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方法新进展

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方法新进展

一、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方法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盟盟[1](2021)在《Er,Cr:YSGG激光用于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性地评估Er,Cr:YSGG激光(erbium,chromium,yttrium s candium gallium garnet laser)对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非手术治疗后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探诊深度(p robing depth,PD)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临床疗效,为Er,Cr:YSGG激光在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检索国内外关于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检索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Pubmed,Cochrane图书馆,OVID,Science Direct,Medline,Embase。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研究、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本Meta分析共纳入16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RCTs)。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s,WMD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用于合并计算PD的减少,CAL的增加和VAS。基于卡方值的Q检验用于检验异质性。Begg秩相关检验用于检验发表偏倚。通过考察单项研究对总合并效应量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Meta回归分析探索各研究间异质性的来源。本Meta分析采用STATA(version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6篇关于Er,Cr:YSGG激光用于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RCT,包括8项自身半口对照研究(Split-mouth RCT)和8项平行试验(Parallel-arm RCT),共纳入受试者606名,其中11项研究试验组干预措施为Er,Cr:YSGG激光辅助SRP,5项研究试验组干预措施为Er,Cr:YSGG单独治疗。2.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随访1个月的PD变化量共纳入4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SRP单独疗法(WMD=-0.35,95%CI[-0.63,-0.07],P=0.013)。3.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的PD变化量共纳入14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SRP单独疗法(WMD=-0.342,95%CI[-0.552,-0.132],P=0.001)。4.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的CAL变化量共纳入12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SRP单独疗法(WMD=-0.17,95%CI[-0.31,0.03],P=0.017)。5.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治疗后即刻VAS值共纳入7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后患者主观疼痛值显着低于SRP单独疗法(WMD=-2.395,95%CI[-3.327,-1.464],P=0.000)。6.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和SRP单独疗法相比,两组间随访6个月的PD减少量和CAL增加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Begg检验的结果显示:本研究中不同随访时期的所有观察指标的Meta分析均不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可靠。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SRP相比,Er,Cr:YSGG激光辅助/替代SRP疗法短期内更有效地改善PD和CAL水平,且治疗产生的痛感更轻微。

宋文成,袁正林,唐清明[2](2021)在《含氟粘接剂的口腔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粘接剂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治疗,在修复牙体组织缺损,维持正常的牙齿形态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口腔领域常用的非含氟粘接剂缺乏有效的抗龋性能,易产生继发龋,失败率高,远期效果差。而氟化物与粘接剂的混合制作能够在不影响材料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赋予粘接剂一定的抗菌性能和促牙体硬组织再矿化性能,在口腔修复和龋病防治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本文将聚焦于口腔常用防龋粘接剂分类、含氟粘接剂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及其物理化学性能、防龋机制、研究局限和展望几个方面,以此来阐述含氟粘接剂在口腔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

程刚,王留宏,杨惠,娄新田,王一霖[3](2020)在《氯己定联合机械清创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SF-36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氯己定联合机械清创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0例。2组患者均采用机械清创术进行治疗,联合组在机械清创术后使用氯己定漱口液含漱。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菌斑生物膜不同层面平均活性、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探诊后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cation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AL)进行评价,并使用SF-36评分量表、VAS视觉疼痛评分法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评定治疗效果及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菌斑生物膜不同层面平均活性、m PLI、m SBI、AL、PPD、BOP、VAS、SF-36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菌斑生物膜不同层面平均活性、m PLI、m SBI、AL、PPD、BOP、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己定联合机械清创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着,可有效抑制菌斑生物膜活性,抑制菌斑形成,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赵霞[4](2020)在《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纳米技术,选用含亲水端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mPEG-PDLLA)共聚物为载体,装载天然药物法尼醇(Farnesol),构建水溶性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产酸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作用,为研发天然无毒副作用的口腔防龋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用mPEG-PDLLA包载Farnesol,制作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确定色谱条件,验证其对Farnesol专属性并检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检测其粒径,聚合物分散性系数(PDI),以及Zeta电位三项指标,进一步考察其稳定性,水溶性,体外释放行为。2.采用菌落计数法比较相同浓度的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与游离Farnesol的抑菌效果。3.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抑菌效果比较。将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分为4组,A组:100μmol/L、B组:200μmol/L;C组:400μmol/L,D组(空白对照组):0μmol/L。通过菌落计数检测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游离状态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评价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形态的影响;选用正畸减数拔除的前磨牙,制作釉质切片标本,观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pH测试仪检测药物处理后菌悬液pH值,观察Farnesol/mPEG-PDLLA胶束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的抑制作用。结果:1.经HPLC分析测定Farnesol专属性好。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载药量为(8.3±0.5)%,包封率为(46.89±1.1)%,粒径为(19.78±0.21)nm,Zeta电势为(-12.2±0.4)mV,PDI为(0.089±0.04)。各项指数呈正态分布。2.透射电镜下观察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粒径均匀,外观呈圆形,分散性好。3.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在12 h释放约70%,48 h内仍呈现缓控释放状态;其水溶液在10 h粒径无聚集现象,冻干粉在4℃下放置2个月,各项指数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较好。4.相同浓度下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抑菌作用较游离Farnesol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0、200、400μmol/L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游离状态下变形链球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400μmol/L范围内,变形链球菌的生长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6.随药物浓度升高,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破坏严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400μmol/L实验组生物膜几乎不能形成。7.24 h、48 h、72 h实验组上清液钙离子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浓度越高,钙离子浓度就越低,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8.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72h后的各组菌悬液pH值分别为:6.38,6.68,6.89,5.57,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实验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随着浓度的升高pH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可降低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能力。结论:1.利用纳米技术,选用含亲水端mPEG-PDLLA共聚物为载体,装载天然疏水性药物Farnesol,成功制备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药物。解决Farnesol水溶性问题,克服游离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且该胶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释性。2.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可抑制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形成、抑制细菌产酸及牙釉质脱矿,且同等浓度下,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游离Farnesol明显。本研究对龋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齐城成[5](2020)在《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及诊治经验,为疾病出现黄腻苔或白腻苔的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2、探究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3、探究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4、探究泄泻病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舌面菌群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中医古籍、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筛选与黄腻苔、白腻苔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并总结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及诊治经验。2、在第五版《中华医典》正文中检索“黄腻”,在检索结果中筛选中成药。对中成药进行方名和组成等数据的提取,然后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将整理后的数据插入到Access中进行交叉表查询。再把查询的结果导入Weka中进行关联数据分析,将得到的数据导入到Cyto Scape中进行可视化处理。3、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白腻”,在检索结果中筛选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的方剂,进行方名和组成等数据的提取,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后,将数据插入到Access中进行交叉表查询。将查询的结果导入Weka中进行关联数据分析,将得到的关联数据导入到Cyto Scape中进行可视化处理。4、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江西省中医院消化科由2位有经验的中医师采用盲法观察泄泻患者的舌象,填写舌象信息判读量表;抽选诊断一致性程度较高的60名黄腻苔患者,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黄腻苔组(H组);抽选诊断一致性程度较高的60名白腻苔患者,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白腻苔组(B组);同期对江西中医药大学60名健康的在校学生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正常舌苔组(Z组)。用DNA提取试剂盒对舌苔样本进行DNA提取后,用Illumina Miseq 600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除选中的中医古籍外,最终选取有关黄腻苔的论文19篇,发现黄腻苔除可由湿热引起外,还可由饮热并重、痰热、食滞、阳虚、表邪入里、伤暑和湿温等导致;黄腻苔可出现于干咳、中风病急性期、脾胃病、肝病、肾病和郁证等疾病过程中;治法涉及清热、温补、通腑、表里双解、消食导滞、健脾祛湿和分清泌浊等。除部分中医古籍外,最终选取有关白腻苔的论文11篇,发现白腻苔可由痰湿、湿重于热、饮重于热、表证、肺寒、邪居中焦和湿温等导致;白腻苔可出现于心脑疾病、肾病、脾胃病、湿疹和青春痘等疾病过程中;治法涉及健脾燥湿、运湿化痰、涤痰开窍、健脾益气、化浊解毒和针刺等。2、在《中华医典》中共查询到54个中成药,用Excel共整理出362条数据。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应用最多的药物是黄芩、黄连、大黄等清热药,用药类型最多的是清热药,其次是利水渗湿药。3、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共查询到59个方剂,用Excel共整理出502条数据。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应用最多的是半夏、茯苓、陈皮、厚朴等药,用药类型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清热药。4、经过质检和筛选黄腻苔组得到40份优质序列,白腻苔组得到40份优质序列,正常舌苔组也得到40份优质序列,共计120份。全部样本的平均序列读长为423.49bp,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后菌群确定分属于19个门,37个纲,97个目,166个科,326个属,613个种,903个OTUs。三组样本在门水平上有6种类似的优势菌群,即: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atescibacteria。虽然三组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类似,但每种菌群的所占比例有所不同,H组占比前四的是:Bacteroidetes(31.90%)、Firmicutes(26.19%)、Proteobacteria(22.71%)、Actinobacteria(9.01%);B组占比前四的是:Firmicutes(27.84%)、Proteobacteria(27.08%)、Bacteroidetes(26.49%)、Fusobacteria(9.40%);Z组占比前四的是:Bacteroidetes(33.57%)、Firmicutes(26.18%)、Proteobacteria(24.27%)、Fusobacteria(8.17%)。并且在门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a、Tenericutes、Acidobacteri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etes上存在差异。在纲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ia、Gracilibacteri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Actinobacteria、Oxyphot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ia上存在差异。在目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ales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asteurellales、Chloroplast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ales、Pasteurellales、Flavobacteriales、Bacillales上存在差异。在科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Prevotellaceae、Fusobacteriaceae、Porphyromonadaceae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asteurellaceae、Porphyromonadaceae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ceae、Pasteurellaceae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Prevotella_7、Fusobacterium、Porphyromonas、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Haemophilus、Porphyromonas、Prevotella_6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_7、Haemophilus、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在种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uncultured_bacterium_g_Porphyromonas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Haemophilus_parainfluenzae_T3T1、uncultured_bacterium_g_Porphyromonas、Prevotella_pallens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_melaninogenica_ATCC_25845、Haemophilus_parainfluenzae_T3T1、uncultured_Bacteroidetes_bacterium_g_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结论:1、腻苔中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都很复杂,涉及病种繁多,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临床当悉心辨析,合理施治。2、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最多的药物配伍大致分为四类,即清热药中的黄芩、黄连、大黄;行气药中的木香、陈皮、槟榔;祛痰药中的半夏和补血药中的当归之间的组合。3、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最多的药物配伍大致分为六类,即补虚药中的人参、白术、甘草、当归;行气药中的木香、陈皮;祛痰药中的半夏;活血化瘀药中的川芎;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和化湿药中的厚朴之间的组合。4、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可能是导致黄腻苔形成的关键菌种;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可能是导致白腻苔形成的关键菌种;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可能是区别黄腻苔和白腻苔的关键菌种。

袁曦玉[6](2020)在《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生长、产酸、产糖及黏附的作用。方法:(1)通过微孔板法测定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单菌最小抑菌浓度,涂布平板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2)通过微量滴定板法测定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生物膜最低形成抑制浓度、生物膜最低清除浓度、最低清除已形成生物膜浓度;(3)通过ΔpH值法测定2倍最小抑菌浓度、生物膜最低清除浓度及以下三个浓度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产酸能力的作用,苯酚硫酸法测定2倍最小抑菌浓度、生物膜最低清除浓度及以下三个浓度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产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能力的作用,玻壁法测定2倍最小抑菌浓度及以下三个浓度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黏附能力的作用;结果:(1)新疆软紫草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黏性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g/L、4g/L、1g/L、2g/L、4g/L、1g/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8g/L、8g/L、4g/L、4g/L、8g/L、4g/L;(2)新疆软紫草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黏性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的生物膜最低形成抑制浓度分别为4g/L、4g/L、2g/L、2g/L、4g/L、2g/L;生物膜最低清除浓度分别为16g/L、16g/L、8g/L、16g/L、16g/L、8g/L;最低清除已形成生物膜浓度分别为8g/L、16g/L、8g/L、8g/L、8g/L、8g/L;(3)2倍最小抑菌浓度,生物膜最低清除浓度及以下三个浓度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产酸、产水不溶性多糖及黏附能力均有抑制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的生长、产酸、产糖及黏附均有抑制作用。

张婉婷[7](2016)在《喀什市35岁维吾尔族儿童菌斑生物膜中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的致龋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新疆喀什市35岁儿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中白色念珠菌的分布与低龄儿童龋病的相关性,及白色念珠菌的基因多态性与致龋能力的相关关系,为阐明白色念珠菌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为新疆喀什市35岁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经过分离纯化鉴定的白色念珠菌菌株进行25SrDNA-PCR法基因分型;检测白色念珠菌的产酸耐酸及黏附能力、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及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SAP1,2,3,4,5在维吾尔族龋病组与无龋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1)白色念珠菌与低龄儿童龋病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维吾尔族与汉族有龋儿童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均以A型为主导,维吾尔族无龋组以C型为主导;3)白色念珠菌的产酸耐酸能力有龋组大于无龋组(P=0.004)。在PH值为4.0和4.5时,有龋组的产酸耐酸能力较无龋组强(P<0.05);4)低龄儿童龋病组白色念珠菌玻壁黏附比率高于无龋组(P=0.02);5)全部白色念珠菌菌株均表现为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且有龋组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水平高于无龋组(P=0.000;P=0.000)。有龋组的SAP2和SAP5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无龋组(P=0.000,P=0.001);6)析因分析得到在葡萄糖浓度为0.1mol/L时有龋组与无龋组中三种基因型白色念珠菌产酸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组P=0.020,基因型P=0.019),有龋组中A>C>B,无龋组中B>A>C。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的SAP2在有龋与无龋组中的表达有差异(分组P=0.001,基因型P=0.020),SAP2在有龋组中A>B>C;在无龋组中B>A>C。结论:1)低龄儿童龋病组白色念珠菌较无龋组具有更强的产酸耐酸能力;2)白色念珠菌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及SAP2,SAP5的高表达可能与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白色念珠菌与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A型基因携带者可能更易患龋,不同基因型致龋能力不同,可能由于宿主环境的不同使得白色念珠菌出现了选择性生长,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李娜[8](2013)在《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龋病是一种口腔内多因素疾病,其发生的先决条件是细菌的存在。口腔内的主要致龋菌为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其次为乳杆菌和放线菌属。其中变异链球菌与龋病的发生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在菌斑生物膜形成的早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没有致龋菌的存在,龋病就不会发生,且致龋又必须依赖于菌斑生物膜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因此,控制菌斑的形成、抑制变异链球菌等致龋菌的生长繁殖是防治龋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在口腔领域内公认的抗菌能力较强的药物有氯已定、氟化物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长期使用会引起口腔菌群紊乱,味苦、着色等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使用安全并能有效调理口腔生态平衡的天然防龋药物已成为龋病防治的研究重点。许多中草药如黄柏、黄连、金银花、鱼腥草、五倍子等均有一定的抗菌性能,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五倍子(Galla Chinensis,GCE)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上寄生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虫寄生而形成,其用药历史悠久,主要成分为单宁酸(tannic acid),亦称鞣酸,具有抗菌、抗氧化、收敛止血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口腔领域的应用中五倍子可抑制致龋菌、促进釉质再矿化以及对牙周炎的防治等作用,但五倍子的有效成分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的作用研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测定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并观察其在剪切力作用下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对牙体硬组织、牙科材料表面及其粘接界面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其进一步在口腔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提示其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防龋药物应用于临床。1.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体外研究本实验通过测定五倍子单宁酸及氯已定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参照所测结果设定五倍子单宁酸组在后续实验中浓度分别为8mg/ml和16mg/ml;对照组采用0.2%洗必泰(CHX)即常用漱口水浓度。还测定了各组在特定作用时间上的杀菌曲线,结果显示16mg/ml五倍子单宁酸具有接近于0.2%洗必泰的瞬时杀菌效果。利用微流体系统培养在0.8dyne剪切力作用下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观察各实验组对早期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是否有影响,结果为0.2%洗必泰组和8mg/ml、16mg/ml五倍子单宁酸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形成完整的菌斑生物膜,洗必泰组视野内基本为散在的死菌存在,五倍子组只可观察到少量散在的死菌和活菌;但两者在抑制早期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上具有一致的作用。2.五倍子单宁酸对牙体硬组织、牙科材料表面及其界面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首先通过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在牙釉质、牙本质上各实验组对变异链球菌的作用研究;其次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在树脂、玻璃离子和全瓷表面上各实验组处理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活菌百分比;以及利用电镜对树脂与牙本质粘接界面处进行各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五倍子单宁酸组在牙釉质牙本质及界面处均未形成菌斑生物膜,并可观察到变异链球菌形态有一定的变化;激光共聚焦观察各材料表面活菌死菌比例,统计分析后三种材料的各实验组活菌百分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同一实验组三种材料之间比较尚无统计学差异。

连冰洁[9](2012)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及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差异,以及其黏附相关基因spaP-a,spaP-c,spaP-pv和糖代谢相关基因gtfB,gtfC,Srv+遗传多态性的比较,探讨高龋和无龋儿童致龋能力差异的相关机制。方法:1.利用酶标仪检测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形链球菌在牛心脑浸粉液体培养基中对玻壁的黏附情况。2.分别对高黏附组和低黏附组变链菌表面蛋白A区、PV区、C末端编码基因spaP-a,spaP-c,spaP-pv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AluⅠ酶切分型,利用PCR-RFLP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3.采用蒽酮法测定高龋组与无龋组变链菌在生物膜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的量。4.对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较高组和较低组变链菌葡萄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gtfB、gtfC,以及表面蛋白可变区V区编码基因SrV+,经限制性内切酶BsrⅠ、SsPⅠ、DdeⅠ进行酶切分型,利用PCR-RFLP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高龋组变链菌玻壁黏附比率平均为(33.928.79)%,高于无龋组(27.5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spaP-a经HaeⅢ酶切后出现两种基因型,且在不同黏附力菌株间的分布不同(P<0.05)。spaP-c,spaP-pv经AluⅠ酶切后均表现为同一基因型。3.高龋组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平均为0.33330.0479mg/ml,高于无龋组0.23560.0507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龋及无龋组变链菌临床菌株生物膜状态下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为0.33110.0576mg/ml高于水溶性葡聚糖量0.25780.0632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gtfB、gtfC经BsrⅠ和SsPⅠ酶切后分别表现出三种和两种基因型,gtfB在WIG合成量较高和较低的菌株中分布不同(P<0.05);SrV+经DdeⅠ后出现四种基因型,且四种基因型在两组菌株的构成情况不同(P<0.05)。测序证实spaP-a、gtfB、SrV+基因的特异性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基因多态性。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黏附及合成胞外多糖能力不同,spaP-a、gtfB、SrV+表现出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两组变链菌黏附能力与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为进一步研究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致龋性差异的机制奠定基础。

武狄聪[10](2011)在《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文中认为龋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最常见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本课题组提出龋病的微生物连续流动态假说理论,前期临床研究显示部分公认致龋菌检出率和数量与龋病易感性不存在正相关关系,龋病发生可能是菌斑中多种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支持菌斑生态假说和“核心微生物组”概念,尚需探索多个致龋毒力因子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变化,以及公认致龋菌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动态演替。这种纵向研究在临床上难以进行实施,只能通过动物模型得以实现。目的:本实验纵向研究Wistar大鼠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粘附、产酸、耐酸致龋毒力因子基因spaP、gtfB、Idh、F-ATPase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变化,观察菌斑中公认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口腔链球菌、乳酸杆菌在龋病启动和进展过程中的变迁,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全面系统评价生物膜中微生物与龋病发生的关系,进一步为菌斑生态假说和连续流假说提供依据。方法:18天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B、C致龋平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其中致龋组喂养致龋饲料2000#及5%葡萄糖水;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每周采集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混合菌斑DNA和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毒力因子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变异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鼠龄90天时,处死大鼠,取上下颌骨标本,进行龋损评定。结果:①龋病启动阶段,各实验组spaP基因表达逐渐增高,至第5周龋损出现后,spaP基因表达开始下调,致龋组spaP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tfB、Idh、F-ATPase基因表达呈持续上升趋势(P<0.05或P<0.01),致龋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变异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乳酸杆菌在所有样本中均可检出。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随着龋病的发生检出逐渐增多(P<0.05或P<0.01),而乳酸杆菌和口腔链球菌则数量减少(P<0.05或P<0.01)。结论:菌斑中微生物PAc粘附毒力可能作用于龋病的启动阶段,在龋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持久发挥GTF粘附、LDH产酸和F-ATPase耐酸毒力。动物模型纵向研究中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数量结构与龋病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二、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方法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方法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Er,Cr:YSGG激光用于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纳入研究中治疗前后患牙PD和CAL值
综述Er,Cr:YSGG激光用于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含氟粘接剂的口腔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常用防龋粘接剂的分类
2 含氟粘接剂在口腔领域的应用
3 含氟粘接剂的物理化学性能
4 含氟粘接剂作用机制
5 含氟防龋粘接剂的局限和展望

(3)氯己定联合机械清创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SF-36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牙菌斑生物膜不同层面平均活性检测
        1.2.3 牙周指标评价
        1.2.4 疼痛、生活质量评分
        1.2.5 治疗效果评定
        1.2.6 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菌斑生物膜不同层面平均活性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 PLI、m SBI、AL、PPD、BOP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SF-36评分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5 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4)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结果
        1.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水溶性
        2.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含量方法的验证与检测
        3.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
        4.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载药量及包封率
        5.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稳定性
        6.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体外缓释
        7.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微观形态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试剂
        2.实验方法
        3.统计与分析
    结果
        1.变形链球菌革兰氏染色
        2.相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与游离Farnesol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3.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4.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5.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后菌悬液p H值
        6.不同浓度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处理后上清液钙离子浓度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黄腻苔病因病机及诊治经验
    1.1 黄腻苔的病因病机
        1.1.1 湿热和饮热并重
        1.1.2 痰热和食滞
        1.1.3 阳虚、湿温和伤暑
        1.1.4 表邪入里和湿热瘟疫
    1.2 黄腻苔的诊治经验
        1.2.1 肺系疾病
        1.2.2 脑系疾病
        1.2.3 脾胃疾病
        1.2.4 肝系疾病
        1.2.5 肾系疾病
    1.3 小结
2 白腻苔病因病机与诊治经验
    2.1 白腻苔的病因病机
        2.1.1 湿蕴和痰滞
        2.1.2 湿重于热和饮重于热
        2.1.3 表证、肺寒和邪居中焦
        2.1.4 湿温、暑温和疫疬
    2.2 白腻苔的诊治经验
        2.2.1 心脑疾病
        2.2.2 肾系疾病
        2.2.3 肺系疾病
        2.2.4 脾胃疾病
        2.2.5 湿疹与青春痘
    2.3 白腻苔的案例举隅
    2.4 小结
3 中成药治疗病证出现黄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
    3.1 舌苔文献检索
        3.1.1 舌苔文献的来源
        3.1.2 检索方法与结果
    3.2 交叉表的查询
        3.2.1 数据的整理
        3.2.2 Access查询
    3.3 关联数据挖掘
        3.3.1 数据挖掘的方法
        3.3.2 数据挖掘的步骤
    3.4 可视化的分析
        3.4.1 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3.4.2 数据可视化的步骤
    3.5 小结
4 方剂治疗病证出现白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
    4.1 舌苔文献检索
        4.1.1 舌苔文献的来源
        4.1.2 检索方法与结果
    4.2 交叉表的查询
        4.2.1 数据的整理
        4.2.2 Access查询
    4.3 关联数据挖掘
        4.3.1 数据挖掘的方法
        4.3.2 数据挖掘的步骤
    4.4 可视化的分析
        4.4.1 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4.4.2 数据可视化的步骤
    4.5 小结
5 黄腻苔和白腻苔舌面菌群结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的材料
        5.1.2 实验的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2.1 菌群物种的组成分析
        5.2.2 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5.2.3 菌群物种差异性分析
    5.3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病因病机
        6.1.2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治则治法
        6.1.3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诊治经验
        6.1.4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治疗用药
        6.1.5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菌群差异
        6.1.6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形成分析
    6.2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黄腻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口腔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情通知书
个人简介

(6)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材料和仪器
        1.1 细菌来源
        1.2 培养基及其配制
        1.3 实验药物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药物的提取与制备
        2.2 实验菌株的培养
        2.3 实验分组
        2.4 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生长的作用
        2.5 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产酸、产糖及黏附的作用
        2.6 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生物膜生长的作用
        2.7 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生物膜产酸、产糖的作用
    3.质量控制
    4.统计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喀什市35岁维吾尔族儿童菌斑生物膜中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的致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主要仪器和试剂
        1.1 主要仪器及器材
        1.2 主要试剂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对象
        2.3 口腔检查与样本采集
        2.4 白色念珠菌的分离纯化及冻存复苏
        2.5 白色念珠菌的鉴定
        2.6 白色念珠菌 25SrDNA-PCR法基因分型
        2.7 白色念珠菌的产酸耐酸实验
        2.8 白色念珠菌的黏附实验
        2.9 白色念珠菌Sap活力测定实验
    3.质量控制
        3.1 实验设计
        3.2 实验操作过程中质量控制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及其生物膜形成的体外研究
    实验一 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1 主要仪器及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来源
        1.2 菌株与试剂及其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培养
        2.2 溶液配制
        2.3 各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4 各实验组杀菌曲线的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五倍子单宁酸在剪切力作用下对变异链球菌形成菌斑生物膜的影响
        1 主要仪器及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微流体系统中培养变异链球菌生物膜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所形成的生物膜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五倍子单宁酸对牙体硬组织、牙科材料表面及其界面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实验一 五倍子单宁酸对牙体硬组织表面变异链球菌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1 主要仪器及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离体牙试件的制作
        2.2 牙体硬组织表面培养变异链球菌
        2.3 电镜观察各组变异链球菌形态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五倍子单宁酸对三种牙科材料表面形成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细菌活性的影响
        1 主要仪器及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牙科材料试件的制作
        2.2 牙体硬组织表面培养变异链球菌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五倍子单宁酸对牙体组织与牙科材料界面微生物的电镜观察
        1 主要仪器及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试件的制备
        2.2 各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培养
        2.3 电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形态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材料和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制备菌悬液
        2.2 维吾尔族高龋、无龋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形成黏附能力的比较
        2.3 变链菌不同黏附能力菌株表面蛋白遗传多态性的比较
        2.4 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比较
        2.5 变链菌不同葡聚糖合成能力菌株 gtfB、gtfC 基因以及表面蛋白可变区 SrV~+遗传多态性的比较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方法
    附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实验二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方法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Er,Cr:YSGG激光用于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D]. 李盟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含氟粘接剂的口腔临床研究进展[J]. 宋文成,袁正林,唐清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01)
  • [3]氯己定联合机械清创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SF-36评分的影响[J]. 程刚,王留宏,杨惠,娄新田,王一霖. 上海口腔医学, 2020(04)
  • [4]Farnesol/mPEG-PDLLA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和牙釉质脱钙的抑制效应研究[D]. 赵霞. 青岛大学, 2020(01)
  • [5]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D]. 齐城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新疆软紫草对主要致龋细菌及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D]. 袁曦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喀什市35岁维吾尔族儿童菌斑生物膜中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的致龋性研究[D]. 张婉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8]五倍子单宁酸对变异链球菌作用的初步研究[D]. 李娜.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9]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连冰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10]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D]. 武狄聪. 遵义医学院, 2011(06)

标签:;  ;  ;  ;  ;  

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方法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