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防己碱抗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汉防己碱抗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一、粉防己碱抗纤维化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寇娜[1](2021)在《雾化吸入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博来霉素诱导间质性肺炎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但这类药物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如间质性肺炎。目前,临床治疗间质性肺炎的策略主要是减轻炎症反应,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治疗药物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但是治疗方法比较单一,没有针对病因和并发症实现个体化治疗。由于糖皮质激素毒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而且可能会增加感染的几率和严重程度。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了具有抗炎、抗纤维化、抗凋亡、抗肿瘤及逆转肿瘤耐药等药理作用的粉防己碱为候选药物,采用反向微乳法制备了负载粉防己碱的海藻酸锌纳米凝胶,改善了粉防己碱的溶解度低和肺部消除过快的缺点,以雾化吸入为给药方式治疗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间质性肺炎。本文利用圆二色谱法分析海藻酸和锌离子形成水凝胶的分子机制,以反向微乳法制备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以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锌浓度、司盘-80(Span-80)和吐温-80(Tween-80)的配比为考察因素,以纳米凝胶粒径大小、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Zeta-电位为响应值,采用星点设计试验优化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制备工艺。通过纳米凝胶粒子的粒径及电位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进行了表征分析。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载药率、包封率及体外累积释放率,评价纳米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研究纳米凝胶的体外抗氧化性。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博来霉素建立大鼠间质性肺炎模型,以超声雾化给药方式实现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肺部递送,考察不同浓度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急性期和慢性期间质性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利用Micro-CT对大鼠肺组织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大鼠肺部的影像学特征。通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以Real-time RT-PCR考察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大鼠间质性肺炎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作用机制。通过TUNEL染色实验检测急性期和慢性期间质性肺炎大鼠细胞凋亡的数目,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慢性期间质性肺炎大鼠中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星点试验结果显示,海藻酸钠浓度为1%、氯化锌浓度为0.25%、Tween-80:Span-80为1:1.85,为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最优处方。透射电镜显微照片显示纳米凝胶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内部密度均匀,粒径小于100 nm。纳米凝胶粒子未发生聚集,分散性良好。FT-IR及DSC结果表明,粉防己碱完全被包裹在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体系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平均载药率为(1.59±0.07)%,平均包封率为(98.13±0.10)%。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粉防己碱纳米凝胶在72小时内的累积释放率为60.78%。DPPH实验结果表明,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抗氧化性均强于等浓度的粉防己碱。Micro-CT的图像显示,模型组的肺组织中第7天存在大片状浸润阴影,第28天出现明显的条索状阴影。这说明第7天时肺部有明显的炎症损伤,第28天时,大鼠肺部已出现了明显的纤维化指征。肺组织切片的Masson染色和H&E染色显微照片显示,模型组在第7天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第28天时炎症浸润伴随胶原沉积。这些结果表明第7天时,肺组织内主要发生急性炎症反应,第28天时,肺组织已经从急性炎症期转为慢性炎症期,并且出现了明显的纤维化。TUNEL染色结果可以表明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可抑制肺组织细胞的凋亡。Real-time RT-PCR、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纳米凝胶通过抑制炎性因子(TNF-α、MCP-1)和细胞凋亡相关指标(Bax、Bcl-2、Bcl-xl)的表达以及减缓纤维化相关指标(TGF-β1、α-SMA、COL-I、COL-III、CTGF、VEGF、β-catenin、FN、MMP-9、TIMP-1)的表达,发挥治疗间质性肺炎的作用。结果表明,超声雾化吸入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间质性肺炎大鼠有治疗作用,为间质性肺炎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徐秋敏[2](2020)在《PPARγ-LXR-ABCA1信号通路对矽肺巨噬细胞泡沫化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PPARγ-LXR-ABCA1在游离SiO2诱导的U937细胞泡沫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第一阶段实验,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淋巴组织瘤细胞(U937细胞),使用100 ng/mL的豆蔻酸佛波醇乙酸酯(PMA)经过48小时诱导分化为U937源性巨噬细胞,实验分为5个组:空白对照组,细胞不进行任何的处理;25μg/mL SiO2组,给予25μg/mL SiO2组的培养基含终浓度为25μg/mL的SiO2培养基;50μg/mL SiO2组,给予50μg/mL SiO2组的培养基含终浓度为50μg/mL的SiO2培养基;100μg/mL SiO2组,给予100μg/mL SiO2组的培养基含终浓度为100μg/mL的SiO2培养基;200μg/mL SiO2组,给予200μg/mL SiO2组的培养基含终浓度为200μg/mL的SiO2培养基,培养24、48小时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LXR、ABCA1表达的情况。第二阶段实验,建立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分为4个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的处理,SiO2组给予终浓度为50 mg/L的SiO2悬液,ox-LDL组给予终浓度为50 mg/L的ox-LDL的悬液,50 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组给予终浓度50 mg/L的SiO2和ox-LDL的混悬液,培养48 h后,油红O染色法和胆固醇试剂盒观察肺泡巨噬细胞脂质蓄积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LXR、ABCA1的表达情况。第三阶段实验,采用同样的方法建立泡沫细胞模型,用基因沉默的方式使LXR、ABCA1低表达,设立组别为对照组(NC组),SiLXR组(沉默LXR),阴性对照组(NC+50 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SiLXR实验组(SiLXR+NC+50 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对于ABCA1同样设立为这四个组对照组(NC组)、SiABCA1组(沉默ABCA1)、阴性对照组(NC+50 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SiABCA1实验组(SiABCA1+NC+50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培养48 h,采用第二阶段的实验方法检测LXR、ABCA1表达变化及泡沫化情况。第四阶段实验,采用激动剂的方法,使LXR过表达,设立组别为对照组(DMSO组),T0901317组(激动组),模型组(DMSO+50 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实验组(T0901317+50 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每个组培养48 h。使用与第二阶段相同的检测方法观察细胞泡沫化情况以及LXR、ABCA1的表达情况。结果1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O2质量浓度为50μg/mL且刺激48h时,LXR、ABCA1的表达最高(P<0.01)。2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 mg/L SiO2和ox-LDL混悬液组泡沫样变显着。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ox-LDL对照组、50 mg/L SiO2和ox-LDL混悬液组细胞内TC、FC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且CE比重增加(P<0.01)。4巨噬细胞LXR沉默后,与NC组相比,细胞中LXR的表达降低(P<0.01);实验组(SiLXR+NC+50 mg/L SiO2和ox-LDL混悬液)脂滴明显增加,与阴性对照组(NC+50 mg/L SiO2和oxLDL混悬液)相比,实验组细胞内TC、FC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且CE比重增加(P<0.01)。巨噬细胞ABCA1沉默后,与NC组相比,细胞中ABCA1的表达降低(P<0.01);实验组(SiABCA1+NC+50 mg/L SiO2和ox-LDL混悬液)脂滴明显增加,与阴性对照组(NC+50 mg/L SiO2和ox-LDL的混悬液)相比,实验组细胞内TC、FC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且CE比重增加(P<0.01)。5激动LXR后,与对照组(DMSO组)相比,细胞内LXR表达明显增加(P<0.01),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T0901317+50 mg/L SiO2和ox-LDL混悬液)细胞橘红色脂滴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内TC、FC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且CE比重减少(P<0.01)。结论1 LXR、ABCA1在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中的表达发生变化。2 LXR、ABCA1参与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且发挥一定的作用。3 PPARγ-LXR-ABCA1参与调控矽肺巨噬细胞泡沫化。图20幅;表19个;参130篇。

向姝菡[3](2020)在《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具有十分广泛的药理特性,是一种强效的抗矽肺药及抗癌增效药,但其极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大豆卵磷脂是构成人体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药物按一定配比结合而形成的磷脂复合物(Phospholipid complex,PLC)可以改善药物的两亲性,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针对TET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本论文制备了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Tetrandrine-phospholipid complex,TET-PLC)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测定TET-PLC中TET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专属性良好,在5-120μg/m 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TET-PLC中TET的含量测定要求。TET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TET对湿度、温度均稳定,对光不稳定,因此TET-PLC的制备过程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2.以TET和大豆卵磷脂为原料,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TET-PLC。以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剂、TET浓度、磷脂与TET的投料质量比、温度、时间对复合率的影响。单因素实验考察结果表明:当溶剂为溶解性能大且介电常数小的非质子溶剂时复合率较高;随着TET浓度的增加,复合率先快速升高后又快速降低;随着磷脂与TET投料质量比的增大,复合率先快速升高后趋于平缓;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率先缓慢升高后缓慢降低,当温度为60℃时复合率明显降低;随着时间的增加复合率先快速升高后趋于平缓。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磷脂与TET的投料质量比、TET浓度和时间为复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TET-PLC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将磷脂与TET按照质量比为4.5:1溶解至适量乙酸乙酯中,使TET浓度为2.2 mg/m L,30℃恒温水浴条件下避光搅拌3.25 h,旋转蒸发除去乙酸乙酯,得到TET-PLC的粗制品;将TET-PLC的粗制品分散至适量石油醚中,超声充分溶解,用0.45μm有机微孔滤膜过滤,滤液旋转蒸发干燥后即得TET-PLC。六次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制备工艺可靠、稳定,TET-PLC的平均复合率为92.71%。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方法对TET-PLC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SEM和XRD表征结果显示TET-PLC表现出类似磷脂的无定形特征;FT-IR表征结果显示TET-PLC是磷脂的极性部分与TET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1H-NMR表征结果显示TET-PLC并非一种新的化合物,而是TET与磷脂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的复合物。TET-PLC在水(25℃)中的溶解度为TET的4.58倍,而TET和磷脂的物理混合物在水(25℃)中的溶解度仅为TET的1.82倍,表明TET-PLC中TET溶解度的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磷脂复合物这种剂型的形成而非单独的磷脂增溶作用。初步稳定性实验考察结果显示TET-PLC在高温、强光照和高湿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应当储存于低温干燥避光处。4.建立了测定生物样品中TET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分析方法稳定可靠,符合生物样品含量测定要求。在TET-PLC的药动学研究中,分别测定了小鼠灌胃相同剂量的TET和TET-PLC后血浆中的TET浓度,比较二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TET-PLC和TET的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83.519、28.277 mg/L*h,表明将TET制备为TET-PLC可提高TET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同时比较小鼠灌胃给药TET和TET-PLC后各个时间点的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中的TET含量,结果表明TET-PLC提高了TET在各组织中的含量,研究结果为TET-PLC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苏文强[4](2020)在《粉防己碱分子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吸入治疗肺纤维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纤维化是一种进行性的肺间质性疾病,往往伴随致命的呼吸困难。然而,由于常规抗炎和免疫抑制策略的联合治疗并没有明显改善预后,甚至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药物及其制剂。粉防己碱又名汉防己甲素,是中草药粉防己的主要活性成分,已被临床应用于风湿病、肺癌、矽肺等疾病的治疗,但是其片剂溶解度差、口服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低,疗效并不理想。此外,由于粉防己碱药理作用广泛,长期用药后容易在肝脏内积累,难以满足肺纤维化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用药要求。本研究开发了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并应用于吸入治疗肺纤维化。环糊精是一种无毒辅料,口服、静脉和吸入给药耐受性好,其微观结构使环糊精能够与亲脂性有机化合物形成非共价包合物,提高它们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通过溶液搅拌-冷冻干燥法制备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所得产物。使用相溶解度图确定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为1:1和表观稳定常数为83.12 M-1。将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半成品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高压均质化。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高压均质化产生的纳米粒子直径为50 nm左右。纳米悬浮液被空气压缩雾化器雾化成可吸入雾滴,并通过咬嘴适配器吸入气溶胶,考察了包合物的释放特征、体外肺部沉积特点、肺组织分布和生物利用度。随后,借助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动物模型验证了可吸入性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剂的治疗效果。动物实验中监测了动物的存活率、肺内羟脯氨酸含量、蛋白表达以及肺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吸入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可以提高术后存活率,减轻炎症和纤维化,减少肺部羟脯氨酸的积累,同时限制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蛋白表达。因此本研究认为,雾化吸入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纳米悬浮液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肺纤维化的效果。雾化治疗己被认为是一种将药物输送到肺病变部位的合适的非侵袭性给药方法,通过肺部给药来提高粉防己碱治疗效果的同时又可以降低药物的全身暴露量和副作用。基于相似理论,我们又尝试开发了一种粉防己碱-溶菌酶复合物,并利用荧光光谱法对复合物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以确定溶菌酶在递送粉防己碱药物中的潜在应用。分子模拟研究表明,粉防己碱-溶菌酶复合物自由结合能为-5.36kcal/mol。疏水作用稳定了药物-蛋白偶联,在药物-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吸入型粉雾剂并借助粉体流变仪考察喷雾干燥微粒的粉体性能,用级联撞击采样器测量微粒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粉防己碱-溶菌酶粉末呈皱褶球状,并具有合适的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4.94μm)。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淀粉样纤维蛋白有可能应用于粉防己碱的肺部递送,并达到局部缓释以增强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

丁亦男,魏健,王光野[5](2018)在《粉防己碱抗支原体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粉防己碱属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研究资料表明粉防己碱抗支原体分子机制具有抑制细胞因子的致纤维化作用、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对血管内皮剥脱后再狭窄的分子机制。

倪瑶,吕文良,李娟梅,张婷婷[6](2017)在《粉防己碱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己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下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防己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的作用。临床发现,中药饮片粉防己中的有效成分粉防己碱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主要从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性、抑制储脂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抑制胶原合成及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方面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粉防己碱及其配伍用药等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借鉴。

王蓉,马腾茂,刘飞,高慧琴[7](2017)在《防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防己,又名粉防己、汉防己,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味苦、辛,性寒,具有祛风湿、止痹痛、利水消肿等功效,中医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湿疮肿毒等。防己的主要成分为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包括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防己及其主要成分在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抗矽肺、抑制瘢痕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应用前景广阔。临床上常将防己与其他中药组方配伍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肝腹水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常用的代表方剂有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己椒苈黄丸、宣痹汤、复方汉防己颗粒等。该文对防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中药防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王畅[8](2016)在《青川复合物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TGF-β1/Smad蛋白信号传导通路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创面愈合一般要经历炎症、增殖和重塑三个相互重叠的阶段,并伴随瘢痕(Scar)的产生而结束。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基本发生于创伤后1个月,是皮肤深度烧伤、严重创伤后致局部组织的异常修复,常伴瘙痒、局部麻木和感觉异常,影响美观,而且易导致各种肢体及功能障碍。目前瘢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治疗方法HS的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切。青川复合物是由中药有效提取成分川芎素(阿魏酸钠)、青藤碱按2:3比例配置构成。两种有效提取成分均有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发现川芎素还有抗肝、肺、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青藤碱亦能显着抑制肾间质纤维化。此外,我们前期实验组通过家兔瘢痕动物模型,发现川芎素、青藤碱按2:3比例配置的复合物能有效抑制家兔瘢痕增生。本实验拟通过体外培养人瘢痕增生成纤维细胞(human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HSFb),研究青川复合物对HSFb的增殖、凋亡及胶原合成的影响以及对TGF-β1/Smad蛋白信号传导通路中多个相关信号蛋白分子含量的影响,以明确青川复合物对HSFb的生物学作用并从信号传导通路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青川复合物防治H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HSFb的鉴定及传代培养细胞购买于上海素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证实该细胞为人瘢痕增生成纤维细胞。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5%C02饱和湿度下培养及传代,本实验采用4-6传代细胞。2.实验分组及MTT法测定各药物组的LC砷、最佳有效时间设立空白对照组,川芎素组、青藤碱组、青川复合物组等3个药物实验组;MTT法测定各组药物对HSFb的LC50及最佳有效时间;设定各药物组的高、中、低3个有效剂量。3.MTT法测定对HSFb增殖的影响MTT法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4.对HSFb形态、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电镜观察各组药物对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影响;TUNEL法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5.对HSFb胶原合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Ⅰ、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6.对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对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中的重要信号分子TGF-β i,p-Smad2/3,p-Smad4和p-Smad7蛋白的影响:检测比较TGF-β1, p-Smad2/3、 p-Smad4和p-Smad7等信号分子对HSFb增殖、凋亡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1.HE染色及免疫组化鉴定购买的细胞株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2.川芎素、青藤碱及青川复合物的HSFb的LC50分别为0.3075mg/ml、1.1285 mg/ml、0.938mg/ml;通过MTT法检测到各药物组作用于细胞的最佳抑制时间为48h;川芎素组高、中、低剂量设定为:0.003mg/ml,0.03 mg/ml,0.3 mg/ml;青藤碱组高、中、低剂量设定为:0.01mg/ml,0.1mg/ml, lmg/ml;青川复合物组高、中、低剂量设定为:0.008 mg/ml,0.08 mg/ml,0.8mg/ml,3.通过MTT法显示除低浓度青川复合物组以外,其余各组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增殖。4.川芎素、青藤碱及青川复合物作用于HSFb后,可引起HSFb的超微结构改变,如细胞体积变小,外形不规则,细胞核染色质聚集或核仁增大,粗面内质网减少,胞浆内出现空泡或凋亡小体;TUNEL法检测提示除低浓度的青藤碱组以外,其余各药物组能诱导细胞凋亡率增加;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青藤碱(中、高)组、青川复合物(高)及川芎素(高)组能下降细胞Bcl-2蛋白表达;中、高浓度的各组药物均能上调Bax及Caspase-3蛋白,且Bax升高幅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5.川芎素、青藤碱及青川复合物作用于HSFb后,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除低浓度川芎素对Colα1 (Ⅲ)蛋白表达无抑制作用以外,其他各组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Colα1(Ⅰ)、Colα1 (Ⅲ)蛋白表达。6. 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1)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组对HSFb的TGF-β1表达有抑制作用;(2)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中)组能抑制HSFb的P-Smad2/3表达,且抑制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3)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中)组能抑制HSFb中p-Smad4的表达;(4)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组能上调HSFb中p-Smad7的表达。青川复合物(高)、川芎素(高、中)、青藤碱(高)组在抑制细胞TGF-β1表达的同时,能显着抑常HSFb的增殖、显着诱导细胞凋亡和显着抑制Colα 1(I)、Colα1 (Ⅲ)蛋白表达;青川复合物(高、中)、川芎素(高、中)、青藤碱(高)组在抑制P-Smad2/3、 P-Smad4表达的同时,均能抑制Colα1(Ⅰ)、Colα1 (Ⅲ)蛋白表达。青川复合物(高)、川芎素(高、中)、青藤碱(高)上调P-Smad7含量的同时,均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一Colα1(Ⅰ)、Colα1 (Ⅲ)蛋白表达。结论:1.青川复合物从中浓度即0.08mg/ml开始能有效抑制1SFb的增殖,抑制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2.青川复合物能影响HSFb的超微形态结构并诱导细胞凋亡;青川复合物促使Bc1-2蛋白的表达减弱,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致HSFb细胞凋亡发生的分子基础;3.青川复合物能影响HSFb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抑制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TGF-β1蛋白的分泌;4.青川复合物可能通过抑制TGF-β1、p-Smad2/3、p-Smad4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p-Smad7蛋白而阻碍TGF-β/Smad信号通路传导,进而发挥抑制HSFb的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郭辰[9](2015)在《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膀胱、肺经,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等症。防己作为我国使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其性味及功效等的认识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本论文基于匡海学教授提出的国家973计划课题“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内容,选择解热、镇痛、抗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防己“苦”味的性味药理学评价系统,对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性味归属进行研究。防己临床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且大多伴随发热、疼痛、炎症等临床表现,本实验对防己总生物碱组分进行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研究,同时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CIA)模型,评价防己总生物碱组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效果。防己总生物碱作为化学拆分组分,对其进行性味药理学研究,能更好地将化学拆分组分与性味和性味所对应的药理作用构建联系,以初步确定其“苦”味作用的物质基础。1.解热作用研究。采用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通过测定造模和给药前后体温的变化,研究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解热作用。结果表明,与造模后相比较,防己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在给药后1、3h均能显着降低大鼠体温,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防己总生物碱组分具有解热作用。2.镇痛作用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和热板模型,通过测定扭体次数和痛阈值,研究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防己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均能够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1),对于醋酸扭体疼痛的抑制率分别为21.04%、32.51%、50.55%;防己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提高由小鼠的痛阈值(P<0.01)。说明防己总生物碱组分具有镇痛作用。3.抗炎作用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药理模型,通过测定耳廓肿胀度、肿胀抑制率、足趾肿胀率和抑制率,研究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抗炎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防己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对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31.79%、38.24%、48.34%;对于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的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17.58%、31.39%和47.95%。说明防己总生物碱组分能够抑制急性炎症肿胀,具有抗炎作用。通过建立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模型,考察防己水煎液及其拆分组分对炎症因子NO、TNF-α和IL-6释放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78.13-312.5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防己水煎液和总生物碱能够减少释放炎症因子NO、TNF-α、IL-6(P<0.01),具有抗炎作用。4.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研究。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评价防己总生物碱组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防己总生物碱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血清中IL-1、IL-1ββ、IL-6、TNF-α水平,改善关节炎指数和关节肿胀度,关节组织病理切片亦更为直观的观察到治疗作用。提示防己总生物碱组分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疗效。前期文献研究结果表明,防己解热、镇痛、抗炎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为防己“苦”味作用的体现。本实验结果显示,防己总生物碱组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初步证明了它可能为防己“苦”味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更多药理指标进一步验证。

林尊文[10](2012)在《粉防己碱干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瘢痕是皮肤组织创伤愈合的自然结局,分为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和重塑三个阶段,这一过程的基础是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的一系列活动。在整个创伤修复愈合过程中,创面局部微环境中的多种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多种蛋白分子之间受到机体精细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可在细胞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沉积和降解等各个方面影响创面愈合。当这种调节的动态平稳被破坏,则可引起瘢痕组织的过度增生而形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是严重创伤及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易造成相应部位的功能异常和外形改变,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功能、外观和心理等方面的严重障碍。虽然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瘢痕研究的深入,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外科领域急待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难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机械压力法、药物、放疗、激光等多种方法进行单一或联合治疗,但效果仍不理想。目前认为,增生性瘢痕是以成纤维细胞异常增生和胶原、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为特点。多种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但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由于其在纤维组织积聚中发挥多种作用,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抑制胶原降解,被认为是瘢痕纤维化的最重要的生长因子。在烧伤后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GF-β1 mRNA表达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加。随后的研究证实,Smads蛋白可以将TGFP信号直接由细胞膜激酶受体转导入细胞核内,是目前已知唯一的TGF-β受体(TβR)胞内激酶底物,在TGF-β1胞内信号传导起关键作用。Smads被TβR激活后,转移到细胞核内调节基因转录。虽然TGFβ/Smads信号通路较为简单,但Smads蛋白与受体相互作用后形成复合物在细胞核内与特意转录因子相作用调控TGFP多种功能。由此可见,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阻断TGF-β1的生物学效应可能是抑制瘢痕增生的一个关键点。粉防己碱(Tetrandrine)是从千金藤属防己科植物汉防己的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化学结构属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通过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该药可通过抑制肺组织与肝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拮抗各种致纤维化因子的释放而发挥其抗矽肺、抗肝纤维化作用,并被随后的一系列临床研究所证实。研究表明,粉防己碱通过上调Smad7阻断TGF-β1表达及信号通路来抑制肝星形细胞。前期研究已证明粉防己碱能有效抑制TGF-β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和胶原合成,并在低于有效抑制细胞增殖浓度时仍对TGF-β促瘢痕样组织收缩具有阻断效应,提示粉防己碱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可能。但这些研究仍局限于初步的实验观察,目前未见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系统研究粉防己碱抗瘢痕增生的分子药理作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对粉防己碱抗瘢痕增生的具体作用靶点及其特点尚缺乏分子水平上的确切了解。因此,本实验拟以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为主线,通过应用RNAi干涉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检测和免疫细胞化学及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等方法,系统观察粉防己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粉防己碱干预前后瘢痕成纤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探讨粉防己碱干预后基因表达谱与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和胶原代谢改变的相关性及与其它信号串话的变化。旨在深入阐明粉防己碱抗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目的:1.探讨并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培养周期短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进行粉防己碱浓度筛选,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2.探讨粉防己碱作用增生性成纤维细胞后对其TGF-β/Smads信号表达、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3.探讨粉防己碱作用对Smad7沉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及其下游信号Smads表达的影响。4.探讨粉防己碱干预后基因表达谱与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和胶原代谢改变的相关性及与其它信号串话的变化。方法:1.组织标本取自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近期无使用瘢痕药物治疗史,不伴有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采用组织块贴壁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并进行冻存。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成纤维细胞进行鉴定,作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能力;采用MTS检测粉防己碱不同浓度作用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并计算不同浓度粉防己碱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2.取体外分离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将其随机分成四组:对照组、粉防己碱处理组、TGF-β1处理组、混合处理组(粉防己碱+TGF-β1),继续培养;作用48h后:采用RT-PCR检测TGF-β1、Smad2、Smad7、TβRI和TβR Ⅱ基因mRNA表达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2和Smad7蛋白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Col Ⅰ, ColⅢ)表达差异;细胞经PI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3.取体外分离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siRNA-NC-FAM对成纤维细胞进行转染效率评价,筛选合适的载体进行转染;依据Ambion公司提供的SiRNA设计原则,结合分析已知基因序列和二级结构,确定特异性siRNA,体外转录法构建Smad7的SiRNA,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提取RNA检测Smad7表达的强弱改变,证实转染后目的基因沉默;瞬时转染Smad7真核表达载体Lipofectamine TM2000,实验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Smad7-siRNA组,粉防己碱+Smad7-siRNA组),加入粉防己碱作用48h,用RT-PCR方法比较粉防己碱作用前后HSFs中Smad2、Smad7、TβR Ⅰ、TβRⅡ、和TGF-β1 mRNA表达差异,用west-blot方法检测TGF-β1、Smad2蛋白表达差异。4.取体外分离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粉防己碱作用48h,分别对粉防己碱干预后成纤维细胞和正常对照组的mRNA提取、纯化、甲醛变性胶电泳质检后,进行荧光标记、杂交与清洗,扫描荧光信号,以LuxScan 3.0图像分析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分类的统计分析;以Real time PCR验证芯片结果。统计学处理(二级标题)实验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各组数据间的统计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显着性差异。多重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显着性差异。结果1.采用组织块贴壁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48h可见组织块周围细胞长出;7d细胞局部融合;14d细胞基本融合。分离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传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5d融合,细胞在1-5d处于指数分裂期。MTS结果显示粉防己碱浓度在2.5μg/ml-12.5μg/ml之间时,可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当浓度为5μg/ml时,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为50.72%。2.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粉防己碱作用后,Smad7表达增加而Smad2和TGF-β1表达减少,致使Ⅰ、Ⅲ胶原表达减少,S期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而细胞数减少,细胞变圆变小,胞体周边的突触变短或消失;当TGF-β1作用成纤维细胞后,Smad7表达减少而Smad2、TGF-β1、I和Ⅲ型胶原表达表达增加,S期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而胞体更大、突触更长;混合处理组结果与粉防己碱组相似;TβR Ⅰ和TβⅡ在各组中均未见显着差异。3.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Lipofectamin2000为转染试剂,0.5μl Lipo反转lOpmol siRNA-NC-FAM时能取得良好效果。Smad7沉默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增加;粉防己碱作用Smad7沉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Smad7 mRNA表达增加而TGF-β1 mRNA表达减少,其他基因表达无显着差异。4.粉防己碱干预前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差异基因比较,差异表达基因有202条,其中上调的基因有184条,下调基因有18条。对筛选的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分类,与TGF-β1信号通路相关涉及蛋白翻译、能量合成和凋亡等25类信号通路,主要为TGF-beta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PPA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以及p53信号通路等,涉及上调基因31个如DCN,下调基因5个如JUN。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粉防己碱组较照组中JUN的表达量降低,与芯片筛选结果相一致。结论1. 采用组织块贴壁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法可以较快、较好地获得稳定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筛选出粉防己碱最佳作用浓度,为其形成机制及防治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2.粉防己碱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至少部分是通过诱导Smad7表达和下调Smad2来阻断下游信号通路传导,从而抑制Ⅰ、Ⅲ胶原表达和细胞增殖。3. Smad7沉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Smad7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负向调控效应降低,而粉防己碱作用后,Smad7 mRNA表达虽有所增加,但不足以达到对信号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负向调控效应,对成纤维细胞及胶原合成抑制作用不显着。4.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粉防己碱作用后,可见TGF-beta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PPA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以及p53信号通路等发生改变,参与了该药物抗纤维化的作用,体现了粉防己碱具有中药多途径与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也进一步说明瘢痕形成中信号通路网络化和复杂性。

二、粉防己碱抗纤维化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防己碱抗纤维化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雾化吸入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博来霉素诱导间质性肺炎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圆二色光谱(CD)
        2.2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制备的工艺优化
        2.3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制备
        2.4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溶液Zeta-电位及粒径测定
        2.5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6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2.7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
        2.8 HPLC法测定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载药率和包封率
        2.9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2.10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2.11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锌离子与海藻酸钠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分析
        3.2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工艺优化分析
        3.3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溶液Zeta电位及粒径分布结果
        3.4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3.5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6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
        3.7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的载药率和包封率测定
        3.8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体外释放行为
        3.9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体外抗氧化性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急性间质性肺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动物分组
        2.2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的肺组织影像学研究
        2.3 动物肺组织样本收集及肺系数测定
        2.4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2.5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测定
        2.6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TUNEL染色研究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总体外观观察
        3.2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的体重变化曲线分析
        3.3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的生存曲线分析
        3.4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Micro-CT图分析
        3.5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三维重建图分析
        3.6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肺系数测定
        3.7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分析
        3.8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测定
        3.9 博来霉素诱导急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TUNEL染色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慢性间质性肺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动物分组
        2.2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的肺组织影像学研究
        2.3 动物肺组织样本收集及肺系数测定
        2.4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2.5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测定
        2.6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免疫荧光分析
        2.7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
        2.8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TUNEL染色研究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一般观察和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3.2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的体重变化曲线分析
        3.3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的生存曲线分析
        3.4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Micro-CT图分析
        3.5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三维重建图分析
        3.6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肺系数测定
        3.7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分析
        3.8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测定
        3.9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免疫荧光分析结果
        3.10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3.11 博来霉素诱导慢性间质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的TUNEL染色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雾化吸入给药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PPARγ-LXR-ABCA1信号通路对矽肺巨噬细胞泡沫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1.2 结果
        1.2.1 LXR、ABCA1在U937细胞中的表达最明显的刺激浓度及时间
        1.2.2 LXR、ABCA1在泡沫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1.2.3 LXR、ABCA1 在巨噬细胞中的调控作用
        1.2.4 LXR、ABCA1上下游关系
    1.3 讨论
        1.3.1 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
        1.3.2 LXR(肝X受体)
        1.3.3 ABCA1(巨噬细胞ATP结合转运体A1)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PPARγ-LXR-ABCA1信号通路与矽肺脂质代谢的关系
    2.1 矽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矽肺的发病机制的学说
    2.3 脂质代谢
    2.4 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受体
        2.4.1 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2.4.2 LXR(肝X受体)
        2.4.3 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
    2.5 LXR-ABCA1与矽肺泡沫细胞的关系
    2.6 矽肺治疗的研究进展
        2.6.1 抗纤维化的治疗
        2.6.2 中药治疗
        2.6.3 矽肺并发症及其治疗
        2.6.4 其他方面的治疗
        2.6.5 矽肺病防治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粉防己碱的研究现状
        1.1.1 粉防己碱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1.1.2 粉防己碱的药理作用
        1.1.3 粉防己碱的剂型研究现状
    1.2 磷脂复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磷脂复合物的组成和形成机制
        1.2.2 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1.2.3 磷脂复合物的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
        1.2.4 磷脂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组织分布研究
    1.3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前期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粉防己碱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2 粉防己碱稳定性考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粉防己碱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3.2 粉防己碱稳定性考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分离溶剂的考察
        3.2.2 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工艺评价指标
        3.2.3 单因素实验
        3.2.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离溶剂的考察结果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制备工艺优化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结构表征
        4.2.2 溶解度的测定
        4.2.3 初步稳定性考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3.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5 溶解度的测定结果
        4.3.6 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5.1 实验仪器、试剂及动物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粉防己碱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5.2.2 药动学及组织分布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粉防己碱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5.3.2 药动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5.3.3 组织分布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粉防己碱分子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吸入治疗肺纤维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 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肺纤维化的认识及药理治疗
        1.1 肺纤维化的西医药治疗
        1.2 肺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2. 肺部给药的研究进展
        2.1 肺的生理结构和特点
        2.2 颗粒的肺部沉积
        2.3 肺清除机制
        2.4 吸入给药装置
    3. 粉防己碱简介
        3.1. 分子结构和药物特性
        3.2 抗纤维化药理机制研究
        3.2.1 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3.2.2 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3.2.3 影响细胞凋亡及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
        3.2.4 对肺血管的影响
    4. 分子包合物简介
    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思路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粉防己碱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液相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2.1.3 专属性实验
        2.1.4 线性关系考察
        2.1.5 精密性考察
        2.1.6 回收率考察
        2.2 包合反应的可行性分析
        2.2.1 相溶解度研究
        2.2.2 分子对接(AD)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
        2.3 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的制备方法筛选
        2.3.1 共研磨法
        2.3.2 超声法
        2.3.3 溶液搅拌法
        2.4 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的表征
        2.4.1 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分析
        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3 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分析
        2.5 包合物体外释放
        2.6 纳米喷雾剂的制备及表征
        2.6.1 喷雾剂的制备
        2.6.2 透射电镜分析(TEM)
        2.6.3 粒径及电位分析
        2.6.4 体外评估气溶胶性能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包合反应可行性分析
        3.1.1 相溶解度分析
        3.1.2 分子对接(AD)分析
        3.2 FT-IR分析
        3.3 XRD谱图分析
        3.4 DSC谱图分析
        3.5 包合物体外释放分析
        3.6 纳米混悬液的形态
        3.7 纳米混悬液的粒径和Zeta电位大小
        3.8 纳米混悬液的气溶胶性能
        3.8.1 纳米混悬液的体外沉积
        3.8.2 纳米混悬液的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MMAD)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肺吸入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的安全性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体外溶血试验
        2.1.1 供试品的制备
        2.1.2 红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2.1.3 供试品与红细胞悬浮液的反应
        2.2 对呼吸道细胞的毒性研究
        2.3 气管给药后对肺部损伤的研究
        2.4 体内重复剂量毒性研究
        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溶血实验
        3.2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3 气管给药后对肺部损伤情况
        3.4 重复剂量毒性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肺吸入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1.1 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
        2.1.2 吸入给药肺部药物分布
        2.2 生物样本的处理
        2.3 生物样品中粉防己碱测定方法的建立
        2.3.1 液相及质谱条件
        2.3.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2.3.3 精密度与准确度考察
        2.3.4 回收率和稳定性考察
        2.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3.2 肺部药物分布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肺吸入粉防己碱-羟丙基-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的抗纤维化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及给药
        2.3 肺组织中TNF-α的测定
        2.4 肺组织中HYP的测定
        2.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TGF-β_1
        2.6 肺组织形态学分析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生存曲线分析
        3.2 大鼠状态和肺质量的变化
        3.3 肺组织中TNF-α的含量
        3.4 肺组织中HYP的含量
        3.5 肺组织中TGF-β_1的含量
        3.6 组织病理学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肺吸入粉防己碱-溶菌酶分子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包合反应的可行性分析
        2.1.1 荧光猝灭滴定法
        2.1.2 分子对接(AD)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
        2.2 喷雾干燥制备可吸入粉雾剂
        2.3 粉防己碱-溶菌酶分子包合物的表征
        2.3.1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FT4粉体流动性测试
        2.3.4 体外评估气溶胶性能
        2.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包合反应的可行性分析
        3.1.1 粉防己碱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的作用
        3.1.2 分子对接(AD)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
        3.2 粉防己碱-溶菌酶分子包合物的表征
        3.2.1 溶菌酶纤维的表面形貌
        3.2.2 粉防己碱-溶菌酶喷干粉的表面形貌
        3.2.3 配方粉体的整体行为特征
        3.2.4 体外评估气溶胶性能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粉防己碱抗支原体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细胞因子的致纤维化效果
2钙拮抗作用
3 抗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4 TET预防瘢痕
5 粉防己碱对血管内皮剥脱后再狭窄的分子机制研究

(6)粉防己碱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et单体抗肝纤维化研究
    1.1 对细胞的作用研究
        1.1.1 对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 活化作用的研究
        1.1.2 对储脂细胞影响的研究
        1.1.3 对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
    1.2 对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1.2.1对细胞外基质合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1.2.2 对胶原蛋白影响的研究
        1.2.3 抗氧化作用研究
    1.3 其他研究
2 Tet与他药配伍抗肝纤维化研究
3 汉防己复方制剂抗肝纤维化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7)防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抗炎作用
    2.2 抗病原微生物
    2.3 对心血管的作用
        2.3.1 抗心肌损伤
        2.3.2 抗心律失常
        2.3.3 抗高血压
    2.4 抗肿瘤作用
    2.5 抗纤维化及胶原增生
        2.5.1 抗肝纤维化
        2.5.2 抑制瘢痕
        2.5.3 抗矽肺
3 临床应用
    3.1 防己茯苓汤
    3.2 防己黄芪汤
    3.3 己椒苈黄丸
    3.4 宣痹汤
    3.5 复方汉防己颗粒
    3.6 其他
4 总结与展望

(8)青川复合物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TGF-β1/Smad蛋白信号传导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引言
文献回顾
    1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理研究
    2 增生性瘢痕的治疗进展
        2.1 现代医学抗瘢痕治疗进展
        2.2 中医药抗瘢痕治疗进展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青川复合物对HSFb增殖、凋亡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二 青川复合物对HSFb的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总结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TGF-β/Smad信号转导与增生性瘢痕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防己的研究概况
    1.2 防己的品种考证
    1.3 防己的植物学特征
    1.4 防己的化学成分研究
    1.5 防己的药理作用研究
    1.6 中药的性味理论
第2章 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解热作用研究
    2.1 材料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样品制备
        2.1.3 动物
        2.1.4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
    2.5 讨论
第3章 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3.1 材料
        3.1.1 药物与试剂
        3.1.2 样品制备
        3.1.3 动物
        3.1.4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对小鼠醋酸扭体镇痛作用的影响
        3.2.2 对小鼠热板镇痛作用的影响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
        3.4.1 对小鼠醋酸扭体镇痛作用的影响
        3.4.2 对小鼠热板镇痛作用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抗炎作用研究
    4.1 材料
        4.1.1 药物与试剂
        4.1.2 样品制备
        4.1.3 动物及细胞株
        4.1.4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对小鼠二甲苯致耳廓肿胀作用的影响
        4.2.2 对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趾肿胀作用的影响
        4.2.3 观察LPS诱导下RAW264.7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实验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
        4.4.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4.4.2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4.4.3 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
        4.4.4 NO标准曲线的绘制
        4.4.5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
        4.4.6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6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类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5.1 材料
        5.1.1 药物与试剂
        5.1.2 样品制备
        5.1.3 动物
        5.1.4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牛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制备
        5.2.2 分组及给药剂量的确定
        5.2.3 评价指标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
        5.4.1 对CIA大鼠足趾肿胀度的影响
        5.4.2 对CIA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5.4.3 对CIA大鼠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粉防己碱干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改良培养、鉴定和粉防己碱浓度筛选
    引言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粉防己碱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B/SMAD信号通路体外实验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粉防己碱对SMAD7沉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SMADS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因芯片检测粉防己碱干预前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稿证明

四、粉防己碱抗纤维化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雾化吸入粉防己碱-海藻酸锌纳米凝胶对博来霉素诱导间质性肺炎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D]. 寇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PPARγ-LXR-ABCA1信号通路对矽肺巨噬细胞泡沫化作用的研究[D]. 徐秋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粉防己碱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研究[D]. 向姝菡.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粉防己碱分子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吸入治疗肺纤维化的研究[D]. 苏文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粉防己碱抗支原体分子机制研究[J]. 丁亦男,魏健,王光野. 生物化工, 2018(05)
  • [6]粉防己碱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J]. 倪瑶,吕文良,李娟梅,张婷婷. 环球中医药, 2017(08)
  • [7]防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王蓉,马腾茂,刘飞,高慧琴. 中国中药杂志, 2017(04)
  • [8]青川复合物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TGF-β1/Smad蛋白信号传导通路机制研究[D]. 王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防己总生物碱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研究[D]. 郭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4)
  • [10]粉防己碱干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机制[D]. 林尊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汉防己碱抗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