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上的毛泽东热

书市上的毛泽东热

一、图书市场的毛泽东热(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字,蒋建农[1](2021)在《毛泽东口述史料研究综述及未来研究设想》文中指出毛泽东口述史料的搜集、校勘、整理和研究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浩如烟海的毛泽东口述史料是对第一手档案文献的重要补充,不仅是研究毛泽东生平思想和着作、研究中共党史和人民军队史不可或缺的原料库,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与珍贵资料。全面搜集和系统研究关于毛泽东的口述史料,实际上是推进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其涉及的问题及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简单的学术研究问题。

何明星[2](2021)在《中国书刊在阿拉伯世界的发行(1950—1989)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梳理了中国在阿拉伯世界书刊发行的三个阶段,即起步期(1950—1965)、快速发展期(1966—1977)、调整转换期(1978—1989)的特点,指出其旗帜鲜明的思想价值观传播是中国书刊获得广泛影响的成功经验,而1978年之后对于对外书刊发行经济效益的强调,则等同于放弃了前30年建立的发行网,特别是如何实现国际经济援助与书刊发行对象国的双轮驱动来提升中国世界影响力,值得中国出版"走出去"充分借鉴。

颜苗苗[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现象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思想家,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毛泽东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在他逝世之后其影响力仍广泛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频频出现的“毛泽东热”现象就证明了这点。如在政治生活中,毛泽东形象常出现在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的文字或影视中;在文化生活中,毛泽东像章、雕塑、影像及毛泽东着作等仍然盛行;在社会生活中,诸如车内毛泽东挂件、墙上毛泽东画像、室内毛泽东摆件等都体现了“毛泽东热”现象。可以说,毛泽东形象在当下中国无处不在,其价值意蕴也经人们的思维加工而不断丰富和衍化,成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现代符号。本文以人物形象符号化为研究视角,探讨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现象以及对当下中国影响和启示。首先,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演变历程及演变特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形象是如何转换于“普通的人”与“无所不能的神”之间,每一次转换,又有怎样的社会推力和表现;同时,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形象符号化呈现出的新特点,即“由‘祛魅’到‘返魅’”、“由单一型到多元化”演化。其次,通过共时性考察,探究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多元表现及多重类型。毛泽东形象符号化表现为相片、影像、像章、雕塑及音乐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意蕴和象征;概括而言,毛泽东形象符号化大体包括政治符号、精神文化符号及消费符号三种类型。再次,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深入分析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原因;揭示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现象对当下中国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为当下中国如何应对毛泽东形象符号化提出启示。

张小林[4](2018)在《《废都》的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3年6月,《废都》出版后,经媒体热炒、商业促销,其影响迅速超出了文学界,扩大到新闻、出版等公共空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文本理解的“生产性”和“别有所解”,文坛和社会各界对《废都》文本的“可能性”争论不休,引发“大爆炸”,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轰动、最深刻的“文坛公案”和“文化事件”。在媒介与出版业的“合力”作用下,《废都》受众“面积”大增,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阅读时尚,丰富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多元而又驳杂的文学风景线。《废都》所形成的社会轰动,固然有身处特殊历史场域的原因,更与其背后的文化纠缠和阅读想象密不可分。每一次阅读都会对之前的“文本印象”进行“破坏”,读者的阅读接受过程始终处于一个在线性时间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复杂动态中。因此,本文以“当下”为时间基点,以一种“间离”的“边缘视角”,试图客观真实地还原《废都》二十年多来的接受风貌,展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东方奇观”这一独特的文学景观。第一章全面介绍了《废都》的文本生成、传播过程和读者在文本阅读中的聚焦点。首先从“求缺”这一心理需求回答了贾平凹创作《废都》的动机问题,梳理了《废都》这一展现生命历程“心迹”的流露过程。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介传播内容揭示在《废都》的传播过程中,与媒体的粘黏与剥离构成了《废都》传播的重要脉络。《废都》还未诞生,已被“泄密”,随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新闻界也掀起报道热潮。三是采取求得“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寻得读者在与文本“对话”中最富阅读张力和最具文化争议的阅读焦点。第二章概览了《废都》引发“连锁反应”所呈现出的多种“《废都》现象”。首先从多个出版社迅速“组稿”来看,《废都》直接影响了出版业的编辑方针,形成了书籍杂志化走向的文化景观,《废都》畅销引发了盗版、冒名等“侵权”行为,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二是对《废都》传播热潮中出现的漫画式文本进行分析,展现人物形象与身份背离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以及人物形象序列背后的商业操作,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读者”在第一时间也能够对《废都》的大致情节有一个感性认识。三是以《废都》的销量和出版情况为一面镜子来考察《废都》的接受风貌,笔者采用现场调研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废都》的接受情况:市场需求大,受读者青睐。采用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秦腔》等的借阅量进行对比的方式,获知其流通快,受读者“追捧”。应市场需求,《废都》现已出版多个版本,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第三章透过“《废都》热”的表象,探究《废都》受市场追捧,引发读者争议背后所呈现出的种种时代症候。《废都》是贾平凹创作链条上的一次断裂,但他的写作并没有因此发生中断,而是又重新找到了起跑点。贾平凹的这一转型也颇具文化象征意味,对《废都》的研究实际上置换成为对时代文化的研究。第一节考察纯文学发生危机的转型期,读者转向“实用性”阅读后,《废都》“一炮走红”的合理性。第二节主要回答在出版业萎缩的历史情势下,出版商何以在利益平衡中选择《废都》这一严肃文学文本?《废都》成为时代“宠儿”的内在依据是什么?第三节借由《废都》被“围攻”的表征,考察“谩骂”贾平凹主体的心理冲动与时代转型的契合之处。在市场经济席卷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后,时代裂变中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感愈发呈现出来,“孤立”与“攻击”自身的“镜像”成了这个群体反抗时代的有力“武器”。第四章转向考察共时层面上,“普通读者”在私人化的阅读体验与公共空间互动过程中,他们的文学生活风貌。《废都》的轰动效应明显将“普通读者”卷入接受群体中,这个群体的接受情况恰好构成了当下读者与历史对话的“利器”。第一节借由大量史料,展现在“《废都》热”中“普通读者”的好奇心理,以及阅读后“上当受骗”的心理落差,并进一步质疑贾平凹的写作姿态、语言功力和作家职责。第二节凭借大量的史料重返“普通读者”的阅读现场,还原文本“长”“幼”两极的阅读分化,一面是“幼者”如饥似渴地阅读,一面是“长者”少儿不宜的警告。“幼者”基于某种特殊的成长需要在阅读中获得“快感”,“长者”则基于道德、关爱青少年成长的现实痛骂贾平凹的“人品”。第三节以《废都》中“□□□”这一特殊符号为切入点,借由“□□□”这一最受读者关注的符号,探讨“普通读者”对符号背后“所指”的“隐秘”心理。第四节通过与同时期受读者青睐的《廊桥遗梦》作一个对读,考察“普通读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审美诉求。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他们更青睐坚守道德底线的“英雄”,渴求具有浪漫气质的文学作品,以及对过去时代的某种怀念。本文展现了《废都》接受的大致风貌,也见证了一部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和读者检验的,《废都》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它的畅销和长销固然与身处特殊历史场域有关,更与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密不可分。一部作品的接受史也是读者的审美史,《废都》二十多年的接受状况也反映了读者思想发育、审美转变的过程。本文也旨在通过讨论文学语言的表征与道德内核之间的关系,考察文学是以何种影响介入到普通读者的日常生活中,是通过怎样复杂的转换机制将其影响反映在普通读者的具体接受行为上。

惠雁冰[5](2017)在《“红色经典”述论》文中研究指明"红色经典"这个概念的正式登场,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红色旋风"以及"毛泽东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红色经典"的内涵,即是指从《讲话》之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原创性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全程,且在当时达到一定高度、具有广泛影响的,以叙事性为主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有关"红色经典"引发的激烈争论主要围绕"经典性""历史真实性"与"人性人情"三个核心问题展开。整体性的视野、历史性的阐释态度与开放性的立场,应该是当前我们评价"红色经典"时所持有的基本尺度。

易图强[6](2017)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毛泽东图书热”的特点与意义》文中提出"毛泽东图书热"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社会"毛泽东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纵向比较的视野,运用美国传播学家H·拉斯维尔的"5W"理论模式,分析这一时期"毛泽东图书热"的特点,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政治意义。这次"毛泽东图书热"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与传播效果方面都具有鲜明特点,如作者主要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生活过的人,内容、体裁主要是反映毛泽东日常生活的纪实性通俗读物。这次"毛泽东图书热"是1989年春夏事件后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日渐透明的象征,客观上促使毛泽东走下"神坛",从而为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王宏波[7](2016)在《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传记则是人的历史;传记在展现人的历史的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各种具体文化现象。传记古老而又时新。在西方,传记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品种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新传记。我国传记上承古代《史记》的史传传统,到了20世纪初,由梁启超、胡适等倡导,从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开创了我国新的传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记逐渐走出了与史学的分野,真正独立于文学之林。这一非虚构文体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90年代之后,出现了繁荣与勃兴。传记已经成为一个自成格局、具有特殊性的文学乃至文化与出版现象。传记作品从着者创作到以图书形态呈现出来并在受众中广布,出版这一环节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说,离开出版就没有传记;而在当代出版实践中,传记蓬勃发展,传记作品已成为图书出版物中一个重要的集群与类别,在图书市场中展现出坚挺的身影。传记的蓬勃发展呼唤着出版理论研究。传记出版也因应着时代与社会。本研究从出版传播学、出版与社会关系等角度,试图解决这么几个主要问题:一、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究竟是怎样一个状况;二、传记出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三、传记出版与社会、时代的关系,等等。本研究利用了相关书目数据,借鉴了出版双效理论、书史理论、媒介空间理论以及社会变迁理论等,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还进行了相关访谈与观察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1949年以来六十多年传记出版的数量变化、发展阶段等概况,分析了几十年间媒介空间的流变、传记出版的时代背景与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以传记这一类出版物作为一个侧面,来展现当代中国出版发展的流变。同时,重点探讨并展现了传记出版与社会、时代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即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传记,一个时期的传记出版也能深刻地反映出时代氛围与现象。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传记出版体现出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十七年时期,传记题材与传主是从普通工人、农民、士兵等群体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与英雄这样“完全新型的人物”,突显的是时代新人登上历史舞台,是政治形势主导下的“红色”出版、“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十年特殊时期,前期的“去英雄化”,即所写的人物为当代时下的普通群体中涌现出的体现努力工作、积极奉献、不怕牺牲为价值导向的先进典型、积极分子,主要表现出人物的奉献、牺牲等精神是在毛主席的思想精神影响教育下形成的,即表达一种忠心,其指向的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后期的“去当代化”,即历史人物传记唱主调,传记作品主要写的是秦始皇以及李斯、曹操、王安石等具有改革家、法家气质的人物以及农民起义的首领等,虽话说历史,但意指当下。新时期以来传记出版开始复苏与振兴,不断突破了政治人物题材的禁区,将帅、文学艺术家、人文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改革风云人物、财经人物、明星主持人乃至普通人等各类人物你方歌罢我登场,多音齐奏、多元共生,反映出时代的开放与进步,社会从非正常到逐步走向正常,从封闭、保守、僵化到逐步走向开放、包容、自信与进步;社会由政治偶像、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表现出我国社会由政治主导、阶级斗争为主到以生产者为中心再转向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变迁;明星图书的消费,反映出社会全面迈入自我意识觉醒高涨、强调自我价值的时代,社会大众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保守心理,人性得以解放与张扬;平民传记及个人史的书写,由名人而凡人、由精英而大众,反映出“以人为本,关注心灵”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充分展现了各个阶段传记发展的特征以及传记出版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出版学研究、传记研究的空间领域,丰富了有关研究成果,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张旭东,张文靖[8](2016)在《如何看待今天的“毛泽东热”》文中研究指明"热"通常是表达一种情谊深厚、受人欢迎的社会风尚。在各个领域都有独具特色的"热",如"琼瑶热""三毛热""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房地产热""证券热""基建投资热",等等。在中国政治领域则出现了蔓延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毛泽东热"。所谓"毛泽东热",就是对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时代"的怀念和追忆,并且这种怀念和追忆很快成为一股席卷大江南北的民间情结。"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

董保存[9](2014)在《编辑的责任与担当》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重要作用,这既是讲给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更是讲给每一个编辑的。时代要求编辑既要做一个铸造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美好心灵的守望者;又要成为一个财富的创造者,图书市场的弄潮儿。因此,编辑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紧跟时代潮流上下功夫,在"眼"和"手"上下功夫,在两个效益的结合上下功夫。

徐进[10](2014)在《20世纪90年代“毛泽东热”的冷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毛泽东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隐藏着必然的历史原因。"毛泽东热"现象的产生有着国内的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同时,在中国盛行的毛泽东热潮也与国际大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入探究"毛泽东热"这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图书市场的毛泽东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市场的毛泽东热(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书刊在阿拉伯世界的发行(1950—1989)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调整转换期(1978—1989)
四、基本结论

(3)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形象与毛泽东形象
        1.4.2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
    1.5 本文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1.5.1 重点和难点
        1.5.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历史研究法
        1.6.3 比较研究法
        1.6.4 跨学科研究法
2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演变历程与特点
    2.1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形象符号的演变历程
        2.1.1 回归质朴状态的毛泽东形象
        2.1.2 兼具多重属性的毛泽东形象
    2.2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演变特点
        2.2.1 由“祛魅”到“返魅”
        2.2.2 由“单一型”到“多元化”
3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及类型
    3.1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3.1.1 相片
        3.1.2 影视
        3.1.3 像章
        3.1.4 雕塑
        3.1.5 音乐
    3.2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类型
        3.2.1 政治符号
        3.2.2 文化符号
        3.2.3 消费符号
4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原因分析
    4.1 当下环境中毛泽东形象的时代性重构
        4.1.1 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崇高历史地位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4.2 市场语境下毛泽东形象的商品化建构
        4.2.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销驱动
        4.2.2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消费推动
    4.3 多维文化表征下毛泽东形象的符号化创作
        4.3.1 主流文化对毛泽东形象的建构
        4.3.2 民间文化对毛泽东形象的演展
5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影响分析
    5.1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积极作用
        5.1.1 政治层面: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5.1.2 文化方面: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力
        5.1.3 社会方面: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2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消极影响
        5.2.1 不利于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5.2.2 不利于理性面对现实问题
6 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现象的当下启示
    6.1 正向引导以发挥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积极影响
        6.1.1 引导人们正确理解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6.1.2 引导人们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2 科学审视以避免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的消极影响
        6.2.1 预防个人崇拜不良现象的萌发和滋长
        6.2.2 预防传统文化不良成分的侵蚀和蔓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废都》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创新点及其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不足
第一章 《废都》的诞生、传播与争论
    第一节 “求缺”之作:《废都》的诞生
    第二节 喧闹的媒体:《废都》的传播历程
    第三节 聚焦点:《废都》接受中的争论
第二章 裂变时代的“《废都》现象”
    第一节 众生相:“《废都》系列”
    第二节 漫画:文字之外的《废都》
    第三节 一面镜子:《废都》的出版与流通
第三章 “东方奇观”的合理化探析
    第一节 “挣脱”的媒体与纯文学不谋而合
    第二节 萎缩的出版业与“灵肉”之裂
    第三节 反抗的“呐喊”: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危机
第四章 别样的风景线:“普通读者”的阅读与想象
    第一节 “普通读者”的接受心理机制
    第二节 “救救孩子”——“长”“幼”两极的阅读分化
    第三节 “□□□”:无法达成的阅读契约?
    第四节 参照视野中1990年代“普通读者”的审美取向
结语: 一部作品的完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红色经典”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经典”的概念缘起
二、“红色经典”的内涵界定
三、围绕“红色经典”持续争论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 “红色经典”的经典性问题
     (二) “红色经典”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三) “红色经典”中的人性、人情问题
四、如何评价“红色经典”
     (一) “红色经典”具有历史节点性的重要文学史价值
     (二) “红色经典”具有历史区间性的独特文学价值
        1. 现代英雄史诗的整体奠立。
        2. 形象艺术世界的丰富呈现。
        3. 叙事形态的多维交织。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毛泽东图书热”的特点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传播者来看, 作者主要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生活过的人, 组织管理者、出版发行者也大大淡化了官方色彩
二、从传播内容来看, 内容、体裁主要是反映毛泽东日常生活的纪实性通俗读物
三、从传播对象来看, 购买者、阅读者十分广泛, 而且整体上是自愿、自发购买、阅读
四、从传播途径来看, 通过新华书店与个体书店、书摊, 官方与民间双管齐下的方式来传播, 其中个体、民间的作用颇为引人注目
五、从传播效果来看, 纪实性通俗毛泽东图书的大流行让毛泽东走下“神坛”
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毛泽东图书热”的社会、政治意义

(7)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记的蓬勃发展对出版理论研究的需求
        1.1.2 传记出版因应时代与社会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传记与传记文学
        1.3.2 传记出版及传记出版价值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创新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出版双效理论
        1.6.2 书史理论
        1.6.3 媒介空间理论
        1.6.4 社会变迁理论
第二章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数据统计与阶段划分
    2.1 传记书目数据源
        2.1.1 传记书目与《全国总书目》、版本图书馆书目
        2.1.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传记类目划分
    2.2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数据统计
        2.2.1 出版的数据
        2.2.2 传记出版的数据
    2.3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阶段划分
        2.3.1 出版的阶段
        2.3.2 传记出版的阶段
第三章 时代新人与英雄叙事(1949—1965)
    3.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3.1.1 高度组织化、一体化文化体制的建立
        3.1.2 当代出版生产传播制度的建立
        3.1.3 出版政策与传记出版政策
    3.2 传记出版概观
        3.2.1 数据分析
        3.2.2 总体表现
    3.3 “要表现完全新型的人物”
        3.3.1 新型的人物——“群众所向往的理想人物”
        3.3.2 榜样英雄的畅销
        3.3.3 《高玉宝》、《雷锋的故事》的出版
第四章 “树典型,表忠心”与“历史人物唱主调”(1966—1976)
    4.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4.1.1 “彻底批判”下的出版乱象
        4.1.2 出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4.2 传记出版概观
        4.2.1 数据分析
        4.2.2 总体表现
    4.3 个人崇拜下的工农兵表“忠心”
        4.3.1 个人崇拜与领袖传记出版
        4.3.2 表“忠心”式传记出版
    4.4 “尊法反儒”下的历史人物传记
        4.4.1 “尊法反儒”与“尊儒反法”
        4.4.2 历史人物传记唱主调
第五章 复苏与振兴——各类人物传记题材的开拓与发展(1977—1991)
    5.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5.1.1 “思想解放的春天”
        5.1.2 “书刊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主要传播手段”
        5.1.3 传记出版政策新调整
    5.2 传记出版概观
        5.2.1 数据分析
        5.2.2 总体表现
    5.3 不断突破的政治人物传记出版
        5.3.1 毛泽东传记出版的变化
        5.3.2 蒋介石传记出版的变化
第六章 多元共生的复调(1992年以来)
    6.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6.1.1 “南巡讲话”后的深刻转型
        6.1.2 出版要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
        6.1.3 传记出版政策再调整
    6.2 传记出版概观
        6.2.1 数据分析
        6.2.2 总体表现
    6.3 “消费偶像”:明星传记“火爆”
        6.3.1 明星写书出传热
        6.3.2 “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
    6.4 经济主导时代的强音:商业经济人物传记出版
        6.4.1 都市流行起“富人书”
        6.4.2 各类财经大佬引领新世纪风潮
    6.5 “以人为本”:平民传记出版
        6.5.1 “草根文化”与“个人史”书写
        6.5.2 平民传记进入历史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20世纪90年代“毛泽东热”的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毛泽东杰出贡献的自觉缅怀是“毛泽东热”产生的内在因素
二、青年学子由狂热逐渐回归理性是“毛泽东热”产生及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对严惩腐败与纠正社会风气的期待与信心是“毛泽东热”产生的重要现实因素
四、西方和平演变空前泛滥是“毛泽东热”产生的外部因素

四、图书市场的毛泽东热(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口述史料研究综述及未来研究设想[J]. 陈芳字,蒋建农.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06)
  • [2]中国书刊在阿拉伯世界的发行(1950—1989)下[J]. 何明星. 印刷文化(中英文),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形象符号化现象研究[D]. 颜苗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1)
  • [4]《废都》的接受研究[D]. 张小林. 山东大学, 2018(12)
  • [5]“红色经典”述论[J]. 惠雁冰.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17(02)
  •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毛泽东图书热”的特点与意义[J]. 易图强.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7]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D]. 王宏波. 南京大学, 2016(08)
  • [8]如何看待今天的“毛泽东热”[J]. 张旭东,张文靖. 党史博览, 2016(05)
  • [9]编辑的责任与担当[J]. 董保存. 中国编辑, 2014(06)
  • [10]20世纪90年代“毛泽东热”的冷思考[J]. 徐进.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4)

标签:;  ;  ;  ;  ;  

书市上的毛泽东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