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读者关于 2005 年继续教育角学分的问题

回答读者关于 2005 年继续教育角学分的问题

一、答读者关于2005年继续教育园地学分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闫智开[1](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朱伟[2](2014)在《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认为我们如何去衡量是否达到了传播和教育的良好效果?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讲述好历史、传播好文化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和传播,传播的真实效果如何,如何改进和增强传播效果达到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整个社会浮躁、虚荣、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风气有所抬头,如何做好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②“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③要“发扬光荣传统、当好红色传人”④的号召。因此,如何从中国历史特别是革命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特别是红色文化传统,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帮助我找到了能够将工作、专业、知识基础紧密结合、充分结合的点。红色文化即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延伸至今,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形式和精神样态,这是一个连续性、开放式、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将论文题目确定为《当下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红色文化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直以来被认为富有鲜明的、浓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和影响下,并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其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她所承载的内涵与展示的形态又是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国印象、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真实可信,流布已久,老百姓喜闻乐见,听起来入耳,看起来入眼,读起来入心,是能够传播好的中国声音,是能够讲好的中国故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难、伟大进程中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而“传播成效”是弘扬和宣传红色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瓶颈”性难题。本文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也就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或减损了其教育效果,如何突破上述瓶颈。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对全面提升整个民族历史素质和文化层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研究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相对科学的对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广大国民素质,强化公民民族历史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具有特别重大的实践意义。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是保持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播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合理地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为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和更足的推动力。通过此次调研和结论分析,我们发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在认识上静止、僵化地看待红色文化。不注意深入挖掘和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革命”过程中其不断延展的内涵和不断丰富的显现形态;(二)在经济利益至上、娱乐至上思想的误导和驱使下,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企业将红色文化作为获取利益、谋取政绩的工具,歪曲史实,妖魔化红色人物,脱离实际胡编恶搞,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庸俗化”;(三)“抽空了具体内涵”,忽视了精神实质和价值意义,红色文化出现世俗化、市侩化、空壳化趋势。(四)泛化、简单化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视为包治百病,众生皆宜,放之四海皆通用的“神奇药水”;(五)欠缺对大众传播规律特别是90后年轻人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以单纯注重政治性、理论性的“布道式”说教,单纯强调思想宣传,单纯强调严谨的叙事和逻辑,减弱了传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甚至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六)表达方式上过分侧重比较狭隘的民族内容,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国际惯例和规则,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设计传播手段和技巧的做法。(七)红色旅游产业更多地是依靠宏观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缺乏市场机制运作,急功近利,盲目建设,硬件设施趋同。(八)没有将红色文化放在中国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的大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和考虑谋划,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扬弃,寻找最佳契合点上做的不够。(九)红色文化的外在显现形态上特色性阙失,差异性不明显,雷同度高,模式化、程式化、脸谱化色彩浓,无法达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效果。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传播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分析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并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策。

申晓娟[3](2013)在《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公民能够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建设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主体,其履行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从而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非常之大,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也涉及到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随时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公共文化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文化政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变化对政策的新需求,建立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宏观性、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本研究以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框架、重点领域政策内容、当前政策优化路径等进行研究。全文约20余万字,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这部分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政策的研究成果,分析和定义了本研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并将本研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限定在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范围,对政策的具体形式做了明确界定,为后续研究划定了范围。二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有关图书馆事业政策基础研究、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及现状研究、重点领域政策研究、国内外图书馆事业政策实践研究、图书馆立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三是对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1949-2004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提出前,分别对每个阶段的政策特点及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政策发展所蕴含的历史经验。第三章首先对2005年后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众三个视角归纳了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第四章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总结分析了其在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中可资我国借鉴的三点经验,即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第五章重点研究了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提出了该政策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系统结构、政策内容结构和政策过程结构三个方面研究了该政策体系的构成。认为,从政策的属性角度看,这个政策体系中既包括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元政策,也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政策的主体层次看,应当是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配套形成的政策体系。从政策的内容看,既有专门政策,也有相关政策。从政策的过程看,应当是一个涵盖了政策酝酿、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和政策调整与终结的完整过程。第六章针对组织管理、经费投入、资源建设、服务、从业人员、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等七个重点领域,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七章对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即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加大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第八章是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17,表12,附录5)

李世讴[4](2010)在《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硕士课程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中心环节,构建系统科学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发展、整体提升我国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还可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观念、行为和评价的转变,不断促进教师角色、活动形式、教学风格以及评价理念和评价行为的真正转换,从而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依托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并最终以推动学校的发展从而达成人的全面与个性发展的目标。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首先明确其价值取向及其基本理念,由于教育硕士课程价值主体多元性而表现出了学术性取向、功利性取向、需求性取向、知识性取向和个性化取向等多种取向,这就按照教育硕士终极价值的指引,以教育硕士课程目标为现实指导,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实施制度的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有侧重的体现不同取向,满足不同主体的价值需求。同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是在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教育教学需求下而建构的,体现了关注教育教学实践、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向,并通过自主创新以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和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及其指标体系,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硕士课程主要借鉴了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这导致了教育硕士课程目标的自主性不强,很多学校的目标厘定仅仅是教育学硕士的翻版,没有结合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和教育硕士生的实际而做出详细的划分和说明。本论文在借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业学位的我国教育硕士课程目标设计,认为教育硕士课程应体现师范性、务实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以培养专家型教师为出发点构建教育硕士课程目标体系。教育硕士课程结构是教育硕士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我国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存在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类课程与实践技能类课程等比例失调、课程的综合性与融合性较差以及课程规范性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本论文在借鉴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硕士课程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当前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应减少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比重以突出专业性课程、加强研究方法课程以提高教育硕士生的研究能力以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以突出课程的灵活性,并切实照顾教育硕士的个性特质和满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课程实施是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是决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数量扩大与院校办学能力之间的非协调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之要求与实践需求的矛盾、职教育硕士课程学习与本职工作之间的冲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中“一套人马,两个班子”、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性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需要建立“质量第一,规模适度”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发展之路、大力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多样化课程学习方式、健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保障制度、大力建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发展人力资源体系、建立系统化、层级化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目标体系等措施。课程评价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或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与关键环节。本论文通过审视当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评价的在学位教学合格评价、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评选、常规性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实然图像后发现:我国当前教育硕士课程评价中存在元评价缺失、课程评价体系有架构少血肉、课程目标欠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评价重制度建设轻实践督导以及评价实践中证据收集欠充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提高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科学性的解决措施,认为应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元评价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评价标准体系、扩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评价证据收集渠道、落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评价服务功能以及打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评价队伍等。

张莉莉[5](2009)在《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也因此迅速成为图书情报领域关注的热点。医学图书馆作为与医学实践联系紧密的专业性图书馆,能否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运用到信息服务工作领域,充分满足用户的信息与知识需求,是医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国内许多医学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仍相对落后。本文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实证研究等方法,借鉴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的有益实践,综合分析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应用知识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初步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内容和整体框架,并进一步提出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为国内医学图书馆提供参考。论文正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探讨,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知识管理与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相互关系,为下文的探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借鉴研究,借鉴国内外图书馆和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有关实践,并初步预见了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探讨,界定了体系的概念,分析了体系的内涵和功能,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并揭示了结构内容与功能需求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是构建策略探讨,分析了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目标、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构建策略。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结合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探讨。

谢贞[6](2009)在《《中华护理杂志》栏目设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读者阅读期刊时,一般首先浏览目次的栏目和文题,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当作者准备投稿时,也会浏览期刊的栏目设置,以便了解期刊的重点报道范围,以及期刊所关注的学术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为专栏撰文投稿,这就是期刊栏目的导读功能和导向功

冯舒奕[7](2007)在《时隐时现的福克纳 ——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文中认为美国作家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其重要着作均有中译本出版发行,国内也出现了一批研究福克纳的学者,不断有研究论着发表出版。但纵观福克纳在中国七十多年译介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过程呈现独特的冷热起伏的波浪形态,这样的现象背后又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本文在详细梳理福克纳译介资料的基础上,从译介当时的政治文化语境出发,主要运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对中国在译介福克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文化层面的原因分析,并以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状况这个具体个例来考察一个外国作家在中国的介绍接受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力量。最后通过分析中国当代作家的具体文本(主要以莫言、苏童、余华的创作为例)来考察福克纳译介进中国后,我国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哪些福克纳的影响因素。

王献玲[8](2005)在《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教师在新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安贫乐教,艰辛奉献,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扫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研究中国民办教师历史,一为传承其风范精神,二为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激励、鉴戒当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秉此总纲,言三十万,由绪论、正文八章、结语共十部分构成。 绪论:界定了民办教师的概念,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从清末到民国,因经费困难,师资匮乏,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步履维艰,有名无实;而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区域实行群众路线,走群众办学的道路,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教训和经验对新中国建立后“穷国如何办大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章:阐述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号召群众办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从1949年到1951年是民办教师的出现阶段;1952年到1956年是初步整顿阶段;1957年到1966年是跌宕发展阶段;1967年至1977年是急速膨胀阶段。 第三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文革”结束后,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了规范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健全民办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民办教师素质,改善民办教师待遇,民办教师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第四章:讲述民办教师的光辉业绩。在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担负着农村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同时在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五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生存。民办教师的奉献与他们应得到的社会回报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民办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耕教矛盾,待遇低,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生活极端穷困,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讲述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时国民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已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于是,从1994年到2000年,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第七章:主要阐述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领导重视教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民办教师问题解决得很好,这说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领导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八章:主要阐述代课教师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吸收新的民办教师的门关死之后,代课教师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的农村穷困地区,承担着这里的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他们对中国教育如同当年的民办教师一样,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代课教师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本部分提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民办教师问题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反思。长期以来民办教师队伍生存的艰难,管理上的紊乱,农村办学条件的极端简陋,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这些教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9](2004)在《答读者关于2005年继续教育园地学分的问题》文中认为问:2005年贵刊继续教育园地学分是如何安排的? 答:本刊从2005年始每期只安排一个专题的继续教育讲座,附有一个答题卡。每期答对答题卡后算作一个学分,每人每年最多可获12分。 近来还有读者反映学分的其他问题。现简要答复如下。 考虑读者的意见,今后每年6月份发学分。2005年7月只发前6期(2004年第11、12期和2005年第1至4期)的6分。

《中国临床医生》编辑部[10](2003)在《答读者问》文中研究表明

二、答读者关于2005年继续教育园地学分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答读者关于2005年继续教育园地学分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二)生平研究文献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三、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访问与调查
        (四)图像分析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三)改良中国画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二)对战争的哲思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二)美术执教
    二、画派活动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三、艺术活动
        (一)美术展览
        (二)学术活动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本课题过往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研究思路
    七、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研究前导:调查设计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红色历史知识的认知状况
    一、重大事件(节点):红色历史的过程及其时代意义
    二、革命先辈:引领红色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三、红星照耀中国:二万五千里的人类壮举
    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大团结
    五、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第三章 红色精神的认知状况
    一、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
    二、红色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命运
    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和传播方式
    一、红色文化认知的主要媒介
    二、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
    三、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
    四、传播方式的度与效:从“抗日神剧”说起
第五章 史学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路径
    一、历史学教育的地位与使命
    二、困境与机遇:红色历史教育的地位
    三、历史课堂上的收获与反思
    四、历史学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途径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症结和出路
    一、调研整体印象
    二、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误区
    三、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成效的建议与对策
附表一:以“红色文化”为关键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列表
附表二:100首爱国歌曲名单
附表三:全国红色旅游的总体布局
附表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
附表五: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附表六:双百人物名单
附表七:第一批着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附录八: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含有历史元素的课文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1.1 选题背景
        1.1.1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转型急需政策引导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急需政策支持
        1.1.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需求日益迫切
        1.1.4 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需要优化图书馆事业政策
        1.1.5 公民文化权利的有效实现需要政策做保障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文献总体情况
        1.3.2 主要研究领域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价值
        1.6.1 理论价值
        1.6.2 实践价值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7.3 研究创新点
2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2.1 1949-1977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2.1.1 明确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确立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方针和任务
        2.1.2 重视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组织,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初步建立
        2.1.3 以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基础,开展大规模图书馆协作协调
        2.1.4 对前苏联图书馆学理论及图书馆工作方法、技术的介绍与引进
        2.1.5 图书馆事业政策存在脱离实际,反复,冒进等不良特征
    2.2 1978-2004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2.2.1 努力消除文革对图书馆事业的不良影响
        2.2.2 建立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充图书馆职能
        2.2.3 在国家层面初步建立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2.2.4 建立图书馆业务职称评定制度
        2.2.5 形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思路,确立有偿服务的政策导向
        2.2.6 图书馆立法在地方层面取得突破
        2.2.7 通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带动事业整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初见端倪
        2.2.8 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制度
    2.3 政策体系变迁蕴含的历史经验
3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
    3.1 政策的积累
        3.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政策成为图书馆事业核心政策的重要载体
        3.1.2 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成为国家层面图书馆事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3.1.3 免费开放成为图书馆事业政策的最强音
        3.1.4 以总分馆制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逐步成熟
        3.1.5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始受到重视
        3.1.6 在农村县以下建立综合文化设施的政策制度逐步清晰
        3.1.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重要突破
        3.1.8 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
    3.2 当前政策分析
        3.2.1 取得的显着成绩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政策需求的调查
        3.3.1 对主要政策及其内容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3.3.2 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3.3.3 调查对象的其他建议
    3.4 政策现实需求归纳
        3.4.1 政府部门的需求
        3.4.2 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3.4.3 社会公众的需求
4 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国际借鉴
    4.1 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
        4.1.1 国家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4.1.2 地方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4.1.3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
    4.2 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
    4.3 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
        4.3.1 标准规范形式多样内容全面
        4.3.2 广泛覆盖的服务体系
        4.3.3 强调分类指导
        4.3.4 注重服务标准的制订
        4.3.5 注重对图书馆的评估
        4.3.6 建立标准修订和实施机制
5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
    5.1 构建原则
    5.2 构建思路
    5.3 基本框架
        5.3.1 政策系统结构
        5.3.2 政策内容结构
        5.3.3 政策过程结构
6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分析
    6.1 组织管理政策
    6.2 经费投入政策
    6.3 资源建设政策
    6.4 服务政策
    6.5 从业人员政策
    6.6 技术支撑政策
    6.7 标准规范政策
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
    7.1 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
    7.2 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
    7.3 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
    7.4 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
    7.5 加大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现行有效的图书馆领域主要国家标准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4)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
        (一) 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
        (二)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与特点
        (三) 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四) 教育硕士课程目标及其价值取向
        (五) 教育硕士课程设置
        (六) 教育硕士课程结构
        (七) 对研究文献的简短评论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教育硕士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
        (一) 学术引领下的实务性
        (二) 专业引领下的开放性
        (三) 理论与实践的复合性
    二、教育硕士课程的性质
        (一) 实践性
        (二) 体验性
        (三) 建构性
        (四) 综合性
    三、教育硕士课程的特点
        (一) 师范性
        (二) 务实性
        (三) 高层次性
第二章 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硕士课程的价值规定
        (一) 价值及其内涵
        (二) 教育硕士课程价值及其价值取向
    二、教育硕士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 教育硕士课程的学术性取向
        (二) 教育硕士课程的功利性取向
        (三) 教育硕士课程的需求性取向
        (四) 教育硕士课程的知识性取向
        (五) 教育硕士课程的个性化取向
    三、教育硕士课程价值取向的重建
第三章 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一、以实践为归旨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一) 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的的两种追求
        (二) 以实践为归旨——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
        (三) 实践取向理念在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体现
    二、以专业成长为指向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内容
        (二) 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旨在于提升教师专业意识
        (三) 教育硕士课程旨在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能
        (四) 教育硕士课程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的真正实现
    三、自主创新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一) 教育硕士课程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二) 教育硕士课程创新的原则
        (三) 教育硕士课程的创新
第四章 教育硕士课程的目标
    一、我国教育硕士课程目标的现状与问题
        (一) 教育学硕士课程目标的"过度借鉴"
        (二) 课程目标的具体指向不清
    二、教育硕士课程目标的建构原则
        (一) 师范性
        (二) 务实性
        (三) 高层次性
    三、教育硕士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第五章 教育硕士课程的结构设计
    一、我国教育硕士课程结构的问题
        (一) 公共课程与专业课比例失调
        (二)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
        (三) 理论类课程与实践技能类课程比例失调
        (四) 课程的综合性、融合性较差
        (五) 课程规范性的欠缺
    二、教育硕士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
        (一) 统筹性原则
        (二) 有序性原则
    三、我国教育硕士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一) 减少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比重,突出专业性课程
        (二) 加强研究方法课程建设
        (三) 大量开设选修课,突出课程的灵活性
第六章 教育硕士课程的实施
    一、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内涵与意义
        (一) 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内涵
        (二) 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意义
    二、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 "4+1+2"模式
        (二) "4+2+1"模式
        (三) "1+1+1"模式
    三、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问题
        (一)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二) 教学方式转型不够
        (三) 学习时间与工作、生活时间的冲突
        (四) 教学实施队伍转型滞后
        (五) 教育硕士教学性质的认识偏差
    四、完善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对策
        (一) 大力加强教育硕士教学理论研究
        (二) 积极探索教育硕士多样化教学方式
        (三) 健全教育硕士教学保障制度
        (四) 大力加强教育硕士教学队伍建设
        (五) 建立系统化、层级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第七章 教育硕士课程的评价
    一、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意义
        (一) 教育领域中评价概念的定义
        (二) 教育硕士课程评价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评价的区别
        (三) 教育硕士专课程评价的内涵及其框架
    二、教育硕士课程质量评价的现状
        (一) 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政策文件规定
        (二) 教育硕士课程评价实践
    三、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问题
        (一) 教育硕士课程评价中元评价的缺失
        (二) 教育硕士课程评价体系内涵性不足
        (三) 教育硕士课程目标欠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四) 教育硕士课程评价重制度建设轻实践督导
        (五) 教育硕士课程评价实践中证据收集欠充足
    四、完善教育硕士课程评价的对策
        (一) 加强教育硕士课程元评价制度的建设与落实
        (二) 完善教育硕士课程评价标准体系
        (三) 扩展教育硕士课程评价证据收集渠道
        (四) 落实教育硕士课程评价服务功能
        (五) 打造教育硕士课程评价队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台湾师范大学硕博班学分表(节选)
    附录二 高雄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
    附录三 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学校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课程
后记

(5)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知识管理与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关系探讨
    (一) 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1、知识
        2、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3、知识管理的方法
        4、知识管理的技术
    (二)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
        1、知识经济环境对图书馆的挑战
        2、知识管理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机遇
        3、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三) 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
        1、信息服务
        2、知识管理对信息服务的影响
        3、知识服务
    (四) 知识管理与医学图书馆
        1、医学图书馆的定义和分类
        2、医学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优势和不足
    (五) 知识管理与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
        1、图书馆信息服务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3、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
二、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借鉴研究
    (一) 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国外借鉴与国内参照
        1、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国外借鉴
        2、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国内参照
    (二) 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国外借鉴与国内参照
        1、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国外借鉴
        2、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国内参照
    (三) 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预见
        1、最终形成广义的医学数字图书馆
        2、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发展成为医学信息学家
        3、医学信息服务向深度广度发展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探讨
    (一)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二)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
        1、基于知识管理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用户需求分析
        2、基于知识管理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社会功能
        3、基于知识管理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对知识的管理功能
    (三)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1、资源建设系统
        2、人力资源系统
        3、知识库系统
        4、服务系统
        5、服务管理机制
    (四)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关系
        1、知识采集模块
        2、知识加工模块
        3、知识存储模块
        4、知识转换模块
        5、知识服务模块
四、基于知识管理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目标
        2、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二)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系统设计
        1、组织重构和业务流程优化
        2、技术平台构建
        3、资源系统构建
        4、人才队伍构建
        5、服务系统构建
    (三)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方法
    (四)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1、更新管理观念
        2、改革管理方式
        3、建强人才队伍
        4、搞好资源建设
        5、建设医学图书馆联盟
五、基于知识管理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一)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情况
        1、加强知识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2、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3、推动服务创新
    (二)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构建基于知识管理信息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6)《中华护理杂志》栏目设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论着类栏目
    1.1 论着栏目
    1.2 临床护理研究栏目
    1.3 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专业化教育与培训栏目
    1.4 护理专题栏目
    1.5 其他栏目
2 经验类栏目
3 综述类栏目
    3.1 综述栏目
    3.2 专题研究进展栏目
4 争鸣类、信息类、互动类栏目
    4.1 争鸣类栏目
    4.2 信息类栏目
    4.3 互动类栏目

(7)时隐时现的福克纳 ——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福克纳译介情况回顾
    第一节 福克纳及其作品在美国的出版情况简介
    第二节 露脸——我国在三十年代的福克纳译介情况梳理
    第三节 亮相——我国在五六十年代的福克纳译介情况梳理
    第四节 名角——我国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福克纳译介情况梳理
    第五节 高潮——我国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福克纳译介情况梳理
    第六节 发展——我国在九十年代的福克纳译介情况梳理
    第七节 不是落幕——我国在新世纪的福克纳译介情况梳理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克纳译介状况在中国语境中的分析
    第一节 翻译与文化操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福克纳译介状况评析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福克纳译介状况评析
    第四节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福克纳译介状况评析
    第五节 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福克纳译介状况评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克纳在中国的影响——以莫言、苏童、余华为主要考察对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发现故乡 立足民间
    第三节 生存悲剧 探索人性
    第四节 技巧创新 敢于实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福克纳中译作品目录索引(按时间排序)
附录二:报刊杂志福克纳研究论文索引(1934年—2006年)
附录三:中文福克纳研究着作(传记)出版索引(按时间排序)

(8)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办教师问题的总体研究
        二、关于民办教师产生的历史原因研究
        三、关于民办教师的历史地位研究
        四、关于民办教师存在的问题研究
        五、关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的研究
        六、关于民办教师的政策研究
        七、关于民办教师管理研究
        八、地方民办教师研究
        九、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地区民办教师问题的研究
        十、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相关资料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三、研究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旧中国义务教育的困扰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起步
        二、师资匮乏对义务教育的困扰
        三、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开凿
        四、对旧中国义务教育艰难进行的反思
    第二节 共产党红色区域民办教育的兴起
        一、苏维埃时期的教育
        二、抗战后期解放区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民办”教育
第二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产生
        一、穷国办大教育,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二、民办教师的初步整顿
    第二节 民办教师在跌宕中发展
        一、快速增长的三年
        二、困难时期的压缩和调整
        三、上个世纪60年代前中期民办教师的再度发展
    第三节 极度膨胀达到顶峰
        一、教育走上畸形发展道路
        二、人口增长失控,学龄儿童急速增加
        三、师范院校长期停办,公办教师队伍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补充
    第四节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政策
        一、“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历史渊源
        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提出
        三、“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实施
第三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
    第一节 民办教师队伍整顿工作的提出及部署
    第二节 加强对民办教师的管理
    第三节 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
        一、将一部分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二、通过师范转招民办教师
        三、堵口子
        四、辞退
    第四节 改善民办教师地位
        一、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提高民办教师的物质待遇
    第五节 提高民办教师的业务素质
第四章 民办教师的巨大奉献
    第一节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
        一、民办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二、民办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三、执着教育,无私奉献,民办教师留给后人的故事
    第二节 堪负农村扫盲重任
        一、以民教民扫盲方针的制订
        二、民办教师肩负起农村扫盲重任
        三、为了扫盲事业,民办教师付出了无尽的艰辛
        四、扫盲教育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对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贡献
        一、教法研究
        二、复式教学组织研究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引路人
    第五节 中国民办教师所产生的国际影响
第五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第一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可靠的报酬收入
        二、工作条件在当时农村环境里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计划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禁锢
    第二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一、亦教亦农的尴尬境遇
        二、低待遇
        三、“民转公”的艰难期盼
        四、极度的心理屈辱和精神压力
第六章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一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形势
        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是要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第二节 全社会对民办教师问题的关注
        一、社会各界捐助、褒奖民办教师业绩
        二、舆论界为民办教师请命、讴歌
        三、社会知名人士为民办教师问题呼吁
        四、纳税人为教师待遇鸣不平
        五、教育管理部门为民办教师主持公道
    第三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符合劳动价值规律
        二、消除公民办教师之间的差异更具有理性
        三、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义务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为全面消化民办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为消化民办教师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节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一、党和国家对民办教师问题的重视
        二、国家关于在20世纪内消化民办教师的方针的确定和工作部署
        三、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四、民办教师的最终解决
第七章 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革命老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偏远山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五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领导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
第八章 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之后的问题
    第一节 代课教师队伍的产生
        一、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的不同
        二、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
        三、代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二节 代课教师艰辛的贡献
        一、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辛
        二、代课教师大部分胜任教学工作
        三、在穷困落后地区代课教师的重要作用
        四、代课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节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一、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迫切性
        二、国家、各地对代课教师的政策
        三、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四、代课教师的期盼
        五、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结语 中国民办教师问题留给二十一世纪的反思
    第一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基础教育具有战略意义
        二、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第二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化建设的重视
        二、关于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
        四、关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
        五、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
    第三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一、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三、要正确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意义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几点建议
    第四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现状和矛盾
        二、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思考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营造农村基础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农村经济不能增长,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答读者关于2005年继续教育园地学分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D]. 朱伟. 山东大学, 2014(04)
  • [3]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D]. 申晓娟. 武汉大学, 2013(01)
  • [4]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李世讴. 西南大学, 2010(09)
  • [5]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D]. 张莉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10)
  • [6]《中华护理杂志》栏目设置分析[J]. 谢贞. 中华护理杂志, 2009(05)
  • [7]时隐时现的福克纳 ——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D]. 冯舒奕.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05)
  • [8]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 浙江大学, 2005(07)
  • [9]答读者关于2005年继续教育园地学分的问题[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12)
  • [10]答读者问[J]. 《中国临床医生》编辑部. 中国临床医生, 2003(08)

标签:;  ;  ;  ;  ;  

回答读者关于 2005 年继续教育角学分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