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奶酪”有多大

企业信息化的“奶酪”有多大

一、企业信息化的“奶酪”有多大(论文文献综述)

乔万冠[1](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安全管理理论的逐渐完善,数据挖掘技术在安全管理决策领域中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面临着员工日益提高的安全需求以及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煤矿企业不得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如何精确、高效和客观的评价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提升是当前煤矿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在《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国办发﹝2017﹞3号)指出“应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表明当前政府和煤矿企业对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显得极为迫切。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结合安全管理、系统工程以及数据挖掘等理论和方法,从大数据背景出发,对当前中国煤矿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煤矿安全管理内涵、范式及事故发生机理,煤矿安全管理影响要素深度挖掘、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和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提升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来解决煤矿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效率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发展路径及相关策略。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方面,本文主要从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效率、安全管理方法以及安全管理思维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安全管理念方面,指出安全管理理念具有事故致因、传统安全、系统安全、大数据安全四种视角,而这四种视角下安全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时序性,但又在各自时期存在交叉重叠现状。在安全管理效率的变革方面,认为当前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研究缺乏全面型、前瞻性和时效性,并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安全管理效率研究基本框架。在安全管理方法的变革方面,从知识驱动、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三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模型和方法,并提出基于混合驱动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最后,从经验、制度、风险预控以及大数据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安全管理思维的变革。发现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思维正在由因果-相关,静态-动态,逆向-正向,经验-数据思维转变。(2)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内涵、特征及事故机理分析方面,首先,定义了煤矿安全管理数据化内涵,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对象由传统的实物个体转向对个体产生的大数据管理,并指出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既具有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其次,从煤矿安全管理数据的结构、来源和属性的不同,对煤矿安全管理数据进行总结和分类。然后,从数据大小的角度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转化模型,结果显示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结构,而是以安全知识为中介的三角转化模式。最后,引入数据场理论,从数据角度阐释了煤矿事故发生机理。结果发现,当煤矿安全数据时间效应产生的关联规则存在误差则有可能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当通过煤矿安全数据空间效应产生的新的煤矿安全数据、信息、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的煤矿数据空间不匹配,也会导致安全信息不对称或者安全规律不稳定,引发事故。当煤矿安全时间数据和空间数据相互碰撞交叉而产生时空交叉效应,会造成煤矿生产系统中人-机-环-管交互的不稳定,产生煤矿事故。(3)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方面,首先从安全生产操作维、方法维和领域维三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挖掘的三维结构模型,同时给出了大数据的六大主要功能以及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十大领域。其次,从问题定义、数据预处理、建模、模型评估及模型应用和优化五个方面阐述了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然后利用决策树中的分类功能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数量进行分类挖掘。结果发现:培训、出勤、经验和年龄都是影响人类不安全行为频率的因素。培训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最大。最后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对煤矿安全隐患数据中的部门、时间、位置、月份和风险水平等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发现多个维度之间的强关联规则,避免或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4)在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及预测方面,将数据驱动方法和模型驱动方法相结合来评估和预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首先介绍了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评估方法优缺点。然后,提出DEA-BP神经网络混合驱动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预测模型。通过利用DEA-BBC模型的对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再利用DEA-Malmquist指数进行动态的分析。然后,将DEA模型得到效率评估结果进行编码作为二次评估预测的期望输出。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进一步对不同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说明当前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并不稳定。同时,安全管理效率有效的企业数量也呈现出震荡上升趋势。在进行动态分析过程中,煤炭企业在对待企业改善安全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注意到安全效率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技术效率下降而技术进步效率上升或者是技术效率进步而技术进步效率下降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产出不足的煤矿企业应加大对事故以及隐患数据的管理,找出煤矿事故和隐患之间存在的强关联规则,利用这些规则来提高煤矿隐患排查率和减少事故伤亡人数。对于投入冗余的煤矿企业应把重点放在人员结构和安全投入效率上面,适当减少投入增加规模效益上。(5)在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仿真优化方面,首先,利用系统动力学将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边界定义为员工安全管理子系统、隐患管理子系统、事故管理子系统和安全投入管理子系统4个层面,并引入大数据影响系数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因果关系图和流图。最后,以王楼煤矿为例进行应用,得到以下结论:大数据影响系数的增加与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性,不同的因素其影响系统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速度存在差异。其中大数据对员工安全管理的影响较为明显,大数据对矿工安全管理影响系数的增加必定带来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提高,但在达到一定的系数后,安全管理效率水平提高的越来越慢,这表明在大数据对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影响是有限地,在达到一定的范围内,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单纯的改变单一大数据影响系数难以带来明显的效率增加。在改变多个大数据影响系数后发现,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大幅增加,其中同时改变所有影响系数带来的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改变三个子系统大数据影响系数,最后是改变两个子系统影响系数。通过调整不同大数据影响系数的比例,比较不同方案条件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水平的变化速率,可以为煤矿企业进行大数据应用提供参考意见。该论文有图63幅,表35个,参考文献257篇。

李体泰[2](2019)在《基于Pair Copula的邮储银行农村理财投资风险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风险管理是管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金融市场风险是指在资金流动的融资市场中因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价格的变化以及在未来有可能造成的损失。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以及现代理财观念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利率、汇率等要素也已经逐渐成为决定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深化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满足居民的理财需求,邮储银行也加快了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速度,因此,为居民提供全面化、合理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已经成为邮储银行进行业务拓展的必然趋势和现阶段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点。理财资金投资对象逐步扩大与理财风险约束控制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农村理财产品研发中的风险控制成为邮储银行当前理财产品研发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当前问题,需要搜集大量的邮储银行理财相关的文献,并加以整理和总结,确定研究背景和研究的实际意义,并进行简单的概括和阐述。基于多元Copula函数,计算出证券金融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投资组合收益率,并基于多元正态分布,提出一系列的假设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由于实际使用过程中,传统的风险评估Copula方法在评估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会导致评估的结果误差较大。所以,本文使用了风险评估Pair Copula方法来对多元资产收益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研究。通过资产收益率的边缘分布情况构建GJR模型,通过违约概率构建Pair Copula的分解模型,实现违约率的“违约距离”的评估,创建组合收益率的多元分布函数。并使用蒙特卡罗方法实现金融风险的耦合性研究,最终对耦合风险下的资产收益率进行模拟实验检验,基于风险评估工具CVaR实现投资组合的评估估算。本文以上海市证券中心交易的四只股票数据为研究案例,通过使用Pair Copula-GJRCVaR信用模型来展开实验验证。首先,基于Pair Copula-GJR-CVaR信用模型创建组合收益率的多元分布函数,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来模拟未来的资产收益情况。其次,使用风险评估工具CVaR对每一支股票的风险概况进行计算,并对每支股票潜在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对Pair Copula-GJR-CVaR信用模型与t-Copula-GJR-CVaR模型进行对比,知道了两种模型的最小风险投资组合价值、比例投资组合价值,通过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来了解自身信用风险的概率,并对公司的风险进行评估,做好风险评估的管理,才能够确保组合风险的概率,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投资者出现投资失败,降低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最后,分析理财风险的高低,对于不同用户给出不同的分析,并且对于当今比较普遍适用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概括和比较,并针对主要挖掘技术以及文章所采用的Pair Copula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阐述Pair Copula的可行性分析,并详细描述Pair Copula的设计思想,利用Pair Copula构建风险数据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深入地分析,纳出购买理财的基本特性,最后进行评估及效果反馈。

景文奇[3](2019)在《涉农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基于供应链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各行业产品交易市场供需情况的巨大改变。为快速响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地处不同区域的多家企业需要将自身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远距离代加工、运输和流通,供应链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是我国的基础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摆脱了外部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多地受市场的调控。涉农企业是进行农产品贸易的重要主体,普遍具有规模小、分散化的特点,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因而对于涉农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技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实行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环节就是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合作伙伴的质量直接决定供应链管理的成败。目前涉农企业主要根据主观判断和以往的经验来筛选合作伙伴,导致供应链运行效益低下甚至失败。因此,涉农企业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的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和国外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已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对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涉农企业等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价值链理论及“3C”理论,以及作业成本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第三章总结了涉农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发展现状。根据调研资料归纳了涉农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涉农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涉农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运用扎根理论的三阶段编码,将涉农企业的合作伙伴分为产品生产商、产品销售商、物流运输商三种类型,建立包括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双方的合作基础、企业信誉和企业人员管理能力5个共性指标和企业业务能力1个特性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综合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第五章是实证分析。以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牛乳供应商的选择为例,运用上述模型从五家候选伙伴中为该企业选择出一家最优的生牛乳供应商。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政府要不断完善供应链政策支持体系,企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合理的企业监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涉农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双方合作基础、企业信誉和人员管理能力五种共性指标和一种特性指标企业业务能力共计六大方面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价。涉农企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可分为产品生产商、产品销售商和物流运输商三大类。特性指标针对三种类型的合作伙伴设置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选择产品生产商时,企业业务能力要选择产品质量、产品性价比、交货速度和生产能力等指标;选择产品销售商时要注重其销售成本、销售能力和分销渠道;选择物流运输商时,其企业业务能力要从运输成本、运输质量、运输速度和运输规模等方面来评估。西部乳品有限公司选择生牛乳供应商的案例结果显示,这家乳品公司最先考虑供应商的财务管理能力,其次为信息处理能力,企业业务能力的重要性最小。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该企业最看重生牛乳供应商的信息共享程度、企业规模和信息传递能力,交货速度和产品性价比的重要性较小。

于海龙[4](2014)在《基于质量安全的乳业产业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和重要的蛋白来源。在巨大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乳品产业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乳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三聚氰胺事件、蒙牛黄曲霉素事件等一系列的质量安全事件使得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乳品质量安全涉及乳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切实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势必要从乳业产业链的内部优化入手,在厘清各产业主体安全生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和政策引导将保障质量安全内化为各产业主体的自觉行为。本文就乳业产业链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1)分析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一系列涉及乳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业调整政策对我国乳业产业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2)分析乳业产业链上奶农、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和影响因素、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3)探讨消费者行为对我国乳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对其对高品质有机液态奶支付意愿的影响,消费者对国内外婴幼儿奶粉品牌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探讨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优化方向;(5)分析总结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和荷兰等乳业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的有益经验,为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提供借鉴。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1)我国乳业产业链正由分散松散向集中紧凑型过渡,乳业产业链向着更有利于乳品质量安全的方向发展;(2)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显着影响着生鲜乳的质量安全,规模化养殖小区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优于散养,整体而言,奶牛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依旧突出;(3)奶站数量大幅减少,奶站的硬件设施和检验、检测能力显着提升,产业链视角下,奶站独立的产业主体地位正日渐模糊;(4)虽然乳品加工企业不断强化对乳品的质量安全控制,但频发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再次表明乳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5)基于质量安全因素的考虑,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国外品牌的婴幼奶粉,质量安全对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长远而深刻,而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显着提升其对高品质有机液态奶的支付意愿。(6)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但在“如何监管”上问题仍未得到解决;(7)集中紧凑的乳业产业链,完全或部分的纵向一体化,产业主体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发达国家乳业产业链优化的经验对我国乳业产业链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描述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并实证分析了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影响;(2)从产业链的视角入手,分析各产业主体关键的安全生产行为及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全产业链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3)首次将各产业主体间的组织模式、利益分配和信息流动等问题融入各环节的分析之中,并剖析了政府监管和消费者行为等外部因素对乳业产业链优化的影响。

魏世杰[5](2012)在《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宽带存量经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宽带资费的下降,以及电信融合套餐的大力推广,宽带市场已经从增量发展模式进入存量发展模式,在存量模式的情况下,减少客户流失,延长宽带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防止被其他运营商策反就成为电信宽带存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电信企业必须建立以“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的电信企业客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流失的客户中发掘流失特征,将这些特征应用到存量客户中,对存量客户进行流失预警,是提升电信宽带存量经营的重要方法,极具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数据挖掘在电信存量经营中的若干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的分析了当前电信企业宽带存量经营的现状,建立了面向客户主题的电信宽带流失预警数据仓库体系结构,针对电信企业宽带流失预警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根据流失场景设计了相应的数据模型,并对模型效果进行了评估及评价。(2)系统介绍了客户流失理论,并对理论进行了实践。论文以某市电信宽带流失预警项目为载体,设计了以客户为中心,自下及上,闭环反馈的电信宽带流失预警系统。以电信宽带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主线,将客户流失理论融入客户生命周期中去,针对客户各个生命周期的特征进行维系挽留,并给出对于的维系营销策略和营销脚本。(3)建立了基于C5.0决策树算法的改进分类模型,研究了有指导的分类模型评价方法,并针对预测结果多次进行了模型训练,最终输出符合业务目标和建设模板的优质模型,使宽带流失预警系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工作作为电信商业智能系统研究的一部分,通过应用客户流失理论和数据挖掘技术,为电信宽带流失系统的研发和实际应用具有有益参考,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张小明[6](2012)在《媒介中的“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分析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文中研究指明地域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与媒介报道紧密相关,内蒙古作为我国传统的乳业原产地,它的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是通过内蒙古的乳业媒介形象来表现的。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原产地、原产地形象、原产地媒介形象以及原产地形象的作用机制等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本文总结了几种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的推广路线,即在媒介报道中树立良好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发挥光环效应,加强草原文化的宣传利用刻板印象,企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发挥总结性效应与首因效应,注重地域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最后,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唯一的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上2006——2010年与乳业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每年涉及乳业的新闻总量、涉及内蒙古乳业与内蒙古乳品企业的新闻量(简称涉内)、非涉及内蒙古乳业与内蒙古乳品企业的新闻量(简称涉外),涉内新闻中正面、中性、负面新闻的数量,涉内新闻中涉及政府行政行为的新闻数量(简称涉政)、涉政新闻中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的新闻数量、政府加强监管打击不法分子维护市场秩序的新闻数量及其他内容的新闻数量,以及涉及宣传草原文化的副刊数量。并将“三聚氰胺事件”前后《人民日报》上涉内与涉外新闻数量进行了对比,发现“三聚氰胺事件”前后涉内与涉外新闻数量变化明显,说明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内蒙古的乳业媒介形象受损明显。为了维护内蒙古的乳业媒介形象,《内蒙古日报》及时报道了事件后的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

万世祥[7](2011)在《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构建研究 ——以康明斯中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汽车业快速增长,汽车及其部件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售后市场的服务网络支持越来越显得重要,售后市场的利润在整个汽车价值链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售后服务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对其整个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己经成为汽车及其部件企业竞争的焦点。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的构建成为各个汽车及其部件企业促进业务增长的关键。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及其部件业逐步从“重生产”向“重服务”过度。开始从汽车整个价值链战略高度规划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大客户管理、售后服务网络运营管理和服务绩效管理。康明斯公司是一家从事发动机生产的跨国公司,发动机是相当汽车心脏的关键部件。本文通过分析康明斯公司有关售后服务网络构建的实例以及结合本人十多年来在康明斯公司工作的实际经验,深入介绍了康明斯中国服务网络的构建过程,全面地呈现了康明斯中国服务系统的全貌。康明斯中国借助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支持系统,极大地促进康明斯中国的业务从1985年的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年销售额30亿美元。这是跨国公司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支持,促进在中国飞速拓展业务较为成功的一个实例。由此在结合价值链理论、客户关系理论、绩效评估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康明斯中国车用发动机售后服务网络构建实例的分析研究,归纳出构建完善的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的关键要素,给出了构建有效的汽车及其部件服务网络的建议。

侯雪林[8](2010)在《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从而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信息化作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建设农村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农村信息化专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农民对农村信息化参与度不高,主管机构在高层次上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思考,相关政府部门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针对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农村社区在发达地区广泛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现状,本文从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农村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型及其建设需求,借鉴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建设经验,分别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组织和运行模式,成为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导则。首先,本文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典型农村社区为样本,调研农村社区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农村信息化体系框架,分析这些农村社区的共性与差异,归纳总结出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别与特征,并据此调查了不同类型农村社区对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其次,通过对美、法、德、日、韩五个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体系建设逐一进行历史追踪和现状分析,总结出各国的成功经验,以供我国发达地区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参考借鉴。再次,依次探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涉及到的基础网络平台、用户终端、信息资源建设,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组网技术、接入技术、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技术、标准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第四,研究农村信息化各子系统对应的内部组织要素——社区服务中心、教育机构、图书馆和文化站、合作组织、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农村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同时明确了社区外部对应机构特别是各子系统对应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应发挥的角色和职责。最后,本文以农村信息化体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资金、人才、制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农村信息化的运行,找出中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出一种用得起、用得长、都会用的运行模式。

刘继秀[9](2010)在《基于博弈论的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零售商业的快速发展,新的零售组织不断涌现,连锁经营方式全面推广,再加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物流效率的大大改善,我国零售产业组织形态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零售商市场势力的不断扩张,使其对供应商控制能力逐渐增大,导致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比较紧张,损害了双方的利益。因此,如何构建和促进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双方的共赢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的研究是从效率提升的角度,利用博弈论作为主要工具来分析非合作与合作思想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策略选择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总结了供应链发展历程,提出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其次介绍了博弈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指出了博弈论应用于分析供应商和零售商关系的可行性。在文章的核心分析部分,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关系,在非合作博弈条件下,供应商与零售商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不合作,这正是目前供应商和零售商矛盾冲突的根源;而在合作博弈条件下,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大于非合作时整体的利润,供应商和零售商的不合作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减少,满足个人理性条件时的非合作是不稳定和低效率的。在供应商和零售商长期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中主要针对短期一次博弈和长期重复博弈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促进零供合作的相关启示。本文在促进零供合作的措施部分,指出要实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首先,从促进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方式上提出签订双赢的价格合同,在供应商和零售商分别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双赢价格合同区间是不同的,并不是使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批发价都是可行的,通过建模得到他们各占主导时的最优批发价区间。其次,分别针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提出了促进零供合作的几点建议。最后,指出要发挥政府在促进零供合作时的作用。促进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缓解现实中存在的零供矛盾,使整个供应链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王鹏涛[10](2010)在《读者信任视角下的出版品牌管理研究 ——以图书类出版企业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读者信任和出版品牌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建构和论证读者信任和出版品牌之间的耦合模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出版品牌管理绩效不高及读者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尝试为出版品牌管理研究探索一条新路。信任研究的前沿成果启示人们,信任关系的建构和强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工与合作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没有信任人们将寸步难行,信任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媒介。这给出版品牌管理研究实现超越带来了新的契机,即从读者信任的角度观照、洞察出版品牌管理将会产生若干突破性成果。除了从资产、符号等角度进行考察之外,从信任关系建构和巩固的角度切入,分析读者信任在出版品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作用机制,探讨如何观测和引导读者信任的发展以促进出版品牌管理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第一章在综述前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论证了从读者信任的角度剖析出版品牌本质及探究出版品牌管理规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部分主要在回顾学术前史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即读者信任与出版品牌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第二章,探讨出版品牌管理环境的新特征。市场环境是无可回避的外部因素,从环境考察入手可以将研究嵌入其所在系统,避免了“见树不见林”的弊端。这一章主要阐述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感性化、多元化和离散化等新特征,对图书市场竞争加剧、读者权力上升、交易程序复杂化、营销精细化等出版经营遇到的新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对信息交互技术进步、品牌转换成本降低等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细致考察。在此基础上,指出出版企业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经营哲学,而要注重感性、互动、参与、心理等因素在图书营销中的作用,尤其是要从双方信任关系的建构和强化入手,实现出版品牌管理创新。基于读者信任的出版品牌管理首先应该树立相应的理念,这是第三章的核心内容。首先,笔者阐释了读者信任在图书营销中的积极意义,分析认为读者信任可以为经营者的技术、产品创新赢得多于竞争对手的“缓冲时间”,增强出版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品牌延伸以及其他交易成本,阻止其他媒体抢夺有限受众资源。其次,论证获取和维系读者信任是出版品牌管理的核心。出版品牌管理以交易双方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宗旨,属于长期投资的范畴,出版品牌的塑造和强化离不开读者的互动参与,出版品牌管理最终是为了获取读者的长期信任与高度忠诚。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指出出版企业应该树立以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出版品牌管理理念。具体包括:出版品牌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获得读者的正面认同和长期支持;出版品牌管理成功的判断标准必须依靠读者信任状况的测度;出版企业必须通过有效沟通和感性体验获得读者信任,进而才能达成出版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大化的目标。第四章,顺次讨论读者信任视角下出版品牌管理的具体策略。从出版品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的分析入手,结合出版品牌生长发育的生命规律探讨出版品牌管理的策略。首先,将出版品牌生命周期划分为认知期、美誉期、忠诚期和转移期四个阶段,分别讨论了读者信任在出版品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功能。研究发现,读者信任在出版品牌认知、美誉形成、忠诚培养和转移更新等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品牌的成长成熟离不开读者信任。其次,分析读者信任和出版品牌的耦合机制,认为读者信任的培养和出版品牌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耦合可以从读者信任演进和出版品牌成长两个维度切入,考虑到读者信任对出版品牌的驱动作用,出版企业应该通过读者心理、行为的观测和控制实现两者的耦合。新的品牌管理理念要求经营者转换理念,颠覆思维定势,从双方关系的深远发展出发,大度地为读者着想,以读者为本规划、开展营销活动,通过读者信任的获取和维持增加品牌影响力,进而获取可持续增长的比较优势。沿着上述逻辑,详尽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出版品牌管理策略。在出版品牌认知阶段,出版企业应该细致分析读者的核心诉求,以获取读者信任为导向实现准确的品牌定位;在出版品牌传播阶段,充分考虑读者个体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文化特征等,并以此为导向设计或调整品牌传播方案:在出版品牌美誉阶段,务必考察读者核心利益诉求的漂移情况,根据读者态度的差别选择品牌维护策略,促进信任程度的深化、观望态度的转移和抱怨投诉的巧妙处理;在出版品牌忠诚期,品牌个性和风格的塑造是管理工作的重心,性格突出的出版品牌有助于识别记忆,能满足读者价值观、社会角色和感情依赖、艺术审美等感性诉求,增加读者的正面认知,促进信任关系的深化。此外,在出版品牌忠诚期,经营者不能满足于利润和份额方面的业绩,而要通过持续创新,提高品牌转换成本、增强读者安全感、提供额外利益、降低读者预期、激发品牌联想,不断深化读者忠诚;在出版品牌延伸期,出版企业可能遇到诸如新旧品牌名称不相容、原品牌形象稀释、盲目延伸削弱读者信任等问题,严重时会导致读者背叛。读者背叛的原因主要有:延伸品牌远离原品牌核心价值、延伸产品失败殃及整体品牌、新品牌喧宾夺主等,因此,出版企业需要在定位之初就通盘考虑品牌延伸的空间和方向,同时要注意新旧品牌之间相关性的建立和传播,在延伸过程中还要及时沟通,设法让读者“在场”,以提升品牌延伸成功的概率。第五章,分析图书营销实践中偏离读者信任导向的几种常见误区并给出对治策略。(1)出版品牌宣传与品牌承诺兑现之间的差距破坏信任关系。出于功利目的,部分出版企业进行虚饰浮夸的形象宣传,这将导致读者对营销传播失去信任,引发沟通障碍,降低读者的购买次数和购买数量,同时还会影响出版资源配置,毁掉成长中的出版品牌。出版品牌不是炒作概念、夸张宣传等短期做法可以成就的,出版企业应该从专业能力和可信度入手,坚持客观、适度、负责的原则,进行出版品牌宣传,同时要通过细节完善来兑现承诺,获得读者的信任和支持。(2)经营者盲目进行品牌延伸丧失读者信任。为了逐利,部分出版企业随意进入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这会造成内容创新不足、图书品质下降等弊病,无奈的读者只能选择“用脚投票”。根据以上诊断结果,对治策略主要有:实现新旧产品关联度与阅读需求演进的动态契合,如非必要则延伸产品和原产品务必保持一定的相关性和相似性,这样,才能在保证读者认同的前提下,兼顾出版企业的获利需求。(3)联盟品牌的信任维持问题。出版品牌并购中会发生品牌转移,此时,品牌联盟后要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联盟企业之间价值观的统一,以及价值链的重组都必须依赖读者信任。并购后的出版品牌要获得读者认同和支持,必须考虑读者认知情况,在协调集团内部利益矛盾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并以合理方式传播给读者,进而通过严格履行承诺保持和提升读者信任的层次。(4)网络技术革新条件下的读者信任危机问题。网络与生俱来的特性决定了爆发品牌危机的频率将大大增加。研究建议出版企业应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预测和控制可能的品牌危机;遵循科学的危机管理程序,同时因事制宜,灵活处置;通过坦率直言和可信行动争取读者支持,顺利度过危机。当然,除了以上措施之外,日常经营活动中必须通过系统努力积累读者信任以备不时之需。在总结以上内容的基础上,第六章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从读者信任角度分析出版品牌管理,这个新视角以双方互惠为着眼点,避免了单纯从经营者利益出发带来的读者声音“缺席"等弊端,同时以读者信任为主线开展图书营销活动,通过沟通深入了解读者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而实现读者信任和出版品牌的有机耦合,这种思路赋予“为读者服务”等抽象理念以可操作性,因此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读者信任的获取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和具备复杂的条件,出版企业必须持之以恒地关注读者需求及其演变,一以贯之地遵守承诺严格履行合约,借助人性的、诚信的市场表现换取读者信任,进而通过读者信任巩固出版品牌,让读者产生忠诚乃至崇拜,尊重和崇拜出版品牌及其缔造者。(3)出版品牌管理以读者信任为导向,要求出版企业务必在流程、组织和技术方面及时创新,唯有通过系统的营销努力,才能大幅度提高专业能力,再加上诚信友善的服务态度,才能有效获取和维系读者信任。(4)从读者角度看,信任关系的确立和巩固,能够让读者节省搜寻、选择和监督交易对象、鉴别图书质量等成本,长期合作能给读者带来安全感、亲切感、熟悉感等心理满足。所以,建构信任关系,通过品牌有效联结双方利益,是读者和出版企业清醒权衡多种利害关系后的理性选择。鉴于信任在品牌管理中的体系性地位,后续研究应该从读者态度、行为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读者信任的形成和强化机理,同时需要来自中国图书市场的数据的支持。此外,对于国际化和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品牌信任等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深入剖析,这些都为该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延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企业信息化的“奶酪”有多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信息化的“奶酪”有多大(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大数据背景下安全管理研究基础变革
    2.1 安全管理理念的变革
    2.2 安全管理效率理论的变革
    2.3 安全管理研究方法的变革
    2.4 安全管理思维的变革
    2.5 本章小结
3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内涵、特征及事故机理分析
    3.1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内涵
    3.2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分类
    3.3 煤矿安全管理大数据与小数据特征
    3.4 基于大数据的煤矿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和规律的关系模型
    3.5 时空数据场理论下煤矿事故发生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分析
    4.1 数据挖掘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4.2 煤矿安全管理数据挖掘基本流程
    4.3 基于决策树的煤矿不安全行为数据挖掘
    4.4 基于关联算法的煤矿隐患数据挖掘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DEA-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及预测研究
    5.1 常用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模型
    5.2 基于DEA-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评估模型构建
    5.3 模型应用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数据背景下的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仿真优化
    6.1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边界的确定
    6.2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影响因素及因果关系图
    6.3 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系统流图构建
    6.4 案例分析
    6.5 煤矿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Pair Copula的邮储银行农村理财投资风险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Copula函数理论
    2.2 理财投资业务
    2.3 金融时间序列的边缘分布模型
    2.4 KMV模型
    2.5 风险度量方法
第三章 Pair Copula-GJR-CVaR信用模型构建
    3.1 模型分解
    3.2 多元信用模型构建
第四章 基于Pair Copula-GJR-CVaR邮储银行农村理财投资风险实证分析
    4.1 邮储银行农村理财投资发展特征
    4.2 信息选取与处理
    4.3 多元Pair Copula-GJR(1,1)-t模型的CVaR与 VaR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涉农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基于供应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为涉农供应链发展带来机遇
        1.1.2 涉农供应链发展迟缓
        1.1.3 合作伙伴选择是涉农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供应链研究综述
        1.3.1 国外供应链管理综述
        1.3.2 国内供应链管理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应链
        2.1.2 供应链管理
        2.1.3 涉农供应链
        2.1.4 涉农企业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资源基础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2.4 “3C”理论
    2.3 常用研究方法
        2.3.1 作业成本法
        2.3.2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3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第三章 涉农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发展现状
    3.1 涉农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3.2 涉农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现状
第四章 涉农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动态评价模型
    4.1 供应链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开放式编码
        4.1.2 主轴编码
        4.1.3 选择式编码
        4.1.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2 涉农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
        4.2.1 共性指标
        4.2.2 特性指标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4 动态综合评价模型
第五章 涉农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案例分析
    5.1 企业背景简介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3 指标的赋权
    5.4 企业的动态评价与选择
        5.4.1 基于过去的企业评价
        5.4.2 基于现在的企业评价
        5.4.3 基于将来的企业评价
        5.4.4 基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企业综合评价与选择
    5.5 企业选择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健全供应链政策支持体系
    6.3 维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6.4 完善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质量安全的乳业产业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经济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4 博弈理论
    2.5 消费者行为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乳业发展特征与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3.1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业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前三聚氰胺时代
    3.2 我国乳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产业链的转变——后三聚氰胺时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户养殖行为分析
    4.1 农户养殖行为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农户安全生产行为与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奶站行为分析
    5.1 奶站的专项清理整顿及其影响
    5.2 产业链视角下奶站产业地位的转变
    5.3 奶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品企业生产行为分析
    6.1 我国乳品企业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乳品企业的质量控制
    6.3 乳品质量安全事件与乳品加工企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消费者乳品消费行为分析
    7.1 认知对消费者安全乳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以有机液态奶为例
    7.2 我国城市居民婴幼儿奶粉品牌选购行为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政府监管特征及对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8.1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
    8.2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8.3 发达国家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方式研究
    9.1 产业链视角下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分析
    9.2 发达国家乳业产业链优化的特征分析
    9.3 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的方式及措施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宽带存量经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对照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信宽带市场发展现状
    1.2 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企业中的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客户流失理论与数据挖掘技术
    2.1 客户流失理论
    2.2 数据挖掘技术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带流失预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电信宽带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2 电信宽带业务发展目标
    3.3 系统体系架构及建设原则
    3.4 系统功能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带流失预警系统的数据处理
    4.1 数据获取层设计
    4.2 数据处理层设计
    4.3 数据汇集层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宽带流失预警模型建立
    5.1 模型简介
    5.2 宽带潜在流失用户预测模型设计
    5.3 宽带流失预警模型的优化
    5.4 固化模型的评估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宽带流失预警模型的发布及维系营销策略设计
    6.1 模型发布及展现
    6.2 维系营销策略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媒介中的“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分析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原产地问题
        (二) 原产地形象问题
        (三) 媒介形象问题
        (四) 危机管理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应用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一) 原产地
        (二) 原产地形象
        (三) 媒介形象
        (四) 原产地媒介形象
    第六节 原产地形象的作用机制
        (一)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二) 首因效应
        (三) 品牌效应
        (四) 概括效应
第二章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
    第一节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条件
        (一) 地域优势
        (二) 传统优势
        (三) 政策优势
        (四) 人才和技术优势
    第二节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形成的产业基础
    第三节 媒介对内蒙古乳业原产地的报道
第三章 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的推广路线
    第一节 树立良好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发挥光环效应
    第二节 加强草原文化的宣传加深刻板印象
    第三节 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发挥总结性效应与首因效应
    第四节 注重地域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
第四章 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的维护
    第一节 维护原产地媒介形象的重要性
        (一) 媒介形象具有脆弱性
        (二) 原产地媒介形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三聚氰胺事件”对内蒙古传统乳业原产地媒介形象的影响
        (一) “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
        (二) 政府与企业如何维护原产地媒介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构建研究 ——以康明斯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 汽车行业价值链介绍
        2.1.1 价值链理论概述
        2.1.2 汽车业价值链分析
        2.1.3 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的市场潜力
    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在汽车服务业应用
        2.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概述
        2.2.2 中外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基本状况
    2.3 服务绩效评价理论及应用
        2.3.1 平衡记分卡理论
        2.3.2 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绩效评价
    2.4 信息管理系统理论及应用
        2.4.1 信息管理系统理论概述
        2.4.2 信息管理系统理论在汽车业的应用
3 国内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与现状分析
    3.1 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要求
        3.1.1 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特点
        3.1.2 售后服务网络关键职能
        3.1.3 售后服务网络要求
    3.2 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现状分析
        3.2.1 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3.2.2 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
        3.2.3 从汽车产业链角度分析国内汽车服务业现状
    3.3 国内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发展趋势
        3.3.1 越来越重视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价值
        3.3.2 顾客满意度日益受到重视
        3.3.3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售后服务效率
4 康明斯中国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网络构建实例分析
    4.1 康明斯公司简介
    4.2 康明斯基于产品价值链的服务网络建设整体规划
    4.3 康明斯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原则与网络模式
    4.4 康明斯汽车发动机网络服务管理
        4.4.1 康明斯公司业务运营系统
        4.4.2 汽车发动机服务网络管理主要内容
        4.4.3 康明斯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两个业务流程实例
    4.5 康明斯售后服务网络绩效管理
        4.5.1 售后网络对大客户管理的绩效评估
        4.5.2 售后网络服务能力考核指标及服务网络综合KPI考评
    4.6 康明斯中国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信息支持系统
    4.7 康明斯售后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与认证管理
5 康明斯售后网络现状分析与构建高效服务网络的建议
    5.1 康明斯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网络现状及分析
        5.1.1 康明斯汽车发动机几种售后服务网络模式
        5.1.2 康明斯中国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模式
        5.1.3 康明斯中国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商分类
        5.1.4 康明斯中国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网络现状分析
        5.1.5 康明斯中国汽车发动机现有售后服务网络的主要缺陷
    5.2 构建高效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议
        5.2.1 基于产品价值链的服务网络总体战略规划
        5.2.2 构建协调一致的服务网络
        5.2.3 建立高效能的CRM信息系统
        5.2.4 设定标准的服务工作流程
        5.2.5 设计有效的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5.2.6 完善的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及培训管理系统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农村信息化
        1.5.1 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与辩析
        1.5.2 农村信息化的意义
        1.5.3 农村信息化体系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调查
    2.1 数据调查
        2.1.1 数据调查方法
        2.1.2 居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2.2 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现状
        2.2.1 地理情况
        2.2.2 人口情况
        2.2.3 经济情况
    2.3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现状
        2.3.1 信息化基础设施
        2.3.2 信息化人才
        2.3.3 信息资源
    2.4 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
        2.4.1 社区与社区信息化
        2.4.2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异同
        2.4.3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2.5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
        2.5.1 农村社区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
        2.5.2 农村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
        2.5.3 农村社会生活对信息化的需求
第三章 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体系的现状
    3.1 美国的乡村信息化
        3.1.1 乡村社区管理信息化
        3.1.2 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
        3.1.3 乡村社会生活信息化
    3.2 法德的乡村信息化
        3.2.1 德国的乡村信息化
        3.2.2 法国的乡村信息化
    3.3 日韩的乡村信息化
        3.3.1 日本的乡村信息化
        3.3.2 韩国的乡村信息化
    3.4 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第四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模式
    4.1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基础网络平台
        4.1.1 城市社区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
        4.1.2 农村社区的语音通信网
        4.1.3 农村社区的有线电视网
        4.1.4 农村社区的计算机网络
        4.1.5 农村信息化体系网络平台的分析与总结
    4.2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用户终端
        4.2.1 城市社区的用户终端
        4.2.2 农村社区的用户终端
        4.2.3 农村社区用户终端的选择与实施
    4.3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4.3.1 农村社区信息化资源的类别与特点
        4.3.2 农村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的建设
        4.3.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建设
        4.3.4 农村社区社会生活信息资源的建设
    4.4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4.4.1 组网技术
        4.4.2 接入技术
        4.4.3 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技术
        4.4.4 标准化问题
第五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组织模式
    5.1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组织要素
        5.1.1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5.1.2 农村社区教育机构
        5.1.3 农村社区图书馆与文化站
        5.1.4 农村社区中的企业
        5.1.5 农村社区中的合作组织
        5.1.6 社区居民
    5.2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组织结构
        5.2.1 农村信息化组织要素间的信息流
        5.2.2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功能结构
        5.2.3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层次结构
    5.3 外部机构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1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2 电信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3 科技服务机构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4 涉农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第六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运行模式
    6.1 前期投入资金保证
        6.1.1 投入机制
        6.1.2 农村基础网络平台的投入机制
        6.1.3 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6.2 运行资金保证
        6.2.1 农村信息化体系运行费用的构成
        6.2.2 农村信息化体系运行费用的来源
    6.3 人员保证
        6.3.1 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6.3.2 农村社区居民信息素养的培训
    6.4 制度保证
        6.4.1 政策支持
        6.4.2 乡规村约建设
        6.4.3 激励与创新机制的建立
第七章 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7.1 技术方面
        7.1.1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7.1.2 加强农村信息化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
    7.2 组织方面
    7.3 运行方面
        7.3.1 完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
        7.3.2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建设
        7.3.3 加强农村信息化制度建设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所做的主要工作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8.4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农村信息化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2:农村信息化社区干部调查问卷
致谢

(9)基于博弈论的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供应链的相关理论概述
        2.1.1 供应链的定义
        2.1.2 供应链的特征
        2.1.3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
    2.2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2.2.1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2.2.2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2.2.3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2.3 博弈理论
        2.3.1 概念及构成要素
        2.3.2 博弈论的分类
        2.3.3 博弈均衡及主要应用模型
        2.3.4 帕累托最优
    2.4 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2.4.1 博弈分析适用供应链组成
        2.4.2 博弈双赢与供应链双赢
第3章 供应商-零售商关系中的问题及分析
    3.1 供应商-零售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3.1.1 合同及条约
        3.1.2 拖欠货款和收取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
        3.1.3 相互要挟行为
        3.1.4 欺诈行为
    3.2 问题分析
        3.2.1 整体观念缺乏
        3.2.2 权利结构失衡
        3.2.3 信用观念和信用机制缺失
        3.2.4 市场规则不完善
第4章 供应商和零售商关系的博弈分析
    4.1 供应链中供应商-零售商非合作的博弈分析
        4.1.1 供应商主导下的供应商-零售商非合作博弈分析
        4.1.2 零售商主导下的供应商-零售商非合作博弈分析
    4.2 供应商-零售商合作博弈分析
    4.3 效率的比较分析
    4.4 长期关系中的供应商-零售商合作博弈分析
        4.4.1 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博弈条件
        4.4.2 重复博弈的概念
        4.4.3 重复博弈的均衡分析
第5章 促进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关系的措施
    5.1 促进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的方式
        5.1.1 签订双赢的价格合同
        5.1.2 建立利润分享机制
        5.1.3 建立信任关系
    5.2 供应商促进零供合作关系的措施
        5.2.1 提高供应商组织化程度以增强谈判能力
        5.2.2 供应商对不同类型的零售商提供差异化产品
    5.3 零售商促进零供合作关系的措施
        5.3.1 零售商树立与供应商共赢的观念
        5.3.2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促进合作
        5.3.3 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促进合作
    5.4 发挥政府在促进零供合作关系中的作用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读者信任视角下的出版品牌管理研究 ——以图书类出版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2.1 出版品牌研究现状述评
        0.2.2 信任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0.2.3 品牌信任研究的演进路径及主要结论
        0.2.4 国内外研究情况简要评价
    0.3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0.3.1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0.3.2 研究目的
        0.3.3 研究内容
        0.3.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0.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逻辑结构
        0.4.1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设计
        0.4.2 本论文的逻辑结构
1 出版品牌与读者信任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
    1.1 出版品牌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1.1.1 品牌的内涵演变及其概念确定
        1.1.2 出版品牌的概念其内涵
        1.1.3 作者品牌、产品品牌、出版人品牌与出版企业品牌的关系
        1.1.4 以出版企业品牌为统领的各类子出版品牌整合模式研究
        1.1.5 出版品牌管理的含义及对象
    1.2 出版品牌在出版企业营销活动中的功能
        1.2.1 出版品牌改善竞争环境
        1.2.2 出版品牌培养读者忠诚
        1.2.3 出版品牌简化交易过程
        1.2.4 出版品牌驱动发行数量
        1.2.5 出版品牌提高企业利润
    1.3 读者信任的概念及内涵
        1.3.1 信任的概念及信任结构的分类
        1.3.2 读者信任的内涵及其外在表征
        1.3.3 读者信任与读者忠诚的区别与联系
    1.4 读者信任与出版品牌管理的关系
        1.4.1 图书产品的特征与出版品牌的市场意义
        1.4.2 读者信任对于图书营销活动的重要影响
        1.4.3 读者信任是出版品牌管理的起点和目的
    1.5 本章小结
2 出版品牌管理外部环境的整体观照
    2.1 读者需求的新特征
        2.1.1 个性化阅读需求日益突出
        2.1.2 感性体验受到读者重视
        2.1.3 消费选择的多元与离散
    2.2 出版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2.2.1 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2.2.2 买方力量的增长和占优
        2.2.3 交易过程的复杂与趋异
        2.2.4 营销活动的日益精细化
    2.3 技术变革的新要求
        2.3.1 交互技术发展导致沟通诉求的提升
        2.3.2 转换成本降低带来读者背叛的频繁
        2.3.3 新的传媒形式争夺有限的读者资源
    2.4 环境演变对出版品牌管理发展趋势的影响
        2.4.1 自我中心的经营哲学失去合法性基础
        2.4.2 读者关系管理的中心亟需调整
        2.4.3 转换成本低廉挑战原有管理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读者信任视角的出版品牌管理理念的确立
    3.1 读者信任在出版经营中的重要性
        3.1.1 读者信任可以为营销创新提供"缓冲时间"
        3.1.2 读者信任可以增强出版企业的竞争实力
        3.1.3 读者信任可以降低图书营销和品牌延伸的交易成本
        3.1.4 读者信任可以设置其他媒体的进入壁垒
    3.2 读者信任是出版品牌管理的核心要素
        3.2.1 出版品牌管理属于长期读者关系经营的范畴
        3.2.2 出版品牌管理离不开读者的互动和参与
        3.2.3 出版品牌管理旨在取得读者的长期信任和忠诚
    3.3 以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出版品牌管理理念的确立
        3.3.1 出版品牌的核心是获得读者的正面认知和长期支持
        3.3.2 出版品牌管理成功与否依靠读者信任状况来测度
        3.3.3 通过沟通和体验获得信任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必需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读者信任视角的出版品牌管理策略的建构
    4.1 读者信任在出版品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功能
        4.1.1 出版品牌的生命周期及不同阶段的特征
        4.1.2 读者信任在出版品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功能
        4.1.3 读者信任与出版品牌的耦合机理分析
    4.2 以激发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品牌认知策略
        4.2.1 读者核心利益的精准分析和有效定位
        4.2.2 以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出版品牌定位战略
        4.2.3 以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出版品牌传播策略
    4.3 以获取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品牌美誉策略
        4.3.1 读者核心利益诉求漂移对出版品牌维护的影响
        4.3.2 读者品牌态度的变化对出版品牌美誉度的影响
        4.3.3 以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出版品牌维护策略
    4.4 以强化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品牌忠诚策略
        4.4.1 出版品牌影响力的增长及对读者的影响
        4.4.2 出版品牌的个性和风格对于读者忠诚度的影响
        4.4.3 持续创新与出版品牌忠诚度的提高
    4.5 以维护读者信任为导向的品牌延伸策略
        4.5.1 出版品牌延伸在图书营销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4.5.2 出版品牌延伸中读者背叛行为的原因
        4.5.3 出版品牌延伸中的读者信任维护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出版品牌管理实践中偏离读者信任导向的误区及其超越
    5.1 出版品牌形象宣传和品牌承诺兑现之间的内在张力
        5.1.1 出版品牌宣传中的浮夸虚饰及其负面影响
        5.1.2 出版品牌管理是"内力工程"而非"面子工程"
        5.1.3 出版品牌承诺的适度性及有效兑现
    5.2 出版品牌延伸的随意性、盲目性与读者信任的冲突
        5.2.1 出版品牌延伸中产品关联度的现状及问题
        5.2.2 出版品牌延伸的产品关联度与读者阅读需求演进的动态契合
        5.2.3 出版品牌延伸中的读者认同与企业利益的兼顾
    5.3 出版企业并购中的品牌转移与读者信任的再获取
        5.3.1 改制过程中出版企业并购行为的普遍性
        5.3.2 读者信任在出版品牌联盟中的作用分析
        5.3.3 并购后出版品牌的再定位与读者认同
    5.4 网络环境下出版品牌危机的频发与读者信任的维系
        5.4.1 网络技术平台革新及其对出版品牌的影响
        5.4.2 网络时代出版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5.4.3 网络环境下突发出版品牌危机的化解策略及读者信任维系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类
    英文类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四、企业信息化的“奶酪”有多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D]. 乔万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2]基于Pair Copula的邮储银行农村理财投资风险模型研究[D]. 李体泰.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涉农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基于供应链视角[D]. 景文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4]基于质量安全的乳业产业链优化研究[D]. 于海龙.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5]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宽带存量经营中的应用[D]. 魏世杰. 暨南大学, 2012(11)
  • [6]媒介中的“内蒙古乳业原产地”形象分析 ——内蒙古乳业媒介形象的形成、推广与维护[D]. 张小明.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7]汽车及其部件售后服务网络构建研究 ——以康明斯中国为例[D]. 万世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D]. 侯雪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基于博弈论的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关系研究[D]. 刘继秀. 东北大学, 2010(04)
  • [10]读者信任视角下的出版品牌管理研究 ——以图书类出版企业为例[D]. 王鹏涛. 武汉大学, 2010(10)

标签:;  ;  ;  ;  

企业信息化的“奶酪”有多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