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钟韬[1](2021)在《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听觉交互正在打破传统以视觉为主导的汽车交互设计边界,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汽车提示音在驾驶过程中起到关键信息提醒和保障安全驾驶等重要作用,提示音警示性效果以及驾驶情绪会对驾驶行为和决策产生直接地影响。在安全驾驶的目标下,汽车提示音不仅提供了一种直接有效的听觉交互途径,同时在警示提醒、快速反应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更有着视觉交互无法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综述以往有关声音对驾驶行为、决策、反应及情绪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流程和方法以及提示音对驾驶反应和驾驶情绪的影响,不仅对促进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构建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方法和设计指导原则和保障行车安全等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目前汽车声音设计在汽车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设计方法,汽车提示音设计问题较容易被忽略和遮蔽,弱听化状况较为普遍。汽车交互设计人员在进行提示音设计时存在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为了解决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流程和方法问题,清晰、准确地设计出更符合安全驾驶和听觉体验的汽车提示音,本研究围绕着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做了以下主要工作:(1)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流程及方法研究。针对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的流程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汽车声音信息系统和声音交互设计特点,结合声音景观理论和组织符号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用于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2)汽车提示音设计实验研究。提示音的警示性和驾驶情绪会对驾驶反应以及驾驶行为产生直接地影响,在紧急情况下反应时间越短表明驾驶员越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确保安全驾驶。汽车提示音设计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提示音对驾驶反应地影响,包括:提示音的警示度对不同方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和提示音情绪维度对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二个部分。汽车提示音的主要功能是在驾驶过程中通过听觉信息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和警示,传递特定的意义以达到安全驾驶目标。为了安全驾驶以及减少设计师在汽车提示音设计时的主观成分,提供更为清晰准确的提示音设计标准,本研究通过对提示音警示度以及提示音情绪对驾驶反应的影响系列实验,分析和讨论了不同类型提示音在频率、节奏、声音速度以及情绪等影响因素下对驾驶反应地影响,初步总结了基于安全驾驶的提示音交互设计指导原则以及设计评价指标。研究结论:(1)汽车提示音设计要将提示音的声音物理属性与提示音的信息意义以及提示音应用情境相结合,从物理参数(技术层)、声音意向和传递意义(正式层)和理解和规范(社会层)这三个层面综合立体地对提示音进行设计及评价。(2)设计警示性汽车提示音,提示音的声音节奏和声音的速度是重要的设计指标。研究表明节奏较快、速度较慢的提示音警示性效果更好,在进行警示性汽车提示音设计时应该选用自然类声音(听标),其警示性意义传递更明确。(3)汽车提示音可以加快驾驶反应,在进行警示性汽车提示音设计的时候,应该选用高频率以及中慢节奏的听标类提示音,同时还应该增加左方位的视觉信息刺激,可以更好地起到加快驾驶反应效果。(4)汽车提示音设计中选用中低频率、低音调和快节奏的提示音会更令人感觉愉悦,中高频率和快节奏的听标类提示音较容易让人兴奋,低频率低音调提示音并且声音传递意义指向明确的提示音让人舒适。(5)提示音刺激下绿色视觉信息下的驾驶反应最快,高频率中慢节奏的提示音与左方位绿色视觉信息可以更好地加快驾驶反应速度。本文创新点:基于声音景观学理论和组织符号学方法构建了汽车提示音声音信息组织框架,提出了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新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实验研究了汽车提示音的警示性效果并提出了警示性提示音设计指标,研究了汽车提示音对不同方位车道的驾驶反应地影响并提出了提示音设计建议,研究了多类提示音情绪维度,对提示音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体验度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设计建议,研究了不同情绪下汽车提示音对驾驶行为地影响并得出了结论。

彭博[2](2020)在《公路景观及其设施的安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内燃机诞生至今,工业革命的余温仍炙烤着当下人类引以为傲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兴起,虽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些许改变,但并未是“伤筋动骨”,网络技术可以让人们不出门便购买到理想的物品,但无法改变的是人们仍依托公路进行物品运输;生命科学可以让人们改变基因结构,但无法真正取代一日三餐;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驾驶汽车,但在无人驾驶技术尚未成熟的今日,并没有人会在公路上全程打开该程序,可以说人们情愿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本文的立场并非支持技术是无用的,而是认为技术应作为最重要的途径来完善人们生活中最本质的方方面面。汽车作为满足人类出行的承载物,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的卡尔本茨,关于行车安全的成文规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制定的第一部交通法规《驾车的规则》。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将已颁布的诸多行车安全规范条例进行了完善和更新,但基本没有提及公路景观及公路设施的设计对公路安全的指导意见,顾本文以该视角为切入点,结合瑟利事故模型、轨迹交叉论等安全理论,景观形态学、景观生态学、公路景观学、道路交通心理学等理论并加以合理化设计,力求通过公路景观及公路景观设施的一系列安全性设计,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并对今后公路景观设计提供相应案例的参考。

张鹏[3](2020)在《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交通安全问题早已成为世界人民公认的顽疾,道路通行的畅通、安全早已成为交通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城市交叉路口则是城市道路网的交汇点,是地面交通中必然会存在的节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民众出行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原有的小范围的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用户与城市发展的需求,对系统提出了新的设计与建设要求。本文立足于当下与智能时代的衔接阶段,将广义交互的理论引入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设计建设中去,分析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与用户的内在交互逻辑,探索如何能够扩大信号引导系统的适用范围,让用户尽可能地得到应有的信号引导服务,更加简单明确地得到当前的状态信息,从而尽可能缓解交叉路口的交通流矛盾、舒缓用户的情绪。本文首先从现有的交叉口交通信号引导系统出发,分析现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特征与形式,其次分析当前道路环境下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构建引导系统的设计方法,对引导系统中存在的信息流的传递方式进行分类与差异化分析。最后在构建交互的交叉路口信号引导系统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总结出针对道路交叉口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从而进行相关设施或者是架构的设计与实践。通过相关仿真软件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以此来实现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科学化研究,进而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解答。目的研究基于广义交互理论的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设计方法。方法分析广义交互理论适用于交通信号系统的机制,将广义交互的方法运用在新型的信号引导系统的设计中。结论以广义交互的视角探究信号引导系统的若干设计方法,结合方便交通参与者快速获取信息的目标,设计出一个基于地面的信号引导系统,与现有的信号系统相衔接,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参与者。最后通过设计实践进行可行性验证。

李晓光[4](2020)在《半荒漠公路环境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及安全保障》文中研究表明驾驶员在道路交通安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半荒漠公路单调乏味的景观设施及单一的线形容易使驾驶员出现心智游移,即从当前的驾驶状态脱离出来,转而思考与驾驶任务无关的事,已有研究表明驾驶员在行车中发生心智游移会对交通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目前,对于驾驶员心智游移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参考心理学及神经学科对于心智游移的相关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眼动指标法结合口头报告法,选取10位驾驶员进行行车试验。利用眼动仪采集眼动数据,对比驾驶员在确定有无心智游移下的眼动变化,确定了瞳孔直径、注视持续时间作为心智游移指标,假设在道路环境良好且光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当被试处于清醒状态下驾驶,瞳孔直径大于驾驶过程的平均直径且注视持续时间增大50%及以上时,可界定为驾驶员发生了心智游移。使用GPS采集道路线形数据,计算驾驶员的行车速度作为驾驶操作行为指标。通过宏观对比被试在乌玛高速、G110、城市道路等不同道路环境下,心智游移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发现驾驶员在半荒漠公路行驶时心智游移的发生频率均大于20%,且在等级公路行驶时发生心智游移的频率高于高速公路;行驶相同的里程所用时间越长,心智游移的持续时间也越长。比较不同时间被试的驾驶操作变化,得出心智游移发生时行车速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大。通过相关性检验确定了驾驶员心智游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不同公路环境下行车时长、直线段比例及平曲线半径对心智游移指标的变化有显着影响。反观车速对心智游移的影响,发现以不同车速行驶时驾驶员的眼动变化差异性明显,而少量的交通量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心智游移的发生。进一步微观分析不同线形指标下驾驶员心智游移的变化,分别建立被试眼动指标与直线段长度、平曲线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极值定理得到驾驶员心智游移开始频发的半荒漠公路直线段临界长度为5.01km,曲线段心智游移发生的两个临界值分别为R=2000m和R=6571m,可供未来设计参考。此外给出了常见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案,包括变色处理和路侧人工构造物设计等。

赵谦[5](2020)在《基于驾驶员注视行为的草原公路禁令标志信息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原公路具有线形简单、交通量小、途经城镇少、路域景观单一、长直线所占比重大,交通工程设施不完善等特点。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所受的信息刺激少,导致驾驶员操作转换频率低,容易诱发驾驶员的疲劳状态甚至导致分心驾驶。通过前期调查发现草原公路存在交通标志信息缺失的问题,这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交通标志作为公路工程的基础设施,为驾驶员提供道路环境信息,不同交通标志所包含的信息重要度不同,驾驶员根据自身对交通标志信息的需求,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信息重要度较高的交通标志上,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感知、判断和处理,最终实现有目的的操作。一旦交通标志的信息量设置的不合理将会影响驾驶员的判断能力以及驾驶行为,甚至出现错误的反应,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交通标志信息量化是合理设置交通标志的基础。目前,交通标志的量化方法研究仅仅从文字、颜色等客观因素进行评价,未从驾驶员的主观角度进行考虑。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针对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现状,以信息论为基础,运用生理实验的方法,从驾驶员视觉特性角度出发,研究驾驶员对禁令标志信息的关注度,提出了关注度模型,并利用驾驶员对禁令标志信息的关注度确定了禁令标志的有效信息量。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典型的二级草原公路交通标志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总结了草原公路交通标志各因素信息,确定了草原公路禁令标志的基础信息量,限速类标志基础信息量为17bits、限载类标志的基础信息量为22.4bits、让行类标志的基础信息量为15.9bits。(2)提出了驾驶员对禁令标志信息的关注度Cn,该指标包含感兴趣区域注视频次百分比、感兴趣区域注视时间百分比以及瞳孔直径,其中感兴趣区域注视频次百分比与感兴趣区域注视时间百分比具有高度相关性,瞳孔直径与感兴趣区域注视频次百分比、感兴趣区域注视时间百分无相关性。并通过验证,修正了各类禁令标志的Cn函数关系,同时计算了各类禁令标志的关注度指标,其中限速类标志的关注度为42%,限载类标志的关注度为40%,让行类标志的关注度为48%。(3)利用驾驶员主观对禁令标志信息的关注度Cn修正了禁令标志的客观信息量,确定了禁令标志的有效信息量,限速类标志的有效信息量为7.16bits,限载类标志的有效信息量为8.96bits,让行类标志的有效信息量为7.63bits。(4)提出了草原公路禁令标志信息量化方法,以信息论为基础,从驾驶员的注视行为角度出发,引入信息关注度参数,修正了传统信息量化模型。该量化方法不仅仅适用于禁令标志,也可用于其他交通标志。

魏倩[6](2020)在《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人眼视觉识别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隧道呈特殊封闭结构,使得隧道洞口环境照度差异较大,引起“黑洞效应”和“视觉适应滞后”等现象,影响驾驶员视觉识别能力,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本文基于人眼视觉特性,开展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人眼视觉识别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环境照度由亮变暗时人眼识别障碍物的模拟实验,分析了12000组实验数据,得到了隧道接近段照度与人眼反应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隧道入口段照度一定时,初始环境照度(接近段照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2)研究了恒定环境照度变化下,车速变化对人眼反应时间的影响。通过数学拟合,得到了车速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且初始环境照度越大,车速对人眼反应时间的影响越显着。(3)研究了视标对比度变化对人眼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眼反应时间与视标对比度呈负指数关系,当对比度小于1时,反应时间减小幅度较大,变化显着;对比度大于1时,反应时间变化缓慢。(4)提出不同车速下隧道接近段照度的安全临界阈值,依托太湖隧道工程,通过DIALux软件,仿真隧道遮光棚内的环境照度,分析照度变化规律,并比对100km/h时隧道接近段照度的安全临界阈值,优化遮光棚设计方案。本文通过研究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人眼视觉识别的影响,探析环境照度变化、车速变化及视标对比度变化与人眼反应时间的关系,提出的不同车速下隧道接近段照度的安全临界阈值,对评价隧道洞口遮光棚设计方案,提高行车安全,降低隧道入口照明能耗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及工程应用意义。

胡佳[7](2020)在《交通流耦合条件下公路线形对行车安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路交通系统是融合“人-车-路”的综合系统,交通事故发生通常是这个系统中元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本文从“人-车-路”系统出发,采用现场行驶试验采集被测路段线形数据、被测人员心率、眼动数据及被测车辆周围交通流状况。选取驾驶员心率、瞳孔直径和视点坐标及交通流粘滞系数来表征驾驶员行车过程中受交通流及公路环境影响的应激反映,为更客观的研究驾驶员视点变化情况,将注视点坐标分组,计算出驾驶员的视觉兴趣区面积。通过分析驾驶员的心生理数据反馈结合被试公路的线形关系,为沙漠公路圆曲线半径、直线长度、前接直线长度和前接长直线的圆曲线半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仪器受一些干扰信号影响,导致数据离散度大。为减少误差,本文使用MATLAB结合小波包分解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并选择携带信息较稳定的低频部分进行后续分析。通过宏观分析,对比有、无交通流条件下公路直线长度和圆曲线半径对驾驶员心率影响情况,发现交通流影响下驾驶员心率变化较无交通流时更明显;通过微观分析,分别得出交通流下公路直线长度与驾驶员心率关系模型及公路圆曲线半径与驾驶员心率关系模型,并分别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模型对沙漠公路直线长度及圆曲线半径设计进行修正。分析有、无交通流条件下公路前接长直线的曲线半径及公路直线长度对驾驶员视觉信息负荷能力的影响,分别得出有、无交通流时公路圆曲线半径与驾驶员瞳孔直径关系模型和前接长直线的曲线半径与驾驶员视觉兴趣区面积关系模型;并分别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得出交通流耦合条件下公路直线长度与驾驶员瞳孔直径关系模型和公路直线长度与驾驶员视觉兴趣区面积关系模型,并验证了模型有效。进一步分析得出基于驾驶员视觉兴趣区面积和交通流的公路后接圆曲线半径与前接直线长度综合模型,以上研究为沙漠公路圆曲线半径及直线长度及前接长直线的曲线半径及前接直线长度与后接圆曲线半径组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庭龙[8](2020)在《基于自然驾驶试验的高速公路减速设施效果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速设施是高速公路中用于实现速度管控的交通安全设施,它的基本形式是在道路空间范围以内设置固定的提示,从而使驾驶人根据提示采取相应速度行为以达到速度管控的目标,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速度协调性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而控速则是实现速度协调性的基本手段。许多学者针对减速设施的有效性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主要试验手段主要为驾驶舱模拟和高速公路断面测速,两种试验方法均能检测出减速设施的减速效果。虽然这两种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驾驶舱模拟环境是虚拟的,一定程度上给了驾驶人心理暗示,无法真实体现驾驶人在真实环境中的生心理反应;断面测速无法得到车辆连续的速度,无法对可能存在的不利于交通安全的瞬时速度变化展开分析。为此,本文采取自然驾驶试验的方式,实时采集车辆的运行数据以及驾驶人的生心理数据,对高速公路减速设施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从试验的路段、设备、试验人员以及试验注意事项等各个阶段进行了设计,在现场驾驶试验过程中,借助OBD智能盒子、BIOPAC生心理仪、行车记录仪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实时获取车辆的速度、加速度、行驶距离以及驾驶人的心率等数据。按照减速设施的强制性与否,将门架式限速牌和测速拍照归类为强制性减速设施,横向减速标线和纵向减速标线归类为非强制性减速设施。筛选初始速度条件无差异的路段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对比分析车辆经过减速设施时车辆的减速度以及加减速距离,结合驾驶人经过限速设施时心率及其心率增长率可知:测速拍照的相对减速幅度最为明显,比门架限速牌高10%左右,比横向减速标线以及纵向减速标线的减速幅度高7%左右;相较于门架限速牌,测速拍照更加能引起驾驶人的注意力和警惕性,更能约束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横向减速标线和纵向减速标线均有一定的减速效果,且二者之间无明显性差异,但纵向减速标线对于驾驶人的心理刺激更为明显,更能提高驾驶人的警惕性。本文从车辆和驾驶人两者出发,通过对不同减速设施作用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一种减速设施均有一定的减速效果,但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高速公路减速设施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刘婷[9](2020)在《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平曲线路段行驶需要同时完成车速调整和车道控制等驾驶任务,这对驾驶人的信息感知、判断、决策、操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平曲线路段的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较突出,这也是道路运营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超速是平曲线路段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引起超速的诸多原因中,驾驶人速度感知偏差是造成超速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找出平曲线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规律,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速度管理和控制措施,提高交通安全性。基于此,本文开展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运动感知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光流理论、对比度、时空频率和视觉多通道理论的核心要点,认为这些理论虽然是针对普通人群提出的,但是其基本论点可以作为分析驾驶员速度感知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时空频率中边缘率对于解释圆曲线半径大小对速度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利用UCwin/Road软件构建了不同半径、不同线形组合的25个道路场景,采用六自由度模拟驾驶舱,进行模拟驾驶实验,模拟实验过程中,采用“询问法”获取驾驶人通过不同曲线特征点的主观感知速度,模拟器内置ECO软件记录全程实际车速。对比分析驾驶人主观感知速度和实际速度,结果表明:(1)驾驶人倾向于在曲线入弯点附近低估更多的车速,进入曲线后车速低估程度会逐渐减轻。(2)曲线段对车速感知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随着圆曲线半径的增大,提升作用逐渐减弱。(3)同向、反向以及S形曲线上的车速感知存在叠加效应,即第二个曲线上的车速感知会在第一个曲线的基础上趋于准确。曲线间直线长和相邻曲线半径比都会影响感知车速误差的变化趋势。为验证室内仿真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取与室内场景基本一致的实际路段进行现场实验,通过随车实验人员询问获取驾驶人在不同曲线特征点的主观感知速度,采用USBCAN-OBD转换器获取车辆全程实际车速,分析结果显示:实车实验中驾驶人车速低估程度整体有所减轻,但车速感知误差随线形的变化趋势与室内结果基本一致。论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控速设施的合理布设,为进一步研究车速感知机制提供参考。

邵惠[10](2021)在《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文中提出据统计,8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驾驶人引起的。驾驶人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人对风险的主观评估能力(即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准确感知周围的风险,进而导致了错误的驾驶行为。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驾驶人的心理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基于交通心理学理论和风险驾驶行为的特征,从驾驶人的心理因素出发分析机动车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构成,构建了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首先,依据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分析了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形成模式。在此基础上,考虑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分析了驾驶人的风险驾驶行为,为构建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的心理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其次,基于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和驾驶人的心理因素建立了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驾驶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自然生理属性、心理过程要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三部分,并详细介绍了这三部分的具体构成,对各个指标进行了量化和分级。再次,考虑指标体系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进行评价。其中,层次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灰色关联度方法用于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模糊评价方法用于对指标进行量化。最后,选取了50名3年内发生过有责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和50名3年内未发生过交通事故的驾驶人进行了心理指标数据的收集、评价,初步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二、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汽车提示音相关研究进展
        1.3.1 声音警示性对驾驶安全影响的相关研究
        1.3.2 声音对驾驶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1.3.3 声音对驾驶反应时长影响的相关研究
        1.3.4 声音情绪对驾驶安全影响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梳理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目标与要解决的问题
        1.4.2 论文的组织与框架
第二章 声音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 声音的基本知识
        2.1.1 声音物理维度
        2.1.2 听觉特性
    2.2 声音景观学
        2.2.1 声音景观概念
        2.2.2 声音景观学发展脉络
        2.2.3 声音景观学研究现状
    2.3 声音设计应用研究
        2.3.1 听觉场景分析
        2.3.2 声音交互设计研究
        2.3.3 汽车声品质评价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和方法研究
    3.1 组织符号学
        3.1.1 组织符号学框架
        3.1.2 汽车声音系统的组织符号学框架
        3.1.3 组织洋葱模型
    3.3 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分析
        3.3.1 传统产品设计流程分析
        3.3.2 交互设计流程分析
        3.3.3 提示音设计流程研究
    3.4 基于洋葱模型的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
        3.4.1 目标与计划
        3.4.2 需求定义
        3.4.3 原型设计
        3.4.4 测试评价
        3.4.5 汽车提示音设计流程洋葱模型
    3.5 需求提取的组织符号学方法
        3.5.1 问题清晰法
        3.5.2 语义分析法
        3.5.3 规范分析法
    3.6 汽车提示音的用户需求分析及需求提取案例
        3.6.1 汽车提示音的用户需求分析
        3.6.2 汽车提示音的用户需求提取案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提示音警示性研究
    4.1 汽车提示音分析
    4.2 汽车提示音警示性分析
    4.3 提示音的警示性测评实验
        4.3.1 实验被试人员
        4.3.2 实验环境及设备
        4.3.3 实验材料
        4.3.4 实验方案
        4.3.5 实验具体步骤
        4.3.6 实验流程
        4.3.7 实验结果
    4.4 警示性评测实验讨论
    4.5 警示性评测实验结论
第五章 汽车提示音对中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设计背景
    5.2 提示音警示性对中位车道的视觉反应实验
        5.2.1 实验被试人员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声音刺激材料和视觉刺激材料
        5.2.4 中位车道实验方案
        5.2.5 实验步骤
        5.2.6 实验流程
        5.2.7 实验结果
    5.3 中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讨论
    5.4 中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结论
第六章 汽车提示音对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研究
    6.1 汽车提示音对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
        6.1.1 实验被试
        6.1.2 实验设备
        6.1.3 实验材料
        6.1.4 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方案
        6.1.5 左右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具体步骤
        6.1.6 实验流程
        6.1.7 不同方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结果
    6.2 左中右位车道驾驶反应实验综合讨论
    6.3 实验结论
第七章 汽车提示音情绪维度评测研究
    7.1 实验设计背景
    7.2 汽车提示音情绪维度评测实验
        7.2.1 实验被试人员
        7.2.2 相关实验设备
        7.2.3 实验提示音材料
        7.2.4 实验方案
        7.2.5 实验具体步骤
        7.2.6 情绪维度评测实验流程
        7.2.7 情绪维度评测实验结果
    7.3 情绪维度评测实验讨论
    7.4 实验结论
第八章 不同情绪下汽车提示音对驾驶反应的影响研究
    8.1 实验设计背景
    8.2 不同情绪下汽车提示音对驾驶反应的影响实验
        8.2.1 实验测试人员
        8.2.2 实验环境及设备
        8.2.3 实验情绪诱发视频材料和听觉视觉刺激材料
        8.2.4 实验方案
        8.2.5 实验具体步骤
        8.2.6 实验流程
        8.2.7 实验结果
    8.3 实验讨论
    8.4 实验总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2)公路景观及其设施的安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景观及其安全问题
    2.1 公路景观的概述
        2.1.1 公路景观的概念
        2.1.4 公路景观的要素
    2.2 公路安全与景观的关系
        2.2.1 安全在公路景观中的维度
        2.2.2 景观在公路中作用
        2.2.3 公路的分类
    2.3 目前各类道路的景观安全部分问题
        2.3.1 高速公路的安全问题
        2.3.2 城市道路的安全问题
        2.3.3 郊区小路的安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的感识与公路景观安全
    3.1 人的判断与瑟利事故模型
        3.1.1 瑟利事故模型的概念
        3.1.2 人的感识与公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3.1.3 基于瑟利事故模型的景观安全
    3.2 驾驶员动态视觉的生理分析
        3.2.1 视力降低
        3.2.2 视野变窄
        3.2.3 空间识别范围缩小
        3.2.4 视觉观察能力下降
        3.2.5 视觉刺激量增大,反应错误增加
    3.3 驾驶员动态视觉的心理分析
        3.3.1 坡度错觉
        3.3.2 弯道错觉
        3.3.3 距离错觉
        3.3.4 速度错觉
        3.3.5 光线或颜色错觉
    3.4 驾驶员动态触觉分析
        3.4.1 驾驶员操作触觉
        3.4.2 驾驶员乘坐触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的设计与公路运行安全
    4.1 公路美学与公路安全
    4.2 公路景观的安全向度
        4.2.1 公路景观围合度与公路安全
        4.2.2 公路景观色彩与公路安全
        4.2.3 公路景观形态与公路安全
    4.3 公路景观的安全技术
        4.3.1 公路新型材料与公路安全
        4.3.2 公路智能技术与公路安全
    4.4 公路景观的安全范围
        4.4.1 公路景观区域的划分方法
        4.4.2 公路景观区域的功能划分标定
        4.4.3 公路景观的安全设置阈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器的动线与公路设施安全
    5.1 器的运行与轨迹交叉论
        5.1.1 轨迹交叉论概述
        5.1.2 空间的交叉与事故
        5.1.3 道路汇入口的安全
    5.2 安全功能在公路景观设施中的拓展
        5.2.1 基于安全功能的公路设施分类
        5.2.2 降噪功能在公路设施中的拓展
        5.2.3 照明功能在公路设施中的拓展
    5.3 公路景观安全设施的部分功能优化
        5.3.1 信号灯系统可视范围性优化
        5.3.2 行车指示牌系统识别性优化
        5.3.3 防视觉盲区系统可视性优化
    5.4 公路安全中设施与景观的设计视角
        5.4.1 公路设施与景观的知觉性
        5.4.2 公路设施与景观的功能性
        5.4.3 公路设施与景观的情感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路景观及设施的安全设计实践
    6.1 基于驾驶员动态视觉的特殊路况景观设计
        6.1.1 总体设计构想与思路
        6.1.2 上下坡车道景观设计
        6.1.3 连续弯车道景观设计
        6.1.4 方案模型渲染效果图
    6.2 基于瑟利事故模型的包围型公路景观设计
        6.2.1 总体设计构想与思路
        6.2.2 三段式缓坡设计细节
        6.2.3 中央隔离墩设计细节
        6.2.4 地下储水空间的考量
        6.2.5 路旁防护栏设计细节
        6.2.6 方案模型渲染效果图
    6.3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公路汇入口景观设计
        6.3.1 总体设计构想与思路
        6.3.2 主体模型细节与介绍
        6.3.3 汇入口引导灯带设计
        6.3.4 主车道变道草坪设计
        6.3.5 方案模型渲染效果图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及相关现状
    2、研究内容与方法
    3、研究思路
    4、研究意义
第一章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源起
    1.1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概念界定
    1.2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起源
    1.3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发展趋势
    1.4 现有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分类
第二章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设计指标与方法研究
    2.1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中的设备分类
        2.1.1 交通信号灯
        2.1.2 道路交通标志
        2.1.3 路面标线
    2.2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设计指标研究
        2.2.1 视觉要素
        2.2.2 信息呈现的尺度
    2.3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
        2.3.1 辐射区域研究
        2.3.2 与不同交通元素的交互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义交互视角下的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分析
    3.1 可视性原则
    3.2 反馈性原则
        3.2.1 反馈性详解
        3.2.2 反馈机制在交通领域中的意义
    3.3 限制性原则
        3.3.1 限制性解决认知与记忆负担问题
        3.3.2 限制性关乎人特别是特殊人群的安全问题
        3.3.3 限制性原则在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中的意义
    3.4 映射性原则
        3.4.1 “映射”的类型
        3.4.2 “映射”的原则
    3.5 启示性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问题分析
    4.1 交通信号灯的问题
        4.1.1 信号灯设置的问题
        4.1.2 信号灯图案、图形的问题
        4.1.3 维护不及时的问题
        4.1.4 驾驶员视觉识别与信号灯可视性之间的问题
    4.2 交通标志类设备的问题
        4.2.1 静态标志设备的问题
        4.2.2 动态标志设备的问题
    4.3 交通标线的问题分析
        4.3.1 设计层面不规范的问题
        4.3.2 相关设施不匹配的问题
        4.3.3 老化问题
        4.3.4 交通标线新旧共存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的创新设计方案
    5.1 概述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要求
    5.2 交叉口机动车道信号引导设备创新设计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构思
        5.2.3 方案选择
        5.2.4 方案细化
        5.2.5 可行性验证
    5.3 交叉口人行横道信号城市引导设备创新设计
        5.3.1 设计定位
        5.3.2 设计构思
        5.3.3 方案选择
        5.3.4 方案细化
        5.3.5 可行性验证
    5.4 系统整体运行解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关于道路交叉口红绿灯及标志牌的认知调查
致谢

(4)半荒漠公路环境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及安全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及试验指标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2.1 心智游移与事故关系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心智游移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
    2.4 驾驶分心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5 现状分析与总结
        2.5.1 现状分析
        2.5.2 本文研究方向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3.1 试验目标
    3.2 试验任务
    3.3 试验设备
        3.3.1 Tobi Pro Glass 2眼动仪
        3.3.2 手持GPS接收机
        3.3.3 其他设备
    3.4 被试对象
    3.5 试验路段
    3.6 试验实施
        3.6.1 试验原理
        3.6.2 试验步骤
    3.7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道路环境驾驶员心智游移特性对比
    4.1 心智游移的界定
    4.2 基于对比分析的表征驾驶员心智游移指标确定
        4.2.1 瞳孔直径变化
        4.2.2 注视持续时间变化
        4.2.3 驾驶员行为操作变化
    4.3 不同道路环境下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特征分析
        4.3.1 乌玛高速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分析
        4.3.2 国省干道瞳孔直径变化特征
        4.3.3 城市干道瞳孔直径变化特征
    4.4 不同道路环境下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4.1 高速公路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变化特征
        4.4.2 国省干道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变化特征
        4.4.3 城市干道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变化特征
    4.5 不同道路环境下驾驶员操作行为特征分析
        4.5.1 高速公路有无心智游移驾驶操作行为对比
        4.5.2 国省干道有无心智游移驾驶操作行为对比
        4.5.3 城市干道有无心智游移驾驶操作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荒漠公路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因素分析
    5.1 心智游移影响因素的确定
    5.2 行车时长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分析
    5.3 公路线形对驾驶员心智游移产生的影响分析
        5.3.1 不同直线段比例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分析
        5.3.2 公路线形质量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
    5.4 行车速度和交通量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分析
        5.4.1 行车速度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分析
        5.4.2 交通量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眼动指标的驾驶员心智游移模型建立及公路设计优化
    6.1 直线段驾驶员心智游移模型建立及分析
        6.1.1 直线段心智游移模型指标选取及建立
        6.1.2 直线段临界长度确定
    6.2 曲线段驾驶员心智游移模型建立及分析
        6.2.1 曲线段段心智游移模型指标选取及建立
        6.2.2 曲线段指标的优化
    6.3 缓解驾驶员心智游移的道路景观优化建议
        6.3.1 变色处理
        6.3.2 路侧人工构造物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5)基于驾驶员注视行为的草原公路禁令标志信息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标志信息量化模型研究
        1.2.2 认知及视认模型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理论研究基础
    2.1 人眼及视觉神经系统结构
    2.2 眼动行为
    2.3 草原公路交通标志统计分析
        2.3.1 调查路段
        2.3.2 统计分析
    2.4 草原公路禁令标志信息量化
        2.4.1 信息量化理论
        2.4.2 禁令标志基础信息量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及实验场景
    3.2 实验设备及被试人员
        3.2.1 实验设备
        3.2.2 被试驾驶员的选择
    3.3 实验流程
        3.3.1 实验要求
        3.3.2 实验过程
    3.4 实验数据处理
    3.5 小结
4 驾驶员视觉综合指标研究
    4.1 驾驶员注视区域分区
    4.2 综合视觉指标建立方法
        4.2.1 指标相关分析
        4.2.2 指标综合评价原理
        4.2.3 视觉综合指标计算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限速类标志
        4.3.2 限载类标志
        4.3.3 让行类标志
    4.4 小结
5 标志有效信息量研究
    5.1 注视综合指标的验证
        5.1.1 限速类标志
        5.1.2 限载类标志
        5.1.3 让行类标志
    5.2 量化模型的修正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人眼视觉识别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隧道出入口视觉适应研究现状
        1.2.2 隧道洞口减光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洞口光环境及人眼视觉特性分析
    2.1 影响隧道洞口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
    2.2 人眼的视觉特性
        2.2.1 人眼的生理特性
        2.2.2 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2.3 隧道洞口驾驶员视觉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人眼反应时间影响的实验设计
    3.1 实验方法
        3.1.1 视觉功效法
        3.1.2 实验测试指标
        3.1.3 实验方案
    3.2 实验环境及测试软件
        3.2.1 实验环境及设备
        3.2.2 实验测试软件
    3.3 实验参数和样本
    3.4 实验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人眼反应时间的影响分析
    4.1 不同实验场景下的平均反应时间
    4.2 不同车速下入口环境照度变化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3 不同对比度下入口环境照度变化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4 隧道接近段环境照度的安全临界阈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接近段遮光棚的减光效果分析
    5.1 依托工程
    5.2 建立遮光棚仿真模型
    5.3 太湖隧道遮光棚内的环境照度
    5.4 太湖隧道遮光棚的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交通流耦合条件下公路线形对行车安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数据采集过程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方案
    2.3 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员心生理和交通流参数确定
    3.1 驾驶员的心理指标参数选取
    3.2 驾驶员的眼动参数选取
    3.3 交通流参数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线形与驾驶员心率关系模型建立
    4.1 不同程度交通流下公路直线长度与驾驶员心率关系
    4.2 不同程度交通流下公路圆曲线半径与驾驶员心率关系
    4.3 基于交通流的公路直线长度和圆曲线半径值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线形与驾驶员视觉信息负荷能力模型建立
    5.1 基于交通流的公路直线长度对驾驶员视觉信息负荷能力影响分析
    5.2 基于交通流的公路圆曲线半径与驾驶员瞳孔半径关系分析
    5.3 基于交通流的公路直线长度与驾驶员视觉兴趣区面积关系分析
    5.4 交通流下公路前接长直线的曲线半径与驾驶员视觉兴趣区关系分析
    5.5 基于交通流及驾驶员视觉兴趣区的公路圆曲线半径与前接直线长度综合模型分析
    5.6 交通流耦合驾驶员视觉信息负荷能力下公路前接长直线的曲线半径及直线长度修正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基于自然驾驶试验的高速公路减速设施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减速设施作用机理
    2.1 车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1.1 车速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
        2.1.2 车速与交通事故严重性的关系
        2.1.3 超速行驶对于行车安全的影响
    2.2 驾驶人对交通标志标线信息处理的机理分析
        2.2.1 认知心理学
        2.2.2 驾驶人对交通标志的认知过程
        2.2.3 驾驶人对减速标线的认知过程
    2.3 减速过程中驾驶人的心率特性
        2.3.1 心率
        2.3.2 心率增长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驾驶试验及数据处理
    3.1 现场驾驶试验
        3.1.1 试验路段
        3.1.2 试验设备
        3.1.3 试验人员
        3.1.4 试验过程及要求
    3.2 试验数据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提取
        3.2.3 数据预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制性减速设施作用效果分析
    4.1 强制性减速设施分类
    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强制性减速设施作用效果分析
        4.3.1 .速度
        4.3.2 减速度
        4.3.3 影响范围
        4.3.4 心率及其增长率
        4.3.5 减速设施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强制性减速设施作用效果分析
    5.1 非强制性减速设施分类
    5.2 非强制性减速设施作用效果分析
        5.2.1 速度
        5.2.2 减速度
        5.2.3 影响范围
        5.2.4 心率及其增长率
        5.2.5 减速设施效果分析
    5.3 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减速设施效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速度感知影响因素
        1.2.2 速度感知模型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拟驾驶实验设计
    2.1 实验理论基础
        2.1.1 光流理论
        2.1.2 时空频率
        2.1.3 对比度
        2.1.4 视觉多通道理论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实验内容设计
        2.2.2 实验对象与仪器
        2.2.3 实验场景建模
        2.2.4 实验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曲线实际和感知速度变化规律
    3.1 分析指标的选取
    3.2 实际车速变化规律
        3.2.1 基本型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2.2 同向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2.3 反向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2.4 S形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3 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1 基本型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2 同向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3 反向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4 S形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4 实验结论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车实验验证
    4.1 实车实验方案设计
        4.1.1 实验路段的选取
        4.1.2 实验对象与车辆
        4.1.3 数据观测点的选取
        4.1.4 实验过程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1 基本型曲线路段实验结果分析
        4.2.2 同向反向曲线实验结果分析
        4.2.3 S形曲线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进程
        1.2.2 风险认知理论
        1.2.3 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机动车驾驶人风险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2.1 心理现象
    2.2 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
        2.2.1 基本概念
        2.2.2 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2.3 驾驶人驾驶行为
        2.3.1 驾驶行为的特点
        2.3.2 驾驶行为形成模式
        2.3.3 风险驾驶行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指标的选取
        3.2.1 自然生理属性指标因子
        3.2.2 心理过程要素指标因子
        3.2.3 个性心理特征指标因子
        3.2.4 面向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各项指标分析及分级
        3.3.1 指标量化及分级
        3.3.2 自然生理属性相关指标分级
        3.3.3 心理过程要素相关指标分级
        3.3.4 个性心理特征相关指标分级
        3.3.5 心理指标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评价模型
    4.1 评价方法的比较
    4.2 评价模型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灰色综合评价法
        4.2.3 模糊综合评判法
        4.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验证
    5.1 数据来源
    5.2 指标体系评价
        5.2.1 确定指标权重
        5.2.2 模型求解
    5.3 结果分析
        5.3.1 单组数据分析
        5.3.2 两组数据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心理指标测试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提示音交互设计与研究[D]. 钟韬.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2]公路景观及其设施的安全设计研究[D]. 彭博.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引导系统创新设计研究[D]. 张鹏. 苏州大学, 2020(02)
  • [4]半荒漠公路环境对驾驶员心智游移影响及安全保障[D]. 李晓光. 宁夏大学, 2020(03)
  • [5]基于驾驶员注视行为的草原公路禁令标志信息量化研究[D]. 赵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隧道入口光环境变化对人眼视觉识别的影响研究[D]. 魏倩. 长安大学, 2020(06)
  • [7]交通流耦合条件下公路线形对行车安全影响研究[D]. 胡佳. 宁夏大学, 2020(03)
  • [8]基于自然驾驶试验的高速公路减速设施效果对比研究[D]. 王庭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D]. 刘婷. 长安大学, 2020(06)
  • [10]机动车驾驶人风险认知能力综合评价方法[D]. 邵惠.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