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健身观念

培养大学生健身观念

一、培养大学生的健身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章瑶[1](2021)在《湖北省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王思倩[2](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学大学生社会责任表现及培育的研究》文中指出

褚昕宇[3](2021)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文件和政策的问世也推动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保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只有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目标。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国内外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不难看出,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运动不足成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锻炼习惯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青少年锻炼习惯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层次聚类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及特征,提出了干预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整体情况有待改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趋于多元。青少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久坐、屏幕依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多数青少年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女生差于男生;青少年体育课内外身体活动量不够;青少年有一定的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认知,但在锻炼主动性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为了探究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揭示出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个方面的32条目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赋权的AHP模型建构,为揭示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提供测量工具。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方法验证了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各因素(25条目)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学校因素高于其他影响因素,鉴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3)运用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问卷和SRHI量表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条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显示个人因素中的享受乐趣、舒缓压力,实现目标的满意感,体育活动主动性有助于青少年产生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家庭因素中,父母体育知识和运动习惯、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父母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因素中,学业压力、体育老师指导水平、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同伴们参与体育锻炼,对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因素中,政府大型体育活动、城市运动设施易得性和政府推广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较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各模块的影响因素之间均有复杂性的联系。学校因素目前可能在对个人的在体育中感受的乐趣或个人满意感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负向的影响。社会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系数较高并且均是正向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分析显示,年龄越小,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家庭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学校影响越明显,16-18岁阶段受学校因素影响达到峰值,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4)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情景线索、激励和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锻炼意识和情景线索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作用的关键。社会层面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效应和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的特点表现为: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的早期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奖励作用的动态性和习惯养成的长期性。(5)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予以青少年锻炼习惯干预,应该进一步关注认知-意向-行动-保持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注重锻炼意识诱导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和促进社区、学校、家庭的体育锻炼促进网络体系建立的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干预策略。

王磊[4](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唐子贤[5](2021)在《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田径运动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但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在参与田径健身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认识不全面、田径健身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低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扬州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的现状,以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田径健身活动进一步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丰富高校田径健身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1、在学生田径健身的认识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田径健身,对田径健身喜爱程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上有一定认知但是不全面;学生田径健身在锻炼时长和强度上有待提高;学生选择田径健身的方法较为单一,学校是其进行健身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田径健身的锻炼效果上,会参加田径健身与普通组相比,男生在1000米(P=0.04)、50米(P=0.011)和引体向上(P<0.001)有显着性差异,女生在800米(P=0.01)、50米(P<0.001)、一分钟仰卧起坐上(P=0.0 1)有显着性差异,其他项目上无显着差异(P>0.05)。2、在学生期待情况上,学生对学校田径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田径健身时有专业指导的期待值都达到了 80%及以上。3、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是否在课上教授相关田径健身知识(P=0.002),其次分别是对田径健身的了解程度(P<0.001),受身边其他人影响(P<0.001),学校是否开展了田径健身课程(P=0.004),在田径健身时是否有专业指导(P=0.01)以及自我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P=0.017)。4、据此提出了思考:1)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2)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3)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4)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5)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6)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李佼龙[6](2021)在《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体育赛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老师和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日常活动,是学校发扬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昆明市呈贡区的四所高校为主要研究区,调查校园体育赛事下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发现校园体育赛事建设的不足,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由于赛事的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文化建设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日后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良性参考。本研究以体育文化学理论为基础,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大维度,体育场馆、体育景观、体育资讯、高水平运动、校园内各类比赛、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关注、体育口号、体育兴趣、体育价值认同十个分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立足昆明,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查法、差异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场馆的开放。但是,免费向学生开放场馆或增加免费开放时间,是促进昆明市大学生锻炼热情,完善昆明市高校物质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2.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线上以及线下的传播手段都较为欠缺,各类校园体育标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多数学生仅在海报和标语上获取信息,占有比重高达67%,且学校对当前的热门的社交媒体建设稍显不足,降低了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及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3.高水平运动队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昆明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和建设不足。85.1%的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强势项目毫不知情,导致当前昆明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园中的声望较低,知晓的学生较少,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4.昆明市各高校应该增加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型集群式体育项目的开展,满足昆明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提升赛事满意度。学生对于体育赛事满意度的提升,直接导致其在体育价值认同上的巨大差异性。对赛事满意的同学,体育价值的认同度要更高,且整体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5.社团举办的比赛,是昆明市高校学生参与和组织校园体育赛事的重要渠道。昆明市各个高校社团根据自身学校特色举办不同的高校体育赛事,(如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团结杯),更能彰显学校特色,是建设好昆明市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条件。6.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让学生的体育参与目的和意义更加明确。昆明市高校的大学生在参与赛事的过程中,将体育锻炼身体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清晰,明确了提升体育能力,感悟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学生的体育认知也开始向生活化转变,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7.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项目建设较为单一。由于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的不断发展,学生对赛事的需求日益丰富,而当前昆明市的高校校园体育赛事多为传统的奥运项目,因而难以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体育赛事需求。应完善学生体育喜好调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校体育赛事,是建设好昆明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重要保证。

肖雪妍[7](2021)在《体育传媒中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体育传媒属于传播学,也是体育和大众传媒相互发展的产物。传播是一切理论、思想发展的基石,自古至今,人类的种种文明是都在传播交流中得以发扬、传承,任何的需要文字、声音的表达形式都离不开传播,可以说,人类文化中的诸种学科的奠基都是传播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例如体育学。体育学是对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进行针对性研究的学科,包括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整体结构、发展情况等;其中,许多学科的发展也少不了体育学的影子,同时也与体育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众多交叉学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展。体育学中的学校体育主要指参与者以在校学生为主的体育活动,在对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以及体育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且体育教育的组织性相对较强。本文所探讨的体育传媒同时具备与体育相关的特征和大众传媒属性,包括教育性、娱乐性、时效性以及传播性等。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体育传媒中新媒体的渗透力及影响力已远远大于传统接受信息的途径,当今最便捷、范围最广的当属新媒体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使大学生的锻炼方式改变,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体育传媒与大学生体育生活衍生出了新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西安、昆明两城,6所高校的628名在校大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结合使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面对面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调查法,对大学生接触体育媒体中体育信息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对所调查及回馈数据进行了归纳与整理,结果显示:1、在体育传媒中,新媒介是大学生群体普遍使用的媒介,他们利用新媒介获取相关体育信息,很少会有大学生选择使用传统媒介;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人际交往,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传播方式为新媒体的传播,这与其特性有关。2、体育传媒中的体育信息内容种类多种多样,这对大学生增强、培养体育及相关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介通过体育信息的传播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会改变大学生对体育项目选择与参考。在体育媒体中国通过体育信息的传播作用,能够拓宽、加深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与渠道,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了解体育、学习体育的热情与兴趣。3、新媒介对体育类信息的传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好习惯。根据研究结论可知,为了更加顺利地进行交流与传播,有必要为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媒体创造良好条件;把如何拓宽、发展新媒体中的体育信息在大学校园中传播渠道及途径作为主要思考问题;进一步丰富各类媒体中体育信息内容,保证优质体育信息的传播,加强体育信息的传播效果;政府要进一步通过多项手段加大对体育信息的监管力度,制定多项惩戒措施,从源头控制管理有害信息的传播;社会各界要自发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其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张梦凡[8](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连云港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乐消费转变。本文是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选取连云港市5所高校全日制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目标人群。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众多的全民消费领域之中,体育消费也成为消费领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原有的物质消费、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逐渐向舒适消费、健康消费、快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为大学生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育消费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并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消费特征、体育消费类型、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制约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分析结果提出恰当合理的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连云港市5所高校大学生从生源地分布来看,生源地为乡镇的大学生占55.9%,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占44.1%。从性别分布情况来看,男女生的比例约为5/6,女生人数居多。从年级分布情况得知,调查人数多集中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一新生和大四学生较少。从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频率来看,每周的锻炼次数为1—2次的学生占57.35%,说明这5所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从月均生活和月均体育消费调查显示,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普遍集中在1501-2000元,月均体育消费集中在0-200元。从大学生的消费认知得出,95%的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认知呈积极态度。3.通过调查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得出,主要消费动机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增强体质、保持身材、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学校要求、追求时尚、从众攀比;而排在前三的主要是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形态、娱乐休闲。通过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发现,94%的大学生在消费完体育产品或服务之后比较满意。4.不同的生源地、不同的年级的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显着,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明显高于生源地为乡镇的大学生,大二大三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而男女体育消费差异并不明显。5.互联网平台选择排前三的APP分别为:淘宝、京东、拼多多。采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付款的人数占86.94%。6.影响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经济因素、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素、闲暇时间因素、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因素、商家的服务态度因素。

侯文捷[9](2021)在《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指出要利用各级体育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全民健身活力。游泳作为一项适宜于各年龄阶段人群健身娱乐的运动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游泳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是一项必备的求生技能。在我国,青少年参与游泳运动主要依托于俱乐部的形式,因此,游泳俱乐部的发展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及与推广游泳运动项目、培养青少年游泳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是一家由大学生创业起家的的游泳俱乐部。自2013年在成都体育学院租用一根泳道开始至今,曾获得三次年度“成都市优秀俱乐部”称号,拥有15名教练员,1300多名长训班学生,培养了5名全国冠军、3名四川省冠军、56名成都市冠军,多年来已向成都市多所国家级示范性初、高中输送游泳特长生,向国内外伊利诺伊大学、南洋理工、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输送11名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因此,对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了解目前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基本情况,在大学生创业的视角下,分析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的大学生创业背景、发展历程、组织管理、招生、训练输送和学训并进等方面现况。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创业者对游泳事业的热爱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促使航帆创建成功;(2)大学生创业者追梦精神,是航帆发展的主要原因;(3)航帆与学校共建校队,是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4)训练场馆和经费不足,是制约航帆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建议高校丰富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推进大学生创业;(2)建议航帆与中学建立合作关系,缓解中学生的学训冲突;(3)建议航帆积极探索创新,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吐尔地·卡尤木[10](2021)在《影响女大学生参与健身的因素分析——以乌鲁木齐市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乌鲁木齐市某高校女大学生健身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女大学生健身态度、健身项目、每周健身次数、健身动机、健身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影响女大学生健身的主要因素是健身意识不强、健身条件不太好和健身需求体现不够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培养大学生的健身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大学生的健身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3)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对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日益增加
        1.2.2 运动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
        1.2.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
        1.2.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6 研究技术路线、思路与创新点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习惯
        2.1.1 习惯的定义
        2.1.2 习惯的心理学机制
    2.2 体育锻炼习惯
        2.2.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其特征
        2.2.2 体育锻炼习惯的产生-保持-打破
        2.2.3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2.4 体育锻炼习惯测量方法
        2.2.5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
        2.2.6 体育锻炼习惯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2.2.7 体育锻炼习惯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模型
        3.1.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3.1.2 跨理论模型
        3.1.3 自我决定理论
        3.1.4 社会认知理论
    3.2 习惯的双系统理论
        3.2.1 双系统理论——目标与习惯
        3.2.2 双系统模型的建构
        3.2.3 双系统模型的控制
    3.3 本章小结
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与访谈
    4.1 现状调查与访谈的意义
    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问卷的发放
        4.2.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4.2.2 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
        4.2.3 问卷发放情况
    4.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4.3.1 健康情形和生活方式
        4.3.2 身体活动量
        4.3.3 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4 青少年健康意识
        4.3.5 体育锻炼习惯和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4.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访谈
        4.4.1 访谈对象简介
        4.4.2 访谈内容主题结构检验
        4.4.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养成过程访谈结果
    4.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4.5.1 青少年对自己的健康现状较满意
        4.5.2 久坐和屏幕依赖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4.5.3 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但锻炼知识有所欠缺
        4.5.4 男生体力活动情况优于女生
        4.5.5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加强
        4.5.6 亟待环境改变促进锻炼习惯养成
    4.6 本章小结
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验证
    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的意义
    5.2 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阐释
        5.2.1 影响因素模块划分
        5.2.2 影响因素条目与AHP赋权方法
        5.2.3 量表与问卷发放
        5.2.4 层次聚类分析
        5.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5.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3.1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优化
        5.3.2 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赋权
        5.3.3 赋权前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和SRHI回归分析
        5.3.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与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5.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数据结果讨论
    5.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理论分析
        5.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5.5.2 聚类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5.5.3 个人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4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5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6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6 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探析
        5.6.1 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2 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
    6.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探讨
    6.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因素机制阐释
        6.2.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机制理论基础
        6.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探析
        6.2.3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作用机制
        6.2.4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社会层面作用机制
    6.3 体育锻炼习惯干预策略
        6.3.1 认知-意向-行动-保持
        6.3.2 锻炼意识的诱导
        6.3.3 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
        6.3.4 促进社区、学校与家庭体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健康、体能活动及生活习惯问卷
    附录二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问卷(32 条目)
    附录三 锻炼习惯自我报告系数量表
    附录四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 AHP 专家问卷
    附录五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及基本信息
    附录七 个案分析材料
10 致谢
11 博士就读期间研究经历

(4)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2.1.4 文献述评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3.1.1 因素筛选方法
        3.1.2 研究过程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3.2 因素界定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4 因素结构分析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4.2 研究假设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4.3.1 问卷题目类型
        4.3.2 问卷设计原则
        4.3.3 问卷题目设计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4.4.1 预调研
        4.4.2 正式调研
        4.4.3 结果分析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田径健身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1.1.2 田径健身可以有效阻止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
        1.1.3 田径健身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优良品质培养
        1.1.4 期待视野对田径健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1.1.5 扬州大学学生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期待视野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研究
        2.1.1 期待视野的概念
        2.1.2 期待视野与田径健身融合机制
        2.1.3 期待视野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2.2 田径健身理论研究
        2.2.1 田径运动的属性
        2.2.2 田径健身的概念
        2.2.3 田径健身的特点
        2.2.4 田径健身的分类
        2.2.5 田径健身的价值
        2.2.6 田径健身锻炼的方法
    2.3 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2.4 田径课程教学与田径健身的相关研究
    2.5 国外相关研究
        2.5.1 美国田径健身状况
        2.5.2 日本田径健身情况
        2.5.3 英国田径健身状况
        2.5.4 其他国家田径健身状况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对比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4.1.1 对田径健身价值认知情况
        4.1.2 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情况
        4.1.3 田径健身的效果现状
    4.2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期待情况调查分析
    4.3 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方法的选择
        4.3.2 变量的选取
        4.3.3 实证分析
第5章 讨论
    5.0 期待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田径健身活动的思考
    5.1 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
    5.2 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
    5.3 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
    5.4 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
    5.5 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
    5.6 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
        1.1.2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
        1.1.3 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是区域体育发展的需要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体育文化建设理论
        2.1.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理论
        2.1.3 高校体育赛事理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体育赛事概念
        2.3.2 高校体育赛事
        2.3.3 校园文化
        2.3.4 体育文化
        2.3.5 校园体育文化
        2.3.6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体育赛事研究现状
        2.4.2 高校体育赛事研究现状
        2.4.3 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2.4.4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第3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
        4.1.1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其场馆开放的影响
        4.1.2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景观的影响有待提升
        4.1.3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影响稍显不足
    4.2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
        4.2.1 高水平运动队个案分析
        4.2.2 高水平运动队及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4.2.3 校内比赛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4.3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影响
        4.3.1 昆明市高校社团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4.3.2 昆明市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参与和关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4.4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4.4.1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口号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4.4.2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影响
        4.4.3 体育价值取向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赛事参与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问卷
附件
致谢

(7)体育传媒中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1.2 现代体育与大众媒介的联系日益密切
        1.1.3 传媒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社会环境之一
        1.1.4 大学生是体育传媒中体育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群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2.1 “媒介”与“媒体”的概念
    2.2 体育传媒相关研究
        2.2.1 体育传媒概念界定
        2.2.2 国内体育传播概念界定
    2.3 国外对体育传播的概念界定
    2.4 体育信息的相关研究
    2.5 体育行为及锻炼的相关研究
        2.5.1 “体育行为”的概念
        2.5.2 锻炼的相关研究
    2.6 媒体发展的相关研究
        2.6.1 当前体育媒体的现状概括
        2.6.2 媒体与体育传播的关系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文献资料法
    3.3 专家访谈法
    3.4 实地调查法
    3.5 问卷调查法
        3.5.1 问卷的效度
        3.5.2 问卷的信度
        3.5.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6 数据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在体育媒体传播中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状况与获取
        4.1.1 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媒体途径分析
        4.1.2 大学生在校时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分析
        4.1.3 大学生每周接触体育媒体中体育信息频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1.4 大学生均次接触体育媒体时长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2 大学生使用新媒介接收体育信息的动机及目的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大学生使用新媒介接收体育信息的动机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2.2 大学生使用体育媒体接收体育信息的目的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3 大学生关注媒体中体育信息的内容分析
        4.3.1 大学生关注媒体体育信息类别的内容分析
        4.3.2 大学生对体育明星正面形象带来相关赛事的吸引程度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3.3 大学生对相关赛事的关注是否吸引自身参加这项运动锻炼程度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4 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中的体育信息与体育锻炼及运动项目选择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锻炼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4.2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锻炼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4.3 大学生锻炼所选择某项运动项目的原因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5 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中的体育信息与锻炼时间频率及次数相关性的调查的研究与分析
        4.5.1 大学生周次锻炼次数的结果与分析
        4.5.2 大学生均次锻炼时长的分析
        4.5.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育信息的相关性的研究分析
    4.6 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中的体育信息与其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分析
        4.6.1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交的关系的态度的分析
        4.6.2 疫情期间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的关系的态度的分析
    4.7 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中体育信息与体育消费项目内容及金额分析
        4.7.1 大学生体育消费项目内容结果的分析
        4.7.2 大学生每年关于体育消费金额的分析
    4.8 大学生认为体育传媒中体育信息的不足的分析研究
        4.8.1 大学生认为体育传媒中体育信息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健康中国”背景下连云港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健康中国的概念
        2.1.2 体育消费的概念
        2.1.3 体育消费行为的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研究
        2.2.2 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研究
        2.2.3 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研究
        2.2.4 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研究
        2.2.5 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1.1 生源分布情况调查分析
        4.1.2 性别情况调查分析
        4.1.3 不同年级情况调查分析
        4.1.4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频率的分析
        4.1.5 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及月均体育消费调查分析
        4.1.6 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认识的调查分析
        4.1.7 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调查分析
        4.1.8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4.2 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分析
        (1)不同生源地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2)不同性别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3)不同年级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4)大学生实体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5)大学生互联网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4.2.2 大学生体育消费类型调查分析
        4.2.3 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分析
        (1)体育消费结构分析
        (2)大学生体育消费平台选择的分析
        (3)体育消费支付方式的分析
    4.3 影响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
        4.3.1 个人经济因素
        4.3.2 兴趣爱好因素
        4.3.3 闲暇时间因素
        4.3.4 体育产品质量与价格因素
        4.3.5 产品服务因素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的需求
        1.1.2 游泳项目普及推广的需求
        1.1.3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自身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体育俱乐部
        1.4.2 游泳俱乐部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体育俱乐部的相关研究
        2.1.2 游泳俱乐部发展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国内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游泳俱乐部发展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创建背景分析
        4.1.1 国家出台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机会
        4.1.2 大学生创业者对游泳孜孜以求的精神,点燃其创业的决心
        4.1.3 原游泳队教练的信任与托付,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契机
    4.2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基本情况分析
        4.2.1 航帆游泳俱乐部概述
        4.2.2 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历程
        4.2.3 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理念
    4.3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组织与管理情况分析
        4.3.1 航帆游泳俱乐部组织结构
        4.3.2 航帆游泳俱乐部管理制度
        4.3.3 航帆游泳俱乐部激励机制
    4.4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教练员情况分析
        4.4.1 教练员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情况
        4.4.2 教练员学历与运动水平情况
        4.4.3 教练员资格证书和执教年限情况
        4.4.4 教练员再学习培训机制
    4.5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学员情况分析
        4.5.1 学员性别、年龄情况
        4.5.2 学员参与游泳训练的动机
        4.5.3 学员选择航帆俱乐部的动机
        4.5.4 学员选择的培训形式
    4.6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招生情况分析
        4.6.1 航帆基础培训班招生情况
        4.6.2 航帆与学校合作共建游泳校队招生情况
        4.6.3 航帆利用抖音直播平台,打开网络招生渠道
    4.7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基础培训情况分析
        4.7.1 暑期基础培训班培训情况
        4.7.2 长训基础培训班培训情况
    4.8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游泳校队训练与学习情况分析
        4.8.1 校队训练目标与训练内容
        4.8.2 校队训练时间、训练量和周训练次数
        4.8.3 校队学员、教练员、家长对学习的态度
        4.8.4 校队学员学习与训练并进情况
    4.9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学员参赛与输送情况分析
        4.9.1 航帆为学员参加市、省、全国各级比赛搭建参赛平台
        4.9.2 航帆向全国多所知名高校输送游泳人才情况
        4.9.3 航帆同浙江游泳队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4.10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特色分析
        4.10.1 大学生创业者挚爱的求索精神,推动航帆发展
        4.10.2 航帆与小学合作,努力实现体教融合的育人目标
        4.10.3 航帆竭力探索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方式,赢得良好口碑
        4.10.4 航帆紧随时代变化,利用新媒体扩大俱乐部影响力
    4.11 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1 训练场馆不稳定,制约航帆进一步发展
        4.11.2 航帆与中学合作存在局限性,难以保留中学阶段学员
        4.11.3 市场竞争力剧增,航帆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大学生创业者对游泳事业的热爱及国家政策支持,促使航帆创建成功
        5.1.2 大学生创业者追梦精神,是航帆发展的主要原因
        5.1.3 航帆与学校共建校队,是培养学生运动员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5.1.4 训练场馆和经费不足,是制约航帆发展的主要因素
    5.2 建议
        5.2.1 建议高校丰富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推进大学生创业
        5.2.2 建议航帆与中学建立合作关系,缓解中学生的学训冲突
        5.2.3 建议航帆积极探索创新,主动应对新时代各种挑战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10)影响女大学生参与健身的因素分析——以乌鲁木齐市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女大学生健身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2.1 健身活动的认识
    2.2 自己身体素质的满意度
    2.3 健身活动的喜欢度
    2.4 参加健身活动的动机
    2.5 参加健身活动的途径
    2.6 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
    2.7 健身活动场地的选择
    2.8 课外时间的安排
    2.9 每周参加健身活动的次数
    2.10 参加健身活动的时间段
3 影响健身的主要因素
    3.1 健身意识不强,健身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
    3.2 校内运动设施不足,健身条件不太好
    3.3 体育课程中女生追美需求体现不够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健身意识
    4.2 加强健身指导,养成健身习惯
    4.3 建好健身场地,完善健身器材
    4.4 加强健身宣传,丰富健身项目

四、培养大学生的健身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章瑶. 三峡大学, 2021
  • [2]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学大学生社会责任表现及培育的研究[D]. 王思倩.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3]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褚昕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
  • [5]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唐子贤. 扬州大学, 2021(09)
  • [6]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D]. 李佼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体育传媒中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D]. 肖雪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健康中国”背景下连云港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D]. 张梦凡.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9]成都航帆游泳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D]. 侯文捷.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10]影响女大学生参与健身的因素分析——以乌鲁木齐市某高校为例[J]. 吐尔地·卡尤木.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4)

标签:;  ;  ;  ;  ;  

培养大学生健身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