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市工商局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正定市工商局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一、正定工商局 打造良好市场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苏文茜[1](2021)在《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政府部门之间不断整合、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服务种类不断改善的环境下,政府机关相继进行档案管理升级改革,加快推进纸质文件、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数字化加工扫描、文件修复等工作,建设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局与其他机关条线档案科室,通过购买档案服务,利用当前企业先进的信息技术及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进行政府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升级,逐步探索政府购买档案服务路径,以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项目参与发现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存在诸多问题,而后,在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案例中选取其三,运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展开调研与分析,验证并总结出当前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如本地购买档案服务指导性制度法规建设滞后、优质承接主体缺失、档案人才队伍稀缺、政府专业能力欠缺等;另一方面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存在公共性流失,如购买过程中的利益诱惑以及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石家庄市政府机关档案事业改革升级的有效推进与落实。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导向,结合政府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探究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发现主要由政府对档案管理优化重视不足、良好市场竞争环境还未成熟、劳动雇佣双方存在认知偏差、委托代理双方存在认知偏差以及双方存在利益与价值冲突等五方面原因导致,在查找并分析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探寻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优化路径。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本文建议应完善本地制度法规设计落地;优化本地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本地服务商发展升级;优化人才吸引政策及培养方式,建设档案人才队伍;加强政府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打造政府购买服务及档案项目管理专业队伍;同时利用行业协会力量,加强委托代理双方资源与信息互通,建立信任与共识,来解决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服务的实质性问题,确保各项目高质高效运行,为河北省其他地市提供经验借鉴,促进全省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王雪[2](2021)在《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烟草行业作为专卖专营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且特殊的地位。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的烟草行业也面临着众多挑战。为突破发展瓶颈,烟草行业积极开展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通过对卷烟零售终端进行管理升级,不断加强对渠道的掌控力,帮助卷烟销售实现质效提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石家庄市烟草公司成立于1985年7月,在企业发展上,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企业内部发展变革,或者来自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迁的,加上近年来控烟履约形势的不断深化,卷烟销售逐渐出现瓶颈。为解决发展难题,2013年以来,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局工作部署,在深入推进卷烟营销工作方面,积极开始了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在此过程中,石家庄烟草立足本地市场营销特点和相关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卷烟零售客户自律互助小组建设,以自律互助小组的建设,不断推动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发展,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终端建设的工作背景和现实意义,明确了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定,以及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六大功能,结合石家庄烟草营销组织工作实际和4Ps、4Cs、博弈论、零售终端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对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工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终端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本文从行业内部、零售终端和市场环境三方面进行深入查找,针对问题从终端建设理念、零售客户需求以及长效保障措施三方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查找总结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进而帮助石家庄市烟草公司找到当前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放矢实施改进对策。在对策实施上,主要从优化货源组织与分配、稳定卷烟市场价格、建设终端分类体系建设、提升终端经营能力保障客户盈利以及人员队伍管理、信息化支撑等保障措施这五方面对石家庄烟草现代终端建设工作提出优化方案,帮助石家庄市烟草公司提升现代终端建设的工作效果。由于烟草商业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具有较大的一致性,本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有利于帮助石家庄烟草解决发展难题,同时,对行业中面临现代终端建设发展问题的其他公司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烟草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卷烟销售收入和上缴国家税利的稳定增长。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认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周辰[4](2020)在《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文中认为近代中国城市格局体系的演变,由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所决定。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原有的社会秩序亦遭受冲击。经济因素逐步取代政治、军事因素成为推动城市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政治城市衰落、经济城市崛起的格局体系。保定作为直隶省城,是一座地处京畿腹地的内陆城市,近代以前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近代以来发展相对落后。保定依靠行政力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内在需求的产物,而是政治权力推动的结果,其变革属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属于行政导向型发展路径,在我国近代城市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近代以前的保定,因军事而兴起、因政治而显赫,成长路径符合我国传统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政治、军事优先发展。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亦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北宋时期边境的军镇发展为清代直隶首府。保定的经济功能主要为政治、军事功能提供服务,属于权力控制型经济,商品经济成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能力有限,经济结构畸形。近代保定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开启了近代转型的道路,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官员、军阀的个人权威是推动城市变革的主要力量,保定的经济延续着依附军事政治的传统。保定在社会变革中呈现出“绝对发展”与“相对衰落”并存的特点,城市在工业、金融业、交通与通讯、商业等领域具备了早期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新兴经济城市相比,保定经济成长的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近代保定区域市场在传统政治力量与近代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长,通过分析商人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体系网络结构,可以窥见其并未成长为经济类型的城市,仍然是消费功能为主的传统政治军事城市。保定市场在近代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演变过程,商业腹地因天津经济地位的擢升与新式交通工具的建设而空前扩大,亦因交通枢纽的丧失而有所削弱。保定城市地位由政治功能决定,经济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城市区域地位与行政地位紧密相连。近代以来,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保定市场地位有所提升,经济功能的不足弱化城市的政治功能,其区域中心位置被天津所取代。商会组织是保定近代商业转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官方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以国家行政推动为主要动力。官方与商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权威、中央集权程度,其互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权威相对薄弱时期,官方借助商会等民间力量维持统治秩序,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商会广泛参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起到了制衡作用;当国家集权程度较高时,官方极力压制社会力量,商会沦为了官方的附庸机构,无所作为。保定商会属于行政高度管控的地方性商业组织,其成长路径与城市功能属性密不可分,商会组织的成立与改组、各类重大社会活动的开展均与官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对官方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在保定商会与其他商会的互动中,社会属性多而经济属性较少,彰显城市政治地位崇高、经济能力不足的特点。关于保定的成长路径,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权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行政权力是推动保定城市转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改革避免了保定走向没落的命运;但是官方权力过大也会损害民众的合法权力,抑制区域经济成长的活力。

杨妍[5](2019)在《我国民用机场收费改革问题研究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BCIA)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民航体制改革逐渐深化,我国民航总局自2007年开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机场收费改革的政策措施逐步放宽了机场垄断性业务,特别是2017年基于“放管服”大背景,民航总局又进一步加大了“放管服”的改革力度,为坚决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出台了《关于民用机场收费标准调整方案的通知》,不断完善机场收费形成机制和机场航服业务市场化定价,逐步放宽了机场垄断性业务。当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下简称“BCIA”)年旅客吞吐量已破亿时,需要面对的业务种类越来越繁杂,通过本文对民用机场收费改革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机场平台市场的一般特征及分类、双边市场间有限理性选择与博弈方式分析等原理,形成支撑平台收费定价的理论框架体系。本文以民用机场平台定价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动态化协调、契约化管理”的视角,探讨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机场收费定价的内在机理,深入分析了民用机场收费现存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机场收费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并提出适用于BCIA现有航空业务的业务定价策略、运营优化方案以及未来应变策略。总之,本文力争在民用机场收费这一现实研究领域,取得进一步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方法上取得突破,为BCIA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机场平台市场的相关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终达到为将首都机场建成世界一流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目标做出贡献。同时,随着大兴机场的兴建启用,本文对于“一市两场”下的收费模式进行了分析,从而研究出两场协同发展下的收费定价策略。

臧姗[6](2018)在《德州市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文中提出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业发达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德州市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找出德州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针对德州的市情,从发展方向、枢纽地位、品牌特色、标准化以及产业转型方面提出加快发展物流业,打造"物流德州"城市品牌的建议.

本刊编辑部[7](2017)在《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提升生产力》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放管服"改革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中央的要求引发社会各方热烈反响,如何理解和落实也成为当前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中之重。为此,本刊与四川省市场监管研究院《市场监管论坛》、中国一汽集团《企业研究》、中国知网"三刊一网"联手开展"提升营商环境生产力"系列访谈,受访嘉宾为企业家、专家学者和主管工商市场监管的各级领导,邀请嘉宾同题答问:在您看来,应该如何理解和落实"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一新理念新要求?现将嘉宾答问整理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更多探讨。

邓永波[8](2017)在《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我国地区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我国“八五”规划初期,国家就开始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九五”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作为我国第九个五年乃至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指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从“经济带”到“经济轴带”,意味着这个五年我国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培育若干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广阔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区人均收入的差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有所缩小,省际人均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也分别有所降低。然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例如,京津冀地区户籍、社保、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性缺陷限制了劳动力要素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区域倾斜性优惠政策名目繁多,使得区域政策存在碎片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价格信号机制,导致市场难以真正按照效率最优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首都北京,集中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导致了“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趋拥堵,空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上涨,社会管理困难,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过度开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我国东部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另外,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系统结构不平衡,北京和天津两极太过“肥胖”,周边中小城市太过单薄,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统筹,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北京、天津与河北三省市整体协调发展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应对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等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更大贡献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探索改革路径、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与京津冀要素流动面临显性和隐性壁垒、区域发展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最为困难。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的基础上,以区域优势互补的原则为指导,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北京、天津、河北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空间统筹规划和资源要素合理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起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为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③本文的研究是在总结国内外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实践、梳理与评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索地区间由不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路径、方式与机制。一方面为京津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对重大战略性与关键性问题的破解提供一些可行的理论思路;另一方面根据分析思路提出一些有针对性与借鉴意义的政策与建议。其主要意义与价值在于,一是有助于寻求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二是有助于总结与提炼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诸多实践;三是有助于推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理论创新;四是有助于在分析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本论文研究对地区间产业分布的考察确定了两种维度,即基于产业空间集聚与分散的地区间密度差异维度,和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度量的分工结构维度。为了完整地把握这两个维度对地区间产业分布演变的影响,我们把这两个维度交互作用组成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专业化与集聚化同时上升的专业化集聚;第二种类型是专业化与集聚化都下降的多样化分散;第三种类型是专业化上升而集聚化下降的专业化分散;第四种类型是专业化下降而集聚化上升的多样化集聚。这四种类型构成我们理解国际经验与观察京津冀实践的基本框架。在这四种类型中,每一种类型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表面上看,库兹涅茨的收入不平等与发展的倒“U”型模型和威廉姆森的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倒“U”型模型是相关的,本论文的研究也表明,地区间产业分布不均匀与收入差距不平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随着地区间产业分布的均衡化,地区间收入差距也由扩大向收缩转变。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与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实践,本论文把运输成本与体制政策作为解释京津冀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的两个基本因素。新经济地理学主要运用运输成本这个因素解释地区产业分布的变化,这并不完全适用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布与分工变化的解释,单纯运用体制与政策因素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变化,这两种因素中的任意一种变化都会对地区间的产业分布与分工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将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考察,运输成本是基础性的,体制与政策是导向性的。通过这种组合分析,可以解释京津冀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路径的不同之处。例如,虽然近年来地区间的运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逻辑,产业的地区分布应是趋于不均匀的,但是,分权竞争体制下制造业在各地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比比皆是,导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严重。在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市场一体化政策的逐步推进下,以追求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收益的资源跨地区流动才大量发生,这将促进京津冀地区向专业化扩散阶段发展。论文在前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京津冀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的演变,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的演变,以及京津冀区域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中还包含了京津冀地区相对人均生产总值与产业相似系数的变化关系,京津冀地区相对人均生产总值、相对平均工资和产业相似系数的变化关系等。其次是对京津冀产业分工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后,京津冀地区产业均衡发展加快,区域间产业分工程度有所提高,区域间收入差距也在下降,出现了专业化扩散的特征,其中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改善引起的运输成本下降和政府间协调合作推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这部分就对这两方面的推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再次是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前述基本模型,总结了京津冀以及京津冀地区内部各省市工业和制造业集聚和扩散所处的阶段,分析了发展趋势。同时结合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初步印证了我们关于产业集聚、分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论假说,即专业化水平和地区收入差距缩小是可以同时实现的。结合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和国家关于京津冀地区发展总体战略,因地制宜地给出相应政策建议。本论文对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地区间产业分布与收入差距是相互对应的。地区间产业分布经历了从专业化集聚到多样化扩散,再到专业化扩散的波浪型过程。而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则呈现出一个库兹涅茨所概括的倒“U”型模式。这个过程是通过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实现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实现的,流动促进了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缩小,也促进了地区间分工的深化。其次,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具有阶段性特征。根据分类,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正在由多样化扩散进入专业化扩散的阶段转变。由于工业化发展机制从行政调拨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市场配置又是以承认地区间资源禀赋以及国际市场的区位差异为前提的,这就导致了京津冀地区发展机会各不相同,京津冀地区区域内部专业化阶段也各具特征。最后,体制与政策因素对京津冀地区在阶段性发展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运输成本和体制与政策两个因素推动了地区间产业结构分布的变化。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运输成本对产业分布变化的影响,但京津冀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运输成本明显下降,但是,地区性的产业集聚不仅没有显着地发生,却出现了多样化扩散现象。这种扩散不是资源流动的结果,而是各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大力投资的结果。因此,维护统一市场、推进要素流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就成为了加速进入专业化扩散阶段的重点。

辛杰[9](2015)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凤凰古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综合性课题,古城镇景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协调统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是推动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走向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是促进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行动指南。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之中,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探讨和研究,解析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层次,并以凤凰古城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阐释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以及达成效果,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分析框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保护优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基本原则,提出古城镇景区的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转变地方政府管理理念,明确职能定位;二是提升社区居民决策参与,维护合法权益;三是推动旅游产业经济转型,注重综合效益;四是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本文的创新研究将有利于推动古城镇开发与管理创新,促进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古城镇景区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耿伟华[10](2015)在《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的新兴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上已超过传统产业。近年来,出于提升国家形象、保障文化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考虑,我国也逐渐地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对一个城市而言,文化产业不仅能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能增强其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尤其是石家庄这样的传统工业城市,面临着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硬任务,更应以此为突破口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也多处于尝试和探索状态。总体来说,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该起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市场配置资源本身的不完善性,各种产业都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文化产业作为有产业属性的国民经济产业,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问题,所以政府必须发挥一定作用,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如此,文化产业还有着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必须同时考虑其社会效益,这就更加决定了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充分运用政策工具。但在我国,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尚处在成长期和磨合期,使管理和推进文化产业比其它产业的难度更大,背景环境特殊、市场体系不健全、偏离政策诉求等问题导致政府干预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佳。近年来,政策工具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政策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焦点,被学者们用来分析和解决政策规划、政策执行和政策失灵等问题。本文立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视域,对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定义、本质、功能进行界定,探究了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类型,并就每一类型进行逻辑阐释和举例分析。通过各类文化产业政策工具之间的内部横向对比评价、改革开放至今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发展应用情况的纵向发展历程、国内外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对比,从中提炼出各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和选择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石家庄市近十年采用的典型的文化产业政策工具进行梳理归纳和实证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实证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对政策工具的组合优化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本文提出了健全管理体制、提供基本的法律政策保障、提高公众认知度、促进文化消费、强化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能力、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要素齐全的市场体系等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期为石家庄或其他地方政府在选择、组合文化产业政策工具方面提供有益借鉴。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对整个研究进行设计与论证,提出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等,以划定研究范围、理清分析思路、奠定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基本理论,系统阐释了文化产业政策、政策工具、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等重要概念,并对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特征、功能和分类进行了探讨。本部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分解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各个要素,探讨其中的内在逻辑关联,提出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实质就是政府意志与市场意志的一个组合,在文化产业发展层面上,市场化发展和政府引导都是必需的。第三部分运用三种比较的方式,论述了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其选择。首先,按照政策工具的基本分类法,也将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分为强制性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混合性政策工具。针对每一种政策工具的特点,分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不同类型之间的横向对比;其次,以美国和韩国为例,梳理了各自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和选择方式,通过国别比较获取有益借鉴;最后,以纵向发展对比的方式,归纳了地方政府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变迁和演进规律,即政策工具的演进总体上在朝着政府介入程度越来越低、市场发挥作用越来越显着的方向发展。第四部分梳理了近十年来石家庄市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而对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应用情况,指出石家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结合近年来石家庄发展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政策相对方——文化企业做了抽样调查,分析了石家庄文化产业政策工具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依据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理论,各类型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点和局限性,借鉴国外使用经验,从每个类型的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出发,提出石家庄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优化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政策工具落实网络、提供基本的法律政策保障、提高公众认知度、强化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能力、重视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联动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要素齐全的市场体系、政府购买服务、促进文化消费等。就每个优化策略都详细说明了实施办法,部分还列举了外地已经实施的典型案例。提出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组合应该是以自愿性政策工具和新工具为主,辅以强制性政策工具和混合性政策工具。

二、正定工商局 打造良好市场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定工商局 打造良好市场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1)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点
        2.不足
一、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概述
    (一)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含义
        1.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概念界定
        2.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范围及双方主体
        3.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模式分类
    (二)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要求
        1.先进性与专业性
        2.安全性与持续性
        3.实用性与经济性
    (三)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2.可行性
    (四)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
        1.信息不对称理论
        2.政府委托代理理论
二、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现状
    (一)案例项目概况
    (二)项目作业人员雇佣情况
        1.不动产登记中心项目
        2.行政审批局项目
        3.公安局项目
    (三)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内容类别
    (四)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流程
三、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一)购买档案服务制度法规建设滞后
        1.立项过程缺乏指导与约束
        2.项目执行缺乏指导与约束
    (二)优质承接主体缺失
    (三)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专业度欠缺
        1.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稀缺
        2.政府购买档案服务专业能力不足
    (四)政府购买档案管理服务公共性流失
        1.政府购买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
        2.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
四、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档案管理优化重视不足
        1.存在“够用就行”的思想
        2.存在“浅尝辄止”的惰性
    (二)完全竞争市场环境难以形成
        1.专业技术、知识壁垒难以打破
        2.缺少促进企业发展政策支持
    (三)雇佣双方对劳动性质认知偏差
    (四)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
        1.项目性质认知偏差
        2.责任归属认知偏差
    (五)委托代理双方利益与价值冲突
        1.委托方自身利益与价值冲突
        2.代理方自身利益与价值冲突
        3.委托代理双方利益与价值冲突
五、优化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相关制度法规建设
    (二)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1.促进服务商发展升级
        2.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政府主导推进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人才吸引政策
        2.拓展人才培养方式
    (四)加强政府自身专业能力建设
        1.提升购买执行队伍的专业能力
        2.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
    (五)加强资源与信息互通
        1.凝聚行业协会力量
        2.加强委托代理双方的信任与共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2)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4Ps营销理论
    2.2 4Cs营销理论
    2.3 博弈论
    2.4 供应链理论
第三章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概述
    3.1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内涵
        3.1.1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定义
        3.1.2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六大功能
    3.2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建设背景
        3.2.1 政策背景
        3.2.2 行业背景
    3.3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业态
        3.3.1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业态定义
        3.3.2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业态分类
    3.4 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管理模式
第四章 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石家庄市烟草公司基本情况
        4.1.1 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简介
        4.1.2 石家庄市烟草公司营销组织设置
        4.1.3 石家庄市烟草公司市场基本情况
    4.2 石家庄烟草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问题分析
        4.2.1 行业内部在推进现代零售终端建设时存在不足
        4.2.2 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后劲不足
        4.2.3 卷烟市场环境存在不利因素
    4.3 石家庄烟草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现代零售终端建设理念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4.3.2 现代零售终端建与零售客户需求出现脱节
        4.3.3 现代零售终端建设成果缺少长效保障措施
第五章 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提升对策
    5.1 加强货源组织管理,优化货源投放
        5.1.1 调整辖区卷烟投放类别比重
        5.1.2 优化终端档位评定和科学定量
        5.1.3 优化品牌引入退出设计
    5.2 加强现代终端价格管理,稳定市场秩序
        5.2.1 加大明码实价宣传力度
        5.2.2 强化终端自我约束管理
        5.2.3 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
    5.3 加强现代终端分类建设,开展终端评级
        5.3.1 终端架构
        5.3.2 终端功能划分
        5.3.3 现代终端建设运行评价机制
    5.4 加强现代终端能力建设,提升终端盈利
        5.4.1 强化经营指导,寻求最优资源
        5.4.2 强化品牌培育,开展分类推介
        5.4.3 收集客户信息,开展圈层营销
第六章 现代终端建设保障措施
    6.1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6.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3 加强终端信息化建设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保定区位特征与近代以前的经济开发
    第一节 保定地理环境特征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二、保定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保定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节 近代以前保定的经济开发
        一、保定城市人口及结构变迁
        二、近代以前保定农业的开发
        三、近代以前保定手工业的发展
        四、近代以前保定商业地位的嬗变
        五、保定城市布局与经济空间的形成
    第四节 保定经济地位擢升及其原因
        一、保定与北京的互动关系
        二、城市功能的转化
        三、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保定城市经济的转型
    第一节 保定城市经济的近代转型
        一、工业的近代转型
        二、交通、通讯业的近代转型
        三、金融业的近代转型
        四、商业的近代转型
    第二节 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及轨迹
        一、保定城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二、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阶段性
        三、保定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 北洋集团与保定近代转型的关系
        一、北洋集团政治变迁与保定近代化发展
        二、北洋集团经营保定的原因
        三、北洋集团对保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四、行政权力对保定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保定区域市场
    第一节 保定市场的商人与行业结构
        一、保定市场的商人籍贯分布
        二、商人地域与行业分布
        三、保定市场的商人与商业结构
    第二节 保定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
        一、保定商品的类型划分
        二、保定市场的网络体系
    第三节 保定市场功能定位的演变
        一、服务于北京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以前)
        二、服务于天津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
        三、转运地位下降的冀中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30年代左右)
    小结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中的保定城市地位变迁
    第一节 施坚雅模型与“核心区”概念的梳理
        一、施坚雅理论及其缺陷
        二、“核心区”概念的修正
    第二节 近代以前保定区域地位的演变
        一、边缘区的核心区
        二、河北中部地区的核心区
        三、直隶地区的核心区
    第三节 保定与直隶(河北)区域城市体系
        一、保定与直隶(河北)市场体系的演变
        二、保定与直隶(河北)城市体系——以核心区为视角
        三、保定经济及城市地位变迁的动因
    第四节 近代天津、保定城市地位的转换
        一、西方势力的冲击是近代天津崛起的根本原因
        二、清政府官方决策是津、保政治地位转换的推动力
        三、近代保定的衰落与城市功能嬗变
        四、保定与天津近代化启动方式的差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组织与保定城市经济——以保定商会为中心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行业组织的转型
        一、会馆、行会的兴衰及功能演变
        二、制度变迁与保定商会的产生
    第二节 保定商会的社会经济功能
        一、调解商业纠纷
        二、陈述诉求意见
        三、参与地方市政管理
        四、参加与组织商品赛事活动
        五、参与爱国运动
    第三节 近代保定商会网络体系的构建
        一、合作与依附: 保定商会与国内商会的互动
        二、积极维权: 保定商会与上级商会的互动
        三、间接交易: 保定商会与外国商团的互动
    第四节 保定商会与政府的联系
        一、政府是保定商会创立及改组的倡导者
        二、政府是保定商会的实际控制者
    小结
余论 权力控制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一、制度变迁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二、新时期保定城市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民用机场收费改革问题研究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BCI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民用机场平台收费定价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民用机场
        2.1.2 特许经营收费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均衡价格理论
        2.2.3 双边市场理论
    2.3 民用机场的属性
    2.4 民用机场收费项目业务类型及收费项目定价方式
        2.4.1 民用机场收费项目业务类型
        2.4.2 民用机场收费项目定价方式
        2.4.2.1 固定收费
        2.4.2.2 变动收费
        2.4.2.3 变动收费加固定收费
        2.4.2.4 按人员数收费
第3章 国内机场平台特许经营收费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国内机场平台特许经营收费项目现状
        3.1.1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1.2 香港机场
        3.1.3 上海浦东机场
        3.1.4 深圳宝安机场
    3.2 国内民用机场平台特许经营收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高成本下产出的A-J效应
        3.2.2 最高限价规制不彻底
        3.2.3 民用机场特性经营费排他性的法规政策依据整体不足和权利冲突
        3.2.4 我国民用机场价格规制仍是单边市场思维
        3.2.5 我国民用机场特许经营收费规则缺失
第4章 基于国际经验的机场收费定价模式的借鉴及启示
    4.1 国外机场特许经营收费模式
        4.1.1 美国机场
        4.1.2 德国机场
        4.1.3 新加坡机场
    4.2 国外机场特许经营收费经验借鉴
        4.2.1 政府介入力度较大
        4.2.2 机场的收入构成规范合理
        4.2.3 对航空性收费采取灵活多样的定价方式
        4.2.4 建立收费的定期调节机制。
第5章 动态市场环境下BCIA收费定价属性变化
    5.1 大兴机场与首都机场“一市两场”的定位和运作目标
        5.1.1 大兴机场的建设和作用
        5.1.2 大兴机场与首都机场“一市两场”的定位和运作目标
        5.1.3 大兴机场与首都机场“一市两场”中外航空公司的配置
    5.2 大兴机场与首都机场“一市两场”的定位动态环境下BCIA平台属性变化分析
        5.2.1 《国际航权资源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实施对BCIA影响的分析
        5.2.2“一市两场”动态市场环境下BCIA平台机场收费
        5.2.3“一市两场”动态市场环境下BCIA平台收入
        5.2.4“一市两场”动态市场环境下BCIA平台属性的联动关系
    5.3“一市两场”动态环境下BCIA平台收费项目定价策略调整
第6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民用机场收费改革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以系统性收费为主,以价格上限为辅的收费模式
    6.2 确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定价体系
    6.3 基于生态品牌的定价体系
    6.4 建议对民用机场收费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
    6.5 明确特许经营收费性质,促进科学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德州市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德州市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
    2.2 劣势 (weakness)
    2.3 机遇 (oppotunity)
    2.4 威胁 (threat)
3 德州市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顶层设计, 明确“物流德州”发展方向
    3.2 发挥交通区位优势, 提升“物流德州”枢纽地位
    3.3 围绕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定位, 打造“物流德州”品牌特色
    3.4 利用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机遇, 提升“物流德州”标准化水平
    3.5 助推产业转型, 壮大“物流德州”市场主体

(7)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提升生产力(论文提纲范文)

企业家篇:建设好营商环境即是给企业碧水蓝天
专家篇: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政府要真正敬畏市场
领导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8)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产业集聚现象
        二、产业集聚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三、经济发展与地区差距理论
    第四节 论文基本框架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一、论文基本框架
        二、论文主要观点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特征与产业集聚及专业化分工的演变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二、京津冀各省市经济发展特征比较
        三、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的演变
        一、京津冀地区经济密度的演变
        二、京津冀地区工业总体集聚程度的演变
        三、京津冀地区工业细分行业集聚的演变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专业化分工的演变
        一、从支柱产业的选择考察京津冀地区分工
        二、从产业结构冲突考察京津冀地区专业化分工
        三、从地区贸易格局考察区域间分工与协调
    第四节 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
        一、地区相对人均生产总值与相似性系数的变化
        二、地区相对人均生产总值和相对平均工资与相似性系数的变化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与一体化发展动因分析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发展阶段性演进的总体因素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具体原因
        一、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迅速
        二、京津冀要素价格的影响和推动
        三、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以及人口和节能减排的压力
        四、京津冀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的推动
第四章 京津冀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比较
    第一节 京津冀与国内城市群产业集群分工比较
    第二节 京津冀与国内城市群产业结构发展比较
    第三节 京津冀与国外城市群发展比较与经验借鉴
        一、国外城市群优化升级的主要经验
        二、对京津冀城市群优化升级的启示
第五章 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京津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趋势
        一、京津冀地区总体专业化趋势
        二、京津冀地区各省市的专业化趋势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京津冀拥有密集的产业集群和发达的城市群
        二、产业通过地区一体化发展仍有进一步集聚的潜力
        三、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体制机制挑战
        二、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三、京津冀地区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
        四、京津冀地区面临要素成本攀升的挑战
        五、京津冀地区面临节能减排的挑战
        六、京津冀地区进出口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
    第四节 京津冀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展望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创新地方政府体制机制调整区域政策
        二、加速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三、协调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速区域要素流动与贸易发展
        五、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和新城建设
参考文献
    一、英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凤凰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主体界定研究
    2.3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研究
    2.4 可持续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2.5 古城镇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3 凤凰古城旅游概况
    3.1 凤凰古城景区概况
    3.2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状况
    3.3 凤凰古城开发与管理模式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凤凰古城景区治理实证研究
    4.1 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回望
    4.2 凤凰古城景区利益相关者界定
    4.3 凤凰古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生态图谱
    4.4 凤凰古城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1 当地政府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2 旅游开发商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3 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4 个体商户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4.4.5 游客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则及对策
    5.1 古城镇景区管理原则
        5.1.1 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5.1.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1.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2 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对策
        5.2.1 转变地方政府服务职能,不越位不缺位
        5.2.2 提升社区居民决策参与,维护合法权益
        5.2.3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注重综合效益
        5.2.4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评估
        1.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
        2.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
        3.关于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一、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基本理论
    (一)文化产业政策的界定
        1.文化产业的性质
        2.公共政策的功能类型
        3.文化产业政策的含义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学
    (三)文化产业政策工具解析
        1.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本质
        2.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功能
        3.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分类
    (四)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基本原理
        1.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依据
        2.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原则
        3.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4.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模式
二、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类型与变迁
    (一)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类型
        1.强制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
        2.自愿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
        3.混合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
        4.文化产业政策新工具
    (二)各类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评价与比较
        1.强制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点和局限性
        2.自愿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点和局限性
        3.混合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点和局限性
    (三)中外文化产业政策工具比较
        1.国外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现状
        2.中外文化产业政策工具比较
    (四)我国地方政府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规律
        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始到90年代初
        2.第二阶段——90年代初到2003年
        3.第三阶段——2003年到2012年
        4.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
        5.我国地方政府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演进规律
三、石家庄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用中的问题
    (一)石家庄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用现状
        1.强制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贯穿始终
        2.混合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渐成主流
        3.自愿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越来越多
    (二)石家庄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强制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效率较低
        2.自愿性政策工具使用程度较低
        3.混合性政策工具使用效果不理想
四、石家庄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化
    (一)强制性政策工具的优化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2.建立政策工具落实网络
        3.提供基本的法律政策保障
    (二)自愿性政策工具的优化
        1.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强化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能力
        3.重视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三)混合性政策工具的优化
        1.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2.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3.创新联动融资服务体系
        4.建立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四)探索使用新型政策工具
        1.建立要素齐全的市场体系
        2.政府购买文化服务
        3.促进文化消费
    (五)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组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正定工商局 打造良好市场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家庄市政府机关购买档案管理服务问题研究[D]. 苏文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石家庄市烟草公司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研究[D]. 王雪. 河北大学, 2021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D]. 周辰. 苏州大学, 2020(06)
  • [5]我国民用机场收费改革问题研究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BCIA)为例[D]. 杨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德州市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J]. 臧姗. 德州学院学报, 2018(02)
  • [7]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提升生产力[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2017(08)
  • [8]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邓永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古城镇景区开发与管理研究 ——以凤凰古城为例[D]. 辛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10]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以石家庄市为例[D]. 耿伟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正定市工商局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