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

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

一、论网络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顾悦[1](2021)在《网络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时代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立足实际,论述网络时代的含义和特征,分析网络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深入探索网络时代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以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李文春[2](2021)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更迭速度和发展进程可谓是一日千里,使互联网遍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众多领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政治舆论、互联网草根文化等等,无不显示着网络的出现及其发展日渐改变了人们的精神思维和物质生活。特别是教育这个“根基”领域,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孕育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花,借助互联网独特的虚拟性、隐匿性和突破时空限制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的变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双方的地位、教学基础保障等必要因素一改从前,初步实现了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进而真正意义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也给高校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把握好教育实践的实际效果,怎样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创新环节能落到实处以及如何优化和平衡网络教育资源等问题,都需要高校的认真审视和积极推进。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了历史逻辑分析、跨学科分析、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等方法,首先梳理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归纳梳理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出现至今的几个发展阶段。其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法制素养不够、教育主体地位被冲击、承载内容不丰富、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加以分析。最后,从加快和完善网络制度保障上强化其稳定性、构建教育双方在融合体上增进契合力、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增强吸引力、增强教育资源的时代性上深化融合度等具体方面,为高校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路径,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与时代的协同发展。

杜林姗[3](2021)在《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思政课教与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前沿论点之一。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新考验和新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理大学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高校之一,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大理大学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以网络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大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对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立足于大理大学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做下铺垫。第四章对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通过上述理论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主要从启示和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梁旭红[4](2021)在《网络时代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广泛借助各种网络技术开展外语教学,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转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还能够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然而,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就需要认清现阶段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文章指出,高校外语教学需要紧跟时代变化,了解时代需求,通过借助网络时代下的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外语教学的顶层设计,有效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对外语教育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提升外语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外语教学工作发展。

方家胜[5](2020)在《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通讯更加便利,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高等院校不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信息资源方面,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王清辉[6](2020)在《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归属变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时代的繁荣和青年在社会转型期的成长发展,青年自我认同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青年追寻自身价值、达成理想自我过程中亟需探寻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所谓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环境之中,通过自身反思性特质,对个体内在诉求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的认知、向往和认同的过程。理解自我认同需准确把握人的社会属性以及青年现阶段的交往实践状况,网络时代下群体归属的变化则体现了青年在探寻自我认同过程交往实践的变化,把握住青年群体归属变化的具体表征,也就揭示了青年自我认同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归属方式的内在原因。自我认同不仅体现着个体的心理发展、人格塑造更蕴含着社会规范和更高的价值追求,在青年自我认同出现危机时,除了积极的自我调适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青年更好地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积极的自我认同解决的不仅是青年个体意义上的价值属性问题,更是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基于此,研究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归属变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从青年自我认同问题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基础入手,综合多个学科对自我认同的研究,厘清了自我认同的定义以及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之间的关系,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深研人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实践基础上社会与个体互构关系以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探索自我认同问题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第二方面,从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归属的表征出发,总结青年群体归属产生的新变化,阐明影响青年自我认同现实背景。第三方面,从自我认同的关键点位出发,包括自我认同的基础性条件、结构性力量、主导性因素以及内在性信念,论述新的群体归属变化对自我认同的产生的诸多影响。第四方面,针对青年自我认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内在自我意识提升和外在现实保障着手,提出解决自我认同危机的策略。

骆文婷[7](2019)在《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基于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和课程学习现状,总结出新时代下进行公共艺术“非遗”课程设计的五项原则。并通过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探讨了微信平台运用于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据此研究设计出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具体分为基础层、核心层和发展层。研究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方法,以《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为例,将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新模式付诸实践,在实际教学三轮行动研究的螺旋式发展进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对三轮行动研究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情况、课堂观察情况、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得出结论:一是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该教学模式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三是学生对该模式的应用整体体验较好,呈满意态度,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对此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认为在今后的课程实践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任务清单;选择特色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资源利用率;促进碎片化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将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思维贯穿始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吴轶英[8](2019)在《在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创新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受到网络上多元思维的影响,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如何创新德育教育体系,对高职学生进行更好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就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文章就探究在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创新整合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李艳静[9](2019)在《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纽带与桥梁,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教学方法都应被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探索。然而处于网络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征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契机,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也随之有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寓意。本研究以网络时代的背景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为实现研究目标对教学方法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査,得出网络时代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在于构建网络时代与实施方法之间的联系,实现二者的互融共振,以保证高校教学在网络时代健康发展。全文包括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与前提阐述、教学方法的现状浅析、教学方法创新的探索三个部分。

刘珍[10](2019)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思政”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因“网”而变,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网络平台所具有的匿名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便利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多发,凸显了网络环境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时代困境和社会问题,包括国际格局调整、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转型、民主意识发展、媒介素养良莠不齐、网络生态复杂多变等。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有限的媒介素养、网络监管不到位的现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双重影响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论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等相关概念作以界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选取近几年大学生群体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内因与外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大学生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最后,在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网络群体性事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二、论网络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时代的含义及特征
二、网络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资源开放化和教育大众化
    (二)促使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发生转变
    (三)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
三、网络时代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施个性化教育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1.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支撑
        2.2.1 传播学相关理论
        2.2.2 交往实践理论
        2.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3.1.1 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3.1.2 制度模式与时偕行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效果不佳
        3.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被冲击
        3.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内容不够丰富
        3.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融合能力匮乏
    3.3 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主要因素
        3.3.1 法制教育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2 教育对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3 教育内容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4 教育资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4.1 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效果
        4.1.1 深化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法的教育
        4.1.2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的宣传
        4.1.3 强化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
    4.2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契合力
        4.2.1 提升教育对象的网络素养
        4.2.2 创建融合型的育人团队
    4.3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4.3.1 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价值
        4.3.2 增强内容人文气息,构建教育内容的全方位性
        4.3.3 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挖掘思政内容的自身魅力
    4.4 深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融合度
        4.4.1 网络数据同步教育内容
        4.4.2 思维融合带动发展融合
        4.4.3 目标同化引领创新模式
5.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研究文献的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4.关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教学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堂活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及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访谈调研设计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
        (四)学生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对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方法
        1.雨课堂
        2.慕课
        3.翻转课堂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分析
        1.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混合性
        2.教学方法推进具有渐进性
        3.教学方法转变认知态度具有差异性
        4.教学方法革新具有滞后性
        (四)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取得的教学成效
        1.学生学习获得感有所增强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升
        3.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力明显得到提升
        5.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动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学习自觉性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对网络技术手段过度依赖
        2.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载体建设滞后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多重思想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到位
        (四)教学资金短缺导致网络环境建设滞后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与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更新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速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创新载体
        (三)加快革新教学手段,引入创新技术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树立创新素养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
        (一)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主体意识
        1.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2.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综合实力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三)学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3.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网络时代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时代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二、应对网络时代高校外语教学挑战的策略

(5)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三)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二)教育方式面临的挑战
    (三)舆论导向和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三、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体系
    (二)构建完善的抵制和管理机制
    (三)建设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

(6)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归属变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文献评述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理论分析法
        3. 交叉学科研究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一、 青年自我认同问题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自我认同、群体归属的内涵
        1. 自我认同的内涵
        2. 群体归属的内涵
        3. 群体归属与自我认同的辩证关系
    (二) 青年自我认同的理论基础
        1. 人的社会属性
        2.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终极关怀
        3. 社会与个体的互构机制
        4.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三)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1. 吉登斯的“反思性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现代性解读
        2.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
    (四) 青年自我认同的研究视角
        1. 文化视角—自我认同的现代性背景
        2. 社会转型视角—自我认同的社会现实背景
二、 网络时代下青年的群体归属变化
    (一) 网络亚文化愈发繁荣,颠覆传统归属方式
        1. 亚文化圈成为热潮,聚集特定群体
        2. 文化表达惯用符号,解构主流文化
        3. 传播方式趋向碎片,颠覆传统叙事
    (二) 网络游戏受众增加,以寻求情感归属
        1. 虚拟角色创设增多,易造成人格分化
        2. 游戏类型不断更迭,以构建理想自我
        3. 交互行为场域增多,以获得情感归属
    (三) 网络平台日渐多样,群体认知呈复杂化
        1. 云平台层出不穷,生存方式有所改变
        2. “晒文化”渐成流行,群体呈现趋浅表化
        3. 网络热点持续不断,干扰群体认知
三、 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归属变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一) 青年自我认同的基础性条件发生变化
        1. 认同的时空场域被突破界限
        2. 认同的基础—区域共同体被消解
        3. 认同的情景条件呈复杂化
    (二) 青年自我认同的结构性力量产生改变
        1. 身份被有意识地隐藏
        2. 认同主体对把握情境的能力参差不齐
        3. 认同的权力结构倾向个人
    (三) 青年自我认同的主导性因素出现转移
        1. 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关系有待协调
        2. 角色扮演的后台被前移
        3. 信任在认同的机制中被弱化
    (四) 青年自我认同的内在性信念受到影响
        1. 道德信仰在虚拟空间中有待深化
        2. 道德相对主义干预道德教育
        3. 西方思潮对认同主体产生冲击
四、 网络时代下青年自我认同的引导策略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内在价值取向
        1. 用主流价值观念塑造自我认同的道德框架
        2.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为自我认同树立理性判断
    (二) 建立有利于青年自我认同教育的社会保障
        1. 社会舆论监督保障,增强自我认同的外在社会规范
        2. 完善自我认同的“自律”与“他律”机制,创造良性群体归属空间
        3. 增强公共自我意识,明确权利边界
    (三) 建立青年自我认同的内化外化运动机制
        1. 构建社会实践平台,促进青年的自我认识
        2. 参与社会实践,强化青年现实归属感
        3. 调整集体认同与个人认同的关系
    (四) 唤醒青年主体性,促进青年的自我认同
        1. 规避消极归属观念,增强自我意识
        2.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个体的和谐互动
        3. 在知行统一中重塑自我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方法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1.3.1 创新点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遗”课程
        2.1.2 微信与碎片化学习
        2.1.3 课程设计
    2.2 文献综述
        2.2.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2.2.2 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相关研究
        2.2.3 微信在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关联主义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新模式的要素与架构
    3.1 课程设计原则
    3.2 前期分析
        3.2.1 课程分析
        3.2.2 学习者分析
        3.2.3 学习支持分析
    3.3 课程教学新模式
        3.3.1 “新模式”核心
        3.3.2 “新模式”内容与结构
        3.3.3 “新模式”构建流程说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模式”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以《中国民间美术赏析》为例
    4.1 行动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步骤
        4.1.4 研究评价方式
    4.2 第一轮:“单向”向“双向”的突破
        4.2.1 制定计划
        4.2.2 行动实施
        4.2.3 课堂观察
        4.2.4 结果反思
    4.3 第二轮:课程“实现点”的完善
        4.3.1 制定计划
        4.3.2 行动实施
        4.3.3 课堂观察
        4.3.4 结果反思
    4.4 第三轮:“新模式”关键点的发现
        4.4.1 制定计划
        4.4.2 行动实施
        4.4.3 课堂观察
        4.4.4 结果反思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模式”课程实施的结果分析与总结
    5.1 教学效果分析
        5.1.1 在线课程学习情况
        5.1.2 课堂观察情况
        5.1.3 问卷结果分析
        5.1.4 访谈结果分析
    5.2 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5.2.1 总结
        5.2.2 反思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前测问卷调查
附录2 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8)在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创新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独特性
    (二)办学特色的鲜明化
    (三)学生素质的多样性
    (四)学制设置实践性
二、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部分学生沉迷在网络世界
    (二)网络的多元性对传统德育带来了冲击
    (三)网络的交互性冲击着高职院校的德育方法
三、在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创新整合的策略
    (一)加强高职院校德育队伍建设
    (二)创新高职院校德育路径
    (三)建设高职院校网络德育环境
四、结语

(9)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与前提
    第一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关联主义理论
        三、知识可视化理论
        四、混合学习理论
    第二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前提
        一、拓宽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
        二、重构教与学模式
        三、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四、重塑教师角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教学方法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高校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三、高校教师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现状分析
        四、高校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方式与途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高校学生对教学方法反馈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高校学生对当前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反馈
        二、高校学生当前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方法的反馈
        三、高校学生对当前教学方法所产生教学效果的反馈
    第三节 高校教学方法凸显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固守传统
        二、学生主体地位失落
        三、教学技术与手段落后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脱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向和策略
    第一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向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维
        二、利用前沿的技术,汇聚创新要素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整合创新资源
        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素质
    第二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一、创建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
        二、搭建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三、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协同合作式教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群体性事件
        2.网络群体性事件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相关理论
        1.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2.新闻议题设置理论
        3.群体极化理论
二、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类型
    (一)领土主权与社会问题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1.领土与主权争端引起的事件
        2.社会监管不到位导致的事件
        3.基础教育问题产生的事件
    (二)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1.高校学术不端事件
        2.高校师风师德问题引发的事件
        3.“校园贷”事件
    (三)个体行为失范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1.于欢事件
        2.罗一笑事件
        3.江歌事件
三、大学生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参与热情提高是主要原因
    (二)青年群体自身特征内使,自我表达意愿强烈是直接原因
    (三)网络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是客观原因
    (四)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多变,意见领袖导引操控是重要原因
    (五)国际国内利益格局调整,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是宏观原因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方法
        2.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4.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3.降低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效果
        4.阻碍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
五、利用网络群体性事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将网络群体性事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二)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全面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五)制定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构建校园危机防控安全网
    (六)不断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强化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网络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顾悦.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12)
  •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文春. 中北大学, 2021(09)
  • [3]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D]. 杜林姗. 大理大学, 2021(10)
  • [4]网络时代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 梁旭红. 新课程研究, 2021(08)
  • [5]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方家胜.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09)
  • [6]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归属变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D]. 王清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基于微信的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设计研究[D]. 骆文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8]在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创新整合研究[J]. 吴轶英. 青年与社会, 2019(28)
  • [9]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 李艳静.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 刘珍.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