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浓人为什么反对水库?

美浓人为什么反对水库?

一、美浓人为什么反水库(论文文献综述)

赖清波[1](2021)在《地景、生态与宰制性社会——钟理和的《笠山农场》再考察》文中指出环境议题在今天备受关注,钟理和早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笠山农场》中前瞻性地书写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笠山农场垦殖行动的失败,是建立在日本会社对台湾种植农场主的不平等压榨上,展示了殖民地经济如何被迫卷入帝国主义跨国资本的流动,也显现日本帝国对殖民地台湾的"生态宰制"。《笠山农场》蕴含了钟理和对日本殖民体制的批判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透过不同人物对待土地的态度,彰显了人与"土地社群"互赖共生的环境伦理。

黄秋菊[2](2020)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探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女性角色,包括了外显的角色规范和内在的心理感知,以彰显女性在客家文化中的话语权,并从中检视闽台客家文化的流变。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等民俗事象中,结果发现,第一,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或禁忌中,部分呈现出民俗规范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冲突,遵循文化传统与心理感受不一致,在父权架构下的客家社会,女性在民俗文化里有反抗的一面,有助于女性主体性的建立。第二,女性在民间信仰中,“孺人”从历史的光荣标志,成为今日思考性别位阶的破口,今日性别观念的提升,闽台客家呈现出族谱记载女性全名的性别平等时代。此外,六堆客家妇女在敬神的盘花技艺中,得到信仰和自我的支撑点。第三,客家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也在家庭教育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客家社会文风鼎盛功不可没。第四,客家民俗在闽台地区产生流变,福建地区较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成分,而台湾地区将许多民俗事象融合节庆扩大办理,凸显客家文化的多样性。

赖清波[3](2018)在《蝴蝶·水文·战争—吴明益作品中的历史记忆和自然关怀》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历史记忆”为切入点,选取吴明益三本自然书写作品《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以及小说《单车失窃记》为研究范围,吴明益其他作品为辅助参照,探讨吴明益如何从自然视角出发,来理解台湾的岛屿生命史,试图厘清吴明益作品中自然与历史间的繁复纠葛,自然书写并不只是书写自然本身,背后的深层观照更是整个岛屿的历史变迁。吴明益自然书写观察的对象从蝴蝶跨越到水文,显示了作者对台湾多面向的观照。透过自身野外观察的自然经验,吴明益从蝴蝶的生态习性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水文的踏查,直入人文、历史、环境等议题,引领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他把生态史与台湾的殖民史、原住民的发展史恰当地结合起来,为我们认识台湾土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单车失窃记》一书中,吴明益以“单车”为载体,让多条线索交叉并行,随着车轮的滚动,进入历史之流,向我们展现从日据到战后台湾纷繁的历史。吴明益糅合自然、战争、历史的书写,其背后的哲学关怀仍是指向自然的归依,期许重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多元的、包容的、超越人类视角的历史关怀。不管是自然书写还是小说创作,吴明益一以贯之秉持涵盖自然生态、物种、环境的生态文明史观。他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不同面向的历史图像,是自然与诗的结合,是现实与历史的交相印证。

林雨桐[4](2018)在《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中山市环铁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见证者”,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其保护与更新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历史街区作为遗产保护体系的中观概念,其连片的历史信息更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及风貌,更具地域识别性,而引人注目。但现实中的城市扩张需求使得历史街区危机重重,放眼世界,“社区营造”在国外似乎走出了一条历史街区复兴的“阳光大道”,这不得不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2011年,中山市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这是中山市多年来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极为重视所取得的成果。本文以此类地域性的历史街区为例,基于自主性的社区营造为研究视角,选取中山市“环铁城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社区研究、历史演绎、比较借鉴等研究方法和实地深入调查,系统地研究了环铁城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与地域性构成,开展了对其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探讨。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背景入手,对环铁城历史街区的总体概况及其特征以及发展与演变过程和由此所形成的移民文化、侨乡文化、商贸文化与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对其基于表征多元文化融合下形成的香山文化空间载体类型、分布和物质特征、组织规律及隐形逻辑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日本和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实践分析,进行社区参与、特色发扬、全面经营三方面的经验借鉴思考,从中分析了社区营造视角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物质形态的营造要素导入已具备条件。再从与日本“造町运动”相关营造因素的时空对照下,发现环铁城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仍存在营造要素碎片化、参与能力薄弱化、制度与意识桎梏化等困境。进而提出社区营造视角下环铁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针对性营造策略,主张引导积极的社区参与行为和构建合理的社区参与机制以解决保护与更新动力机制的问题,探讨社区营造策略的设计实践应用方法。最后,研究凝练地域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工作方法,提出一种认识和看待历史文化发展传播关联性的新视角,将有助于香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吕飞,方圆[5](2017)在《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大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启示——以台湾地区美浓镇为例》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是我国村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广大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历史记忆,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发展价值。针对当前我国大陆传统村落面临的文化特色缺失、人口外移、活力丧失、逐渐衰退甚至趋于消失的现状,以及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梳理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对美浓镇社区营造发展脉络、营造主体、营造模式以及优秀案例的分析,总结其在民间组织、社区意识和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对我国大陆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有益启示,包括:形成居民内在推动力;重视并扶持民间组织;凝聚居民集体意识;挖掘在地文化资源以及注重后续经营管理等。

石文博[6](2017)在《社区共同体的再生:传统村落活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不仅没有失去价值,反而变得愈发重要,对传统村落活化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我国的社会稳定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通过对比日本与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经验,可以发现,大陆地区乡村建设缺乏对于社区共同体的培养,致使乡村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化,本文通过对于乡村社区共同体培养的策略的研究,针对传统乡建的策略进行改良,在整体规划布局层面上引入社区共同体培养计划,形成传统村落活化一般性策略,该策略对乡村营造工作的各项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共同体培养任务,为乡村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等乡村营造工作增加了培养社区共同体的内容,使相关工作可以共同促进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最后以龙咀石村为例,通过对其乡村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结合“传统村落活化策略”生成了针对龙咀石村的活化策略,并按照该策略进行了设计以及部分建造的实践工作,验证该策略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力求能使传统村落在外界介入扶植的过程中,激发内在活力,从而获得自我永续存在的内在动力,实现传统村落的真正活化,并为今后的大陆地区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亚伦[7](2017)在《社区营造视角下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保护与永续发展研究 ——以阜平县龙泉关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乡村社区随之出现了人口疏化、人际关系日益冷漠、社区共同体意识逐渐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并引起广泛关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后来通过社区营造运动使很多社区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村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特色各异,长城关隘村落是传统村落中不可忽视的类型,其历史背景独特、人文内涵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对长城学中建筑学和人文地理学方面的拓展研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如今关隘的防御功能已经消失,大多数长城关隘村落也慢慢失去了自身的重要地位,难以恢复昔日的繁华景象。首先,论文对社区营造概念和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论述,较为清晰地展现了社区营造理论在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脉络与成果。从日本和台湾丰富的实践案例中,选取典型性代表深入论述和对比分析,不仅揭示了社区营造模式的优势,更为长城关隘村落进行社区营造提供了成功范例的借鉴。然后,论文对永续发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永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起源、定义内涵及其所包含的三大面向,并构建出适宜乡村社区的永续发展指标体系。接着,论文分析了河北地区典型长城关隘村落的形成原因、分布状况、研究价值及保存现状。结合社区营造采用不同的动力机制,适宜的更新与经营策略,从而提出适宜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的保护思路和永续发展策略。最后,以阜平县龙泉关村为例,指出其历史文化价值、发展优势以及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其进行社区营造的内在动力、外界环境和潜在障碍,提出营造策略,为其保护和永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赖清波,袁勇麟[8](2017)在《与蝶共舞,水中行走——论吴明益自然书写的历史记忆》文中研究说明吴明益作为台湾新生代的自然书写者,从《迷蝶志》、《蝶道》,到《家离水边那么近》,其自然书写观察的对象从蝴蝶跨越到水文,显示了作者对台湾多面相的观照。吴明益从蝴蝶的生态习性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水文的踏查,直入人文、历史、环境等议题,引领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生态史与台湾的殖民史、原住民的发展史恰当地结合起来,为认识台湾土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张政坤[9](2016)在《台湾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 ——以钟铁民的客家书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台湾着名文学家钟理和的长子,钟铁民自小深受父母的影响,钟理和全家从北京返回美浓客家庄之后,客家社会的民俗文化,不断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因而钟铁民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得以信手拈来。钟铁民承续父亲的衣钵,为书写客家社会而努力,为美浓客家社区的发展和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播而奔走。学术界对钟铁民及其作品关注较少,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其作品的文学评价,这与其在台湾客家社会中的地位相差甚远。因而,研究钟铁民文学作品的民俗书写、民俗记忆,对美浓客家庄来说,是对传统客家民俗文化的溯源,对其发展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美浓客家社会和谐发展的期许。民俗研究中的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应用于台湾客家文学中研究民俗,是民俗学研究范围的扩展,同时对文学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钟铁民文学作品中的客家人,包括客家妇女、平凡的小人物等形象。在钟铁民的笔下,美浓客家妇女既有传统客家女性“田头地尾、锅头灶尾、针头线尾、家头教尾”为家庭默默付出的经典形象,也有不堪忍受传统客家礼俗压迫而选择放弃人生的悲惨形象,更多是平凡世界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客家民俗很重要的一点是客家人与环境的关系,客家人多次迁徙的历史经历,促使他们逐渐养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也因此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之情。作为日常生活的客家民俗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为客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从钟铁民的文字中能够看出,对于触犯美浓客家人心理底线的环境破坏行为,客家人表现出了强烈地反对,并且为了维护美丽家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客家社会环境保护的队伍之中。客家民俗,作为客家社会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型溯每一位客家人,有效利用民俗的这一特性,对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吉洋[10](2015)在《爱乡护土理念的成年礼 “黄蝶祭”吸引台湾年轻人回归乡土》文中研究说明以保护生态为宗旨的台湾"美浓黄蝶祭",自1995年第一次举办以来,迄今已满20届。在客家话里,"蝴蝶"被称为"扬叶飞",美浓黄蝶祭的口号"扬叶飞飞归来",表达了期盼蝴蝶回归山林的愿望。

二、美浓人为什么反水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浓人为什么反水库(论文提纲范文)

(1)地景、生态与宰制性社会——钟理和的《笠山农场》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地景想象:作为文化地理空间的美浓
二生态殖民:日本帝国对殖民地台湾的生态宰制
三对待土地的态度:从“宰制”到“照管”
结语了解生存场域,与自然共生

(2)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闽台客家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
    第一节 生育礼仪、婚姻习俗与女性成年礼
        一、生育礼仪
        二、女性成年礼
        三、婚嫁习俗
    第二节 女性与民间信仰
        一、荣耀的标本:孺人
        二、客家妇女的信仰美学:盘花
    第三节 文教习俗
        一、客家地区文风的形成与发展
        二、敬字文化
第二章 闽台客家民俗的女性参与
    第一节 六堆特殊婚俗
        一、多子多孙油纸伞
        二、敬外祖与阿婆肉
        三、特异风俗:抽猴筋
    第二节 客家文教习俗与女性角色
        一、人文心理的探究
        二、女性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放足的女性
    第四节 客家民俗的女性禁忌
        一、生育禁忌
        二、婚俗禁忌
        三、经血的禁忌
第三章 客家女性在民俗的性别位阶
    第一节 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与地位
        一、硬颈精神的客家女性
        二、地位流动的客家女性
    第二节 客家女性在家族中的性别角色
        一、家庭经济的补充者
        二、家族宗法的被排外者
    第三节 客家婚俗的文化意涵与女性价值
        一、客家婚俗贶辞:讲四句
        二、客家婚俗中的女性价值判断
第四章 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流变
    第一节 民俗日常的现代转换
    第二节 文教习俗的在地转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受访者资料
附录2 六堆的由来与拓垦历史
附录3 田野笔记:敬外祖
附录4 田野笔记:美浓詹屋三奶夫人信仰的田野调查
附录5 田野笔记:六堆首位进士黄骧云
附录6 田野笔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蝴蝶·水文·战争—吴明益作品中的历史记忆和自然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动机与背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四节 台湾自然书写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作为主体的“自然”——从蝴蝶视域看台湾历史轨迹
    第一节 落失在陌生的景观里
    第二节 发现台湾:历史建构与土地记忆
    第三节 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生态征服
    第四节 生态殖民对台湾地景的改造
    第五节 土地是最珍贵的
第二章 山海共构——台湾水域生态历史的彰显
    第一节 溯溪而上:河流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二节 听海之音:海洋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章 战争救赎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借由自然写作建立小说的立体表现
    第二节 物的历史与战争记忆
    第三节 战争经验与反战立场
    第四节 从动物视角观看战争进程
    第五节 以生态眼光看历史与战争达成和解
结论
附录 为这一代人而写作——吴明益访谈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中山市环铁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
        1.2.1. 历史街区
        1.2.2. 社区营造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选择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理论意义
        1.4.3. 实践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5.1. 国外历史街区的研究
        1.5.2. 国内历史街区的研究
        1.5.3. 中山市历史街区的研究
        1.5.4.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1.6. 研究方法、框架与特色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6.3.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环铁城历史街区人文历史及其空间载体研究
    2.1. 总体概况及特征
        2.1.1. 地理区位——中国近代文明先驱之城
        2.1.2. 古城选址——天地合一之风水格局
        2.1.3. 发展定位——历史与人文生活体验之地
    2.2. 人文历史背景
        2.2.1. 铁城的由来
        2.2.2. 发展与演变
        2.2.3. 移民文化
        2.2.4. 侨乡文化
        2.2.5. 商贸文化
        2.2.6. 民俗文化
    2.3. 空间载体的类型与分布
        2.3.1. 空间载体的类型划分
        2.3.2. 空间载体在街区中的分布
    2.4. 空间载体的物质特征
        2.4.1. 中西合璧的创造——南洋化建筑
        2.4.2. 空间使用的智慧——人性化体验
        2.4.3. 发展之下的常态——陈列式展览
        2.4.4. 产权属性的潜力——“公有制”主导
    2.5. 组织规律与隐形逻辑
        2.5.1. 明晰的街巷肌理
        2.5.2. 隐形的线性特征
    2.6. 小结
第三章 社区营造理论的相关研究
    3.1. 社区营造理论的相关阐述
        3.1.1. 国内外社区营造理论的发展概况
        3.1.2. 社区营造的内容
    3.2. 社区营造理论的实践应用
        3.2.1. 日本岐阜古川町营造实例
        3.2.2. 台湾高雄美浓小镇营造实例
    3.3. 社区营造的经验借鉴思路
        3.3.1. 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
        3.3.2. 本土化的特色发扬
        3.3.3. 可持续的全面经营
    3.4. 小结
第四章 社区营造视角下环铁城历史街区的因素分析
    4.1. 社区营造视角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4.1.1. 必要性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社区营造要素的导入
    4.3.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困境分析
        4.3.1. 营造要素的碎片化
        4.3.2. 参与能力的薄弱化
        4.3.3. 制度与意识的桎梏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社区营造视角下环铁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5.1. 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5.1.1. 城市记忆的可读性营造
        5.1.2. 传统文化的识别性营造
        5.1.3. 建筑肌理的修复性营造
        5.1.4. 街区景观的整体性营造
        5.1.5. 传统产业的创意性营造
    5.2. 保护与更新的动力机制
        5.2.1. 积极的社区参与行为引导
        5.2.2. 合理的社区参与机制构建
    5.3. 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5.3.1. 形态层面:线性保护
        5.3.2. 建筑层面:分类更新
        5.3.3. 环境层面:体验式保护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学术活动
致谢
附录

(6)社区共同体的再生:传统村落活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1.1.2 乡村文明的衰落
        1.1.3 乡村社区内在发展动力与能力的丧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社区营造
        1.3.2 传统村落
        1.3.3 乡村活化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综述
        1.4.2 大陆地区乡村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日本与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相关案例研究
    2.1 日本古川町社区的共同体自我修复型社区营造
        2.1.1 居民自主发起的物质环境改造
        2.1.2 以特色文化复兴为起点的传统文化保育
        2.1.3 以居民普遍认同为基础的地方风貌的延续
    2.2 台湾桃米社区的NGO介入型社区营造
        2.2.1 NGO的主导作用
        2.2.2 以“改造人”为起始的NGO工作
        2.2.3 NGO视野下发掘的当地资源优势产业
        2.2.4 通过NGO资源带来的更高品质的营造
    2.3 台湾美浓社区的自我救赎型社区营造
        2.3.1 外部压力下激发的共同体意
        2.3.2 共同体意识下逐渐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建设
        2.3.3 地方性共识下的价值观的重塑行动
        2.3.4 塑造共同体文化形象的意义
    2.4 日本与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2.4.1 日本社区营造经验总结
        2.4.2 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经验总结
        2.4.3 日本与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大陆地区乡村活化现状研究
    3.1 中国大陆地区的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3.1.1 以培养民力为目标的“五山模式”
        3.1.2 开创乡村内置金融模式的郝堂村实践
        3.1.3 产业植入激活乡村经济的莫干山计划
        3.1.4 通过技术创新传承传统民居形式的曼景法村实践
    3.2 中国大陆地区乡村活化的成果经验
        3.2.1 乡村经济发展与物质空间改善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3.2.2 NGO、政府与村民合力营造成为主流乡建模式
        3.2.3 注重引导村民参与乡建成为共识
    3.3 中国大陆地区乡村活化的问题分析
        3.3.1 大陆地区与台湾和日本地区社区营造模式的对比总结
        3.3.2 大陆地区乡村活化中乡村系统视野的缺失
        3.3.3 大陆地区乡村活化文化共同体的缺失
第四章 传统村落活化策略生成
    4.1 乡村系统的结构分析与修复策略
        4.1.1 乡村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4.1.2 乡村系统内部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分析
        4.1.3 乡村系统的修复策略
    4.2 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4.2.1 文化共同体的内在构成分析
        4.2.2 共同生活的建立路径
        4.2.3 共同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
    4.3 传统村落的活化策略
第五章 龙咀石村现状调研与活化策略生成
    5.1 龙咀石村现状分析
        5.1.1 龙咀石村概况
        5.1.2 现状之“人的生活”
        5.1.3 现状之“产业构成”
        5.1.4 现状之“地方文化”
        5.1.5 现状之“地理风貌”
        5.1.6 现状之“空间景观”
    5.2 龙咀石村问题的独立解决策略
        5.2.1 生活需求的解决
        5.2.2 村内产业环境的改善
        5.2.3 地方文化的扬弃
        5.2.4 地理风貌环境的保育
        5.2.5 村内空间景观的营造
    5.3 龙咀石村乡村活化策略生成
第六章 龙咀石村乡村活化设计
    6.1 乡村活化设计与活化策略的关系
    6.2 龙咀石村产业发展规划设计
        6.2.1 龙咀石村产业资源概况
        6.2.2 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的原则
        6.2.3 产业发展规划设计
    6.3 龙咀石村的民居更新设计
        6.3.1 民居更新项目概况
        6.3.2 民居更新项目的策略与执行
    6.4 龙咀石村乡村活动中心设计
        6.4.1 乡村活动中心项目概况
        6.4.2 乡村活动中心的建设目标
        6.4.3 乡村活动中心设计
    6.5 龙咀石村乡村小教堂设计
        6.5.1 乡村小教堂项目概况
        6.5.2 乡村小教堂的建设目标
        6.5.3 乡村小教堂设计
    6.6 龙咀石村乡活化实践思考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片索引
附录C: 其他项目图片
毕业设计

(7)社区营造视角下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保护与永续发展研究 ——以阜平县龙泉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堪忧
        1.1.2 传统村落的永续发展情况危急
        1.1.3 长城关隘村落难现昔日繁华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为长城关隘村落的保护与永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为长城关隘村落的保护与永续发展提供借鉴实例
        1.2.3 为龙泉关村的社区营造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社区营造的理论研究
        1.3.2 传统村落保护与永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1.3.3 长城关隘村落的理论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区营造的理论研究
    2.1 社区营造的内涵
    2.2 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
        2.2.1 日本社区营造的实践发展
        2.2.2 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发展
    2.3 社区营造的案例分析
        2.3.1 日本古川町的社区营造案例分析
        2.3.2 日本津川町的社区营造案例分析
        2.3.3 中国台湾桃米社区的社区营造案例分析
        2.3.4 中国台湾美浓社区的社区营造案例分析
    2.4 社区营造的特点与局限性
        2.4.1 社区营造理论的特点
        2.4.2 社区营造实践的不足之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社区永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3.1 乡村社区永续发展理论的背景与内涵
        3.1.1 永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3.1.2 永续发展的内涵
        3.1.3 永续发展的三大面向
    3.2 乡村社区永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
        3.2.1 乡村社区永续发展的内涵
        3.2.2 乡村社区永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内涵
        3.2.3 乡村社区永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
        3.2.4 乡村社区永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区营造视角下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保护与永续发展策略研究
    4.1 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的概况
        4.1.1 形成原因
        4.1.2 分布特征
        4.1.3 研究价值
        4.1.4 保存现状
    4.2 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保护与永续发展策略研究
        4.2.1 成立营造组织,进行金融建设
        4.2.2 挖掘村落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4.2.3 提升村民能力,凝聚社区意识
        4.2.4 营造实体空间,保护传统文化
        4.2.5 争取外界协助,评估营造工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保护与永续发展策略应用——以阜平县龙泉关村为例
    5.1 龙泉关村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自然条件
        5.1.3 社会经济状况
        5.1.4 物质文化资源
    5.2 龙泉关村村落发展分析
        5.2.1 发展优势条件
        5.2.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3 龙泉关村社区营造的内在动力
        5.2.4 龙泉关村社区营造的外界环境
        5.2.5 龙泉关村社区营造的潜在障碍
    5.3 基于社区营造的龙泉关村保护与永续发展策略研究——非物质层面
        5.3.1 龙泉关村社区营造的组织建设与金融建设
        5.3.2 龙泉关村的特色挖掘与产业发展
        5.3.3 龙泉关村村民的自身发展与能力培养
        5.3.4 积极争取外界力量的协助,制定社区营造工作的评估计划
    5.4 基于社区营造的龙泉关村保护与永续发展策略研究——物质层面
        5.4.1 进行环境治理及生态保育
        5.4.2 结合发展定位,对龙泉关村进行总体规划
        5.4.3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再生利用
        5.4.4 民居的修缮维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9)台湾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 ——以钟铁民的客家书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1.1.1 民俗是生活的直接体现
        1.1.2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升华
        1.1.3 民俗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1.2 研究现状
        1.2.1 台湾学者对台湾客家文学的研究
        1.2.2 大陆学者对台湾客家文学的研究
        1.2.3 学者对钟铁民客家文学作品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客家社会对钟铁民的影响
    2.1 从乡土文学到客家文学
    2.2 钟铁民的人生历程
        2.2.1 曲折的求学生涯
        2.2.2 稳定而幸福的工作时光
        2.2.3 为客家社会奔走的岁月
    2.3 父母和文坛前辈对钟铁民文学创作的影响
        2.3.1 将一生献给文学的父亲
        2.3.2 坚定而无声的母亲
        2.3.3 帮助父子二人的文坛前辈
第3章 钟铁民乡土文学中的客家人
    3.1 客家妇女
    3.2 平凡的小人物
    3.3 客家人与客家文学
第4章 钟铁民客家文学作品中的客家民俗与社会环境
    4.1 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4.2 客家民俗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4.3 为生存而抗争的客家人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爱乡护土理念的成年礼 “黄蝶祭”吸引台湾年轻人回归乡土(论文提纲范文)

政客参与签环保公约
日本殖民建热带实验林
从反水库运动演变为生态庆典
社群主义催生“里山”热
学生返乡服务找认同感

四、美浓人为什么反水库(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景、生态与宰制性社会——钟理和的《笠山农场》再考察[J]. 赖清波. 文学评论, 2021(02)
  • [2]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 黄秋菊.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蝴蝶·水文·战争—吴明益作品中的历史记忆和自然关怀[D]. 赖清波.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中山市环铁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 林雨桐.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1)
  • [5]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大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启示——以台湾地区美浓镇为例[A]. 吕飞,方圆. 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 2017
  • [6]社区共同体的再生:传统村落活化设计研究[D]. 石文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7)
  • [7]社区营造视角下河北地区长城关隘村落保护与永续发展研究 ——以阜平县龙泉关村为例[D]. 关亚伦.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8]与蝶共舞,水中行走——论吴明益自然书写的历史记忆[J]. 赖清波,袁勇麟.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01)
  • [9]台湾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 ——以钟铁民的客家书写为例[D]. 张政坤. 赣南师范大学, 2016(04)
  • [10]爱乡护土理念的成年礼 “黄蝶祭”吸引台湾年轻人回归乡土[J]. 林吉洋. 环境与生活, 2015(08)

标签:;  ;  ;  ;  ;  

美浓人为什么反对水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