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实施ERP工程中并发事件的表达方法

制造企业实施ERP工程中并发事件的表达方法

一、制造企业ERP工程实施中的并发事件表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崔洪昊[1](2021)在《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项目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得到逐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项目风险防控管理措施不到位,则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实施失败。因此研究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A企业“高品质农产品物联网系统”项目为对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首先,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其次,对该研究所需要用到的项目风险管理概念、项目风险管理内容和信息化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内容等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现状,主要包括管理对象复杂,技术风险无法有效控制,项目进程难以把握,风险管控周期长,风险承受度较低,管理动态性较强等;利用德尔菲法对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主要包括项目质量风险、项目技术风险、项目人员风险、项目控制风险和项目安全风险;接着,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中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准确评价项目风险指标水平,得出项目首先要注重安全风险,其次是技术风险、控制风险、人员风险,最后是质量风险。在各种风险指标中,功能风险,沟通不良风险等应格外注意和警惕。最后提出了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不同的项目风险管理优先级和项目风险管理实施策略,主要从项目质量、技术、人员、控制、安全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的改进,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姜秋俚[2](2017)在《基于BAT-OOPN方法的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中,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因此,需要对典型行业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合理控制,同时促进净化工艺改进,以此来改善环境质量,所以,如何制定合理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方法论和系统论视角探讨了 BAT制定污染物排放限值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微观与宏观领域进行分析,确定BAT制定污染物排放限值属非线性系统,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属于随机过程,应采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对BAT制定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实现流程图分析、质量守恒计算、逻辑语言判断的同一,从而提高数据分析及故障诊断的能力。Petri网是分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方法之一,并可画图计算,Petri网理论与面向对象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将工艺结构变成图标,自上而下分好层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数学模型应用到BAT中,并基于OPMSE仿真平台制定典型行业污染物排放限值,进而提出构建基于系统论视角的BAT-OOPN方法论体系。首先,将Petri网的理论和方法移植引入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工艺的建模及仿真中,并基于BAT构建电厂烟气治理Petri网模型,开展BAT-Petri网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从而确定其主要污染节点,对污染因子进行分析。其次,构建了基于BAT-OOPN造纸与炼油企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随机选取造纸与炼油企业污水中各个污染指标(BOD5、COD、NH3-N)历史监测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污水中各污染物指标的浓度值范围,设定BAT处理工艺中各个处理工段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区间范围。根据造纸与炼油企业生产和排污过程,采用基于Petri网理论的OPMSE软件,分别对造纸与炼油企业的水污染物BAT处理工艺的削减能力进行了仿真,得到经过处理之后的各污染指标浓度均值的置信区间。研究结果表明:当造纸与炼油企业BAT处理工艺中各个处理工段正常运行,造纸厂置信水平为99%时,COD、BOD5及NH3-N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分别为(34.04,41.77)、(6.64,8.39)、(6.26,7.33)。处理效果最佳时 BOD5、COD、NH3-N排放浓度分别可达12.79mg/L、2.62mg/L、3.33mg/L,处理效果较差时BOD、COD、NH3-N排放浓度分别可达70.47mg/L、14.51mg/L、10.22mg/L。炼油厂置信水平为99%时,COD、BOD5及NH3-N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分别为(51.85,54.88)、(12.49,13.98)、(6.89,7.67)。处理效果最佳时 BOD5、COD、NH3-N 排放浓度分别可达 41.20mg/L、6.50mg/L、5.10mg/L;处理效果较差时 BOD5、COD、NH3-N排放浓度分别可达68.90mg/L、18.30mg/L、9.90mg/L。根据仿真结果并结合现有的排放标准,拟定辽宁省造纸行业COD、BOD5、NH3-N排放限值分别为45mg/L、9mg/L、8mg/L;辽宁省炼油行业COD、BOD5、NH3-N排放限值分别为55mg/L、15mg/L、8mg/L。由此可见,仿真结果可以为排放限值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造纸与炼油行业基于BAT-OOPN方法的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最后,将面向对象技术与Petri网结合,构建基于BAT-OOPN焙烧钼精矿企业和绥中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随机选取典型企业烟气排放污染物各个污染指标(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历史监测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烟气中各污染物指标的浓度值范围,设定BAT处理工艺中各个处理工段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区间范围。根据典型企业生产和排污过程,采用基于Petri网理论的OPMSE软件,对典型企业的大气污染物BAT处理工艺的削减能力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经过处理之后的各污染指标浓度均值的置信区间。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烧钼精矿净化处理工艺正常运行时,置信水平为99%,烟尘、二氧化硫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分别为(22.05,24.09)、(95.51,99.04)。处理效果最佳时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分别可达12.89mg/m3、79.29mg/m3;处理效果较差时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分别可达32.51mg/m3、114.86mg/m3。根据仿真结果并结合现有的排放标准,拟定辽宁省焙烧钼精矿行业SO2、烟尘排放限值分别为100mg/m3、25mg/m3。当电厂SCR脱硝—布袋除尘—石膏法脱硫处理工艺正常运行时,置信水平为99%,颗粒物、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分别为(4.0,4.9)、(10.9,14.2)、(35.1,39.1)。处理效果最佳时颗粒物、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可达1.7 mg/m3、2.0mg/m3、19.8mg/m3;处理效果较差时颗粒物、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可达7.5mg/m3、31.0mg/m3、47.9mg/m3。根据仿真结果并结合现有的排放标准,拟定辽宁省燃煤电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别为5.0 mg/m3、15mg/m3、40mg/m3。焙烧钼精矿和火电行业污染物历史监测结果99%的置信区间浓度范围均低于拟定排放限值,由此可见,焙烧铝精矿和火电行业基于BAT-OOPN方法的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基于BAT-OOPN模型对电厂烟气处理SCR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烟气温度控制在325-345℃范围内,脱硝效率最高,既可达到现行排放标准,又可使净化成本降低。基于电厂BAT-OOPN系统模型对脱硫净化工艺进行分析,由副产物石膏的生成量计算烟气中SO2的理论值,通过判定该值与在线监测结果相对误差是否小于10%去验证在线监测数据是否真实,从而起到了实现防止企业监测数据造假的目的。可见,火电行业基于BAT-OOPN方法的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既可有效监管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又可确保净化工艺高效低成本运行。

李异卓[3](2015)在《CE公司ERP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社会,信息是整个社会的黏结剂,与物资、能量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信息化,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程度和科学化管控的水平。ERP作为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杰出代表,是企业信息化的首选目标,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的结合起来。本文以CE公司ERP系统优化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系统优化设计的角度,通过调研并了解CE公司在ERP系统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新的业务需求,对现有的ERP系统中所收集的需求进行分析,对需求分析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优化设计内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该文章首先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CE公司ERP系统的建设情况以及该公司ERP系统近几年的使用情况,充分挖掘CE公司ERP使用过程中的新需求。为了确保针对需求分析的结果能够快速指导实施团队就优化项目的专题进行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使业务和技术专家在背对背的形式下对项目的问题分类进行判断,识别出决策支持、用户访问和ERP2.0三类共16个关键需求。其次,论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CE公司ERP系统优化项目的关键需求进行了评价,发现经营分析、管理驾驶舱、报表调优权限平台和投资管理的关注程度较大。最后,有针对性的对上述七个关键需求,给予相应的具体解决方案。论文采用理论和实际项目相互渗透,把CE公司ERP系统优化设计中的问题分类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进行有机结合,从CE公司ERP系统优化设计项目中用户最关注的内容点出发,力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并可快速实施的ERP系统优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他ERP优化类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王琳[4](2013)在《基于MES的机械产品装配过程可视化监测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以及各种智能设备的通信协议不一致造成了生产过程数据实时采集困难;车间管理人员通常使用数据报表或者二维图表的方式了解装配线的运作状态,生产进度信息实时性差,严重影响了生产调度优化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等;另外,由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宏观的指导思想和长远的眼光,投入使用的各层次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数据集成困难并且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从而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和运作效率的低下。为了解决生产过程黑箱透明化的问题,同时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源。在MES环境下构建了基于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GDI+(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图形可视化技术的生产过程监控系统VMES。首先,论文对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可视化模块的信息属性和信息处理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介绍了系统的数据库架构及其与异构系统的集成方案。其次,对系统现场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使用到的关键技术OPC和RFID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关键工位的数据采集流程,然后对系统的可视化监控模块使用的GDI+技术和图形监控方案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某车桥厂的工艺流程和系统的测试方案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上述关键技术开发了VMES系统,系统在某车桥总装厂运行一年多,运行状态良好,没有发生信息绑定错误的现象,同时系统的成功实施为离散制造业可视化管理探索了新的道路。

刘玉磊[5](2011)在《基于Petri网模型的数据批处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据密集型企业处理生产数据时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使得数据处理在管理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而在制造业普遍采用“敏捷制造技术”的启发下,数据处理也进入到分布式数据管理阶段。本文介绍一种基于Petri网的数据批处理系统,它可以使企业业务人员自行设计处理过程,并具有高效的处理能力。该系统基于软件生产平台开发,是软件生产平台的延展,并延续软件生产平台的SOA架构,基于J2EE平台实现。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移植性和安全性。首先,设计了数据库图形化表述形式,它可以使用简单的图形描述关系型数据库表的操作情况,清晰反映各个数据库操作步骤的时序和操作类型。数据批处理系统依据此建模语言在软件生产平台上建立数据批处理模型,并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数据批处理步骤的编排。其次,定义了DPN的数学建模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DPN模型规范,使用这一新的模型建立数据批处理模型的冲突关系,划分工作子区域,为系统划分执行子线程并发执行做准备。最后,本文设计了基于Petri网模型数据处理方式的数据批处理系统,并逐一介绍了系统框架和各部分的设计。给出了各个功能模块的UML类图,具体描述了接口和类的构建。

朱文英[6](2010)在《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交通运输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分支。多式联运作为交通运输新的组织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了不同运输方式的经济、技术特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应用,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交通运输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文化、理论加速发展的当今应该如何推进货物多式联运自身的发展以更好地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是货运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价值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概念一直伴随着,甚至左右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关于价值的理论研究也不胜枚举,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起着不尽相同的重要作用。价值工程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畴,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解决货物多式联运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基于以上研究背景,论文站在经济分析的视角,通过分析货物多式联运理论,以价值工程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货运价值和货运价值增值的内涵,分析研究了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问题。论文以系统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应用系统性的思想、价值分析的方法、价值增值的基本理念,借鉴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博弈论等学科的分析方法,和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等,以货物多式联运为集中点综合多学科管理思想和计算方法,从货物多式联运的宏观发展层面分析了追求价值增值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以现有理论为基础详细阐述了货物多式联运的价值、价值增值的涵义;从微观分析的角度阐述了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的主体,以及增值动力、增值动力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了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策略及其应用;并就典型的货物多式联运流程进行价值分析,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货物多式联运价值的增值过程。论文期望从价值的角度和深度入手解决货物多式联运中低效运作等问题,从而提高货物多式联运的整体效益,并为其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耿雪霏[7](2009)在《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和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等生存和竞争压力。传统按库存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伴随供应链理论的快速发展,一场以快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按单生产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正逐渐展开,如何快速地、低成本地满足市场上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正被广大学者和实践者所关注。因此,探讨研究按单生产供应链管理,对于科学指导企业在新的市场需求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围绕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界定按单生产供应链定义;分析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结构、特点和运作过程。探讨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主要问题;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管理体系。0(2)提出供应链整合模式,指出传统供应链(按库存生产供应链)是供应链整合模式的一种特殊形式。研究产品特性、客户需求演进、需求不确定性、企业能力和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对供应链选择的影响。采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探讨供应链的设计方法;提出供应链选择和设计步骤。(3)讨论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原因;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原则;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系统价值链模型和时间压缩模型;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实施的体系结构:针对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特点,对六个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提出基于GSPN模型的流程再造性能诊断方法。(4)分析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特点;构建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平台;采用分形和模块理论研究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分析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职能和功能;探讨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间的界面整合方案。(5)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的必要性。结合协同理论和耗散理论,剖析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研究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的关键问题。探讨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产品开发和协同物流管理的运作流程和实现机制。(6)根据Balanced Scorecard Strategy map方法,构建一个完善的按单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量化;采用改进的三角模糊数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并结合实例给出动态绩效评价结果。

王李[8](2009)在《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文中认为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无疑担负着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使命,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重要元素的商业银行。自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国内生产总值以8%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效率。以哲学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变化总是由其内在变化来主导的,商业银行在外部世界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应该首先“修炼”好自身的“内功”,才能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成功地进行银行再造无疑是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何将银行再造和效率联系起来,如何紧紧围绕提高效率为目标进行再造,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商业银行实务界所做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正是基于此,本文选择立足于再造,利用前沿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再造前后的效率进行了测量、比较与差异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再造都能提高银行效率,只有围绕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的再造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再造。在对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相关性分析后,确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将其进行分解,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归纳出商业银行再造的主要方向,即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并围绕着以上三方面对商业银行再造方案进行研究,通过两个商业银行再造的案例,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证实了商业银行再造必须紧紧围绕影响其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才可能成功。

蔡林峰[9](2009)在《Petri网在ERP实施中业务流程建模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对企业在实施ERP中的业务流程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业务流程优化和配置方法.首先分析ERP实施中的业务流程建模,指出采用Petri网建模的适用性.其次运用Petri网对流程给出形式化定义,提出优化规则,探讨基于Petri网的流程模型在ERP软件中的实现.最后结合某企业实施用友ERP的过程进行实例分析.

丁瑜[10](2009)在《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信息系统平台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在新闻出版行业中,上下游单位之间存在出版物信息流通不顺畅、人工干预过多、大量信息重复录入等现象,造成了信息不一致、出版成本升高、出版周期加长、人员工作强度增加等问题。当前新闻出版行业现有的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存储数据量少、纠错能力差、无法满足目前的出版物市场的需求。RFID具有快速扫描、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安全性高等特点,因此,它在出版流通中的应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问题。Mifare 1卡符合国际标准,且卡片具有双向验证密码系统和防重叠功能,在本课题中,主要运用Mifare1卡的标准和防冲突重叠功能,将图书的书号信息写入卡中,通过读写器读取标签数据,通过网络方式查询数据。这样,不仅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保证数据源一致性,也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整个过程数据可以追溯,有效的提高了图书的可监管性。本课题重点研究三个问题:第一、通过对现有应用的分析,确定图书信息在RFID标签中的存放格式;第二、研究EDA/SOA的架构思想,建立RFID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将新系统与原有系统的整合,提供系统整合的解决方案;第三、根据应用模型和解决方案,,深入研究方案的实现技术,设计系统的架构,最后实现出版物RFID应用软件。软件的开发实践结果证明:将RFID技术应用到新闻出版行业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靠的。同时在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该软件的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制造企业ERP工程实施中的并发事件表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造企业ERP工程实施中的并发事件表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概念和理论
    2.1 风险管理
        2.1.1 风险管理概念
        2.1.2 风险管理过程
    2.2 项目风险管理
        2.2.1 项目风险管理内容
        2.2.2 项目风险管理特征
        2.2.3 项目风险管理原则
    2.3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概述
        2.3.1 信息系统项目概念
        2.3.2 信息系统项目常见风险
第3章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
    3.1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概述
        3.1.1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背景
        3.1.2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3.2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分析与识别的原则方法及步骤
        3.2.1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分析与识别原则
        3.2.2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3.2.3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识别步骤
    3.3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分析与识别结果
        3.3.1 项目质量风险
        3.3.2 项目技术风险
        3.3.3 项目人员风险
        3.3.4 项目控制风险
        3.3.5 项目安全风险
第4章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评价
    4.1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指标评价
        4.2.1 明确风险指标权重
        4.2.2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3 项目风险结果分析
第5章 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对策及保障措施
    5.1 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制定
        5.1.1 项目质量风险管理对策
        5.1.2 项目技术风险管理对策
        5.1.3 项目人员风险管理对策
        5.1.4 项目控制风险管理对策
        5.1.5 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5.2 项目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BAT-OOPN方法的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AT的研究现状
        1.2.2 Petri网仿真研究现状
        1.2.3 排放限值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构建基于系统论视角BAT-OOPN方法论体系研究.
    2.1 BAT制定污染物排放限值存在的诸多问题
        2.1.1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2 BAT制定污染物排放限值的问题分析
        2.1.3 导致BAT制定污染物排放限值深层问题分析
    2.2 构建基于系统论视角的BAT-OOPN方法论体系研究
        2.2.1 BAT-OOPN方法论体系构建
        2.2.2 BAT-OOPN构建理论
        2.2.3 基于对象Petri网实现BAT-OOPN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AT-Petri网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3.1 Petri网基础理论研究
        3.1.1 Petri网基本概念
        3.1.2 Petri网特点及主要分析方法
    3.2 面向对象Petri网理论研究
        3.2.1 面向对象Petri网概念
        3.2.2 面向对象Petri网定义
        3.2.3 面向对象Petri网分类
        3.2.4 面向对象Petri网建模步骤
        3.2.5 面向对象Petri网建模优势
    3.3 基于Petri网的BAT引例构建
        3.3.1 电厂脱硝SCR应用引例
        3.3.2 基于Petri网基本定义引入BAT
        3.3.3 基于Petri网行使规定引入BAT
        3.3.4 基于Petri网状态空间变迁引入BAT
        3.3.5 基于Petri网的BAT建模分析
        3.3.6 基于Petri网的电厂BAT仿真模型研究
        3.3.7 电厂BAT的Petri网语言描述
        3.3.8 基于不变量的电厂SCR分析
        3.3.9 电厂主要污染节点及污染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AT-OOPN典型企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限值模型研究
    4.1 支持OOPN系统仿真平台OPMSE
    4.2 造纸厂BAT外排污染物OOPN模型构建及模拟仿真
        4.2.1 基于BAT-OOPN造纸厂生产工艺模型构建
        4.2.2 造纸厂BAT-OOPN系统模拟仿真及结果分析
        4.2.3 造纸厂典型污染物排放限值研究
    4.3 炼油厂BAT外排污染物OOPN模型构建及模拟仿真
        4.3.1 基于BAT-OOPN炼油厂生产工艺模型构建
        4.3.2 炼油厂BAT水处理组合仿真结果分析
        4.3.3 炼油厂典型污染物排放限值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AT-OOPN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研究
    5.1 焙烧钼精矿BAT外排污染物OOPN模型构建及仿真研究
        5.1.1 基于BAT-OOPN焙烧铝精矿生产工艺模型构建
        5.1.2 基于BAT-OOPN焙烧钼精矿模拟仿真及结果分析
        5.1.3 焙烧钼精矿典型污染物排放限值研究
    5.2 火电厂BAT外排污染物OOPN模型构建及仿真研究
    5.3 基于BAT-OOPN烟气处理工艺SCR优化研究
    5.4 基于BAT-OOPN数据防伪分析
    5.5 电厂烟气净化工艺BAT-OOPN仿真分析及模型研究
        5.5.1 基于BAT-OOPN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5.5.2 基于OPMSE系统仿真平台电厂BAT-OOPN模型分析
    5.6 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附录

(3)CE公司ERP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2 国外的研究成果
    2.3 国内的研究成果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公司ERP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3.1 CE公司ERP系统应用现状
        3.1.1 CE公司介绍
        3.1.2 CE公司信息化现状
        3.1.3 CE公司ERP系统现状
    3.2 系统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公司ERP系统需求分析
    4.1 基于德尔菲法的CE公司ERP关键需求识别
        4.1.1 德尔菲法的适用性
        4.1.2 关键需求的初步识别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需求分析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需求分析研究
    4.3 基于ERP系统优化的层次分析研究过程
    4.4 构造判断矩阵
        4.4.1 准则层对目标层优化设计的判断矩阵
        4.4.2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4.5 计算关键需求因素的权重
        4.5.1 单一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5.2 总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E公司ERP优化设计方案
    5.1 经营分析设计成果
    5.2 管理驾驶舱展示
    5.3 报表调优成果展示
    5.4 待办提醒功能设计
    5.5 权限平台设计方案
    5.6 单点登录实现方式
    5.7 投资管理方案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基于MES的机械产品装配过程可视化监测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MES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可视化生产监控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可视化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VMESA)
    2.1 引言
    2.2 VMESA框架设计
    2.3 VMES系统可视化监控
        2.3.1 VMES信息属性分析
        2.3.2 VMES信息处理模型
    2.4 VMES功能模块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S系统集成需求
    3.1 MES系统与外围系统集成的主要方法
    3.2 异构系统数据交换架构的设计
        3.2.1 VMES系统集成图
        3.2.2 VMES的构件集成技术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MES系统关键使能技术研究
    4.1 RFID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4.1.1 RFID数据采集动作元分析
        4.1.2 RFID数据分析
    4.2 OPC通用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4.2.1 OPC技术原理简介
        4.2.2 OPC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设计
        4.2.3 OPC数据采集流程
    4.3 GDI+可视化组件开发
        4.3.1 图元类库的实现
        4.3.2 使用鼠标交互作图
        4.3.3 实时监控的接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主减总成装配线的可视化制造执行系统应用实践
    5.1 主减总成装配线工艺流程概述
    5.2 系统实现
        5.2.1 底层网络架构
        5.2.2 系统实现界面
    5.3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5.3.1 测试环境
        5.3.2 测试流程
        5.3.3 测试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Petri网模型的数据批处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支撑技术
    2.1 Petri网建模技术
        2.1.1 经典Petri网
        2.1.2 高级网系统
    2.2 J2EE相关技术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批处理系统理论基础
    3.1 数据库图形化建模语言
        3.1.1 实例业务描述
        3.1.2 数据库操作符号表述现状
        3.1.3 批处理流模型
    3.2 数据库Petri网模型的定义及分割
        3.2.1 Petri网模型定义
        3.2.2 DPN模型描述
        3.2.3 DPN模型分割
        3.2.4 DPN模型分割证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批处理系统的设计
    4.1 数据批处理系统模型分析
        4.1.1 数据批处理模式分析
        4.1.2 基础平台介绍
    4.2 数据批处理系统模型设计
        4.2.1 批处理作业特征分析
        4.2.2 数据批处理模型设计
    4.3 数据批处理解析器设计
    4.4 批处理控制器设计
        4.4.1 批处理控制器特征分析
        4.4.2 批处理异步控制器设计
        4.4.3 批处理作业步骤控制器设计
        4.4.4 批处理数据流设计
        4.4.5 系统检测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批处理系统的实现
    5.1 主体设计
    5.2 批处理数据模型的定制
    5.3 数据批处理系统解析器
    5.4 数据批处理系统控制器实现
        5.4.1 批处理异步控制器的实现
        5.4.2 批处理作业步骤控制器的实现
        5.4.3 批处理数据流控制器的实现
        5.4.4 批处理系统检测器的实现
    5.5 实验验证及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和动态
        1.2.1 货物多式联运研究综述
        1.2.2 价值工程理论研究综述
        1.2.3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重点和内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理论分析
    2.1 多式联运理论
        2.1.1 多式联运基础理论
        2.1.2 多式联运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2.2 价值工程理论
        2.2.1 价值分析的产生
        2.2.2 价值工程理论
    2.3 价值工程在多式联运中的适用性分析
        2.3.1 价值工程的研究范围
        2.3.2 货物多式联运应用价值工程的必要性
        2.3.3 价值工程在多式联运中的应用
    2.4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及其增值的涵义
        2.4.1 核心概念
        2.4.2 货物多式联运的价值
        2.4.3 货物多式联运的价值增值
        2.4.4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及增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主体和动力驱动研究
    3.1 增值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3.1.1 货物多式联运企业
        3.1.2 政府管理部门
    3.2 增值动力分析
        3.2.1 增值动力的内涵与外延
        3.2.2 动力的影响因素
        3.2.3 动力的作用机制
    3.3 增值主体行为模型分析
        3.3.1 货物多式联运企业行为模型
        3.3.2 政府管理部门行为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工程的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分析
    4.1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分析概述
        4.1.1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分析的内容
        4.1.2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分析的原理
    4.2 开展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分析
        4.2.1 增值的前提是功能分析
        4.2.2 增值的重点是增值环节选择
        4.2.3 增值的效果可以量化衡量
        4.2.4 增值的过程是动态系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策略研究
    5.1 保证质量以确保功能
        5.1.1 货物多式联运的全面质量管理策略
        5.1.2 货物多式联运的六西格玛管理策略
        5.1.3 ISO 9000质量管理策略
    5.2 降低成本以提高价值
        5.2.1 优化货物多式联运流程以降低变动成本
        5.2.2 改善货物多式联运管理以降低固定成本
    5.3 合理创新以促进价值增值
        5.3.1 货物多式联运创新思维
        5.3.2 货物多式联运服务的产品创新
        5.3.3 货物多式联运服务的功能创新
    5.4 实现增值过程中的多方协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的实例分析
    6.1 货物多式联运的一般流程
        6.1.1 一般性流程简介
        6.1.2 选定具体流程
    6.2 展开价值分析
        6.2.1 功能分析
        6.2.2 功能评价
    6.3 实施价值增值
        6.3.1 降低货物多式联运的运作成本
        6.3.2 降低货物多式联运的管理成本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致谢

(7)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按单生产及其供应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按单生产供应链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2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管理分析
    2.1 供应链及其相关理论
        2.1.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述
        2.1.2 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2.2 按单生产供应链概述
        2.2.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提出
        2.2.2 按单生产供应链概念的界定
        2.2.3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结构
        2.2.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特点
        2.2.5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2.3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主要问题
    2.4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管理体系
    2.5 小结
3 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和设计
    3.1 供应链的整合结构及分类
        3.1.1 供应链的整合结构
        3.1.2 基于整合结构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分类
    3.2 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原则
    3.3 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3.3.1 基于产品特性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3.3.2 基于需求理论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3.3.3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3.3.4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3.3.5 其他环境因素对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的影响
    3.4 供应链的设计
        3.4.1 客户满意、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关系
        3.4.2 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供应链设计
    3.5 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和设计步骤
    3.6 小结
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流程再造
    4.1 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原因
    4.2 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原则
    4.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按单生产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
        4.3.1 企业价值链理论和价值的构成
        4.3.2 按单生产供应链系统价值链模型
        4.3.3 基于按单生产供应链系统价值链模型的业务流程再造
    4.4 按单生产供应链信息流程再造
        4.4.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4.4.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信息协同
    4.5 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性能诊断和分析
        4.5.1 基于GSPN的流程性能诊断
        4.5.2 再造流程改善
    4.6 小结
5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重构
    5.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重构目标
    5.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运行平台
    5.3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结构
        5.3.1 传统供应链的组织结构
        5.3.2 基本理论
        5.3.3 一种基于分形和模块理论的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结构解释性框架
        5.3.4 基于模块的按单生产分形供应链组织结构特性
    5.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职能和功能描述
        5.4.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职能
        5.4.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功能
    5.5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管理
        5.5.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自组织
        5.5.2 按单生产供应链分形元间的界面管理
        5.5.3 节点企业内部组织管理
    5.6 小结
6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运作
    6.1 协同理论概述
    6.2 按单生产供应链实施协同运作的必要性
    6.3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机制分析
        6.3.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耗散结构
        6.3.2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机制
    6.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运作特点
    6.5 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关键因素分析
        6.5.1 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撑
        6.5.2 供应链内部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6.5.3 协同创新的激励策略
        6.5.4 完善的协同协议
    6.6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产品开发
        6.6.1 快速响应型协同产品开发内涵
        6.6.2 基于快速响应型协同产品开发组织与管理
        6.6.3 基于快速响应型协同产品开发过程
    6.7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物流运作
        6.7.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纵向协同库存管理
        6.7.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纵向协同运输管理
        6.7.3 横向集成协同物流
    6.8 小结
7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7.1 按单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
    7.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按单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
        7.2.1 预备知识
        7.2.2 评价方法
    7.3 算例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商业银行的界定
        1.3.2 再造及效率的内涵
        1.3.3 本文研究的假设条件
    1.4 框架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再造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1 劳动分工理论对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
        2.1.2 创新理论对企业再造理论的贡献
    2.2 效率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2.1 效率理论的发展
        2.2.2 效率相关理论
    2.3 上述相关研究的总体评述
        2.3.1 对企业再造理论的评述
        2.3.2 对效率相关研究理论的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行再造基本理论研究
    3.1 银行再造的理论基础
        3.1.1 组织管理理论
        3.1.2 流程管理理论
        3.1.3 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研究
        3.1.4 组织创新理论
        3.1.5 社会技术理论
        3.1.6 信息化及功能理论
        3.1.7 其他管理思想
    3.2 银行再造的相关研究
        3.2.1 银行再造研究的两个主要阶段
        3.2.2 银行再造研究的主要成果
    3.3 银行再造方法研究
        3.3.1 流程关键成功因素研究
        3.3.2 再造框架模型研究
    3.4 流程实施研究
        3.4.1 实施流程的四类企业
        3.4.2 流程实施方式
        3.4.3 流程实施阶段方法
        3.4.4 实施流程的时间与规模
        3.4.5 流程评价指标研究
    3.5 银行再造的基本元素与内涵
        3.5.1 银行再造的基本元素
        3.5.2 银行再造的内涵
    3.6 银行再造成败韵界定
        3.6.1 国外银行再造经历的主要阶段
        3.6.2 国外商业银行再造的总结
        3.6.3 银行再造成败的界定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4.1 商业银行概述
        4.1.1 商业银行的本质
        4.1.2 商业银行的形式
        4.1.3 商业银行的职能
        4.1.4 中国商业银行概况
    4.2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分析
        4.2.1 资产流动性指标分析
        4.2.2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4.2.3 风险抵御能力指标分析
        4.2.4 银行经营实力指标分析
        4.2.5 企业文化建设能力分析
        4.2.6 技术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分析
        4.2.7 经营国际化能力分析
    4.3 中国商业银行进行再造的必然性
        4.3.1 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4.3.2 客户需求多样化
        4.3.3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4.3.4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在竞争中发生了转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效率视角的商业银行再造的差异分析
    5.1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界定
    5.2 商业银行效率的评价方法
        5.2.1 非参数法—DEA法
        5.2.2 DEA法的几种模型
    5.3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前后的效率比较分析
        5.3.1 指标的界定
        5.3.2 测算指标的说明
        5.3.3 样本数据的选取
        5.3.4 中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测量结果
        5.3.5 效率结果说明
    5.4 银行再造的方向----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5.4.1 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分析
        5.4.2 有关指标权重的分析说明
        5.4.3 影响商业银行效率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5.4.4 聚类方法简介
        5.4.5 聚类方法在商业银行再造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方案研究
    6.1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可行性
        6.1.1 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6.1.2 中国银行家已拥有创新精神
        6.1.3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为再造创造了必要条件
        6.1.4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2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总体方案
        6.2.1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总体构想
        6.2.2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设计理论
        6.2.3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活动的基本特征
    6.3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具体设计
        6.3.1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的设计原则
        6.3.2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实现的特征
        6.3.3 银行再造的步骤
    6.4 业务流程再造
        6.4.1 具体设计
        6.4.2 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例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进行说明
    6.5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理念与主要设计方案
        6.5.1 组织结构设计的考虑要素
        6.5.2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设计方案
    6.6 信息系统再造的理念与主要设计方案
        6.6.1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介绍
        6.6.2 银行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6.6.3 银行信息系统再造的设计理念
        6.6.4 银行信息系统再造的设计方案
        6.6.5 银行信息系统再造的组织方案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再造案例研究
    7.1 中国民生银行概况
    7.2 中国民生银行再造的优劣势分析
        7.2.1 民生银行进行再造的优势分析
        7.2.2 民生银行进行再造的劣势分析
    7.3 中国民生银行再造过程
        7.3.1 业务流程的再造
        7.3.2 组织结构的再造
        7.3.3 信息系统的再造
    7.4 民生银行再造的总结
        7.4.1 民生银行再造的阶段性回顾
        7.4.2 对民生银行再造的相关建议
    7.5 深圳发展银行的再造情况
        7.5.1 深圳发展银行的概况
        7.5.2 深圳发展银行进行再造的过程
    7.6 深圳发展银行再造的总结
    7.7 结论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8.2.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2.2 论文的主要贡献
    8.3 研究不足
    8.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8.4.1 对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设计
        8.4.2 对于商业银行再造后产品定价机制及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商业银行效率及再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调研银行名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Petri网在ERP实施中业务流程建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基于Petri网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
    1.1 基于Petri网的业务流程建模
    1.2 业务流程优化规则
        (1) 增加库所
        (2) 增加虚拟变迁
        (3) 串行变并行
        (4) 合并中间环节
        (5) 简化流程单元
    1.3 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2 基于Petri网的业务流程配置过程
    2.1 ERP软件流程的描述
    2.2 企业流程模型在ERP实施中的实现
        (1) 软件参数选项的设置
        (2) 企业应用环境的配置
        (3) ERP软件的二次开发
3 应用实例
    3.1 用友ERP软件的流程描述-以“生产管理”流程为例
        (1) 生产管理相关系统的选项
        (2) 生产管理的基本流程图
    3.2 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 (图3) 的分析与改进
    3.3 用友ERP中生产管理流程的配置
4 结束语

(10)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信息系统平台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RFID技术概述
    2.1 RFID的基本概念
    2.2 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
    2.3 RFID与条码的比较
    2.4 RFID标准现状
3 射频卡介绍
    3.1 射频卡分类方式和适用范围
    3.2 射频卡选择
    3.3 Mifare 1非接触式IC智能射频卡的特点
    3.4 Mifare 1非接触式IC智能射频卡功能组成
    3.5 Mifare 1卡片的存储结构
    3.6 Mifare 1卡片控制属性
4 相关工作和技术介绍
    4.1 数据存储及数据交换研究
    4.2 技术选择
    4.3 SOA技术介绍
        4.3.1 SOA的概念
        4.3.2 SOA特点
    4.4 EDA技术介绍
        4.4.1 EDA架构模型
        4.4.2 EDA的优势和劣势
        4.4.3 EDA和SOA的联系
    4.5 ESB技术介绍
        4.5.1 ESB的概念
        4.5.2 ESB整合SOA/EDA
        4.5.3 Mule ESB介绍
    4.6 Web Service技术介绍
        4.6.1 XML技术介绍
        4.6.2 SOAP介绍
        4.6.3 WSDL介绍
    4.7 ibatis技术介绍
5 RFID应用软件的分析
    5.1 RFID图书信息系统应用模式
    5.2 用户群分析
    5.3 RFID应用软件功能需求
        5.3.1 RFID信息初始化
        5.3.2 数据服务
        5.3.3 物流信息服务
        5.3.4 图书销售信息服务
        5.3.5 系统维护
    5.4 RFID应用软件数据需求
        5.4.1 系统数据流程图
        5.4.2 数据存储列表
        5.4.3 数据字典
        5.4.4 E-R图
        5.4.5 用例图
    5.5 软件非功能需求
        5.5.1 软件外部接口需求
        5.5.2 性能需求
6 RFID应用软件的设计实现
    6.1 RFID应用软件的功能组成
    6.2 软件体系结构
        6.2.1 软件的硬件部署
        6.2.2 软件的层次部署
    6.3 软件开发环境
    6.4 程序设计说明
        6.4.1 Ibatis数据库访问实现
        6.4.2 Mule ESB封装中心数据访问服务
        6.4.3 通用类设计
        6.4.4 登陆模块设计
        6.4.5 RFID信息维护模块设计
        6.4.6 基本信息维护设计
        6.4.7 物流信息维护设计
        6.4.8 销售信息维护类设计
        6.4.9 信息查询服务设计
        6.4.10 RFID读写设计
    6.5 系统运行效果
        6.5.1 系统登陆界面
        6.5.2 系统主界面
        6.5.3 用户信息管理
        6.5.4 用户信息添加
        6.5.5 标签信息初始化
        6.5.6 物流信息管理
        6.5.7 数据信息查看
7 结论
    7.1 论文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制造企业ERP工程实施中的并发事件表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A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崔洪昊.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基于BAT-OOPN方法的污染物排放量化模型研究[D]. 姜秋俚. 东北大学, 2017(06)
  • [3]CE公司ERP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李异卓.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4]基于MES的机械产品装配过程可视化监测与控制系统研究[D]. 王琳.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6)
  • [5]基于Petri网模型的数据批处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 刘玉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6]货物多式联运价值增值研究[D]. 朱文英. 长安大学, 2010(11)
  • [7]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关键问题研究[D]. 耿雪霏.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8]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D]. 王李. 吉林大学, 2009(07)
  • [9]Petri网在ERP实施中业务流程建模的应用[J]. 蔡林峰.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10]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信息系统平台研究与开发[D]. 丁瑜. 北方工业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制造企业实施ERP工程中并发事件的表达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