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法兰德斯高等教育改革概览

比利时法兰德斯高等教育改革概览

一、比利时佛兰德(Flanders)高教改革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吉峰[1](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陈慧[2](2021)在《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对于推动学校个性化发展,进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将起到关键作用。校长是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核心,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是否充分,校长能否用好办学自主权,是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健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关于校长办学自主权研究的文献看,强调下放教育管理权限、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总体趋势,但就执行现状来看,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水平尚有待提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的与校长办学自主权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向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治理模式。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从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力图解决如下问题:(1)通过国际教育调查的数据分析,解析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结构;(2)重要国际教育调查中,不同国家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3)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更为细致的问卷、访谈,在解析本土实践中校长办学自主权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本土中小学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期望;(4)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校长办学自主权,以及提升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围绕上述问题,研究并置分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调查评估项目TALIS、PISA和SABER中近年来关于办学自主权的调查,对其概念框架、主题指标、实施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对TALIS2018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所呈现的校长自主权有近乎一致的差异趋势,校长在课程、教材、人事、教师工资方面的自主权较低,在学生纪律政策、预算分配、招生、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SABER2014评估发现上海校长在学校预算、人事管理、学校与学生评估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在发挥学校理事会作用和学校问责方面自主权相对较低。鉴于大型国际教育调查虽涉及范围比较广,但是就办学自主权问题而言深入程度不够,且仅显示了各国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本研究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公办学校中小学校长进行更为细致的办学自主权现状与期望的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区分变量制作出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在问卷项目和问卷维度上的数据概览,为后续其他研究者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研究提供多指标分析参考。研究发现,上海校长在不同维度上办学自主权呈现高中低3个水平,在学校形象、发展规划、教学实施、教育科研方面自主权程度较高;在组织领导、学生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方面自主权程度中等;在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方面自主权程度较低。上海校长对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自主权现实与期望的差值最大,落差处于高位水平;组织领导、教师发展、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教育科研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中位水平;学校形象、发展规划和教学实施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低位水平。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对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策略以及政策建议:扩大校长人事和财物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对政府而言,应该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李群[3](2021)在《《可持续发展目标4-高等教育灵活学习途径政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而高等教育的品质又关乎国家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高度和速度。21世纪以来,随着包括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革新在内的新技术、新应用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开展形式也应该随之产生更多变化。因此,一些旨在保证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的新型学习途径理应纳入未来的高等教育系统,以确保个人和社会的长期进步。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源文本选自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官网,由国际教育规划所(IIEP)发表于2020年,标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4——高等教育中灵活学习途径的政策》。该文件甫一发布即为译者选取为翻译实践的源文本,因此译者可以保证本次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实践报告的原创性。本翻译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任务背景和原文本写作特征。第二章描述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操作和译后校对。第三章为全文重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译者在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针对信息型文本应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包括修正专业术语翻译、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信息密集型句子的翻译对策、显化隐性逻辑以及处理概念性定义等。第四章是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归纳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以及遗留的问题。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使译者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加深了理解,储备了经验。同时也端正了译者对于翻译工作的态度,督促译者在未来的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严谨的作风。

杜荣彪[4](2020)在《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主语汉译 ——以Belgium: 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笔者对比利时学者埃米尔·利昂·卡马尔茨1921年出版的作品Belgium: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节选)的翻译实践。该书主要讲述了处于欧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时见证了各种种族文化的兴盛与衰败。笔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对前十章进行了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对原文句子主语的处理不够恰当,导致译文句子的结构不合理、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寻求了理论指导,并且最终选定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该理论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在深入了解该理论后,在其指导下,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如何处理原文句子主语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因此,本次翻译实践是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本翻译实践报告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概述,对翻译任务作了简单介绍,也提到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以后校对,描述了笔者的翻译过程。第三部分是介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包括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第四部分专门举例阐述在翻译Belgium: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前十章内容时,运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原文本中句子主语所做的翻译转换。最后一部分为实践总结。笔者希望就英语句子主语的翻译所提出的转换方法,能为本实践报告的读者带来些许帮助。

龚嘉佳[5](2020)在《杭州市城市创新空间分布与演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国家战略,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城市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战略必须找到空间载体,这种空间载体就是城市创新空间。因此城市创新空间是建设创新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城市创新空间的生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多角色共同参与的过程。正确认识城市创新空间以及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机制,探索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下,对城市创新空间生产起关键作用的角色,能够为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以及城市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此目的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创新概念的缘起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从创新活动分布、空间创新体系、空间创新能力评价三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城市创新空间相关的研究,认为城市创新空间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对创新空间的认识较为片面。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内在相关的演化理论、复杂性理论、空间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批判性吸收,建立城市创新空间的系统性和空间性的全面认识。城市创新空间的系统性体现在知识系统、创新系统和形式系统上,分别表征创新空间系统的基础、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城市创新空间的空间性体现在空间的两大特性:空间的演化性和空间在地理、社会和历史方面的辩证统一。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生物演化机制应用到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研究中,以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特市创新空间为案例,建构城市创新空间演化机制的框架,认为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的内核是创新群体的演化,城市创新空间在三个层次,即感知的空间、实际的空间和构想的空间中回溯式发展,构想的空间对演化的驱动力最强,从而带动其他两个层次的变化。本文根据这个框架对杭州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杭州市城市创新空间演化是构想空间先行,感知的空间、实际的空间与构想的空间循环改变的过程,政府和其他创新群体不是管制和服从管制或者反抗管制的关系,而是横向协同演化的,他们必须通过竞争和合作才能实现创新空间的生产。本文发现创新空间演化具有惯性,政府群体在创新空间的分布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主导企业直接影响创新空间演化的方式和过程,外部环境影响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本文为认识城市创新空间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视角,并通过多学科融合解释了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机制,是城市创新空间研究的补充。

何雨佳[6](2020)在《女性的成长与升华:《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研究》文中指出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新闻画报》通过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为后世留下了关于一战的珍贵图文记忆,其自1916年设立的“女性与战争”专栏一直持续至战争结束,对女性战时广泛参与社会生产和军事援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该专栏共包含96篇文章,439幅新闻图像。本研究以此栏目丰富的女性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探讨其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的叙事方式,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建构,及其与英国女性解放之间的互动效果。首先,本研究探讨《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设立及叙事者。报刊业竞争加剧、妇女参政运动进入新阶段、传统女性角色社会规范开始改变是影响“女性与战争”专栏设立的环境因素。《战争新闻画报》的“集体叙述声音”,即伦敦新闻画报与素描有限公司,其成为“后世的权威性史料参考”的追求和传统艺术惯例影响下的“纯洁性”追求,从不同方面影响《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内容选择和呈现。其次,本研究对《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图文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展示,将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为介绍战时女性组织、表现女性对战争的贡献及反驳传统性别观念,将图像文本内容划分为国内生产及公共服务类、战争工作类、王室活动类,消遣和休息类,通过统计图表直观展示各类占比,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每类图像内容做详细说明。再次,本研究从“女性与战争”专栏中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各自的叙事方式,以及二者通过互动达到的互文效果出发,探讨报道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建构。语言文本中亚马逊女战士、罗瑟琳、圣女贞德等评价性隐喻建构起关于女性力量的想象。语言文本对女性话题的叙述和议论,具有主题性、连贯性和统一性,通过对女性战时行为和精神面貌的持续表达,从融入了国家和民族等政治符号的叙事话语中,阐释女性由“家庭天使”到独立社会个体的角色转变;语言文本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充分展示女性人物的行为以及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解读方式和倾向性表达彰显女性自我意识。图像文本通过对比组图、主题组图两种系列化图像的叙事方式,展示女性在战争期间对国家的多样化帮助;图像中的服装符号、表情符号和场景符号,刻画女性在战争时期不同于和平时期的新身份。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形成多重互文关系,通过图中增文、文溢于图的互文模式建立女性社会参与语境和女性援助战争的话语空间,反驳主流社会对女性缺乏能力涉足公共领域的偏见。最后,本研究进一步讨论《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的社会效果。文章在探析《战争新闻画报》传播影响力的基础上,提出《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通过转述、评议男性政治家对女性的议论,建构起男性政治家接纳女性、承认女性对战争巨大贡献的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阻碍妇女选举权改革因素的消解;通过对妇女就业性质质变的持续展现,及对女性以自身方式投身国家战争事业的强调,从舆论角度瓦解反妇女选举权者的观点。《战争新闻画报》对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工作的展示和对妇女战后继续工作发声,引导社会对女性参与工作合法性的认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女性角色变革。

王林[7](2019)在《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新已成为一种潮流汹涌而来,正在影响着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专业化追求区域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创新资源定向投入和政策定向支持,以及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评价。智慧专业化在发展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在确立未来比较优势和区域专业化战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成果方面影响较为深远。通过界定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特征,以31个省份的权威统计面板数据为基础,从4个维度15个指标出发,运用改进的信息熵权TOPSIS法,构建了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模型。以智慧专业化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和智慧专业化指数得分,对比国外智慧专业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结合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研究内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高,广东省的智慧专业化水平最高,西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弱,且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存在较大的极化现象。智慧专业化的空间效应表现为聚集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创新投入对区域自身的自我强化效应,在外部创新环境的作用下,将会聚焦于该区域的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生区域智慧专业化的聚集效应。从投入产出维度、供给需求维度两方面,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系,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投入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政策因素四个层面,选取了人均GDP、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支出、省区前三年专利授权量之和、制造业占GDP比重、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共计7个变量指标。以中国31个省份2014-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基础对于省域范围内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都会存在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的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评价体系,分析了各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以及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与时空格局演变。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间内区域间的差异性在增大,东部地区是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的高值区;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强的区域其邻近区域测度值也相对较强;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区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得连片分布特征,H-H区域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长江沿线区域扩展,而西部地区连片的L-L区域没有发生改变;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水平、智慧专业化产业促进能力、智慧专业化产业关联度以及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对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类型产生重要影响。构建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近五年区域智慧专业化指数的变化与趋势,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当前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这一格局在未来五年将会继续保持,但是区域之间智慧专业化差异将会趋于收敛;区域智慧专业化将会呈现出正向的空间关系,但正相关的强度将会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演化将会呈现出西部的部分地区将会继续处于L-L型,但东部沿海以及中部部分区域将会演化为H-H型。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不仅能够影响区域自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临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建立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体系、重视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强化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协同发展。通过协同发展来缩小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从总体上提升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和促进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均衡发展。

吴学峰[8](2019)在《中国情境下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具体地说,是现代学徒制对个人、雇主和整个社会的好处,已被许多国家广泛接受。我国自2014年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如何建立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研究领域,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多强调从宏观层面进行国家立法和政府治理体系的构建。然而,对于如何立法、治理什么等具体问题并未予以澄清,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仍在摸索之中。为了更好地说明和解决问题,本研究转换视角,试图从相对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中国情境下现代学徒制的构建问题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首先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入手,基于历史演进的视角对其内涵和结构特征进行澄清,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梳理出可能影响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度访谈和回归分析,挖掘出影响我国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关键因素,并针对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和形成机制,从学校运行、区域协调以及国家系统设计三个角度构建中国情境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发现:第一,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规则体系。这样的认识是通过一种持续了几个世纪、有组织的学徒制度演进而形成的:从早期的行会学徒制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学徒制。但学徒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挑战,在形成机制上表现为个体与组织、个体和组织与政府间互动模式的转变带来学徒制功能转向,进而引发制度结构的变迁。第二,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现代学徒制对学生、企业雇主和社会非常有益,但在市场化背景下,如何解决技能培训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仍是各国现代学徒制构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为了鼓励企业提供学徒培训,让学徒制对企业更具吸引力,许多国家通过广泛的激励措施来推动学徒制的发展,其中包括财政激励措施(如补贴和税收减免)以及非财政激励措施(如调整制度设计)。然而,由于受财政支助的数额和分配标准影响,其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以特定行业为目标并得到社会伙伴支持和制度约束的非财政措施似乎更为成功。第三,在中国情境下,参与者对学徒的需求和企业主提供职位的意愿有着不尽相同的诉求。通过访谈发现:相互依存的共同目标是校企联合育人的前提,而缓解人才短缺是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动力,但学徒流失则是企业参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在短期内确实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外围的财政激励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但就目前而言,不仅投入经费有限,而且以项目式推进,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发展。另一方面,试点中校企双方设计的制度规则对双方参与行为缺乏明显的约束力,自由化市场的不利影响并未改观,企业中途退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到个体层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个人兴趣是学徒参与行为的内在原因,而保障就业是学徒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在学徒看来,培训面太窄是学徒培训过程中最大的不足,师傅指导对学徒技能提升影响最大。同时也发现,学徒是否愿意留在企业与企业培训任务安排密切相关。具体来看:工作任务安排中让学徒明白“工作意义和价值”、赋予学徒“充分的自主性”,以及“复杂任务”的适当安排;工作氛围中注意“企业激励”、“同伴支持”;以及师傅在指导方法上的“思路引导”对学徒留任意愿具有联合解释力。其中,“角色明晰”,让学徒“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影响最大。最后,通过对上述结论的分析,本研究认为中国情境下现代学徒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1)在学校层面,通过明确的学徒选拔制度、灵活的课程制度以及协调的管理制度,破解试点中因学习地点交替带来的诸多不一致问题;(2)在区域层面,建立区域审查制度破解学徒培养质量的管理问题,通过企业间协商制度的构建避免企业集体行动困境,同时完善现有财政投入政策,纠正部分企业以“学徒制”为名、不当获取财政补贴的投机行为;(3)在国家层面,通过建立协调性劳动力市场、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完善的导师制度以及打通学徒升学通路,破解试点中学徒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间过渡不畅、学徒留任意愿不强,以及学徒培训质量难以衡量等问题。

罗燚[9](2019)在《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提出2006年,为了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与挑战,提升教育质量,欧盟在教育与培训领域大力实施终身学习战略,提出了《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将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正式更替为“核心素养”。其中心理念是使全体欧洲公民具有终身学习力,从而促进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的理想。该框架为欧盟多数国家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撑,引发了一系列教学创新实践,并推动了相应的教育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评价项目的实施,大力提高了成员国基础教育质量。目前,我国也正在推行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和相应学科课程标准也已发布,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尚处于探索阶段,涉及到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培养问题急需解决。欧盟核心素养框架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在欧洲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丰硕,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动因、培养理念、培养计划、具体培养操作、培养经验、问题与趋势做具体的分析与阐释,并基于此总结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启示。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关键能力培养理论的发展演变、欧盟宏观教育发展政策、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走向、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需求等四个角度系统分析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出的背景;第二部分论述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内容,主要从欧盟和成员国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具体改革政策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举措,围绕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和相关保障措施展开;第四部分结合其培养成效的相关材料证据,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监测体系和合作机制等方面系统阐述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第五部分从政策内容、素养评价、教师专业培训和学生基本素养等方面对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并探寻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第六部分为启示和借鉴:启示部分主要是探索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的一般性指导意义;借鉴部分通过对我国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分析,探寻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价值,探索我国核心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吴淑芳[10](2019)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工科学生能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家发展进程中,不断对工科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既有认知层面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也有实践层面回归工程倾向的要求,更有情感价值观层面的综合性要求。本文选择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研究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认知、行为、情感不同层面,能够从每个细分层面上探讨认识工科学生能力。在此研究框架下,论文采用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科学生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论文梳理了中外工科学生能力发展历程,从大学人才培养和认证标准的角度,对工科学生能力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工科学生能力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共性:认知层面上,既要求具有扎实的核心专业知识,也要求具备一定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行为层面上,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转化为实践成果,强调能力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情感层面上,强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行业、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然后,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构建了工科学生能力分析框架。具体做法是引入专业维度、教育维度、环境维度,参照不同维度对工科学生能力认知、行为、情感层面的影响,筛选现有标准中的能力要素,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科学生能力框架。最后,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依照工科学生能力框架,进行问卷设计,发放并且回收了 361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问卷主要从支撑工科学生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学生能力发展现状两个角度进行设计。从统计数据来看,工科学生能力总体得分较高,但是依然存有进步空间。具体而言,在认知层面上,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需要提升;在行为层面上,学生需要被推动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让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情感层面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应该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二、比利时佛兰德(Flanders)高教改革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利时佛兰德(Flanders)高教改革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竞技体育
        2.1.2 模式
        2.1.3 发展模式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2.2 耗散结构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3.2.1 发展成就
        3.2.2 现实问题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创新发展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模原则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Autonomy”的语义与译语
        三、学校自主权、学校自治和办学自主权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四、论文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二、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注教育分权改革的探讨
        二、关注校本管理改革的探讨
        三、关注学校效能提升的探讨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注校长负责制的探讨
        二、关注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
        三、关注政府职能转变的探讨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第三章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和评估
    第一节 TALIS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一、TALIS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二、TALIS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分析
        三、TALIS2018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第二节 PISA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一、PISA测评的内容与方法
        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第三节 SABER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一、SABER评估的工具与方法
        二、SABER-SAA在各国的评估实践案例
        三、SABER对上海校长办学自主权的评估发现
    第四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的启示
第四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实证调查
    第一节 实证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一、问卷设计
    第二节 样本分布与工具有效性分析
        一、样本数据准备
        二、样本属性分布
        三、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数据概览
        一、校长办学自主权在性别上的数据概览
        二、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年龄段上的数据概览
        三、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职位上的数据概览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副校长分管上的数据概览
        五、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学历上的数据概览
        六、校长办学自主权在任职总年限段上的数据概览
        七、校长自主权在学段类型上的数据概览
        八、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行政区属性上的数据概览
第五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校长办学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差异比较
        一、“学校形象”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二、“发展规划”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三、“组织领导”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四、“人事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五、“财物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六、“学生德育”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七、“课程建设”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八、“教学实施”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九、“教师发展”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十、“教育科研”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第二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性别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性别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性别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性别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性别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性别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性别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性别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年龄段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年龄段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年龄段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年龄段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年龄段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年龄段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年龄段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年龄段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年龄段差异
    第四节 副校长自主权分管职能差异
        一、在“学生德育”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二、在“课程建设”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三、在“教学实施”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第五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历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历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历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历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历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历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历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历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历差异
    第六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第七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段类型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第八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行政区属性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扩大校长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
        二、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
        三、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
        四、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布
        五、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
第二节 思考和建议
    一、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
    二、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
    三、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实证调查样本代表性存在不足
    二、实证调查数据与国际数据的对接存在不足
    三、访谈数据运用和学校案例分析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可持续发展目标4-高等教育灵活学习途径政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Searching and Reading Relative Parallel Texts
        2.1.2 Preparing Translation Tools
        2.1.3 Drawing up the Term Table
        2.1.4 Select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1.5 Making Translation Plan
    2.2 Draft Translation
    2.3 Post Translation Editing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eer Reviews
        2.3.3 Tutor’s Evalu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Mod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3.1.1 Meaning Shift of Familiar Words in Educational Terminology
        3.1.2 Differentiation in Translation of Synonyms
        3.1.3 Vocabulary Level Shift of Translated Terms
    3.2 Conformity to the Expression Habits in Target Language
        3.2.1 Addition of Words
        3.2.2 Conversion of Nouns into Verbs
        3.2.3 Conversion of Passive Voice
    3.3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intensive Sentences
        3.3.1 Reposition of Parentheses in Translation
        3.3.2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oordinate Phrases
    3.4 Explicitation of Hidden Logicality
    3.5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 Definitions
        3.5.1 Addition of Punctuations
        3.5.2 Addition of footnotes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Problems to Be Solved
    4.2 Experiences Gained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Not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Term Table
Appendix Ⅳ A Table of Translation Process
Acknowledgements

(4)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主语汉译 ——以Belgium: 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概述
    1.1 任务介绍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3.1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介绍
    3.2 国外研究
    3.3 国内研究
第四章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语主语汉译中的应用
    4.1 层次转换
    4.2 范畴转换
        4.2.1 结构转换
        4.2.1.1 被动句主语的转换
        4.2.1.2 主语向其他句子成分的转换
        4.2.1.3 主语内部结构转换
        4.2.1.4 主语显着与主题显着的转换
        4.2.1.5 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的转换
        4.2.1.6 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的转换
        4.2.2 单位转换
        4.2.3 类别转换
        4.2.4 系统内转换
第五章 实践总结
    5.1 翻译方法总结
    5.2 感悟与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杭州市城市创新空间分布与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城市创新空间研究综述
    2.1 创新的起源和发展
    2.2 创新空间研究的进展
    2.3 小结
3 城市创新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3.1 演化理论
    3.2 复杂性理论
    3.3 空间理论
    3.4 行动者网络理论
    3.5 理论适宜性评析与耦合
    3.6 小结
4 城市创新空间的构成
    4.1 城市创新空间的知识系统
    4.2 城市创新空间的创新系统
    4.3 城市创新空间的形式系统
    4.4 小结
5 城市创新空间的空间特征
    5.1 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认知特征
    5.2 城市创新空间的本体特征
    5.3 小结
6 城市创新空间演化的机制研究
    6.1 城市创新空间演化系统研究
    6.2 城市创新空间演化案例研究
    6.3 城市创新空间演化的机制
    6.4 小结
7 杭州市城市创新空间分布研究
    7.1 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与研究范围界定
    7.2 杭州市创新群体的空间分布
    7.3 杭州市创新构想空间分布
    7.4 杭州市创新空间分布特征
    7.5 城市创新空间中的群体及其在空间演化中的作用
    7.6 小结
8 杭州市城市创新空间分布与演化机制解析
    8.1 科学技术创新空间演化机制
    8.2 文化创意创新空间的演化机制
    8.3 杭州市创新空间分布与演化机制的讨论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城市创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的总结
    9.2 城市创新空间演化机制研究中的发现
    9.3 建设创新城市的建议
    9.4 本文的创新点
    9.5 存在的不足
    9.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女性的成长与升华:《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设立及叙事者
    一、《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设立背景
        (一)经济环境:报刊业竞争加剧
        (二)政治环境:妇女参政运动进入历史新阶段
        (三)文化环境:传统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范开始改变
    二、作为叙事者的伦敦新闻画报与素描有限公司
        (一)对成为“后世的权威性史料参考”的追求
        (二)对传统艺术惯例影响下“纯洁性”的追求
第二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语图叙事文本
    一、“女性与战争”专栏的文章
        (一)介绍各类战时女性组织
        (二)表现女性对战争的贡献
        (三)反驳传统性别观念
    二、“女性与战争”专栏的图像
        (一)国内生产及公共服务类图像
        (二)战争工作类图像
        (三)王室活动类图像
        (四)消遣和休息类图像
第三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语图叙事方式
    一、语言文本建构战时女性形象
        (一)评价性隐喻暗示女性力量
        (二)宏大叙事文本阐释女性角色转变
        (三)全知叙事视角彰显女性自我意识
    二、图像文本挑战传统领域分离思想
        (一)系列化图像全面展示女性战时工作
        (二)多重视觉符号刻画女性新身份
    三、语图互文拆解主流社会的性别偏见
        (一)图中增文建立女性社会参与语境
        (二)文溢于图建构女性援助战争的话语空间
第四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语图叙事效果
    一、建构女性对战争贡献的媒介舆论助力妇女选举权的获得
        (一)引用政治家对女性的评价推动政府阻碍妇女选举权改革因素的消解
        (二)展现妇女就业性质的质变瓦解反妇女选举权者的观点
    二、引导社会对女性参与工作合法性的认同助推女性角色变革
        (一)展示英国女性广泛就业建构女性参与工作的合法性
        (二)为妇女战后继续工作发声助推女性角色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7)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概述
    3.1 智慧专业化概念
    3.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理论
    3.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实践
4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
    4.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产业选择与测度
    4.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发展水平的实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5.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模型构建
    5.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研究假设
    5.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类型格局
    6.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模型构建
    6.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实证结果
    6.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时空演化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
    7.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模型构建
    7.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实证结果
    7.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格局预测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政策启示
    8.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的政策启示
    8.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的政策启示
    8.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的政策启示
    8.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启示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附录3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测度一览表

(8)中国情境下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现代学徒制
        二、制度与制度基础
        三、中国情境
    第三节 文献评析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念研究
        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研究
        三、现代学徒制的构建路径研究
        四、制度理论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可能有的创新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结构:制度主义视角
    第一节 制度主义方法论的观点与主张
        一、制度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二、制度主义理论化的发展路向
        三、制度分析的逻辑
    第二节 作为一种制度模式的学徒制
        一、非正式约束下的家庭内部互动
        二、正式规制下学徒制的功能转向及互动模式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属性及结构特征
        一、学徒制度的解体与重构
        二、现代学徒制的结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
        一、案例国家选择的说明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
        三、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
        四、美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
        五、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
    第二节 影响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积极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有效供给的前提
        二、个体积极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关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学徒制构建的本土化实践
    第一节 本土化构建的分析框架:基于文本的考察
        一、文本分析的逻辑
        二、制度文本分析的架构与设计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构建的中国情境
        一、产学合作已有多年积淀
        二、学校职业教育存在“多面性”
        三、经济运行模式市场化
        四、市场协调缺乏明显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构建的制度安排及其结构特征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建构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制度安排
        三、现代学徒制的制度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合作执行机构及其行动者视角下的现代学徒制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及设计
        二、访谈的具体实施
        三、访谈结果内容分析
    第二节 学徒视角下的现代学徒制
        一、现代学徒制实施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度量
        二、现代学徒制度实施效应评估工具的编制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四、数据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现实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第一节 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现实困境
        一、参与主体间利害关系亟待协调
        二、可信承诺关系难以达成
        三、培训质量监管乏力
        四、学徒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间的过渡缺乏制度匹配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以学徒承诺为起点,规范培训安排
        二、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强调技能资格认证
        三、以制度建设为落脚点,强调规则系统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情境下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学校层面的制度构建
        一、明确的选拔制度:现代学徒制的起点
        二、灵活的课程制度:现代学徒制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有效的学徒管理:现代学徒制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区域层面的制度构建
        一、区域审查制度:质量控制的重要抓手
        二、企业间协商制度:避免集体行动困境的有效路径
        三、积极稳妥的财政政策:激励企业有序参与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国家层面的制度构建
        一、协调性劳动力市场: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前提
        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三、完善的导师制度: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组成
        四、畅通的学徒升学路径:现代学徒制的有力支撑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案
一、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基础
    (一)关键能力培养理论的持续发展
    (二)宏观教育发展政策的坚实保障
    (三)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走向
    (四)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需求
二、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内容
    (一)培养目标
    (二)政策计划
三、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路径
    (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体,统领学校课程实施
    (二)以素养发展为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三)以多样化评价为关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体系,提高师生素养水平
    (五)以多方机构组织为支撑,保障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四、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经验
    (一)学生能力培养为着力,适应21世纪社会生存
    (二)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了“四位一体”基本模式
    (三)基于循证的监测体系为辅,保障了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灵活开放的教育合作关系,搭建了多方资源共享平台
五、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
    (二)欧盟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发展趋势
六、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和借鉴
    (一)启示
    (二)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情况

(10)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工科学生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认知层面:完备的专业知识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二) 行为层面:落实于实践,回归到工程
        (三) 情感层面:多元价值倾向与重视程度提升
    三、概念界定
        (一) 工程教育
        (二) 高等工程教育
        (三) 工科学生能力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高校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国外高校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一) 美国高校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历史沿革
        (二) 英国高校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历史沿革
        (三) 国外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二、国内高校工科学生能力标准与培养研究
        (一) 国内高校工科学生能力发展的国家目标和标准
        (二) 国内高校工科学生能力现状——以三所大学为例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国内外工科学生能力比较分析
        (一) 认知层面
        (二) 行为层面
        (三) 情感层面
第三章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工科学生能力的体系构建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的工科学生能力的考量维度
        (一) 专业维度
        (二) 教育维度
        (三) 环境维度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的工科学生能力构建的方法与原则
        (一) 构建方法
        (二) 构建原则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工科学生能力框架的建构
        (一) 认知层面的工科学生能力框架
        (二) 行为层面的工科学生能力框架
        (三) 情感层面的工科学生能力框架
第四章 E大学工科学生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一、E大学工科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历程
        (一) E大学工科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E大学工科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目标
    二、E大学工科学生能力调查问卷
        (一) 问卷设计
        (二) 问卷结构
    三、E大学问卷调查信度、效度分析
    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数据描述分析
        (一) 调查对象分布
        (二) 学生能力发展过程的三维度分析
        (三) 工科学生能力的学生自我评价分析
    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数据方差分析
        (一) 认知层面上三变量的方差分析
        (二) 行为层面上三变量的方差分析
        (三) 情感层面上三变量的方差分析
    六、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一) 工科学生的教育应平衡而全面
        (二) 学生能力提高要贯穿全过程
        (三) 重视学生群体差异
参考文献
附录 工科学生能力培养及现状问卷调查
致谢
附件

四、比利时佛兰德(Flanders)高教改革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D]. 陈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可持续发展目标4-高等教育灵活学习途径政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群.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主语汉译 ——以Belgium: From the Roman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汉译为例[D]. 杜荣彪. 山西大学, 2020(01)
  • [5]杭州市城市创新空间分布与演化机制研究[D]. 龚嘉佳. 浙江大学, 2020(01)
  • [6]女性的成长与升华:《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研究[D]. 何雨佳.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D]. 王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中国情境下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研究[D]. 吴学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欧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罗燚. 西南大学, 2019(12)
  • [10]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工科学生能力研究[D]. 吴淑芳.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比利时法兰德斯高等教育改革概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