Tiki2同时双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上述所得各种基因型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模型均未发现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并且相关模型猪和兔均可以健康存活并能不断繁殖传代。本研究证实了Tiki基因在爪蟾与哺乳动物如猪和兔等不同物种间功能存在差异,Tiki基因在猪和兔等哺乳动物上确实对其早期胚胎的头部发育乃至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因,成功地澄清了Tiki基因与猪和家兔等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头部发育的关系不同于爪蟾。

员相伟[5](2020)在《论儒家生命伦理对生殖辅助技术的回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育后代既是儒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石。儒家社会中的不孕不育患者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新兴的辅助生殖技术为他们带去希望的同时,也向儒家生命伦理发起了挑战。本文是对儒家生命伦理观如何回应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挑战的研究。生命伦理问题的含义是指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运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本研究关注的儒家的生命伦理观,既包括传统的生育观,也包括儒家文明对新生生命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产生的伦理问题的看法。本研究表明,传统的儒家生育观尊重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主张多生多养,导致儒家形成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传统儒家社会的生育活动具有来源单一性、时间固定性、过程私密性、结果未知性四大特点。辅助生殖技术的运用打破了这些特点,使生育来源复杂化,生育年龄灵活化,生育过程公开化,胎儿的特性也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儒家生命伦理观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儒家生命伦理观并不是铁板一块,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超强的适应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应当接受儒家生命伦理理念的价值引导和约束。同时儒家生命伦理理念也应当归纳、包容新的科技价值理念,在科技与伦理之间寻找平衡点,发展出新的伦理原则和哲学基础来应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诸多伦理困境。在回溯儒家生命伦理观本意的基础上重构儒家哲学,充分发挥其引导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儒家哲学本身焕发活力,也能有效解决生物科技对人类伦理的挑战。

王儒[6](2020)在《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生命技术也是如此。它的出现为全人类带来了福祉,促进了人类的自我繁衍和家庭的传承、促进了人类的优生、并且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现有的生命技术主要包括: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代孕会对现有伦理关系造成冲击。其中包括代孕的商业化,子女与代孕母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代孕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模糊。精子库的滥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主要有精子的商品化问题、精子库的不当使用会出现近亲结婚、给家庭带来影响以及“名人”精子库问题。试管婴儿技术使用不当会造成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母体和胎儿产生危害。克隆技术中对克隆人的争议一直不断,克隆人虽然还没实现,但其成为事实也会给各方面带来伦理问题。主要有克隆人会损害人的尊严、对传统的自然生殖造成冲击、对社会伦理关系造成挑战、还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伦理问题,主要有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造成基因的歧视、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同时“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会对其自身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等。若要使生命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需要我们积极应对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并从其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案。本文从伦理原则、法律、道德和管控机制出发,探索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之策。从伦理原则上,遵循公正原则、责任原则和自主性原则。从法律上,主要有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加大法律处罚力度。从道德上,主要有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从管控机制上,主要有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和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旨在减少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使生命技术合理发展,保证其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蔡晓宁[7](2020)在《SSI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是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争议性问题,SSI教育是以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为素材展开的教育,是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理、判断与决策,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学活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着重强调了SSI教育,并详细阐释了其在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和课程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SSI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围绕高中生物学教学中SSI教育的渗透情况展开。笔者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现状,总结了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所存在的问题:(1)教师层面:教师对SSI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师自身的SSI知识储备有所欠缺,教师有效渗透SSI教育的时间有限;(2)学生层面: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了解不足,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情况有待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待增强。针对上述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SSI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大力加强师资培训;(2)积极开发议题资源;(3)合理进行教学设计;(4)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期促进SSI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为使SSI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笔者设计了科学的实践方案。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中所涉及的SSI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其次,从SSI的选择和引入、探讨、决策、评价和实践等方面对其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再者,分析总结了几种常见的SSI教育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问题引导策略;最后,笔者选取了六个典型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并在教育实习中选取了不同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在自己所任教的高一年级三个班渗透SSI教育。在教学案例实施之后,笔者编制了“SSI教育学生后测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情况、教师渗透SSI教育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渗透SSI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对所学习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大的兴趣,并且能够对其形成科学合理的态度,教师在SSI教育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基于前期开展的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情况,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SSI教育在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不足;(2)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渗透SSI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3)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渗透SSI教育效果显着;(4)SSI教育的渗透应继续精进完善。本次研究获得的反馈与建议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渗透SSI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帮助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以促进SSI教育的有效渗透。

杨殿锋[8](2019)在《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社会视域下,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反面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作出的学说建构和理论解答,考究西方社会关注人的发展、其学术影响具有典型性的学者针对这一论题给出的思考和破解路径,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提供的有益启示,通过这几个方面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使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问题能有一个较为前位的明晰、解答和讨论。论文整体进路上,采取正反合的路线,分别从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问题的克服路径方面完成论文的阐述与铺陈。问题和靶向上,着重思考和解答当代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和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西方学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分别就破解此问题给出哪些有益启迪,通过对这些问题力所能及的思考和研究,以期对这一论题的学术探讨能有所裨益。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力和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科学技术的内涵、外延、角色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梳理性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未来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最终形成这个整体性概念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都对其给予内涵拓展,这些内容应当对马克思确立这一完整概念具有一定影响,需要对其进行线条性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它们之间应当具有内在耦合的同一性关系,需要进行探讨性研究,从而为整个论文的展开和铺陈提供概念、背景和立论基础。马克思十分注重自然科学领域的每项新进展对其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是这篇论文探究科学技术作用的重要方法论指导。当代社会展现出科学技术门类众多、发展迅猛、成果丰硕的特点,从信息技术革命、智能化革命、生命科学革命、能源和环境科学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五个方面,精细撷选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3D打印、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科学等十余项具有代表性、革命性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分别探讨其对于丰富人的物质生活、拓展人的交往空间、变革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构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新表象,特别是呈现出的技术融合、颠覆性影响、社会大变革等新特征,研究和探明当代科学技术究竟在哪些方面、通过何种方式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难点在于以哲学的视角洞察最新技术成果所产生的正向作用,而非一般性探讨科学技术的相关意义。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异化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需要在学术层面展开不间断地研究和讨论,这对于形成相对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进而培厚科学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积极作用,这是撰写这篇论文的一个重要思考。论文试图从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于问题的存在、表象、特征、根源等方面对科学技术异化进行探索性思考和研究,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新的研究考量与思路建构;着眼于每个方面,从概念辨析、哲学渊源、现实状况、学术思考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从历史、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等视角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使研究建立在尽可能浑厚的学理基础上,尽力探明这一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难题所涉及的相关方面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经典作家,对于科学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和它的革命杠杆作用进行的具有理论原点意义的独创性研究,特别是为人类确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勾画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论文的整个论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论域下的研究内容,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学说中寻求理论原点上的发现和启示,重点突出其对科学技术异化、劳动异化、人的解放、真正的共同体等内容的理论研究,以期从整体脉络和理论进路上对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有较为独立的思考,并使这一论题所欲探讨、评析和解答的问题有一结论式的回应。西方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相对较早、形成思想较为系统、给出答案较为丰富,需要撷取代表性强的流派和学者,对他们立论的出发点、给出的突破点、存在的褊狭点予以探寻和研究,以探讨他们对于科学技术异化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给出怎样的回应、哪些有益的启迪以及存在哪些共同缺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精华,其哲理对于消解与科学技术异化有关的全球性纷争、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紧缺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治理意义,需加以阐发并提供启示性见解。

李巧云[9](2019)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社会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中也得到了体现,这是顺应学生的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挖掘出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社会责任内容,寻找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融入到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进行了探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社会责任教育的发展现状,对社会责任教育体系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其次,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中规定的社会责任内容,确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对江西省南昌市M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最后,详细剖析了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知识,通过实验法以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为实践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本研究对江西省南昌市M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校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维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保护环境;但整体上该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弱,特别是在“科学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维度,学生的责任意识最弱。本研究通过对两个平行班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后测分析、期末考试成绩分析以及部分学生访谈分析发现: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但是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社会责任和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学生考试主要与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结论有关,而社会责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更多。

余倩[10](2019)在《慢病毒介导的肠道内分泌细胞系和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胖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肥胖症的防治是目前医疗行业研究的热点。但是迄今对于肥胖症的形成因素和病理机理的了解尚不全面,阻碍了肥胖症防治的进一步研究。肠道内分泌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摄食量,影响肥胖症的发生。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慢病毒技术构建了方便检测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表达的肠道内分泌细胞模型;并利用此细胞系筛选到了能够影响CCK表达的大肠杆菌基因敲除株,并初步研究了其影响CCK表达的作用机制。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永生化的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Porcine subcutaneous preadipocytes,PSPA),通过体外研究猪脂肪细胞的形成过程,以期为肥胖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慢病毒介导的STC-1/CCK-LUC细胞系的建立本试验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受CCK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并感染STC-1细胞,结合杀稻瘟菌素(Blasticidin,BSD)筛选获得了 STC-1/CCK-LUC细胞系。用不同浓度的Peptone-A处理上述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荧光素酶活性验证此细胞系能否应用于检测CCK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含CCK Promoter-Luciferase片段的重组质粒构建成功,所产生的慢病毒可以感染STC-1细胞,使其获得BSD抗性,将BSD筛选后的细胞命名为STC-1/CCK-LUC。Peptone-A可显着促进STC-1/CCK-LUC细胞CCK mRNA的表达(P<0.05),极显着增加了 STC-1/CCK-LUC细胞的荧光素酶水平(P<0.001),因此可以用荧光素酶的强度来方便地反映CCK的表达水平。2大肠杆菌突变体代谢物调控STC-1/CCK-LUC细胞表达胆囊收缩素本试验旨在筛选出可调控肠Ⅰ细胞表达胆囊收缩素(CCK)的大肠杆菌代谢产物,并研究其影响CCK表达的作用机制。通过将可以延长线虫寿命的大肠杆菌基因敲除株的菌液上清处理STC-1/CCK-LUC细胞,再结合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筛选可以调控CCK表达的大肠杆菌代谢产物。将筛选到的大肠杆菌△SapD进行培养,使用其菌液上清处理STC-1/CCK-LUC细胞,再次检测荧光素酶水平,并利用Real-time PCR和免疫荧光分别检测CC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其对CCK表达的调控作用。已知大肠杆菌△SapD代谢产物中腐胺水平下降,因此使用腐胺处理STC-1/CCK-LUC细胞,通过Real-time PCR检测CCK mRNA水平;并用腐胺处理肠道类器官,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技术验证CC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筛选到两株大肠杆菌基因敲除株代谢产物可抑制CCK的表达;此外,大肠杆菌△SapD菌液上清可显着抑制STC-1/CCK-LUC细胞的Luciferase活性、CCK的表达水平(P<0.05);腐胺可以上调STC-1/CCK-LUC细胞及肠道类器官中CCK的表达(P<0.05)。3永生化的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研究本试验旨在建立永生化的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系,探索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化特性。首先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过表达SV40T的慢病毒载体,并包装慢病毒。采集1日龄约克夏仔猪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得到原代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PSPA)。利用过表达SV40T的慢病毒感染原代PSPA,构建永生化的PSPA细胞系。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永生化的PSPA诱导分化研究,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Real-time PCR检测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索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结果表明,得到的PSPA在汇合后呈成纤维细胞样状态;永生化的PSPA在500μM的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1-Methyl-3-isobutylxanthin,IBMX)、5μM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1250μM 的吲哚美辛(Indomethacin)以及 2μM 的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的诱导培养液中具有较好的诱导效果。脂肪调节基因C/EBPα、C/EBPβ mRNA水平在诱导的第3天显着升高(P<0.001);与37℃孵育条件相比,39℃孵育条件更利于PSPA的分化。得到的永生化的PSPA传代超过20次,与原代的PSPA无明显区别,且仍具有分化成脂肪细胞的能力。

二、克隆技术的研究及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隆技术的研究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焦点问题—生物安全与生物威胁
        1.1.2 国家安全新增领域—生物安全
        1.1.3 生物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1.2.2 教材分析法
        1.2.3 案例法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生物安全
        1.3.2 生物安全教育
    1.4 国内外生物安全教育研究现状
        1.4.1 国外生物安全教育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生物安全发展现状
        1.4.3 国内生物安全教育发展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5.3 创新之处
    1.6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6.1 从高中生物学课程理念谈生物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1.6.2 从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谈生物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1.7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7.1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谈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7.2 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谈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第2章 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学生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3 调查问卷的编制
        2.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 教师调查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生物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小结
第3章 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1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梳理及分析
        3.1.1 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与生物安全教育的联系
        3.1.2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安全知识内容分析
        3.1.3 旧教材与新教材的对比分析
        3.1.4 教材内容梳理分析总结
    3.2 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 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目的
        3.2.2 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2.3 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
第4章 高中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案例设计与分析
    4.1 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4.1.1 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4.1.2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4.2 课后探究活动案例设计与分析
        4.2.1 课后探究活动案例设计
        4.2.2 课后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4.3 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活动案例设计与分析
        4.3.1 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活动案例设计
        4.3.2 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活动案例分析
    4.4 多种教学模式下生物安全教育的教学原则
        4.4.1 在“必修”内容中渗透“选修”内容的原则
        4.4.2 课上教学有机融合原则
        4.4.3 课下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
第5章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建议
        5.2.1 融合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素养
        5.2.2 提升教师生物安全专业素养
        5.2.3 构建校本生物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培养初中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非形式推理能力是公民的一项生活技能
        1.1.3 生物学科培养非形式推理能力具有优势
        1.1.4 综合实践活动为非形式推理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综合实践活动
        2.1.2 非形式推理能力
        2.1.3 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半结构化访谈法
        2.3.3 问卷调查法
        2.3.4 实验研究法
第三章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1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可行性
        3.1.1 教师访谈
        3.1.2 实习学校的内部环境分析
    3.2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
        3.2.1 设计意图
        3.2.2 培养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计
        3.2.3 教学模式
        3.2.4 议题的选择
        3.2.5 教学安排
    3.3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施
        3.3.1 实施对象
        3.3.2 实验控制
        3.3.3 实施时间
        3.3.4 测量工具
        3.3.5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第四章 活动实施效果的结果与分析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活动对学生生物学业成绩的影响
        4.1.2 活动对学生克隆技术生物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
        4.1.3 活动对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影响
    4.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非形式推理相关能力自评问卷
附录2 克隆技术知识测试卷(A卷)
附录3 克隆技术知识测试卷(B卷)
附录4 对照班克隆技术讲座教学设计
附录5 克隆技术相关观点教学资料
附录6 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会议

(4)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综述
    第一章 :基因编辑猪在大动物分子遗传育种以及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1 培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的动物品种
        1.2 培育提高生产性能的动物品种
        1.3 培育改善动物肉类品质的动物品种
        1.4 培育“环保型”动物品种
        1.5 作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1.6 作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
    第二章 :基因编辑克隆猪培育主要技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2.1 卵母细胞
        2.2 供体细胞
        2.3 核移植重构胚胎的构建
    第三章 :大动物遗传修饰相关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3.1 传统的同源重组技术
        3.2 ZFN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3.3 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TALEN)研究进展
        3.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利用TALEN基因编辑系统对猪和兔进行Tiki1 基因敲除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对猪和兔进行Tiki基因敲除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论儒家生命伦理对生殖辅助技术的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和本文结构
第一章 辅助生殖技术及及其在运用中伦理道德问题
    第一节 辅助生殖技术概述
        一、狭义辅助生殖技术
        二、广义辅助生殖技术
    第二节 生命伦理概述
        一、生命伦理问题的本质
        二、生命伦理问题的根源
第二章 辅助生殖技术对儒家生命伦理的挑战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导致的生命伦理危机
        一、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的异化
        二、生物技术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固有张力
        三、风险社会的新际遇
    第二节 儒家生命伦理概述
        一、生育是基本权力和需求
        二、儒家伦理是生育关系的延伸
    第三节 儒家生命伦理面临的挑战
        一、生育来源从单一到复杂
        二、生育时间从固定到灵活
        三、生育过程从私密到公开
        四、生育结果从未知到可预测
第三章 儒家生命伦理观的重构
    第一节 重构儒家生命伦理的紧迫性
        一、人类生命伦理危机
        二、儒家生命伦理危机
    第二节 重构现代儒家生命伦理体系的可行性
        一、现代生物技术和儒家生命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二、儒家生命伦理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第三节 重构儒家生命伦理的具体实现途径
        一、发扬贵生精神
        二、拓展儒家生命伦理的具体实践模式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儒家生命伦理学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生命技术及其发展
    2.1 生命技术相关概念
        2.1.1 生命技术定义
        2.1.2 生命技术类型
    2.2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2.2.1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
        2.2.2 生命技术发展历程
    2.3 生命技术发展的意义
        2.3.1 促进了家庭的传承和人类的自我繁衍
        2.3.2 促进了人类的优生
        2.3.3 为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3 生命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3.1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1.1 代孕会对伦理关系造成冲击
        3.1.2 滥用精子库会导致社会伦理关系混乱
        3.1.3 试管婴儿会对母体和胎儿以及人口性别比例带来危害
    3.2 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2.1 克隆人损害了人的尊严
        3.2.2 克隆人对自然生殖造成冲击
        3.2.3 克隆人对社会伦理提出挑战
        3.2.4 克隆人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
    3.3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3.1 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
        3.3.2 基因编辑技术会带来基因歧视
        3.3.3 基因编辑技术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
        3.3.4 “基因编辑婴儿”对婴儿本身和社会造成冲击
4 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
    4.1 生命技术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4.1.1 公正原则
        4.1.2 责任原则
        4.1.3 自主性原则
    4.2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法律措施
        4.2.1 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4.2.2 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调控作用
        4.2.3 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
    4.3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道德措施
        4.3.1 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
        4.3.2 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
        4.3.3 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
    4.4 强化生命技术管控机制
        4.4.1 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
        4.4.2 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
        4.4.3 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SSI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SSI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学课程标准对SSI教育有明确要求
        (三)SSI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问题与启示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SSI教育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SSI)
        (二)SSI教育
    二、SSI的分类
    三、SSI的特点
        (一)社会性
        (二)科学性
        (三)争议性
    四、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对话教学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的目的
        (二)现状调查的方法
        (三)现状调查的数据分析
        (四)现状调查的结论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原因分析
        (二)对策建议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实践方案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内容
        (一)“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SSI教育内容
        (二)“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SSI教育内容
        (三)“稳态与调节”模块中的SSI教育内容
        (四)“生物与环境”模块中的SSI教育内容
        (五)“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中的SSI教育内容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流程
        (一)SSI的选择和引入
        (二)SSI的探讨
        (三)SSI的决策
        (四)SSI的评价
        (五)SSI的实践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策略
        (二)问题引导策略
        (三)讨论、辩论策略
        (四)项目合作学习策略
        (五)思维导图策略
        (六)科学写作策略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SI教育的教学案例及实践
    一、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克隆技术”议题
        (二)案例二:“转基因食品”议题
        (三)案例三:“全球变暖”议题
        (四)案例四:“湿地资源开发”议题
        (五)案例五:“人工合成生命”议题
        (六)案例六:“人类干细胞研究”议题
    二、教学案例实践
        (一)实践目的
        (二)实践对象
        (三)实践过程
        (四)实践结果分析
        (五)实践教学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基本涵义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涵义与嬗变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科学技术的角色演变
        三、科学技术的价值论说
    第二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起源与演进
        一、人的发展论题的产生与内涵
        二、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彰显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发展思想的拓展
        四、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一性
        一、科学技术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耦合
第二章 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层影响
        一、互联网:丰富人的社会交往
        二、大数据:实现数字化生存
        三、区块链:重构人类信任机制
    第二节 智能化革命的深层影响
        一、人工智能:改变生活方式
        二、无人驾驶:出行的“进化”
        三、3D打印:一场制造革命
    第三节 生命科学革命的深层影响
        一、克隆技术:攻克人类重大疾病
        二、基因工程:延长人的生存链
    第四节 能源和环境科学革命的深层影响
        一、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新材料:打破资源依赖
        三、生态科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层影响
        一、主要特征:技术的融合
        二、深层效应:颠覆性影响
        三、生成功能:社会大变革
第三章 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蕴藏于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历史必然性
        二、现实合理性
        三、主客对立性
    第二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寓示着人本意蕴的缺失
        一、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二、挑战人的生命权利
        三、扭曲主体道德价值
        四、威胁社会伦理底线
    第三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特征:呈现出人类挑战的加重
        一、领域扩大化
        二、危害深重化
        三、挑战全球化
        四、治理艰难化
    第四节 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否定
        一、工具理性背离科学理性
        二、人类欲望湮没人文精神
        三、外在表象否定人的本质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超越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与人思想的时代发掘
        一、科学技术:历史杠杆与革命力量
        二、异化扬弃:类本质的回归
        三、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真正的共同体:世界历史的界标
    第二节 西方科学技术哲学主张的批判性借鉴
        一、技术之思:沉沦与超越
        二、批判理性:唤醒与重塑
        三、向度调适:替代与构建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弘扬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责任
        2.1.2 社会责任
        2.1.3 社会责任教育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社会认知心理学理论
        2.2.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昌市M中学部分班级为例
    3.1 调查研究的整体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问卷编制
        3.1.3 调查对象和方式
        3.1.4 数据处理
    3.2 调查研究结果
        3.2.1 关注生物学议题,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的调查
        3.2.2 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等知识的调查
        3.2.3 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调查
        3.2.4 科学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调查
    3.3 调查结论
第4章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实践
    4.1 教学实验实施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
        4.1.3 教材内容
        4.1.4 实验方法
    4.2 结合教材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4.3 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方法与案例
        4.3.1 基于社会认知,辨别伪科学破除迷信
        4.3.2 关注生物学议题,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4.3.3 联系生活,学会健康生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
        4.3.4 科学探究,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问题
第5章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效果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处理
        5.1.1 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5.1.2 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
        5.1.3 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5.1.4 科学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5.2 实验结论
    5.3 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4 成绩分析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慢病毒介导的肠道内分泌细胞系和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肥胖
        1.1 遗传因素
        1.2 饮食因素
        1.3 精神因素
        1.4 能量消耗因素
        1.5 内分泌因素
    2 几种肠道内分泌细胞模型
        2.1 STC-1细胞
        2.2 GLUTag细胞
        2.3 NCI-H716细胞
    3 常见的饱腹激素
        3.1 OXM
        3.2 PYY
        3.3 GLP-1
        3.4 CCK
    4 脂肪细胞的分类和分化
        4.1 脂肪细胞的起源和分类
        4.1.1 WAT
        4.1.2 BAT
        4.2 脂肪细胞体外分化
    5 猪脂肪细胞的诱导方法
    6 慢病毒载体构建技术
        6.1 慢病毒载体的组成成分
        6.2 慢病毒载体的应用优点
    7 小结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慢病毒介导的STC-1/CCK-LUC细胞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及质粒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1.3 仪器设备
        1.4 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Peptone-A对于STC-1细胞表达CCK的影响
        2.1.1 STC-1细胞的复苏、传代与冻存
        2.1.2 Peptone-A处理STC-1细胞
        2.1.3 STC-1细胞总RNA的提取
        2.1.4 RT-PCR反应
        2.1.5 Real-time PCR检测
        2.2 构建含CCK Promoter-Luciferase片段的慢病毒载体
        2.2.1 目的片段和载体骨架酶切回收
        2.2.2 目的片段CCK Promoter和载体骨架同源重组
        2.2.3 转化
        2.2.4 质粒小量制备
        2.2.5 酶切鉴定
        2.2.6 质粒测序及结果比对分析
        2.2.7 质粒中量制备
        2.3 慢病毒包装及感染STC-1细胞
        2.3.1 慢病毒包装
        2.3.2 慢病毒感染STC-1细胞
        2.3.3 BSD筛选慢病毒感染的STC-1细胞系
        2.4 Peptone-A处理STC-1/CCK-LUC细胞系
        2.4.1 Real-time PCR鉴定STC-1/CCK-LUC细胞表达CCK
        2.4.2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Peptone-A影响STC-1细胞表达CCK
        3.2 慢病毒载体的建立与鉴定
        3.3 慢病毒的包装
        3.4 Peptone-A处理STC-1/CCK-LUC细胞系
    4 讨论
        4.1 CCK调控摄食的相关作用机制
        4.2 促进CCK表达的因素
        4.3 慢病毒载体技术的应用
    5 小结
第二章 大肠杆菌突变体代谢物调控STC-1/CCK-LUC细胞表达胆囊收缩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细胞及大肠杆菌突变体文库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部分大肠杆菌突变体代谢产物对于STC-1细胞表达CCK的作用
        2.1.1 大肠杆菌突变体菌液上清处理STC-1细胞
        2.1.2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大肠杆菌突变体菌液上清的作用
        2.2 大肠杆菌△SapD菌液上清作用于STC-1/CCK-LUC细胞
        2.2.1 大肠杆菌△SapD的基因鉴定
        2.2.2 大肠杆菌△SapD代谢产物作用于STC-1/CCK-LUC细胞
        2.3 大肠杆菌△SapD代谢产物作用的机制研究
        2.3.1 腐胺处理STC-1/CCK-LUC细胞
        2.3.2 在肠道类器官水平验证腐胺的作用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部分大肠杆菌代谢产物对于STC-1细胞表达CCK的作用
        3.2 大肠杆菌△SapD代谢产物对STC-1/CCK-LUC表达CCK的影响
        3.2.1 大肠杆菌△SapD基因鉴定
        3.2.2 大肠杆菌△SapD代谢产物会抑制CCK表达
        3.3 腐胺能促进CCK表达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敲除株△SapD代谢产物抑制CCK表达的相关机制
        4.2 腐胺
        4.3 肠道类器官的应用
    5 小结
第三章 永生化的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细胞及质粒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1.3 仪器设备
        1.4 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PSPA的分离培养
        2.2 永生化的PSPA的建立及诱导分化研究
        2.2.1 构建含SV40T片段的慢病毒质粒
        2.2.2 永生化的PSPA的获得
        2.3 不同理化条件对永生化的PSPA分化的影响
        2.3.1 不同浓度诱导剂对PSPA分化的影响
        2.3.2 猪脂肪相关基因表达
        2.3.3 不同诱导温度对PSPA分化的影响
        2.3.4 不同代数的PSPA细胞诱导分化研究
        2.4 PSPA单克隆细胞系的诱导分化研究
        2.4.1 无限稀释法建立单克隆细胞系
        2.4.2 37℃与39℃条件下永生化的单克隆细胞系分化效果比较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永生化PSPA的建立
        3.1.1 原代PSPA的体外生长特性
        3.1.2 SV40T过表达慢病毒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3.1.3 永生化的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系获得
        3.2 不同理化条件对永生化的PSPA分化的影响
        3.2.1 不同诱导剂浓度对PSPA分化的影响
        3.2.2 猪脂肪相关基因表达
        3.2.3 37℃与39℃条件下PSPA的分化效果比较
        3.2.4 不同代数PSPA分化效果比较
        3.3 单克隆细胞系建立
    4 讨论
        4.1 诱导分化及其特征
        4.2 细胞系的永生化
        4.3 温度对于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克隆技术的研究及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D]. 温秀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 陶苑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培养初中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 肖慧瑶. 广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D]. 吴彩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5]论儒家生命伦理对生殖辅助技术的回应[D]. 员相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D]. 王儒.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7]SSI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 蔡晓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D]. 杨殿锋.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D]. 李巧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慢病毒介导的肠道内分泌细胞系和皮下脂肪前体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D]. 余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克隆技术研究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