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将持续更长时间

通货紧缩将持续更长时间

一、通货紧缩将持续较长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郭克莎,沈少川[1](2020)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做好预期管理的一个视角——日本和美国预期管理政策的比较及启示》文中提出本文在简要综述国内外关于预期管理政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日本和美国的预期管理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二者政策的不同成效加以比较研究,指出了其中的主要问题、机理和原因。我们应从国际预期管理的实践中获得借鉴和启示,并紧密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实际,推进中国特色预期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强和搞好宏观经济的预期管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和选择合适而有效的预期管理方式;二是调控政策要尽量设计和公布确定的实施时间;三是要在预期管理中努力处理好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关系。政府部门作为实施预期管理政策的主体,需要在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做好预期管理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发挥各类智库的积极作用,深化宏观经济预期管理的理论研究,丰富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的知识基础,不断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

龙俊鹏[2](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郝飞飞[3](2020)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媒介,是中央银行为达成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信贷控制、窗口指导等常规政策工具无法满足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流动性支持工具、紧急注资国有化、量化宽松政策、零利率、负利率、前瞻性指引、逆转操作以及货币互换等创新型政策工具层出不穷,在流动性补充、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差异化的有效性。据此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常规政策工具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主要包括此前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后者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工具创新,旨在应对“零利率”约束下限的货币传导问题并推动金融中介的信贷释放。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都进行了重大的政策创新和工具匹配,流动性支持、零利率、量化宽松及结构性资产购买计划等都是两个货币当局的共同工具选择,在流动性危机应对和最后贷款人功能履行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都较好地发挥了创新政策工具的作用。但在经济复苏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则呈现明显的分化。中国同样实施了重大的货币政策框架改革与创新,正逐步走向一个“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体系,货币发行从外汇占款主导到便利工具主导,多样化的便利工具在中国货币政策体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考察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等环节的政策传导有效性。在以变量工具为代表的新型结构性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考察中,便利工具的规模和利率在货币市场传导中发挥了差异化的功能。整体而言,便利工具更多是价格型政策工具,这对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体系转向带来实质性的支撑,即便利工具在货币市场的传导,特别是价格传导上基本是有效的,当然不同便利工具的量和价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化。但是,在信贷市场传导中,在考虑表外信用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后,SHIBOR市场利率变化在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在考虑2016年后的金融监管强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后,市场利率在信贷市场或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开始有所显现,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表现较为凸显,但房地产投资对市场利率变化、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等都不甚敏感。在便利工具成为货币发行主导力量后,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绩效有所弱化,数量型政策框架向价格型政策框架转型或是一个重大趋势,但是,存在中间目标工具空缺、传导机制不顺畅以及中央银行职能多样化等制约,未来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以及创新型政策工具匹配仍然任重道远。在走向“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框架过程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体系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可有效缓释多目标工具匹配性和部分工具有效性的矛盾性。

王鹏[4](2020)在《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荡,这次危机的爆发再次让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引发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提问,即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危机的来临?回顾这次危机,我们发现信贷扩张对这次经济周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这次危机使得主流宏观经济学重新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即信贷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一直将金融因素排除在外,而且由于金融因素的复杂性,很难将金融因素融合进主流的周期理论模型,从而阻碍了对于信贷与经济周期关系的更为深入的研究。随着普遍反思后,主流学界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中纳入了信贷、货币等金融因素,围绕信贷与经济周期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改进和实践上的总结。总的来说,当前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依然是在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其微观理论模型的基础假设与现实并不相符,由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所以当前学界依然缺乏具有解释力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发生的机制以及信贷在经济周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在对早期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引入奥地利学派的研究范式和微观理论基础,在人的行动学框架下分析不同经济行为主体的特征、行为目标和经济功能,并将经济系统视为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经济系统正是在行为主体之间以及行为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协调中演化发展的。由此,论文尝试构建一个由繁荣到萧条的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并在微观理论与宏观现象之间建立连接,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应对由信贷扩张导致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就经济周期的研究提出问题,旨在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周期的研究。其次,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作出说明,同时阐述了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构建文章逻辑框架。最后总结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演进发展做了一个概要的介绍。将经济周期的理论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十九世纪早期、二十世纪初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分别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重点。第三章首先对经济周期作出明确的定义,阐述经济周期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并对经济周期研究中的三种事实进行介绍。然后,总结并梳理了至今对经济周期类型研究的成果。接着提出了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方式以及衡量经济周期的指标选取。最后,对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特征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周期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确定论文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即个人视角和主观视角,并将经济理论的分析建立在以人类行为学为特征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然后,论文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本理论前提进行分析和解释,包含知识、时间、竞争和自发秩序四个方面。接着,论文引入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并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思想应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强调了经济系统中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以及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协调性,分析行为主体经济活动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从而在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现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第五章首先阐述了推导经济周期理论的微观经济理论,包括时间偏好原理、货币—价格的形成机制、企业家理论以及资本及生产结构。然后,论文对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分析,并提出理论推导的关键假设,将经济行为主体分为金融部门、消费部门和生产部门,并对三个部门的要素组成、行为目标与经济功能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前两部分的理论基础和假设,构建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第六章首先总结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结论,并从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中推导出针对不同经济周期发展阶段所适应的启示与政策建议。最后,并对未来的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张梦[5](2019)在《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启量化宽松的阀门,导致资产配置周期紊乱,并放大了流动性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美林时钟看似“失效”,实际是由于资本市场泡沫的出现和消失扰乱了经济周期的正常更迭,而经济周期的紊乱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这些反常的现象都把矛头指向了问题的核心:安全资产的严重匮乏。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Caballero and Farhi(2014)指出全球都已进入资产短缺时代,即安全资产的稀缺使得财富价值无处储存,意味着在低利率环境中追逐高收益的投资者将承受额外的风险。安全资产需求和供给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尤其在有些新兴经济体(EMs)中,安全资产的短缺已经成为长期性问题。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也面临着安全资产供给乏力同时需求却在日益扩张的发展难题。当前中国的诸多经济现象都与安全资产短缺问题息息相关,例如流动性过剩、高储蓄低消费、实际利率持续走低、资产价格泡沫等。此外,安全资产的缩水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巨大影响:扰乱资产的定价过程,限制银行抗衡金融风险的能力,并且会给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还会导致所在国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幅降低。安全资产的长期短缺会使经济体陷入“安全性陷阱”,推动利率逼近零下限,甚至导致经济的衰退。因此,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这些问题,从恢复安全资产的供需失衡入手就显得尤为关键:有必要深入探究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针对“安全资产”的概念、度量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全文的章节安排以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论文所要研究的主题、研究思路以及论文框架,并说明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此章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安全资产的特质、属性以及功能三个维度对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分别从供给层面和需求层面对安全资产短缺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相关理论的演变过程,从资产短缺理论的提出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再到提炼出安全资产的概念和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部分对国内外关于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助于掌握和了解安全资产短缺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第三章,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阐述。本章将会对资产短缺假说提出后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梳理,便于针对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经济现象给出严谨的解释,找到一个合理测度安全资产短缺程度的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分析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成因以及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并赋予经济学含义。第四章,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界定、测度与相关经济现象分析。此章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界定了中国安全资产的范围,明确相关概念所对应的统计口径并说明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归纳出安全资产的定义、属性以及作用;第二,参照已有的实证研究经验,在衡量资产短缺程度的常用指标C-I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全资产占比指数SAI。结合新的衡量指标,更加全面地对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进行测度并且做出短期预测。研究发现我国存在安全资产短缺的问题并且预计在2020年之前还有持续恶化的趋势;第三,从安全资产短缺的角度分析以下经济现象:中国高储蓄低消费、实际利率持续走低、流动性过剩、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通货膨胀出现结构性特征,便于读者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中国的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第五章,中国安全资产短缺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这一章,笔者分别从资产短缺程度和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两个渠道实证分析了实际利率、金融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以及房地产发展状况这四个影响因素对于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影响机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资产短缺程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金融发展速度和实际利率。通过实证结果可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金融市场发展速度都会对资产短缺程度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并且影响将持续存在;同期实际利率的变动对于资产短缺程度的负向影响并不显着,但是长期来看,二者显示呈现正相关关系随后会转变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影响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经济增长率以及房地产发展状况。短期来看,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从长期来看,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对于来自实际利率的冲击总体上呈现正向响应;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经济增长率都会对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产生负向影响。由此可见,快速的经济发展反而会加剧安全资产的缩水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和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之间在短期内呈现正相关关系,然而从长期来看,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第六章,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于本文研究结果的总结,包括中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测度结果及短期预测、影响因素以及成因。二是根据前文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放缓经济增速、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型;加快金融市场深化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国民财富的载体将逐渐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三是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和研究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对于资产短缺问题的研究数据大多只更新到2012年左右,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开始出现下滑,一改往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相较以往研究数据有所更新。第二,在资产短缺假说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近期相关研究对于这一理论的扩充和完善。在深刻把握安全资产短缺成因、测量方法以及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拟定义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的范围。第三,由于C-I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整体可投资金融资产的供求差异,并没有对这些金融资产进行细化分类,更没有体现出“安全资产”的短缺程度。所以本文在C-I指数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拓展:在衡量整体金融资产的供需缺口的同时,构建安全资产占据整体金融资产的比率SAI指数,通过C-I指数和SAI指数共同反映出资产短缺背景下安全资产相对整体金融资产的变动情况。第四,本文对于中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研究皆通过考察两项指数的测度结果得出,更为全面地分析中国资产短缺以及安全资产缩水的现状,力求探寻到缓解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同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多角度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

刘子佳[6](2016)在《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文中研究说明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给经济带来过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减缓的双重打击,而这种影响往往超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能力。目前,我国对部分大宗商品的进口依存度比较高,而且我国进口市场、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不足,致使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具有较大程度的外生性。时值人民币汇率改革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怎样的?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会如何影响国内通胀率?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是什么?进口大宗商品的影响是否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掌控之中?本文的研究正是试图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为标准选择进口大宗商品的代表性品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两类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以衡量大宗商品真实进口价格的变化情况;其次,鉴于我国通胀率变化所具有的结构性特征和非线性特征,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检验不同状态下包括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在内的若干因素对不同通胀率度量指标及其之间关系的影响;再次,进一步定性分析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比较不同时期传导机制的变化,梳理不同的传导机制及其综合传导过程,探讨传导机制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等,以期更深入地探究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时间不一致性假设前提下,分析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对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以期了解在二者存在紧密联系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合理地抉择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的构建方案,包括分析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中的外生性成分、统计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以选择代表性品种,以及分别提取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两类进口大宗商品真实价格变化率的主成分等,并识别出所构建的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进口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和存用比情况等;第二,拓展了关于通胀率非线性变化特征的研究,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检验了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通胀率影响,比较了不同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组合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估计效率,并发现资源性产品比农产品对产成品通胀率和消费品通胀率之间差异的影响要大,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上升时,通胀率的差异会相对缩小,而在工业增加值下降时,差异将相对扩大;第三,总括了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途径下对通货膨胀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传导机制,识别了影响传导机制的变化因素如需求弹性、市场情绪和货币政策等,并认为对于货币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来说,大宗商品价格冲击触发通货膨胀是一个较大概率事件;第四,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相机抉择可能产生的时间不一致性和选择两难性,使用信息容量大、参数时变的TVP-FAVAR模型克服了计量模型本身产生的“价格之谜”并突破了模型变量之间的线性约束条件,实证分析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在短期内和长期内对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通货膨胀可能产生的二次传导问题,并认为,当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戳破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美景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谨慎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应尝试使用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税收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Claudio Borio,Magdalena Erdem,Andrew Filardo,Boris Hofmann,韩丽颖,瞿亢,刘兰兰[7](2015)在《论通货紧缩的成本:历史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出现持续下降时,货币成本随之上升,因此会引发关于通货紧缩的担忧。本文基于1870-2013年期间38个经济体的数据,从实证角度检验了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历史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关系非常薄弱,并且这一关系主要存在于大萧条时期。然而我们发现,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下跌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房地产市场尤为明显。我们并未发现高负债会引起商品和服务成本的提高,即债务通货紧缩。其中的例外是,房地产价格和私人债务之间相互影响引起的经济下滑。

Claudio Borio,Magdalena Erdem,Andrew Filardo,Boris Hofmann,韩丽颖,瞿亢,刘兰兰[8](2015)在《论通货紧缩的成本:历史回顾》文中提出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出现持续下降时,货币成本随之上升,因此会引发关于通货紧缩的担忧。本文基于1870-2013年期间38个经济体的数据,从实证角度检验了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历史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关系非常薄弱,并且这一关系主要存在于大萧条时期。然而我们发现,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下跌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房地产市场尤为明显。我们并未发现高负债会引起商品和服务成本的提高,即债务通货紧缩。其中的例外是,房地产价格和私人债务之间相互影响引起的经济下滑。

杜奇睿,武胤[9](2015)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运行趋势及影响》文中提出2014年6月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轮暴跌。预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低位运行,这对我国经济运行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一、大宗商品价格运行情况(一)价格整体持续暴跌2014年6月开始,大宗商品

孙俐婧[10](2010)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国际性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原有运行轨迹发生了较大变化。从2008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压力逐渐增强,至2009年2月通缩态势已经明朗,季节调整后的月度CPI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2月起至2009年10月连续9个月负增长,出现轻度通货紧缩。在此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体中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深层次结构矛盾凸显。为应对此次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中国政府从2008年11月起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底成功走出了通缩阴影,实体经济开始复苏,物价水平稳步回升,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通胀预期开始增强,但并未进入现实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中国改革开放后真正经历的一次通货紧缩发生在1998-2003年初,与本轮通货紧缩相似,导火索都是外部冲击,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轮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以往发生的通货紧缩进行经验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但本文并未局限于对通货紧缩的研究,而是针对后危机时代通货紧缩压力消退而通胀预期逐渐增强的特殊时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二、通货紧缩将持续较长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货紧缩将持续较长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十四五”时期做好预期管理的一个视角——日本和美国预期管理政策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献综述
二、 日本和美国预期管理政策实践及效果评价
    (一)日本的预期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1.背景和主要政策
        2.政策效果评价
    (二)美国的预期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1.背景和主要政策
        2.政策效果评价
三、预期管理政策实践的比较研究——日本央行与美联储的不同成效
    (一)日本央行预期管理政策效果不佳的问题分析
        1.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政府未能及时采取有力政策,国内逐渐形成了通货紧缩粘性预期
        2.日本央行存在“言行不一”问题,损害了自身信誉并影响公众预期
        3.财政政策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未能成为预期管理政策的有力支撑
        4.国内经济结构问题积重难返,严重制约预期管理政策的成效
    (二)美联储预期管理政策取得成效的机理分析
        1.较早进行预期管理探索,为危机时期的政策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2.适时而有力地实施预期管理政策,对稳定长期通胀预期发挥了作用
        3.及时调整前瞻性指引方式,提高了预期管理的政策效果
        4.保持“言行一致”的做法,加强和稳定了预期管理的效果
        5.学者型官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明显提高了美联储的政策科学性
    (三)日本与美国预期管理成效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1.实施预期管理政策的基本背景有重大差异
        2.实施预期管理政策的条件和手段有重大差异
        3.实施预期管理政策的决心和力度有重大差异
四、 借鉴国际经验探寻我国“十四五”加强和搞好预期管理的思路
    1.深入研究和选择合适而有效的预期管理方式
    2.调控政策要尽量设计和公布确定的实施时间
    3.调控政策要努力处理好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关系

(2)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重点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二)政府救助范畴
        (三)政府救助措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预期收益分析
        (二)预期成本分析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退出原则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四、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五、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六)包商银行接管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ARCH效应检验
        (三)模型拟合
        (四)结果分析
        (五)小结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一)VAR模型的构建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四)小结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五)小结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政策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3)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货币政策框架与政策工具:基于文献的梳理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一、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内涵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间目标的关联
        四、政策规则与操作框架匹配
        五、货币政策框架及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工具体系
        一、MMT内涵及发展
        二、MMT的政策框架及运行机制
        三、MMT及其工具的局限性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文献综述
        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章 货币政策工具:类别、功能与局限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功能与局限
        一、存款准备金
        二、再贴现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第二节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与局限性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概述
        二、量化宽松
        三、前瞻性指引
        四、负利率
        五、扭曲操作
        六、货币互换
    第三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内涵与运作机制
        二、主要特点和不足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与有效性提升
        二、多样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有效性的提升
        三、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再认识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多元化货币政策工具应用
    第一节 危机爆发与常规政策应对
        一、次贷问题演变为次贷危机
        二、危机早期的常规货币工具运用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与流动性支持工具创新
        一、次贷危机升级为系统性危机
        二、流动性支持工具的创新与运用
        三、小结:流动性创新工具的有效性
    第三节 危机应对、国有化与量化宽松
        一、系统重要性机构救助:担保、注资与国有化
        二、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提供与资产负债表修复
        三、小结:量化宽松和扭转操作的有效性
    第四节 新型政策工具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正常化
        一、非常规工具取得较大成功
        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第五节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重启
第五章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欧元区的分析
    第一节 欧央行传统政策框架
        一、欧元区传统货币政策框架
        二、物价稳定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下的货币工具应用
        一、系统性危机下的经济表现
        二、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三、金融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主权债务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
        一、希腊引爆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债危机、利率目标与结构性货币工具运用
        三、债务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四节 通货紧缩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一、负利率政策
        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三、资产购买计划
        四、欧元区前瞻性指引
        五、通货紧缩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六、不确定的未来与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
第六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市场传导及实体经济传导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分析
        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二、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政策意图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验证的两个环节
    第二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实证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数据描述
        三、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SHIBOR的影响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影响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综合分析
    第四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初步探索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传导中的理论设计
        二、市场利率、融资溢价与政策传导:违背理论
        三、分阶段后的传导机制:结果改善
        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考察:特殊的变化
    第五节 简单结论
第七章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升:从数量型到价格型的转型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基本历程
        一、国家银行到中央银行的过渡阶段
        二、中央银行制度建设阶段
        三、中央银行制度调整完善期
    第二节 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中间目标的政策有效性评价
        一、信贷调控、广义货币与经济增长
        二、广义货币与物价稳定
        三、汇率改革、外汇占款与货币供应
    第三节 以基准利率为核心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难题
        一、职能定位:价格型政策难以全面替代数量型政策
        二、中间目标:价格型核心工具的空缺
        三、传导机制的考察:缺乏基础利率
        四、职能权衡: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完善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一、构建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二、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三、重点推进数量型框架向价格型框架转型
        四、着力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的演进概述
    第一节 19世纪早期
    第二节 20世纪初叶
        一、消费不足论
        二、纯货币理论
        三、投资过度论
        四、心理理论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货币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二、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第三章 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与事实性描述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概念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研究中的三种事实
    第二节 经济周期的类型
        一、存货周期
        二、固定投资周期
        三、建筑周期
        四、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经济周期阶段划分
        二、经济周期定量划分方法
    第四节 经济周期指标
        一、经济周期指标的分类
        二、经济周期指标的选取标准
    第五节 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
第四章 方法论与理论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基础
        一、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演进回顾
        二、主观视角的研究范式
        三、个人视角的分析模式
        四、以人类行为学为特征的方法论
    第二节 奥地利学派基本理论前提
        一、知识
        二、时间
        三、竞争
        四、自发秩序
    第三节 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中的经济过程
        一、系统科学
        二、复杂适应性系统
        三、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的经济过程
第五章 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微观理论基础
        一、时间偏好原理
        二、货币—价格形成机制
        三、企业家理论
        四、资本及生产的结构
    第二节 经济系统主体分析与关键假设
        一、金融部门
        二、生产部门
        三、消费部门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
        一、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功能耦合分析
        二、信贷扩张的初始过程
        三、信贷扩张的经济效应
        四、信贷扩张的强化循环机制
        五、信贷扩张的自逆转性
        六、经济行为主体的跨期协调失衡
        七、经济危机的发生与传导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二、经济周期中的货币政策
        三、市场自我调整机制的失灵
        四、经济周期中的财政政策
        五、国际贸易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5)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论文创新点
        1.3.2 论文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安全资产的内涵
        2.1.1 安全资产的定义
        2.1.2 安全资产的创造
        2.1.3 安全资产的功能
    2.2 安全资产短缺的源起和发展
        2.2.1 安全资产短缺的源起
        2.2.2 安全资产的供需失衡
        2.2.3 安全资产短缺的经济后果
    2.3 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研究进展
        2.3.1 安全资产短缺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3.2 安全资产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
    2.4 研究总结与评述
3 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阐述
    3.1 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概述
        3.1.1 资产短缺假说理论模型
        3.1.2 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
        3.1.3 安全资产市场的供需均衡模型
    3.2 安全性陷阱理论阐述
        3.2.1 安全性陷阱
        3.2.2 流动性陷阱
        3.2.3 流动性陷阱与安全性陷阱的区别
    3.3 梳理与总结
4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界定、测度与相关经济现象分析
    4.1 中国安全资产的界定
        4.1.1 中国安全资产的定义和范围
        4.1.2 中国安全资产的作用
    4.2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测度
        4.2.1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测度方法说明
        4.2.2 指数中各指标统计口径的设定
        4.2.3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测度结果
    4.3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短期预测
        4.3.1 模型理论介绍
        4.3.2 基于ARMA模型对C-I指数的短期预测分析
        4.3.3 基于ARIMA模型对SAI指数的短期预测分析
    4.4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经济现象分析
        4.4.1 高储蓄低消费
        4.4.2 实际利率持续低迷
        4.4.3 流动性过剩、面临陷入“安全性陷阱”的风险
        4.4.4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通货膨胀出现结构性特征
5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模型介绍和指标说明
        5.1.1 模型介绍
        5.1.2 建模步骤
        5.1.3 指标说明
    5.2 基于SVAR模型的资产短缺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VAR模型的构建及稳定性检验
        5.2.3 SVAR模型Ⅰ的构建及其同期系数估计
        5.2.4 SVAR(3)模型Ⅰ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5.3 基于SVAR模型的安全资产占比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建立VAR模型以及稳定性检验
        5.3.2 构建SVAR模型Ⅱ及其同期系数估计
        5.3.3 SVAR(5)模型Ⅱ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5.4 研究结论
6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1.1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现状
        6.1.2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影响因素
        6.1.3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成因
    6.2 政策建议
        6.2.1 经济发展目标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6.2.2 推动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6.2.3 国民财富的主要载体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
    6.3 研究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理论研究现状
        二、经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一、论文的结构安排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进口大宗商品及其价格指数
    第一节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情况概述
        一、我国的大宗商品进口
        二、围绕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争夺
        三、进口大宗商品的种类和性质
    第二节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外生性
        一、外生性与内生性的区分
        二、进口依存度标准
        三、进口大宗商品的代表品种
    第三节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构建
        一、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模型
        二、大宗商品真实进口价格的变化率
        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
第三章 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的通胀率变化情况
        一、我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通胀率的度量指标
        三、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通胀率的变化特征
        一、通胀率中的稳定成分
        二、通胀率的结构性特征
        三、通胀率的非线性特征
    第三节 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一、通胀率的影响因素
        二、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传导
        三、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第四章 传导机制的变化:1973~74年和 2007~08年的比较
    第一节 两个时期的回顾
        一、1973~1974年期间
        二、2007~2008年期间
        三、两个时期的比较
    第二节 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一、对称性传导机制
        二、非对称性传导机制
        三、传导机制的总括
    第三节 传导机制中的变化因素
        一、需求弹性因素
        二、市场情绪因素
        三、货币政策因素
第五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立场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三、包容还是抑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财政政策的立场
        二、财政政策的作用
        三、合作还是独立
    第三节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影响
        一、政策的依规则行事和相机抉择
        二、政策冲击的时变反应
        三、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论通货紧缩的成本:历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通货紧缩的历史回顾
二、价格下跌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联性
三、商品和货币价格、资产价格通货紧缩:哪个成本更高
四、对所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期的分析
五、持续性通货紧缩分析
六、债务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七、结论

(9)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运行趋势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宗商品价格运行情况
    (一)价格整体持续暴跌
    (二)各品种走势分化明显
二、原因分析
    (一)美元持续大幅升值
    (二)有效需求不足
    (三)炒作因素减弱
    (四)部分品种供给过剩
    (五) 政治经济博弈交织,原油成为价格暴跌的“领头羊”
三、未来运行趋势
    (一)总体趋势
        1.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
        2.不具备全面上涨的基础
        3.地缘政治风险是不确定因素
    (二)各品种走势
        1.原油价格将维持在低位
        2. 基本金属价格低位运行 ,部分品种略有回升
        3. 农产品价格将保持稳定 ,有下行压力
四、对中国的影响
    (一)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二)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
    (三)国内部分行业经营压力加大
    (四)可能引发输入型通缩
五、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扩大重点商品进口
    (二)加强对相关行业的调整力度
    (三)加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四)多种措施应对通缩风险
    (五)建立和完善大宗商品研究机构和信息发布机制

(10)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有关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一、费雪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凯恩斯的通货紧缩理论
        三、弗里德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四、加利·西林的通货紧缩理论
        五、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六、对国外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国内有关通货紧缩的理论综述
        一、生产能力过剩论
        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论
        三、债务紧缩论
        四、对国内通货紧缩理论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货紧缩的历史经验分析
    第一节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
        一、大萧条的历史背景
        二、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国内影响
        三、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国际影响
        四、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90年代的通货紧缩
        一、日本通货紧缩的时代背景
        二、日本通货紧缩产生的国内因素
        三、日本通货紧缩产生的国外因素
        四、日本通货紧缩的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下的通货紧缩
        一、亚洲金融危机下通货紧缩的国际影响
        二、亚洲金融危机下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途径
        三、世界各国对通货紧缩的治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次贷危机的爆发及扩散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三、抑制全球贸易发展
        四、加剧全球物价水平波动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对物价稳定的影响
        三、对就业的影响
        四、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五、对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本轮通货紧缩的判定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判断标准的界定
        二、本轮通货紧缩的背景分析
        三、本轮通货紧缩的判定
        四、本轮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实证分析
        一、对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定性分析
        二、对本轮通货紧缩成因的VAR及脉冲响应分析
        三、实证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治理通货紧缩及通缩过后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1998-2003年初中国的通货紧缩及治理经验
        一、通货紧缩概况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三、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
        四、治理通缩政策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中国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一、通胀预期的现状
        二、通胀预期产生的原因
        三、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通货紧缩将持续较长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十四五”时期做好预期管理的一个视角——日本和美国预期管理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 郭克莎,沈少川. 财贸经济, 2020(12)
  • [2]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D]. 郝飞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D]. 王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 张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6]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D]. 刘子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7]论通货紧缩的成本:历史回顾[A]. Claudio Borio,Magdalena Erdem,Andrew Filardo,Boris Hofmann,韩丽颖,瞿亢,刘兰兰. 《国际货币评论》2015年合辑, 2015(总第29-38期)
  • [8]论通货紧缩的成本:历史回顾[J]. Claudio Borio,Magdalena Erdem,Andrew Filardo,Boris Hofmann,韩丽颖,瞿亢,刘兰兰. 国际金融研究, 2015(08)
  • [9]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运行趋势及影响[J]. 杜奇睿,武胤. 国际经济合作, 2015(05)
  • [10]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D]. 孙俐婧. 黑龙江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通货紧缩将持续更长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