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解郁汤小儿临床试验实例

自拟疏肝解郁汤小儿临床试验实例

一、自拟疏肝解郁汤儿科临床用验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19)在《调神针刺联合心理放松训练对GAD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中医调神针刺联合心理放松训练治疗GAD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便为此疗法能广泛应用于中医心理学临床,并在提高GAD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集6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GAD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中医调神针刺联合心理放松训练(简称联合组)治疗以及单纯调神针刺(简称针刺组)治疗。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效评价选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健康状况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为评分标准,评价内容包括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统计比较,以及1个疗程后和2个疗程后的疗效评分与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组间分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两组HAMA评分经组内分析比较,统计结果(P<0.01),表明两组治疗效果显着,均明显优于治疗前;而两组组间评分经分析比较,统计结果(P<0.05),提示联合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组。2个疗程后,两组HAMA评分经组内分析比较,统计结果(P<0.01),表明两组治疗效果显着,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而两组组间评分经分析比较,统计结果(P<0.01)。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针刺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两组治疗GAD均有确切疗效,且联合组效果更佳。2个疗程后,两组SF-36各维度的评分经组内分析比较,统计结果(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效果均明显优于治疗前;而两组组间评分经分析比较,各维度的评分有不同统计结果: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差别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精力及精神健康评分,差别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联合组及针刺组均对生活质量有较好影响,且联合组效果更佳。上述结果提示联合组及针刺组均能有效缓解GAD的心身症状,但联合组较单纯针刺组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结论:1.调神针刺联合心理放松训练及单纯调神针刺对治疗GAD均有一定疗效,然而中医与心理疗法下的联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能更有效的缓解焦虑症状,改善患者心身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基于心身同治理论与实践下的调神针刺联合心理放松训练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心理疗法在传统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志疾病中医与心理治疗方法,值得目前中医心理学临床治疗GAD推广运用。

史艳平[2](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吴丹[3](2012)在《张介宾论治郁证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医学的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其独特的思想辨证结构,法于自然、和于中庸之道的理念源远流长在中医理论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尤其在中医对郁证的论述发展过程中,更体现出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在整个郁证理论发展史中,张介宾的郁证论治体系居有重要地位,标志着郁证理论体系构架的基本完成,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其对郁证的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张介宾的学术思想,内容丰富、特点繁多,其论治郁证的特点也充分体现出其对易学、理学以及道家思想和兵法等学术的精通和灵活运用,由一郁证思想便可窥见张氏学术思想之全貌。且张氏生活于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时期,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当时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张氏的生活阅历,进而影响到其医学思想,这些思想的核心特征也在郁证中有所体现。因此,有必要对张介宾论治郁证的思想进行系统探讨,将其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分析、评议,从而明晰张介宾论治郁证的理论思想体系和临床应用,为理论文献研究和现代郁证治疗提供参考。中医的“郁”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注“郁,谓奔迫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对运气五郁的详细阐述,此为郁证之理论基础,后来经过宋金元的突破和发展,日趋完善。明代张介宾,以《内经》中对郁的论述为理论根源,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理学思想和兵学思维等,对典籍中的论述进行了整理、注释和分析,阐明其个人观点,并总结前人对郁的认识,批判性地继承,开拓性地发展,尤其对朱丹溪的郁证理论阐述颇多。张介宾提出了其独特的论治郁证思想,开辟郁证研究的新道路,呈前人之精华,启后世之新篇。张介宾认为百病皆可兼郁,相对于前人多将郁作为病机来说,张氏从生理、病理、治法等方面对郁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分别“五气之郁”和“情志之郁”将情志之郁从前人一直混淆论述的郁证中剥离出来,强调了对情志不遂所致郁证的重视,使郁证的范围有所扩展,郁证的概念较为明确;在《类经》中指出,情分八种,“五志之外,尚余者三”,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畏,并对每种情志致病详论病机、症状,给出治疗方法。另外,首次从生理层面认识情志,批驳了刘完素、朱震亨“五志之动皆为火”的观点,特别指出情志活动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与生命同生共存。张介宾将郁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两类,因郁而病即为情志致郁,又按照病因将情志之郁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类,详论了三郁的辩证施治,以虚实为纲对怒郁、思郁、忧郁的病位、病机、症状及转归预后、遣方用药进行分析。对于郁证的诊断,张氏尤重视脉诊,认为凡脉象不平和者皆可做郁论。张氏治疗郁证最突出的就是从虚论治郁证和重视心理治疗,“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是其强调从虚论治郁证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其整个医学思想的核心,擅用人参、熟地黄、附子、甘草扶阳养阴,而“以情胜情”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论述中多次被张介宾中提及,体现了其重视身心合一的思想。本文从张介宾生平、历史背景的特点出发,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详细分析其论治郁证的思想特点,试图找出其根源、联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看张介宾的学术思想,系统地总结张介宾论治郁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

韩谨[4](2011)在《周耀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及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分三个部分对导师周耀庭教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及其学术经验的临床应用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第一部分:周耀庭教授的学术渊源概述:通过介绍周耀庭教授逐渐成为一代名医的成长过程及其临床和理论的渊源,以疏理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脉络。周耀庭教授195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59-1962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西学中班学习。结业后,曾跟随祁振华、周慕新、杨艺农、宗维新、吉良辰等多位儿科、内科大家学习,后又从事了30余年的中医温病学及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工作,并具有50余年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实践经验,其间精读了大量的有关温病、儿科、内科的中医古籍,令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其运用温病理论指导临床,以治疗儿科、内科疾病为临床特色的学术特点。此外他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由于精通英文,还不断进行国际交流,弘扬祖国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第二部分:周耀庭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本部分内容尽可能全面、精炼地总结周耀庭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周师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周师精通温病,建树颇多。在治疗温病时,尤其重视致病因素,特别是六淫外邪、疫毒以及新感和伏邪致病,对温热类外感病治疗时体现其祛邪保津的学术思想;而对湿热类疾病的治疗则注意扶元保阳的学术思想。2.伤寒是温病学产生的基础,而温病是伤寒的继承和发扬,故周师在研究温病学时,常常与伤寒论相对比,以便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遇到难题时,又会到《内经》等经典着作中去找答案,(如周师对《伤寒论》和温病的几个泻心汤的比较;对《内经》和《伤寒论》条文的分析研究得出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均以寒邪闭肺为主)。3.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典籍时,周师尊古而不泥古,既有发挥,又有否定(通过周师对温病的辨证治疗的发展创新及对气分“四大证”、“三焦”的新看法及变通来说明)。4.周师通过分析导致疾病的多种病因、涉及到脏腑、层面、深浅的不同来多方辨证,治疗顽疾(通过一例涉及到肺、胃、肝、心多个脏腑及余邪的小儿疑似心肌炎所致的心律不齐来说明)。5.周师用药,提倡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极少用昂贵难寻之品(如以桔梗、葱白代替通窍活血汤中的麝香),且常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解与体会(如他常讲的“清阴分热药”)。在看似平淡的方药中,常常体现了深刻的医理,蕴藏了内经、伤寒、温病等经方的内涵。6.周师为第一批西学中学员,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善于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如治疗癌症时,他认为应中西医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不可偏废,术后提倡中药对症调养)。7.提倡让古老的中医为现代服务,指导和治疗不断出现的新的疾病,如非典出现后,周师很快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方药;对现代人已无法接受的金汁,以人工牛黄代替,疗效更佳;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情志长期抑郁,肝之疏泄多失于常态,研制出经验方——疏肝解郁汤,治疗多种疾病。8.周师在儿科临床中,尤其重视乳食停滞的问题,他将消食导滞法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病机及潜方用药之中,亦体现出其祛邪以安正的学术思想。(二)对周师临床经验的整理分为三个部分1内科疾病:①呼吸系统感染。周师作为一代温病大家对于呼吸道疾病极为重视,他擅长运用新感温病学理论、适当地结合伤寒,指导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包括对感冒(肺胃壅热,兼感外邪;肺热外感;外感夹滞;暑湿外感4型)、扁桃体炎(多属于肺胃热盛挟毒,兼感外邪型)、急性气管炎(含肺热外感、食痰外感、外寒里热3型)、肺炎(介绍最为常见的就是外寒里热型)4种病证的治疗。②长期发热。又称“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是内科、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症。周师对此证有独到经验,他将此证分为长期高热(湿阻膜原型)和长期低热[含毒热不尽、邪伏阴分型、小儿滞热型、湿热型(又分中焦脾胃湿热、湿阻膜原两型)、阴虚内热型]。③消化系统周师认为泄泻主要涉及脾胃,特别是脾脏,病机关键为脾胃运化失司,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依病因可分为以下证型:外感:风寒、暑湿(夏季:感受暑湿可为脾虚泻,感受暑热可为湿热泻)、湿热;内伤:乳食;如腹泻经久不愈,可由实到虚,发展为脾虚泻,最后可发展为脾肾阳虚泻,成人可见肝脾失调泻。痢疾急性期涉及的脏腑主要在在大肠,在腑,病机为外感湿热毒邪与内伤有形积滞相搏结而至大肠气机不利,治疗思路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理气导滞(通因通用)为辅。胃脘痛之病机的重点在于寒邪和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两方面,特别强调治疗本病无论病程多久,均不要上来就壅补,以免令中焦气机壅滞不通,加重胀满、疼痛。④斑疹周师对于斑疹的发病,特别注重风、湿、毒、热四邪致病,及其与营血的关系,治疗以散风透邪,凉血清热为主,追溯其来源就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斑宜清化”、“疹宜透发”,周师在临床上常将斑疹分为四类:疫疹:以水痘为代表;一般温病:以小儿肺炎合并金葡杆菌感染发斑疹为代表;内科杂病:过敏性紫癜为代表;皮肤病:以湿疹为代表。⑤血液病对于营养性贫血周师特别强调对于贫血,不要一味补血,要找到造成贫血的原因去治疗,周师将缺铁性贫血常辨证为中焦滞热,运化失司;而大细胞性贫血常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周师强调要从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来辨证论治,具体分为毒热不尽,深入血分,耗伤阴血型;阴虚血亏型;气血两亏型。而对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罕见、难治的疾病,是举验案一例来加以体现周师特殊而灵活的辨治风格。2皮科疾病周师对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本病的治疗有极好的疗效,因其与过敏性紫癜中西医病机、治疗均接近,故周师临证时,常将其二者对照分析。认为痤疮最为常见的证型是:湿热毒内蕴,外感风邪。治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疏散风邪。3五官科疾病周师认为小儿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火盛、熏灼于口所致,治以清心导热、滋阴生津为主,周师认为鼻炎为肺热感风、鼻窍不利所致,治疗应散风宣肺利窍,清泄肺胃。第三部分:周耀庭教授的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周师经多年临床观察和揣摩,自拟验方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常见的外感挟滞型咳嗽效果明显。经长期临床应用表明对导滞、化痰、止咳效果甚好,本文除了观察统计此方的临床疗效外,进一步分析其它因素对本方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文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三子四仙汤,对照组60例用小儿消积止咳液,疗程4至7天。结果:三子四仙汤对小儿食积兼感咳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总治愈率为80%,对不同病程的患儿的疗效基本一致,疗程5-7天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治疗4天者,说明本方对于小儿急性咳嗽,只要辨证准确,病程无论是在一周或两周内,疗效显着,而疗程以7天左右为宜,在止咳、化痰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增加食欲和消除便秘方面与小儿消积止咳液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目的: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虚”之特点,以致卫外不固,且寒暖不能自调,故外邪极易侵袭肺系而易见咳嗽、感冒等;小儿还具有“脾常不足”之特点,周师强调此特点并非指小儿脾虚,动辄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而是指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阶段,对水谷精气需求高,但自身脾胃功能无法运化过多或过高营养的饮食水谷,兼小儿乳食不知自节,家长喂养不当,则脾胃易为乳食所伤,而出现积滞,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而聚湿生痰,此乃食痰,上犯于肺,肺失宣降而为咳嗽,在小儿咳嗽中,最为常见者就是外感挟滞、食痰上泛型(简称外感挟滞型)。但此型咳嗽在目前的中医儿科教材中寥寥数语,一带而过,适用此证的治疗方剂也较少,周师经多年临床观察和揣摩,自拟验方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常见的外感挟滞型咳嗽效果明显。经长期临床应用表明对导滞、化痰、止咳效果较好,本文除了观察统计此方的临床疗效外,进一步分析其它因素(如疗程与疗效、病程与疗效)对本方疗效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符合外感挟滞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用周师验方三子四仙汤,对照组60例用小儿消积止咳液,疗程4至7天,进行两组疗效、主次要症状改善、病程与疗效、疗程与疗效的比较及安全性观察即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心电图检查。结果: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后,三子四仙汤对小儿食积兼感型咳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总治愈率为80%,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1-7天和8-13天)不同病程的患儿的疗效基本一致,5-7天疗程与4天疗程比较p<0.05,疗程5-7天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治疗4天者,说明本方对于小儿急性咳嗽,只要辨证准确,病程无论是在一周或两周内,疗效均较好,而疗程以7天左右为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止咳、化痰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增加食欲和消除便秘方面与小儿消积止咳液没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进行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说明服用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咳嗽安全无副作用。另外,本方经周师多年临床应用,未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也说明本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王芳芳[5](2011)在《消渴病古代文献研究及近30年用柴胡类方治疗资料的分析》文中认为中医消渴病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中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病,是一种中医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消渴病症状特点及其发展预后与西医糖尿病的认识基本一致。现代社会中糖尿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己成为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疾病。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并发症多,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排世界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所以,世界各国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都备加重视。中医是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具有自身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数于年来中医作为扞卫国人健康的主要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消渴病最早在古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黄帝内经》中对其病名、症状、病因、病机、传变、治疗、预后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世医家研究消渴病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汉代以后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极其临床治疗都多有认识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医治疗的介入,消渴病病因、病机、病程发生了明显变化。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足以应对现代临床各种情况。因此,对消渴病病机进行进一步审视,有助于加深对消渴病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消渴病临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了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病名、病机、治疗等各方面的认识。结合现代消渴病临床情况,指出消渴病由于历史变迁,古今迥异,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应新时期的临床需求,重新审视消渴病机已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消渴病总属津液气化异常的角度出发,指出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而柴胡类方则是针对这种病机的主治之方。通过对近30年用柴胡类方治疗消渴病资料的分析,探讨其功效及应用机制,论证三焦气化不利为消渴病重要病机,以期为消渴病临床提供一种思路和研究线索。[方法]运用传统文献研究法,系统整理了消渴病相关古代文献及近30年运用柴胡类方治疗消渴病的文献资料,归纳整合相关内容,提取规范相关数据,总结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用Microsoft Excel和统计软件分析柴胡类方在现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中运用研究情况。[结果]古代文献整理研究表明,古代医家多数认为消渴病病因以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节、起居失常、外感邪毒以及服用石药等为主,其病机主要在于燥热伤津,虚不布津、厥阴失调、痰瘀互结几个方面。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对人体危害最大之处,在于其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多为全身血管性病变,涉及心脏、肾脏、眼睛、大脑等多个器官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对此,中医古籍中也多有记载,认为消渴病发生后可以出现各种兼症,包括消渴兼心病、消渴兼肾病、消渴兼目疾、消渴兼痈、消渴兼阳痿等。古代文献中消渴病的治疗多从滋阴清热、温肾填精、化痰利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角度为治现代社会饮食不调、情志不节成了消渴病产生的重要病因,对于先天禀赋不足这一病因,其重要影响因素已由以往的营养不良改变为毒邪伤害胎元。现代临床消渴病病程发生了改变,患者“三多一少”典型症状比较少见,有时甚者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近年研究表明,以浊邪为主的痰热互结已成为消渴病主要病机表现。对于这种情况,用中医古籍对消渴病的认识已无法解读,此时可以从消渴病总属津液代谢异常的角度来考虑。津液代谢是在脏腑作用下,在三焦通道中完成,三焦气化又能对脏腑功能提供支持、协调作用,故而三焦在消渴病发生中有重要的意义。三焦气化不利,应以调畅气机为治,而柴胡类方正是此适用方剂。柴胡类方在消渴病治疗中的运用,古代文献中比较少见,但在现代文献中却运用较多。通过对近30年来运用柴胡类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278篇文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显示,柴胡类方作为十大经典类方之一,在糖尿病中运用的研究有理论探索、经验个案以及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等,其研究范围涉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共28种病症,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多集中于近10年,而且经Jadad量表评价分析,整体质量不高,这与中药运用于临床试验盲法难以实现有很大的关系。在纳入研究的文献中,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最多,而且也是治疗病类最多的方剂;2型糖尿病是临床研究最多的病症,在收录文献病类中占有50%;在同一病症中,不同柴胡方剂的运用频次也不相同,如糖尿病性胃轻瘫治疗中柴胡疏肝散研究最多,糖尿病肾病中小柴胡汤研究最多,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柴胡汤研究最多。[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柴胡类方运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临床研究逐年增多,以小柴胡汤和四逆散为基础的柴胡类方其共同功效为疏解气郁、调和阴阳,使气血冲和,邪气自去,适用于三焦气化不利的治疗。三焦交通人体上下内外,为元气运行之通道,能够调节水液代谢。在三焦畅通条件下,气化功能才能顺利实现,脏腑功能才能协调作用,水液、精微物质化生、输布、渗透、排泄等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而若三焦失和,气化功能受阻,人体水液、精微物质转换、运化失常,气、血、津、液不归正化而生痰、湿、瘀,就会出现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小便增多、形体消瘦等一系列消渴症状,因此,三焦为气液运行的通道,为脏腑协调作用的中间环节,任何致病因素都会影响三焦气化,使津液代谢异常。所以,三焦气化不利为消渴重要病机。柴胡类方加减变化中,多法共施,在疏解三焦郁滞的基础,扶正祛邪,使正气来复及邪浊祛除道路通畅,气化恢复正常,则津液代谢有序,气血冲和而阴阳平衡。在糖尿病临床应用中,应先辨病辩证,在柴胡证基础上根据主症不同来选用方剂。但柴胡类方为消渴病治疗的基础方剂,其应用是在脏腑功能紊乱,而实质未损的前提之下,气血脏腑虚极而致的寒热之证都不是柴胡类方剂的适应证。Ⅲ

邱琼莹[6](2007)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头痛的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进行系统研究。第一部分:理论探讨。通过总结大量古代文献,结合近代医家研究成果,主要分析经行头痛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是经行头痛发病的内在因素,七情内伤是经行头痛发病的外在诱发因素。而肝气郁结,少阳枢机不利是经行头痛重要的发病机制;痰瘀互结,清窍闭塞是经行头痛发病的病理关键;肝郁脾虚是经行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病机。治疗以和解枢机,养血疏肝为根本,选用仲景小柴胡汤作为治疗经行头痛的主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收集近10余年(西元1996年~2007年)中国期刊网上治疗经行头痛及其相关性病名的文献资料,作为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研究发现,经行头痛的发病与患者年龄有很大关系。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少,而以育龄期妇女最为多见,其中尤以40岁左右中年妇女的发病率更高。诱发因素中以情绪波动占主要地位。经行头痛的发病时间以经前最多,经后期最少。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多以原方为主,且常配伍活血、养血、清热、祛风等药物。小柴胡汤与经行头痛之间的相关性体现在:经行头痛具有“休作有时”之特征,符合少阳病枢机不利之特点。因此,有是证,用是方,以“休作有时”作为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辨证眼目,重点抓住枢机不利与肝郁血虚之病机,是临床使用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文献综述。主要综述祖国医学对经行头痛的研究现状及小柴胡汤的现代研究进展。归纳祖国医学对经行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经行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全面了解经行头痛的治疗动态及小柴胡汤的现代研究概况,为揭示中医中药治疗经行头痛的实质提供重要线索与信息,为临床研制治疗经行头痛新方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指导。

赵朴,张青[7](2001)在《自拟疏肝解郁汤儿科临床用验举隅》文中研究指明

郑美媛[8](2016)在《刘玉洁教授治疗抑郁症的用药经验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文中提出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分析和挖掘刘玉洁教授治疗抑郁症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用药经验的借鉴。方法收集刘玉洁教授临床治疗抑郁症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及相互关联规则,挖掘刘玉洁教授治疗抑郁症的用药经验。结果1将筛选出的106个处方进行分析,一共出现了122味中药。对其进行频次分析,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茯苓、丹参、郁金、半夏、生牡蛎、生龙骨、合欢皮、远志、茯神、石菖蒲、炙甘草、陈皮、竹茹、枳实等。2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和常用药对。常用药物组合有:半夏、茯苓;郁金、茯苓;丹参、茯苓;郁金、丹参;丹参、合欢皮;郁金、丹参、合欢皮;龙骨、牡蛎;石菖蒲、远志、茯神等。3取药物关联系数在0.03以上的常用药对有52对,有远志、生麦芽;砂仁炮姜;合欢皮、苍术;砂仁、苍术;砂仁、茯神;半夏、陈皮;茯神、生麦芽;欢皮、炮姜等。4通过新方分析模块,得出核心药物组合91对,有白蒺藜、红花;天麻、浙贝母;吴茱萸、代赭石;浙贝母、檀香;浙贝母、瓜蒌;浙贝母、白蒺藜;桑叶、天冬等。5得出药物核心组合14个,包括桔梗、橘叶、连翘;枇杷叶、杏仁、益母草;蝉衣、龙齿、白蒺藜等。6得出候选新处方7个,如枇杷叶、杏仁、益母草、焦山栀;蝉衣、龙齿、白蒺藜、紫贝齿、片姜黄等。结论刘玉洁教授治疗抑郁症善用古方、成方,取其精华,博采众家之长,灵活应用,不拘于一格。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多方复合而用,以提高和巩固疗效。善用对药,用药以“和”为指导原则,强调动静结合、升降有常、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等;并以脏腑生理特点、病理转归为依据进行配伍应用。贯彻安神定志,善用风药及援药。

蔡林宏[9](2013)在《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100、CD83、Foxp3及STAT6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100、CD83、Foxp3及STAT6表达情况的研究,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在发病的过程中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正常剂量组、西药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共10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2,4-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制备大鼠UC实验模型。硫化钠在大鼠颈背部脱毛DNCB丙酮液(DNCB2.0g,丙酮100m1)涂于脱毛部皮肤,每天一次,连续14天,于第15天经肛门注入结肠DNCB乙醇(50%)。于第16天在同部位注入乙酸溶液。按人鼠给药剂量体表面积折算公式计算出给药剂量。各治疗组均与造模成功后1周给予药物灌胃空白组、模型组按照10ml/kg·d灌服蒸馏水,每日一次连续4周;中药低剂量组:按每日给予10ml/kg·d的中药灌胃(浓度为0.5g/ml),每日一次;中药高剂量组:按每日给予10ml/kg·d的中药灌胃(浓度为4glml),每日一次;中药正常剂量组:按每日给予10mllkg·d的中药灌胃(浓度为1g/m1),每日一次。西药对照组:按0.5g/kg.d给予柳氮磺胺毗啶,连续4周。给药4周后观察大鼠结肠粘膜的病理变化,以及药物对S100、CD83、STAT6、Foxp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空白组较模型组S100及CD83表达低,而西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S100及CD83表达较模型组低,较空白组高;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S100及CD83表达较中药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均低;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S100及CD83表达水平下降。2.模型组较空白组Foxp3表达低(P<0.01),而西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Foxp3表达较模型组高,较空白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Foxp3表达较中药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Foxp3表达水平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空白组较模型组STAT6含量低(P<0.01),而西药组及中剂量组STAT6含量较模型组低,较空白组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STAT6含量较中药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均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STAT6表达水平高,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UC病变大鼠S100、CD8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肠愈宁降低S100、CD83表达水平,可能进而减少了树突状细胞的过表达。2.UC病变大鼠Foxp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肠愈宁可升高Foxp3的表达水平,且中剂量肠愈宁较柳氮磺胺吡啶的升高作用更为明显,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加强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实现的。3.UC病变大鼠结肠粘膜中STAT6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肠愈宁治疗后可降低血清中STAT6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因而干预辅助型Th2细胞体液免疫功能。4.中剂量肠愈宁对于UC疗效优于过低或过高剂量。

盛梅[10](2010)在《吴鞠通论治神志异常证的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感等活动,其异常包括烦躁、神昏、谵语、昏蒙、如狂、神倦等表现,是温病中常见的症状。近年来,失眠、抑郁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探求神志异常证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系统总结了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有关神志异常的论述。首次揭示出其学术思想渊源上遵《内经》,严谨求实;学宗仲景,灵活变通;推崇叶氏,不乏创新。发病原因主要归于热邪扰心,神明欲乱;肺病不解,逆传心包;温病误治,心神被扰;湿邪久羁,内蒙心窍;邪热久羁,耗损真阴五个方面。治疗的中心思想是芳香开窍、清热开窍、泄热保津、养阴生津。其学术思想为临床上诊治感染性疾病、神经衰弱、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心脑血管等疾病出现精神障碍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自拟疏肝解郁汤儿科临床用验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疏肝解郁汤儿科临床用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调神针刺联合心理放松训练对GAD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GAD
        1.2.2 调神针刺
        1.2.3 心理放松训练
2 研究现状
    2.1 祖国医学的研究进展
        2.1.1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2.1.2 现代中医治疗
    2.2 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2.2.1 流行病学特点
        2.2.2 病因研究
        2.2.3 发病机制
        2.2.4 西医治疗
3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病情分级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脱落、剔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分组方法
        3.2.2 治疗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收集情况
    4.2 一般资料描述性分析
    4.3 结果分析
    4.4 临床疗效观察
5 讨论
    5.1 立题及疗法选择依据
    5.2 疗效评定量表的选用
    5.3 联合治疗的临床优势
    5.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2)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1 崇尚相火学说
        2 重视滋养阴液
        3 倡导疏肝调气
        4 注重给邪出路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3 用药以“平”见长
        4 喜用对药
        5 常用花、叶类药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临床验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综述研究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3)张介宾论治郁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张介宾学术思想的现代研究概述
    1 生平介绍
    2 学术思想的研究
        2.1 张介宾哲学思想研究
        2.2 张介宾医学思想研究
        2.3 张介宾临床学术思想的研究
        2.4 张介宾针灸经络学术思想的研究
        2.5 张介宾养生长寿思想的研究
        2.6 张介宾治法方药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郁证现代研究概述
    1 郁证概述
        1.1 “郁证”与“郁病”
        1.2 郁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2 郁证的治疗
        2.1 郁证的辨证论治
        2.2 治法方药
        2.3 其他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郁证概述
    1.1 “郁”的本义探讨
    1.2 中医中“郁”的含义溯源
    1.3 郁证发展溯源
        1.3.1 先秦两汉时期
        1.3.2 隋唐时期
        1.3.3 宋金元时期
        1.3.4 明代
第二部分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历史背景
    2.1 张介宾的生平
    2.2 张介宾的着作
    2.3 张介宾论治郁证历史背景
        2.3.1 明朝历史发展概述
        2.3.2 明代历史发展特点对医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特点及思想渊源
    3.1 张介宾对郁证的认识
        3.1.1 扩展郁之定义,分离情志之郁
        3.1.2 对情志之郁的认识
        3.1.3 郁脉不独为结促
    3.2 张介宾治疗郁证的特点
        3.2.1 阐发“五郁之治”
        3.2.2 从虚论治郁证
        3.2.3 重视心理疗法
    3.3 张介宾对朱丹溪郁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3.1 丹溪“六郁”学说
        3.3.2 张介宾对朱丹溪郁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3.3 郁证脉诊的不同
        3.3.4 张介宾对论治“六郁”用药的发展
        3.3.5 越鞠丸、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
    3.4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理论渊源
        3.4.1 《内经》思想对张介宾郁证理论的影响
        3.4.2 各医家对张介宾郁证理论的影响
        3.4.3 理学阴阳观对张介宾郁证理论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语
    1. 郁证的概述
    2.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历史背景
    3.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特点及思想渊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周耀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及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部分:周耀庭教授的学术渊源概述
    1. 名医之路
    2. 学术理论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周耀庭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周耀庭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周耀庭教授的诊疗经验总结
        1. 内科疾病
        2. 皮科疾病
        3. 五官科疾病
第三部分: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消渴病古代文献研究及近30年用柴胡类方治疗资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对消渴病的认识
    1.1 消渴疏义
    1.2 消渴病发展源流
        1.2.1 消渴病名
        1.2.2 消渴病因
        1.2.3 消渴病机
        1.2.4 消渴兼症
        1.2.5 消渴病治疗
    1.3 现代消渴病变化
        1.3.1 消渴病与糖尿病关系
        1.3.2 现代消渴病病因病机变化
        1.3.3 从三焦概说消渴病
        1.3.4 柴胡类方可用治于消渴病
第2部分 近30年运用柴胡类方治疗糖尿病研究的资料分析
    2.1 类方研究溯源
    2.2 柴胡类方的研究意义
    2.3 柴胡类方研究现状
        2.3.1 柴胡类方衍化方式
        2.3.2 柴胡类方作用机理
        2.3.3 煎服法研究
        2.3.4 配伍及政治规律的研究
        2.3.5 日本对柴胡汤类方的研究
    2.4 近30年运用柴胡类方治疗糖尿病研究的资料分析
        2.4.1 分析目的
        2.4.2 分析内容
        2.4.3 资料与方法
        2.4.4 全部资料概况
        2.4.5 文献类型和年代的关系
        2.4.6 Jadad量表评价
        2.4.7 柴胡类方应用频次
        2.4.8 糖尿病及并发症出现频次
        2.4.9 柴胡类方应用范围
        2.4.10 同一糖尿病症中柴胡类方应用情况
    2.5 资料分析结果讨论
        2.5.1 资料整体情况
        2.5.2 高频药方运用
        2.5.3 高频病种研究
        2.5.4 同一病证运用不同方剂治疗
第3部分 柴胡类方治疗消渴病机制探讨
    3.1 柴胡类方功效分析
        3.1.1 小柴胡汤主治功效
        3.1.2 四逆散主治功效
        3.1.3 柴胡类方和四逆散异同
        3.1.4 疏解气郁是柴胡类方广泛适用的基础
    3.2 三焦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3.2.1 三焦交通人体上下内外
        3.2.2 三焦主持诸气
        3.2.3 三焦通调水道
        3.2.4 三焦气化不利为消渴病重要病机
    3.3 柴胡类方治疗消渴病
        3.3.1 各家论柴胡类方调畅三焦气机
        3.3.2 柴胡类方临床施用
        3.3.3 导师医案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6)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头痛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经行头痛的病因、发病及病理机制
        1.1 经行头痛属祖国医学“经行前后诸证”的范畴
        1.2 经行头痛的病因和发病
        1.2.1 禀赋不足,气血虚弱是经行头痛发病的内在因素
        1.2.2 七情内伤是经行头痛发病的外在诱发因素
        1.2.3 内外合因,导致发病
        1.3 经行头痛的病理机制
        1.3.1 肝气郁结,枢机不利是经行头痛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1.3.2 痰瘀互结,清窍闭塞是经行头痛发病的病理关键
        1.3.3 肝郁脾虚是经行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病机
        1.3.4 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经行头痛总的病理机制
        1.4 经行头痛的发病部位
        1.4.1 病变部位,主在脑窍
        1.4.2 病变初起,侧重肝胆
        1.4.3 病变日久,累及脾肾
    2. 经行头痛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疗效评定
        2.1 经行头痛的诊断依据
        2.2 经行头痛的鉴别诊断
        2.3 经行头痛的证候分类
        2.4 经行头痛的疗效评定
    3. 经行头痛的治则治法
        3.1 经前疏肝清热,理气降逆,佐以健脾
        3.2 经期疏肝养肝,健脾燥湿,佐以和血
        3.3 经后疏肝养血,滋肾健脾,佐以调治
    4. 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作用机理
        4.1 “休作有时”是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使用指征
        4.2 小柴胡汤和解枢机,疏肝健脾,燥湿化痰,益气养血
        4.3 小柴胡汤之方药分析
        4.3.1 柴胡、黄芩: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4.3.2 半夏、生姜: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4.3.3 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扶正养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经行头痛的发病特征
        1.1 发病年龄
        1.2 病程长短
        1.3 性格倾向及诱发因素
    2. 经行头痛的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规律
        2.1 经行头痛的辨证要点
        2.2 经行头痛的辨证分型
    3. 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研究
        3.1 关于小柴胡汤方证
        3.2 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使用指征
        3.3 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加减化裁规律
        3.4 小柴胡汤治疗经行头痛的典型病例
    4. 小柴胡汤与经行头痛之间的相关性
        4.1 有是证,用是方——“休作有时”是辨证眼目
        4.2 明经络,审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是病机重点
        4.3 详病因,察病位——“肝郁血虚”是病变关键
结语
附篇
    一、祖国医学对经行头痛的研究现状
    二、小柴胡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三、现代医学对经行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7)自拟疏肝解郁汤儿科临床用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惊 惕
2 腹 痛
3 善太息
4 乳 核
5 体 会

(8)刘玉洁教授治疗抑郁症的用药经验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材料
        1.2.1 病例采集
        1.2.2 病历资料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处方来源
        1.3.2 分析软件
        1.3.3 处方录入和核对
        1.3.4 数据分析
    1.4 研究结果
        1.4.1 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1.4.2 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1.4.3 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1.5 讨论
        1.5.1 以药测方、以药测证、以方测质
        1.5.2 以“和”为本
        1.5.3 从“肝”治郁
        1.5.4 注重湿邪致病
        1.5.5 注重安神定志
        1.5.6 善用风药及援药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1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概况
        2.1.1 抑郁症的现代病因研究
        2.1.2 抑郁症的分类及治疗
        2.1.3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抑郁症
    2.2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2.2.1 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及治疗记载
        2.2.2 有关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2.3 中医分型及治疗
    2.3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中药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表
附录B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
附录C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100、CD83、Foxp3及STAT6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溃疡性结肠炎祖国医学表述锦集
        1.1 典籍回顾
    2.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名讨论
        2.2 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药治疗进展
        2.4 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3. 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药物应用现状及进展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给药方法
        2.3 取材
        2.4 免疫组织化学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及RT-PCR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3.2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S100、CD83的浸润变化
        3.3 大鼠结肠组织STAT6、Foxp3的表达变化
讨论
    1. 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及肠愈宁近期研究进展
        1.1 理论总结
        1.2 中药颗粒肠愈宁相关研究
        1.3 肠愈宁代表药物
    2. 肠愈宁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2.1 肠愈宁对UC大鼠结肠粘膜中S100与CD83表达的影响
        2.2 肠愈宁对UC大鼠结肠粘膜中STAT6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肠愈宁对UC大鼠结肠粘膜Foxp3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附录

(10)吴鞠通论治神志异常证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论题的提出
    一、生活环境变迁,心藏神功能障碍,成为本课题研究时代需要
    二、新型传染性疾病的不断涌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三、心、脑孰主神志迄今为止存在分歧
    四、具有神志异常特点的疾病链接
第二部分 吴鞠通论治神志异常
    一、吴鞠通生平与着作
        (一) 吴鞠通生平
        (二) 吴鞠通着作
    二、吴氏论治神志异常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 上遵《内经》,严谨求实
        (二) 学宗仲景,灵活变通
        (三) 推崇叶氏,不乏创新
    三、吴氏对神志异常证的理论研究
        (一) 热邪扰心,神明欲乱
        (二) 肺病不解,逆传心包
        (三) 温病误治,心神被扰
        (四) 湿邪久羁,内蒙心窍
        (五) 邪热久羁,耗损真阴
    四、吴氏对神志异常证的主要治法、方药研究
        (一) 芳香开窍
        (二) 清热开窍
        (三) 泄热保津
        (四) 养阴生津
第三部分 常用治法、方药在现代精神障碍性疾病中的运用
    一、开窍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 安宫牛黄丸的应用
        (二) 清营汤的应用
        (三) 芳香开窍法的应用
    二、养阴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 加减复脉汤的应用
        (二) 养阴生津法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四、自拟疏肝解郁汤儿科临床用验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调神针刺联合心理放松训练对GAD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D]. 张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3]张介宾论治郁证思想研究[D]. 吴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周耀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及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D]. 韩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5]消渴病古代文献研究及近30年用柴胡类方治疗资料的分析[D]. 王芳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头痛的规律研究[D]. 邱琼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7]自拟疏肝解郁汤儿科临床用验举隅[J]. 赵朴,张青. 内蒙古中医药, 2001(S1)
  • [8]刘玉洁教授治疗抑郁症的用药经验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D]. 郑美媛.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 [9]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100、CD83、Foxp3及STAT6影响的研究[D]. 蔡林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吴鞠通论治神志异常证的思想研究[D]. 盛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自拟疏肝解郁汤小儿临床试验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