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Ps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UCPs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一、UCPs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姚智颉[1](2021)在《膳食补充乳酸对小鼠肥胖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肥胖的防治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而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是近年来肥胖疗法的新方向。前瞻性研究表明,食用酸奶可以降低肥胖风险,但具体机制不明。乳酸是酸奶的主要成分之一,其特异性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81(GPR81)在脂肪组织中高度表达,被报道可以调节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然而尚不清楚乳酸及其受体GPR81是否介导肥胖和白色脂肪棕色化过程。因此,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分析乳酸在体内的抗肥胖作用,再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可能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繁育GPR81基因敲除小鼠,构建白色脂肪棕色化模型探究乳酸受体GPR8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敲除GPR81基因后,小鼠的产热能力和体温维持能力下降。从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表征和棕色化特征基因的表达量判断,GPR81基因敲除小鼠经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CL316243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能力减弱。此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我们发现GPR81的表达受肥胖、脂肪褐变等多因素的调控。其次,建立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研究乳酸对肥胖和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结果显示,乳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小鼠的体重增长、减少白色脂肪组织(WAT)堆积、改善糖脂代谢异常并诱导脂肪褐变。主要表现为:低剂量和高剂量的乳酸使小鼠体重分别下降了12.2%(p<0.001)、11.6%(p<0.001);高剂量乳酸使小鼠体内附睾白色脂肪(e WAT)和腹股沟白色脂肪(i WAT)的含量分别减少了31.2%(p<0.05)和54.7%(p<0.05);乳酸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浆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空腹血糖的含量,且改善了葡萄糖耐受性;乳酸促使小鼠WAT生成米色脂肪;乳酸提高了肥胖小鼠WAT中解偶联蛋白1(UCP1)等棕色化特征基因的表达量;乳酸还能改善小鼠的基础代谢、增加运动量并促进机体产热。此外,从摄食量、肝功指标和肾功指标来看,肥胖小鼠对乳酸的耐受性良好。然后,采用乳酸联合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CL316243的方法探究其在改善肥胖、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上是否具有协同作用。结果显示,乳酸联用CL316243比单用CL316243更有效地控制了小鼠的体重增长、减少WAT堆积并改善脂质代谢异常。高剂量乳酸联用CL316243可以大幅提高小鼠WAT中棕色化特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合组织形态学表征,该组小鼠的棕色化水平最高。同时,高剂量乳酸联用CL316243有效地促进了肥胖小鼠产热,并改善能量代谢。最后,通过肥胖小鼠体内实验结合3T3-L1前脂肪细胞体外实验探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乳酸可能通过结合其特异性受体GPR81,激活p38-UCP1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诱导脂肪褐变和适应性产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肥胖导致小鼠血浆乳酸水平上升、WAT的乳酸水平下降;乳酸上调了小鼠WAT中GPR81、UCP1、磷酸化p38的蛋白表达量;乳酸能够上调3T3-L1脂肪细胞中GPR81、UCP1、磷酸化p38的蛋白表达量,药理学抑制p38的表达会导致UCP1的蛋白表达量下调;敲除GPR81基因后,小鼠WAT中UCP1以及磷酸化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弱。本项研究揭示了乳酸及其受体GPR81在肥胖和白色脂肪棕色化中的关键作用,并为食用酸奶降低肥胖风险提供了新的解释。

张奇龙[2](2021)在《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1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脂肪和炎症因子chemerin在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有氧运动所致的chemerin减少在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hemerin的减少通过何种分子或途径介导该作用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被发现在2型糖尿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已被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GLP-1主要由肠道L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胰岛β细胞生成、抑制其凋亡,以及改善β细胞功能等作用。鉴于结肠表达chemerin,且chemerin能调控肠道炎症和肠道菌群(两者均与肥胖及其糖脂代谢紊乱有关),我们推测chemerin的减少对运动改善糖代谢的作用可能与其增加GLP-1水平、进而改善胰岛功能和结构有关。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即用外源补充chemerin证实chemerin减少在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明确chemerin减少的作用是否是通过增加GLP-1水平、提高其功能(即改善胰岛β细胞结构和功能)实现。由于目前在细胞水平及在体水平均尚未见chemerin调控GLP-1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的另一目的,是用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因chemerin主要来源于脂肪分泌)研究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下其结肠和血清GLP-1水平的变化,即chemerin敲低或敲除对小鼠结肠和血清GLP-1水平及功能的影响,以验证chemerin对GLP-1是否有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GLP-1水平和功能的调控作用,以明确chemerin减少在运动改善糖代谢中的作用是否与GLP-1途径有关。研究方法:一、外源补充chemerin对运动糖尿病小鼠GLP-1水平、胰岛结构的影响1.糖尿病小鼠建模6周龄的雄性ICR小鼠50只,购于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苏)2018-0008,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n=6)和糖尿病造模组(n=44)。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糖尿病造模组小鼠喂以6周高脂饲料后,空腹腹腔注射STZ(100 mg/kg溶于0.1 mmol/L柠檬酸缓冲液,p H4.5)。注射后的第3天和第7天检测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两次FBG均大于11.1 mmol/L,则判定糖尿病建模成功。2.糖尿病小鼠分组、运动和外源补充chemerin的方案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n=6)、糖尿病运动组(EDM,n=6)和糖尿病运动+外源补充chemerin组(EDMC,n=6)。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周6天,每天1次。运动3周后,EDMC组小鼠开始外源补充chemerin(运动干预前30 min腹腔注射,剂量为8 ng/g体重),每天1次,每周6天。二、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GLP-1水平、胰岛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运动的调控作用1.构建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委托上海南方模式生物技术公司采用Cre-lox P系统构建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新生小鼠饲养至2周龄,剪尾0.5 cm左右进行DNA检测,以筛选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2.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下GLP-1水平、胰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将8周龄雄性对照和敲除小鼠分为普通膳食组和高脂膳食组,每组4只,分别是对照普通膳食组(Con-ND)、敲除杂合子普通膳食组(chemerin(+/-)-ND)、敲除纯合子普通膳食组(chemerin(-/-)-ND)、对照高脂膳食组(Con-HFD)、敲除杂合子高脂膳食组(chemerin(+/-)-HFD)和敲除纯合子高脂膳食组(chemerin(-/-)-HFD),喂以11周的普通或高脂饲料。取材前,小鼠完成OGTT实验。3.有氧运动对高脂膳食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GLP-1水平、胰岛功能及结构的影响8周龄雄性对照和chemerin敲除纯合子小鼠进行5周高脂饲料喂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对照运动组(Control+E)、敲除纯合子组(chemerin(-/-))和敲除纯合子运动组(chemerin(-/-)+E),共4组,每组4只。各组小鼠继续喂以高脂膳食,而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跑台有氧运动。取材前,小鼠完成OGTT实验。4.检测指标和方法各组小鼠麻醉处死后,取材(收集结肠、胰腺和血清),real time PCR检测结肠GLP-1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肠GLP-1的蛋白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总GLP-1水平,以及胰腺HE染色观察胰岛结构。研究结果:一、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GLP-1和胰岛结构的影响1.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结肠及血清GLP-1水平的影响有氧运动显着增加糖尿病小鼠结肠GLP-1的m RNA(p<0.01)及蛋白(p<0.05)水平,该作用可被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此外,外源chemerin补充有降低运动糖尿病小鼠血清GLP-1水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结构的改善作用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结构,表现为胰岛细胞中空泡变性细胞减少,少见皱缩胰岛;而外源补充chemerin导致胰岛皱缩,边缘界限较不清晰,分布不均匀,部分细胞空泡变性,少数胰岛细胞体积增加。二、脂肪chemerin敲除增加小鼠结肠和血清GLP-1水平及运动的调控作用1.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结肠chemerin水平降低普通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的纯合子小鼠与对照组比较,其结肠chemerin的m 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高脂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的杂合子及纯合子小鼠与对照组比较,其结肠chemerin的m RNA水平均显着降低。2.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下结肠及血清GLP-1水平增加脂肪chemerin敲除的杂合子小鼠结肠GLP-1的m R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在普通(p<0.01)和高脂(p<0.05)膳食喂养下均显着升高。高脂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的纯合子小鼠结肠GLP-1的蛋白水平相较于对照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总GLP-1水平,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的纯合子小鼠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3.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胰岛功能和结构改变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与对照小鼠相比,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下,OGTT实验口服葡萄糖60 min后的血糖水平均显着降低。此外,高脂喂养的对照小鼠胰岛结构受损,表现为胰岛萎缩、体积减小、形态不规则、边缘界限不清晰、排列紊乱。而高脂喂养下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胰岛结构基本正常(即胰岛结构较清晰、形态规则,边界较分明)。以上结果提示,脂肪chemerin敲除增强高脂喂养小鼠(常存在糖代谢紊乱)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结构。4.有氧运动对高脂膳食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GLP-1水平、胰岛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有氧运动显着增加小鼠结肠GLP-1的m RNA水平(p<0.01)。脂肪chemerin敲除可以进一步提高运动对高脂喂养小鼠结肠GLP-1蛋白水平及血清总GLP-1水平的增加作用。此外,运动和脂肪chemerin敲除均可显着提高小鼠胰岛降糖功能、改善胰岛结构。而运动可以进一步促进chemerin敲除小鼠的胰岛结构改善,但并没有进一步增强其胰岛降糖功能。研究结论:1.Chemerin减少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GLP-1水平、进而改善胰岛功能和结构有关。2.脂肪chemerin敲除增加高脂喂养小鼠的结肠和血清GLP-1水平、改善其胰岛功能和结构,表明chemerin能调控GLP-1水平及功能。3.有氧运动增加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结肠GLP-1水平,而脂肪chemerin敲除可以进一步增加运动高脂膳食小鼠结肠及血清的GLP-1水平。

张雪晴[3](2021)在《CXCR2对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诱导的肝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XCR2是否在不同部位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AT)诱导的肝细胞葡萄糖代谢中发挥作用。[方法]首先,采用CXCR2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和CXCR2过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构建沉默、过表达CXCR2的HepG2细胞;其次将稳定释放脂肪因子的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通过 transwell 小室与干预CXCR2表达后的HepG2细胞进行共培养;再次,收集共培养后各组HepG2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检测共培养后HepG2细胞的CXCR2表达情况,验证不同部位AT诱导下HepG2细胞CXCR2表达的干预效果,同时收集共培养后各组上清液,利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细胞毒法检测共培养后上清液LDH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HepG2的生长情况,以期了解共培养后HepG2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一步利用活细胞开展后续实验;最后,收集基础状态下和胰岛素刺激状态下共培养后各组HepG2细胞,经荧光葡萄糖类似物2-NBDG染色,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荧光标记的HepG2细胞比例,评估HepG2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同时采用过碘酸希夫式(periodic acid-shiff stain,PAS)染色法观察HepG2细胞内糖原分布情况,蒽酮法测定HepG2细胞内糖原含量。[结果](一)不同部位AT诱导下HepG2细胞CXCR2表达的干预效果验证:与AT作用下的HepG2细胞相比,AT诱导下转染CXCR2-siRNA的HepG2细胞,其CXCR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AT诱导下转染CXCR2-过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其CXCR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二)不同部位AT诱导下HepG2细胞上清液LDH活性测定结果及细胞生长情况:1)与HepG2组相比,不同部位AT诱导下HepG2细胞上清液的LDH水平均升高(P<0.05);2)倒置显微镜下HepG2细胞形态良好,折光性良好,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各组HepG2细胞仍保持一定活性。(三)CXCR2对不同部位AT诱导下的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1)在基础状态下或胰岛素刺激下,与AT诱导下的HepG2细胞相比,AT诱导下转染CXCR2-siRNA的HepG2细胞,其葡萄糖摄取率升高(P<0.001);2)在基础状态下或胰岛素刺激下,与AT诱导下的HepG2细胞相比,AT诱导下转染CXCR2-过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其葡萄糖摄取率降低(P<0.001);3)以HepG2组为基线,AT诱导下转染CXCR2-过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下降程度最大,AT诱导下的HepG2细胞的次之,AT诱导下转染CXCR2-siRNA的HepG2细胞的葡糖糖摄取率下降程度最小(P<0.001),且VAT比SAT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01);4)在胰岛素刺激后,相较于基础状态,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诱导的肝细胞葡萄糖摄取率均升高(P<0.001);4)。(四)CXCR2对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诱导下的HepG2细胞糖原合成的影响:1)在基础状态下或胰岛素刺激下,与脂肪组织诱导下的HepG2细胞相比,脂肪组织诱导下转染CXCR2-siRNA的HepG2细胞,其糖原含量升高(P<0.001);2)在基础状态下或胰岛素刺激下,与AT诱导下的HepG2细胞相比,AT诱导下转染CXCR2-过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其糖原含量降低(P<0.001);3)以HepG2组为基线,AT诱导下转染CXCR2-过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的糖原含量下降程度最大,AT诱导下的HepG2细胞的次之,AT诱导下转染CXCR2-siRNA的HepG2细胞的糖原含量下降程度最小(P<0.001),且VAT 比 SAT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01);4)在胰岛素刺激后,相较于基础状态,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诱导的肝细胞糖原含量均升高(P<0.001);5)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HepG2的糖原分布情况与糖原含量测定结果相吻合。[结论]1)不同部位AT对肝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均存在影响,且VAT比SAT更能抑制肝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2)CXCR2负向调控AT诱导下肝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提示CXCR2是AT介导的肝细胞葡萄糖摄取障碍和糖原合成障碍的重要参与者,AT诱导的肝细胞CXCR2表达的增强可能干扰了肝细胞葡萄糖的正常摄取和糖原合成过程;3)胰岛素可改善脂肪组织诱导的肝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4)IL-8及其受体CXCR2可能是肥胖相关的T2DM发生的重要机制。

李国波[4](2021)在《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掌握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了解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变化情况,分析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探讨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性,并预测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为儿童肥胖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八个地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非疫情时期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分布特点。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疫情期间儿童身高、体重及BMI的变化情况,与非疫情时期儿童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3.以全省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超重、肥胖及体重正常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情况、个体行为、家庭情况等相关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4.结合文献查阅、课题组前期研究及q RT-PCR验证,初步筛选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的环状RNA(circ RNAs);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测儿童外周血中目标circ RNAs的表达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探讨circ RNAs与儿童肥胖的关联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与circ RNA相结合的mi RNA及其下游靶基因,采用GO和KEGG方法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0.2%和6.6%,儿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城郊之间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沿海地区高于山区;此外,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5%和8.0%,高于女童(10.2%和4.8%);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4岁以后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增长迅速。2.疫情期间,4岁组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8.6%,高于所调查幼儿园正常时期的超重检出率(12.6%),5岁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5.5%和9.9%,高于正常时期(11.4%和6.0%);4岁组和5岁组儿童体重和BMI增长值大于正常时期。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经常陪伴、高出生体重、二胎、早产或过期产、剖宫产、过早和过晚添加辅食、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常吃洋快餐、常喝含糖饮料、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出生当年所在区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而母亲经常陪伴、母亲是研究生学历、常吃水果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家庭收入高、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是研究生学历、高出生体重、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母乳喂养、常追逐跑跳是儿童发生超重的保护因素。睡眠不足与活动时间对儿童肥胖存在交互作用;睡眠不足与屏幕时间、食欲对儿童超重、肥胖存在交互作用。4.hsacirc0001946和circ ANKRd36在儿童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在两组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与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OR值及95%CI分别为0.681(0.480~0.967)和1.218(1.041~1.424);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联合分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23~0.789);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irc RNAs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钙离子调节、钙调蛋白结合等,与MAPK信号通路等机制有关。结论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的防控形势严峻;男童及5~6岁儿童的肥胖流行水平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遏制儿童超重和肥胖率的增长。2.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促进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疫情期间,4岁组和5岁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比正常时期高。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儿童肥胖的发生与性别、年龄、主要带养人及带养态度、父母情况、出生情况、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等个体相关因素及地区经济发展有关,尤其要重视男童、年龄为5、6岁、食欲旺盛、二胎的学龄前儿童的肥胖防控。4.调整环境因素后,hsacirc0046367低表达与hsacirc0000284高表达是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circ RNAs可能参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

张雪晴,吴斌[5](2021)在《间歇性禁食对肥胖个体代谢与免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是一种周期性能量限制的饮食方式,在改善肥胖个体葡萄糖稳态、减脂减重、减轻慢性低度炎症等方面,已显示出与长期禁食和热量限制等效的代谢与免疫益处。因其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有望成为肥胖患者更易接受的饮食干预方式。研究表明,IF介导的代谢益处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调控和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atissue,WAT)的褐变。重要的是,自噬途径和肠道菌群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代谢的改善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对于IF介导的免疫效益也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上述机制从糖代谢、脂代谢、免疫三方面来综述间歇性禁食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旨在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生活干预和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

新昕[6](2021)在《“固本培元”揿针疗法对奥氮平所致脾肾阳虚型肥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s)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影响精神活动的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需长期服用精神药物进行治疗,但此类药物普遍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以奥氮平为代表的精神药物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躯体健康及脑认知功能,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本研究以期从临床试验及实验研究两个部分,探讨以揿针(Thumbtack Needle)为代表的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采用揿针腰腹部穴位治疗奥氮平所致脾肾阳虚型肥胖患者,观察揿针对患者体重、血脂水平、代谢相关激素和精神症状等的改善作用,评价揿针应用于精神科疾病的临床可行性;动物实验通过观察揿针对奥氮平所致肥胖模型大鼠代谢相关激素及受体、AMPK/SIRT1/PGC-1 α代谢通路及其下游促代谢酶和相关蛋白CPT1、PPARγ及UCP2等表达的影响,深入探索揿针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固本培元”理论,为临床因持续应用精神药物导致的脾肾阳虚型肥胖患者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实施早期干预,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维护精神科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临床应用揿针治疗精神药物致肥胖副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研究对象及分组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住院患者中,招募服用奥氮平所致肥胖患者。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评定精神量表和精神检查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对涉及到排除标准内容的患者进行剔除。入组时按照男女各半的比例选取研究被试,共纳入年龄20岁~60岁符合标准的奥氮平所致肥胖患者64例(后因故不能完成试验,剔除4例,最后纳入60例患者数据)。将收集到所有临床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揿针疗法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都参加一般性康复活动,饮食为住院普通伙食,均由护士进行运动宣教。揿针疗法组:除一般性饮食,运动宣教外,施加揿针针贴于腹部和背部腧穴,共2组穴位,第1组:天枢(双)、中脘、关元,肾俞(双)、命门;第2组:滑肉门(双)、下脘、气海,脾俞(双)、腰阳关。先将揿针刺入贴于第1组各穴位,留针3天;揭下第1组穴位针贴后,随即用揿针刺入贴于第2组穴位,留针3天后取下针贴,休息1天,共治疗6周结束。对照组:使用普通胶布在与揿针疗法组相同穴位敷贴,每组3天,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敷贴6天后休息1天,共6周,进行安慰对照。3.观察指标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价揿针疗法对服用奥氮平所致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在干预0周和6周为观察点。(1)主要指标①体重相关:体重(Wt)、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②代谢相关激素和风险预测因子:瘦素(LEP)、脂联素(ADP)、胰岛素(Ins)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2)次要指标①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②症状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和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以上指标来评定观察揿针对患者的体重、脂代谢、精神症状和副作用方面的影响。4.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的例数用所占的百分率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连续性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双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实验动物及分组选用32只SPF级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揿针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2.分组及干预方法: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经口灌胃,10ml·kg-1,每日1次,连续28天。模型对照组:奥氮平悬液经口灌胃,1·5mg·kg-1·d-1,每日1次,连续28天。揿针组:奥氮平悬液经口灌胃,1.mg·kg-1·d-1,每日1次,连续28天。同时揿针干预,选取中脘、关元、天枢(双),肾俞(双)、脾俞(双),大鼠固定后,用0.15mm揿针刺入穴位贴敷,观察大鼠行为,保证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28天。二甲双胍组:奥氮平悬液经口灌胃,1.5mg·kg-1d-1;间隔30min后,灌服盐酸二甲双胍,200mg·kg-1·d-1,每日1次,连续28天。3.样本采集末次药物及针刺干预后1h,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溶液,35ml·kg-1,麻醉后,剖开腹壁,经腹主动脉穿刺采集全血5ml,静置2h,分离血清。大鼠处死后,采集腹部脂肪组织,冻存于-80℃冰箱中,备用。4.指标及检测方法实验前后,称量大鼠体质量。实验结束时,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脂TG、TC、LDL-C、HDL-C的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脂肪因子LEP、ADP、Ins、Hcy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腹部脂肪组织中AdipoR1 和 AdipoR2、PPARy、CPT1 蛋白水平,以及 AMPK、SIRT1、PGC-1α、UCP-2的表达水平。5.统计与分析所有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以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体重相关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Wt、BMI、WC均不存在显着组间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揿针疗法组患者治疗后的Wt和WC均显着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Wt和WC改变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的对照组比较,揿针疗法组患者治疗后的Wt和WC均显着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MI改变在治疗前后,两组的组间和揿针疗法组内比较差异性均不显着(p>0.05)。2.血脂代谢相关指标治疗前,揿针疗法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G、TC、LDL-C、HDL-C 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两组患者血清中TG、TC、LDL-C、HDL-C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揿针疗法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TG、TC、LDL-C、HDL-C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代谢相关激素和风险预测因子揿针疗法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受试者LEP、ADP、Ins、Hcy水平相近,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无论是与治疗前同组比较,还是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LEP、ADP、Ins、Hcy各项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4.精神症状和副反应评价PANSS量表总分和TESS量表评分,两组组内与治疗前和在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均未显示出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PANSS量表分量表的阴性症状评分一项,揿针疗法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同组比较,阴性症状评分有所下降(p<0.05)。揿针疗法组仅在粪便性状分项的评分,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显示出差异性(p<0.05)。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体质量及血脂代谢造模后,模型对照组体质量明显增加(p<0.01),血脂四项表现出典型异常。揿针组、二甲双胍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脂四项维持在正常水平,未出现明显的改变,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揿针组和二甲双胍组体质量增加较缓慢(p<0.05)。2.代谢相关激素和风险预测因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中LEP、Ins、Hcy含量显着升高(p<0.01),ADP含量显着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揿针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血清中LEP、Ins、Hcy含量显着降低(p<0.01),ADP含量显着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揿针组大鼠血清LEP含量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ADP含量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脂肪组织中AdipoR1和AdipoR2、PPARγ、CPT1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脂肪组织中AdipoR1和AdipoR2、PPARγ、CPT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揿针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脂肪组织中AdipoR1和AdipoR2、PPARγ、CPT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揿针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大鼠脂肪组织中AdipoR1和AdipoR2、PPARγ、CPT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AMPK/Sirt1/PGC-1 α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及PPAR γAMPK、Sirt1、PGC-1α、UCP-2和PPAR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脂肪组织中AMPK、Sirt1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脂肪组织中p-AMPK、p-Sirt1、PGC-1α、UCP-2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揿针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脂肪组织中p-AMPK、p-Sirt1、PGC-1α、UCP-2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揿针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大鼠脂肪组织中p-AMPK、p-Sirt1、PGC-1α、UCP-2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1.临床试验表明“固本培元”揿针疗法可减轻奥氮平所致肥胖患者体重,改善血脂相关指标,调节脂肪相关激素,缓解患者阴性症状,在精神科应用具有一定可行性。2.动物实验表明“固本培元”揿针疗法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调节PPAR γ蛋白表达,改善奥氮平所致肥胖模型大鼠的脾肾阳虚状态,恢复脂代谢相关激素效能,促进大鼠脂代谢功能。3.揿针腰腹部穴位具有固本培元、温化痰湿功效,从而固护机体正常功能,改善精神药物所致肥胖患者的脾肾阳虚,痰湿内蕴的症状,起到防治精神药物伤脾伤肾的药毒作用。

王珊珊[7](2020)在《细菌纤维素制备及其对肥胖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由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习惯等改变导致的肥胖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与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不平衡有关,调整饮食结构是实现肥胖预防或治疗的有效手段。膳食纤维素是人类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稳定肠道屏障与功能、维持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平衡肠道营养吸收及废物排泄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整比例增加膳食纤维素的摄入已成为预防肥胖发生或改善肥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研究课题,备受关注的膳食纤维素主要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具有较好的发酵特性,可产生与肥胖调控相关的多种短链脂肪酸,如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乳酸盐、琥珀酸盐等,但过度发酵存在致癌风险。在肥胖干预中,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具备可溶性膳食纤维素的诸多功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不过,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对肥胖的干预尚缺乏肥胖发生前和肥胖发生后的长期对比实验,尤其缺乏肠道微生物群落随时间变化的演替规律及其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这些微生物是否也可通过分泌某些代谢物干预肥胖进程尚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选用纯度高、吸水能力强的细菌纤维素作为不可溶膳食纤维素研究材料,基于细菌纤维素合成周期长、产率低、膳食功效未见系统研究的背景,提出以下研究思路:筛选高产细菌纤维素菌株,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与功能基因注释,分析其合成细菌纤维素的分子机制。通过发酵动力学特征和碳源转化分析,探讨菌株利用不同碳源合成细菌纤维素的能力及其代谢通路,批量制备细菌纤维素。构建不同饮食结构,通过生理生化分析、组织切片观察、肥胖及炎症相关基因的q PCR分析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分析,系统考察小鼠肥胖发生及膳食纤维素调控的生理-肠道微生物耦合机制。构建肥胖模型小鼠,在生理生化、组织切片、基因扩增、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粪便代谢物等多层次、多角度系统研究细菌纤维素干预对肥胖缓解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如下:一、根据产纤维素细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利用HS培养基获得了1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分析了细菌纤维素的理化特性和合成机制。获得的产纤维素细菌菌株W1与K.europaeus进化关系最为接近,其合成的纤维素空间网络发达,以片层结构纵向堆叠。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直径大多数为40-60 nm,在2θ=14.5°、16.6°和22.7°处存在3个典型晶体衍射峰,分别对应(110)、(110)和(200)晶面,在2900、2300、1426、1335、1314、1160、1108、1054、1030和900 cm-1等光谱波长附近检测到多个与O-H、C-H、H-O-H、C-O-C、C-O-H、C-C、C-O和β-糖苷键相关的红外吸收峰,说明菌株W1合成的细菌纤维素以I型为主。全基因组测序与基因注释表明,菌株W1包含2条合成细菌纤维素的基因操纵子和多个参与葡萄糖转化和细菌纤维素合成调控的游离基因。与葡萄糖转化、纤维素合成和纤维素合成调控相关的基因分别为glk、pgm和UPG2,bcs A、bcs B、bcs C、bcs D、bcs X和bcx Y以及cmcax、ccp Ax和bglx A。二、探讨了菌株产细菌纤维素的动力学过程及利用不同碳源底物合成细菌纤维素的效率和转化路径,并批量制备了细菌纤维素。菌株W1在HS培养基中呈不典型的S型曲线生长,细菌纤维素产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二者呈显着正相关(r2=0.88,p<0.001);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迅速降低,残留葡萄糖浓度与细菌纤维素产量呈显着负相关(r2=0.96,p<0.001)。菌株可有效利用果糖、葡萄糖、甘油和甘露醇产纤维素膜,最高产率和转化率分别为1.529 g L-1和7.65%,对乙酸、乙醇、乳糖和蔗糖利用能力较差。以上述各种物质为碳源底物均可合成细菌纤维素膜,纳米纤维素平均直径为40-50 nm。由底物果糖、葡萄糖、甘油和甘露醇合成的细菌纤维素在2θ=14.5°、16.6°和22.7°处存在3个典型的晶体衍射峰,晶面距离(d)相同,表观晶粒度(ACS)差异显着,晶体指数(CI)为0.64-0.89。不同碳源物质合成的细菌纤维素具有相似的官能团,以I型结晶纤维为主。KEGG注释表明,仅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甘油等4种碳源存在典型的细菌纤维素合成通路。根据HS培养基和菌株生长特性,搭建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细菌纤维素批量制备平台。三、系统研究了细菌纤维素干预对小鼠肥胖发生的生理-肠道微生物耦合调控机制。经不同饲料配比喂养小鼠9周后,高脂组(H)诱导小鼠的体重、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血清GLU、TG、TC和LDL-C以及肝脏TG和TC浓度均最高,血清HDL-C浓度最低。细菌纤维素(HBC)干预组小鼠体重比H组低14%,肝脏和附睾脂重量显着降低(1.54 vs.1.87 g,p<0.01;1.63 vs.2.21 g,p<0.01),普通纤维素(HHF)干预组介于二者之间。HBC组血清GLU、TG、TC、HLD-C和LDL-C浓度与H组差值分别为32%(p<0.01)、20%(p<0.001)、18%(p<0.01)、14%(p<0.05)和32%(p<0.01),HHF组介于二者之间。肝脏TG和TC浓度变化趋势与血清相同。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高脂饮食导致肝细胞变大、脂肪变性,肝小叶、肝索、肝血窦等结构破坏,并使回肠绒毛缩短、肠碱性磷酸酶复合物(IAP)消失。膳食纤维素干预使肝脏细胞结构恢复正常,肝巨噬细胞减少,脂滴少见,回肠结构和IAP含量也恢复正常。q PCR分析表明,H组肝脏脂肪酸合成基因Srebp-1c和Fas分别上调了7.7和5.9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基因Occludin和ZO-1分别下调了58%和57%,肿瘤炎症因子TNF-α和白介素细胞因子IL-1β、IL-6分别上调8.4、5.2和3.0倍。细菌纤维素和普通纤维素干预均对上述基因表达的变化有显着影响,前者影响大于后者,可能与其较高的纯度和独特的结构特性有关。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高脂饮食使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可观测OTUs从817±115降至675±18(p<0.01),细菌纤维素干预使其恢复至779±19(p<0.05),普通纤维素干预效果介于二者之间。测序深度指数Good’s coverage在H组最高,Chao1指数和谱系多样性指数最低,膳食纤维素干预后的变化趋势与可观测OTUs相同。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各组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最高,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次之。高脂饮食会显着提高有害肠道菌群厚壁菌门(F)和变形菌门(P)比例并降低有益肠道菌群拟杆菌门(B)比例((F+P)/B,2.09±0.34 vs.5.00±0.47,p<0.0001),细菌纤维素和普通纤维素干预均可降低该比值(3.32±0.21,p<0.01;2.57±0.82,p<0.001)。基于门、纲、目、科、属和OTUs水平的综合分析显示,厚壁菌门毛螺菌科NK4A136菌群(OTUs 1108、1294)、劳特氏菌属(OTU 1645)、粪球菌属1号菌群(OTU 1919)和未知属未知菌群(OTUs 1109、1115、1168、1600、1611、1888)、Hungateiclostridiaceae菌科瘤胃梭菌属(OTUs 1116、1206、1251)和优杆菌科优杆菌属产粪甾醇真细菌(OTU 1114)、变形菌门螺杆菌属(OTU 1330)和脱硫弧菌属(OTU 6)以及拟杆菌门拟杆菌科拟杆菌属(OTU 238)和未知属S24-7菌群(OTU1000)可能是介导肥胖发生的肠道有害菌;拟杆菌门拟普雷沃氏菌属(OTU 180)、普雷沃氏菌属UCG-001菌群(OTU 227)和未知属S24-7菌群(OTUs 221、234、403、766)以及厚壁菌门毛螺菌科未知属未知菌群(OTUs 1636、1638)和未知属NK4A136菌群(OTU 1861)可能是参与肥胖缓解的肠道有益菌。四、构建了小鼠肥胖模型,从生理生化、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粪便代谢物方面系统探讨了细菌纤维素对肥胖小鼠的干预治疗作用。在6周干预周期内,对照组(C)小鼠体重未见显着性增加,H组小鼠体重持续增加,HBC组介于二者之间,说明细菌纤维素干预可显着减缓肥胖进程。细菌纤维素干预可使小鼠肝重从2.33±0.34降至1.79±0.22 g(p<0.01),但附睾脂和肾周脂变化不显着。H组和HBC组小鼠血清GLU浓度分别为8.8和5.2 mmol L-1,差异显着(p<0.0001),血清TG、TC和HDL-C以及肝脏TG和TC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同。高脂诱导下,小鼠肝细胞和结构破坏,巨噬细胞显着增加,出现脂肪堆积现象,同时,小鼠回肠绒毛变短、IAP复合物消失。细菌纤维素干预有助于肝脏细胞和结构恢复正常,巨噬细胞和脂肪堆积减少,回肠绒毛结构和IAP复合物恢复效果也较显着。q PCR分析表明,细菌纤维素干预能够较好地抑制小鼠肝脏Srebp-1c和Fas基因的上调(4.5 vs.2.1倍和4.1 vs.1.5倍,p<0.0001)。同时,细菌纤维素干预显着提高了Occludin(p<0.01)和ZO-1基因表达量(p<0.05)并显着降低了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量(p<0.0001)。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C组OTUs为643±74,显着高于H组(443±27,p<0.0001),HBC组干预效果不显着(486±24)。高脂饮食会显着提高Good’s coverage指数并显着降低Chao1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细菌纤维素干预仅对谱系多样性指数产生显着效果(p<0.05)。各组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V)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原相对丰度较低的脱铁杆菌门(D)、螺旋体菌门(S)、软壁菌门(T)等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高脂饮食导致拟杆菌门显着下调并使放线菌门显着上调((F+P+A)/(B+V),4.82±1.23 vs.2.93±0.77,p<0.01);细菌纤维素干预使放线菌门大幅降低(p<0.0001)并使疣微菌门大幅增加(4.7 vs.16%,p<0.01)。基于门、纲、目、科、属和OTUs水平的综合分析显示,放线菌门红蝽杆菌科UCG-002菌群(OTU 443),厚壁菌门丹毒丝菌科未知属(OTU 63)和Faecalibaculum菌属(OTU 5)、毛螺菌科未知属(OTUs 516、751、767)、劳特氏菌属(OTU 755)、优杆菌属(OTU 929)、消化球菌科(OTU 34)、Romboutsia菌属(OTU 957)和Intestinimonas菌属(OTU 476),拟杆菌门拟杆菌属(OTU 93)以及变形菌门脱硫弧菌属(OTU 4)和螺杆菌属(OTU 750)细菌可能是介导肥胖发生的肠道有害菌;拟杆菌门拟杆菌属(OTUs 137、165)、未知属S24-7菌群(OTU 96)、Odoribacter菌属(OTU 195)和普雷沃氏菌属Ga6A1菌群(OTU193),厚壁菌门的毛螺菌科NK4A136菌群(OTU 456)、未知菌群(OTUs 462、778)、瘤胃梭菌属(OTUs 459、591)和Intestinimonas菌属(OTU 461)以及疣微菌门Akkermansia菌属(OTU 445)可能是参与肥胖缓解的肠道有益菌。除毛螺菌科未知属、劳特氏菌属、优杆菌属、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螺杆菌属、未知属S24-7菌群、普雷沃氏菌属和NK4A136菌群外,其余菌群在实验起点和终点时可能发生了显着的群落演替。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胆汁酸(牛磺鹅去氧胆酸)在HBC组中呈上调趋势(阴离子模式:2.19倍,p=0.083),与H组比差异显着(阳离子模式:3.13倍,p=0.033;阴离子模式:3.14倍,p=0.022)。胆汁酸(甘氨熊脱氧胆酸)在HBC组中显着下调(阴离子模式:0.32倍,p=0.012)。琥珀酸在HBC组呈下调趋势(阴离子模式:0.33倍,p=0.015),HBC组与H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0.12倍,p=0.034)。谷氨酰胺在H组显着上调(阴离子模式:1.92倍,p=0.048),HBC组中呈进一步上调趋势,二者无统计学差异。L-瓜氨酸在H组显着上调2.5倍(阴离子模式,p=0.026),细菌纤维素干预后出现了显着下调(0.44倍,p=0.02)。褪黑素在H组和HBC组均呈下调趋势(阳离子模式,H组:0.017倍,p=0.42;HBC组:0.017倍,p=0.046),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胆汁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的变化可能与红蝽杆菌有关,琥珀酸的变化可能与拟杆菌和Odoribacter菌属等有关,其他物质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成功筛选到1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K.europaeus W1,其合成的细菌纤维素空间网络发达,纤维素含典型的XRD衍射峰和FTIR官能团吸收峰,以I型纤维素为主,细菌纤维素的合成由2条bcs操纵子调控完成。菌株W1的生长与细菌纤维素合成符合I型发酵模型,以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甘油为碳源底物时细菌纤维素产率较高,KEGG注释获得了相关转化和合成通路信息。发酵动力学奠定了塑料托盘法培养可批量制备细菌纤维素的基础,结合菌株碳源利用特性,实现了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细菌纤维素添加对肥胖发生前的干预和肥胖发生后的干预治疗影响显着,主要体现在体重、肝脏和脂肪质量减轻、脂肪酸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下调和肠屏障功能基因上调、肠道有害菌群相对丰度下降和有益菌群升高以及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代谢物变化如胆汁酸增加、琥珀酸减少、谷氨酰胺增加和L-瓜氨酸减少等方面。小鼠肠道微生物在长期高脂饮食干预下会发生显着的群落演替现象。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与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相关的关键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信息,可为细菌纤维素作为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肥胖发生、发展和干预治疗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

蔡伟[8](2020)在《蜂胶醇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蜂胶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症、调节代谢等作用,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天然药物被广泛使用。研究证据显示,蜂胶能够有效地缓解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但确切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膳食是改变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已有动物研究显示,蜂胶能调节硫酸葡聚糖钠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和高脂饲养动物模型的肠道菌群。由此我们推测蜂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起到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作用,但目前仍缺少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蜂胶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propolis,EEP)对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诱导的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作用,同时分析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小鼠胰岛素抵抗、肥胖、糖脂代谢及炎症等的关系。方法:8周龄雄性野生型小鼠C57BL/6J随机分为4组:标准饮食对照组(Chow组),高脂饮食对照组(HFD组),低浓度蜂胶组(HFD+1%EEP组)和高脂饮食高浓度蜂胶组(HFD+2%EEP组),进行标准饮食(Chow)或高脂饮食(HFD)饲养,同时分组给予灌胃对照媒介或EEP,喂养12周后,收集每只小鼠的器官、组织、粪便和血清样本进行后续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蜂胶醇提物中的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与含量;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评估小鼠的糖耐量状况和胰岛素抵抗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表达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以上指标血清水平和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脏和附睾脂肪沉积;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小鼠肝脏组织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通过对小鼠肠道细菌16SrRNA基因进行Miseq测序,并进行菌群结构及代谢功能的分析。结果:(1)HPLC检测结果显示,在EEP中检测到12种酚类化合物:原儿茶酸、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黄豆苷元、肉桂酸、槲皮素、柚皮素、染料木素、山奈酚、橙皮素和鹰嘴豆芽素。(2)EEP显着改善HFD饲养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状况:EEP呈剂量依赖性减少HFD饲养小鼠的血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ITT曲线下面积;EEP呈剂量依赖性减少HFD饲养小鼠的空腹血糖和OGTT曲线下面积。(3)EEP显着减轻HFD饲养小鼠的肥胖程度:EEP呈剂量依赖性减少HFD饲养小鼠的体重的增加、肝脏和附睾脂肪的沉积,而且这些作用与小鼠的进食量无关。(4)EEP显着减少HFD诱导的小鼠炎细胞因子表达和内毒素血症:EEP呈剂量依赖性降低HFD饲养小鼠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而升高IL-10表达水平,同时降低血清LBP水平。而且,小鼠血清炎症指标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显着相关。(5)EEP显着改善HFD饲养小鼠的血脂水平和肝脏脂质代谢水平:EEP显着降低HFD饲养小鼠血清TG和TC水平;LC-MS检测结果显示EEP显着改变HFD饲养小鼠肝脏脂质的含量,共有122种脂质成分得到明显的改变,其中甘油酯类(GL)74种、甘油磷脂类(GP)37种和鞘脂类(SP)11种。(6)EEP显着调节HFD饲养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能够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中 Roseburia 和 Intestinimonas 菌属以及 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 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菌种等抗肥胖和抗炎的细菌丰度,减少了Faecalibaculum 和 Prevotella 菌属以及 Bacteroides vulgatus 菌种等促炎细菌的丰度。(7)EEP改变的肠道优势菌群与HFD饲养小鼠的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和肥胖相关参数显着相关。而且,EEP能部分逆转HFD饲养小鼠肠道菌群的功能,使之达到与正常饮食小鼠相似的水平。结论:EEP显着减少HFD饲养小鼠的体重增加、肝脏脂肪积累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形成,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异常。同时,EEP可显着调节HFD饲养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中抗炎菌群的丰度,减少促炎菌群的丰度;而且,EEP改变的优势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等相关参数显着相关,从而提示EEP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来减少HFD诱导的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然而,仍需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以提供更多的证据来支持以上的这些研究结果。

林小晶[9](2020)在《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chemerin是一个脂肪和炎症因子,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运动降低患肥胖、糖尿病的人或动物的血清chemerin和组织chemerin水平,同时糖脂代谢得以改善,但运动降低chemerin水平后,通过什么机制来改善紊乱的糖脂代谢目前还不清楚。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可能与运动降低chemerin水平有关,减少的chemerin可能是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糖脂代谢关键酶(如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和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等途径来实现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外源补充chemerin来证实减少的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与PPARγ调控的糖脂代谢酶或蛋白[ATGL、LPL、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和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有关?机体chemerin的来源主要是脂肪组织和肝的分泌。脂肪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在调节全身代谢平衡以及脂肪因子的分泌中起着关键作用,且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因此,本研究构建了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研究其与野生型小鼠比较,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糖脂代谢紊乱和肥胖发生的难易和严重程度,以明确chemerin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脂肪chemerin敲除对血清chemerin、其他外周代谢器官(肝和骨骼肌)的糖脂代谢酶及其上游分子PPARg是否有影响,以证实chemerin在调控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体脂和糖脂代谢的影响,以探讨有氧运动的作用是否与PPARγ和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等)有关。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及机制。6周龄的雄性ICR小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4)和2型糖尿病造模组(n=46)。采用6周高脂饲料喂养合并空腹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100 mg/kg)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随机分为正常组(Con,n=8)、正常运动组(E,n=8)和正常+外源性chemerin组(C,n=8)。建模成功的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n=8)、糖尿病运动组(EDM,n=9)和糖尿病运动+外源性chemerin组(EDC,n=10)。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周6天,每天1次。外源性补充chemerin(剂量为8 ng/g,采用腹腔注射)小鼠在运动后3周开始补充chemerin。检测小鼠的体成分、血脂四项、FBG水平,ELISA检测血清chemerin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根据FBG和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HOMA-IR)。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肝、腓肠肌和附睾脂肪chemerin、CMKLR1、PPARγ、ATGL、LPL、GLUT4和PEPCK的蛋白水平。第二部分实验: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1.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动物分组:8周龄的小鼠分为野生对照C57小鼠(WT)组、flox对照组(flox/flox)、脂肪chemerin敲除杂合子组[chemerin(+/-)]和脂肪chemerin敲除纯合子组[chemerin(-/-)](此部分敲除小鼠采用的cre工具鼠是fabp4-cre),雌雄各半,共4组,每组6只,给予11周普通饲料喂养。此外,另有上述相同的4组小鼠给予11周高脂饲料喂养,每组6只。检测指标和方法均与第一部分相同。2.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adiponectin-cre)高脂喂养时的体脂和糖脂代谢改变fabp4-cre和adiponectin-cre都是脂肪特异性敲除靶基因的工具鼠,但两种工具鼠的特异性存在争议。fabp4-cre工具鼠敲除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靶基因,而adiponectin-cre工具鼠只敲除白色脂肪的靶基因。因此又构建了adiponectin-cre敲除小鼠。动物分组:8周龄的小鼠随机分为WT组、flox/flox组、(-/-)·fabp4组、(-/-)·adiponectin组,雌雄各半,共4组,每组6只。全部高脂喂养11周。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同上。第三部分实验: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动物分组:8周龄小鼠分为WT组、flox/flox组、(-/-)·fabp4组、(-/-)·adiponectin组,雌雄各半,每组12只。5周高脂喂养后,这4组小鼠分别再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和高脂+运动组,雌雄各半,总共8组,每组6只。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周6天,每天1次。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同上。研究结果:1.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1)外源补充chemerin可逆转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脂肪肝和肝重量的改善作用。(2)外源补充chemerin可减弱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chemerin(血清、肝、腓肠肌和脂肪)和CMKLR1(肝、腓肠肌和脂肪)蛋白水平的降低作用。(3)外源补充chemerin可降低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肝、腓肠肌和脂肪PPARγ、ATGL、LPL和GLUT4蛋白水平的增加作用,但对肝PEPCK蛋白水平无显着影响。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2.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1)肥胖发生率:普通膳食时,与野生型或flox对照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肥胖发生率无差异(未见肥胖小鼠)。但高脂膳食时,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肥胖发生率,雌性增加、雄性降低。(2)糖脂代谢和脂肪肝情况:普通膳食下,与WT或flox对照组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体脂含量、糖脂代谢无显着差异,且都在正常值范围。但高脂膳食下,与WT或flox对照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出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和TG升高)以及肝重量增加和脂肪肝。此外,chemerin敲除小鼠在高脂膳食下的上述改变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雌性更易胖,但未出现脂肪肝;而雄性不易胖,但出现了脂肪肝。2.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普通和高脂喂养时chemerin、CMKLR1、PPARg和糖脂代谢酶的蛋白水平普通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与WT小鼠相比:(1)血清chemerin水平显着降低;(2)肝chemerin、CMKLR1、PPARγ(但雄性增加)、LPL(但雄性增加)和PEPCK的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ATGL蛋白水平增加;(3)腓肠肌的chemerin和CMKLR1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PARγ、ATGL和LPL的蛋白水平显着降低。高脂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与WT小鼠相比:(1)腓肠肌、肝的chemerin和CMKLR1的蛋白水平均显着增加,这可能是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在高脂膳食下血清chemerin与高脂喂养WT小鼠相比无变化的原因(因为除脂肪外,肝也是血清chemerin的来源,高脂喂养增加了肝chemerin分泌)。(2)与WT小鼠相比,雄性chemerin敲除小鼠肝和腓肠肌PPARγ、ATGL和LPL蛋白水平降低、肝PEPCK增加,仅腓肠肌GLUT4增加,这可能是雄性chemerin敲除小鼠脂代谢异常更严重、且有脂肪肝的原因。对于雌性chemerin敲除小鼠,肝LPL和PEPCK增加、ATGL降低,腓肠肌ATGL和LPL降低、PPARγ和GLUT4增加。2.3高脂喂养的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adiponectin-cre)的肥胖率、体脂、糖脂代谢和chemerin等靶分子水平,及其与chemerin(-/-)·fabp4的比较(1)肥胖发生率: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肥胖率,与WT小鼠相比,雄性降低(67%vs 100%)、雌性增加(67%vs 50%)。这个特点也出现在chemerin(-/-)·fabp4小鼠(雄性:80%vs 100%;雌性:100%vs 50%)。(2)糖脂代谢和脂肪肝: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雄性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没有脂代谢紊乱和脂肪肝,且血清TC和TG水平还低于野生对照小鼠;雌性的糖耐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不变,但血清LDL升高。而chemerin(-/-)·fabp4小鼠,雄性出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升高)、肝重量增加和脂肪肝;雌性则糖耐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升高)。(3)chemerin等各靶分子的蛋白水平: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与野生型的相比:(1)血清:雌雄均出现血清chemerin显着降低。(2)肝:雄性的chemerin无变化、CMKLR1增加,PPARγ无变化、ATGL和LPL均增加;雌性的chemerin增加(低于(-/-)·fabp4小鼠)、CMKLR1无变化,PPARγ、ATGL和LPL均增加。(3)腓肠肌:雄性chemerin和CMKLR1增加、PPARγ、ATGL无变化、LPL降低、GLUT4增加(但chemerin和CMKLR1低于(-/-)·fabp4小鼠,PPARγ、LPL和GLUT4高于(-/-)·fabp4小鼠);而雌性的chemerin和CMKLR1增加,PPARγ不变、GLUT4增加、LPL降低。而高脂喂养的chemerin(-/-)·fabp4小鼠与野生型的相比:(1)血清:雌雄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没有变化。(2)肝:雌雄的肝chemerin和CMKLR1蛋白水平均升高,但雄性PPARγ、ATGL和LPL蛋白水平降低,而雌性PPARγ无变化、LPL和PEPCK增加、ATGL降低;(3)腓肠肌:雌雄的腓肠肌chemerin和CMKLR1增加,但雄性PPARγ、ATGL、LPL降低、GLUT4增加,而雌性PPARγ增加、ATGL和LPL降低、GLUT4增加。3.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1)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体脂含量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降低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的雄性小鼠体脂含量,但对雌性敲除小鼠无影响。(2)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改善雄性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糖脂代谢及减轻脂肪肝[仅(-/-)·fabp4小鼠有脂肪肝]。运动也能改善雌性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糖脂代谢(降低血清胰岛素和HOMA-IR水平,降低血脂)。(3)运动降低chemerin敲除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尽管高脂膳食下,(-/-)·adiponectin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降低、而(-/-)·fabp4小鼠的不变,但6周有氧运动可降低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4)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对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的雌雄小鼠糖脂代谢相关蛋白均有改善作用,表现为增加雌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腓肠肌PPARγ(仅在雄性)-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水平,以及上调雌雄的chemerin(-/-)·fabp4小鼠肝PPARγ和糖脂代谢酶ATGL、LPL(雌性仅增加ATGL)水平。结论:1.证实了减少的chemerin在6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且该作用是通过chemerin受体(CMKLR1)的介导来上调PPARγ-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实现的。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小鼠喂以高脂膳食后体脂和糖脂代谢的变化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雄性小鼠不易胖、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和血脂降低,而雌性小鼠易胖、血脂LDL升高);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雌雄chemerin敲除小鼠肝和骨骼肌chemerin和PPARγ-糖脂代谢酶(如ATGL和LPL等)水平不同所致。3.无论雌雄,脂肪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小鼠都比脂肪chemerin[(-/-)·fabp4]小鼠的糖脂代谢要好(后者的雄性小鼠尽管仍然不易胖,但出现血脂异常和脂肪肝);其机制可能也是与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肝或腓肠肌PPARγ-糖脂代谢酶更高以及血清chemerin更低有关。4.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这2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仅降低雄性的体脂含量(对雌性无影响),但改善雌雄小鼠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程度雄性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还是与运动降低血清chemerin以及增加肝或腓肠肌PPARγ-糖脂代谢酶的程度不同(雄性的上述指标改变更明显)有关。简言之,本文利用外源chemerin和chemerin敲除小鼠证实了chemerin在高脂喂养所致糖脂代谢异常中的作用,以及减少的chemerin在运动改善糖脂代谢中的作用;且chemerin的上述作用都是通过调控PPARγ-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水平实现的。

周继红[10](2019)在《EGCG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棕色脂肪活性及下丘脑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肥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是由能量摄入与支出的不平衡造成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酷((-)-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作为茶叶中含量最高、生理活性最强、研究最广泛的儿茶素成分,已有诸多文献报道其有助于预防肥胖和减轻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功效。然而,EGCG在高脂饮食诱发的能量代谢紊乱及调控相关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仍有待阐明。本论文就EGCG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和小胶质细胞介导的下丘脑中枢炎症反应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开展研究,建立相关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检测了肥胖相关代谢指标、棕色脂肪组织活性、适应性产热能量消耗、主要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情况、下丘脑小胶质标记物Iba-1免疫荧光染色以及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等。实验结果表明,EGCG能够有效抑制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反应,增加小鼠棕色脂肪产热与能量消耗,并减少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和下丘脑的炎症反应,为EGCG降脂减肥功效的作用机理及相关的神经调控机制提供了实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正常日粮(NCD)、添加0.5%EGCG的正常日粮(NCD+0.5%EGCG)、添加1%EGCG的正常日粮(NCD+0.5%EGCG)、高脂日粮(HFD)、添加0.5%EGCG的高脂日粮(HFD+0.5%EGCG)以及添加1%EGCG的高脂日粮(HFD+1%EGCG)。干预4周后,HFD组小鼠的体重、各类脂肪组织重量、脂肪组织细胞大小、血糖和血清总甘油三酯均呈显着增加的趋势,而HFD+0.5%EGCG组小鼠和HFD+1.0%EGCG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分别比HFD组小鼠减少了32.4%和46.5%,脂肪组织重量、脂肪组织细胞大小、血糖和血清总甘油三酯也较HFD组小鼠明显下降。相关结果表明,饮食补充EGCG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相关的体重增加、脂肪积累、高血糖、高脂血症、脂肪堆积等有潜在的预防作用。此外,不同组小鼠在能量摄入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表明饮食添加EGCG能够显着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食物热量利用率,从而降低体重的增长。(2)对4组小鼠棕色脂肪活性与适应性产热能力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HFD+EGCG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脂质浸润情况明显低于HFD小鼠,同时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和线粒体生成相关基因(UCP1,PGC-1α和PRDM16)的mRNA水平显着增加。由于过量能量摄入引起的棕色脂肪组织活化与冷暴露引起的棕色脂肪组织活化相似,故对4组小鼠进行了进一步的低温暴露实验,发现饮食补充EGCG能够有效改善因高脂饮食造成适应性产热能力下降,增强产热能力与能量消耗水平,从而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作用。(3)建立模拟高脂炎性损伤的棕榈酸刺激BV-2小胶质细胞模型。实验结果表明;EGCG可以浓度依赖地改善因棕榈酸刺激而导致的BV-2小胶质细胞脂质过度积累以及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大量释放。同时能够通过下调IκBα、NF-κB、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来抑制PA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其炎症反应。(4)进一步对动物模型中EGCG调控小胶质细胞介导的下丘脑中枢炎症反应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高脂饮食能够导致小鼠下丘脑炎症因子水平的显着上升和下丘脑弓状核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而饮食添加EGCG能够改善这一炎症反应的进程,并能通过抑制下丘脑IκBα、NF-κB、JAK2、STAT3的磷酸化来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下丘脑中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说明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是EGCG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下丘脑炎症反应的潜在作用靶点。

二、UCPs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CPs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膳食补充乳酸对小鼠肥胖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肥胖
        1.1.1 肥胖概述
        1.1.2 肥胖的治疗研究进展
    1.2 白色脂肪棕色化
        1.2.1 白色脂肪棕色化概述
        1.2.2 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研究进展
    1.3 乳酸与GPR81
        1.3.1 乳酸概述
        1.3.2 乳酸受体GPR81 概述
        1.3.3 乳酸/GPR81 的生物学作用
    1.4 酸奶与肥胖
        1.4.1 酸奶概述
        1.4.2 酸奶、乳酸与肥胖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GPR81 基因敲除小鼠繁育
        2.3.2 GPR81 基因敲除小鼠棕色化模型构建
        2.3.3 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构建
        2.3.4 小鼠LEE指数及摄食量测定
        2.3.5 小鼠各组织的重量百分比测定
        2.3.6 小鼠葡萄糖耐受实验
        2.3.7 小鼠基础代谢和活动量测定
        2.3.8 小鼠体温监测
        2.3.9 小鼠生化指标的测定
        2.3.10 脂肪组织化学切片及HE染色实验
        2.3.11 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2.3.12 诱导3T3-L1 前脂肪细胞分化
        2.3.13 细胞毒性实验
        2.3.14 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
        2.3.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QPCR)
        2.3.16 蛋白样本的提取及变性
        2.3.1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乳酸受体GPR81 在肥胖中的潜在病理意义
    3.2 基因敲除GPR81 影响白色脂肪棕色化
    3.3 膳食补充乳酸的减肥作用研究
    3.4 乳酸介导肥胖小鼠的代谢和产热功能
    3.5 乳酸与β_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协同减肥功效
    3.6 乳酸与β_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协同产热功效
    3.7 乳酸的减肥作用机制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1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 影响肥胖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1.1.1 Chemerin/CMKLR1 影响肥胖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1.1.2 Chemerin/CMKLR1 不同研究结果的可能原因
        1.1.3 结语
    1.2 运动增加肥胖和2 型糖尿病GLP-1 水平的机制及意义
        1.2.1 肥胖及T2DM的 GLP-1 水平降低
        1.2.2 运动调控肥胖及T2DM患者GLP-1 水平
        1.2.3 运动调控肥胖及T2DM患者GLP-1 水平的可能机制
        1.2.4 运动增加GLP-1 对肥胖、T2DM的生物学意义
        1.2.5 总结
2.外源补充chemerin对运动糖尿病小鼠GLP-1 水平、胰岛结构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技术路线图
        2.2.2 研究对象
        2.2.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4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分组
        2.2.5 运动方案
        2.2.6 Real time PCR检测小鼠结肠GLP-1和chemerin的 mRNA水平
        2.2.7 Western Blot检测结肠GLP-1 的蛋白水平
        2.2.8 ELISA检测血清总GLP-1 水平
        2.2.9 小鼠胰腺组织HE染色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外源补充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结肠 GLP-1 的m RNA水平的影响且有氧运动降低糖尿病小鼠结肠 chemerin的 m RNA水平
        2.3.2 外源补充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结肠GLP-1 蛋白水平的影响
        2.3.3 外源补充chemerin对运动糖尿病小鼠血清GLP-1 的水平有降低趋势
        2.3.4 外源补充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结构的改善作用
    2.4 分析讨论
    2.5 结论
3.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GLP-1 水平、胰岛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运动的调控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技术路线图
        3.2.2 研究对象
        3.2.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4 动物分组
        3.2.5 运动方案
        3.2.6 Real time PCR检测小鼠结肠GLP-1和chemerin的 mRNA水平
        3.2.7 Western Blot检测结肠GLP-1 的蛋白水平
        3.2.8 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GLP-1 的水平
        3.2.9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检测胰岛降糖功能
        3.2.10 小鼠胰腺组织HE染色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结肠chemerin m RNA水平显着降低
        3.3.2 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下结肠和血清GLP-1 水平增加
        3.3.3 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下胰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
        3.3.4 有氧运动对高脂膳食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结肠和血清GLP-1 水平的影响
        3.3.5 有氧运动对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胰岛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3.4 分析讨论
    3.5 结论
4.全文总结
5.参考文献
6.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会议
7.致谢

(3)CXCR2对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诱导的肝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歇性禁食对肥胖个体代谢与免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单词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的生长情况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环状RNA与肥胖的关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间歇性禁食对肥胖个体代谢与免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F对肥胖个体糖代谢的影响
    1.1 IF可改善肥胖人群葡萄糖稳态
    1.2 IF调控糖代谢的相关机制
        1.2.1 IF可改善肥胖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
        1.2.2 IF可通过自噬改善葡萄糖稳态
        1.2.3 IF通过肠道菌群调节葡萄糖稳态
2 IF对肥胖个体脂代谢的影响
    2.1 IF可有效降低肥胖个体体质量并改善血脂
    2.2 体质量减轻与IF介导的WAT棕色化增加能量消耗有关
    2.3 IF通过多种途径促进WAT褐变
3 IF对肥胖个体免疫的影响
    3.1 IF可改善肥胖受试者全身的炎症状态
    3.2 IF可减轻肥胖小鼠脂肪组织炎症
    3.3 IF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6)“固本培元”揿针疗法对奥氮平所致脾肾阳虚型肥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固本培元”揿针疗法对奥氮平所致脾肾阳虚型肥胖患者临床评价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揿针对奥氮平诱导肥胖大鼠PPARγ调控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相关疾病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细菌纤维素制备及其对肥胖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肥胖及其危害
        1.1 肥胖的定义及其现状
        1.2 肥胖的危害
        1.2.1 心血管系统疾病
        1.2.2 呼吸系统疾病
        1.2.3 神经系统疾病
        1.2.4 肝肠系统疾病
        1.2.5 肾脏、泌尿系统疾病
        1.2.6 生殖系统疾病
        1.2.7 关节系统疾病
        1.2.8 其他疾病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
        2.1 能量平衡机制
        2.1.1 能量摄入介导的平衡机制
        2.1.2 能量消耗介导的平衡机制
        2.2 遗传调控机制
        2.2.1 单基因肥胖
        2.2.2 多基因肥胖
        2.2.3 环境-基因协同机制
        2.2.4 肥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2.3 肠道微生物调控机制
        2.4 压力诱导机制
        2.5 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
    三、肥胖的防治措施
        3.1 肥胖的治疗
        3.1.1 饮食调节
        3.1.1.1 食物与能量介导的调控
        3.1.1.2 膳食纤维素调控
        3.1.2 微生物干预
        3.1.3 运动减肥
        3.1.4 药物治疗
        3.1.5 手术治疗
        3.1.6 公共政策措施
        3.2 肥胖的预防
    四、细菌纤维素研究进展
        4.1 细菌纤维素的发现
        4.2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4.2.1 产细菌纤维素菌种
        4.2.2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机制
        4.2.3 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学意义
        4.2.4 细菌纤维素合成的影响因素
        4.2.5 细菌纤维素的性质
        4.3 细菌纤维素的应用
        4.3.1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4.3.2 细菌纤维素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4.3.3 细菌纤维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五、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纤维素功能的全基因组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2.3 细菌纤维素的纯化与表征
        1.2.3.1 SEM表征
        1.2.3.2 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表征
        1.2.4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注释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
        2.1.1 菌株的菌落形态及微观形貌
        2.1.2 菌株W1 的分类学地位
        2.2 细菌纤维素的理化表征
        2.2.1 细菌纤维素的SEM表征
        2.2.2 细菌纤维素的XRD和 FTIR表征
        2.3 菌株W1 纤维素合成与调控机制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Komagataeibacter europaeus W1 产细菌纤维素的碳源优化及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菌种
        1.1.2 实验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细菌纤维素发酵动力学的测定
        1.2.2 产细菌纤维素的碳源优化
        1.2.2.1 碳源优化实验
        1.2.2.2 细菌纤维素的纯化与产率计算
        1.2.2.3 细菌纤维素的表征
        1.2.3 碳源生物转化的信号通路分析
        1.2.4 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
        1.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菌株生长、细菌纤维素合成和底物消耗动力学
        2.2 细菌纤维素产率、性能及碳源转化的代谢通路分析
        2.2.1 细菌纤维素产率
        2.2.1.1 纤维素膜的表观比较
        2.2.1.2 产量和转化率比较
        2.2.2 细菌纤维的SEM表征
        2.2.3 细菌纤维素的XRD表征
        2.2.4 细菌纤维素的FTIR表征
        2.2.5 不同碳源合成细菌纤维素的代谢通路分析
        2.3 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细菌纤维素干预下生理-肠道微生物耦合作用对小鼠肥胖发生的调控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动物
        1.1.3 实验饲料及配比
        1.1.4 实验材料
        1.1.5 主要试剂
        1.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小鼠的分组与喂养
        1.2.2 血液和肝脏生化检测
        1.2.3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1.2.4 肝脏脂肪酸合成、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和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1.2.4.1 总RNA提取与cDNA链的RT-PCR合成
        1.2.4.2 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1.2.5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1.2.5.1 原始测序数据的拼接与质控
        1.2.5.2 OTUs的聚类分析
        1.2.5.3 α多样性分析
        1.2.5.3.1 测序深度评估和样本充分性分析
        1.2.5.3.2 α多样性指数
        1.2.5.3.3 OTU分布分析
        1.2.5.4 β多样性分析
        1.2.5.5 物种注释
        1.2.5.6 多元统计分析
        1.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饲料喂养对小鼠体重和组织重量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饲料喂养对小鼠血清和肝脏生化变化的影响
        2.3 小鼠肝脏和回肠病理切片观察
        2.3.1 肝脏组织
        2.3.2 回肠组织
        2.4 不同饲料喂养对肝脏脂肪酸合成、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及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2.4.1 肝脏脂肪酸合成基因
        2.4.2 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基因
        2.4.3 附睾脂炎症基因
        2.5 不同饲料喂养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
        2.5.1 OTUs聚类分析
        2.5.2 α多样性分析
        2.5.2.1 测序深度和样本充分性分析
        2.5.2.2 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
        2.5.2.3 OTU分布情况
        2.5.3 β多样性分析
        2.5.4 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2.5.4.1 基于微生物分类学的物种组成分析
        2.5.4.2 基于聚类的样本群落组成与差异分析
        2.5.5 多元统计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理生化-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变化解析细菌纤维素对小鼠食源性肥胖的缓解作用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动物
        1.1.3 实验饲料
        1.1.4 实验材料
        1.1.5 主要试剂
        1.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肥胖模型小鼠的挑选、分组与喂养
        1.2.2 血液和肝脏生化检测
        1.2.3 肝脏和回肠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1.2.4 肝脏脂肪酸合成、回肠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和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的q PCR分析
        1.2.5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高通量分析
        1.2.6 小鼠粪便的代谢组学分析
        1.2.6.1 代谢物提取
        1.2.6.2 LC-MS/MS分析
        1.2.6.3 数据分析
        1.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肥胖模型小鼠
        2.2 细菌纤维素干预下小鼠体重和组织重量的变化
        2.3 细菌纤维素干预对小鼠血清和肝脏生化的影响
        2.4 小鼠肝脏和回肠病理切片观察
        2.5 细菌纤维素干预对肝脏脂肪酸合成、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及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2.6 细菌纤维素干预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
        2.6.1 OTUs聚类分析
        2.6.2 α多样性分析
        2.6.2.1 测序深度和样本充分性分析
        2.6.2.2 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
        2.6.2.3 OTU分布情况
        2.6.3 β多样性分析
        2.6.4 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2.6.4.1 基于微生物分类学的物种组成分析
        2.6.4.2 基于聚类的样本群落组成与差异分析
        2.6.5 多元统计分析
        2.7 小鼠粪便代谢物的组学解析
        2.7.1 数据可靠性分析
        2.7.2 代谢物分类和功能注释
        2.7.3 关键代谢物筛选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5.2.1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2.2 研究展望
附录1 缩写词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蜂胶醇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蜂胶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1.1.1 蜂胶对糖尿病的作用
        1.1.2 蜂胶对肥胖的作用
        1.1.3 蜂胶对脂质代谢的作用
        1.1.4 蜂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
    1.2 肠道菌群失调在代谢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1.2.1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1.2.2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机制
        1.2.3 膳食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在代谢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1.3 肠道菌群在蜂胶改善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1.3.1 膳食中多酚类化合物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1.3.2 肠道菌群可能是蜂胶改善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新靶点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蜂胶醇提物对高脂饮食饲养小鼠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3 EEP中的酚类化合物的检测
        2.1.4 动物实验小鼠灌胃的EEP溶液的制备
        2.1.5 实验动物与实验分组
        2.1.6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
        2.1.7 血液标本和组织标本的取材
        2.1.8 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2.1.9 胰岛素抵抗的评估
        2.1.10 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
        2.1.11 脂肪组织E染色和脂肪细胞体积评估
        2.1.12 RT-PCR检测IL-1β、IL-6、TNF-α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
        2.1.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EEP的酚类化合物HPLC检测结果
        2.2.2 EEP明显降低HFD饲养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水平
        2.2.3 EEP明显改善HFD饲养小鼠的糖耐量异常状况
        2.2.4 EEP明显减轻HFD饲养小鼠的肥胖程度
        2.2.5 EEP明显改善HFD饲养小鼠的血脂水平
        2.2.6 EEP减少HFD诱导的小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和内毒素血症
        2.2.7 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和LBP水平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蜂胶醇提取物对高脂饮食饲养小鼠肝脏脂质含量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1.3 实验分组
        3.1.4 小鼠肝脏中脂质化合物的提取
        3.1.5 小鼠肝脏中脂质化合物的测定
        3.1.6 小鼠肝脏中脂质化合物的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脂质数据采集及质量控制
        3.2.2 小鼠肝脏样品脂质组成分析
        3.2.3 小鼠肝脏样品脂质组成的差异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蜂胶醇提物对高脂饮食饲养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主要实验设备与实验仪器
        4.1.3 实验动物与分组
        4.1.4 生化指标与炎症指标的检测
        4.1.5 小鼠粪便标本的采集
        4.1.6 肠道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4.1.7 肠道细菌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Miseq测序
        4.1.8 肠道细菌的测序数据统计
        4.1.9 肠道细菌OTU聚类及物种信息注释
        4.1.10 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Alpha-diversity)
        4.1.11 肠道菌群β多样性分析(Beta-diversity)
        4.1.12 肠道菌群LEfSe分析
        4.1.13 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预测
        4.1.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EEP改变了HFD饲养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
        4.2.2 EEP改变的肠道优势菌属及菌种与小鼠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4.2.3 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预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9)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文献综述
    1 chemerin概况
        1.1 chemerin促进脂肪分化、脂肪分解和维持血糖
        1.2 chemerin参与炎症反应
        1.3 chemerin其他方面的作用
    2 chemerin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2.1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血清和脂肪等组织chemerin水平显着增加
        2.2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高水平chemerin的作用
    3 chemerin在运动改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
        3.1 运动降低血清和组织的chemerin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3.2 运动降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chemerin的机制-增强PPARγ表达
        3.3 运动所致的chemerin减少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调控糖脂代谢关键酶的表达
    4 结语
    参考文献
实验整体流程图
第一部分 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1 实验设计
    2 实验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
        3.4 实验分组
        3.5 运动方案
        3.6 小鼠补充外源性chemerin半衰期的测定
        3.7 小鼠体成分的测量
        3.8 组织样本的收集
        3.9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3.10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的水平
        3.11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12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0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成功建立
        4.1 外源chemerin的补充剂量和补充频率的确定
        4.2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FBG水平的改善作用
        4.3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
        4.4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体脂成分的影响
        4.5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重量增加的作用
        4.6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改善作用
        4.7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运动糖尿病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4.8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血清chemerin和肝靶蛋白的影响
        4.9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腓肠肌靶蛋白影响
        4.10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附睾脂肪靶蛋白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5.1 chemerin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5.2 减少的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
    6 结论
第二部分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
    1 实验设计
        (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2)脂肪chemerin(fabp4-cre)敲除小鼠普通膳食喂养下体脂和糖脂代谢的改变及机制
        (3)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高脂膳食喂养时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的改变及机制
        (4)高脂膳食喂养下,两种脂肪特异性敲除方法(fabp4-cre诱导和adiponectin-cre诱导)对脂肪chemerin小鼠糖脂代谢改变的影响
    2 实验技术路线
        (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2)普通饲料喂养情况下,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机制
        (3)高脂喂养情况下,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机制
        (4)另一种脂肪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cre)小鼠的体脂和糖脂代谢,及其与chemerin(-/-)·fabp4 小鼠的比较
    3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3.4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繁殖与鉴定
        3.5 实验分组
        3.6 OCTT实验
        3.7 ITT实验
        3.8 小鼠体成分的测定
        3.9 组织样本的收集
        3.10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3.11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水平
        3.12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1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成功建立
        4.2 普通膳食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其机制
        4.3 高脂膳食的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改变及其机制
        4.4 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cre)小鼠在高脂膳食时的体脂和糖脂代谢
    5 分析与讨论
        5.1 chemerin敲除对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的影响
        5.2 chemerin敲除对小鼠肥胖率和糖脂代谢的影响
        5.3 chemerin敲除影响小鼠糖脂代谢的可能机制
    6 结论
第三部分 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1 实验设计
    2 实验技术路线图
    3 材料与试剂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脂肪chemerin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建立
        3.4 敲除小鼠的繁殖与鉴定
        3.5 实验分组
        3.6 有氧运动方案
        3.7 OGTT实验
        3.8 ITT实验
        3.9 组织样本的收集
        3.10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3.11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水平
        3.12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1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体重的影响
        4.2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体成分的影响
        4.3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4.4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4.5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内脏脂肪和骨骼肌重量的影响
        4.6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的影响
        4.7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4.8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肝脏靶蛋白的影响
        4.9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腓肠肌靶蛋白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6 结论
全文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展望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本科至博士期间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10)EGCG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棕色脂肪活性及下丘脑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肥胖概述
        1.1.1 肥胖的影响因素
        1.1.2 肥胖的危害
        1.1.3 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1.2 肥胖与慢性炎症
        1.2.1 脂肪组织慢性炎症及其发生机制
        1.2.2 肥胖与肝脏组织慢性炎症
        1.2.3 肥胖与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炎症反应
        1.2.4 肥胖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
    1.3 EGCG的生物活性与研究现状
        1.3.1 EGCG的抗氧化作用
        1.3.2 EGCG的抗肿瘤作用
        1.3.3 EGCG的神经保护作用
        1.3.4 EGCG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1.3.5 EGCG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1.4 EGCG降脂减肥作用机制
        1.4.1 EGCG抑制消化酶活性并影响能量吸收
        1.4.2 EGCG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 EGCG对脂质合成代谢的影响
        1.4.4 EGCG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1.4.5 EGCG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4.6 EGCG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EGCG对高脂喂养小鼠体重、摄食量、血糖血脂和脂肪积累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动物与饲料
        2.2.4 动物分组与实验设计
        2.2.5 血液与组织样本采集
        2.2.6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2.7 脂肪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2.8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EGCG对小鼠体重、摄食量和食物热量利用率的影响
        2.3.2 EGCG对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2.3.3 EGCG对小鼠脂肪积累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EGCG对高脂喂养小鼠棕色脂肪活性及产热能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棕色脂肪组织样本采集
        3.2.4 HE染色
        3.2.5 小鼠低温暴露实验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EGCG对小鼠棕色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3.3.2 EGCG对低温暴露小鼠体温与热量分布的影响
        3.3.3 EGCG对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EGCG对棕榈酸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剂配制
        4.2.4 小鼠BV-2小胶质细胞的培养
        4.2.5 实验分组
        4.2.6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
        4.2.7 油红O染色
        4.2.8 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相关炎症因子水平
        4.2.9 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4.2.10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EGCG对BV-2小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
        4.3.2 EGCG对PA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脂质积累的影响
        4.3.3 EGCG对PA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水平的影响
        4.3.4 EGCG对PA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和JAK2/STAT3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EGCG对PA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和JAK2/STAT3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EGCG对高脂喂养小鼠下丘脑炎症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剂配制
        5.2.4 动物分组与实验设计
        5.2.5 心脏灌流取脑
        5.2.6 脑组织冰冻切片
        5.2.7 免疫荧光染色
        5.2.8 ELISA检测相关炎症因子水平
        5.2.9 WB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5.3 结果与分析
        5.3.1 EGCG对小鼠下丘脑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的影响
        5.3.2 EGCG对高脂喂养小鼠下丘脑炎症因子释放水平的影响
        5.3.3 EGCG对高脂喂养小鼠下丘脑NF-κB和JAK2/STAT3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UCPs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膳食补充乳酸对小鼠肥胖及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D]. 姚智颉. 江南大学, 2021(01)
  • [2]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1途径[D]. 张奇龙.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3]CXCR2对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诱导的肝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D]. 张雪晴.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D]. 李国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间歇性禁食对肥胖个体代谢与免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张雪晴,吴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1(02)
  • [6]“固本培元”揿针疗法对奥氮平所致脾肾阳虚型肥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新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7]细菌纤维素制备及其对肥胖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D]. 王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蜂胶醇提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作用[D]. 蔡伟. 南昌大学, 2020(01)
  • [9]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D]. 林小晶.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10]EGCG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棕色脂肪活性及下丘脑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D]. 周继红. 浙江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UCPs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