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失业

哪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失业

一、哪些高学历者容易失业(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兰,蔡佳仪[1](2016)在《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以吉林省为例》文中提出劳动力流动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市场经济和劳动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2009年吉林省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吉林省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的研究结果显示,与低学历者相比,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更倾向于远距离流动,并且受到民族和区域因素的影响,显示出省内流动、省际流动和国外流动都相对集中在特定几个地区或国家的流动特征;与低学历者相比,在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中,期待收入差距虽然对流动决定具有正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反而工作的满意程度对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高学历者的劳动力流动中,民族、年龄、受教育年数和社会网络关系等因素对劳动力流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性别、户籍、社会保险等因素并不是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

李芬[2](2016)在《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重大生命事件,生育对女性的影响远胜于男性。在个体时间与精力的双重约束下,源自于工作与育儿的双重负担使得母亲的职业轨迹有别于父亲,而女性因生育所面临的种种职业遭遇则日益成为广受关注的现实议题。既有研究已关注到生育与女性职业发展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国外学者对已育人群在职业回报上的性别差异予以了细致测量,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以思辨式、描述性、静态的研究居多,实证检验相对不足。有鉴于此,结合生育政策调整的时代契机,厘清生育对于母亲职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特殊职业历程,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跨文化的学术对话搭建桥梁;更能够为再育女性的职业境遇提供预测性依据,继而为女性就业环境的优化及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在全国十二城市开展的实地调查,以生育与女性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为切入点,系统勾勒了工作母亲的劳动参与、职业中断、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动态地考察了其生育前后职业流动的状况。同时,通过与父亲的比较,甄别了影响母亲的劳动参与、职业中断、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流动的特有因素及四者之间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地,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剖析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于已育人群实现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差别性效应,以及在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所可能获得的育儿支持。研究发现: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母亲的就业低谷集中于26至30岁阶段。由于母亲的劳动供给多是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故其是丈夫收入、子女特征、儿童照顾成本、母亲的工资收入及家庭育儿支持之间进行权衡的产物。在本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女性因结婚、怀孕、产子或抚养子女而经历过职业中断。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及女性重返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本研究将上述职业中断进一步细分为五种类型,发现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愈晚、职业中断期越长,对女性收入的负面影响越大。而且,以往的职业中断经历将对母亲后期的劳动参与和职业回报产生抑制作用,并提高其做全职妈妈和生育二孩的意愿。对照生育前后,母亲在收入减少、工作职务和岗位向下流动的人群比例显着高于父亲,发生职业生涯高原负面心态的几率也高于后者。少子、教育水平较高或城市家庭出身均有利于母亲的职业向上流动,而70后和80后人群职业向上流动的趋势强于其它年代人群。总体上,母亲的工作家庭冲突要高于父亲。而父亲的工作-家庭冲突较高,母亲的家庭-工作冲突较高。工作家庭冲突对已育人群的工作满意度、家庭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带来负面影响,并呈现出性别差异。在母亲的双向冲突上,教育水平负向预测其家庭-工作冲突,但当达到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时,其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家庭冲突均加剧;收入负向预测家庭-工作冲突;市场部门从业者的工作家庭冲突较大,其中个体经营者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均最为强烈;子女数量正向预测其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的冲突;子女年龄正向预测其工作-家庭冲突、负向预测其家庭-工作冲突。母亲的工作-家庭冲突较多地受到家庭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工作冲突则较多地受到工作相关因素的影响。上述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具有内在的联动性。具体地,母亲所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越大,其越倾向于减少劳动供给,发生职业中断的可能性更高,并抑制其职业的向上流动;而以往的职业中断经历则对母亲的劳动供给具有较强的阻隔作用,并抑制其生育后职业的向上流动。作为应对之策,组织支持对于两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家庭育儿支持则在缓解母亲的工作家庭冲突、促进其持续性就业和向上职业流动方面均发挥积极效应。其中,祖辈所提供的育儿支持在城市中较为普遍且趋于无偿化,但大多数祖辈仍愿意照顾可能出生的第二个孙子女,而其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则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基于上述,本研究认为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警惕政策双向调整所带来的混合效应,并合理设置生育年龄与间隔,以降低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家庭友好政策的建设应以生育成本的社会化与“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的营造作为具体实践的切入点,以帮助工作母亲实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马晓婷[3](2015)在《高学历失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下,高学历失业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大大颠覆了人们以往的思维,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及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危及到了新一代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和谐。高学历失业现象的研究与社会学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高学历失业现象应该引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学分析。

吕伟[4](2013)在《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高学历”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乃至社会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环境因素,也有高等学校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因素。“高学历”人才作为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对其是否能成功就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可以丰富与拓展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马克思失业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阐述系统而严密,不但给出了失业的根源、原因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又明确指出了资本家创造失业的手段,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但是,运用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来解读中国失业问题时,有几点还需注意把握:一是,马克思失业理论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失业问题,而中国的失业问题,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失业问题,二者有很大差别;二是,无论用什么理论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的失业问题,最重要的都是理论的相符性,如果理论不能被现实检验,也就没有了指导作用。本研究基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着重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并综合运用近年来一系列统计数据,从多个方面进行“高学历”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不仅可以完善与拓展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同时可以很好的解读当代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分析“高学历”人才失业产生机理,提出从教育的改革、观念的转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去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促进其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进行,可以为国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科与专业方向,使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综合分析。同时,在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体系框架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综合政策,逐步消除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合理分割的制度因素,以更加深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在科学处理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问题基础上,实现“高学历”充分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为减轻“高学历”就业压力,使“高学历”失业状况保持在合理水平,提供政策咨询与具体建议,力争从根本上消除中国“高学历”失业的制度弊端。本文简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的基本架构说明,分别是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的归纳,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研究不足。主要是为后面的研究进行逻辑上的铺垫,同时对需要梳理和明晰的概念予以明确;第二章,失业与就业制度基本理论述评。分别就古典经济学、马克思、凯恩斯、货币主义理论、国内理论界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阐述和分析,同时还对劳动经济理论下,就业市场中的组成主体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第三章,中国“高学历”就业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对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做了基本介绍,并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演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高学历”就业制度本身的系统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组织观念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还对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正负效应予以分析;第四章,中国“高学历”失业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首先对中国高等学校学生的组成结构,以及高等教育学校的基本构成和分布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中国“高学历”失业的主要现状,就业趋势及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分别对当前中国“高学历”失业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进行综合阐述;第五章,国外“高学历”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比较及借鉴。分别对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和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促进本国“高学历”人员就业方面的制度建设及合理措施予以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近几年中国为促进“高学历”就业而采取的有效措施;第六章,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目标选择与对策建议。区分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提出解决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的目标和对策建议。从构建并不断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体系框架入手,以系列综合政策为保障,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以科学处理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问题为基础,实现中国“高学历”者的合理充分就业。

寇宗来[5](2012)在《基于文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高学历失业》文中指出本文假设最终品具有Leontif生产函数,需要高端和低端两种中间品。任何劳动者生产低端中间品的效率都是相同的,而高能力者生产高端中间品的效率更高。能力越高者,其文凭获取成本越低,因而是否获得文凭具有信号传递功能。进一步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基于文凭分割的,即无文凭者从事低端中间品生产,有文凭者可在从事高端和低端中间品生产之间进行选择,并能享受额外的福利租金。分析表明,如果文凭获取难度太大,经济体将会出现文凭持有者相对不足的结构性失业;反之,如果高校大幅扩招(文凭获取难度下降)而与文凭关联的福利租金却又很大时,经济体将会出现文凭持有者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即造成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高学历失业现象。

李慧勤,姚瑶,董思妙[6](2012)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高学历非自愿失业现象分析》文中提出随着高学历者——尤其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高学历失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非自愿失业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本身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职位内部配给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机制仍然不完善,需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提高市场调节功能;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潘石,周凯[7](2010)在《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高学历失业"是指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者失业,是一种知识人群的高层次失业,但概括为"知识失业"并不科学。它已经由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偶然现象发展为以大学生失业为主体的普遍现象,其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数量增加、层次上升;由零星分散到相对群发集中;区域分布不平衡;由老科技人员为主转为新大学毕业生为主等特征。中国"高学历失业"的产生,既有其经济原因,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混合交织与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综合整治,采取各种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潘石[8](2010)在《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性质与经济社会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所谓"高学历失业"是指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者失业,是一种高层次知识人群的失业,但概括为"知识失业"并不科学。当今中国,它已经由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偶然现象发展成为以大学生失业为主体的普遍现象。在远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中国,应尽可能避免和解决"高学历失业",因为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认识并不一致,甚至有人盛赞"高学历失业"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有必要对"高学历失业"之经济社会效应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阐释。

潘石,赵岳阳[9](2010)在《中国“高学历失业”:主要特征、产生机制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所谓"高学历失业"是指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者失业,是一种高层次知识人群的失业,但概括为"知识失业"并不科学。当今中国,它已经发展演变为大学毕业生失业为主体,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与特征。其产生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多重经济原因,又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混合交织与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运用经济手段与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整治,全力加以解决。

赖剑华,曹艳锋,黄升,施捷鹏[10](2010)在《高学历失业潮,缘何环球同此凉热?》文中指出自从2003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题每年都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10年走向社会的630万毕业学子,面对不明朗的就业前景,许多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高学历"不再等于"高就业率"了,这种现象绝非中国仅有。进入21世纪以来,从韩国、日本到美国、加拿大,再到欧洲,高学历者比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工更难找到工作,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日本《新闻周刊》曾以《全球高学历难民潮》为题对此作封面报道。如今,"高学历难民"这个带着辛酸与无奈的名称,已变成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烫手难题。高学历失业潮,缘何环球同此凉热?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与"知识改变命运"乃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高学历贬值"情况愈来愈严重,又作何解?

二、哪些高学历者容易失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哪些高学历者容易失业(论文提纲范文)

(1)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和模型的描述
二、数据的平均统计表述
三、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四、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
五、结论

(2)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背景与问题
    第一节 生育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我国城镇女性的就业变迁
    第三节 儿童抚育的公私领域转换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理论视角
    第二节 经验研究
    第三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三节 数据与方法
第四章 工作母亲的劳动供给与职业中断
    第一节 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母亲的劳动供给
    第三节 生育型职业中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母亲的家庭与工作冲突
    第一节 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工作家庭冲突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母亲的双向冲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母亲的社会支持
    第一节 冲突缓冲器:社会支持的效用分析
    第二节 来自祖辈的家庭支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母亲的职业流动
    第一节 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生育与女性的职业流动
    第三节 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衍生讨论
    第三节 研究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高学历失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学历失业现象的形成与社会危害
二、高学历失业现象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三、缓解高学历失业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 调整产业结构, 平衡地区经济
    (二) 营造有利于高学历者就业的公平环境
    (三) 摆脱束缚, 提高竞争力, 融身于社会

(4)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马克思的“失业”范畴
        1.2.2 西方经济学的“失业”范畴
        1.2.3 中外学界对“失业”内涵的不同阐释及争论
        1.2.4 本研究所使用的“失业”范畴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就业与失业制度基本理论述评
    2.1 古典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主要观点
    2.2 马克思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主要观点
    2.3 凯恩斯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主要观点
    2.4 货币主义理论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主要观点
    2.5 国内理论界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主要观点
        2.5.1 改革开放之前的就业失业理论
        2.5.2 改革开放以后对就业失业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2.6 劳动经济理论中“高学历”就业问题研究
        2.6.1 “高学历”就业各主体关系研究
        2.6.2 劳动经济理论与“高学历”就业
        2.6.3 就业市场中不同主体对“高学历”就业的影响
第3章 中国“高学历”就业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3.1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3.1.1 基本内涵、方法与理论基础
        3.1.2 制度变迁过程
        3.1.3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3.2 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变迁
    3.3 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评价
        3.3.1 制度缺少理论基础
        3.3.2 制度缺失且欠缺系统性
        3.3.3 就业渠道偏窄
    3.4 中国“高学历”失业效应分析
        3.4.1 中国“高学历”失业正效应分析
        3.4.2 中国“高学历”失业负效应分析
第4章 中国“高学历”失业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
    4.1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4.2 我国“高学历”失业主要现状
        4.2.1 “高学历”失业总体情况有所好转
        4.2.2 “高学历”失业的结构性问题严峻
        4.2.3 “高学历”就业失业出现性别问题
    4.3 中国“高学历”失业现状的特征
        4.3.1 “高学历”失业的专业性特征
        4.3.2 “高学历”失业的地域性特征
        4.3.3 “高学历”失业的低就业特征
    4.4 中国“高学历”失业现状的成因
        4.4.1 “高校扩招”的历史原因
        4.4.2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4.4.3 “高学历”人才定位不准
第5章 国外“高学历”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比较及借鉴
    5.1 发达国家“高学历”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
        5.1.1 美国“高学历”就业制度
        5.1.2 英国“高学历”就业制度
        5.1.3 法国“高学历”就业制度
        5.1.4 德国“高学历”就业制度
        5.1.5 日本“高学历”就业制度
    5.2 发展中国家“高学历”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
        5.2.1 印度“高学历”就业制度
        5.2.2 巴西“高学历”就业制度
    5.3 “高学历”就业制度的借鉴
        5.3.1 积极构建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5.3.2 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5.3.3 全方位落实政策措施
第6章 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目标选择与对策建议
    6.1 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近期目标及对策建议
        6.1.1 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高学历”就业机制
        6.1.2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6.1.3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
        6.1.4 设法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
        6.1.5 强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体系
    6.2 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中期目标及对策建议
    6.3 中国“高学历”就业制度长期目标及对策建议
        6.3.1 逐步解决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合理分割的体制障碍
        6.3.2 实现“高学历”充分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文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高学历失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
三、模型
    (一) 完全信息和社会最优
    (二) 不完全信息且没有信号传递
    (三) 基于文凭的信号传递、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结构性失业
四、总结和讨论

(6)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高学历非自愿失业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职位配给制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中高学历者选择内部配给职位的动机分析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中高学历非自愿失业的原因
    (一)内部配给职位的替代效应对高学历非自愿失业的影响
    (二)内部配给职位的收入效应对高学历非自愿失业的影响
四、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内部劳动力市场机制改革具有时滞性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的“大锅饭”、“铁饭碗”与“铁交椅”仍然存在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择业就业信息不对称现象

(7)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学历失业”:范畴界定、性质及特征
    (一) “高学历失业”范畴解析
    (二) “高学历失业”的性质及主要特征
二、“高学历失业”的原因分析
    (一)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结果
    (二) 经济运行周期的伴生物
    (三) 高教体制与经济体制错位及失衡的产物
    (四)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三、解决“高学历失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 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适当控制高等教育规模, 着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二) 实行“利益”和“价值”双导向, 以利益导向为基础, 以价值导向为主导
    (三) 尽快建立与完善“高学历失业”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
    (四) 建立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

(8)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性质与经济社会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性质分析
二、中国“高学历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
    1.“高学历失业”的经济效应
    2.“高学历失业”的社会效应

(10)高学历失业潮,缘何环球同此凉热?(论文提纲范文)

“天之骄子”被职场边缘化的背后
    12年轮回,三个大学生的职业路向
    回眸大学生就业政策:“三步走”
    “天之骄子”被职场边缘化
    大学生适时定位:普通劳动者
“龙种”为何退化成“跳蚤”?
    高等教育“虚胖”致使学历贬值?
    尊重生命情怀为何是“就业力”?
    跨界通才为何最是抢手?
    何为八大关键能力?
“高学历难民”,各国政府的烫手难题
    中国“知识失业”现象更像悖论
    单一领域知识无法撑起一片天空
    信息时代退场,概念时代登场
    打造新时代的“就业力”
终身学习破解“高学历难民”之惑
    “一本通书读到老”早就不合时宜
    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
    职场进入“无疆域生涯”时代
    职涯漫长,学习应紧跟时代巨轮
        一、专业训练:
        二、补充训练:
        三、更新训练:
        四、调岗训练:
        五、升迁训练:
        六、转行训练:
环球同此凉热,化解各显其能
    美国博士不惜隐瞒学历求职
    日本博士失业成“浪人”
    韩国高学历女性失业创纪录
    德国高学历者被认定为“贫穷人群”
    加拿大,不需要博士的国家?

四、哪些高学历者容易失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学历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以吉林省为例[J]. 韩美兰,蔡佳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2]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研究[D]. 李芬. 南京大学, 2016(04)
  • [3]高学历失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 马晓婷.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5(02)
  • [4]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D]. 吕伟. 吉林大学, 2013(08)
  • [5]基于文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高学历失业[J]. 寇宗来. 南方经济, 2012(12)
  • [6]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高学历非自愿失业现象分析[J]. 李慧勤,姚瑶,董思妙.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7]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 潘石,周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8]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性质与经济社会效应[J]. 潘石. 税务与经济, 2010(06)
  • [9]中国“高学历失业”:主要特征、产生机制及对策建议[J]. 潘石,赵岳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5)
  • [10]高学历失业潮,缘何环球同此凉热?[J]. 赖剑华,曹艳锋,黄升,施捷鹏. 黄金时代, 2010(08)

标签:;  ;  ;  ;  ;  

哪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失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