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对地网与空间网联合调整的影响研究

地壳运动对地网与空间网联合调整的影响研究

一、地面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中地壳运动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岑新远[1](2012)在《GPS与全站仪数据椭圆球面上联合平差与数据处理》文中研究指明GPS技术具有全天候、远距离、长时间观测高精度、两点间不需要通视等优点,而全站仪技术在大致2km内精度优势明显,测量效率高,灵活性好。在控制测量中,常常将GPS技术和全站仪测量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以便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得到高精度的成果。在对既有GPS观测数据,又有地面全站仪观测数据的控制网进行平差处理时,如选用逐级平差,会因为原始数据误差,全网精度降低,平差成果真实性受到影响。联合平差可消除逐级平差中原始数据误差的影响,提高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本文中,椭球面上GPS和地面全站仪数据联合平差,是把地面观测值归算到椭球面上,将GPS数据和地面数据统一到同一坐标系下,再进行联合平差数据处理,以便得到精密的控制成果,同时能进行小范围和大范围的平差数据处理。本文首先介绍了各种坐标系统,并论述了常用的三类联合平差方法,包括,参心坐标系下的三维联合平差,高斯面上的二维联合平差,和椭球面上的二维联合平差,并分析比较了各类联合平差的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推导和确定了在椭球面上进行二维联合平差的两种数学模型。针对椭球面上二维联合平差需要的地面数据归算,详细给出了地面数据归算到椭球面上的方法,并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将地面数据归算到椭球面上,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了将地面水平方向和距离归算到椭球面上各项改正的变化情况和影响规律。椭球面上联合平差处理中,地面数据归算、近似坐标和误差方程系数的计算多次使用到大地主题解算。为了保证平差结果的准确性和迭代的收敛速度,本文推导出了具有高精度的白塞尔大地主题解算数学公式,其解算的角度精度精度不低于0.0001”,大地线精度为0.01mm,满足了联合平差的要求。在第四章,介绍了利用方差分量估计,对不同类观测值合理定权的方法。最后,利用椭球面上联合平差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运用Visual C#,设计和研制了椭球面上联合平差软件,该软件功能比较全面,能满足椭球面上联合平差的要求。本文利用该软件对实例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林国庆[2](2010)在《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GPS技术建立和改造各种大地和工程控制网引起了测绘界的重视。本文从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的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的建立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探讨。本文首先从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基本原理出发,详细论述了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数据处理中较为常用的4种数学模型,包括:在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在参心大地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以及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差的两种模式的数学模型,并对这4种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总结了各种联合平差数学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然后,对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中不同类观测值的定权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比较经验定权法与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定权法的联合平差结果,得出了不同的定权方法将会影响联合平差的结果。为了得到参数的最优估计和合理的精度评定,应利用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法进行联合平差处理。最后,基于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的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的理论基础,采用Visual C++作为开发工具,研制了能满足不同实际工程需要的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软件(UnionAdj)。

杨元喜[3](2009)在《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构建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及坐标框架的基本策略,包括坐标系的定义,坐标框架建设层次,实现2000中国大地坐标框架的函数模型、随机模型以及平差方法的改进.首先利用国际高精度IGS站与我国连续运行GPS网联合解算,构成我国2000坐标系的基本骨架,保证我国2000坐标系与国际高精度地心坐标系统一致;在高精度IGS站坐标控制下,将我国已经建成的6个全国范围GPS大地控制网进行优化集成,建立了具有2500多点的高精度的、统一的"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历元为2000.0),形成了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基本框架;再将全国天文大地网与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进行联合平差,进一步加密了我国大地坐标系框架,加强了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现势性,提高了天文大地网的精度,统一了国家大地测量基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数据融合方法处理后的中国大地坐标框架,消除了各类大地网的基准差,减弱了系统误差和异常误差的影响.最后对启用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意义以及现有中国大地坐标框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

张西光[4](2009)在《地球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地球参考框架是地球参考系的实现,习惯上称为大地坐标系,或者称为大地基准,是大地测量的基础,一直是大地测量中最基本的问题。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测量和绘制地球的表面形状。为了表示、描绘和分析测量成果,必须建立大地坐标系。本文主要从数据处理角度出发,探讨地球参考框架建立的本质,以及建立现代地球参考框架的约束种类和处理方法;讨论了现在已经建立的地球参考框架的原点、尺度、定向、及其时间演化的实质,即如何认识现有的参考框架;研究了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问题,对我国建立基于GNSS的参考框架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建议。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一、确定参考框架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完成控制网的定位。定位控制网需要七个参数,3个平移参数、3个旋转参数和尺度参数,建立动态的参考框架则还需要上述七个参数的速率参数,共14个参数。从大地测量的观点看,这14个参数可以看做两个TRF之间的相对值,其选择应当满足所采用的TRS定义。二、自由网平差是一种可以保持控制网最佳网形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空间大地测量阶段,松约束方法更方便应用。算例证实,在一个相当宽的数值范围内,松约束法有很好的数值稳定性,且松约束方法的解与自由网附加条件法解等价。保持控制网最佳网形的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又都可以归为最小约束一类。最小约束可以认为是提供了分析解算的充分必要数据或约束条件,使得处理结果能够保持控制网由观测得到的最佳网形。一般的,任何解集,这里指解的方差协方差矩阵,都可以化分为内部噪声和参考系效应。三、ITRF2000原点所实现的本质在长期上近似为CM,在季节性和其它的短时间尺度上为CF。在ITRF2000之前,以前版本的ITRF原点实现的本质在所有的时间尺度上近似为CF。ITRF2000在1mm/a的精度水平内,与NNR-NUVEL1A是匹配的,即满足NNR条件。精细、科学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对更好地实现NNR条件是很重要的。PB2002边界模型就是一个更精细的模型,受此启发,对建立我国构造地块的边界模型给出建议。四、所谓参考框架的维持,就是指给出点位随时间变化的坐标。维持参考框架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给出台站速率,一种是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给出台站的实测坐标时间序列,而后一种是多数地区维持区域参考框架的选择。五、针对GNSS的参考框架,是GNSS做的所有事情的基础,因而需要特别的关注。IGS实现的长期参考框架IGS00是较ITRF更为精密的参考框架,是IGS产品的基础。GSGP也要实现基于Galileo系统的GTRF。我国北斗二代关于参考框架的设计和实现可借鉴IGS和GGSP的经验。

曾安敏[5](2008)在《动态大地测量数据融合有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不同时期的大地测量观测,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观测设计方案、不同的观测仪器、不同的卫星轨道、不同的坐标基准等,可能会导致动态大地测量观测数据间存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以及基准误差。本文引入自适应序贯平差、异常误差补偿法、自适应拟合推估、Voronoi图、最小曲率等理论方法,对动态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中异常误差的影响、异常误差的影响控制、函数模型的建立、随机模型的确定、基准的统一以及速度场的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数据处理中。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分析了动态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观测异常误差、参数先验信息异常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分别从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两方面提出了异常误差的控制方法。在随机模型方面,引入自适应序贯平差法、抗差自适应序贯平差法来控制异常误差的影响;在函数模型方面,提出了异常误差的函数模型补偿法,通过对残差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并判断出异常误差的位置,再引入相应的异常参数,并同主参数一并解算。实际算例表明从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两方面都能很好地控制异常误差的影响。2.由于参数间可能存在一些约束条件,为此分析了参数间约束条件对序贯平差结果的影响,详细地推导了附加约束条件的序贯平差、附加约束条件的序贯平差抗差估计以及附加约束条件的自适应序贯平差。推导的公式简单实用,保留了序贯平差公式的递推特点,为定量分析约束条件对平差结果的影响提供了严密的估计公式。3.不同种类、不等精度的动态大地测量数据融合是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问题。为此,我们讨论了多种数据融合方法,即抗差解融合、方差分量解融合、抗差解的方差分量融合以及顾及参数先验信息的自适应融合等,解决了动态大地测量的数据融合的容错性、观测量间的平衡性以及观测量与参数先验信息间的平衡性等问题。在观测信息的数据融合方面,考虑到观测量含有异常误差的实际情况,把抗差估计、序贯平差和方差分量估计结合起来,推导了抗差方差分量估计的序贯算法,该算法能有效地抵制粗差对结果的影响,克服了严密公式占用内存大、计算繁琐的缺点。4.信号向量先验协方差矩阵与观测向量的协方差矩阵直接影响拟合推估解精度。为此,引入自适应滤波思想,构造了自适应拟合推估解法,并讨论了两种自适应因子的构造方法,即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法和极大似然方差分量估计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信号向量先验协方差矩阵与观测向量的协方差矩阵的协调性,平衡了信号与噪声对拟合推估解的贡献,能够明显提高拟合推估解的质量和稳定性。5.大地测量基准的统一问题是大地测量数据融合的前提。本文讨论了常用的基于相似变换的基准统一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自适应拟合推估、Delauney三角形以及最小曲率法在基准统一中的应用,这三种方法都能较好地顾及不同坐标系间局部变形特征。通过西安1980坐标系到中国2000坐标系坐标转换的实际算例表明,这三种方法明显优于相似变换,基于自适应拟合推估解的坐标转换外部精度最高。6.对利用GPS观测数据求解速度问题,讨论了复测GPS网数据处理中的系统误差及其补偿法;讨论了采用基线向量求解速度的直接解法以及利用各历元的测站坐标求解速度的改进解法,最后引入自适应滤波来求解速度,这种方法通过区域背景场提供速度基准,能够合理平衡基线向量与速度先验信息对速度参数的贡献问题。

赵建军[6](2007)在《GPS网坐标转换中的基准兼容性研究及GPS网形变分析》文中认为众所周知,GPS定位成果属于WGS-84大地坐标系,而实用的测量成果往往属于某一局部坐标系,GPS成果必须转换至局部坐标系才能投入运用。为了减小长度变形,有利于大比例尺测图和工程施工放样,小区域一般采用不需要投影计算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该坐标系与以测区平均高程面作为投影面,通过测区中心的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非常接近。GPS测量得到的是WGS-84中的地心空间直角坐标,而工程施工中通常使用地方独立坐标系,要求得到地方平面坐标,如何实现两者的转换,一直是工程施工中关心的热点问题。从GPS定位结果至平面坐标有两种转换模型。平面转换模型原理简单,数值稳定可靠,但只适用于小范围的GPS测量;空间转换模型可用于大范围GPS测量,按实际情况又分为7参数转换和4参数转换两种。在此转换过程中,存在基准精度的问题,由于已知点存在粗差和系统误差,就要求对这些进行平差,从而消除误差,提高精度,最终达到提高GPS网的质量。本文中介绍的4种方法能够检验出含有粗差的起算点坐标,且4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应是一致的。综合利用4种方法检验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因受过去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制约,依据的技术标准不一,相当多的起算点相对现在的GPS网而言精度偏低,而且由于施测年代已久,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可能产生了位移。因此,在进行GPS约束平差前,对起算点的兼容性进行检验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将利用弹性力学理论的应变分析方法解决由于点位存在的误差而引起的控制网形变问题。借助于弹性力学应变分析理论,提出GPS网应变强度分析法,建立了对应于椭球微分坐标系的“位移-应变”数学模型,分析了GPS模拟网应变强度的分布情况,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陈俊勇,杨元喜,王敏,张燕平,唐颖哲,李辉,程鹏飞,孙凤华,张鹏,郭春喜[7](2007)在《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构建和它的技术进步》文中指出“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是国家大地测量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它主要包括建立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以及前者与国家天文大地网的联合平差等,以实现国家3维地心坐标系统的坐标框架。这个项目的主要特点有:①涉及多个学科,如经典和空间大地测量学、天文测量学、重力测量学、近代数据处理理论和技术等;②处理的数据量大、种类多,如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有2600多个测点,46000多条独立基线,天文大地网与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联合平差所需解算的未知数多达15万个;处理的数据几乎包含了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GPS测量等各类测量的成果;③所处理数据的施测时间跨度长,如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中三个子网的施测时间各不相同,前后从1988年到2000年历时12年,而天文大地网的施测时间是在上一世纪的50至70年代;④处理数据所覆盖的国土面积大,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及天文大地网覆盖了我国整个大陆及部分沿海岛屿,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则扩展到香港、澳门以及南沙等地区;⑤处理数据需顾及的因素多,如需分析近70年来我国大陆板块运动、板内运动、局部地壳运动和新旧大地测量基准、新旧天文系统、和不同历元对上述这些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影响及其统一归算。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首次将我国不同部门、不同时期施测的多个平面(2维)和高程(1维)分离的大地控制网通过空间大地测量和数据处理技术,科学的整合为全国统一的整体的国家3维大地控制网,将原来大地测量中所采用分离的几何与物理参数,进行了科学的统一的整合;②首次将我国非地心大地坐标框架整体的科学的转换为地心大地坐标框架;③首次将我国大地坐标框架的地心坐标精度由±5 m提高15倍,达到了±0.3 m;将我国重力基本点的精度由±25×10-8ms-2提高近4倍,达到了±7×10-8ms-2;④首次将海量数据由原来采用的最小二乘平差经典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为最小二乘平差,抗差估计和方差分量估计相结合的现代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了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杨元喜[8](2005)在《中国大地坐标系建设主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发达国家及我国周边国家大多启用了新的地心坐标系,而且地心坐标系的精度在不断精化。我国地心坐标系的建立也已处于重要关头,中国学者除紧跟国际大地坐标系的发展动态外,也认真研究了我国现有法定坐标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国新一代地心坐标系发展的目标,及坐标系的定义、建立和维持等种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建立我国的地心坐标系方面,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都已迈出了重要步伐,建立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为建立新一代地心坐标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初步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与地面大地网联合平差,平差在地心坐标系中完成,为地心坐标系提供了密集的坐标框架点。针对1954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转换到地心坐标系后地形图的改正问题,学者们也作了翔实的研究,并提出了具体改化方案。为了维持地心坐标系,地心运动的监测与求解也引起了关注,并获得初步结果。坐标转换理论与实践也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姚宜斌[9](2004)在《GPS精密定位定轨后处理算法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精密定轨是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没有先进的定轨技术和相应的软件保证获得高精度轨道,就不可能进行精密定位和开拓其它领域的应用。我国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目前卫星精密定轨、定位软件还主要依靠引进的软件,这种依赖国外软件的状况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只依靠国外软件已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卫星计划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国防安全的保障,所以应尽快开发具有我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精密定位定轨软件系统。 卫星精密定位定轨研究实际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利用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地面站间基线单天解和单天轨道确定;另一部分是后处理部分,即利用单天解的轨道和基线处理结果进行多种参数联合估计和轨道综合。高精度定位定轨后处理的数据源包括轨道参数、各类地球动力学模型参数、站坐标参数、站速度参数、对流层参数、整周模糊度参数乃至卫星和接收机参数等,各类参数具有复杂的函数相关性和误差相关性,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卫星精密定位定轨研究的后处理部分,主要是研究利用单天解的轨道和基线处理结果进行多类参数(测站坐标参数、测站速度参数、地球自转参数、定轨参数等)的联合估计和轨道综合问题,在此领域国内尚没有开展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研究的成果和内容具体包括: (1)提出利用SINEX(Solution INdependent EXchange Format)文件作为GPS精密定位定轨后处理的主要输入文件,讨论了SINEX文件结构及其与法方程的相互转换问题。SINEX文件作为数据解文件的标准格式,包含GPS、VLBI、SLR等所提供的基线解算或者是网平差后的点位坐标、点位协方差、点位先验坐标、点位先验方差信息,可以通过SINEX文件恢复法方程,通过法方程叠加实现多期、多类、多子网数据的联合处理。 (2)在分析基于基线模式的常用的GPS网平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直接以所涉及的测站坐标信息、地球自转参数信息等为观测量的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分析了基于基线模式和基于坐标模式的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总结了基于坐

黄志洲,钟金宁,张进民,崔立新[10](2003)在《我国大地测量科研成果及发展动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2003年8月在云南丽江举行的“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2003年综合性学术年会”上的各位学者、专家在大地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报告,概述了大地测量的发展动向,并希望能为从事大地测量工作的科技人员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二、地面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中地壳运动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面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中地壳运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GPS与全站仪数据椭圆球面上联合平差与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椭球面上GPS与全站仪数据联合平差数学模型
    2.1 椭球面上联合平差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
        2.1.1 地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和椭球面上几种曲率半径
        2.1.2 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地心大地坐标系
        2.1.3 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参心大地坐标系
        2.1.4 不同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2.2 GPS基线向量网三维平差数学模型
    2.3 GPS与全站仪测量数据在参心空间坐标系中三维平差的数学模型
        2.3.1 三维联合平差在参心空间直角坐标中平差函数模型
        2.3.2 三维联合平差在参心大地坐标系中的平差函数模型
        2.3.3 三维联合平差的随机模型
        2.3.4 带有约束条件间接平差
    2.4 椭球面上GPS与全站仪测量数据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2.4.1 在参考椭球面上联合平差模型一的数学模型
        2.4.2 在参考椭球面上联合平差模型二的数学模型
    2.5 GPS与全站仪测量数据联合平差数学模型的比较
第3章 地面观测值的归算与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
    3.1 地面观测数据归算至椭球面上的方法
        3.1.1 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到椭球面上的归算
        3.1.2 地面观测的距离到椭球面上的归算
        3.1.3 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将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归算到椭球面上
        3.1.4 利用其它方法将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归算到椭球面上
    3.2 大地主题正反算的方法
        3.2.1 白塞尔大地主题解算方法
        3.2.2 精密的白塞尔大地主题解算方法
第4章 联合平差中方差分量估计定权
    4.1 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严密公式
    4.2 赫尔默特方差估计法定权的简化公式
第5章 椭球面上GPS与全站仪数据联合平差软件开发
    5.1 联合平差软件研发与功能介绍
        5.1.1 联合平差软件研发
        5.1.2 UnionEllipsoid联合平差软件介绍
    5.2 实例分析
        5.2.1 实例一
        5.2.2 实例二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2.1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的几种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
        2.1.1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
        2.1.2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2.1.3 不同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2.2 GPS基线向量网在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
    2.3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在参心空间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
        2.3.1 在参心空间直角坐标中平差数学模型
        2.3.2 在参心大地坐标系中的平差数学模型
        2.3.3 三维联合平差的求解
    2.4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
        2.4.1 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差模式一的数学模型及解法
        2.4.2 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差模式二的数学模型
    2.5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数学模型的比较
第3章 联合平差中各类观测值权的确定
    3.1 各类观测值的定权方法
    3.2 定权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3.2.1 定权误差对未知数参数协因数阵的影响
        3.2.2 权的误差对未知数参数及观测值改正数的影响
    3.3 随机模型的验后估计
        3.3.1 赫尔默特方差估计法的严密公式
        3.3.2 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的简化公式
    3.4 经验定权与方差分量估计定权平差的比较分析
第4章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数据处理软件研制
    4.1 软件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4.1.1 软件开发的目标
        4.1.2 具体的技术要求
        4.1.3 软件开发的原则
        4.1.4 软件的开发工具
    4.2 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
        4.2.1 软件的功能设计
        4.2.2 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4.2.3 软件的功能菜单设计
        4.2.4 软件的主程序界面
    4.3 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3.1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
        4.3.2 数据质量检核功能模块
        4.3.3 坐标转换功能模块
        4.3.4 网平差计算功能模块
        4.3.5 高程转换功能模块
    4.4 软件的实例分析
        4.4.1 算例分析与比较
        4.4.2 计算方案
        4.4.3 计算结果分析
    4.5 软件的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地坐标系现状
2 国际主要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建设概况
    2.1 北美坐标系发展概况
    2.2 中、南美洲坐标系发展概况
    2.3 欧洲坐标系发展概况
    2.4 俄罗斯坐标系发展概况
    2.5 邻近国家坐标系发展概况
3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建设现状
4 2000中国大地坐标框架建设主要策略
    4.1 第一层次坐标框架——连续运行参考站网
    4.2 第二层次坐标框架——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
    4.3 第三层次坐标框架——全国天文大地网
5 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

(4)地球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几个基本概念
    1.2 研究背景
        1.2.1 地球参考框架的意义
        1.2.2 全球地球参考框架
        1.2.3 区域地球参考框架的现代化
        1.2.4 我国地球参考框架的现代化
    1.3 地球参考框架的研究进展
        1.3.1 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
        1.3.2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联合平差
        1.3.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参考框架研究
        1.3.4 结语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TRF 基准定义中的约束及其处理
    2.1 参考框架确定的实质
        2.1.1 参考框架确定的实质
        2.1.2 控制网定位的自由度(参考框架的基准)
    2.2 自由网平差理论回顾
        2.2.1 数学模型
        2.2.2 秩亏法方程的最小范数解
        2.2.3 秩亏法方程的拟稳解
        2.2.4 经典自由网平差
        2.2.5 自由网平差的基准
        2.2.6 相似变换与自由网平差的基准变换
        2.2.7 自由网平差的应用
    2.3 自由网的参数加权平差与附合网平差
        2.3.1 自由网的参数加权平差
        2.3.2 附合网平差
    2.4 松约束
        2.4.1 引言
        2.4.2 定义、模型及性质
        2.4.3 测边网平差示例
    2.5 参考系效应
        2.5.1 内误差理论
        2.5.2 参考系效应
        2.5.3 参考系效应的计算(矩阵G 的确定)
    2.6 最小约束
        2.6.1 引言
        2.6.2 最小约束定义
        2.6.3 最小约束举例
    2.7 ITRF 的输入数据
        2.7.1 空间大地测量的解集及约束处理
        2.7.2 并址站上的联结测量
    2.8 SINEX 文件的解析
        2.8.1 SINEX 简介
        2.8.2 SINEX 文件的约束
    2.9 基于坐标模式的平差
        2.9.1 基于基线模式平差的不足
        2.9.2 基于坐标模式平差的优点
        2.9.3 基于坐标模式平差的方法
        2.9.4 利用GLOBK 所做的试验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RF 的原点、尺度和定向
    3.1 ITRF 原点的本质
        3.1.1 引言
        3.1.2 各种TRF 的原点
        3.1.3 质量负载引起的地心运动
        3.1.4 采用的动态模型对实现ITRF 原点的影响
        3.1.5 现实ITRF 原点的实质
        3.1.6 用空间大地测量确定季节性地心运动的方法
        3.1.7 结语
    3.2 尺度与定向
        3.2.1 尺度
        3.2.2 定向
    3.3 ITRF 与NNR 条件
        3.3.1 引言
        3.3.2 NNR 条件与ITRF 的实现
        3.3.3 讨论
        3.3.4 结束语
    3.4 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
        3.4.1 引言
        3.4.2 全球参考框架的维持
        3.4.3 区域参考框架的维持
        3.4.4 对我国地球参考框架维持的看法
        3.4.5 区域框架与全球框架联结的试验
        3.4.6 结语
    3.5 板块边界模型PB2002 及其对我国地块边界划分的思考
        3.5.1 引言
        3.5.2 PB2002 模型
        3.5.3 对我国构造地块边界划分的思考
        3.5.4 结语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TRF2005 的实现
    4.1 综合
    4.2 联合平差
    4.3 基准定义
        4.3.1 基准定义的含义
        4.3.2 ITRF 与IERS 的关系
        4.3.3 基准定义的实现方法
    4.4 ITRF2005
        4.4.1 引言
        4.4.2 ITRF2005 的输入数据及其数据联合处理策略
        4.4.3 ITRF2005 基准的定义
        4.4.4 ITRF2005 解结果
        4.4.5 结束语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NSS 系统的参考框架
    5.1 IGS 参考框架
        5.1.1 IGS 的参考框架体系
        5.1.2 IGS00 参考框架
        5.1.3 IGS 的即时参考框架
        5.1.4 非线性运动的处理
        5.1.5 IGS 产品的获取程序
        5.1.6 未来的改进措施
    5.2 GTRF 参考框架
        5.2.1 GGSP 简介
        5.2.2 GTRF
        5.2.3 结语
    5.3 北斗二代参考框架的思考
        5.3.1 IGS00 和GTRF 的启示
        5.3.2 对北斗二代参考框架的构想
        5.3.3 要做的工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的设想
    6.1 结论
    6.2 未来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globk 命令文件
    2.glorg 命令文件
    3、定义参考框架的站文件(stab_site.igs 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个人简历
    二、学术论文
    三、科研课题
    四、获奖情况
致谢

(5)动态大地测量数据融合有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技术发展
        1.1.1 阶段平差
        1.1.2 粗差定位与抗差估计
    1.2 大地测量基准发展情况
        1.2.1 国际大地测量基准简介
        1.2.2 我国大地测量基准简介
        1.2.3 坐标系统统一研究
    1.3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序贯平差异常误差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
    2.1 异常误差对序贯平差结果的影响
        2.1.1 参数先验信息异常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2.1.2 观测数据异常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2.1.3 参数先验值与观测量同时异常时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2.2 抗差自适应序贯平差原理
        2.2.1 M-LS 抗差自适应序贯平差
        2.2.2 自适应序贯平差
        2.2.3 抗差自适应序贯平差
        2.2.4 公式分析
        2.2.5 算例与分析
    2.3 异常误差的函数模型平差补偿法
        2.3.1 异常误差的确定
        2.3.2 先验信息异常的函数模型补偿
        2.3.3 观测异常的函数模型补偿
        2.3.4 异常的函数模型补偿
        2.3.5 算例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附加约束条件的序贯平差
    3.1 附加约束条件的序贯平差
        3.1.1 公式推导
        3.1.2 精度估计
        3.1.3 约束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3.2 附加约束条件的序贯平差抗差估计
        3.2.1 第一种解法——整体解法
        3.2.2 第二种解法——分步解法
        3.2.3 等价权的确定
    3.3 附加约束条件的自适应序贯平差
        3.3.1 公式推导
        3.3.2 简单分析
    3.4 算例与分析
        3.4.1 模拟水准网数据计算
        3.4.2 实测重力网数据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类大地测量观测信息的数据融合
    4.1 方差分量估计
        4.1.1 Helmert 方差分量估计严密公式
        4.1.2 Helmert 方差分量估计简化公式
        4.1.3 Helmert 方差分量抗差估计
    4.2 (抗差)方差分量估计的序贯算法
        4.2.1 公式推导
        4.2.2 计算步骤
        4.2.3 算例与分析
    4.3 多类大地观测数据的自适应融合
        4.3.1 各类观测信息抗差解的融合
        4.3.2 各类观测信息单独抗差解的方差分量融合
        4.3.3 顾及参数先验信息的自适应融合
        4.3.4 简单分析
        4.3.5 算例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准的统一与维持
    5.1 概述
    5.2 基准统一的常用方法
        5.2.1 相似变换模型
        5.2.2 相似变换与多项式拟合的组合法
    5.3 自适应拟合推估及其在坐标变换中的应用
        5.3.1 拟合推估基本原理
        5.3.2 自适应拟合推估
        5.3.3 由方差分量表示的自适应因子
        5.3.4 算例与分析
    5.4 基于VORONOI 图的的基准转换与统一
        5.4.1 Voronoi 图与Delaunay 三角形的基本定义
        5.4.2 D-三角网的构造
        5.4.3 基于三角形的坐标转换模型
        5.4.4 算例与分析
    5.5 基于最小曲率的基准转换与统一
        5.5.1 最小曲率基本原理
        5.5.2 最小曲率格网化差分方程
        5.5.3 未测点的位移估值计算
        5.5.4 算例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PS 求解速度场
    6.1 GPS 网数据处理
        6.1.1 GPS 系统误差
        6.1.2 GPS 系统误差的补偿
        6.1.3 系统误差显着性检验
        6.1.4 算例与分析
    6.2 GPS 数据求解速度场
        6.2.1 最小二乘直接解法
        6.2.2 方差分量估计的直接解法
        6.2.3 间接解法
        6.2.4 算例与分析
    6.3 KALMAN 滤波求解速度场
        6.3.1 区域背景场
        6.3.2 滤波基本原理
        6.3.3 自适应滤波解原理
        6.3.4 算例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GPS网坐标转换中的基准兼容性研究及GPS网形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GPS控制网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GPS卫星网与地面网坐标转换
    2.1 坐标系统
        2.1.1 地心坐标系
        2.1.2 参心坐标系
        2.1.3 站心坐标系
    2.2 三维坐标系统转换方法
        2.2.1 四参数转换方法
        2.2.2 七参数转换方法
        2.2.3 基准类型
    2.3 三维坐标系统转换模型
        2.3.1 布尔沙-沃尔夫模型(简称为B模型)
        2.3.2 莫洛金斯基模型(简称为M模型)
        2.3.3 武测模型(简称为W模型)
    2.4 GPS平差的类型
        2.4.1 三维联合平差
        2.4.2 GPS网在地面网坐标框架下约束平差
    2.5 基准间兼容性
        2.5.1 原有基准兼容性检验方法
        2.5.2 应变分析检验法
第三章 GPS控制网应变分析
    3.1 控制网变形分析
        3.1.1 GPS控制网特点
        3.1.2 变形分析意义
    3.2 控制网应变分析及其模型
        3.2.1 应变分析数学模型
        3.2.2 应变参数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第四章 GPS网二维坐标转换及基准兼容性
    4.1 大地高基准误差对GPS网变形影响
    4.2 二维坐标转换与基准兼容性
        4.2.1 GPS定位成果二维转换
        4.2.2 二维平面应变分析模型
        4.2.3 GPS网基准兼容性分析
    4.3 GPS网粗差与基准差
        4.3.1 粗差与假设检验
        4.3.2 应变分析与粗差和基准差区分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用应变分析法区分粗差和基准差
    5.2 GPS网应变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构建和它的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2000国家GPS大地网的数据处理——三网平差
    2.1 三个全国性GPS网概况
    2.2 三网平差中的技术进步[9]
        2.2.1 三网平差中对坐标框架和历元的选择
        2.2.2 三网平差中对基准的选择
        2.2.3 三网平差中对板块运动影响的处理
        2.2.4三网平差时采用严密的赫尔默特 (Helmert) 方差分量估计公式[9]
    2.3 三网平差成果的精度评定
32000国家GPS大地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联合平差——二网平差[10]
    3.1 全国天文大地网数据的预处理
    3.2 对全国天文大地网原有天文观测量的改算
    3.3 地壳运动对全国天文大地网点的影响分析
    3.4 全国天文大地网点垂线偏差和高程异常的精化计算
    3.5 二网平差及精度统计
        3.5.1 二网平差
        3.5.2 二网平差成果的精度统计
    3.6 二网平差中的技术进步
4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
    4.1 概况
    4.2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的数据处理
        4.2.1 平差的重力数据
        4.2.2 平差的基准和赋权
        4.2.3 平差成果及其精度评定
    4.3 建立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的技术进步
5 结束语

(8)中国大地坐标系建设主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 述
二、主要发达国家及周边地区大地坐标系统建设的进展
三、我国地心坐标系建设的主要进展
四、大地坐标系的更新对地形图的影响
五、不同坐标系转换研究
六、与坐标系有关的其他研究成果

(9)GPS精密定位定轨后处理算法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PS定位定轨后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
    2.1 SINEX文件格式及其到法方程的转换
    2.2 基于基线模式的GPS网平差模型
    2.3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
    2.4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参数估计
    2.5 坐标模式下的平差原理
    2.6 坐标模式下的粗差问题
        2.6.1 粗差的影响分析
        2.6.2 相关观测中的粗差探测
        2.6.3 相关观测中的粗差处理
        2.6.3.1 基于等价权的稳健估计原理在相关观测中的局限性
        2.6.3.2 基于等价方差-协方差的稳健最小二乘估计
    2.7 坐标模式下的系统误差问题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参数估计中先验约束的影响分析
    3.1 附加先验约束的参数估计模型
    3.2 先验约束不当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3.3 先验约束的消除
    3.4 附加额外约束条件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的算法实现
    4.1 多类参数联合估计方法
    4.2 参数预消除
    4.3 参数转换的原理及应用
        4.3.1 参数转换的原理
        4.3.2 参数转换的应用
        4.3.2.1 参数先验初值的统一
        4.3.2.2 参数合并
        4.3.2.3 法方程叠加
        4.3.2.4 引入新参数
        4.3.2.5 Helmert参数转换
        4.3.2.6 法方程标准化
    4.4 参数的约束与基准的引入
        4.4.1 附加参数约束的GM模型
        4.4.2 基准约束的引入
        4.4.2.1 将基准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含误差的附加观测值
        4.4.2.2 将基准条件作为直接的虚拟观测值
        4.4.3 附加虚拟观测值方程与附加约束条件的一致性
    4.5 待估参数的快速解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坐标参数、速度参数、地球自转参数估计
    5.1 测站坐标参数估计
    5.2 测站速度参数估计模型
    5.3 测站速度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
    5.4 测站速度参数的周期性分析
        5.4.1 测站速度变化的频谱分析
        5.4.2 测站速度估计的经验模型
        5.4.3 测站速度周期性变化的初步解释与应对方法
    5.5 地球自转参数估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轨道综合原理及其实现
    6.1 卫星运动概述
    6.2 轨道参数与轨道合成方案
    6.3 连续单天解弧段合成多天解弧段
        6.3.1 密切元素与一套动力学参数的合成
        6.3.2 密切元素与n套动力学参数的合成
        6.3.3 随机参数的合成
    6.4 连续单天解弧段合成多天解弧段的算例分析
    6.5 利用动力平滑的方法进行简化的轨道合成
    6.6 不同分析中心处理的多天解弧段的合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7.2 展望和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四、地面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中地壳运动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GPS与全站仪数据椭圆球面上联合平差与数据处理[D]. 岑新远.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2]GPS与地面测量数据联合平差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制[D]. 林国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3]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J]. 杨元喜. 科学通报, 2009(16)
  • [4]地球参考框架的理论与方法[D]. 张西光.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12)
  • [5]动态大地测量数据融合有关问题研究[D]. 曾安敏. 长安大学, 2008(08)
  • [6]GPS网坐标转换中的基准兼容性研究及GPS网形变分析[D]. 赵建军. 东北大学, 2007(03)
  • [7]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构建和它的技术进步[J]. 陈俊勇,杨元喜,王敏,张燕平,唐颖哲,李辉,程鹏飞,孙凤华,张鹏,郭春喜. 测绘学报, 2007(01)
  • [8]中国大地坐标系建设主要进展[J]. 杨元喜. 测绘通报, 2005(01)
  • [9]GPS精密定位定轨后处理算法与实现[D]. 姚宜斌. 武汉大学, 2004(11)
  • [10]我国大地测量科研成果及发展动向[J]. 黄志洲,钟金宁,张进民,崔立新. 现代测绘, 2003(S1)

标签:;  ;  ;  ;  ;  

地壳运动对地网与空间网联合调整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