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与认知规律探讨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与认知规律探讨

一、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与认知规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魏思文[1](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王美玲[2](2020)在《双语环境下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是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语言,是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汉语水平也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了然于目。自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逐渐步入正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汉语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何推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成为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方面。内蒙古地形呈狭长形分布,东西部地区发展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赤峰地区蒙汉杂居,分布较为复杂。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深入到赤峰蒙古族中学的教学一线,全面了解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梳理了汉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的相关情况调查研究,力求以点带面探究当前赤峰地区蒙古族高中汉语教学情况。本篇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序言、现状调查问卷、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章从汉语作为我国56个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的重要性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入手,交代本研究的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本研究的意义;综述国内本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包括国内外双语教育相关研究、蒙古族中学双语教育研究、汉语教学相关研究等;阐述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方面。第三章阐述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第二章的有关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归因。第四章针对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针对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在教师的方面,应该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教材使用讲求方法和加强教师培训。在学生方面要改变学习的态度,重视汉语的学习。同时,在行政主管方面重视汉语,加大支持的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制定出对农牧业地区民族教师的优惠政策。

高文华[3](2020)在《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识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汉语的初始教育阶段,识字量、独立识字能力是学生开展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保障。东乡族是甘肃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东乡县主要的交际语言是东乡语,东乡族人在社会语言选择、家庭语言使用方面,对东乡语有独特的感情。东乡县单一的语言环境、贫乏的教师资源对学生汉语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东乡族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二年级正是汉语学习的启蒙阶段,而识字是学习汉语的基础和开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恰当的识字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育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语识字学习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马场小学为例,笔者在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课堂,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对识字教学现状及困境做初步了解,主要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缘由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其次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从东乡族汉语识字教学背景、语文教材及识字教学方式方面做简要分析,并整理教师、学生的基本信息、探讨教师专业、民族、学历以及教师识字教学情况对识字教学的影响,同时对学生基本信息、汉语识字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东乡族地域语言环境、学校教材、教师教法、学生识字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应加以借鉴与继承,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应及时总结反思。调查发现,教师课业负担重、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以及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依然存在。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成就感不强,识字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突出,但仍有许多本地教师愿意扎根在贫瘠之地,为当地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与赞扬。至此,笔者对症下药,分别从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四个具体方面提出切实有效地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为东乡族地区一线教师汉语识字教学的开展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刘洋[4](2020)在《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阅读作为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设汉语运用情境、积累汉语表达素材、培养学生汉语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和汉语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汉语教学要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规律,鼓励学生更多的接触汉语语言材料,在丰富的汉语实践活动中学习、品味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汉语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知识与技能,加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在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因而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既符合汉语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及身心发展的需要。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是一所朝鲜族初级中学,也是一所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汉语教学与科研成果丰硕,在延边地区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作为最早开展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基地,延吉市第十三中学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汉语整本书阅读,积极创设汉语阅读情境,组织阅读研讨交流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汉语阅读氛围,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着的阅读成效,得到了师生、家长及教育管理部门的一致认可,同时也为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可供参考的研究案例。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法,对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对于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梳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中关于民族学校初中生汉语阅读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建议,以此作为研究展开的依据。第三章对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现状进行具体的调查与分析,结合调查数据、访谈结果以及相关案例进行阐述,对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步骤、方法、成效进行研究。第四章探讨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提出合理性建议。通过对延吉市朝鲜族初中汉语整本书阅读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朝鲜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学校的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素养,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

谢真真[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王玮嘉[6](2019)在《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延吉市Y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总结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不能使用完整的第二语言即汉语,并且在汉语写作和说话方面存在不衔接、不连贯等问题,出现汉语语句颠倒等现象,语言问题成为与他人交流的首要障碍。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在朝鲜族儿童在小学时习得的汉语。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的现状,明确朝鲜族小学生习得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的现状,发现朝鲜族小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影响朝鲜族小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能够提升朝鲜族小学生汉语习得的合理教学对策。本文以延吉市Y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后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笔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在Y小学观察了五年级、六年级各一个班级的汉语课堂,记录下在汉语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话语,共计50节课并转写为文字进行分析;收集了六年级全班学生39份期末测试卷,从中挑选出相应试题的答题情况作为分析样本;收集了六年级39名学生在40分钟内的写话;收集六年级学生的一分钟自由说话;访谈调查了六年级全部学生39名,以及2名教授汉语的老师,通过访谈了解朝鲜族儿童所认为的汉语难点以及教师是如何认为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的现状。通过调查,本文形成如下研究结论:(1)朝鲜族儿童掌握的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不匹配,具体表现在,朝鲜族儿童的汉语语言知识掌握生疏,但汉语语言技能掌握熟练;(2)朝鲜族儿童习得汉语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平衡型、转换型、汉语优势型和汉语消极型;(3)朝鲜族儿童汉语的习得应该强化对母语的深度学习。基于以上结论,建议(1)教师在汉语教学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教学;(2)教师应该更加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包括母语和汉语,以求语言间转换的提高;(3)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加强学生汉语语境的学习,以此增强学生汉语的语感。

田煜[7](2019)在《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及其二语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现代汉语比较句为研究对象,以本体研究为主,附带考察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总结比较句研究现状,分析归纳比较句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语料来源及符号使用。第二章:明确比较句定义及其构成成分,并对构成成分进行探讨。比较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比较句只要句子表比较义即可;本文则从狭义角度来对比较句进行界定,认为比较句是指能够表明比较意义、由比较标记及其他比较参项构成的句子。比较句主要包括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点、比较结果五个构成成分,其中比较基准、比较标记和比较结果是比较句的基本构成成分。结合语料对构成成分的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各构成成分的特点。第三章:考察比较句的类型和句式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将比较分为“质”的比较和“度”的比较两种类型。由于“度”的比较较为常见,因此本章从意义角度和形式意义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新对其分类。意义角度的分类除了传统的平比、差比、极比等类型以外,还增加了递比类型;同时根据比较是否实际进行将比较句分为据实比较和虚拟比较两种类型。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角度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对句式典型程度的分类。根据句式的典型程度的高低,我们将比较句分为核心句式和边缘句式两种类型。另外,对各句式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明确各句式的使用频率及分布特点并对各句式的用法进行总结。第四章:讨论比较句的肯定和否定形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比较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否定句式的数量和句式的自身特点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根据否定后句子意义是否需要其他成分补足将否定句式分为有标否定和无标否定两类。同时总结各构成成分在否定时的先后顺序,认为否定时大体遵循“比较结果>比较点>比较基准>比较主体”(“>”为“优先于”的意思)这一顺序。第五章:对“像……一样”句式进行个案考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比较句的定义,提出了判定“像……一样”句式表比较的五个标准:相似度标准、比较基准是否特指、比较基准是否具有典型特征、“一样”后是否出现比较点和“一样”意义的虚实。对“像……一样”句式的两种具体形式“X像Y一样”和“像Y一样X”的特点进行探讨并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两种句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第六章:对“不比”句进行个案考察。“不比”在句中出现时,或以动词形式出现,或以短语形式出现。以动词形式出现时,“不比”主要表低于义和不同义;以短语形式出现时,“不比”本身并无意义,“不比”句可以表等同义、高于义或者极比义。“不比”句表不同义时,比较对象通常是两种具体行为且位置较为固定,比较点直接出现在句中的情况较为少见,通常需要根据语境中的客观描述性成分推知。第七章:对“一 X比一 X”句式进行个案考察。“一 X比一 X”结构在使用时既可以表周遍义,也可以表递比义,两种用法除了在时间范畴上有所不同以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是否客观存在以及形义角度来进行区分。“一 X比一 X”句式表递比义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比较对象通常只有一个且比较结果难以明确。虽然“一X比一X”句式表比较时常常可以与“越来越X”句式互相替换,但在形式、意义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区别。第八章:对比较句的二语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并提出教学建议。首先,我们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对二语习得情况进行考察,教材考察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教程》和《发展汉语》两套教材的分析;教师访谈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学生习得情况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其次,在句式的本体使用情况、二语习得情况以及各类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比较句式进行重新选取和分级。最后,对教材、教师和学习者提出建议,认为教材应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学习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九章:本文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任吉特(RAJIV RANJIT)[8](2018)在《可供性理论视角下尼泊尔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解决尼泊尔初级中学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中面临的三个问题:1.尼泊尔初级中学汉语学习者如何在课堂感知汉语学习的可供性?2.可供性影响下的尼泊尔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应如何设计?3.课堂环境提供的学习可供性是否能提升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解释了可供性的特征,并列出学习者在课堂能够感知的汉语学习的可供性。其次,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研究学习者、汉语和课堂环境(包括教师、教材、物理环境、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汉语学习可供性是如何存在的,再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尼泊尔初中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课堂的感知,分析他们具备的学习风格,并进行学习风格、课堂感知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尼泊尔汉语课堂教学的教材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原有语言知识,而且教师也不了解学习者,因此存在的可供性对学习者来说是未发现的、未开发的和无感知的。对两所学习环境相似的学校(NA和EES)的课堂成绩与课堂感知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汉语成绩与汉语课堂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积极情感和信念”和“支持性自主学习”的感知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汉语成绩与课堂感知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和汉语课堂影响因素的结合构建了三种适合尼泊尔初中的汉语教学模式: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汉语教学模式”用于提高课堂上汉语信息量;二、“汉语积极情感提升模式”是为提高学习者对汉语教学兴趣感和积极的汉语学习可供性而设计;三、“支持性自主汉语学习模式”以提高学习者在支持性环境下自主学习行为为目标,并对“支持性自主汉语学习模式”进行了汉语理解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B组)在词汇理解和汉语句子理解方面显着强于控制组(A组),这表示可供性提高的教学模式能提升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果。学习者从外在空间不断地接触新汉语知识,感知支持性环境提供的汉语可供性,自主学习而理解信息,再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最终掌握汉语知识。研究总结为,尼泊尔汉语教学课堂环境中对可供性的感知和应用对汉语学习有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汉语课堂感知、汉语课堂感知与学习者的汉语成绩之间存在关系,因此在设计适合初中汉语学习者的课堂汉语教学模式时应该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拓宽了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视野、探讨了可供性与初中汉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关系以及可供性在汉语教学模式的作用。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创造出适合尼泊尔学习者的汉语课堂环境、为初中汉语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适当的教学模式,并有利于尼泊尔汉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吴晓瑞[9](2017)在《翻转课堂提升藏族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民族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汉语阅读教学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改进传统教学带来新途径、新思路。在我国藏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能力普遍偏低。本研究针对藏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原因,探索翻转课堂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这一问题。通过“双主”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型的构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强化语言的使用机会,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解决藏族地区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偏低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翻转课堂是否对藏族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有促进和提升作用。笔者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所寄宿制小学五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运用准实验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为期2个月的教学实践与跟踪观察,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双主”翻转课堂教学阅读模型在藏族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具有可行性。首先,翻转课堂对扩充学生词汇量和课外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汉语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再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汉语输出环境,大大增加了汉语练习的机会,增强学生汉语运用能力;最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变化告诉我们,教师是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因此可以说,“双主”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应用在藏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汉语阅读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第二、翻转课堂能有效的提升藏族小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从数据的对比分析看出,实验班学生汉语阅读成绩的提升效果是非常显着的,在认读能力、一般理解能力、深层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吸收应用五大维度上都有明显的提升。第三、翻转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翻转课堂教学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成绩有极大的提升效果,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没有影响。本研究最终证实了实验假设,翻转课堂能够提升藏族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解决藏族地区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不高的问题,为藏族地区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新视野,为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

李琴[10](2017)在《信息技术优化中缅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中缅边境的民族学校,由于汉语教学语境欠缺、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等问题的长期困扰,边境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少慢差费”现象一直存在。已有研究发现,内地学校的汉语教学在信息技术的优化作用下,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有了显着提升,汉语教学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由此,学术界对信息技术优化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寄予厚望,期望借助信息技术能缓解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困境,提升汉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然而,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困境,另一方面却未达到预设目标,即并未呈现出与内地汉族学校同样的显着提升效果,甚至生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信息技术从哪些路径上优化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同时探讨又生发了哪些新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如此既是探索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良性发展路径,也是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尝试。本研究在文献梳理与分析后,走出“书斋”,进入“田野”,选取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的中缅边境民族学校为考察点进行调研,采用发放问卷、个人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一手资料。以云南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为代表的中缅边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势偏远,不仅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杂居区,还是邻国缅甸少数民族跨境而居的地域。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有傣族、景颇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以及缅甸的掸族、克钦族。因此,该地区民族特性鲜明,属于边境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地域,对该地区信息技术优化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路径进行研究,既具有边境民族地区的特性,也具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共性。通过对访谈记录整理归纳和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后发现,中缅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存在三方面的困局。分别为:跨境民族社区复杂生源的较大影响;母语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的作用;优质汉语教学资源缺失等。信息技术的引入首先使汉语课堂的教学环境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教学设备逐步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新建;工具型、游戏型、教学型三类信息化教学软件逐步盛行。此外,泛在汉语学习模式、“微”汉语学习模式正成为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与学的新模式。可见,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在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语教学在师资、教材、教法上的问题。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信息化的汉语教学模式照搬,教学过程中简单复制;其次,汉语教学中民族文化式微,民族文化转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率低,数字化汉语学习资源不适切。加之信息化资源迷航现象突出,资源共享障碍重重。最后,汉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亟待提高。为此,本研究从信息技术优化民族学校汉语教学路径的几个关键点入手,一是厘清技术融入汉语教学的两个认识,即教育的本质要求技术应“以人为本”而非“技术至上”,以及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促进技术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机整合。二是建设适切的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源,同时重视科学导航,合理呈现,化解汉语教学信息化资源迷航难题。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架构母语与汉语学习的“桥梁”,搭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纽带,促进边境民族学生母语和汉语的共同学习。四是开展有效培训,促进教师内在反思,提高边境汉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综上,本研究尝试着探索信息技术促进中缅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与认知规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与认知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迁移研究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1.1.3 习得
        1.1.4 实践背景
    1.2 研究界定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1.2.3 本文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仪器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1.6 相关文献综述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1.7 研究方法
        1.7.1 实证研究法
        1.7.2 对比分析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实验语音学
    2.2 偏误分析理论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2.3 语言迁移理论
        2.3.1 语言迁移
        2.3.2 语际影响
    2.4 中介语理论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2.4.3 中介语的特点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设计方案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3.2.1 调查对象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4.1.1 擦音的迁移
        4.1.2 塞擦音的迁移
        4.1.3 鼻音的迁移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4.2.1 单元音的迁移
        4.2.2 复元音的迁移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4.3.2 “一”和“不”的变调
        4.3.3 轻声
        4.3.4 儿化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5.1 语际影响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5.2.1 学习动机
        5.2.2 学习时间
        5.2.3 学习策略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6.1.1 f和h的教学
        6.1.2 zh、ch、sh的教学
        6.1.3 r和l教学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6.1.5 -n和-ng的教学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6.2.1 单元音的教学
        6.2.2 复元音的教学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双语环境下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四、少数民族双语课程与教学研究综述
        (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二)内蒙地区关于双语教育的政策梳理
        (三)国内外关于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梳理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本论文的重点与创新点
    七、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第一节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
        一、问卷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针对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针对赤峰蒙古族中学学生汉语学习与教材认知的调查分析
第三章 赤峰地区蒙古族学校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赤峰地区民族分布和蒙古族高中教育
        一、赤峰地区民族分布
        二、赤峰蒙古族中学
    第二节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基本情况
        一、蒙汉双语课程发展概述
        二、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具体实施
    第三节 蒙古族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第四节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
        一、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
        二、双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蒙古族学校汉语教学困境应对策略
    第一节 对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宏观上提供有力条件
        二、学校方面关注教师能力的发展,做好后勤保障
    第二节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客观看待教材、合理利用
        二、改变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
        三、结合实际,调整双语教学的模式
        四、勤于学习和自我反思
        五、敢于创新,主动探索成长
    第三节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树立学习意识,提高兴趣
        二、注重词汇积累,夯实基础
        三、培养阅读习惯,多读经典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双语教育
        二、汉语识字教学
        三、小学低年级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问题方面的研究
        二、汉语识字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
        三、儿童认知方面的识字教学研究
        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参与式观察法
第一章 汉语识字教学概述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含义及要求
        一、识字教学的含义
        二、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小学识字教学法的种类
        一、集中识字法
        二、分散识字法
        三、部件识字法
        四、注音识字法
        五、韵语识字法
第二章 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东乡语—汉语“双语教育”的独特性分析
        一、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二、东乡族与东乡语
    第二节 东乡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识字教学方式使用情况
        一、两种教材理念的比较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比较
    第三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对识字教学的影响
        一、教师情况
        二、学生情况
    第四节 教师识字教学情况分析
        一、教师识字教学认知情况现状
        二、教师合理使用识字教学方法现状
        三、识字教学训练现状
        四、识字教学评价现状
        五、独特功能挖掘现状
    第五节 学生汉语识字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识字学习兴趣现状
        二、学生识字方法掌握现状
        三、学生识字习惯养成现状
        四、学生识字效果现状
第三章 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东乡族独特的地域语言环境
        一、汉字与民族语之间的差异
        二、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
        三、社会语言环境的限制
        四、家庭语言环境的限制
    第二节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方法单一
        二、教师数量缺口大、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
        三、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意识、多媒体技能不熟练
    第三节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识字的兴趣
        二、生识字效率低下,生字回生现象普遍
    第四节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汉语学习的校园语言环境
        二、教师硬性指标不过关、普通话不达标
    第五节 教材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本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现有教材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背景
第四章 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对管理部门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多媒体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
        二、依据双语师资需求,订单式培养双语教师
        三、建立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机制
        四、开发具有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二节 对学校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加强教师普通话培训
    第三节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识字教学专业素养
        二、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识字兴趣
    第四节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识字兴趣
        二、强化独立识字能力,提升学生识字效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汉语课标对民族学校初中生汉语阅读的要求与建议
    2.1 汉语课标对民族学校初中生汉语阅读的要求
    2.2 汉语课标对民族学校初中生汉语阅读的建议
第三章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现状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学校情况
        3.1.2 教师情况
        3.1.3 学生情况
    3.2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步骤
        3.2.1 师生共荐选定书目
        3.2.2 引导学生自主通读
        3.2.3 指导学生深入研读
        3.2.4 交流展示阅读成果
    3.3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3.3.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3.3.2 圈点批注与摘录积累相结合
        3.3.3 以读促写与以写促读相结合
        3.3.4 任务驱动与合作阅读相结合
    3.4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所取得的成效
        3.4.1 引导学生明确汉语阅读的目的
        3.4.2 阅读量达到并超过汉语课标的要求
        3.4.3 提升了学生汉语阅读水平
        3.4.4 提高了学生汉语运用能力
        3.4.5 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
第四章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4.1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4.1.1 阅读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4.1.2 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均衡
        4.1.3 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不全面
        4.1.4 学生阅读自主性有待加强
    4.2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的改进建议
        4.2.1 丰富阅读文本类别,重视传统经典阅读
        4.2.2 加强个别阅读指导,提升教师指导水平
        4.2.3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完善阅读评价管理
        4.2.4 建立家校协同体系,提高自主阅读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延吉市朝鲜族初中汉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B 延吉市朝鲜族初中汉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教师卷)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延吉市Y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理论与政策依据
    2.1 理论依据
    2.2 政策依据
第三章 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现状
    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3.2 汉语习得的现状
    3.3 汉语习得的特征
第四章 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的问题
    4.2 影响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的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教学对策
    5.1 结论
    5.2 教学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7)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及其二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本体研究成果概述
        1.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概述
    1.3 研究思路
    1.4 两点说明
第二章 比较句的界定及构成成分
    2.1 比较句的界定
        2.1.1 相关概念说明
        2.1.2 比较句的定义
        2.1.3 比较句式的确定
    2.2 比较句的构成成分
        2.2.1 构成成分的确定
        2.2.2 比较对象
        2.2.3 比较标记
        2.2.4 比较点
        2.2.5 比较结果
第三章 比较句的分类与使用情况
    3.1 已有研究概述
    3.2 意义角度的分类
        3.2.1 传统角度分类
        3.2.2 虚实角度分类
    3.3 形式意义相结合角度的分类
    3.4 使用情况和基本用法
        3.4.1 比较句式的使用情况
        3.4.2 比较句式的基本用法
第四章 比较句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
    4.1 比较句的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
    4.2 平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3 差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4 极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5 递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6 相关问题研究
        4.6.1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分析
        4.6.2 否定形式的有标和无标问题
第五章 个案一:“像……一样”比较句式
    5.1 已有研究概述
    5.2 范围界定
        5.2.1 句子本身不表比较义
        5.2.2 句子用法存在争议
    5.3 “像……一样”句式考察
        5.3.1 “X像Y一样”句式
        5.3.2 “像Y一样X”句式
        5.3.3 “X像Y一样”句式和“像Y一样X”句式的关系
第六章 个案二:“不比”句
    6.1 已有研究概述
    6.2 “不比”句的表义情况
        6.2.1 “不比”用法类型
        6.2.2 “不比”以动词形式出现的表义情况
        6.2.3 “不比”以短语形式出现的表义情况
    6.3 表不同义的“不比”句
第七章 个案三:“一X比一X……”比较句式
    7.1 已有研究概述
    7.2 “一X比一X”句式表递比义和表周遍义的区分
    7.3 “一X比一X”句式特征
    7.4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比较
        7.4.1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共同点
        7.4.2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不同点
第八章 比较句的二语习得及教学建议
    8.1 比较句二语习得情况考察
        8.1.1 教材分析
        8.1.2 教师访谈
        8.1.3 学生习得情况
    8.2 比较句式的选取和分级
        8.2.1 比较句式的选取
        8.2.2 比较句式的分级
    8.3 比较句教学建议
        8.3.1 教材要提升科学性和趣味性
        8.3.2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8.3.3 学习者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第九章 结语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可供性理论视角下尼泊尔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尼泊尔多语背景与汉语学习状况
        二、尼泊尔中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尼泊尔初中汉语教学研究情况
        二、语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三、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四、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收集数据的方法
第二章 可供性理论与汉语课堂教学要素的影响
    第一节 可供性的定义
    第二节 可供性的特征
        一、可供性的动态性
        二、可供性的多样性
        三、可供性的应用
    第三节 语言教学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学习者、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者、教师与教室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者、教师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者、教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者已有语言与目的语言之间的关系
        六、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学习者对汉语课堂教学的感知研究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二、语言与文化探究活动
        三、积极情感和信念
        四、成绩作为反馈
        五、支持性自主语言学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尼泊尔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组成因素间的关系
    第一节 学习者、环境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一、学习者接触的课堂环境
        二、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特征
    第二节 学习者、教师与教室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汉语教师情况
        二、学习者、汉语教师与教室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学习者、教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一、教材的词汇内容
        二、教材的语法内容
        三、本土化教材
    第四节 学习者的原有语言知识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一、学习者对汉语的态度
        二、汉语拼音受其他语言的影响
        三、对汉字(词)的影响
        四、学习者在汉语拼音和发音的感知上原有语言知识的可迁移性
        五、学习者记忆汉语发音的策略
        六、学习者的原有语言知识对听觉上的可迁移性影响
        七、语法上原有语言知识提供的学习汉语的可迁移性影响
    第五节 学习者对汉语课堂的感知
        一、八所学校的学习者对汉语课堂的感知
        二、6、7和8年级的学习者对汉语课堂的感知
        三、学习者的课堂感知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对汉语课堂的感知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者的汉语成绩与对汉语课堂感知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尼泊尔初中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汉语课堂教学要素的设置
        三、教学影响因素所应完成的任务
        四、初中学习者的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第二节 以学习者为中心汉语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汉语积极情感提升模式
        一、理论基础
        二、汉语积极情感提升模式的构建
        三、汉语积极情感提升模式的特点
    第四节 支持性自主汉语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二、支持性自主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支持性自主汉语学习模式的重点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支持性自主汉语学习模式影响因素的设置
        一、研究目的
        二、实验的设置
        三、操作过程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词汇理解
        二、理解句子的意义
        三、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成果之间的相关性
        四、学习者的句子理解和自我表达方式
        五、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与课堂感知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主要发现
        一、尼泊尔初中汉语学习者在课堂感知汉语学习的可供性
        二、可供性影响下的尼泊尔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三、课堂环境提供的学习可供性与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果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尼泊尔中小学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2: 尼泊尔中小学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课堂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3: 尼泊尔中小学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调查问卷
    附录4: 汉语教师访谈内容
    附录5: 尼泊尔初中汉语学习者的访谈内容
    附录6: 尼泊尔初中汉语课堂教学任务表
致谢

(9)翻转课堂提升藏族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
        1.1.2 藏族地区汉语阅读教学现状
        1.1.3 翻转课堂成为变革教育教学的新方式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2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翻转课堂
        2.1.2 汉语
        2.1.3 阅读理解能力
        2.1.4 汉语阅读理解能力
    2.2 影响藏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的因素研究
    2.3 阅读理解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5 理论基础
        2.5.1 掌握学习理论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3 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
        2.5.4 二语习得理论
        2.5.5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本章小结
3 汉语阅读教学与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型构建
    3.1 汉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3.2 藏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不高的原因剖析
    3.3 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
        3.3.1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3.3.2 太极环式模型
        3.3.3 “双主”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4 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4.1 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型的构建
        3.4.2 “双主”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型解析
        3.4.3 “双主”翻转课堂阅读教学模型的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4 翻转课堂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4.1 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汉语阅读教学的安排
    4.2 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4.3 课前准备及自学阶段的设计
        4.3.1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4.3.2 教学资源的建设
        4.3.3 课前学习评价设计
        4.3.4 学习平台的搭建
        4.3.5 自学阶段的设计
    4.4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的设计
        4.4.1 明确学习问题
        4.4.2 划分学习小组
        4.4.3 设计学习活动
        4.4.4 设计课中学习评价
    4.5 课后反思总结
    本章小结
5 翻转课堂在藏族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模式
        5.1.3 实验变量
        5.1.4 实验假设
        5.1.5 研究工具
    5.2 实验实施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同质性分析
        5.2.2 实施过程
    5.3 收据收集及分析
        5.3.1 考卷中阅读理解成绩的对比分析
        5.3.2 四次测试题的对比分析
        5.3.3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对比分析
        5.3.4 相关性分析
        5.3.5 质性数据的分析
    5.4 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空城计》测试题(主题一)
    附录二 《两条小溪的对话》测试题(主题二)
    附录三 《记一次乒乓球赛》测试题(主题三)
    附录四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测试题(主题四)
    附录五 五年级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前测题
    附录六 五年级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后测题
    附录七 汉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实施翻转课堂的效果访谈提纲
    附录八 翻转课堂汉语阅读教学观察量表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信息技术优化中缅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聚焦的问题
    (三)已有研究基础
    (四)相关概念的认识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汉语教学之“困”:“边”与母语的影响
    (一)跨境民族社区的复杂生源给汉语教学带来较大影响
    (二)母语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
    (三)教学资源缺失带来的汉语教学之“痛”
二、信息技术引入民族学校的汉语课堂
    (一)汉语教学信息化设备的完善
    (二)汉语教学信息化资源的新建
    (三)汉语教学软件的盛行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新模式
    (一)信息化的汉语课堂
    (二)泛在的汉语学习
    (三)汉语的“微”学习
四、民族学校汉语教学新模式的问题描述
    (一)汉语教学信息化模式照搬现象
    (二)数字化汉语学习资源不适切
    (三)汉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
五、信息技术优化路径的几个关键点
    (一)厘清技术融入汉语教学的两个认识
    (二)建设适切的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源
    (三)利用信息技术架构母语与汉语的桥梁
    (四)提升汉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与认知规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双语环境下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美玲. 西南大学, 2020(06)
  • [3]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高文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汉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洋. 延边大学, 2020(05)
  •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朝鲜族儿童汉语习得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延吉市Y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D]. 王玮嘉. 延边大学, 2019(01)
  • [7]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及其二语教学[D]. 田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8]可供性理论视角下尼泊尔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任吉特(RAJIV RANJIT). 厦门大学, 2018(06)
  • [9]翻转课堂提升藏族小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D]. 吴晓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6)
  • [10]信息技术优化中缅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路径研究[D]. 李琴. 西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与认知规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