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视角下中医肝肾与皮肤免疫网络的关系

银屑病视角下中医肝肾与皮肤免疫网络的关系

一、从银屑病论中医肝肾与皮肤免疫网络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1](2021)在《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寻常型(反向)银屑病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门诊就诊患者,将患者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包含35例患者。实际完成数量共97例,其中治疗1组31例,予散风苦参汤口服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治疗2组34例,予散风苦参汤口服;对照组32例,予疗癣卡西甫丸口服。分别于治疗第0天,第7±2天,第14±2天,第21±2天,第28±2天对患者的客观指标及主观指标进行记录,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23水平。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PASI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的PASI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1组优于治疗2组(P<0.05)。2.临床观察结束后,治疗1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10%,治疗2组为79.4 1%,对照组为71.88%,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 5)。3.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23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的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1组高于治疗2组(P<0.05)。结论:1.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寻常型(反向)银屑病湿热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PASI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2.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能够降低血清中IL-2 3水平。3.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寻常型(反向)银屑病湿热证是安全有效方法。

黄强[2](2021)在《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治疗轻、中度头皮银屑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治疗轻、中度头皮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该方案对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指数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轻、中度头皮银屑病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按照本课题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选取60例轻、中度头皮银屑病患者,以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予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治疗;对照组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联合卡泊三醇搽剂序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2月。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及治疗8周末的皮损情况、症状积分、Scalpdex评分、总费用和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水平指数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分析处理相关数据,证实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治疗轻、中度头皮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于疗程结束后对除临床疗效判定为无效以外的所有患者进行3月随访,分析比较实验两组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综合评估比较年龄、性别、病程、PASI评分、Scalpdex评分、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含量及CD4+/CD8+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2.两组第2、4、8周PAS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案均能使患者头皮部皮损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组组内PASI评分:第4周与第2周相比较,P<0.05;第8周与第4周相比较,P<0.05。对照组组内PASI评分:第4周与第2周相比较,P<0.05;第8周与第4周相比较,P>0.05。两组组间PASI评分:第2周相比较,P<0.05;第4周相比较,P>0.05;第8周相比较,P>0.05。说明对照组方案在治疗开始的前2周生效更为迅捷,其疗效的发挥主要集中于前4周,第4到8周阶段患者皮损症状较前4周相比改善不明显;而试验组方案疗效发挥较为平稳,在整个治疗周期内患者皮损症状均能得到持续改善。3.实验前后两组组内Scalpdex评分相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第2、4周两组组间评分相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两组组间评分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第4到8周阶段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更高。4.两组实验前后组内外周血中CD4+、CD8+、CD4+/CD8+值相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案均能使患者外周血中CD4+、CD8+、CD4+/CD8+水平得到改善。两组第4周末组间外周血中CD4+、CD8+、CD4+/CD8+值相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第8周末组间外周血中CD4+、CD8+、CD4+/CD8+值相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方案在第4到8周阶段改善患者外周血中CD4+、CD8+、CD4+/CD8+水平程度优于对照组。5.整个疗程,实验两组总平均费用相比较,P=0.026<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所选治疗方案较对照组更为经济。6.实验两组总的激素使用量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所选治疗方案激素使用量明显更少。7.治疗周期结束后,实验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93.33%,经秩和检验,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着(P>0.05),说明两种方案总的临床疗效相当。8.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4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经统计学计算,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更高。9.疗程结束后对除临床疗效判定为无效以外的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并处理相关数据,实验两组复发率分别为3.57%、25.0%,经统计学计算,二者差异显着(P<0.05),说明试验组治疗方案的疗效持久性更佳。结论:1.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治疗方案应用于轻、中度头皮银屑病的治疗与临床上西医常用治疗方案相比,在疗效不逊于对方的同时还可以极大的降低费用,减少激素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安全性更佳,疗效更为持久,值得推广。2.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疗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节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以重整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郭杰[3](2020)在《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与血清TSLP、TLR2、IgE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屑病湿疹样变是指在确诊为银屑病(Psoriasis PS)同时又伴有渗出、糜烂、水疱、结痂、抓痕、苔藓化等湿疹样皮损。在临床中可见到部分银屑病患者在病程中皮损出现湿疹样改变,银屑病患者被误诊为湿疹类皮炎的报道也并不少见。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对这类银屑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湿疹治疗后银屑病病情能较快缓解。目前关于银屑病出现湿疹样皮损的机制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已有大量研究提示银屑病与以湿疹样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变应性皮肤病之间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在皮肤屏障改变、免疫紊乱方面。文献提示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2、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在湿疹(Eczema)、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等变应性皮肤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银屑病血热证(进展期)是银屑病炎症较明显阶段,是观察研究银屑病湿疹样变的重要时期。本实验基于变应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对血热证银屑病患者发生湿疹样改变与上述三因子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入组患者血清TSLP、TLR2、IgE表达情况,比较三因子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及与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的相关性,进而探索TSLP、TLR2、IgE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发生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的作用,为银屑病湿疹样变患者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湿疹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深入探索银屑病湿疹样变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基础资料(PASI值、BMI、瘙痒情况)的差异,探索哪些因素参与到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的符合中医血热证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计55例。根据患者皮损有无湿疹样改变分为寻常型银屑病伴湿疹样变组(实验组)和寻常型银屑病无湿疹样变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实验组25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发病年龄、病程、起病诱因、PASI评分、瘙痒程度等指标。用ELISA测试患者血清中TSLP、TLR2、IgE的含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pearson做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spearman做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ROC曲线下面积描述三因子对银屑病湿疹样变的预测价值。以P<0.05作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血清中TSLP、TLR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gE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05)。2.瘙痒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性(P=0.043<0.05)。3.实验组BMI和PASI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血清中TLR2与TSLP之间呈正相关性(r=0.853,P=0.00<0.01);IgE与 TLR2(r=0.670,P=0.00<0.01)、TLSP(r=0.675,P=0.00<0.01)呈正相关性。5.TSLP(AUC=0.718,P=0.006<0.01)、TLR2(AUC=0.752,P=0.001<0.01)与银屑病湿疹样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1.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组血清中TSLP、TLR2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湿疹样变组。提示着TSLP、TLR2参与到银屑病患者皮损发生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2体重指数、PASI程度与银屑病发生湿疹样变未见明显相关。3.银屑病的瘙痒症状与银屑病湿疹样变有显着相关。4.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患者血清中TSLP、TLR2、IgE之间呈正相关,TLR2-TSLP对银屑病患者发生湿疹样改变具有预测诊断价值。

赵鹏飞[4](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胡霞[5](2020)在《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临床指标(PASI、DQOLS等)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疗效及安全性。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察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变化,并与健康人作对比。基于Th17/Treg平衡总结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可能免疫机制和加味凉血消风散效用靶点。方法:根据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纳入标准,将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将符合健康人入组标准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为期8周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干预,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及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结果:1、临床观察指标:实验组治疗后比较:PASI评分、DQOL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合PASI评分的改善,得出:显效5例,有效22例,其中皮损改善达到PASI50者27例,对这27例患者随访发现,6个月未复发者占77.8%。2、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1)实验组治疗前比较:Th17、Treg、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2)实验组治疗后比较:Th17、Treg以及Th17/Treg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P<0.05),Th17、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差异(P>0.05),Treg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实验组治疗前后变化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变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存在Th17/Treg失衡,炎症性Th17高表达,免疫调节Treg低表达可能是伏邪致银屑病复发和血热证的物质基础,针对复发型银屑病“本虚标实”核心病机拟定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可以通过上调抑炎细胞Treg,下调促炎细胞Th17,使Th17/Treg炎症-免疫轴趋于平衡来治疗复发型银屑病,其调节Th17/Treg平衡机理可能是中医“伏邪”学说两大治疗原则“扶正与透邪”的免疫学内涵。本方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起效时间快,有效缩短了病程,8周治疗后,明显改善血热证症候和PASI,随访发现有效地延长了复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张元瑜[6](2020)在《银屑平丸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p21、p63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银屑平丸对咪喹莫特(IMQ)乳膏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p21和p6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只白变种实验室(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维A胶囊组、银屑平丸高、中、低剂量组,8只/组。所有小鼠祛除背部毛发形成2cm×3 cm暴露皮肤区域,正常对照组予白凡士林软膏外涂,1次/d,62.5mg/次;其余5组小鼠均予以5%IMQ外涂诱导银屑病模型,均1次/d,62.5mg/次,连续操作8d。外用药物同时每日对各组小鼠行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鼠分别灌胃0.9%生理盐水0.4ml,阿维A胶囊组小鼠灌胃阿维A溶液0.4ml,银屑平丸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相应浓度银屑平丸溶液0.4ml,均1次/d,连续8d。最后一次给药24h后,观察并拍照记录小鼠皮损进行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运用光镜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HE染色病理分析、RT-PCR等方法检测小鼠皮损组织中p21、p63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皮损PASI明显增加。阿维A组、银屑平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皮损PASI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银屑平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皮损的组织病理变化均轻于模型对照组,且随着剂量增加,病理变化程度进一步降低;(3)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中p21、p63免疫组化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维A组、银屑平丸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中p21、p63免疫组化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且随着银屑平丸溶液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进一步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银屑平丸能显着降低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PASI评分,起到治疗及改善银屑病皮损的作用。(2)模型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P21、P63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及m RNA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证明银屑病的发生可能与P21、P63有关。(3)银屑平丸可降低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中P21、P63的数值含量,这可能是银屑平丸能有效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袁玲玲[7](2019)在《清热活血解毒方对银屑病NGF和CREB信号传导网络的影响》文中提出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疾病,是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涉及免疫、细胞增殖与凋亡、炎症、微血管异常等多个方面的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虽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严重的直接影响。目前从血论治是银屑病治疗的主要诊疗思路,刘瓦利教授认为银屑病的发病可概括为“一则三证多兼夹”,所谓一则是清热解毒法贯穿治疗始终。银屑病患者临床多具有病情顽固、长期不愈的特点,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用药灵活,方法多样,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然而其治疗的作用机制却有待于深入研究。随着银屑病发病率的日益增加,人们开始关注银屑病患者群体的生活状态,发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确切机制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清热活血解毒方药的含药血清可抑制多种银屑病相关细胞的体外增殖,且能够影响角朊细胞内cAMP水平、CaM、NF-kB基因的表达,而以上因子是银屑病相关信号传导通路:cAMP信号通路、Ca2+-CaMK、NF-kB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总结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古籍记载、现代中医药治疗的进展,包括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中药内治、中药外治和针灸治疗等方面。2.论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神经生长因子、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及其相关关系。第二部分 刘瓦利教授学术思想及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总结系统论述刘瓦利教授的学术渊源、治疗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及治疗银屑病的临证经验。第三部分临床研究清热活血解毒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清热活血解毒方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其与PASI、V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内服中药,为清热活血解毒方加减(土茯苓30g、北豆根6g、紫草10g、白花蛇舌草15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丹参15g、玄参10g、当归10g、甘草6g),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口服;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外用复方黄连膏,每天两次,治疗8周。疗效判定指标采用皮损的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法(PASI),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瘙痒程度,同时对中医辩证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组经过8周中药清热活血解毒方的治疗,痊愈1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对照组经过8周治疗,痊愈0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6%。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ASI评分::研究组治疗前PASI评分为11.23±2.45,治疗8周为4.33±1.07,治疗前与治疗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PASI评分为12.33±2.78,治疗8周为6.38± 1.47,治疗前与治疗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8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瘙痒程度:研究组治疗前VAS评分为7.70±1.17,治疗8周为0.53±0.06,治疗前与治疗8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为7.20±1.19,治疗8周为3.13±0.45,治疗前与治疗8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中医辩证评分的改善在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有统计学差异(P<O.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口干舌燥、心烦易怒、脉象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O.05),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心烦易怒评分的改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O.05)。清热解毒活血方研究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清热活血解毒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疗效确切,能够明显降低PASI、VAS值及改善各项中医辩证评分,用药安全。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清热活血解毒方对银屑病血瘀证患者血清NGF和CREB相关信号传导网络的影响目的:观察NGF、CREB信号传导网络相关因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中药的干预的主要靶点。方法: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抽取6ml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提取外周单核淋巴细胞。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检测经治疗前后,银屑病血瘀证患者外周血NGF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CREB信号传导网络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总体显示,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血清NGF高亲和力受体TrkA mRNA、NGF低亲和力受体P75 mRNA、CREB mRNA及其通路蛋白PKAmRNA、P38 mRNA、促进凋亡基因bax mRNA治疗前的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治疗后,清热活血解毒方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NGF高亲和力受体TrkA mRNA、CREB mRNA及其通路蛋白P38 mRNA的表达,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低亲和力受体P75mRNA、PKAmRNA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表达下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凋亡基因bcl-xl mRNA在治疗前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经8周治疗后表达量明显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NGF、TrkA、P75、p-CREB、PKA、P38、Akt、bax在外周血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bcl-xl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CREB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接近;经过8周治疗后,中药清热活血解毒方能够降低患者外周血中NGF、TrkA、P75、p-CREB、PKA、P38、Akt、bax的表达量,其中NGF、Akt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升高bcl-xl的表达量,治疗前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REB表达量也有上升。结论:经过8周清热活血解毒方治疗后,各因子(除CREB、bcl-xl外)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CREB、bcl-xl表达量呈上升趋势。

张乃月[8](2019)在《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常见临床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累及全球约2%的人口,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并且发病人数在不断增长[1.2]。银屑病最初的病理学改变是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角化过度、不全,并伴有多种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聚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法。现阶段普遍认为此病发生与免疫紊乱存在密切关系,多为体内及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多种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以上几种途径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炎性瀑布,致使皮损部位的炎性反应逐级放大,导致此病发生。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多潜能细胞,具有自我分化及更新能力,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sl,ESC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两类。而前者又可分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sl,HSCs)、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等,其中由于MSCs具有特殊的免疫调节功能和低免疫原性,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的疾病的治疗中。此外,MSCs还可以通过分泌众多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对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调控作用,并通过其免疫调控作用帮助机体恢复免疫平衡。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是免疫相关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银屑病发生的最初病理学改变是KC的异常增殖并伴有角化不全、过度,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及多种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此外银屑病的发生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失控有关,由此可见角质形成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中药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不错的临床疗效,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多遵循朱仁康朱老的治疗观点即将其证形归为“血热”、“血瘀”、“血燥”三类并对应以“凉血”“活血”“养血”的治疗方法。宋坪主任医师在继承多位名老专家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经验的同时提出,“玄府闭郁,肾精亏损”这一银屑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病机,并对应以“开通玄府、补肾培元”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治疗疗效。此外不同的医家学派对于银屑病的认识及治疗尚有不同思路及方法,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及其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将传统中医中药与免疫学进行结合,探索中药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将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银屑病发病机制结合起来,从而丰富银屑病中医治疗的内涵。因此,本课题在传承导师“开玄补肾”法治疗银屑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上结合当代医家对银屑病病机认识,总结其常用药物并进行归类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探索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及两者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MSCs、KC这两种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重要细胞入手,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初步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银屑病相关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初步研究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本研究采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技术、流式细胞术、RT-qPCR、ELISA等技术,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和KC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对炎性反应模型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及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这些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初步探索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综上,本项目基于以往资料和团队前期实验研究,分别探索中药有效组分对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功能,融合临床研究及细胞学研究,探索中医有效治法治疗银屑病的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丰富银屑病治疗内涵。研究目的1.明确射干苷、桃叶珊瑚苷对健康人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及其分别用LPS、Poly I:C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2.探讨黄芪甲苷、巴戟天多糖、丹皮酚对KC及用IL-22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AMSCs和KC,分别培养至第3代、第12代备用,选用临床上常用中药的有效组分作用于正常AMSCs和KC,运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对AMSCs和KC进行细胞增殖研究和周期鉴定,筛选出相应的药物浓度。2.利用RT-qPCR和ELISA法检验炎性反应模型中相关炎性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量,建立炎性反应模型。3.并将筛选出的中药有效组分作用于炎性反应模型,运用CCK-8实验,ELISA、RT-qPCR实验方法探讨中药有效组分对AMSCs、KC炎性反应模型细胞增殖影响、相关炎性因子及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结果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发现本次试验所选中药有效组分除桃叶珊瑚苷(25ug/mL)、苍术素(20ug/mL)之外,其他中药有效组分均能促进正常AMSCs的增殖(P<0.01或P<0.001)。白术内酯1、人参皂苷Rb1、射干苷、氧化苦参碱均能提高正常AMSCs的Gi期比例而降低G2期或S期比例(P<0.05或P<0.01);丹皮酚、黄芪甲苷能够降低健康AMSCs的Gi和S期比例而提高G2期比例(P<0.01或P<0.05)。使用LPS(20ng/uL)可促使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的分泌水平及mRNA表达量增加,从而建立AMSCs炎性反应模型;使用Poly I:C(25ug/mL)可促使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TNF-α、TGF-β的mRNA表达量增多,从而建立炎性反应模型。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明显促进LPS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中AMSCs增殖(P<0.05或P<0.001);射干苷、桃叶珊瑚苷促进Poly I C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中AMSCs增殖(P<0.05)。射干苷(50μg/mL)、桃叶珊瑚昔(100μg/mL)可明显降低LPS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8和IL-1β的分泌水平(P<0.05或P<0.01);同时两者均能降低LPS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FN-γ mRNA的表达量(P<0.05或P<0.01),且射干苷能降低TNF-amRNA的表达量(P<0.01),同时两者均有增加TGF-βmRNA表达量的趋势。射干苷(50μg/mL)、桃叶珊瑚苷(100μg/mL)均能降低Poly I:C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8的分泌水平(P<0.001 或P<0.01)。论文第二部分我们发现巴戟天多糖(25ug/mL)、丹皮酚(1Oμg/mL)、黄芪甲苷(20ug/mL)抑制正常KC增殖(P<0.001)。使用IL-22(50ng/mL)可促使KC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分泌水平及mRNA表达量增多(P<0.01),从而建立KC炎性反应模型。而以上中药有效组分则增加了炎症反应模型中IL-6、IL-8、IL-17、IL-1βmRNA的表达量。研究结论1、LPS可诱导健康AMSCs向促炎方向转变而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能降低炎性反应模型IL-1β、IL-8的分泌量及IL-6、TNF-α、IFN-γ mRNA的表达量而缓解炎症。2、poly I:C可诱导健康AMSCs向促炎、抑炎双向转变,而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能降低炎性反应模型中IL-8的分泌水平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3、中药有效组分黄芪甲苷20ug/mL、丹皮酚10ug/mL、巴戟天多糖25ug/mL白术内酯1 25ug/mL、白术内酯3 25ug/mL能够正常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

何中秋[9](2019)在《从Th1、Th2细胞角度探析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免疫学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痊愈至少一年以上的患者及健康人为对照,通过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对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皮损评价;应用流式细胞术对银屑病相关免疫因子Th1、Th2进行检测,从辅助T细胞免疫学角度总结银屑病易复发的免疫网络特点;并从免疫学角度总结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治疗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的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例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患者作为实验组,10例痊愈至少一年以上的患者、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皮损进行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实验组、对照组银屑病相关免疫因子Th1、Th2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并对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对照组(包括痊愈组、健康人组)Th1百分比测量值分别为18.2900?7.17456、12.8300?3.29479、11.5300?3.71425,表明实验组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Th1表达较痊愈组和健康人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0.016,<0.05)。2.实验组、对照组(包括痊愈组、健康人组)Th2百分比测量值分别0.9500?0.35040、1.2500?0.74424、0.8700?0.58699,表明实验组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Th2表达与痊愈组和健康人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4、0.716,均>0.05)。3.实验组PASI评分与Th1、Th2的相关性分析中,Th1相关性分析测量值为14.2167?5.70076,Th2相关性分析测量值为1.0233?0.58703,PASI评分平均值为16.5500?5.08991,相关性分析后表明Th1测量值与Th2测量值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29、0.815,均>0.05)。结论:本研究中,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Th1含量与健康人、痊愈者相比呈高表达,而实验组Th2含量与健康人、痊愈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可以佐证Th1在银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微观量化指标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检测Th1水平来作为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评判指标,另外也可以为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预后和临床诊治提供免疫学基础。而Th2对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作用机制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尚俊良[10](2018)在《调肝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一:肝与银屑病的研究概述通过纵览古代文献对肝与皮肤病的关系、银屑病与肝的关系、肝与银屑病的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发现银屑病与肝藏血、银屑病与情志关系密切,且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导致的过怒或抑郁是银屑病加重、复发的重要因素。临床上众多中医专家注重对“肝”基础生理功能的研究,分析银屑病与肝生理功能的相关性,采用清肝、泄肝、镇肝、疏肝、柔肝、养肝等多种调肝方法,且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情志疗法”治疗银屑病收效甚佳。同时,五脏与五味相应,银屑病患者的饮食禁忌要与食物的性味密切结合,“谨和五味”,禁忌有度,才可以“长有天命”。文献综述二:银屑病血燥证的研究概述血燥证是银屑病的一个基本证型,是银屑病发病转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纵览中医名家对银屑病血燥证的认识、银屑病血燥证的现代研究和中医治疗,发现银屑病血燥证与血的关系密切,临床实践中应辨证的看待白疤血燥与血热、血瘀的相关性,注重分析血燥证候的成因及不同兼夹证,中药内服和外治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独具优势;同时,中医药治疗银屑病血燥证存在缺乏科学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实验研究不足等问题,因此,从不同层面发掘和拓展中医药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优势,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实践。临床研究部分1.研究目的观察调肝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探讨“调肝养血解毒”法从补益肝血、调节功能二个方面对银屑病进行心神共调的作用,为优化银屑病血燥证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2.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设计,对银屑病(白庀)血燥证患者,进行规范化中医治疗银屑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疗效验证。将60例银屑病血燥证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按照2:1的比例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由于部分入组患者脱落,实际临床入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调肝养血解毒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养血解毒汤治疗,将对照组以及治疗组药物由北京中医研究所统一以中药煎煮机制成规格约200ml/瓶的中药药液。饭后半小时口服,早晚各一次,每次100ml。外用药物:对照组、治疗组均外用白凡士林软膏。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0、2、4、6、8周后,分别进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靶皮损及中医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评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3.研究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PASI评分、靶皮损评分、靶皮损单项症状(面积、浸润、鳞屑)评分、瘙痒程度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情绪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银屑病复发或加重的诱因中情志因素是第一位的,占总人数的30.19%。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ASI评分疗效情况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74.29%,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PASI评分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24>0.05),两组均无临床治愈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情况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6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1.1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9>0.05),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疗效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和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综合情绪测定评分疗效情况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20%,对照组总有效率5.56%,两组综合情绪测定评分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46>0.05),两组综合情绪测定评分疗效比较均无临床治愈者,治疗组综合情绪测定评分疗效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靶皮损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靶皮损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靶皮损评分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829>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靶皮损单项评分(鳞屑、浸润、面积)情况得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靶皮损单项评分(鳞屑、浸润)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两组靶皮损面积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39>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瘙痒程度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瘙痒程度评分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809>0.05)。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5),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149>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304>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临床症状阳性患者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口干舌燥阳性患者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口干舌燥阳性患者评分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484>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临床症状阳性患者评分疗效情况得出:治疗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口干舌燥、两胁胀满或胀痛、大便溏或干、失眠或多梦中医症状阳性患者评分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善太息、爪甲点状凹陷或增厚阳性患者评分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绪测定评分得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情绪测定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情绪测定评分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47<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情绪量表评分阳性患者个数得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情绪量表评分阳性患者个数治疗后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588>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情绪阳性患者综合情绪测定评分疗效情况得出:治疗组有效率为22.22%,对照组有效率为14.29%,两组情绪阳性患者综合情绪测定评分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57>0.05),两组均无临床治愈者,治疗组情绪阳性患者综合情绪测定评分疗效的总有效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情绪阳性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情绪阳性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情绪阳性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173>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情绪阳性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412>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情绪阳性患者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情绪阳性患者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比较两组情绪阳性患者PASI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对照组情绪阳性患者PAS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情绪阳性患者PASI评分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559>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情绪阳性患者PASI疗效评分情况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情绪阳性患者PASI疗效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66>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4.研究结论1、调肝养血解毒汤可明显降低银屑病血燥证患者靶皮损评分、靶皮损单项症状(鳞屑、浸润)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对靶皮损单项症状(面积)评分改善不明显。2、调肝养血解毒汤可明显降低银屑病血燥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特别是对口干舌燥、两胁胀满或胀痛、大便溏或干、失眠或多梦中医症状阳性患者评分改善优于单纯口服养血解毒汤;3、调肝养血解毒汤可明显降低银屑病血燥证患者综合情绪量表评分、情绪阳性患者中医症状评分、PASI评分,在调节情绪方面较养血解毒汤具有一定优势。4、调肝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疗效肯定,且无毒副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二、从银屑病论中医肝肾与皮肤免疫网络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银屑病论中医肝肾与皮肤免疫网络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1.1 病名的演变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治疗方法的认识
    2.西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
        2.3 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入选标准
        1.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观察方法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情况分析
        3.3 各项指标分析
        3.4 治疗前后皮损疗效评价
        3.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组方立法依据
    2.治疗方法说明
        2.1 方药分析
        2.2 疗癣卡西甫丸
        2.3 复方黄柏液涂剂
    3.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银屑病疗效分析
    4.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对银屑病患者血清IL-23 水平的影响
    5.小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录

(2)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治疗轻、中度头皮银屑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受试者生活须知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判标准
    2.4 总费用及激素使用量的统计
    2.5 安全性分析评估
    2.6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评估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分析
    3.3 两组患者疗程总费用比较
    3.4 不同时期两组患者激素使用量比较
    3.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3.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7 两组复发率比较
讨论
    1.立法依据
    2 组方及药物分析
        2.1 药物组成
        2.2 凉润祛疕方配伍分析
        2.3 单味药物分析
    3 淋洗疗法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探析
        3.1 传统中医对淋洗疗法的探析
        3.2 现代医学对淋洗疗法的探析
    4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作用机制探析
    5 淋洗治疗过程中头皮部按摩的作用探析
    6 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方案疗效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与血清TSLP、TLR2、IgE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1.中医对白疕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中医对白疕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与变应性皮肤病皮肤屏障、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1.皮肤屏障
        2.抗原提呈与T淋巴细胞活化及失衡
        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4.细胞因子
        5.Toll样受体与信号通路
        6.IgE
        7.变应性皮肤病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1.6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实验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2.2 ELISA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操作)
        2.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TLR2、TSLP、IgE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比较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PASI、BMI、瘙痒的差异比较
        3.4 实验组TSLP、TLR2、IgE之间的相关性
        3.5 实验组TLR2、TSLP、IgE与银屑病湿疹样变相关性
        4.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血热证作为研究证型分析
        4.3 TLR2-TSLP在银屑病湿疹样变中作用机制探讨
        4.4 瘙痒、PASI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介绍

(4)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样本采集
    3 仪器与方法
        3.1 仪器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5.2 体质指数分析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与质控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2 SDS-PAGE电泳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6 小结
    7 讨论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5)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1.病例来源
        2.病例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血热证辨证标准
        2.3 复发类型分类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和设置
        2.干预方法
        3.临床观察指标
        3.1 PASI评分
        3.2 症候积分评估
        3.3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
        3.4 安全性指标
        3.5 不良事件的观察、报告
        4.疗效、随访复发判定
        4.1 疗效评判
        4.2 随访复发评判
        5.样本量计算
        6.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7.实验室检测指标
        7.1 采集血样
        7.2 流式检测外周血Th17、Treg数量和分布
        7.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7.2.2 实验仪器
        7.2.3 实验步骤
        8.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组间基线比较
    2.临床观察指标结果
    3.流式检测结果
        3.1 Th17细胞
        3.2 Treg细胞
        3.3 Th17/Treg
    4.Th17、Treg与 PASI评分、DQOLS、病程相关性分析
    5.疗效
    6.复发率
    7.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1.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发型银屑病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于伏邪与银屑病复发的认识
        1.2 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与基于伏邪理论的加味凉血消风散配伍理念
    2.伏邪致病的物质基础研究
    3.银屑病分期(进行期)辨证(血热证)的物质基础研究
    4.CD4+T细胞分化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1 Th1/Th2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2 Th17/Treg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5.免疫异常与银屑病复发的关系
    6.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治本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免疫机制探讨
        6.1 Th17、Treg、Th17/Treg等结果分析及加味凉血消风散作用
        6.2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复发的影响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各类评分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银屑平丸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p21、p63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1 建模与分组
    2 给药
        2.1 给药剂量
        2.2 给药方法
    3 模型评价
    4 动物标本与取材
    5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5.1 皮损PASI评分
        5.2 组织病理观察
        5.3 免疫组化法检测
        5.4 RT-PCR法检测
    6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1 小鼠一般情况
    2 模型组BALB/c小鼠皮损变化情况
    3 各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的比较
    4 组织病理改变
    5 免疫组化结果
    6 RT-PCR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国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近现代医家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的概述
        1.3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现状
    2 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2.1 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现状
    3 导师对银屑病的认识
    4 银屑平丸的作用机制及药理学研究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otch 信号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清热活血解毒方对银屑病NGF和CREB信号传导网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NGF、CREB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刘瓦利教授学术思想及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总结
    1.学术渊源
    2.刘瓦利主任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
    3.刘瓦利教授银屑病临证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清热活血解毒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临床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评价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清热活血解毒方对银屑病血瘀证患者血清NGF及CREB信号传导网络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实验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创新性
小结
致谢
附图1
附图2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8)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治疗银屑病常用中药及其免疫调控作用
综述二 中医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功能的联系及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AMSCs及AMSCs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KC及KC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Th1、Th2细胞角度探析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免疫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血热证辨证标准
        1.2.3 复发类型分类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临床痊愈患者纳入标准
    1.5 健康人入组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入组前知情同意
    2.2 分组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3.观察指标
    3.1 PASI评分
    3.2 瘙痒程度评分
    3.3 实验室检测指标
        3.3.1 样品采集
        3.3.2 本实验所用到的实验试剂
        3.3.3 本实验所用到的实验仪器
        3.3.4 实验方案与步骤
4.统计学方法
5.研究结果
    5.1 各组间基线比较
        5.1.1 实验组分别与痊愈组、健康人组性别比较
        5.1.2 实验组分别与痊愈组、健康人组年龄比较
    5.2 实验室检查结果
        5.2.1 Th1、Th2 指标分布图
        5.2.2 Th1、Th2 统计结果对比
    5.3 PASI评分与Th1、Th2 的相关性分析
6.讨论
    6.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6.2 .国内外对银屑病“易复发”的机制研究
        6.2.1 基于中医“伏邪”理论银屑病“易复发”的机制研究
        6.2.2 基于“治未病”学术理论对防止银屑病复发的指导意义
        6.2.4 西医对于银屑病“易复发”的机制研究
    6.3 有关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研究成果
        6.3.1 从免疫因子角度研究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6.3.2 从信号通路角度研究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6.3.3 从基因层面研究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
    6.4 国内外防治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研究进展
        6.4.1 西医对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6.4.2 中医药在防治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研究进展
    6.5 辅助T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6.5.1 Th1/Th2 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关系
        6.5.2 Th17/Treg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关系
        6.5.3 Th22 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关系
        6.5.4 Th9 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关系
        6.5.5 其他免疫细胞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关系
    6.6 本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6.6.1 银屑病相关免疫细胞Th1 结果分析
        6.6.2 银屑病相关免疫因子Th2 结果分析
        6.6.3 PASI评分与Th1、Th2 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7.结论
8.不足与展望
    8.1 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8.2 对本实验的展望
9.致谢
10.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调肝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与银屑病的研究概述
        1. 肝与皮肤病的关系
        2. 银屑病与肝的关系
        2.1 银屑病的发病特点与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2 肝的功能失调是导致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3. 肝与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血燥证的研究概述
        1. 古代文献记载
        2. 近现代中医名家对银屑病血燥证的认识
        3. 银屑病血燥证现代研究
        3.1 银屑病血燥证的基础研究
        3.2 银屑病血燥证的临床分期
        3.3 银屑病血燥证的证候演变
        3.4 其他方面
        4. 银屑病血燥证的治则治法
        4.1 银屑病血燥证的中医内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
        4.2 银屑病血燥证的中医外治以润泽肌肤为主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3. 实验方案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临床疗效研究方案
        3.4 研究的伦理学
    五. 统计分析
        1. 数据处理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六.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病人入组情况分析
        1.2 基线情况分析
        2. 疗效评价指标的基线分析
        2.1 PASI评分分析
        2.2 靶皮损的评分分析
        2.3 中医症状的评分分析
        2.4 综合情绪测定评分
        3. 疗效评价分析
        3.1 各单项症状评分分析
        3.2 综合疗效指标评价
        3.3 脱落情况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分析
    七. 讨论
        1. 对银屑病血燥证的认识
        2. 情志因素与银屑病的相关性分析
        3. 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的相关研究分析
        4. 调肝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燥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八. 附表
    附表一: 银屑病临床体征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指标
    附表二: 情志筛查指标
    附表三: 靶皮损及中医主要临床症状指标
九. 知情同意签名页
十. 致谢
十一. 个人简介

四、从银屑病论中医肝肾与皮肤免疫网络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散风苦参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观察[D]. 林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药淋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凝胶序贯治疗轻、中度头皮银屑病的疗效观察[D]. 黄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与血清TSLP、TLR2、IgE的相关性研究[D]. 郭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D]. 胡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银屑平丸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p21、p63表达水平的影响[D]. 张元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清热活血解毒方对银屑病NGF和CREB信号传导网络的影响[D]. 袁玲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8]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D]. 张乃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从Th1、Th2细胞角度探析复发性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免疫学特点[D]. 何中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调肝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临床研究[D]. 尚俊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银屑病视角下中医肝肾与皮肤免疫网络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