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树立师范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论树立师范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一、试论高师学生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1](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自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下发以来,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推进了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但针对目前的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教师教育情怀缺失、数量配备不齐、综合素质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仍然需要调整与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完善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扎根农村、长期从教”教育情怀;具备“文理兼修、多科多能”综合素养;具备“教学育人、综合管理”师范技能的音乐教师。本研究主要围绕“提出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扫描——农村学校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设想”的基本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现实状况,且较为系统、深入、科学的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提供了一套能够支撑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符合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实践方案。绪论部分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概述;对“农村学校”“人才培养”“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四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述;对研究问题、研究思路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归纳;对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初步预测。第一章是对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扫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结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研究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第二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本章节全面阐述了“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三种模式的政策出台背景、具体实施以及音乐师范生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指出三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紧迫性与关键点。第三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进行综合构建。本章节通过对构建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进行系统梳理,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教师《办法》”作为主要政策依据,系统阐述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综合开展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第四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归纳两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共同性,总结定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构想,并就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进行合理设想。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注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通过贯穿实践应用理念、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对口支教机制等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来建立健全U-G-S协同育人机制。结语部分概括了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的有关结论与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是推进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于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培养,我们要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从通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构建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设置;从注重教育情怀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环境、建立U-G-S协调育人机制等方面完善课程实施。

任大路[2](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胡燕[3](2021)在《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黄质夫是我国近代着名的乡村师范教育家,终身致力于中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他在乡村教育理论上提出很多创新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国乡村师范学校办学的最佳模式,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乡村教育师资,是在乡村师范教育领域上能与陶行知比肩齐声的人。然而,由于学界的遗忘,关于黄质夫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系统探究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以及在其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总结其乡村师范教育经验,有利于加深对民国教育家的认识,同时为培养和留住乡村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意义的借鉴。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的研究方法,基于黄质夫着写的教育文集、黄质夫与好友来往书信、学生回忆文集、地方史料、民国时期及当代报纸等文献进行整理探析,研究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体内容、实践措施。近代中国乡村教育思想的兴起、黄质夫的乡村成长经历及其接受新式教育背景,尤其是国立东南大学的教育熏陶皆促使黄质夫投身于中国乡村教育,奠定了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底色。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黄质夫将乡村师范定位为“乡村文化中心”,乡村教师定位为“国民教育的健全教师及建设基层的干部人才”。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将劳动作为录取考核的前提,构建读、耕、工合一的劳动生产训练教育思想。劳动生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方式、促进学校发展的手段、实践服务社会途径。第二,践行服务社会、辅导地方教育、研究边疆文化等推广乡村事业的教育思想。第三,培养乡村师范生品德、艺术、格局、无畏内容,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健全乡村教师教育思想。黄质夫通过改革教材、增加职业科、重视女子教育、国师迁校等措施践行其乡村师范教育思想。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获得极大成就,对当今乡村教育发展在留下优秀教师,构建校长人格魅力,建立继续培育制度、提升劳动教育素养,重视在地化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倪保锐[4](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王芳[5](2021)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研究(1908-1924)》文中认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从“初级师范”到“高等师范”的历史沿革,不仅造就出一批引领时代风气、对现代女性发展影响深刻的知识女性,而且展现出中国女性教师培养的发展轨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本论文主要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08-1924年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各种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法梳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初创、发展、转型再到消失的历史发展过程,围绕其课程设置分析出不同阶段课程设置的社会背景、教育宗旨、特点及成效,最后得出对其课程设置变革的思考和启示。本研究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08-1924年的历史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时期(1908-1912),这一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课程设置开始引入近代西方科学科目,但是受中国社会“贤妻良母”女子教育理念的支配,所以课程多注重道德品行和家事技能的培养,着力塑造一群合格的贤妻良母。第二阶段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时期(1912-1919),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提出“五育”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实用。但后期袁世凯“贤妻良母主义”的回潮,课程设置有所倒退。第三阶段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时期(1919-1924),这一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教育平权理念得到伸展,其教育宗旨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转变为“超贤妻良母主义”,课程设置更加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更加体现出民主科学的取向和要求,并由此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1908-1924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课程设置也经历了多次变革,这是对特定时期社会背景、女子教育宗旨变化以及学制改革等不同因素所做出的反应。从“贤妻良母”的课程设置再到独立自主“新女性”的课程设置的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女性意识从传统“贤妻良母”到“社会人”再到独立自主“现代人”角色的转变,也反映了中国自近代以来“新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转化的历史过程,给我们今天思考教育中的女性教育和女教师培养留下了许多的宝贵启示。

李家艳[6](2020)在《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士一(1886-1969)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外语教育家,是最早且最有影响介绍直接教学法的专家,首创外语情境教学理论,开发了《初中英语直接法英语教科书》、《英语会话合璧》等极具影响力的外语教科书,培养了吴棠、范存忠、吕叔湘等一大批外语教学界的领军人才。本研究在充分挖掘、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张士一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分析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源渊,阐述和总结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内容与实践、特征及启示。第一,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渊源。1921年,张士一做英语教学法演讲,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外语教育思想开始萌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1948年,他发表《一个语言教学的新理论》,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学术经历密不可分。第二,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与实践。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大学人才观、外语教学理论,以及教师教育观。关于大学人才观,他提出教育是为生人能力的科学,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从技能、实用和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外语教学在技能上要实现听说读写四熟、在实用层面要利于学生就业与升学、在人格上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情操;在教学原则上,强调外语教学要坚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以及知行合一;总结出入门耳口训练、拼读、教学抽象词以及练习技巧;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国情首创外语情境教学法。在教师教育方面,指出将培养未来的师资与促进现在的师资相结合以满足外语师资需求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他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开展全国中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以及开发中学英语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无一不渗透其外语教学思想。第三,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启示。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2)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3)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4)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其对我国当今外语教育的改革启示有:(1)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3)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4)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李梦林[7](2020)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是影响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关键人物,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教育教学信念、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实现高效的实习指导是教师教育一直以来的追求。到目前,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实习效果的指导老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实习指导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正是基于此现状探求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现状力求为实习指导提出有效建议。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发现,在现有的实习指导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求”的漠视和无力感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师范生和指导老师“供”“求”之间的完美契合;师范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与疏离感、师范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疏离感等问题阻碍了积极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自身教育研究意识的淡漠与积极性是实习指导过程中研究指导缺失的主要原因;综合反思局限于思考与空想而不做出实际行动与改变直接导致了反思效果的低下。因此实习指导应当在倡导亲切友好、关注需求、勇于放权、平等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实习指导老师的遴选与分配机制;协调多方关系,全力打造指导老师之间、指导老师和师范生之间的实习指导共同体;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追求高效的实习指导;树立优秀教师榜样,以身作则;以期在各项优化策略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实习指导的高效,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实习的意义与价值。

张超[8](2020)在《廖世承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1897年盛宣怀在南洋公学中设立师范院,标志着我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开始。到如今,我国的师范教育发展已有一百余年。在这期间,我国的师范教育历经多次起伏波折,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师范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史鉴使人明智。廖世承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着名的教育家、大学校长,其一生投入教育事业,曾先后任国立师范学院、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院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和思考中,形成了他丰富的高等师范教育思想,并留给后人宝贵的高等师范教育实践和探索经验。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的师范教育改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廖世承先生的师范教育思想,结合他的师范教育实践,力图从中去探寻他关于师范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为当今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一些有参考性的思考和建议。本论文在对廖世承先生的教育生涯及其影响进行挖掘的基础上,从廖世承师范教育思想及其本质、师范教育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师范教育的师资思想和实践三大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廖世承先生的思想和实践对今日师范教育的现实启示。从具体内容看,廖世承先生从教育与战争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国家的强盛等方面对师范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师范教育的六大使命;从师范教育的制度与年限,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师范教育招生保送,师范教育课程与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师范教育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以理想师资标准为核心,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实践中形成了师范教育的师资思想。通过研究廖世承先生丰富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史、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史的内容,还可以为我国新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的经验借鉴。

杨天[9](2020)在《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教育的急剧转型,催生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教育家。但时过境迁,有些当时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教育家,却很少为后世所了解、知晓乃至研究,袁希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通过个人努力,借助江苏省教育会等平台,在近代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充分挖掘和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发生学方法,对于袁希涛在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探讨,对其当代价值予以揭示,并希望以袁希涛为个案,深入分析袁希涛所代表的部分教育家,为后世所忽视、遗忘的原因,以期洞察教育家长久生命力的影响因素。袁希涛是一位较早对我国近代义务教育做出系统讨论并付诸实践的义务教育办理专家,他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依据城乡差异主张实施义务教育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与因事为制,并强调义务教育的法令、经费、师资保障,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强对学生职业的陶冶。在师范教育领域,袁希涛是清末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民初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高师改大的中立者以及乡村师范的倡导者。在高等教育领域,袁希涛对复旦公学、同济医工学堂以及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建校与发展都有着极多的关注与支持。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却几乎为后人所遗忘,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这与其缺乏独特的思想体系、教育思考与实践“博而不精”以及时代、生命长短、性格因素给予的局限等不无关系,这也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深思。

刘洪翔[10](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二、试论高师学生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师学生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家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
        (二)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
        (三)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配备困难
        (四)“一师模式”的启示与困惑
        (五)本人的学习研究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农村学校
        (二)人才培养
        (三)音乐教师教育
        (四)课程设置与实施
    四、研究综述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二)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三)农村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扫描
    第一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配备不齐
        二、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素质不高
    第二节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二、访谈数据的整理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地域与文化归因
        二、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归因
    第四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
        一、缓解农村学校音乐师资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农村学校音乐师资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
    第一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三种模式
        一、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
        二、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三、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第二节 三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理念:“学科导向”与“农村导向”
        二、素质要求:“专科专能”“多科多能”与“一专多能”
        三、培养方式:“开放化培养”与“本土化培养”
    第三节 三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一、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二、改革创新的关键点
第三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构建
    第一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
        一、学生未来就业定位的特殊性
        二、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特殊性
    第二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学理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政策依据
    第三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与模型构建
        一、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
        二、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
第四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
    第一节 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对比分析
        一、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情况
        二、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三、三种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第二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构想
        一、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分析
        一、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二、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音乐专业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四、实践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第五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
    第一节 注重教育情怀培养
        一、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一、贯穿实践应用理念
        二、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三、建立对口支教机制
    第三节 建立U-G-S协同育人机制
        一、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
        二、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
        三、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
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局限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内容的局限与不足
    三、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整理
    附录四 在校科研成果
后记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民国乡村师范教育具有时代价值
        (二)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乡村与乡村教育
        (二)乡村师范教育
    四、文献综述
        (一)黄质夫生平的相关研究
        (二)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乡村教育思想兴起的影响
    二、黄质夫的成长经历及教育背景
    三、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的熏陶
    小结
第二章 黄质夫对乡村师范及乡村教师的定位
    一、黄质夫对乡村师范的定位
        (一)乡村师范独立的必要性
        (二)乡村师范是乡村文化的中心
    二、黄质夫对乡村教师的定位
        (一)乡村教师:国民教育的健全师资及建设基层的干部人才
        (二)延揽一流教师是乡村师范教育的保障
    小结
第三章 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主体构成
    一、读、耕、工合一的劳动生产训练教育思想
        (一)劳动是录取考核的前提
        (二)劳动生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措施
        (三)劳动生产训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劳动生产训练是实践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推广乡村事业的教育思想
        (一)服务社会是乡村师范学校的职责
        (二)辅导地方教育是乡村师范教育的义务
        (三)边疆文化研究是乡村学校的需求
    三、培养健全完善乡村教师的教育思想
        (一)德是乡村教师的首要品质
        (二)艺术是乡村教师的必要课程
        (三)格局是乡村教师应有素养
        (四)无畏是乡村教师所需魄力
    小结
第四章 黄质夫践行乡村师范教育的措施
    一、改革教材,切合乡村师范教育之需
    二、增加职业科,提高乡村教师生活技能
    三、重视女子教育,开化闭塞乡村之关键
    四、国师迁校,教化边疆民族地区
    小结
第五章 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留住优秀教师,保障新时期乡村教育质量
    二、构建乡村校长人格魅力,招引培育优秀教师
    三、建立母校对毕业生继续培育制度,助力教师发展
    四、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提升乡村学子综合素质
    五、重视在地化教育内容,促进师范生融入乡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黄质夫着述
附录2 相关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2.1.2 体系
        2.1.3 课程体系
        2.1.4 田径普修课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实地调查法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4.2.1 合理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4.3.1 诊断功能
        4.3.2 改进功能
        4.3.3 激励功能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4.4.1 培养目标
        4.4.2 毕业要求
        4.4.3 课程与教学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B:教师问卷
    附录 C:学生问卷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研究(1908-192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产生
    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转型
    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从培养“贤妻良母”到“新女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变革(1908-1924)
    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时期:培养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一)社会背景:变法维新与新式女子学堂
        (二)教育宗旨:贤妻良母主义
        (三)课程设置的特点:中体西用
        (四)课程设置的成效:保守觉醒的女学生
        (五)小结
    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时期:培养健全人格的贤妻良母
        (一)社会背景:民国成立与两性双轨制的崩溃
        (二)教育宗旨:超贤妻良母主义到贤妻良母主义
        (三)课程设置的特点:多元实用
        (四)课程设置的成效:叛逆反抗的女学生
        (五)小结
    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培养独立人格的新女性
        (一)社会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男女同校
        (二)教育宗旨:超贤妻良母主义
        (三)课程设置的特点:民主科学
        (四)课程设置的成效:独立张扬的女学生
        (五)小结
第四章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的特点与启示
    一、课程设置变革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由“服务家庭”走向“服务社会”
        (二)课程设置由“女性特质课程”走向“大众化课程”
        (三)课程设置由“中体西用”走向“民主科学”
    二、课程设置变革的启示
        (一)女性的独立受制于时代条件限制
        (二)女性的全面发展要注重与时俱进
        (三)根据女性发展需求开设女性特色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综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士一学术经历与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2.1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2.1.1 教育背景
        2.1.2 学术经历
        2.1.3 学术影响
    2.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2.2.1 1921年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2.2.2 二三十年代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2.2.3 1948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体系
    2.3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渊源
第三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内容
    3.1 大学人才观
    3.2 外语教学论
        3.2.1 外语教学目标
        3.2.2 外语教学原则
        3.2.3 外语教学技巧
        3.2.4 外语教学方法
    3.3 情境教学理论
        3.3.1 张士一对直接教学法运用的反思
        3.3.2 情境教学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3.4 外语教师教育
        3.4.1 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3.4.2 师资培育的方向——造就未来之教员,促进现在之教员
第四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实践
    4.1 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订
    4.2 开展全国英语教学状况调查
    4.3 开发以情境理论为指导的中学英语教材
第五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5.1 特征
        5.1.1 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5.1.2 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
        5.1.3 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
        5.1.4 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
    5.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5.2.1 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
        5.2.2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
        5.2.3 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
        5.2.4 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附录1 张士一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2 1907-1969张士一发表/出版学术文章/着作/教材汇总表
参考文献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牵引
        (二)教育实习指导是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现实问题的凸显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研究
        (二)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教育实习
        (二)教育实习指导
        (三)师范生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概述
    第一节 实习指导的价值取向
        一、培养师范生坚定的教师信念
        二、培养师范生熟练的教学技能
        三、培养师范生基础的教育研究能力
        四、培养师范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第二节 实习指导的主体
        一、实习指导老师
        二、师范生
        三、其他相关主体
    第三节 实习指导的维度
        一、课堂教学
        二、班级管理
        三、教育研究
        四、综合反思
第二章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课堂教学:指导老师“供”与师范生“求”之间的错位
        一、课堂教学指导面窄,只关注上课指导
        二、教学指导粗略,缺少详细的反馈信息
        三、指导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两端化
    第二节 班级管理:指导老师缺乏积极师生关系的引导
        一、指导老师未在学生面前帮助师范生树立有效的权威
        二、指导老师没有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了解学生的方法
    第三节 教育研究:研究指导缺失
        一、指导老师很少主动引导师范生发现教育问题
        二、指导老师忽视帮助师范生解决其面临的教育难题
    第四节 综合反思:反思指导成效不佳
        一、指导的反思方法单一
        二、师范生缺乏足够的反思机会
第三章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求”的漠视和无力
        一、指导老师未曾深入了解师范生的“求”
        二、指导老师不具备满足师范生“求”的条件
        三、指导老师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不信任
    第二节 实习主体之间的疏离感与高亲密度
        一、师范生和指导老师之间的疏离感
        二、师范生和学生之间的疏离感
        三、师范生和学生之间亲密度过高
    第三节 实习主体缺乏教育研究的意识与探索精神
        一、指导老师缺乏满足教育研究指导的条件
        二、师范生缺乏对教育问题深入探讨的积极性
    第四节 反思停留在“思想的巨人”层面
        一、指导老师自身反思方法对师范生的消极影响
        二、指导老师忽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改善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的对策
    第一节 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应坚守的原则
        一、亲切友好:消除师范生的心理尴尬与羞涩
        二、关注需求:弹性回应师范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勇于放权:给予师范生充足的发挥空间
        四、平等合作: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第二节 完善指导老师的遴选和分配机制
        一、强化指导老师遴选与培训,致力于用优秀创造更优秀
        二、打破随机分配传统,提倡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的双向选择机制
    第三节 协调多方关系,全力打造教育实习共同体
        一、为师范生提供持续追踪指导,打造指导老师和师范生之间的共同体
        二、强调指导老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打造教育实习指导共同体
    第四节 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追求高效的实习指导
        一、注重行为背后隐性机制的显性化,聚焦于深层次指导
        二、提高师范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第五节 树立优秀教师榜样,以身作则
        一、对教学注入热爱,唤醒师范生对教学艺术的追求
        二、规范自身言行,传递教师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师范生访谈提纲(最终版)
    指导老师访谈提纲(最终版)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廖世承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第2章 廖世承的教育生涯及其对师范教育思想的影响
    2.1 求学时代
    2.2 战前执教生涯
    2.3 掌管国师时期
    2.4 战后高师实践
第3章 廖世承对师范教育的理论思考
    3.1 关于师范教育历史的阶段划分
    3.2 关于师范教育作用的认识
    3.3 关于师范教育目标和使命的思考
第4章 廖世承师范教育的管理思想及其实践
    4.1 关于师范教育制度
    4.2 关于师范学院的独立设置
    4.3 关于师范教育招生和保送
    4.4 关于师范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实践
    4.5 关于师范教育教学思想
第5章 廖世承师范教育的师资思想及其实践
    5.1 理想师资的标准
    5.2 严格的师资训练
    5.3 廖世承在高师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实践
第6章 廖世承师范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6.1 关于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6.2 建立富有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
    6.3 加强一流师范大学建设
    6.4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6.5 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顺应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
        1.1.2 开拓教育史学科研究视角的需要
        1.1.3 深入拓展研究袁希涛的有益尝试
        1.1.4 个人思考与兴趣指引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综述
        1.2.1 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虽成果丰硕但仍有薄弱环节
        1.2.2 对民国教育家的研究尚集中在少数知名教育家上
        1.2.3 对袁希涛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系统研究有待深入
        1.2.4 我国关于教育人物研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个案研究法
        1.5.4 发生学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产生背景
    2.1 时代背景
        2.1.1 社会背景:寻求救亡之路的强动力
        2.1.2 社会思潮:明确教育救国的催化剂
        2.1.3 清末教育改革:激发思想实践的大环境
    2.2 个人成长背景
        2.2.1 家庭环境塑造思想肌骨
        2.2.2 教育经历丰盈思想血肉
第三章 袁希涛与近代义务教育
    3.1 袁希涛的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
        3.1.1 远见卓识:重视义务教育
        3.1.2 通权达变:酌谋义务教育
        3.1.3 虑无不周:保障义务教育
        3.1.4 敦本务实:注重实用技能
    3.2 袁希涛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3.2.1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
        3.2.2 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强化普职融通
        3.2.3 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注意发挥民间力量
第四章 袁希涛与近代师范教育
    4.1 袁希涛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4.1.1 初识师范: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
        4.1.2 重视师范: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
        4.1.3 改革师范:高师改大的中立者
        4.1.4 普及师范:乡村师范的倡导者
    4.2 袁希涛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4.2.1 对我国当代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启示
        4.2.2 对我国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启迪
第五章 袁希涛与近代高等教育
    5.1 袁希涛的高等教育实践
        5.1.1 仗义疏财:协助马相伯另建复旦公学
        5.1.2 急公好义:扶危救困“同济”于水火之中
        5.1.3 鞠躬尽瘁:尽一己之力协办东南大学
    5.2 袁希涛高等教育实践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 反思: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
    6.1 袁希涛被时代“遗忘”的原因
        6.1.1 德、功、言的抗衡:思想是永恒的力量
        6.1.2 “狐狸”与“刺猬”的角力:专业是根本的支撑
        6.1.3 现实与理想的对峙:无法应对的不可抗力
    6.2 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教育家应当具备的因素
        6.2.1 志存高远与坚守初心
        6.2.2 思想建树与实践成果
        6.2.3 既是“刺猬”,也是“狐狸”
        6.2.4 强健体魄与高尚人格
    6.3 重提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的意义
        6.3.1 袁希涛具有普遍性
        6.3.2 袁希涛具有特殊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袁希涛大事年表(1866-1930)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试论高师学生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黄质夫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研究[D]. 胡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研究(1908-1924)[D]. 王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家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梦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廖世承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张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杨天. 江南大学, 2020(01)
  •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论树立师范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