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推进节电工作的意见》

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推进节电工作的意见》

一、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华[1](2021)在《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与评价》文中认为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是小镇居民和外来游客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小镇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对其空间活力问题展开研究,既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在发展阶段中面临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缺乏吸引力的现实问题,也符合当前我国提出的实施以人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方向。然而,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偏向于小镇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和产业发展,而对公共空间等人居环境的研究较少,同时,目前对公共空间的活力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对城镇和乡村研究很少,这将不利于推进新时期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工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杭州的特色小镇均领先国内其他地区,因此,本文以杭州的特色小镇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观察小镇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活动特征,运用统计分析与Arc GIS核密度估算法从人群、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分析特色小镇公共空间的活力特征,由外及内提出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要素,根据影响要素展开问卷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Amo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开展了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根据活力影响机制筛选出特色小镇公共空间评价指标,构建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体系,运用评价体系对杭州梦栖小镇进行了实证和反向检验,并提出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优化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有:1)以杭州的梦想小镇、艺尚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龙坞茶镇为研究对象,从人群、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分析了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特征,确定了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的13项影响要素。2)将13项影响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和命名后,确定了四大类影响因素。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四大因素对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值分别为:文化与景观(1.230)>自然环境(1.221)>产业空间功能(1.044)>设施服务(0.825)。3)按照类别间的层次关系建立了包含三个层次(影响因子一活力要素一评价指标)的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层次的指标权重,将其与指标体系相结合建立了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显示:文化与景观活力指标对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影响力最高,自然环境活力次之。研究结果进一步检验了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的分析结果。根据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划分成五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并制定了五个等级的判定标准。4)运用特色小镇公共空间评价体系,对杭州梦栖小镇的五处公共空间活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梦栖小镇两处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为优,两处公共空间为良,一处为中,通过反向检验确定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及五级制评分标准具有很强的可靠性。5)根据影响机制与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指导思想、原则、策略和设计指引。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对于小镇活力提升至关重要。小镇公共空间应该充分重视小镇的文化导入,加强景观环境的建设,保护和延续小镇的自然山水肌理,用小镇的产业发展带动公共空间周边商业活动的开展,以此促进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本研究的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评价体系和优化提升策略能为评价公共空间活力和设计高活力度小镇公共空间提供指导。

程秀[2](2020)在《效用错位视角下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绿色生活方式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一种生活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绿色生活方式变革正逐步从国家主导的“政府行动”转向社会主导的“集体行动”,政策效用正逐渐成为实现这种转向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政策制定者与目标群体两类行为主体分离的现实情境下,目标群体对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响应并不理想。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往往表现为单一、强势的政府行动,而目标群体的行动严重滞后,结果导致政策意图落空甚至政策失灵。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政策更多属于制定者视角的政策,而不是目标群体视角的政策。或者说,制定者视角的决策效用与目标群体视角的体验效用并不一致,甚至存在很大的“效用错位”。二者的错位暗含着政府在引导城市居民绿色生活过程中出现了微观个体接受意愿层面与政策方向层面的分离,致使相关政策达不到预期的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从效用错位的视角剖析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解析政策对绿色生活方式变革的引导效果。论文以政策效用错位为突破口,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结合管理学、行为决策学、行为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效用错位视角下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效用错位理论框架建构。从二元视角解构政策效用,将政策效用错位界定为决策效用与体验效用的差值;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企业和社会环境五个维度论述了政策效用错位产生的原因;从组织基础、现实可能性和主观动机三个方面解析了政策效用错位的形成机制;将政策制定者与目标群体两个行为主体纳入同一测量框架,构建了具有可测量特征的政策效用错位度模型;发现了政策效用错位度的异质性、非负性、对象性和内隐性四个基本属性并设计了政策效用错位度的测量流程。(2)政策决策效用评估模型的构建与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决策效用的测算。构建了包括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政策反馈的政策决策效用四维评估模型;设计了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政策反馈的赋值标准;从中央政府各部委网站、北大法宝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了1991至2019年我国颁布的447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从颁布年度、政策数量、发布主体、主体间合作和政策类型等方面展示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基于赋值标准完成了对政策文本的量化,采用模糊粗糙集方法计算了四维评估模型中各维度的权重,发现四个维度对政策决策效用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性,影响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政策措施(0.304)、政策目标(0.292)、政策反馈(0.218)和政策力度(0.186);基于四维评估模型计算了1991至2019年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决策效用,实证结果显示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决策效用在波动中呈显着的增加趋势,且2019年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决策效用最高,达到3.79。(3)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的测量及其影响机理理论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在文献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政策体验效用的多维概念框架,将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界定为功能体验效用、成本体验效用、社会体验效用、情感体验效用和绿色体验效用五个维度;将社会互动分解为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和信息特征四个维度;构建了包括阶层认同、自主学习能力、偏好、象征价值关注度、规范内化、专业知识水平、社会互动等新变量的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利用正式调研数据测量了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并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的均值为3.18;在五个维度上的测量均值具有显着差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绿色体验效用(均值为3.87)、社会体验效用(均值为3.21)、情感体验效用(均值为3.15)、功能体验效用(均值为2.93)和成本体验效用(均值为2.76);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存在7类主范畴影响因素,且它们之间存在5种典型关系结构,分别为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性,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直接作用于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通过心理授权感知作用于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反作用于心理授权感知,社会互动和推行程度、实施成本等政策因素能够调节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4)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效用错位度的计算与仿真。首先,基于文本量化测算的政策决策效用和问卷调查测量的政策体验效用,计算了1991年以来我国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效用错位度。发现我国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存在显着的政策效用错位,并且政策效用错位度在波动中呈增强态势,近三年的效用错位度约在0.50至0.60之间。其次,依据政策效用错位度测量模型和修正后的政策体验效用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利用Matlab2017b软件对情境干预下政策效用错位度的演化进行了仿真。发现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效用错位度受到社会互动和政策因素等情境变量的影响,表现为社会互动结构特征越高、功能特征越高、关系特征越高、信息特征越高、政策普及程度越高、政策执行效度越高,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效用错位度越低,均衡性越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货币成本越高、非货币成本越高,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效用错位度越高,均衡性越差。同时,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效用错位度与其均衡性还受到互动信息发送方选择方式的影响。在随机关系网络、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中,错位优先方式下居民的政策效用错位度低于随机选择与关系优先方式,关系优先方式下政策效用错位度的均衡性优于随机选择与错位优先方式,且随机选择方式下政策效用错位度最高,均衡性最差。最后,论文提出错位容忍系数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政策决策效用与体验效用的比值;从社会互动产生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两个方面构建了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函数,基于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对相关参数进行设定,利用Anylogic 8.3软件探究在社会互动情境下,感知便利性和错位容忍系数对城市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群体决策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错位容忍系数和感知便利性显着促进城市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此外,本研究发现错位容忍系数在低感知便利性情境中呈“钝化”现象,即随着感知便利性的降低,错位容忍系数对城市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小。(5)降低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效用错位度的促进政策研究。从目标群体、社会环境、政策本身以及政策执行四个方向,个体与群体因素、心理授权感知、社会互动与政策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政策体验和政策决策六个层面构建了降低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效用错位度的政策建议框架,提出了源泉型建议、枢纽型建议、助推型建议、靶向型建议、内促型建议和滋养型建议。论文有图93幅,表121个,参考文献246篇。

王岳[3](2019)在《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均加快了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为我国未来建立统一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启动了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整合各部委的空间规划职能,从管理体制上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创立了先决条件,开展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显迫切。从实践层面来看,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直辖体制、省域架构”的双重特征。重庆的市情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既是自下而上推动国家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地方探索,也可为我国其他广大地区带来更多启示。从学术层面来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学与生态学、地理学、空间治理等学术研究在现有纵向延伸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其他空间类规划学科优势、实现学术研究横向拓展,实现“空间规划”研究的学术发展。为此,以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思考空间规划体系的价值导向、对象认知、技术构成和协调模式,结合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具体改革与实践经验,从理论构建、演变历程、实践探索和趋势研判等四个方面,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先,梳理了国土空间“多尺度-多类型-多价值”的科学认知,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多类型构成和多价值差异等理论问题分析,诠释了传统空间类规划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分割、多类型错配和多价值缺失等基本矛盾。从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的视角,重新构建了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类型学构成和多价值约束。研究指出,在传统“多龙治水”体制下的改革路径,不能解决空间规划体系的结构性矛盾。顺应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趋势,需要逐步构建1个规划+1个部门+1个法规+1个平台等四个“1”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其次,立足地方实际,研究重庆空间格局及规划体系发展历程,提出了构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现实基础。以时间为脉络,从重庆城乡空间格局和空间规划两个方面,分别对解放以来至1980年代的萌芽阶段、1980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2007-2013年期间的交织阶段等四个历史时期,系统研究了解放以来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阐明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基础和现实约束。第三,以作者具体理论及实践工作为出发点,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由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支撑体系等四个部分构成的实践总结。系统分析了重庆自2013年以来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探索历程,并总结为:形成“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工作模式,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以现行管理机构的职能延伸推动协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判断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划数据集成和交换机制整合跨部门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研究进一步指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13年以来的改革实践,由于不涉及对现行管理机构和制度的调整,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效率不高、协调统筹难度大等问题。为此,基于前文国土空间科学认知等理论框架研究,研判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即建立四个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编制,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管理机构建设,保障空间治理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管控的一体化;颁布一个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将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机构设置建设法定化;建设一个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强化空间规划体系的管理与运行。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研究,既是应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也是应对各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研究形成的相关结论,可以作为当前我国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的参考经验;同时,也可作为学术探索,进一步推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等理论体系的融合发展,促进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发展。

孙思雨[4](2019)在《论我国“煤改气”工程中行政协调机制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大气污染为代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政府开始推行“煤改气”项目,并逐渐从工业领域扩展到民生领域,以期通过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来遏制大气污染的增长。而“煤改气”作为一项涉及范围广、涵盖面多的综合性项目,必然需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行政主体甚至非行政主体的协调和参与。这样的协调,一方面可以缓解科层制的弊端、克服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进而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协调各方主体的职责,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所以,有必要对“煤改气”项目参与主体之间的行政协调机制予以研究。与此同时,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已成为现代行政法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这一发展,行政法应当转变传统对行政行为法和行政救济法的偏重,开始关注行政组织法,关注行政协调的组织形式。基于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提出“行政协调”的定义,将“行政协调”界定为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各行政部门的职能有效履行以及行政执法有效展开,而与其他行政主体或非行政主体进行沟通、协商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机制。此外,结合“煤改气”的实践,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将“煤改气”中的行政协调分为同级行政主体之间的横向行政协调、不同层级行政主体之间的纵向行政协调以及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之间的综合行政协调。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017年“煤改气”工程未能顺利实施的原因是“煤改气”工程项目在治理过程中参与主体众多、涉及事项繁杂、全面协调困难,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煤改气”中行政协调机制的构建问题。例如,在同级行政主体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中,协调方式的选择标准、协调机构的设立程序、协调机制的议事规则、协调决议的执行保障都存在缺失;在不同层级行政主体之间的纵向协调机制中,上下级行政主体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及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存在疑问、目标责任书履行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完善;在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之间的综合协调机制中,行政主体、供气企业、“煤改气”用户的定位和权责不清、协调形式尚未制度化、协调机制的保障机制存在缺失。因此,若要使行政协调机制能在“煤改气”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那么有必要为其设计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据此,完善“煤改气”中行政协调的法律机制,首先应当明确构建“煤改气”行政协调机制的行政合作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并在此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不同类型的行政协调机制提出完善建议。具体而言,在横向行政协调机制中,应当完善协调方式选择的规范依据、明确协调机构的设立程序和协调机制的议事规则、完善对协调决议执行的保障机制;在纵向行政协调机制中,应当增强目标责任书及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审查、完善目标责任书履行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综合行政协调机制中,理顺行政主体、供气企业、“煤改气”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的职权(权利)和职责(义务),建立政社合作的联席会议机制,构建综合行政协调的保障机制。

芈凌云,杨洁[5](2017)在《中国居民生活节能引导政策的效力与效果评估——基于中国1996-2015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评估中国政府在引导居民生活节能方面已颁布政策的效力和节能效果,收集了中国1996-2015年间颁布的引导居民生活领域节能行为的政策文件,将其划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信息型和自愿参与型四种类型,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政策反馈四个维度建立评估模型,对65项政策文件进行了政策效力量化分析和节能效果评估。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政府发布的引导居民生活节能的政策数量与各年政策整体效力呈同向变化且波动较大,政策的年平均效力水平变化平稳且整体较低,政策效力的变化主要由政策发布数量驱动,政府对政策文件本身的内容效力重视不够;②政策文本效力的四个维度中,政策措施较多,但政策力度偏低,政策目标缺乏量化,政策反馈不足,导致政策年均效力难以有效提升;③政府的政策偏好与政策工具的实际节能效果出现偏差。中国政府的政策颁布一直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其他政策工具为辅,而政策工具节能效果检验却显示命令控制型政策的节能效果并不显着,经济激励型政策和信息型政策的节能效果更好。

岳佩萱[6](2016)在《中国节能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正是为了应对能源短缺、解决环境问题,节能概念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和热点问题。而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部性"的特征,需要政府部门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加以解决。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节能政策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发展历程。本文正是想要通过对我国节能政策变迁的研究,突出节能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今后节能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结合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有的每五年一次的规划纲要,本文将我国的节能政策变迁历程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的初步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完善。每一阶段,又可以进行具体的划分。20世纪我国的节能工作大致可以分为计划经济阶段和体制转轨阶段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我国节能相关的政策基本缺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出节能社会发展目标,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实行能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节能方针,明确了节能管理在能源消费中的战略地位,至此节能作为一项专门工作被纳入到国家宏观管理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后期,节能政策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并步入法制轨道,1998年《节能法》正式实施,成为我国节能管理领域内第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法规,确定了节能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制度。进入21世纪,我国的节能政策体系经历了三个五年的建立与完善:"十五"时期,我国制定了第·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从大的方针政策、激励措施、技术开发应用、市场新机制、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宣传培训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我国的节能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十一五"时期,我国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首次提出把节约资源纳入基本国策,组织修订了《节能法》,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加大经济激励力度,节能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十二五"时期,根据节能工作新的形势要求对之前的节能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强化,在节能经济政策等方面积极创新,发挥市场化机制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工作面临了许多新的环境与挑战。应加快培育建立节能的长效机制,建立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节能机制,使我国的节能政策体系步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蒋周凌[7](2015)在《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照明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照明也就不再只是单纯承担着功能性照明的作用,其范围和作用已进一步延伸。作为城市夜生活的保障,人们对城市照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它是政府所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改善民生问题的体现。那么,在全球能源紧张,节能问题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如何提供舒适度更高,安全系数更大,健康性更强,节能性更好地城市绿色照明,将是照明管理部门下一步发展所必须考虑和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首先从分析国内外绿色照明研究情况入手,并提出自己对城市绿色照明的广义理解,再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科学的视野出发,阐述城市绿色照明和新公共管理的内在联系。并以广西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开展情况为例子,对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发展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点带面,展开研究。同时,借鉴国内的成功经验,探讨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城市绿色照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燕丽娜[8](2015)在《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行业,科学合理的电力监管体制是保证电力供应安全稳定,促进电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需的制度条件。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引入了电力监管制度,成立了专业化监管机构,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电力监管框架。现行监管体制在推行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促进政府电力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转变、提高管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电力监管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完善。因此,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监管体制建设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政府管制的制度背景着手,把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以行政学视角,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兼用比较和实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自然垄断行业管制改革中的显着不同特点,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改革经验,在能源行业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试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电力监管体制,为电力监管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也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作探索性研究。本文对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认为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很不彻底,仍保留着以行政干预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有限的“政监分离”与“多头管理”的格局并存,尚未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着监管法律改革滞后、核心监管职能缺失、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俘获和监督缺失并存等问题,无法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也影响了电力行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难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本文重点讨论了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成因,认为管制机构被俘获、信息不对称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行政垄断的弊端是造成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成因,本文提出了与当下中国大部制改革背景相结合的电力监管的“政监分离”模式,并系统地、科学地论证了选择该模式的理由。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使得研究结论更为有力。本文认为,电力监管是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以规制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管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电力监管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实践,建议调整我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在“政监分离”的基础上,优化电力监管的职能配置,最终实现依法、独立、高效的电力监管目标。电力监管体制的改革、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必须要有相关配套政策跟进,需要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能源法制建设,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同步推进。

石向锋[9](2015)在《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如何节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社会、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节约能源,首当以节约用电为主,电力作为一种能源类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也是最多接触的,所以节约用电是实现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是国家意志和民众意愿的代表,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在节约用电工作上起主导作用;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节约用电、节约用能的主体,节能既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们每个公民既是节能工作的参与者,也是节能社会环境效益的受益者。所以在节约能源管理上,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三维一体的共同协作效应。盛泽镇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全镇纺织产业集聚,全镇能源消费总量一直高居吴江区前列,但能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万元产值能耗值远高于吴江区平均水平。“高能耗、低产出”已成为盛泽镇能源消费的显着特点,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盛泽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以西方节俭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公共领域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采用参与观察法、统计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以吴江区、盛泽镇近三年的能源和电力消耗数据为切入点,对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盛泽镇存在节能机制建立不完善、奖励政策成效未发挥、节能意识薄弱、节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节约用能管理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盛泽镇应从加强组织保障、制定奖罚措施、加强政府监督、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宣传、源头控制以及开展节电改造项目等方面入手推进节约用电管理工作。

刘锁龙[10](2014)在《现阶段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常州市市区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有关城市绿色照明管理方面的研究,尚限于绿色照明、城市照明、城市绿色照明工程等,对于系统研究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较少,尤其是未明确指出作为城市公用事业不可或缺的城市绿色照明在发展中的不足、根源及其解决对策。本文从分析国内外绿色照明发展入手,提出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分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根源和症结。结合常州市市区城市绿色照明工作实际,借鉴国内外公用事业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对策。在研究解决对策时,抓住城市绿色照明这条主线,理论联系实际,以点带面,重点抓住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标准规范、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投融资、宣传教育等方面,为提升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1.1.2 当前特色小镇普遍活力不足,处于纠偏调控阶段
        1.1.3 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对于小镇活力发展至关重要
        1.1.4 风景园林视角的特色小镇公共空间研究不足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1.2.1 特色小镇
        1.2.2 公共空间
        1.2.3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
        1.2.4 活力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1.3.2 特色小镇评价体系研究
        1.3.3 公共空间活力特征、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3.4 城市活力评价及公共空间评价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3.5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2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相关研究基础
    2.1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的类型与特点
        2.1.1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的类型
        2.1.2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的特点
    2.2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构成
        2.2.1 外在表征
        2.2.2 内在机制
    2.3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分析方法与过程
        2.3.1 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分析方法
        2.3.2 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分析过程
    2.4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方法与过程
        2.4.1 公共空间活力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2.4.2 公共空间活力的综合性评价过程
    2.5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相关理论支撑
        2.5.1 城市触媒理论
        2.5.2 Team10有关活力的设计理论
        2.5.3 扬·盖尔的公共交往理论
        2.5.4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调研及特征分析
    3.1 研究样本选择
        3.1.1 研究地点的选择
        3.1.2 研究空间的选择
    3.2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3.2.1 调研方法与数据获取
        3.2.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3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特征分析
        3.3.1 人群维度活力特征分析
        3.3.2 时间维度活力特征分析
        3.3.3 空间维度活力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研究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1 研究思路
        4.1.2 研究方法
    4.2 问卷调查与样本分析
        4.2.1 问卷调查
        4.2.2 样本分析
        4.2.3 样本信度和效度分析
    4.3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分析
        4.3.1 因子分析过程
        4.3.2 因子分析检验
        4.3.3 因子提取
        4.3.4 因子旋转
        4.3.5 因子命名
    4.4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模型建立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
        4.4.3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4.4.4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4.4.5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与评价
        4.4.6 结构方程模型阐释
    4.5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分析
        4.5.1 文化与景观影响因素的分析
        4.5.2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
        4.5.3 产业空间功能影响因素的分析
        4.5.4 设施服务影响因素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
    5.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实践性原则
        5.1.3 全面性原则
        5.1.4 易操作性原则
        5.1.5 可比性原则
    5.2 评价指标筛选
        5.2.1 文化与景观评价指标
        5.2.2 自然环境评价指标
        5.2.3 产业空间功能评价指标
        5.2.4 设施服务评价指标
    5.3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1 焦点访谈分析
        5.3.2 评价指标
    5.4 指标权重确定
        5.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5.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4.3 权重计算结果
        5.4.4 评价体系解析
    5.5 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的分级量化标准
        5.5.1 五级制评价指标划分
        5.5.2 活力度评价等级制定
    5.6 本章小结
6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实证研究
    6.1 研究地基本情况
        6.1.1 实证研究地的选取
        6.1.2 研究地总体概况
        6.1.3 自然环境情况
        6.1.4 交通情况
        6.1.5 产业空间功能
        6.1.6 小镇特色文化
        6.1.7 小镇公共空间
    6.2 评价数据获取方法
        6.2.1 评价数据采集
        6.2.2 评价指标赋分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结果
        6.3.2 评价检验
        6.3.3 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优化提升策略
    7.1 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指导思想
    7.2 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原则
        7.2.1 文化与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7.2.2 自然环境与人居空间融合的原则
        7.2.3 设施与服务协同的原则
    7.3 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7.3.1 文化与景观提升策略
        7.3.2 自然环境提升策略
        7.3.3 产业空间功能提升策略
        7.3.4 设施服务提升策略
    7.4 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设计指引
        7.4.1 公园空间活力提升设计指引
        7.4.2 广场空间活力提升设计指引
        7.4.3 街巷空间活力提升设计指引
        7.4.4 中介空间活力提升设计指引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使用者活动调查
附录B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C 结构方程模型相关结果
附录D 梦栖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部分)得分调查问卷
附录E 图表清单
附录F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G 致谢

(2)效用错位视角下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研究
    2.2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相关研究
    2.3 决策效用的相关研究
    2.4 体验效用的相关研究
    2.5 效用错位的相关研究
    2.6 研究述评
    2.7 本章小结
3 政策效用错位的概念、形成根源与量化模型
    3.1 政策效用错位的概念范畴
    3.2 政策效用错位的产生原因
    3.3 政策效用错位的形成机制
    3.4 政策效用错位量化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决策效用测量
    4.1 决策效用的量化标准与评估模型
    4.2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梳理
    4.3 决策效用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
    5.1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界定
    5.2 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提出
    5.3 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阐释
    5.4 本章小结
6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6.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6.2 正式量表与样本情况
    6.3 正式量表的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体验效用的测量及影响机理分析
    7.1 体验效用的测量与差异性分析
    7.2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7.3 体验效用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7.4 个体-群体因素对体验效用的影响效果分析
    7.5 心理授权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7.6 体验效用对心理授权感知的影响效果分析
    7.7 社会互动的调节作用检验
    7.8 政策因素的调节作用检验
    7.9 体验效用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修正
    7.10 本章小结
8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的效用错位度与仿真
    8.1 效用错位度的测量
    8.2 情境干预下效用错位度的仿真
    8.3 效用错位对群体决策影响效果的仿真
    8.4 本章小结
9 降低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效用错位度的政策建议
    9.1 源泉型建议
    9.2 枢纽型建议
    9.3 助推型建议
    9.4 靶向型建议
    9.5 内促型建议
    9.6 滋养型建议
    9.7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演进
        1.1.2 国家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探索
    1.2 研究对象
        1.2.1 空间规划体系
        1.2.2 重庆市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推动生态文明的转型发展
        1.3.2 探索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1.3.3 构建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的具体路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2.1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导向
        2.1.2 地理学理论的对象认知
        2.1.3 城乡规划学理论的技术构成
        2.1.4 空间治理理论的协调模式
    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2.1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3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3.1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4 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认知
        2.4.1 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2.4.2 对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认知
    2.5 小结
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3.1 国土空间的科学认知
        3.1.1 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
        3.1.2 国土空间的多类型构成
        3.1.3 国土空间的多价值差异
    3.2 传统空间类规划的基本矛盾
        3.2.1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尺度分割
        3.2.2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类型错配
        3.2.3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价值缺失
    3.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判断
        3.3.1 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
        3.3.2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
        3.3.3 梳理空间规划体系的类型学构成
        3.3.4 回应空间规划体系的多价值约束
    3.4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解决方案
        3.4.1 总体构思
        3.4.2 整体框架
4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4.1 解放以来至1980 年代的萌芽阶段
        4.1.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1.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1.3 小结
    4.2 1980 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
        4.2.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2.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2.3 小结
    4.3 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
        4.3.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3.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3.3 小结
    4.4 2007 —2013 年期间的交织阶段
        4.4.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4.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4.3 小结
    4.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4.5.1 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4.5.2 空间规划管理机构体系
        4.5.3 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4.5.4 空间规划支撑体系
    4.6 本章小结
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的总体实践
    5.1 面向现实基础的实践探索整体框架
    5.2 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
        5.2.1 “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统筹路径
        5.2.2 以法定规划实现空间分级统筹
        5.2.3 以专业专项规划实现分类统筹
        5.2.4 “全覆盖+多规合一”实现空间全域全要素统筹
    5.3 以管理机构职能延伸构建协同管制机制
        5.3.1 规划委员会机构的协同管制探索
        5.3.2 分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层级协同
        5.3.3 分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别协同
    5.4 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的法规体系
        5.4.1 各项规划条例的地域适应性探索
        5.4.2 不同技术规定的价值差异化探索
    5.5 以规划数据集成交换整合跨部门信息平台
        5.5.1 部门内部信息平台的数据完整性
        5.5.2 部门之间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机制
    5.6 小结
6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趋势研判
    6.1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1.0 版”的局限性
        6.1.1 跨部门跨地域规划动态协调的有限效率
        6.1.2 行政职能有限延伸不能解决分割管理根本问题
        6.1.3 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全域全覆盖全过程管理需求
        6.1.4 分头建设规划支撑体系欠缺信息数据整合
    6.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 版”构建导向
        6.2.1 落实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6.2.2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尺度”属性
        6.2.3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类型”属性
        6.2.4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价值”属性
    6.3 构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覆盖的编制体系
        6.3.1 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思想与资源价值观
        6.3.2 构建“五级两类两阶段”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6.3.3 重点类型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6.4 建立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管理机构
        6.4.1 建立对应国家生态与资源管控整合行政机构
        6.4.2 加强内部职能机构的有效延伸与设置
        6.4.3 实现远郊区县空间规划管理机构的有效设置
        6.4.4 强化全市空间规划管理机构末端的建设
    6.5 构建衔接有序顺应地域需求的法律法规体系
        6.5.1 适应重庆空间规划管理地域化需求
        6.5.2 顺应生态文明与资源的底线管控
    6.6 建立智能化系统运作的跨行跨级支撑平台
        6.6.1 建立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信息联动平台
        6.6.2 建立基础标准体系和数据共享机制
        6.6.3 实现对全域空间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6.7 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7.1.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实践
        7.1.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
    7.2 主要创新
        7.2.1 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经验
        7.2.2 构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框架
        7.2.3 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路径
    7.3 后续研究展望
        7.3.1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具体操作方法
        7.3.2 空间规划的实施机制
        7.3.3 空间治理中的区域与部门协调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情况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奖励情况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论我国“煤改气”工程中行政协调机制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煤改气”中行政协调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煤改气”中行政协调的界定
        一、“煤改气”中行政协调的概念
        二、行政协调的特征
        三、行政协调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煤改气”中行政协调的分类
        一、行政协调分类标准的选择
        二、“煤改气”中行政协调的三种类型
第二章 “煤改气”中行政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煤改气”中的行政协调机制具有现实功能
        一、克服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二、协调“煤改气”各方主体的利益
        三、保障“煤改气”中其他行为有效行使
        四、保护“煤改气”中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煤改气”中的行政协调机制具有理论依据
        一、协同理论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
        三、公共利益理论
    第三节 “煤改气”中的行政协调机制具备规范基础
        一、“煤改气”中行政协调机制的法律依据
        二、“煤改气”中行政协调机制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依据
第三章 “煤改气”中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横向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方式的选择标准缺乏理性
        二、协调机构的设立程序缺失
        三、协调机制的议事规则不明确
        四、协调决议的执行缺乏法律保障
    第二节 纵向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书的合理性存在疑问
        二、责任书履行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
        三、责任书履行缺乏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三节 综合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主体权责不清
        二、协调形式尚未制度化
        三、保障机制存在缺失
第四章 “煤改气”中行政协调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煤改气”中行政协调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合作原则
        二、行政效率原则
    第二节 横向行政协调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协调方式选择的规范依据
        二、明确协调机构的设立程序
        三、明确协调机制的议事规则
        四、完善协调决议执行的保障机制
    第三节 纵向行政协调机制的完善
        一、增强责任书的合理性
        二、完善责任书履行的信息反馈机制
        三、完善责任书履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四节 综合行政协调机制的完善
        一、明确各方主体的职权(权利)和职责(义务)
        二、建立政社合作的联席会议机制
        三、构建综合行政协调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节能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评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1949-1999:从概念提出到初步发展
    2.1 1949-1988:节能概念从无到有
        2.1.1 1949-1979:节能政策基本缺失
        2.1.2 1979-1988:节能概念开始提出
    2.2 1989-1999:节能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2.2.1 加快节能法制建设
        2.2.2 推进能源标准化管理
        2.2.3 发挥经济政策激励
        2.2.4 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2.2.5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
第三章 2000-2015:从快速发展到日趋完善
    3.1 2001-2005:节能规划引领体系建设
        3.1.1 发布节能专项规划
        3.1.2 完善各领域节能政策
        3.1.3 建立能效标识制度
        3.1.4 开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
    3.2 2006-2010:节能政策体系全面完善
        3.2.1 明确节能战略地位
        3.2.2 设立节能领导机构
        3.2.3 建立目标责任机制
        3.2.4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2.5 开展重大节能行动
        3.2.6 修订完善法律法规
        3.2.7 加大财政资金激励
        3.2.8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3.2.9 强化价格约束引导
        3.2.10 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3.3 2011-2015:节能政策措施深入推进
        3.3.1 持续推进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3.3.2 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3.3.3 建立完善节能标准管理机制
        3.3.4 继续发挥经济政策节能效用
        3.3.5 加大力度推广节能技术产品
        3.3.6 逐步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3.3.7 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3.3.8 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第四章 完善我国节能政策的建议
    4.1 注重统筹协调
    4.2 加强创新竞争
    4.3 建立长效机制
    4.4 搭建推广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城市绿色照明的研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
    2.1 绿色照明
        2.1.1 绿色照明的概念
        2.1.2 绿色照明的起源
        2.1.3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发展变化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1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2.2.2 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2.2.3 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区别
    2.3 新公共管理在城市绿色照明管理领域的适用性分析
        2.3.1 相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来话,更适合城市绿色照明的发展步伐
        2.3.2 与我国政府发展方向一致
第三章 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现状
    3.1 南宁市基本状况
    3.2 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现状
        3.2.1 概况
        3.2.2 取得的成绩
第四章 从新公共管理视野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管理队伍专业度不够
        4.1.2 维修养护需求无法满足
        4.1.3 盗损照明设施现象仍然猖獗
        4.1.4 “重建设,轻养护”现象仍然存在
        4.1.5 设计不科学,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变成了“形象工程”“比亮工程”
        4.1.6 设施管理上存在空白区,市民怨声载道
    4.2 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改革未从根本开展,管理主体还是相对单一
        4.2.2 管理资金仍由政府全额拨付,无法满足城市照明设施与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不足之间矛盾
        4.2.3 决策者未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服务对象仍然还是以政府和自我为主
        4.2.4 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完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
        4.2.5 “终身制”和大锅饭制度,不利于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
        4.2.6 人才教育和理论研究短缺
第五章 加强南宁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对策
    5.1 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建立服务型的政府
        5.1.1 城市绿色照明发展的总体目标
        5.1.2 城市绿色照明发展的具体任务
        5.1.3 理顺管理体制
        5.1.4 “重建设也重管理”
    5.2 掌舵而不是划桨,放权的同时起好引导作用
        5.2.1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5.2.2 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
        5.2.3 优化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5.3 通过市场力量进行改革,“少花钱多办事”
        5.3.1 充分调用社会资源,拓宽投融资渠道
        5.3.2 促进照明行业的技术与产品质量
        5.3.3 构建市场与政府监督制度
    5.4 提高对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视度
        5.4.1 深化内部改革,打造专业的绿色照明管理队伍
        5.4.2 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绿色照明的知名度
        5.4.3 开展城市照明教育,加强学科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项目情况

(8)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电力监管的理论基础
    2.1 电力监管的核心概念
        2.1.1 规制(Regulation)
        2.1.2 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
        2.1.3 市场失灵与监管失灵
    2.2 电力监管的基础理论——规制理论
        2.2.1 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
        2.2.4 激励性规制理论
    2.3 电力监管的必要性
        2.3.1 电力监管需求产生的基础
        2.3.2 电力监管的内涵和必要性
第三章 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
    3.1 中国传统电力管理体制(1949—2002年)
        3.1.1 计划经济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49—1978年)
        3.1.2 改革探索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79—1992年)
        3.1.3 改革深化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93—2002年)
        3.1.4 传统电力管理体制简要小结
    3.2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2003—2012年)
        3.2.1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主体
        3.2.2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客体
        3.2.3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成因分析
    4.1 管制机构被俘获
        4.1.1 公共利益理论假设与实际并不完全一致
        4.1.2 规制俘获理论阐明管制机构被俘获的诱因
    4.2 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4.2.1 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2.2 消费者与电力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3 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
        4.3.1 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尚未厘清
        4.3.2 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4.4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4.4.1 以行政命令代替法治,法律制度基础薄弱
        4.4.2 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
    4.5 行政垄断的弊端
        4.5.1 行政垄断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4.5.2 区域垄断严重分割了电力市场
第五章 发达国家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5.1 英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5.1.1 改革背景
        5.1.2 改革内容
        5.1.3 改革成效
        5.1.4 经验启示
    5.2 美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5.2.1 改革背景
        5.2.2 改革内容
        5.2.3 改革成效
        5.2.4 经验启示
    5.3 日本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5.3.1 改革背景
        5.3.2 改革内容
        5.3.3 改革成效
        5.3.4 经验启示
    5.4 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比较和借鉴
        5.4.1 改革的异同点
        5.4.2 改革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6.1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6.1.1 改革总体目标
        6.1.2 改革基本思路
    6.2 调整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
        6.2.1 电力监管机构的基本属性
        6.2.2 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比较
        6.2.3 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的选择及理由
    6.3 优化电力监管职能配置
        6.3.1 准确界定电力监管的职能边界
        6.3.2 理顺监管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6.3.3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监管职权
第七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措施
    7.1 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力量
        7.1.1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
        7.1.2 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资投资电力
        7.1.3 大力推进市场建设,注重培育市场主体
    7.2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7.2.1 尊重国情和传统,兼顾当前与长远
        7.2.2 建立大能源部,实行统一管理
        7.2.3 打破行政垄断,转变政府职能
    7.3 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
        7.3.1 积极推动修订《电力法》
        7.3.2 抓紧研究制定《能源法》
        7.3.3 构建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7.4 创新经济性监管的方式,建立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7.4.1 消除电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明确电价管制的目标
        7.4.2 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探索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7.4.3 以输配电价改革为核心,选择合理的电价定价模式
    7.5 重视社会性管制的作用,完善监管的内容体系
        7.5.1 加强电力安全监管,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7.5.2 加强普遍服务监管,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7.5.3 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社会用电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电力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

(9)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依据
        1.3.1 经济增长理论
        1.3.2 西方节俭理论
        1.3.3 公共领域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4.3 简单评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盛泽镇实施节约用电管理的必要性
    2.1 盛泽镇用电现状
        2.1.1 工业用电占比高、用电总量大
        2.1.2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和电耗高
        2.1.3 重点耗能、耗电企业数量多
    2.2 节约用电管理对盛泽镇发展的实践意义
        2.2.1 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2.2.2 有助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2.2.3 有助于改善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
        2.2.4 有助于提高企业、居民的节电、节能意识
        2.2.5 有助于优化盛泽镇的纺织产业结构
第三章 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现状
        3.1.1 对节约用电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3.1.2 有设定节约用电管理主管部门
        3.1.3 节约用电管理整体成效比较低
    3.2 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节电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不完善
        3.2.2 节电奖励政策成效未能有效发挥
        3.2.3 节电目标设定不明确
        3.2.4 节能意识比较薄弱、节电知识宣传不到位
        3.2.5 专业技术和数据管理人员缺乏
    3.3 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政府考核机制因素
        3.3.2 人员岗位设置因素
        3.3.3 激励政策有效性因素
第四章 国内外节能管理措施的经验启示
    4.1 美国节能工作主要做法
        4.1.1 运用法律手段强化节能工作
        4.1.2 设立专职机构负责节能工作
        4.1.3 制定奖励政策推动节能工作开展
        4.1.4 重视能效标准制定和执行
        4.1.5 发挥市场基础作用,强力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
        4.1.6 引导居民减少能源消费,发挥政府机构节能带头作用
        4.1.7 重视能源采购管理,签订自愿节能协议
    4.2 英国节能减排工作做法
        4.2.1 根据产业特点推动节能工作开展
        4.2.2 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4.2.3 多渠道进行节能知识宣传
    4.3 日本节能减排重要措施
        4.3.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能效标准
        4.3.2 以重点行业为抓手,推动节能工作
        4.3.3 制定奖励机制,推动节能技术创新
        4.3.4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4.4 浙江省节能工作主要措施
        4.4.1 努力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
        4.4.2 制定节能经济政策
        4.4.3 加大节能监察力度
        4.4.4 注重节能宣传教育活动
    4.5 经验启示
第五章 改进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的对策
    5.1 加强组织保障,完善节电管理工作机制
        5.1.1 加强组织保障
        5.1.2 完善节约用电管理工作机制
    5.2 加大节电奖励力度,制定超耗处罚措施
        5.2.1 加大奖励政策的支持力度
        5.2.2 制定超耗处罚措施
    5.3 明确主体,引导企业开展节电项目
        5.3.1 明确节约用电主体对象
        5.3.2 引导重点用电企业开展各类节电改造项目
        5.3.3 引导重点用电企业实施各类用电管理项目
    5.4 加强政府监督,推进监测、监察工作
        5.4.1 加强电力消耗在线监测,实时掌握企业用电情况
        5.4.2 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引导企业重视节约用电工作
    5.5 新项目用电评估,源头上把控电力消耗
        5.5.1 严把能源消耗增长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关
        5.5.2 做好新增用电需求的数据预测
    5.6 政府带头,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示范作用
        5.6.1 公共机构与公共机构节能的定义
        5.6.2 公共机构节能的意义
        5.6.3 以公共机构节能为推动力,促进节约用电工作开展
    5.7 广泛宣传,提升居民节约用电意识
        5.7.1 重视国家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
        5.7.2 通过节能宣传周活动扩大节约用电影响面
    5.8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节电人员专业技能
        5.8.1 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参加能源管理师培训
        5.8.2 万元产值能耗(电耗)计算及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现阶段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常州市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理论
    四、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城市绿色照明的发展
    一、 绿色照明的起源
    二、 国外绿色照明运动的发展
    三、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的发展沿革
第二章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 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概念
    二、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现状
    三、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取得的成绩
    四、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存在的问题
    五、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常州市市区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特色和不足
    一、 常州市市区概况
    二、 市区城市照明管理的基本情况
    三、 成功的经验做法
    四、 存在问题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对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启示
    一、 法国水务管理
    二、 英国伦敦地铁运行管理
    三、 无锡市城市照明管理
    四、 对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启示
第五章 解决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明确总体方向和具体任务
    二、 制定、完善政策和办法
    三、 标本兼治,改革体制机制
    四、 完善标准和规范体系
    五、 强化规划、建设和维护
    六、 探索特许经营,拓宽投融资渠道
    七、 开拓创新,优化监管体系
    八、 培养人才,重视创新,扩大宣传和示范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活力影响机制与评价[D]. 吴晓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5)
  • [2]效用错位视角下城市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政策及仿真研究[D]. 程秀.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王岳. 重庆大学, 2019(01)
  • [4]论我国“煤改气”工程中行政协调机制的完善[D]. 孙思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中国居民生活节能引导政策的效力与效果评估——基于中国1996-2015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 芈凌云,杨洁. 资源科学, 2017(04)
  • [6]中国节能政策变迁研究[D]. 岳佩萱. 山西大学, 2016(06)
  • [7]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研究[D]. 蒋周凌. 广西大学, 2015(03)
  • [8]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 燕丽娜. 南京大学, 2015(01)
  • [9]盛泽镇节约用电管理研究[D]. 石向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10]现阶段我国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常州市市区为例[D]. 刘锁龙. 苏州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推进节电工作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