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规划中的新内容

“十五”规划中的新内容

一、“十五”计划中的新型元器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岩[1](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战柏仲[2](2019)在《中电集团A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且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市场环境的竞争越加激烈,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而公司的竞争逐渐向着供应链的方向转型。同时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常规的库存管理理论已经受到明显的影响。库存主要是将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作为存储物品,在库存管理中,存在物品消耗以及存储费用,同时成本比例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因此,对于公司的发展而言,库存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中电集团A公司,探究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在介绍库存管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A公司库存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业务流程现状、库存管理现状以及其他问题。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A公司,制定库存管理问卷调查,涉及库存管理的多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对库存管理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体现在采购环节、库存管理模式、预算制度以及信息系统问题。针对库存管理问题,结合中电集团A公司库存管理问题,提出了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包括库存管理方法的优化、库存控制方法的优化、流程完善方案、完善供应商管理方案、库存管理模式改进方案、库存预算制度方案以及其他库存管理改进方案。最后,发现A公司在库存管理策略实施中,存在人员、管理者意识、沟通以及供应商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且针对问题,提出保障措施,包括提升管理者意识、加强沟通、提升人员素质以及加强对供应商管理等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中电集团A公司的库存管理优化提供可行性借鉴,进而可以提升公司的库存管理效率。

李鹏飞[3](2019)在《空间辐射环境下卫星激光通信星上终端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凭借其优良的通信能力和高保密性,受到了各国极大的关注。随着卫星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轨试验的成功,现阶段该技术正在逐步进入商业化应用。由于卫星激光通信终端设备具备不可修复性,因此针对空间环境条件下卫星光通信终端寿命和可靠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迄今为止,针对卫星光通信终端进行可靠性研究还没有公开报道。本文首次针对此现状,展开卫星光通信星上终端设备可靠性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针对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结构和卫星光通信终端在轨运行性能特点,结合可靠性理论知识,建立相应任务可靠性模型。根据此模型,可简单地通过可靠度、失效率和平均故障时间(Mean Time To Fail,MTTF)等参数来描述系统及组件的可靠性,并且可以研究组件的可靠性和终端系统的可靠性的关系,为终端的可靠性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2、为了研究激光通信终端中各组件的可靠性,将终端所用元器件按照其属性划分为光学系统元件、电学系统元件和机械平台三种类型。针对每个系统中的各个元件,分别建立器件损伤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器件所处的温度环境研究其固有可靠性,为计算终端可靠性提供数据基础。3、以所有组件的固有可靠性模型和终端的任务可靠性模型为基础,可以进行终端系统的任务可靠度函数研究。根据此函数结合可靠性理论知识可以对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做出预估。为了解决终端系统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提出冗余设计解决方案并研究其提升效率。通过将本文研究方法推广,可以研究终端的基本可靠性,这意味着本文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4、以终端所处工作环境的分析为基础,对终端所用的器件进行空间辐射环境下损伤分析。根据器件损伤的积累效应,利用数学方法研究辐射环境对终端组件可靠性的影响并进行仿真验证。通过研究发现可以引入一个正态分布累积分布函数作为环境影响因子来描述器件可靠性的降低。基于器件辐射环境中退化和终端可靠性模型,可以研究终端系统在环境中的退化。本文建立了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的可靠性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其任务可靠性和基本可靠性,以及空间环境对其终端可靠性的影响。为激光通信终端产品的使用提供了可靠性技术支持,也为未来星间和星间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夫[4](2014)在《产业政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基于中国五年计划的实证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以全局和系统的观点审视企业行为,努力发现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根本因素(或制度因素),从而建立一个植根根于中国本土经济、逻辑自恰的分析框架。本文的落脚点选取1990-2010年我国制定的产业政策——“五年计划”,其中,我们重点考察产业政策与公司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详细回顾了中国政府制定“五年计划”的缘起,以及历次“五年计划”中关于产业政策制定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并从我国重工业化的历史、汽车工业发展等案例说明了“五年计划”中产业政策的重要影响。随后,我们根据上文理论分析,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假设。随后,在产业政策与公司权益融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既定的产业政策下,证券市场的首次发行上市(IPO)和股权再融资(SEO)更偏好国家重点鼓励产业的公司,在考虑IPO和SEO在政府监管与市场配置的差异后,产业政策在IPO融资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其次,在产业政策与公司银行贷款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既定的产业政策下,银行信贷资金更偏好国家重点鼓励产业的公司,在考虑国有四大银行与其他银行在政府监管与市场配置的差异后,国有四大银行在执行产业政策上更为明显。进一步,上述公司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现象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行业更为明显。此外,在产业政策与公司投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家支持的产业表现出了更高的投资水平(无论是投资总量还是新增投资),这种趋势同时表现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另一个发现是关于投资效率,我们用投资过度水平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由于投资水平快速的增长,受支持的产业引发了过度投资,但是非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却显着高于国有企业。另外,在产业政策与会计盈余质量研究中,我们的结果显示被政府青睐的公司或行业表现出了高质量的会计盈余,即,在国家产业政策影响下,受支持的公司从事盈余管理的动机减弱了,尤其是向上的盈余管理。这个结果在控制了行业固定效应,企业性质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后依然稳健。最后,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表现出更差的市场回报率。但是,在国有经济比重高的行业,国家鼓励会带来市场业绩的改善。在我们考察的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其市场业绩表现显着差于其他行业,但是,在最近的两个五年计划里,国家的鼓励政策似乎改善了受鼓励的产业的业绩。

么红杰[5](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陈冬华,李真,新夫[6](2010)在《产业政策与公司融资——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IPO)、股权再融资(SEO)和银行贷款等三个角度考察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公司金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IPO融资额和家数增长率显着超过未受支持的行业,这一结果在控制行业业绩(ROA)、行业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率)和行业成长性(M/B)等指标后,依然存在。此外,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股权再融资(SEO)机会显着高于其他行业,这一结果同时存在于配股、增发以及配股和增发(SEO)。银行贷款中,在控制其他变量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长期银行借款显着高于其他行业,而短期银行借款则呈现相反趋势。整体来看,我们的经验证据显示,产业政策作为一项政府政策在公司融资行为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转型国家的中国,产业政策是公司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杨宇坤[7](2008)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档电声器件》文中指出电子信息整机和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电声器件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信息产业部审时度势已将高档电声器件列为新型电子元器件发展计划的发展

王希军[8](2006)在《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产业是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特点是依托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高技术形成技术群,光电子技术产业就具有如此特点。因此,本文针对光电子技术的高技术特征,从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学和竞争论等相关理论出发,对技术选择理论在高新产业应用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着重于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相关的技术轨道、技术发展模型和技术创新动态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产业中的光电子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和技术选择研究;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光电子产业的关键技术选择展开研究,设计了高技术发展路线图和提出了发展对策。第一,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角度,着手研究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理论和设计方法,首次建立了技术轨道跃迁函数解析模型和创新过程三态转化定量模型。在分析传统的技术选择理论基础和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竞争理论建立了高新技术选择的原则,完成了选择方案设计。结合技术选择原则的讨论,建立了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为开展我国光电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针对光电子技术具有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开展了我国光电子技术科研状况分析。在技术内在发展规律和技术选择理论的指导下,从高技术的科学基础和高新产业面对市场实践出发,研究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全球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首次从技术创新动态过程、技术轨道、技术选择和竞争战略等方面对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第三,在自主创新的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指导下,应用技术选择理论对光电子技术产业提出关键技术选择设计。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建议。

桂雁鸿[9](2005)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信息产业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指征的综合国力竞争同趋激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形成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失时机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国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全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在这种前提下,研究中国信息产业政策的继承与借鉴、发展与创新就十分必要了。 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的集合体,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讯业、软件业、广播电视业、信息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具备高渗透性、知识技术和智力密集的特点,投入大、产出高,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具有战略意义。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处于“四个现代化”之首,新中国建国初期就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总方针,半个世纪的探索混杂着成就和挫折,中国依然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和全球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明智地选择了“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尽早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传统工业的调整、改造和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根据中国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分化组合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最早的电子工业制造业发展政策谈起,分别以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0年、90年代以后为时间段,考察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归纳中国信息产业政策的制订情况。随着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逐步凸现,中国政府对于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于信息产业政策的制订也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由“低层”向“高层”,由“单层”向“多层”发展起来。 在选择“新型工业化”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前途并不平坦,但都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有力的政策尽快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全面带动国家经济的信息化。在这一点上,我们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后发优势,也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具体包括: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良好的市场体系;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良好的市场体系;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强化服务监督职能和制度供给能力;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注重引导生

材料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10](2004)在《2020年中国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一、前言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具有一定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器件的物质,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物质基础,也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材料一直扮演着划分时代的角色。历史证明,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往往孕育着一批新技术产业的诞生,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以革命性的巨大推进。

二、“十五”计划中的新型元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五”计划中的新型元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电集团A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库存管理理论及模型概述
    2.1 库存理论概述
    2.2 库存管理理论概述
    2.3 库存管理模型
        2.3.1 一般库存管理模型
        2.3.2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型
第三章 A公司库存管理现状分析
    3.1 A公司公司概况
    3.2 A公司库存管理现状
        3.2.1 库存管理业务流程现状
        3.2.2 库存管理模式现状
        3.2.3 库存管理其它相关方面现状
    3.3 中电集团A公司库存管理问卷调查设计
        3.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A公司库存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A公司库存管理采购环节问题及成因
        4.1.1 采购环节审批流程上的问题及成因
        4.1.2 采购环节上的其他的问题及成因
    4.2 库存管理模式问题及其成因
    4.3 库存管理预算制度问题及其成因
    4.4 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及其成因
    4.5 库存存放问题及其成因
第五章 A公司库存管理的优化方案设计
    5.1 库存管理优化的目标
    5.2 库存管理优化的原则
    5.3 库存管理方法的优化方案设计
    5.4 库存管理相关综合管理技术的改进方案
        5.4.1 流程完善方案
        5.4.2 完善供应商管理方案
        5.4.3 库存管理模式改进方案
        5.4.4 库存需求预测改进方案
        5.4.5 库存预算制度完善方案
        5.4.6 其他库存管理相关方面改进方案
    5.5 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优化
        5.5.1 与供应链上游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5.2 与供应链下游构建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
第六章 中电集团A公司库存管理方案实施问题和保障措施
    6.1 库存管理方案实施问题
        6.1.1 管理者缺乏对库存管理的重视
        6.1.2 库存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6.1.3 库存管理人才队伍素质不足
        6.1.4 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力不足
    6.2 库存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加强管理者对库存管理的重视程度
        6.2.2 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6.2.3 加强对库存管理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6.2.4 加强对供应商信用审查,且制定信用等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中电集团A公司库存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空间辐射环境下卫星激光通信星上终端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激光通信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激光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激光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3 空间环境下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研究现状分析
        1.3.1 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研究现状分析
        1.3.2 复杂空间环境对激光通信终端可靠性影响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建模研究
    2.1 可靠性建模一般性原理
    2.2 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建模
        2.2.1 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一阶建模
        2.2.2 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二阶建模
    2.3 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卫星光通信终端固有可靠性研究
    3.1 卫星光通信终端组件固有可靠性研究
        3.1.1 光学系统固有可靠性研究
        3.1.2 电学系统固有可靠性研究
        3.1.3 机械平台固有可靠性研究
    3.2 卫星光通信终端固有可靠性函数
    3.3 卫星光通信终端固有可靠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辐射对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影响研究
    4.1 卫星光通信终端器件辐射损伤模型
    4.2 辐射环境对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影响机理
        4.2.1 辐射环境理论研究
        4.2.2 辐射环境影响仿真验证
    4.3 辐射环境下卫星光通信终端可靠性研究
        4.3.1 空间辐射环境下不同卫星光通信终端组件可靠性研究
        4.3.2 空间辐射环境卫星光通信终端系统可靠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产业政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基于中国五年计划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内容概述
    1.3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贡献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与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2.2 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与主流文献的融合
    2.3 财务与会计问题的本土化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政策:发生机制与研究情景
    3.1 “五年计划”发展简史
    3.2 “五年计划”的影响:产业政策
    3.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政策与权益融资行为
    4.1 研究设计
    4.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政策与银行贷款行为
    5.1 研究设计
    5.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5 其他扩展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政策与公司投资行为
    6.1 研究设计
    6.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政策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
    7.1 研究设计
    7.2 实证结果
    7.3 稳健性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产业政策的经济后果
    8.1 产业政策与市场业绩
    8.2 产业政策与会计业绩
    8.3 经济增加值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A: 分行业描述性统计
附录B: 行业自然增长率计算程序
后记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选择文献综述
        1.2.2 适度技术的技术选择
        1.2.3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选择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2.1 技术选择理论的基础
        2.1.1 技术哲学理论
        2.1.2 技术选择方法论
    2.2 技术选择的相关理论
        2.2.1 技术哲学的观点
        2.2.2 技术预测
        2.2.3 技术预见
        2.2.4 技术轨道
        2.2.5 技术跨越
        2.2.6 技术路线图
    2.3 灰度预测方法
        2.3.1 灰色预测的概念简介
        2.3.2 灰度关联度理论
        2.3.3 灰度预测理论
        2.3.4 模型检验
        2.3.5 GM(1,1)残差模型及应用
        2.3.6 适用性判别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
    3.1 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1.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3.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1.3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3.2 生命周期理论的洛仑兹曲线模型
        3.2.1 洛仑兹曲线
        3.2.2 频度空间生命周期理论意义的讨论
    3.3 技术发展模型及技术轨道转辙证明
        3.3.1 逻辑斯蒂曲线模型及技术选择
        3.3.2 技术选择中的技术轨道转辙
    3.4 创新动态过程的瓶颈模型
        3.4.1 A-U模型的量化说明
        3.4.2 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模型
        3.4.3 对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量化
        3.4.4 创新动态模型的判据
        3.4.5 判据的使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研究
    4.1 技术选择的界定
    4.2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
    4.3 技术选择的主体确定原则
    4.4 技术选择的目标原则
        4.4.1 企业层面的技术选择
        4.4.2 产业方面的技术选择
        4.4.3 国家层面的技术选择
    4.5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
    4.6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原则
        4.6.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特性
        4.6.2 高新产业技术发展的准则
        4.6.3 竞争理论上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原则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
    5.1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剖析
        5.1.1 经典技术选择理论
        5.1.2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的本质
    5.2 基于技术选择的高新产业中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5.2.1 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5.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及特点
        5.2.3 光电子产业的高技术特征
    5.3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5.3.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新视角
        5.3.2 新视角下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指导原则
        5.3.3 新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 光电子技术产业概况
        6.1.1 光电子技术产业简介
        6.1.2 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
    6.2 国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6.2.1 国外光电子产业经济规模
        6.2.2 国外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分析
        6.2.3 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6.3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6.3.1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现状及发展
        6.3.2 我国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形势
    6.4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6.4.1 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概述
        6.4.2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状况分析
        6.4.3 我国光电子产业基础分析
        6.4.4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方案设计
    7.1 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的总体思路
    7.2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概述
        7.2.1 产业关键产品技术
        7.2.2 产业关键工艺技术
        7.2.3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7.3 光电子产业技术轨道特征分析
        7.3.1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关联度分析
        7.3.2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聚类分析
        7.3.3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因子分析
    7.4 激光技术发展轨道的理论分析
        7.4.1 1997-2005 年全球激光产品的统计分析
        7.4.2 固体激光技术轨道转辙的分析
    7.5 激光技术创新动态过程分析
        7.5.1 激光产品的聚类分析
        7.5.2 激光产品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7.6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
        7.6.1 根据文献对光电子技术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7.6.2 我国光电产业技术选择的方案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关键技术选择与发展对策
    8.1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准则
    8.2 日本制定的光存储技术路线图的启示
    8.3 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关键技术选择
    8.4 激光关键技术及选择
        8.4.1 激光制造和加工技术
        8.4.2 激光医疗技术
        8.4.3 光通信技术
    8.5 液晶显示领域关键技术及选择
    8.6 LED关键技术及选择
    8.7 太阳能关键技术及选择
    8.8 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对策研究
    8.9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工作总结
    9.2 未来研究展望
    9.3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Mathcad2000 计算灰色关联度程序
附录2 Mathcad2000 计算GM(1,1)残差预测模型程序
附录3 Mathcad2000 计算模型误差检验程序
附录4 2003 年和2004 年激光器构成比汇总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摘要
Abstract

(9)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信息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关于信息产业政策的一般理论探讨
    一、与信息产业政策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 信息产业的概念、基本结构和特征
        (二) 信息化
    二、信息产业政策的概念和特点
        (一) 政策
        (二) 信息政策
        (三) 产业政策
        (四) 信息产业政策的概念
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信息产业政策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二)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三)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二、信息产业政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
        (一) 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二) 传统产业对信息产业的影响
        (三) 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研究我国信息产业政策的目的以及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二) 减少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三) 有助于对新型工业化道路思想的理解和深入研究
        (四) 丰富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制定情况和特点考察
    一、1978年以前国家对信息产业(主要是电子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 白手起家:抗美援朝时期突击生产和建设保证作战需要
        (二) 长足进步:“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
    二、1977年-1990年,信息产业自发发展阶段我国电子工业的政策情况
        (一) 电子工业的有关调整政策
        (二) 电子工业的有关改革政策
        (三) 该阶段产业政策特点
    三、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一) 将电子工业列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中
        (二) 第一次提出“进行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政策性意见
        (三) 首次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思想提出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四) 支持信息产业发展具体法规措施
    四、我国90 年代以来信息产业政策实施的情况评析
        (一) 成功之处及其经验
        (二) 不足之处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中国信息产业状况和选择
        (一)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我国当前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第四章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信息产业政策借鉴与创新以及继承和发展
    一、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
    二、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良好的市场体系
    三、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强化服务监督职能和制度供给能力
    四、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五、注重引导生产要素集成,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
    六、重视集成电路、软件业的发展
    七、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十五”计划中的新型元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电集团A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研究[D]. 战柏仲.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2)
  • [3]空间辐射环境下卫星激光通信星上终端可靠性研究[D]. 李鹏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产业政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基于中国五年计划的实证考察[D]. 新夫. 南京大学, 2014(05)
  •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6]产业政策与公司融资——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A]. 陈冬华,李真,新夫. 2010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7]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档电声器件[A]. 杨宇坤. 2008电声行业专家组会议论文集, 2008
  • [8]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 王希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9]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信息产业政策研究[D]. 桂雁鸿. 武汉大学, 2005(05)
  • [10]2020年中国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材料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标签:;  ;  ;  ;  ;  

“十五”规划中的新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