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

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

一、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应军[1](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碳社区建设试点指南》、《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指出了绿色化、清洁化、便利化、低碳化是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的根本方向。截止2015年中国南方已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达2.25×104km2,进入了石漠化治理成效巩固与降低能源贫困的攻坚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计划治理石漠化不低于2.0×104km2,亟需开展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推动石漠化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理论框架以及能源阶梯理论、能源堆积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等,针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机制,能源消费结构、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多元能源优化机制、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以贵州高原山区及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7-2021年分6次在3个研究区的25个行政村、671家农户近2000人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数据的调查和数据采集,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数理模型等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系统研究,重点阐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户均农业废弃物(秸秆与畜禽粪便)可能源化量,揭示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提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与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与推广,为石漠化治理与低碳社区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发现了喀斯特石漠化农村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贫困严重、能源普遍服务难等问题:薪柴与煤炭成为主要燃料,阐明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能源消费模式: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形成以煤炭为主的炊事、取暖、烘玉米的模式,以薪柴为主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5646kgce,其中煤炭为3772kgce,薪柴为1381kgce;中-强度石漠化区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薪柴为主的取暖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3593kgce,其中薪柴为2791kgce;无-潜在石漠化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以薪柴为主、煤炭为辅的取暖用能模式,以煤炭(烤烟加工)和薪柴(煮猪食)为主的生产用能模式,户均能源消量为5069kgce,其中薪柴为3495kgce,煤炭为385kgce。突破了能源消费结构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割裂的局限,原创性的提出的状态方程,将薪柴消费、森林生态阈值、状态值与石漠化等级的关系量化。(2)揭示了户均农业废弃物可能源化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户均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成明显下降趋势;户均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明显增加趋势;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关联性较弱。农业废弃物可能源量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逐渐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即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81.07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777.74kgce)<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332.91kgce);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增多,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028.86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1535.7kgce)<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2103.29kgce),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不明显(2300~2400kgce)。(3)提出了救济、实物置换、舆论、竞争等机制,并从多元主体视角提出了优化策略。救济机制:中央政府通过立法保障、重大战略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政策等促进能源结构整体优化,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等推进能源项目落地。实物置换机制,农户以秸秆与畜禽粪便置换能源企业的能源最终产品。舆论机制,发挥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舆论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低成本、高效运行的决策机制。竞争机制,低收入、中低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不明显但内部差异较大,中收入农户对薪柴种类选择上影响上较为明显但内部差异明显,中高收入、高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差异明显但内部差异小。优化机制研究突破了以技术研发为主的路径依赖,从微观机制研究和宏观的优化策略相结合视角进行研究。(4)创建了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商品能源化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毕节低碳社区模式)、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电热化与特色高效林产业规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关岭-贞丰低碳社区模式)、山地槽谷石漠化防治可再生能源化与世界遗产旅游业权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施秉低碳社区模式)。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构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3种模式8种亚模式,毕节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3000~4200kgce、年成本为4600元左右,关岭-贞丰模式年消费量为900~1300kgce、年成本为1800~2900元,施秉模式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2100~3200kgce、年成本为1900~2400元。提出了数理模型,将环境效益货币化,表明优化后的能源结构具有促进低碳社区发展的功能。

潮州市人民政府[2](2021)在《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潮府规[2021]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潮州新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7月1日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吴园园[3](2021)在《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沼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保证畜禽养殖场动物的检验检疫、隔阻减少各类疾病的传播和建立严格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消杀剂对养殖场环境及用具进行消毒,是公认最基本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残留的消杀剂不可避免的会随畜禽养殖废弃物或清洗场地、用具的废水一起排入沼气池。这些残留的消杀剂会抑制沼气池中厌氧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导致厌氧发酵原料利用率和产气率降低。因此,很有必要就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气过程和状况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选取百毒杀溶液、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消毒粉、聚维酮碘三种养殖场最常用的消杀剂,采用定制的恒温厌氧发酵实验装置,开展其对厌氧发酵产沼效能影响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的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1%,0.025%,0.05%的4个试验组,后27d累积产气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20.05%,47.5%,62.76%,99.52%,发酵结束时,其对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的抑制率为12.62%~60.02%。同时,百毒杀不仅会使得沼气中甲烷的含量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造成厌氧发酵体系的PH下降,使得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含量上升,脂肪酶活性、纤维素酶活和糖化型淀粉酶活也有所下降,水解酶活性与产气速率的相关性不明显,酶活性与产气的动态平衡关系被破坏。(2)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厌氧发酵试验结束时,其对产气潜力的抑制率为14.07%~62.26%,当添加浓度较低时,对总产气量的影响不明显;当添加浓度为0.75%(ω),厌氧发酵体系的产气过程被完全抑制,不可恢复。同时,添加过硫酸氢钾复合物使得沼气中甲烷含量有所下降,发酵体系p H值降低;VFAs过度积累,脂肪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等都有所下降。添加低浓度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对沼气发酵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较小,厌氧发酵体系的酶活性可以迅速恢复正常水平。当添加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的浓度达到0.75%(ω)时,纤维素酶活性持续下降,且不可恢复;糖化型淀粉酶活对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的耐受能力较强,此时其酶活性还能维持在一定水平,酶活性下降趋势减缓。(3)在厌氧发酵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溶液后,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溶液对厌氧发酵系统的抑制效应会随浓度升高而增强。聚维酮碘对原料产气潜力的抑制率为7.32%~49.78%;且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p H值会下降较多,甲烷的含量也同步下降。添加聚维酮碘溶液会导致VFAs积累,酶活性下降。当其添加量为0.5%(ω)时,VFAs含量相比加入前增加了35.77%,脂肪酶活性下降了87.43%,纤维素酶活性下降了89.42%,糖化型淀粉酶活力下降了85.72%。(4)运用改进的Gompertz模型,关于不同浓度消毒剂对厌氧发酵过程的累积产气量等参数进行理论预测,发现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说明拟合程度良好。运用该模型对含有消毒剂的厌氧发酵体系的产气状况进行预测是可行的。通过对比各试验组的产气速率和加入消毒剂后的累积产气量,并结合消毒剂对酶活的抑制程度,综合比较分析了三种消毒剂加入对厌氧发酵的抑制强弱程度为:百毒杀>聚维酮碘>过硫酸氢钾。

李仲瀚[4](2021)在《封闭猪舍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我国生猪养殖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然而,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粪便、污水以及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同清粪工艺对封闭猪舍粪污的理化性质和舍内有害气体的产生影响很大,新型粪污收运系统等清粪技术的开发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源头减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粪污收运不及时、快速收运技术缺乏的问题,本文以封闭猪舍为研究单元,研发一套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建立了有害气体(NH3、H2S)现场快速检测的方法和设备。通过现场对比试验和实时定位监测,探讨了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对粪污理化性质的影响和对环境有害气体的控制效果,同时比较分析了周年条件下不同清粪工艺粪污的理化性质和舍内有害气体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规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粪污产生原位具有易分离的物理特性,开发了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在粪污产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过滤式重力分离,有效避免由于固液长期共存导致的相分离难度增大,粪便养分流失多的问题,最大程度保持了粪、尿的原有特征,为后续分别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初步的应用效果检验,该系统可在实现有效分离率≥90%、分离时间<1 min、粪污在舍区停留时间小于30 min、系统能耗≤2.50 k Wh?d-1、系统工艺水消耗≤0.2 m3?d-1下长期稳定运行,为后续的现场试验过程研究开展提供了设备基础。(2)基于传感器元件,建立了主要污染物吸入式气室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基于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零点标定气体源结构,实现了主要指标的自动零点标定,保证了数据检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畜禽养殖环境多组分原位在线监测设备,集成了最多6项主要污染物和多项常规养殖环境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其中NH3和H2S的量程为0-100 ppm,灵敏度分别为0.135±0.035和0.8±0.2 ppm,响应时间T90<90 s和T90<35 s;并开发了配套的应用软件,链接了物联网系统,为养殖环境信息采集提供了技术手段。通过对监测设备进行工况标定检验了其主要污染物指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为开展规模化养殖猪舍环境监测研究提供了设备基础。(3)与人工清粪组相比,采用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的机械清粪组粪便的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提高17.96%、16.08%、93.55%(p<0.05),含水率降低4.92%(p<0.05);污水的总氮浓度降低42.4%(p<0.05),总磷浓度降低57.22%(p<0.05),氨氮浓度降低58.48%(p<0.05),化学需氧量浓度降低36.97%(p<0.05);舍内平均温度降低0.31℃,而平均相对湿度降低5.58%(p<0.05);平均氨气和硫化氢浓度降低了64.83%和62.33%(p<0.05)。上述结果表明,粪污快速分离收运技术能减少粪便中养分向污水转移,保留粪便利用价值同时降低污水后续处理难度;同时采用基于漏缝地板的粪污快速分离收运技术的猪舍内环境指标明显优于人工清粪模式,更有利于生猪的生长。(4)通过对采用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的猪舍进行周年监测,发现不同季节猪舍的猪粪含水率、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0.1-75.43%、2.89-3.35%、3.01-3.62%、0.1225-0.2045%;污水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变化范围分别为496.18-1258.67 mg/L、135.65-233.35mg/L、39.65-126.81 mg/L和1247.11-3254.19 mg/L;夏季粪便与污水的检测指标含量显着低于其余季节,春、冬两季显着高于秋、夏两季。不同季节舍内温湿度范围为20.51-28.61℃和68.21-71.32%之间;氨气和硫化氢浓度的范围为2.55-7.36和0.69-0.85 mg/m3之间,舍内温度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氨气和硫化氢浓度则与季节因素导致的温度和通风时间等有关。可以发现猪舍粪污排放和舍内环境指标与季节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稳定运行,在使用期间能有效完成粪污的分离收运,减少粪污养分向污水中转移,保留固态粪污养分的同时也降低了污水中污染物浓度方便后续处理;同时也能保持舍内环境的良好。综上,该系统可为封闭猪舍的粪污源头减排提供一种新型技术方案。

颜佳旺[5](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是实现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能源科学涉及的能源替代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农户的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因素不明确和能源化利用方式单一、能效低下的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总体环境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社会经济与农村能源调查,运用草谷比法、生物质能潜力估算法、二元Logit回归等计量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探明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农户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调整策略,揭示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提出适宜于该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高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效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缓解能源贫困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较大,地域性特征明显,与石漠化等级之间呈现较强关联性:在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2433.74 kgce、2343.86 kgce、2188.03 kgce;户均秸秆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332.91 kgce、777.74 kgce、81.07 kgce;户均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71.98 kgce、30.42 kgce、3.67 kgce;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028.86kgce、1535.7 kgce、2103.29 kgce。石漠化等级越低,户均秸秆废弃物、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的能源化潜力越高,而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越低,可能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地破碎化程度高,耕地可利用面积小且较为分散,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重导致耕地面积的缩减,秸秆资源潜力不够理想,难以进行有效利用,而畜禽粪便资源利用可行性强,且对耕地的要求较小,从而引发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即传统种植业向畜禽养殖转变。能源化作为资源化利用中的重要一环,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需在下一步考虑于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等其他资源化利用的竞争性用途研究。(2)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林业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巨大,且只有该地区的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大小为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分别为26668.34 kgce、1478.77 kgce、839.61kgce。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分别为3530.39 kgce、1481.83 kgce、2870.11 kgce,只有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即喀斯特石漠化等级越高,薪柴的直接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越强。(3)基于农户视角,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的利用意愿较高,受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禀赋特征、认知特征和农户所在的地区特征的影响:从农户个体特征看,农户年龄与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负向影响,是否村干部的户主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正向影响。农户家庭禀赋特征因素中,家庭耕地面积,养殖规模和在务农收入占比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显着。农户感知特征因素中,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价值的认知、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利用能够提高收入和改善环境的感知这两种影响因子为对其进行能源化利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地区特征因素中,农户对鼓励性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显着。(4)提出适合于不同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并进行验证示范,效果显着:基于三个示范区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现有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出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生态棚圈系统结构、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环保型炭化炉、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关键创新技术。通过在毕节撒拉溪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生态圈舍改良技术的示范,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改良技术+户用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在施秉喀斯特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户用秸秆-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改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了能源的可支付性,示范效果明显。但当前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分散性强,随着农村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由分散转为集中规模化利用,是下一步的研究的方向。

武晓艺[6](2021)在《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评价及实现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稳固加速,我国农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跨进化学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人口大国,为了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增加畜禽产品供给目标,我国通过持续增加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总量水平,通过畜禽规模化养殖与分散化养殖并举政策促进畜禽产品供给,但与此同时却导致了我国农业化学性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化肥农药减量化、降低分散化畜禽养殖规模政策,采取了农业清洁生产行动,但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农户分散化畜禽养殖比例居高不下。因此,通过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产业途径纠正农业负外部性对改善农村环境、恢复农业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基于能值理论建立了面向生态的农产品供求函数理论分析框架与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外部性理论分析了相对于粮食产量社会最优目标而为了达到私人最优目标和政府最优目标所产生的化学农业负外部性,对比分析了在我国粮食稳产增产条件下利用庇古税、科斯产权等手段存在的困境。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利用能值理论建立了面向农业生态需求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化外部性分析的理论框架与计量模型,据此分析了在满足我国粮食稳产增产条件下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化所具有的明显正外部性。其次,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模式与计量模型对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现行农业模式的外部性进行了计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化学农业模式、畜禽养殖导致的资源负效应与环境负效应、代内负效应与代际负效应都非常明显。同时,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对该镇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化外部性进行了情景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农废能源化不仅具有明显的资源正效应与环境正效应,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代内正效应与代际正效应。最后,针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的正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分析了面向我国农村的分布式农废能源化产业实现模式,并根据市场失灵理论提出了农废能源化产业实现的PPP模式。

杨选将[7](2021)在《畜禽养殖粪污中的抗生素降解系统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集约化养殖环境下抗生素残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畜禽粪便中兽用抗生素残留量大、自然降解率低以及难以被单一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去除等问题,本论文构建抗生素生物-光耦合降解体系,研究其降解畜禽粪便中阿莫西林抗生素的性能及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降解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通过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富集筛选及HPLC-MS/MS定量测定方法,从猪粪中筛选出一株命名为“AMX-1”的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测序后鉴定其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对菌株开展发酵特性研究,研究发酵时间、温度、初始pH值、摇床转速和接种量对降解菌株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确定当pH为6.9、发酵时间为52h、接种量为2%,菌株的吸光度值(OD600)为2.94,接近于预期值。(2)抗生素和降解菌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添加降解菌可以提高猪粪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阿莫西林的降解速率,可以提高堆体的升温速率和延长堆体的高温时间,还可以提高高温值,降低堆体初始C/N和结束C/N的比值T,促进堆体腐熟反应;添加阿莫西林会降低猪粪堆体的腐熟度;好氧高温发酵过程中,堆体高温期的微生物群落优势门为Firmicutes(后壁菌门)、Bacteriaunclassified(未分类细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ioedetes(拟杆菌门)、Acinobacteria(放线菌门)、CandiastusSacchairbaceria(假丝酵母)、Chlamydiae(衣原体)。属水平相对最高的是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Weissella(魏斯氏菌属)、Klebsiella(克雷伯菌属)、kluyvera(克鲁维拉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empedobacter(短稳杆菌属)、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pediococcus(片球菌属)等属。堆体共检测出4种有益菌为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霍氏真杆菌属)、psychrobacter(嗜冷杆菌属)、Brevi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4种有害菌为Bacteroides(拟杆菌属)、Streptococus(链球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属)、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添加降解菌剂组的堆肥高温期有害菌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抗生素组,并且有益菌属相对丰度在降解菌剂组最高。(3)畜禽粪便抗生素光降解装置研发及参数优化研制基于STM32的堆肥抗生素光降解装置,分别选用光功率均为32W的紫外LED和汞灯作为抗生素降解光源,开展阿莫西林降解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外LED阵列光源与汞灯对阿莫西林的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199 min-1和-0.0019 min-1,LED光源对阿莫西林的降解速率更快;通过对抗生素光降解装置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影响抗生素降解效果显着的反应条件排序:时间>辐射值>温度;确定的最优反应条件为:辐射值2000 mw/cm2,时间48h,温度30℃。(4)微生物与光耦合法降解畜禽粪便中抗生素研究通过将微生物耦合紫外光降解装置对抗生素进行降解研究发现:紫外(UV)辐照时间和降解菌剂作用时间最佳比例为UV:18h,AMX-1:30h;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4000-400cm-1光谱附近范围对阿莫西林进行扫描,3183.65cm-1附近是—COOH中的O—H振动消失,3083.02 cm-1处和1477.71 cm-1附近的β-内酰胺环的吸收峰振动消失,表明耦合降解体系对β-内酰胺环的降解产生作用,但在1382.81 cm-1附近又多了一个化学键吸收振动峰,随着反应的结束,1382.81 cm-1处的吸收振动峰消失,阿莫西林被降解;研究耦合体系不同因素对阿莫西林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pH值为9,温度为30℃时,阿莫西林的降解率可接近100%;当阿莫西林的初始浓度由10 mg/L增加到50 mg/L时,其降解速率由0.3067 h-1降低至0.0612 h-1。(5)畜禽粪便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研究研究畜禽粪便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RS-485转GPRS网关硬件电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开发了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通信协议制定、采集模块和网关模块的软件开发,以及服务器端和手机客户端监控软件设计等,实现了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数据实时采集、远程传输、信息处理、输出控制等功能。开展了畜禽粪便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的示范应用。

刘雪薇[8](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研究表明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龚琼[9](2020)在《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范围内,好氧发酵产业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产品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推进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提升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水平,是我国绿色发展技术和适宜性体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通过分析全国24个省份的好氧发酵产业数据,构建了多维多层次多准则(属性/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MATEL技术研究产业链上、中、下游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识别了体系关键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SER理论框架、区域适配性、三阶段DEA模型、蒙特卡洛模型等,开发了多属性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将分级评定法和熵值法嵌入综合评价模型中,实现评价结果在适宜性绝对表现程度与相对发展平衡上的优化集成输出。并以山西省为例,对所建理论与模型进行应用。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我国24个省份346个好氧发酵企业的数据分析:产业起步较早(1985年),2010年前发展缓慢(1.41%的增长率),之后增长较快(9.63%的增长率),但生产规模较小(5万吨以下的占78.90%);原料种类较多,但价格较高,平均363元/吨;条垛式技术较为成熟,槽式工艺需要改进,反应器发酵技术刚起步。2.基于我国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现状,从资源条件、基本特征、技术特点和综合效益4个重要方面系统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技术,对15个度量指标之间因果关系的定量分析,发现原料区域适宜性、环境归宿风险和政策导向是好氧发酵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生产技术。因此,构建了SER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以原料的区域适宜性、环境归宿风险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三个维度设计了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3.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全国农业废弃物可生产好氧发酵产品54611.30万吨,农作物的需求量为46351.91万吨,根据供给盈余率(-0.74-1.96)全国可划分为适度发展区、适宜发展区、鼓励发展区和发展局限区,山西省位于适宜发展区。评价表明,山西省农业废弃物可产485.69万吨产品,不足以满足好氧发酵产业的全面生产(年产783万吨),因此,根据供给盈余力(-0.94-4.90)将山西省划分为潜力增长区(长治市)、鼓励发展区(阳泉市和忻州市)、适宜发展区(临汾市、晋城市、晋中市、朔州市和大同市)和约束发展区(运城市、吕梁市和太原市)。4.对好氧发酵产业的环境归宿风险进行评价:山西省好氧发酵产品中的Zn、Cu、Cr、Pb、Ni、As和Cd浓度范围分别为50.31-1595.42、5.38-351.24、5.24-151.15、3.22-151.09、3.54-49.35、1.54-23.96和0.04-5.25 mg·kg-1。蒙特卡洛模型模拟了产品连续施用的土壤累积风险,不超过标准最大允许浓度的年限为64-350年,对此风险贡献最大的是Zn、Cu和Cd,建议在相关标准中添加Zn和Cu的限定阈值。产品进入土壤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非致癌风险(HI<1.0),但会产生潜在致癌风险(TCR>10-4),主要是由As和Cr造成。5.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山西省好氧发酵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企业应优先提升规模效率,其次为纯技术效率,好氧发酵产业目前是在政策的驱动下获得了较好的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无效率(γ趋近于1)对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生产效率产生显着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从0.668、0.874和0.759下降至0.606、0.829和0.690。山西省好氧发酵企业位于双高、高低、低高和双低区间的地区在第一阶段分别占36.36%、18.18%、36.36%和9.09%,在第三阶段分别占18.18%、27.27%、9.09%和36.36%。6.根据分级评定法和熵值法,山西省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按从大到小排序为晋中市>太原市>长治市>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临汾市>运城市>晋城市>阳泉市>吕梁市。根据各地区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功能性区划,单一功能不足区(晋中市、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双重功能不足区(临汾市、晋城市、阳泉市和长治市)和多重功能不足区(运城市、吕梁市和太原市)。对山西省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市场运作、群众自觉参与”的优化策略,山西省应先关注好氧发酵产业的环境归宿风险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其次为原料的区域适宜性。

胡佳[10](2020)在《张家港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已成为必然趋势,大量的畜禽粪便超过环境负载能力,这也成为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日益突出,推动政府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专项治理,着手构建专项的环境质量标准,强化管理的水平,优化农村的整体环境水平。笔者通过走访畜禽污染管理部门,对养殖企业、小散户进行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张家港市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及治理现状,张家港市从2005年开始就针对养殖污染进行治理,组建畜禽污染治理队伍,通过制定养殖污染治理政策,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养殖范围,施行用地审批制度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并在全市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养殖污染治理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养殖污染减排任务目标,对张家港市内污染严重养殖场实施关停转产,同时指导有条件养殖场进行综合治理,如配套建设环保设施、根据养殖场情况适当控减养殖量、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政府养殖污染治理监管缺力、治理水平低、养殖场污染治理宣传力弱,公众参与少,积极性不高。笔者深入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政府污染治理机构缺乏协作机制、畜禽养殖污染政策法规不完善、养殖污染治理监管乏力、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本就复杂、难度大、公众对养殖污染污染治理重要性认识不足。根据产生问题原因,笔者提出了适用于张家港市当前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建议:政府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多部门协调治理;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法规;通过加大投资、加强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创新治理方式等提升养殖污染治理水平;加强畜禽养殖企业管理,不能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需强化企业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意识,严格养殖场新建、改建和扩建审批,加强养殖污染治理信息管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建立养殖污染治理标准,培育专业性监管人才,提升养殖污染治理监管能力,严格考核,加强污染治理督察;利用多种方式强化对公众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宣传,提升养殖污染治理重视度,建立公众合力协作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本研究可以完善张家港市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策,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畜禽养殖行业污染问题,为今后张家港市畜禽养殖业健康蓬勃发展打好基础。

二、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的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
    第三节 农村能源与低碳社区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启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现状与优化潜力
    第一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一 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
        二 家庭能源消费分析
        三 能源消费模式
        四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方向
    第二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贫困
        一 经济不可支付性
        二 能源可获得性
        三 室内环境污染
        四 影响能源贫困因素
    第三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秸秆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秸秆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秸秆资源空间分布
        三 秸秆全量化利用潜势分析
        四 秸秆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秸秆资源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的畜禽粪便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畜禽粪便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空间分布特征
        三 禽畜粪便全量化利用潜力分析
        四 畜禽粪便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禽畜粪便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与策略
    第一节 多元主体能源结构优化机制
        一 救济机制
        二 实物置换机制
        三 舆论机制
        四 竞争机制
        五 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节 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
        一 中央政府
        三 地方政府
        三 社区农户
        四 科研机构
        五 能源企业
第五章 能源结构优化与农村低碳社区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耦合关系分析
        一 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二 耦合度测量方法
        三 耦合度测量结果分析
    第二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支撑
        四 模式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三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及集成
第六章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现状与措施布设
        四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进展与结论
    第二节 重要成果与创新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区域布局管控要求。
        2.能源资源利用要求。
        3.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4.环境风险防控要求。
        (二)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四、实施应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技术保障。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四)强化数据管理及应用。

(3)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概述
        1.2.1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来源与可再生利用
        1.2.2 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力度加大
        1.2.3 发展生物质燃气的必要性及意义
    1.3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技术
        1.3.1 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遵循的原则
        1.3.2 堆肥技术
        1.3.3 沼气发酵技术
        1.3.4 畜禽粪污生产沼气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沼气池的结构及原理
        1.3.6 畜禽粪污的基质化技术
    1.4 厌氧发酵技术面临的问题
    1.5 消杀剂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1.6 课题研究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及来源
        1.6.2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百毒杀对厌氧发酵效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及试验装置
        2.1.3 试验方法
        2.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分析
        2.2.1 发酵前后TS,VS及降解率对比分析
        2.2.2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2.2.3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2.2.4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产气潜力的影响
        2.2.5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2.2.6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pH值的影响
        2.2.7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2.8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脂肪酶活的影响
        2.2.9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2.2.10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 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速率与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消毒粉对厌氧发酵效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及装置
        3.1.3 试验设计
        3.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分析
        3.2.1 发酵前后TS,VS及降解率对比分析
        3.2.2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3.2.3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3.2.4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产气潜力的影响
        3.2.5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3.2.6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p H值的影响
        3.2.7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2.8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脂肪酶活的影响
        3.2.9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2.10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聚维酮碘溶液对厌氧发酵效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过程
        4.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分析
        4.2.1 发酵前后TS,VS及降解率对比分析
        4.2.2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4.2.3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4.2.4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产气潜力的影响
        4.2.5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4.2.6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p H值的影响
        4.2.7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VFAs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2.8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4.2.9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厌氧发酵过程拟合动力学分析
    5.1 SGompertz模型简述
    5.2 厌氧发酵过程Gompertz模型拟合与分析
        5.2.1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各试验组的产气过程Gompertz拟合分析
        5.2.2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各试验组的产气过程Gompertz拟合分析
        5.2.3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各试验组的产气过程Gompertz拟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4)封闭猪舍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主要清粪方式特点
        1.2.2 主要清粪方式下污染物特征
        1.2.3 机械清粪设备现状及展望
        1.2.4 舍内环境对生猪生长的影响
        1.2.5 舍内气体原位监测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的建立
    2.1 系统总体结构及原理
    2.2 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开发
        2.2.1 功能参数设计
        2.2.2 整体结构设计
        2.2.3 控制策略设计
        2.2.4 主要结构设计
        2.2.5 运行参数优化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气体原位在线监测设备的建立与有效性检验
    3.1 监测设备的建立
        3.1.1 主要监测指标传感器选择
        3.1.2 监测设备的集成与开发
    3.2 监测设备有效性分析
        3.2.1 检验方法
        3.2.2 工况标定检验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不同清粪方式对粪污排放和舍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地点与材料
        4.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研究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清粪工艺粪便及污水成分分析
        4.2.2 不同清粪工艺舍内环境指标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粪污排放及舍内环境指标季节性变化规律
    5.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场所及概况
        5.1.2 监测布点与采样方法
        5.1.3 主要测定指标与检测方法
        5.1.4 主要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季节粪便与污水主要检测指标含量变化规律
        5.2.2 不同季节舍内环境指标变化规律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农村生物质能与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与能源化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及空间分布
    (一)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二)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对比分析
四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
    (一)样本基本特征
        1 户主个体特征
        2 农户家庭禀赋特征
    (二)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1 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认知分析
        2 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调节策略
        1 内生性因素调节策略
        2 外部因素调节策略
    (四)对比分析
五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现有成熟技术
        1 户用沼气技术
        2 林木剩余物固化成型燃料技术
        3 小型生物质直燃供热技术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
        2 养殖棚圈畜禽粪便收集系统设计
        3 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设计
        4 环保型炭化炉结构设计
        5 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设计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评价及实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构成
    2.2 市场失灵理论
        2.2.1 公共物品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能值理论
        2.3.1 能值基本内涵
        2.3.2 能值转换率
    2.4 理论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化学农业模式生态效应分析
    3.1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化学农业生态效应
        3.1.1 化学农业模式的生态效应
        3.1.2 基于能值的农产品供求函数构建
    3.2 化学农业模式负外部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3.3 农业负外部性计量模型与算法
        3.3.1 农业负外部性计量模型
        3.3.2 农业负外部性计量算法
    3.4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负外部性计量
        3.4.1 负外部性计量基础数据
        3.4.2 畜禽粪便污染计量
    3.5 主要化学投入品负外部性计量
        3.5.1 负外部性计量基础数据
        3.5.2 水污染估算
        3.5.3 土壤污染与生物多样性减少估算
        3.5.4 健康危害估算
    3.6 化学农业模式负外部性分析
        3.6.1 能值分析参数与取值
        3.6.2 主要农资投入及其有效利用量
        3.6.3 农业综合负外部性计量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分析
    4.1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理论分析
        4.1.1 农废能源化正外部性
        4.1.2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模式负外部性的纠正
    4.2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计量分析
        4.2.1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计量模型与算法
        4.2.2 农废能源化资源量估算
        4.2.3 农废能源化模式设定
        4.2.4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构成与作用
        4.2.5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计量
    4.3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负外部性纠正分析
        4.3.1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外部性纠正计量分析
        4.3.2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外部性纠正实践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实现模式及对策
    5.1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废能源化属性和治理
        5.1.1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废能源化属性
        5.1.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废能源化实现
    5.2 我国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发展模式分析
        5.2.1 我国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发展历程
        5.2.2 我国面向农村的分布式农废能源化发展制约因素
    5.3 分布式农废能源化PPP模式
        5.3.1 PPP项目模式
        5.3.2 分布式农村农废能源化模式
        5.3.3 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PPP模式
    5.4 实现农废能源化的对策分析
        5.4.1 宏观对策分析
        5.4.2 微观对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畜禽养殖粪污中的抗生素降解系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生素产生及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1.2.2 抗生素在畜禽粪便中检测方法研究
        1.2.3 抗生素在畜禽粪便中降解方法研究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存在及影响机理
        1.3.1 作用机制
        1.3.2 耐药机制
        1.3.3 生态毒性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组织结构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微生物法降解畜禽废弃物残留抗生素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阿莫西林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阿莫西林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解菌对畜禽粪便堆肥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降解菌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阿莫西林降解效果的影响
        3.2.1 实验设计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光降解装置设计与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紫外光降解抗生素装置设计
        4.2.1 装置总体设计
        4.2.2 装置硬件设计
        4.2.3 装置软件设计
    4.3 光源类型与强度选型实验
        4.3.1 材料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紫外LED光降解装置参数优化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与紫外光耦合降解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微生物与紫外光降解实验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总体设计
    6.3 系统硬件设计
        6.3.1 抗生素降解装置子模块
        6.3.2 RS-485转GPRS网关
    6.4 系统软件设计
        6.4.1 抗生素降解装置子模块软件设计
        6.4.2 RS-485转GPRS网关软件设计
        6.4.3 服务器端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6.4.4 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可视化软件设计
    6.5 系统实际运行效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区域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利用潜力评价
        1.3.2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利用工艺技术
        1.3.3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利用适宜性评价
        1.3.4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启示与不足
    1.4 研究意义
        1.4.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1.4.2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
        1.4.3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关键因子识别
    2.1 研究区域
    2.2 好氧发酵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2.1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2.2.2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原料特征
        2.2.3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技术工艺特征
        2.2.4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产品特征
    2.3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关键因子识别
        2.3.1 系统S的影响因素x的确定
        2.3.2 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
        2.3.3 直接影响矩阵X的构建
        2.3.4 综合影响矩阵T的构建
        2.3.5 指标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及关键因子的识别
    2.4 结论
第三章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
    3.1 理论依据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循环经济理论
        3.1.3 产业发展理论
        3.1.4 农业生态学理论
    3.2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3.2.1 理论框架的内涵
        3.2.2 理论框架的层次
        3.2.3 理论框架的模型设计与可视化表达
    3.3 结论
第四章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区域适宜性评价——基于山西省的案例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计算方法
        4.1.2 研究假设
        4.1.3 数据来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大尺度区域适宜性评价
        4.2.2 小尺度区域适宜性评价
    4.3 结论
第五章 好氧发酵产业的环境归宿风险评价——基于山西省的案例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2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下的土壤安全使用年限
        5.1.3 人体对重金属的暴露途径
        5.1.4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好氧发酵产品重金属浓度特征
        5.2.2 土壤累积风险
        5.2.3 人体健康风险
    5.3 结论
第六章 好氧发酵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评价——基于山西省的案例分析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选择
        6.1.3 数据来源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第一阶段:初始效率的测度
        6.2.2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离外部环境因素后的效率分析
        6.2.4 不同地区好氧发酵产业业投入产出效率均值及其变化情况
    6.3 结论
第七章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综合评价与优化策略——基于山西省的案例研究
    7.1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适宜性综合评价
        7.1.1 原料的区域适宜性评价
        7.1.2 环境归宿风险评价
        7.1.3 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评价
        7.1.4 好氧发酵产业适宜性综合评价
    7.2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的功能性区域划分
    7.3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优化策略
        7.3.1 原料区域适宜性的优化策略
        7.3.2 环境归宿风险的优化策略
        7.3.3 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7.3.4 好氧发酵产业适宜性发展的优化策略
    7.4 结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张家港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畜禽养殖污染
        2.1.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地悲剧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公众参与理论
第三章 张家港市畜禽养殖业污染及治理现状
    3.1 张家港市畜禽养殖业概况
    3.2 张家港市畜禽养殖污染情况
        3.2.1 畜禽污染物排放量
        3.2.2 畜禽养殖导致的环境污染
    3.3 张家港市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3.3.1 组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队伍
        3.3.2 明确养殖污染治理政策制度保障
        3.3.3 严格落实养殖污染治理具体措施
第四章 张家港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4.1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部门各自为政
    4.2 政府养殖污染治理监管乏力
    4.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不高
        4.3.1 污染治理投入少
        4.3.2 污染治理配套设施的修建及维护不到位
        4.3.3 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不高
    4.4 畜禽养殖污染宣传力弱,公众参与少
        4.4.1 养殖污染治理宣传教育不到位
        4.4.2 公众参与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性不高
第五章 张家港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5.1 政府污染治理机构缺乏协作机制
    5.2 畜禽养殖污染政策法规不完善
    5.3 养殖污染治理监管不到位
        5.3.1 缺乏养殖场污染治理标准
        5.3.2 缺乏专业性监管人才
        5.3.3 监管能力不足
    5.4 养殖污染治理难度大
        5.4.1 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高
        5.4.2 畜禽养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5.4.3 养殖污染治理方式创新不足
    5.5 养殖污染治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5.5.1 不重视养殖污染治理宣传
        5.5.2 公众缺乏环保参与意识
第六章 优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建议
    6.1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多部门协调治理
    6.2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法规
    6.3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监管
        6.3.1 建立养殖场污染治理标准
        6.3.2 培育专业性监管人才,强化养殖污染监管能力
        6.3.3 严格考核,加强督察
    6.4 提升养殖污染治理水平
        6.4.1 加强污染治理投资
        6.4.2 加强污染治理配套设施的修建及维护
        6.4.3 创新养殖污染治理方式
    6.5 加强畜禽养殖企业的管理
        6.5.1 强化养殖企业的治理责任意识
        6.5.2 严格养殖场新建、扩建和改建审批
        6.5.3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信息管理
    6.6 加强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6.6.1 利用多种方式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宣传
        6.6.2 建立公众合力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D]. 郭应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潮州市人民政府.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3]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沼的影响研究[D]. 吴园园. 广西大学, 2021
  • [4]封闭猪舍粪污快速分离收运系统建立与应用[D]. 李仲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D]. 颜佳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评价及实现模式研究[D]. 武晓艺.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7]畜禽养殖粪污中的抗生素降解系统方法研究[D]. 杨选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8]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9]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龚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张家港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研究[D]. 胡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