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引导下植入后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

螺旋CT引导下植入后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

一、螺旋CT引导下插植后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波,姚涓,王君辉,何陈云,于领晖[1](2021)在《不同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剂量学对比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剂量学对比、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三维插植后装放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三维插植后装组,选择同期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50例接受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作为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组,选择同期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50例接受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作为二维后装组。比较三组近期疗效、剂量学、毒副反应、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三维插植后装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三维后装组84.00%、二维后装组72.00%(P<0.017);三维插植后装组中危临床靶区D90、中危临床靶区D100、高危临床靶区D90、高危临床靶区D100均高于三维后装组、二维后装组(P <0.05);三维插植后装组小肠D2cm3、乙状结肠D2cm3、直肠D2cm3、膀胱D2cm3均低于三维后装组、二维后装组(P<0.05);三维插植后装组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20.00%、10.00%均低于二维后装组46.00%和32.00%(P<0.017);三维插植后装组CD3+、CD4+、CD4+/CD8+治疗前后差值均低于三维后装组、二维后装组(P<0.05)。结论:三维插植后装放疗可以有效提升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能提升肿瘤组织受照剂量,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二维后装放疗。

查达松[2](2021)在《宫颈残端癌的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残端癌的手术,术后放化疗及根治性放化疗等治疗方案的治疗疗效,并且明确宫颈残端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宫颈残端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完成根治性手术或者根治性放化疗的宫颈残端癌患者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其中12例患者经单纯手术治疗,14例患者术后联合放化疗,32例患者经过根治性放化疗。手术方式为子宫颈广泛性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化疗组放疗外照射剂量为PTV:46.8Gy~50Gy,1.8Gy~2Gy/次,5次/周,联合后装内照射治疗HR-CTV处方剂量:10Gy/2f,放疗过程中同步铂类增敏化疗,放疗结束后序贯化疗4~6周期。根治性放化疗组外照射剂量为PTV:46.8Gy~50Gy,1.8Gy~2Gy/次,5次/周,GTVnd同步加量至60Gy;联合后装内照射治疗HR-CTV处方剂量:30~36Gy/5~6f,同步铂类增敏化疗,放疗结束后序贯化疗4~6周期。根据RECIST标准评估治疗疗效,根据CTCAE标准评估急性毒副反应,RTOG/EORTC标准评估晚期毒副反应。采用SPSS2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分析,利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总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96.5%,3年生存率为82.7%,5年生存率为68.9%。单纯手术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75%;术后联合放化疗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1.4%、64.3%;根治性放化疗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87.5%、68.7%。2.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FIGO分期,病理类型与疾病5年生存率有关,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FIGO分期,病理类型为宫颈残端癌的独立预后因素。3.32例根治性放化疗的患者,治疗后1个月复查资料显示,26例(81.3%)患者达CR,6例(18.7%)患者达PR,总有效率为(CR+PR)100%。30例(93.4%)患者HR-CTV D90≥85Gy,27例(84.4%)患者HR-CTV D90≥87Gy,所有患者膀胱D2cc为78.45±5.2Gy,直肠D2cc为67.32±5.6Gy,乙状结肠D2cc为65.27±5.1Gy。结论:1.肿瘤FIGO分期和组织病理类型是宫颈残端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早期(IA~IIA)患者及鳞癌预后好,晚期(IIB~IVA)及非鳞癌预后差。2.早期的宫颈残端癌患者,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术后存在高危因素及多项中危因素的患者,应联合辅助放化疗,可提高肿瘤控制,延长生存期。3.局部晚期宫颈残端癌的患者,根治性放化疗是有效治疗方式,我科室新近开展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及个体化的三维近距离后装插植治疗的联合应用,有望使局部晚期残端癌的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放射损伤进一步减小。

热依达·艾沙江[3](2021)在《局部晚期宫颈鳞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与单纯腔内近距离放疗比较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与单纯腔内近距离治疗的剂量学、不良反应及疗效差异,明确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在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收治的74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患者。患者均接受外照射治疗和CT引导的三维近距离治疗。根据近距离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腔内近距离治疗组(IC组)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组(IC-IS组),系统性分析两种近距离治疗方式的剂量学特点、不良反应比较及放疗后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以及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LC)。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患者,确诊为LACC放疗时的平均年龄为57岁(32~84岁),其中≤65岁的57例(77%),>65岁的17例(23%)。中位高危临床靶区(high risk-clinical tumor volume,HR-CTV)的D90在IC-IS组为93.1(87.0~98.7)Gy,IC组95.9(87.8~99.2)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中位D2cc在IC-IS组分别为86.0(76.7~103.2)Gy、73.3(65.9~80.7)Gy、59.74(56.5~61.0)Gy和67.1(57.4~75.5)Gy;在IC组分别为85.9(78.1~101.2)Gy、73.8(65.5~82.1)Gy、61.9(58.3~68.7)Gy和67.6(60.2~79.7)Gy。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IC-IS组13例,IS组10例,两组均未发生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ICIS组和IC组的3年DFS分别为75.7%和67.6%,3年LC分别为91.6%和77.1%。疗后1-3个月近期疗效中IC-IS组和IC组的临床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100%和94%,其中完全缓解的比例在两组中分别为75.5%和51.4%。结论: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期晚、淋巴结受侵、治疗时间长以及宫旁受侵是造成更低3年DFS和LC的不良预后因素,此外阴道受侵以及单纯腔内近距离治疗是造成更低3年LC的不良预后因素。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的单次近距离治疗剂量更稳定,近期临床缓解率CR比例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可作为LACC患者近距离治疗的选择。

麻芳[4](2021)在《组织间插植放疗与传统腔内放疗对于巨块宫颈癌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巨块型宫颈癌(肿块直径≥4cm)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与单纯腔内治疗在疗效、剂量学及毒副作用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124例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巨块型宫颈癌患者,分别进行单纯腔内治疗(IC BT组,n=63)以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IC/IS BT组,n=61)。(IS BT: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 BT: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腔内治疗)。均进行CT扫描、靶区勾画,比较IC BT组及IC/IS BT组在近期有效率、剂量学以及主要毒副作用之间的差异。结果:IC/IS BT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IC B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予相同处方剂量情况下,IC/IS BT组的HR-CTV(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高危临床靶区)D90、D100均高IC 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S BT组的直肠D2cc、D1cc、D0.1cc均低于IC B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S BT组的膀胱D2cc、D1cc、D0.1cc高于IC B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IS BT组膀胱炎及直肠炎的发生率均小于IC B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IS BT在近期治疗有效率、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方面与IC BT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未增加放射性膀胱炎及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高阳阳[5](2021)在《复发性宫颈癌组织间插植放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探讨组织间插植放疗在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组织间插植放疗和常规后装放疗对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复发性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4月72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的近距离放疗方式分为常规后装组及组织间插植组,各组病例均为36例。纳入标准:1)复发后治疗方式均有近距离放疗;2)有病理结果确诊复发或通过病史、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持续升高结合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提示复发;3)无放疗禁忌症及严重内科疾病,无远处转移;4)所有分期依据2018FIGO分期;5)KPS≥70分。治疗结束后定期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评估疗效、相关毒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近期疗效比较:组织间插植组临床有效率为91.6%,常规后装组临床有效率为72.2%,两组近期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C、OS、PFS比较:组织间插植组1年LC、2年LC分别为94%、90.6%;常规后装组1年LC、2年LC分别为74.5%、67.8%,两组局控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中位OS为18个月,6例患者死亡,30例存活,8例发生远处转移,3例发生盆腔再次复发。1年OS、2年OS分别为88.5%、76.4%;常规后装组中位OS为44个月,18例死亡,18例存活,5例发生远处转移,11例发生盆腔再次复发。1年OS、2年OS分别为77.8%、66%,两组O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中位PFS为25个月,1年PFS、2年PFS分别为74.4%、55.1%;常规后装组中位PFS为30个月,1年PFS、2年PFS分别为66.7%、57.9%,两组PF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复发部位的疗效比较:组织间插植组中央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77.8%,常规后装组中央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69.4%,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外周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13.9%,常规后装组外周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2.7%,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早期毒副反应:组织间插植组膀胱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3.8%,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22.2%,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直肠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5%,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3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骨髓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63.8%,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7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晚期毒副反应:组织间插植组膀胱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6.7%,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38.8%,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直肠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1%,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33.3%,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预后因素:Log-rank单因素分析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血红蛋白值、SCCA值、复发间隔时间、是否同步化疗、复发部位和近距离放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复发部位、肿瘤最大直径及血红蛋白值与OS相关;复发部位、肿瘤最大直径与PFS相关;近距离放疗方式、复发部位、肿瘤最大直径与LC相关。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最大直径为OS、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部位及近距离放疗方式为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复发性宫颈癌患者采用组织间插植放疗,近期疗效好,局控率高。但比较两组1年和2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组织间插植放疗组随访时间较短及本研究总病例数较少有关。2.复发性宫颈癌特别是外周型患者,应采用以组织间插植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期提高疗效,改善预后。3.与常规后装放疗相比,组织间插植放疗通过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降低了晚期膀胱和直肠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膀胱、直肠及骨髓早期毒副反应相近,可能与复发性宫颈癌同步化疗患者较多、肿瘤较大及部分病人有放疗史等因素有关。4.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制定方案前重视肿瘤最大直径、复发部位、近距离放疗方式,提升患者血红蛋白值,改善患者预后。

方曙[6](2020)在《3D打印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但是除前列腺癌外,其他实体肿瘤的粒子植入方式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难以取得满意的预期效果。本研究尝试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桌面级3D打印机打印聚乳酸(PLA)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模板,初步评估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的一致性,验证其准确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我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放射性粒子植入的42例肺癌患者,其中采用3D打印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患者归为模板组(21例),CT引导下徒手穿刺植入放射性粒子的患者归为对照组(21例)。对于制定术前计划和术后剂量验证的步骤,对照组和模板组是相同的,仅无3D打印模板设计制作相关步骤。术前将CT图像资料导入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系统v6.0,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设置处方剂量和粒子活度,生成粒子插植路径和粒子数量分布并生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直到计划满足剂量学参数要求后以STL格式输出模板至3D打印机行成品打印,并记录D90,V90,V100和V150等剂量学参数。术中在CT引导和3D打印模板辅助下进行穿刺,按术前计划一次性植入全部粒子。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术后验证,记录上述剂量学参数。英国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British Columbia Cancer Agency,BCCA)标准作为剂量学评价标准,根据术后D90、V100分为优、良、中、差4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植入质量和手术前后D90、V90、V100、V150等参数差异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1例肺癌患者术中复位良好,PLA手术模板有效地指导了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模板组手术质量:优:18例(85.71%,18/21);良:2例(9.52%,2/21);中:1例(4.77%,1/21);差:0例(0/21);对照组手术质量:优:10例(47.62%,10/21);良:6例(28.57%,6/21);中:5例(23.81%,5/21);差:0例(0/2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板组手术时间平均为61.23±12.33分钟,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为68.81±24.19分钟,模板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平均减少了约11.0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P<0.05)。模板组插植针数、粒子数分别为11.27±3.17针、57.62±19.12颗,对照组插植针数、粒子数分别为12.34±4.91针、58.29±16.96颗,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板组手术前后D90均数分别为(120.98±10.84)Gy、(119.29±12.28)Gy,P=0.12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手术前后D90均数分别为(122.29±11.38)Gy、(110.29±10.34)Gy,P=0.00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模板组V90均数为(92.55%±1.59%),对照组V90分别为均数为(89.52%±3.49%),两组比较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模板组V100均数为(87.61%±2.37%),对照组V100均数为(80.52%±3.22%),两组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模板组V150均数为(62.62%±2.65%),对照组V100均数为(59.69%±1.68%),两组比较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组治疗后第6个月局部控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为90.48%和57.14%,对照组治疗后第6个月局部控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2.86%和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相比较,CT引导下3D打印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更具有专业性优势:一、显着提高插植路径的精确性和术前计划的可实施程度,使得术前术后的剂量学评价更趋同一性;二、不仅缩短了整体手术时间,而且明显改善了粒子在瘤体内的排布精度,更能满足剂量学要求,为手术的安全性、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石翔翔[7](2020)在《共面模板辅助技术在大分割三维后装放射治疗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肺癌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所有肺癌发病的80%左右。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的三维后装组织间插植术作为近距离照射的一种方式,已逐步应用于不可外科手术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和其它肺内转移瘤患者的的综合治疗。课题组在CT引导192铱源大分割三维后装(hypofractionated brachytherapy,HFBT)组织间插植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临床试验已取得不俗成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在192铱源HFBT组织间插植术治疗中晚期NSCLC患者肺内病灶中使用共面模板辅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共面模板辅助技术的使用价值。方法:该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我科收治的明确诊断、无法或不愿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共计21例。所有患者在HFBT术前完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后进行CT模拟定位,将定位图像传输至Oncentra后装治疗计划系统与术前PET/CT图像完成刚性配准图像融合,勾画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和危及器官,模拟插植钢针针道,设计合理的植入钢针数目和路线、192铱源驻留位置和驻留时间,制作并优化模拟计划,按照英国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British Columbia Cancer Agency,BCCA)标准对术前模拟计划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模拟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HI)、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GTV的D90(覆盖靶区90%体积的物理剂量)、V100(接受100%处方剂量的体积所占靶区总体积的百分比)和V150(接受150%处方剂量照射的体积所占靶区总体积的百分比)等物理剂量参数。在HFBT实际术中,按照模拟计划的设计使用共面模板辅助结合CT图像引导插植钢针植入肿瘤病灶,确认插植钢针实际分布情况无误后完成CT扫描,将CT图像传输至Oncentra后装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实际计划的制作和评估,并按照BCCA标准对实际计划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实际计划相关的物理剂量参数。实际计划通过审核后,即可执行HFBT组织间插植治疗。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5.0版记录HFBT组织间插植术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并对影响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前后两组HFBT放射治疗计划的质量、HI、CI以及GTV的D90、V100和V150等物理剂量参数,评价前后计划的一致性,评估共面模板辅助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成功执行使用共面模板辅助CT图像引导的HFBT组织间插植术,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发生,未出现手术死亡病例。6例患者(28.5%,6/21)术后诉轻微疼痛感;2例患者出现出血,对症止血处理后复查出血吸收。7例患者出现少量气胸,发生率为33.3%(7/21);2例(9.5%,2/21)患者出现少量咯血。依照BCCA标准评价21例术前模拟计划:3例优(14.3%,3/21)、11例良(52.4%,11/21)、7例中(33.3%,7/21);实际执行计划中2例优(9.5%,2/21)、8例良(38.1%,8/21)、11例中(52.4%,11/21),质量评价在两组计划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3,P=0.455)。术前模拟计划的HI、CI分别为(0.29±0.03)、(0.72±0.07),实际执行计划的HI、CI分别为(0.30±0.05)、(0.70±0.0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术前模拟计划GTV的D90、V100和V150分别为(27.54±2.36)Gy、(85.82±4.25)%和(59.55±6.72)%,实际执行计划GTV的D90、V100和V150分别为(26.57±1.96)Gy、(83.49±4.44)%、(58.29±7.11)%,上述物理剂量参数在两组计划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结论:在HFBT组织间插植术中应用共面模板辅助技术能够保证插植钢针在避开危及器官的同时较准确地植入肿瘤病灶,使实际执行计划较好地按照术前设计完成,并保持良好的剂量学一致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宁嘉颖[8](2019)在《以磁共振为基础的宫颈癌放射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磁共振图像测量宫颈癌根治性放疗过程中各阶段的肿瘤体积,探讨肿瘤体积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1.于2017.022018.08期间行体外调强放疗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的首诊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把MRI图像导入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并利用治疗计划系统分别测量放疗前、放疗后(后装前)、后装治疗后、后装治疗后3月、后装治疗后6月的肿瘤体积,分析肿瘤体积变化情况。2.以放疗前原始体积为1,分别计算放疗后(后装治疗前)、后装治疗后、后装治疗后3月、后装治疗后6月的肿瘤相对体积,并分别比较放疗前、放疗后(后装治疗前)、后装治疗后、后装治疗后3月、后装治疗后6月肿瘤绝对体积和相对体积间的差异,并计算肿瘤相对体积的退缩率。3.分析肿瘤相对体积退缩率的可能影响因素(以肿瘤体积退缩率中位数分界分组),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分期(分为IIA-IIB和IIIA-IVB两组),放疗前肿瘤体积(以80cm3为界分为两组),淋巴结转移(分为有和无两组),后装治疗剂量(以30Gy为界分为两组),贫血(分为有和无两组),化学治疗(分为有和无两组)。4.各相邻影像学检查之间肿瘤体积的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肿瘤相对体积变化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多因素分析影响肿瘤体积相对变化的因素,以P<0.05为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5.随访截止时间至2018年12月,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学组织(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分级标准,评价危及器官毒性反应。结果:1.共32例符合入组条件,治疗前原发灶肿瘤体积(94.34±44.03)cm3。放疗后(后装前)、后装后、后装后3月、后装后6月各组的肿瘤绝对体积分别为(50.42±28.41)cm3、(40.36±24.61)cm3、(17.68±9.77)cm3、(17.48±11.43)cm3。放疗后(后装前)、后装后、后装后3月、后装后6月各组的肿瘤相对体积分别为(0.54±0.15)、(0.44±0.15)、(0.21±0.12)、(0.20±0.13)。绝对体积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如下:放疗前与放疗后(后装治疗前)肿瘤体积(t=9.323,P<0.001)、放疗后(后装治疗前)与后装治疗后肿瘤体积(t=4.766,P<0.001)和后装治疗后与后装治疗后3月肿瘤体积(t=4.251,P<0.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后装治疗后3月与后装治疗后6月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体积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如下:放疗前与放疗后(后装治疗前)肿瘤体积(t=16.709,P<0.001)、放疗后(后装治疗前)与后装治疗后肿瘤体积(t=5.443,P<0.001)和后装治疗后与后装治疗后3月肿瘤体积(t=7.572,P<0.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后装后3月肿瘤体积与后装后6月肿瘤体积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FIGO分期、放疗前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后装治疗剂量、贫血、化学治疗与放疗前后肿瘤体积退缩率、放疗前后装后肿瘤体积退缩率、放疗前后装后3月肿瘤体积退缩率、放疗前后装后6月肿瘤体积退缩率无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FIGO分期、放疗前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后装治疗剂量、贫血、化学治疗与放疗前后肿瘤体积退缩率、放疗前后装治疗后肿瘤体积退缩率、放疗前后装治疗后3月肿瘤体积退缩率、放疗前后装治疗后6月肿瘤体积退缩率无显着相关。3.生存分析结果(详见图七、八、九、十肿瘤体积以中位数为界分为大、小两组)随访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率为100%,其中3例死亡,29例存活,肿瘤进展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100%、100%、96.875%、90.625%。危及器官的毒副反应:血液学毒性分别为:1级10例(31.25%)、2级14例(43.75%)、3级7例(21.875%)、4级0例(0%)。1-2级急性肠炎:8例(25%),3-4级急性肠炎:0例(0%)。1-2级急性膀胱炎:5例(15.62%),3-4级急性膀胱炎:0例(0%)。1-2级慢性肠炎:9例(28.12%),3-4级慢性肠炎:0例(0%)。1-2级慢性膀胱炎:3例(19.37%),3-4级慢性膀胱炎:0例(0%)。双下肢水肿:3例(9.37%)双下肢无水肿:29例(90.63%)。膀胱阴道瘘:0例、直肠阴道瘘:0例。3.结论:放疗前与放疗后(后装前)、放疗后(后装前)与后装后、后装后与后装后3月肿瘤体积有明显缩小,后装后3月与后装后6月肿瘤体积退缩缓慢或稳定。放疗前肿瘤体积、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后装治疗剂量、贫血、化学治疗可能不是影响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杨凤[9](2019)在《后装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具有局部剂量高,周围剂量迅速跌落的特点,可以很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后装治疗机的出现很好地减少了医护人员职业照射剂量,使得近距离放射治疗得以广泛应用。在过去20年,HDR后装放射治疗已经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宫颈癌和其他癌症。Ir-192半衰期为73.83天,为保证临床治疗,每年需更换34次源,将新更换源用于临床治疗前,需要对源活度进行校准。单次后装放射治疗多为大剂量放疗,一旦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剂量偏差,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较大损伤,因此,后装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与保证具有临床重要性。本文针对后装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与保证方向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两种放射源活度的校准方法,比较它们的差异,讨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本文用两种不同的源校准方法测量了3颗MicroSelectron Ir-192源。第一种方法用卫生行业标准(WS262-2017)提供的设置(300V偏压),在井型电离室的最大灵敏位置测量电荷,用WS262-2017中提供的公式计算放射源活度。第二种方法用井型电离室厂家(PTW方法)提供的设置(400V偏压),在井型电离室的最大灵敏位置测量电荷,用厂家提供的公式计算放射源活度;对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偏差。根据WS262-2017和厂家提供的方法测得放射源活度分别为AW和AP,AW与AP之间的最小偏差为0.86%,最大偏差为-3.02%;与理论计算值A1相比,AW与A0之间的最小偏差为-0.44%,最大偏差为2.59%;AP与A1之间的最小偏差为1.02%,最大偏差为4.13%。根据WS262-2017方法和PTW方法测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探索指形电离室用于HDR后装放疗计划点剂量验证的可行性。在本文中,首先设计了合理实验模体,用于模拟后装放射治疗用于根治性宫颈癌的治疗,然后自主设计简单计划和21例患者临床验证计划用于指形电离室的点剂量验证。统计每个计划的计划系统值与测量值,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偏差。从统计结果来看,测量值与计划系统值之间最大偏差为3.57%,其余均小于3%,满足剂量偏差小于5%的行业标准,说明指形电离室可用于后装放疗计划的点剂量验证。为了研究施源器重建偏差或施源器移位对计划系统值的影响,本章还在计划系统中改变了施源器的重建位置,统计结果表明在相同改变量的情况下,X轴、Y轴、Z轴方向上最大重建偏分别为0.6%、1.5%、8.6%。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或临床治疗中,都应减少模体或病人的移动,以免增加验证的不确定度。

陈祥[10](2019)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及施源器改进的剂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比较宫颈癌腔内结合插植后装治疗(IC/IS BT)时free-hand方式插针计划与虚拟优化插针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现有插植后装计划的改善空间。2.比较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与标准三管施源器用于腔内后装治疗(IC BT)的剂量学差异,为子宫颈癌及阴道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2例宫颈癌患者的74次高剂量率IC/IS BT放疗计划,利用Nucletron Oncentra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在已实施的free-hand方式插植后装治疗计划(简称Treatment-Plan)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个虚拟优化插植后装治疗计划(简称Optimized-Plan)。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两种计划的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2.选取29例接受192Ir高剂量率IC BT的子宫颈癌或阴道癌患者,根据治疗时所使用的施源器分为标准三管施源器组16例,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13例。利用Nucletron Oncentra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计划设计,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对标准三管施源器组的56次后装治疗的计划和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的39次后装治疗的计划进行评估,比较两种腔内后装施源器用于患者后装治疗时的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1.两种计划在HR-CTV D90和IR-CTV D90相近的情况下,靶区剂量覆盖范围D100、V100,Optimized-Plan比Treatment-Plan分别增加20.07 cGy、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3);靶区高剂量体积V150、V200,Optimized-Plan比Treatment-Plan分别减小2.01%、3.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Optimized-Plan靶区剂量CI和DHI均优于Treatment-Pl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01cc、D1cc、D2cc和D5cc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Optimized-Plan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低于Treatment-Plan,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D2cc分别减小36.59cGy、37.18 cGy、24.75 cGy、14.89 cGy,D0.01cc分别减小67.28 cGy、58.99 cGy、23.80 cGy、26.35 cGy。2.在使HR-CTV D90近似为700cGy的情况下,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与标准三管施源器组靶区D100、V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P=0.758),V150、V2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9、P=0.118);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的IR-CTV D90(423.35±56.45)cGy比标准三管施源器组的IR-CTV D90(393.48±36.31)cGy增加了29.87 c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组膀胱、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01cc、D1cc、D2cc和D5cc均低于标准三管施源器组,但直肠D0.01cc、D1cc、D2cc和D5cc有所增加,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free-hand方式插针计划相比,虚拟优化插针计划具有剂量学优势,可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同时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说明现有插植后装计划尚存在优化空间,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将虚拟优化插针付诸实施是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2.与标准三管施源器组相比较,使用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在靶区达到处方剂量要求的同时,膀胱、乙状结肠和小肠受照剂量都有所降低,直肠受照剂量有一定的增加,但在剂量限制值范围内。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阴道模具,适用于子宫完整、阴道狭窄的子宫颈癌及阴道癌患者的腔内后装治疗,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二、螺旋CT引导下插植后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CT引导下插植后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剂量学对比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方法:
    1.4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近期疗效比较:
    2.2 三组临床靶区受照剂量比较:
    2.3 三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比较:
    2.4 三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5 三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3 讨论

(2)宫颈残端癌的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宫颈残端癌的治疗进展
    2.1 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特征
    2.2 手术治疗
    2.3 放射治疗
        2.3.1 外照射放射治疗
        2.3.2 内照射放射治疗治疗
    2.4 化学治疗
    2.5 免疫治疗
    2.6 总结
第3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3.1 研究资料及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仪器设备
    3.2 研究方法
        3.2.1 手术治疗组
        3.2.2 根治性放化疗组
    3.3 随访
    3.4 治疗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评估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近远期疗效
    4.3 预后因素
    4.4 毒副反应
    4.5 根治性放化疗组患者剂量统计
第5章 讨论
    5.1 治疗疗效
    5.2 预后因素
    5.3 插植放疗在宫颈残端癌中的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局部晚期宫颈鳞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与单纯腔内近距离放疗比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2.2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
        2.2.1 外照射治疗
        2.2.2 近距离治疗
        2.2.3 后装放射治疗
        2.2.4 腔内近距离和组织间插植的比较
    2.3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进展
    2.4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病历资料
    3.2 治疗过程
    3.3 相关不良反应评估
    3.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3.5 随访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病例特点
    4.2 剂量学比较
    4.3 近期疗效及不良事件评估
    4.4 预后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组织间插植放疗与传统腔内放疗对于巨块宫颈癌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数据统计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巨块型宫颈癌后装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复发性宫颈癌组织间插植放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3D打印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肺癌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方式的进展
    参考文献

(7)共面模板辅助技术在大分割三维后装放射治疗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以磁共振为基础的宫颈癌放射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临床资料
    1.3 研究设备与条件
2.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与实施
    2.3 三维后装治疗流程与靶区剂量
    2.4 统计分析与随访
3.结果
    3.1 入组患者一般观察指标情况
    3.2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变化的总体演变研究
    3.3 可能影响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研究
    3.4 可能影响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研究
    3.5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的不良反应
4.讨论
5.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论文)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综述)

(9)后装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近距离放射治疗
    2.1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2.1.1 光电效应
        2.1.2 康普顿散射
        2.1.3 电子对效应
    2.2 放射源周围剂量的分布
        2.2.1 空气比释动能强度
        2.2.2 剂量率常数
        2.2.3 几何函数
        2.2.4 径向剂量函数
        2.2.5 2D各向异性函数
    2.3 近距离放射治疗分类及特点
    2.4 后装放射治疗系统
    2.5 后装临床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种放射源活度校准方法对比研究
    3.1 实验仪器
    3.2 理论值计算
    3.3 两种源活度校准方法
        3.3.1 WS262-2017 方法
        3.3.2 PTW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
        3.5.1 电离电荷复合率因子与离子收集效率因子偏差
        3.5.2 偏压对电离电荷收集效率因子A_(ion)的影响
        3.5.3 放射源活度计算结果与理论值偏差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指形电离室用于后装放疗计划点剂量验证
    4.1 实验仪器与实验设计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设计
    4.2 放疗计划设计与实施
        4.2.1 患者治疗计划设计与实施
        4.2.2 自主设计治疗计划与实施
    4.3 数据处理
        4.3.1 测量参数
        4.3.2 偏差计算
    4.4 实验结果
        4.4.1 D_(AVE)~(GTVx)与AVE_(GTVx)的偏差
        4.4.2 验证计划测量结果
        4.4.3 改变施源器重建坐标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及施源器改进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
        1.2.2 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改进
        1.2.3 3D打印技术及其在宫颈癌后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的可行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患者资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研究操作流程
        2.2.3.1 施源器置入与CT模拟定位
        2.2.3.2 靶区勾画与处方设定
        2.2.3.3 后装计划设计
        2.2.4 计划评估指标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靶区剂量参数比较
        2.3.2 剂量分布的适形性与均匀性比较
        2.3.3 危及器官剂量参数比较
        2.3.3.1 膀胱受照剂量评估
        2.3.3.2 直肠受照剂量评估
        2.3.3.3 乙状结肠受照剂量评估
        2.3.3.4 小肠受照剂量评估
        2.3.4 虚拟计划引导后装治疗
    2.4 讨论
        2.4.1 free-hand方式插植计划和虚拟优化插植计划剂量差异分析
        2.4.2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2.5 小结
第3章 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治疗两种施源器的剂量学比较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患者资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研究操作流程
        3.2.3.1 施源器置入与CT模拟定位
        3.2.3.2 靶区勾画与处方设定
        3.2.3.3 后装计划设计
        3.2.4 计划评估指标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靶区剂量参数比较
        3.3.2 危及器官剂量参数比较
        3.3.2.1 膀胱受照剂量评估
        3.3.2.2 直肠受照剂量评估
        3.3.2.3 乙状结肠受照剂量评估
        3.3.2.4 小肠受照剂量评估
    3.4 讨论
        3.4.1 标准三管施源器组与3D打印施源器组剂量差异分析
        3.4.2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3.5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螺旋CT引导下插植后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剂量学对比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徐海波,姚涓,王君辉,何陈云,于领晖. 河北医学, 2021(12)
  • [2]宫颈残端癌的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D]. 查达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3]局部晚期宫颈鳞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与单纯腔内近距离放疗比较的临床研究[D]. 热依达·艾沙江. 吉林大学, 2021(01)
  • [4]组织间插植放疗与传统腔内放疗对于巨块宫颈癌的疗效对比研究[D]. 麻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复发性宫颈癌组织间插植放疗的临床研究[D]. 高阳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3D打印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D]. 方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共面模板辅助技术在大分割三维后装放射治疗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D]. 石翔翔.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8]以磁共振为基础的宫颈癌放射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研究[D]. 宁嘉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后装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技术研究[D]. 杨凤.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插植针路径优化及施源器改进的剂量学研究[D]. 陈祥.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螺旋CT引导下植入后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