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机组制冷剂充注补偿对除霜的改进

热泵机组制冷剂充注补偿对除霜的改进

一、热泵机组制冷剂充注量补偿对化霜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韩思雨[1](2021)在《局部顶排管恒温果蔬库的气流组织研究》文中指出自然对流空气冷却器对降低系统能耗及减小果蔬干耗尤为重要,间接式制冷系统是减小制冷剂充注量的重要途径,小换热温差是维持库内空气湿度和减小融霜能耗的关键因素。为解决传统顶排管凝露、结霜对冷库储存货物的影响,有必要对局部顶排管小换热温差的间接冷却制冷系统进行研究。对采摘后的果蔬在预冷间立即预冷,快速带走田间热量,随后在冷藏间进行储存。为冷库精准控温、稳定运行提供一种参照模式,为果蔬保鲜提供保障。基于原产地冷库的行业痛点,自然对流空气冷却器、间接式制冷系统的诸多优势,本文针对应用局部顶排管的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恒温果蔬库开展研究。首先,针对顶排管自然对流、辐射换热过程,利用FLUENT进行数值求解,研究了顶排管位置、货物、顶排管供液温度对冷间内气流组织的影响。本文数值模拟部分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顶排管自然对流、辐射换热的三维层流稳态冷库模型,验证了采用局部顶排管恒温果蔬库的制冷系统方案可行,为原产地冷库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及参考依据。(2)顶排管布置位置的确定。建立顶排管位于三种不同位置的空库模型。位置一为排管两两竖排布置在冷间两侧,位置二为排管横排布置在冷间中部,位置三为排管交错布置。在相同边界条件下,顶排管以位置一形式布置时,空库时货物区域的温度在-1.9℃~-1.33℃内,温度极差为0.57℃,温度不均匀系数σ为0.107,气流速度平均值为0.0648m/s;顶排管以位置二、三布置时,温度极差:0.59℃、0.68℃,温度不均匀系数σ:0.124、0.116;平均风速:0.0512m/s、0.0465m/s。顶排管以位置一形式布置,冷间均匀性较好,库内空气整体循环及空气流通性较好,蒸发器布置合理。顶排管吊装选择位置一的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对排管加装滑轨,做成可移动式排管,四组排管可以左右滑动,每组排管的可移动距离为1.5m。(3)冷间满货时,随着高度的增加,货物区的Z截面平均温度先上升后下降。Z=0.9m时,温度场最为均匀。0.1m~2.0m高度中,货物区平均温度为-1.4℃,温度极差为1.25℃,温度不均匀系数为0.21,空气流速为0~0.03m/s。Z=1.5m及以上空间距离排管较近,温度不均匀性明显增大。0.1m~1.5m高度中,空气温度在-1.75℃~-0.97℃之间,温度极差为0.78℃,温度不均匀性系数为0.13。(4)对顶排管供液温度与库内温度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空库时为Y=0.993X+1.66,满货时为Y=0.985X+1.755,其中X为供液温度,Y为库温。(5)货物与围护结构之间需留有0.3m左右的间隔,以减少围护结构热量及漩涡对冷间流场的不良影响。在货物摆放时需尽量避开排管正下方的空间,或根据货物的摆放调节排管的位置,避免由于温度过低对果蔬货品造成冷害、冻害。对于2.7m高的冷藏库,货物摆放高度可以在1.2m~1.5m,即与排管底部留出0.8m~1.1m左右的间隔。货物下方放置垫仓板,货物与货物间有一定的间隔,可以增强空气流通性,有利于隔热和散热。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本文提出的应用局部顶排管的恒温果蔬库的制冷系统方案可行,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次,基于制冷原理,确定了局部顶排管恒温果蔬库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方案、工作流程。系统根据顶排管进出口温差,调节泵供液量以保证小换热温差下的负荷平衡,减小或避免蒸发器凝露、结霜。三通比例调节阀通过测量泵出口处的载冷剂温度来调节供、回液的流量以控制蒸发器的供液温度。局部顶排管可以分区制冷、分区融霜。在保证冷间恒温恒湿的前提下,解决自然对流空气冷却器的凝露、结霜对冷库贮存货物的影响。

宋孟杰,毛宁,雷尚文,党群[2](2021)在《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优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空气源热泵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运行制热工况时,存在其室外空气侧翅片管换热器表面结霜这一难题,无数国内外学者投身于热泵除霜研究,尤其针对具有改造简单、除霜效率高、不需外加辅助热源等诸多优点的逆循环除霜.文中围绕性能优化对比实验研究、性能优化数值模拟研究、控制策略优化研究等三方面,对既有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相变蓄能逆循环除霜方法因解决了除霜时能量不足的根本性问题,成为性能优化对比实验研究部分的重点;针对竖置式多环路换热器除霜过程的阶段划分、化霜水流动对除霜过程的负面影响、逆循环初始阶段换热器间金属蓄热量的迁移、除霜过程数理建模的验证与外推等,成为性能优化数值模拟研究方面的重点;为优化逆循环除霜起始与结束阶段的控制策略而对霜层厚度与结霜总量的精密测量,以及对四种典型误除霜现象的消除等成为控制策略优化方面的研究重点.最后,对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尤其指出需加强对热泵结霜前期竖置翅片表面微小冷凝水滴的粒径与分布等生长状态,水滴形变、滑移、破裂、凝并、撞击等动力学行为变化规律,及水滴成核与相变时内部温度场分布等热力学行为变化规律的综合研究.本综述旨在为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领域的系统设计优化与结霜除霜机理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熊坤[3](2021)在《基于LOF-RF的制冷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设备和技术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其占社会能源消耗的比重越来越大,约占社会总能源消耗的15%,制冷设备能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故障发生的概率随之增加,设备带故障运行,必然导致能源效率明显下降。如何快速准确的完成制冷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旨在寻求一种高效稳定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围绕制冷系统展开研究。针对其典型故障,提出局部异常因子(LOF)和随机森林(RF)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型,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在制冷系统中运行的数据具有非线性、非高斯分布且含有噪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LOF模型的故障检测,该方法以数据的密度含义来表达故障与正常的关系,避免了高斯分布和数据线性的假设,通过核密度估计(KDE)来获取LOF统计量的控制限。以ASHRAE RP-1043冷水机组为对象,对7类典型故障进行实验仿真检测,将仿真结果同PCA以及OCSVM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使用KDE-LOF的模型检测率均优于其它两种模型,在故障等级为高的情况下,检测准确率大于90%,该模型在研究对象的小微程度故障,检测率大于83%,漏报率小于3%。(2)由于单一分类器诊断性能较差,引入随机森林(RF)的集成学习模型提高对制冷系统诊断效果。结合粒子群搜索算法(PSO),提出基于PSO-RF的故障诊断模型。以ASHRAE RP-1043冷水机组为对象,对7类典型故障进行实验仿真,诊断结果与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以及单一的DT模型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PSO-RF诊断模型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在故障等级为1情况下诊断正确率率达到96.3%。(3)为了验证故障诊断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改装一台热泵式分体式落地空调器,搭建故障模拟试验台,模拟了四种常见故障,压缩机串气、冷凝器表面堵塞、四通阀泄漏和制冷剂泄漏,分析4类故障发生时,系统的各个参数的变化状态,诊断结果表明采用LOF-RF模型,对四种故障检测的正确率都大于88.6%,四种故障总体诊断正确率为99.7%,实现了对制冷空调机组的故障诊断。

王李子[4](2020)在《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传热及冷凝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我国建筑能耗逐年增长,其中北方供暖能耗占比较大,同时北方现有燃煤、燃气的供暖方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供暖需求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采取节能环保的供暖方式十分必要。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备受青睐,但该系统在国内推出的时间较短,目前尚处于发展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各方面技术和规范并不完善,属于一种新型的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为了深入的研究该系统,本文从系统制冷剂的选择、影响系统供暖效果的因素、地盘管铺设的最佳长度以及管内的冷凝换热情况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从制冷剂基本物性参数、理论循环性能系数、系统压力、冷凝换热系数以及压缩机排气量等方面对R410A、R407C、R22、R32、R134a五种制冷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由于R410A无毒不可燃,不会破坏臭氧层及引发温室效应,热力学特性和物理特性都非常接近共沸制冷剂,传热性能好,所需设备尺寸小,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因此选用R410A作为该系统制冷剂。(2)本文运用FLUENT软件对不同的热媒温度、室内温度、管间距、管径和面层材料进行模拟,得到相应的地板上、下表面热流密度和地板表面温度,并将其作成表格供实际工程参考。为了衡量五种因素对热流密度的影响,引入热流密度相对变化率,可得地板向上传热时热媒温度影响程度最强,管径影响程度最弱,地板向下传热时热媒温度影响程度最强,面层材料影响程度最弱。在满足室内热负荷的基础上,系统的热媒温度控制在35~40℃,管间距控制在150~200mm,既可以满足人体对舒适度的要求又节约能源。(3)为提高系统换热能力,本文以尺寸为5.7m×3.9m×3.3m的房间为例,通过模拟地盘管内制冷剂蒸汽液化过程,得出地盘管铺设最佳长度为21.3m;通过设置制冷剂不同的质量流量、冷凝温度和地盘管不同的管径,来对三种因素对制冷剂冷凝换热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质量流量越大、冷凝温度越低、管径越小时,地盘管内凝结液膜厚度越薄,导致热阻越小,冷凝换热系数越大,换热效果越明显。

贾鹏[5](2019)在《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与结除霜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通道换热器较传统翅片管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铜耗量小、制冷剂充注量小等优点,其作为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已经得到了大规模使用,但其作为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使用时一直存在冷凝水难排泄、易结霜、系统性能差等问题。本文针对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气源热泵蒸发器使用展开了其系统性能与特性的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技术措施。具体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对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水冷空气源热泵蒸发器时的凝水排泄、制冷剂分配以及系统性能与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传统微通道换热器直接用作蒸发器时换热器内制冷剂分布极不均匀,液相制冷剂从各流程下侧扁管流过而气相制冷剂从上侧扁管流过。扁管水平引起冷凝水在翅片根部聚积,难排泄,对机组性能影响很大,COP由3.03减小至2.58,降幅达到15%。针对传统微通道换热器旋转90°的安装措施后,结果显示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均匀性以及冷凝水排泄效果得到了很大改善,机组COP维持在3.30左右,但中间流程仍存在气液逆向、扁管各微通道之间制冷剂分液不均问题。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特性及其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制冷剂分布不均引起换热器表面结霜不均,结霜不均又会进一步影响制冷剂分配,最终导致机组性能快速恶化。采用传统布置方式时,首次结霜除霜周期平均EER仅为1.8,制热周期内EER降幅高达41.6%。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连续性周期实验研究发现,扁管水平致使化霜水排泄难,导致除霜不彻底,机组再次供热运行时翅片间形成冰堵,不仅影响供热,而且除霜更加困难。实验数据显示,在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进行连续性结/除霜实验时,热泵的性能系数逐次降低,且除霜时间逐次增加。实验发现,第3结除霜周期结霜运行结束时EER低至1.13,分别较第1结除霜周期和第2结除霜周期减小了0.29和0.15。第3结除霜周期除霜时间达到440s,较第1结除霜周期和第2结除霜周期除霜分别延长了200s和120s,消耗了0.062KW.h电能,较第1结除霜周期和第2结除霜周期除霜分别多了0.028KW.h和0.018KW.h。针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运行中供热性能差、除霜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优化探究。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霜实验发现,将传统微通道换热器旋转90°安装表面结霜仍不均匀,对于改善热泵制热性能系数并不明显,平均EER仅提高了0.04。如果采用无隔板单流程竖直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时,制冷剂分配均匀性变好,平均EER提高了0.33。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除霜特性研究发现,虽然换热器表面结霜主要分布换热器迎风外侧扁管,但室外机风机反吹风促进化霜水排泄的方法效果不佳;将微通道换热器旋转90°安装改善了化霜水排泄效果,但表面化霜水蒸干周期较长,难以实现彻底除霜。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扁管竖直放置并辅以室外机风机低频送风蒸干化霜水的除霜方法,重复性实验将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实现微通道换热器彻底除霜,该方法可靠有效。本文研究工作为推进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空气源热泵系统蒸发器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为开发出高可靠性、高能效的空气源热泵现代化产品提供了新思路。

王记妃[6](2019)在《循环式单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系统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氯氟烃类制冷剂的长时间使用,导致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出现,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氯氟烃类制冷剂被禁止使用,因此,寻找环保易得的新型制冷剂来取代氯氟烃类制冷剂迫在眉睫。本文研究的循环式单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以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廉价易得,节能环保,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本课题是在直热式单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的基础,针对室外环境温度过低时,气冷器出水温度达不到用户需求而设计的。为了对循环式单级压缩空气源二氧化碳热泵系统运行特性有更深的了解,设计并且搭建了循环式单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实验台。首先进行了二氧化碳制冷剂最佳充注量的实验,确定该实验系统的最佳二氧化碳充注量,在此基础上针对室外环境温度、循环水流量等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及水箱温度分层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1)在气冷器入水流量为2L/min、温度为10℃,其余参数保持不变的工况下,随着制冷剂充注量的增加,压缩机吸气、排气压力和耗功量逐渐增大;而压缩机排气温度逐渐减小;系统的制热量和COP随制冷剂充注量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通过综合考虑分析确定本实验系统的最佳充注量为4.0kg;(2)水箱初始水温为10℃,环境温度为-5℃,其余参数保持不变。在气冷器入水流量分别为1.5L/min、2.0L/min、2.5L/min时,气冷器入水流量越小,气冷器出水温度越高,系统的COP和制热量越低,水箱温度分层现象越明显。(3)水箱初始水温为10℃,气冷器入水流量为2L/min,其余参数保持不变。在环境温度为-5℃、5℃,15℃时,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系统的制热量、COP、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耗功增大,水箱温度分层的现象越明显。水箱内50L的水,温度加热到40℃以上时,所需时间缩短。(4)在水箱初始水温为10℃,气冷器入水流量为2L/min,环境温度为15℃,保持其余参数不变的工况下,分别对水箱加隔板前后进行了实验,结果得出:当系统运行2500s时,相比加隔热板前,气冷器入水温度降低了32%,COP增大了11.8%,系统制热量增加了8.5%,压缩机排气压力降低了6.4%;水箱内体积31.4L水,温度加热到40℃以上时所需时间缩短550s。系统性能明显的提高。

范丹华[7](2019)在《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制备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南京市地区的气候特点,研究了一种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该机组在普通空气源热泵的基础上,系统增设热水箱,使得机组实现制冷、制冷兼制热水、制热和制热兼制热水等多种运行模式。该多功能空气源热泵解决了普通空气源热泵机组在全年运行时不能在制热(制冷)时提供生活热水的问题,同时对冷凝废热进行回收制得免费热水,起到水冷冷凝作用,使机组在夏季高温工况下运行更高效。本文以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为研究对象,制定该机组实验台的合理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数据结果,并根据该实验结果分析空气源热泵热水制备机组在南京市地区的运行特性和影响机组运行的因素,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探讨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措施。为研究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运行特性,本课题对该机组在夏季、过渡季节和冬季不同工况下的不同运行模式下分别进行了实验。机组在夏季制冷加制热水模式下,水箱内制热水的吸热量是由回收的机组冷凝废热提供的,是完全免费的,机组末端形式有两种:在风机盘管供冷时机组平均EER高达5.4,在地板辐射供冷时机组平均EER为5.8。两种末端形式下,机组把一箱200L的水由30℃加热到50℃都约需30min。机组在过渡季节只供生活热水模式时机组制热效率受室外气温影响较大,在过渡季节机组加热一箱200L水由15℃到50℃约需要45min,机组EER平均值为3.35。在冬季机组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为单独制热模式,该模式下机组加热相同体积的水温度由10℃到50℃约需要1.3h,机组EER平均值为2.72;另一种为制热同时制热水模式,风盘末端形式供暖加制热水模式机组平均EER为2.34,地板辐射末端形式供暖加生活热水模式机组平均EER为3.39,加热时间需1.5h。实验证明,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在不同工况及模式下都可以稳定运行,机组运行能效比较高,节能效果显着。另外,本课题用软件MATLAB编写了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数学模拟程序,并进行仿真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全年能效比平均为3.85,通过对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优化,夏季机组的热回收不仅可以制得免费热水并且起到水冷冷凝作用,冬季机组热水箱结合小温差的地板辐射供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机组运行效率。在对机组的模拟结果进行经济性分析后,结果表明机组制得生活热水的全年运行费用是普通电加热热水器的17%,是燃气热水器的36%,具有可观的市场前景。

杨松[8](2019)在《低温空气源热泵双循环联供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节能减排,治理冬季雾霾,必须减少冬季供暖燃煤量,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成为煤改电的首选。普通的空气源热泵在环境温度低于-15℃时很难正常运行。因为低环境温度,会导致压缩机容积效率大大降低,排气温度过高;蒸发器结霜频繁;机组制热量少,经济性很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空气源热泵技术在供暖需求最迫切的北方寒冷地区的推广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低温空气源热泵双循环联供系统方案,适用于-25℃以上的寒冷地区,具有供暖与供生活用热水的联供功能。实现低温空气源热泵多功能一体化。该系统由两个循环回路组成:供暖回路及供生活热水回路。两个回路都采用制冷剂R410A,都是单级运行,通过经济器相互换热。热水回路中的制冷剂升压后,分流出一部分,进入喷射器,用于提升供暖回路中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使供暖回路压缩机在低温下正常运行。热水回路中的制冷剂在经济器中蒸发,供暖回路中的制冷剂在经济器中获得较大的过冷度。本文完成了低温空气源热泵双循环联供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循环热力计算和经济性分析。理论计算表明,当供暖循环的蒸发温度为-35℃时,供暖回路COP可达2.32,供水回路COP可达1.33,系统整体COP可达2.11。性能始终高于普通单级压缩热泵系统和补气增焓热泵系统。说明双循环联供系统具有很好的低温适应性。实验测试表明,当环境温度为-12℃时,供暖出水温度为41℃的名义工况下,系统整体COP可达到2.75。在-25℃环境温度条件下,热泵系统仍能正常工作,COP可达到2.15。采用四通阀逆向循环除霜效果良好,除霜时间56min,蒸发器表面无残留,排水流畅,室内温度降低在12℃。经过理论分析及实验测试,本文提出的低温空气源热泵双循环联供系统可以满足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供暖及供生活热水需求,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徐龙贵[9](2019)在《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热泵空调室外机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能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形势加剧,夏季空调耗电量已经占全国耗电量的20%左右,促使国家对空调器的能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家用空调中HCFC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HFC制冷剂仍会带来的温室效应,天然制冷剂R290具有可燃性,根据基加利修正案,各国已同意将氢氟碳化物列入限控清单,并拟定了时间表,规定在2040年前逐步减少80-85%的氢氟碳化物。发达国家将从2019年首先减少氢氟碳化物用量。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将从2024年冻结使用氢氟碳化物,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从2028年开始冻结。在此背景下空调系统自然要求对制冷剂充注量一再减少。如何有效的利用节能措施来提高房间空调器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量,同时缓解空调器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已经成为空调器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制冷剂充注量少、易安装等优点无疑是未来最有应用价值的换热器之一,但传统微通道换热器仍存在排水困难、低温工况结霜速度快、化霜速度慢等缺点,导致其在热泵室外机上应用受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微通道换热器专利、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扁管水平放置配合新型翅片在排水效果、结霜化霜改善、冷凝器折弯等方面优于扁管竖直放置方式;对原型机铜管翅片式换热器空调器进行参数分析及关键系统性能参数测试,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对翅片和扁管4个重要参数进行组合,最终确定25组模拟参数,借助马里兰大学开发的商业软件Coildesigener对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进行模拟,选出较优方案制作开翅片手板模具,找外协厂协助对应较佳组合的扁管,将翅片和扁管组装成换热器装到空调系统,在焓差实验室进行对比测试,并与目标铜管翅片换热器进行对比,确定可替代目标铜管翅片换热器的微通道换热器方案,最终达到同性能情况下成本下降、充注量下降、整机重量下降、装配效率提升、可批量生产的目标。

Hoang Thanh Dat[10](2018)在《自然冷源过冷对热泵制热性能影响的机理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球范围都在努力研究新能源及如何节约能源。近年来,热泵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倍受关注。采用热泵技术可以节约大量高品位能源,不同型式的热泵广泛应用在工商业,特别是家用供暖设备上。热泵兼有制热和制冷的功能,因此适用于90%的世界人口和地区。空气源热泵一般使用电驱动,采用空气作为低温热源,具有无污染物排放的特点,是一种公认的节能环保供热设备。应用热泵技术实现家庭供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低温制热时制热量不足,稳定性差;二是制热COP有待提高。制热COP的水平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作为取代传统燃煤或燃气的技术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自然冷源过冷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对其运行机理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针对以R32为工质的热泵系统,采用自然冷源主路过冷和补气冷凝提高其制热性能。并搭建了实验系统,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对单级压缩热泵供热性能的衰减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压缩过程、排气温度、节流过程、吸气过热等对系统的影响规律,探讨热泵效率降低的机理,研究各种因素降低的热泵制热性能的规律。自然冷源主路过冷和补气冷凝可以改进压缩机的压缩过程、降低排气温度等,使得循环更加接近准理想热泵循环。其次,建立了自然冷源主路过冷与补气冷凝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自然冷源主路过冷与补气冷凝热泵系统在改进制热性能方面的运行规律。自然补气冷凝热泵系统能提高压缩机的指示效率与性能系数,保证机组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详细研究自然冷源主路过冷热泵制热系统,该系统利用自然冷源主路过冷系统获取过冷度,通过过冷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变化计算得到排气温度、制热量、指示功率、制热COP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对辅助回路过冷系统各部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分析了冷凝温度、蒸发温度、过冷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不同的循环型式进行对比。再次,搭建了主路过冷与补气冷凝系统实验装置,实验研究关键参数(排气温度、制热量、制热COP、过冷度与补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主路过冷系统过冷度增大时排气温度、制热量、制热COP都降低,过冷度增高8℃时,制热COP降低0.13;对补气冷凝系统,过冷度增高排气温度、制热量、制热COP都降低,过冷度增高8℃时,制热COP降低0.15。最后,针对除霜的系统进行过冷循环的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利用过冷过程除去霜层对热泵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霜层的特性带来的过冷容量及产生的热泵制热过程过冷。建立融霜过程与过冷的能量关系,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融霜过冷系统研究。

二、热泵机组制冷剂充注量补偿对化霜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泵机组制冷剂充注量补偿对化霜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顶排管恒温果蔬库的气流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翅片管式蒸发器的研究
        1.2.2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1.2.3 间接冷却制冷系统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恒温果蔬库气流组织模型建立与计算方法
    2.1 概述
        2.1.1 ICEM CFD
        2.1.2 FLUENT
        2.1.3 TECPLOT
    2.2 物理模型的建立
        2.2.1 空库物理模型
        2.2.2 满货物理模型
    2.3 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空库数学模型
        2.3.2 货物数学模型
    2.4 边界条件的确定
    2.5 求解方法的确定
    2.6 网格的划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恒温果蔬库数值模拟与分析
    3.1 空库时顶排管位置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3.1.1 温度场分析
        3.1.2 速度场分析
        3.1.3 顶排管位置的确定
    3.2 满货时果蔬库气流组织分布特性
        3.2.1 温度场分析
        3.2.2 速度场分析
    3.3 顶排管供液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恒温果蔬库制冷系统设计
    4.1 恒温果蔬库间接冷却制冷系统设计
        4.1.1 恒温果蔬库概述
        4.1.2 制冷系统设计方案
        4.1.3 制冷剂、载冷剂选择
    4.2 恒温果蔬库制冷系统负荷计算
        4.2.1 围护结构传热量
        4.2.2 货物热量
        4.2.3 通风换气热量、电动机热量、操作热量
        4.2.4 冷库制冷负荷
    4.3 恒温果蔬库制冷系统设备选型
        4.3.1 冷凝机组
        4.3.2 冷却设备
        4.3.3 载冷剂水箱
        4.3.4 水泵
        4.3.5 阀门
        4.3.6 管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优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性能优化对比实验研究
    1.1 部件优化
    1.2 相变蓄热除霜
    1.3 不均匀除霜研究
    1.4 其它逆循环除霜强化研究
2 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性能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2.1 系统与部件建模研究
    2.2 室外多环路换热器建模研究
3 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3.1 除霜起始控制策略
    3.2 除霜结束控制策略
4 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3)基于LOF-RF的制冷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制冷系统故障的定义与分类
    1.3 制冷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
        1.3.1 制冷系统的数据驱动FDD流程
        1.3.2 数据驱动的制冷系统FDD方法
    1.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制冷系统原理与故障分析
    2.1 引言
    2.2 制冷系统原理
    2.3 制冷系统的故障分析
    2.4 制冷系统的故障实验台研究
        2.4.1 单螺杆式冷水机组实验台
        2.4.2 风冷热泵机组实验台
        2.4.3 多联机系统实验室
        2.4.4 ASHRAE RP-1043项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OF的制冷系统故障检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局部异常因子
        3.2.1 异常检测和新奇值检测
        3.2.2 LOF相关定义和流程
    3.3 核密度估计
    3.4 LOF故障检测模型的建立
        3.4.1 离线建模
        3.4.2 在线检测
    3.5 实验数据仿真
        3.5.1 数据来源
        3.5.2 数据分析
        3.5.3 数据预处理
        3.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SO-RF的制冷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决策树基本原理
        4.2.1 ID3算法
        4.2.2 C4.5算法
        4.2.3 CART算法
    4.3 随机森林基本原理
        4.3.1 Bagging重采样的基本原理
        4.3.2 随机森林构建原理
    4.4 基于PSO的随机森林的故障诊断
        4.4.1 粒子群算法
        4.4.2 故障诊断模型
        4.4.3 实验结果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在风冷机组的应用
    5.1 引言
    5.2 故障模拟实验系统设计
        5.2.1 故障模拟试验台
        5.2.2 数据采集系统
        5.2.3 上位机软件的搭建
    5.3 故障模拟
    5.4 FDD实验结果仿真及分析
        5.4.1 故障检测仿真分析
        5.4.2 故障诊断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传热及冷凝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空气源热泵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空气源热泵的发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的发展与特点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研究
        1.4.1 系统形式及工作原理
        1.4.2 系统特点
        1.4.3 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空气源热泵的数学模型
        2.1.1 蒸发器的数学模型
        2.1.2 压缩机的数学模型
        2.1.3 电子膨胀阀的数学模型
    2.2 辐射地板(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2.2.1 物理模型
        2.2.2 数学模型
    2.3 供热房间的数学模型
        2.3.1 建筑概况
        2.3.2 负荷计算
        2.3.3 数学模型
    2.4 数值模拟
        2.4.1 软件介绍
        2.4.2 模拟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制冷剂研究
    3.1 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
    3.2 制冷剂的基本物性参数
    3.3 制冷剂的理论循环性能系数
    3.4 制冷剂的系统压力
    3.5 压缩机的排气量
    3.6 制冷剂的冷凝换热系数
    3.7 本章小结
4 辐射地板传热的数值模拟
    4.1 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影响因素
        4.1.1 热媒温度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2 管间距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3 管径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4 室内温度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5 面层材料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 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影响因素
        4.2.1 热媒温度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2 管间距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3 管径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4 室内温度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5 面层材料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3 地板内部温度分布
    4.4 地板表面温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5 水平地盘管冷凝特性模拟研究
    5.1 多相流模型
        5.1.1 多相流分类
        5.1.2 多相流介绍
        5.1.3 多相流模型选择
    5.2 地盘管管长的计算
        5.2.1 模型的假设及构建
        5.2.2 网格的划分
        5.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5.2.4 其他条件的设置
        5.2.5 模拟结果分析
    5.3 地盘管内冷凝换热影响因素分析
        5.3.1 质量流量对冷凝换热的影响
        5.3.2 冷凝温度对冷凝换热的影响
        5.3.3 管径对冷凝换热的影响
        5.3.4 冷凝换热系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5)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与结除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微通道换热器在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及对其性能影响研究
        1.2.2 微通道空气源热泵结/融霜研究
        1.2.3 微通道换热器传热模型与特性研究
        1.2.4 微通道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特性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与性能测试实验台
    2.1 焓差实验平台介绍
        2.1.1 空气调节系统
        2.1.2 水路循环系统
    2.2 热泵机组介绍
    2.3 数据测量、采集及处理
        2.3.1 实验数据测量
        2.3.2 数据采集系统
        2.3.3 实验数据处理
    2.4 实验误差分析
        2.4.1 直接误差分析
        2.4.2 间接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通道蒸发器空气源热泵系统制冷运行实验研究
    3.1 实验工况及实验步骤
        3.1.1 实验工况
        3.1.2 实验步骤
    3.2 实验数据及分析
        3.2.1 微通道蒸发器表面冷凝水分布情况
        3.2.2 微通道蒸发器内制冷剂分配情况
        3.2.3 机组制冷运行系统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运行研究
    4.1 实验工况及实验步骤
        4.1.1 实验工况
        4.1.2 实验步骤
    4.2 初次结/除霜特性研究
        4.2.1 结霜过程
        4.2.2 除霜过程
    4.3 连续结/除霜特性研究
        4.3.1 结霜过程
        4.3.2 除霜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结/除霜优化实验研究
    5.1 实验工况及实验步骤
        5.1.1 实验工况
        5.1.2 实验步骤
    5.2 结霜优化研究
        5.2.1 结霜优化方法介绍
        5.2.2 结霜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5.3 除霜优化研究
        5.3.1 除霜优化方法介绍
        5.3.2 最优除霜方法实验结果分析
        5.3.3 最优除霜方法的重复性实验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个人学术成果
致谢

(6)循环式单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系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循环式单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系统设计及选型
    2.1 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原理介绍
    2.2 循环式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实验系统设计
        2.2.1 实验系统设计方案
        2.2.2 数据采集设计
        2.2.3 系统的过载保护设计
        2.2.4 化霜系统设计
    2.3 实验系统的设备选型
        2.3.1 压缩机选型
        2.3.2 气冷器的选型
        2.3.3 蒸发器选型
        2.3.4 节流阀选型
        2.3.5 水系统
        2.3.6 其他设备
    2.4 系统测量点的布置与测量装置
    2.5 实验台的调试及注意事项
        2.5.1 实验前准备工作
        2.5.2 实验步骤
        2.5.3 注意事项
    2.6 本章小结
3.制冷剂充注量对实验系统性能的影响
    3.1 制冷剂充注量对系统制热量的影响
    3.2 制冷剂充注量对COP的影响
    3.3 制冷剂充注量对压缩机耗功的影响
    3.4 制冷剂充注量对压缩机吸气和排气压力的影响
    3.5 制冷剂充注量对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气冷器入水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1 气冷器入水流量对制热量的影响
        4.1.2 气冷器入水流量对COP的影响
        4.1.3 气冷器入水流量对其出水温度的影响
        4.1.4 气冷器入水流量对水箱温度分层的影响
    4.2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4.2.1 环境温度对系统制热量的影响
        4.2.2 环境温度对COP的影响
        4.2.3 环境温度对压缩机排气压力的影响
        4.2.4 环境温度对气冷器出水温度的影响
        4.2.6 环境温度对水箱温度分层的影响
    4.3 水箱改进后与没改进前的性能对比分析
        4.3.1 气冷器入水温度与运行时间的关系
        4.3.2 压缩机排气压力与运行时间的关系
        4.3.3 系统制热量与运行时间的关系
        4.3.4 系统性能系数COP与运行时间的关系
        4.3.5 水箱温度分层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制备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系统形式的热泵热水器研究
        1.2.2 水箱加热形式的研究
        1.2.3 系统化霜方式的研究
        1.2.4 空气源热泵系统换热工质流量分配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系统原理及实验台介绍
    2.1 空气源热泵热水制备系统
        2.1.1 普通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2.1.2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2.2 试验台组成设备及工况确定
        2.2.1 室外机组
        2.2.2 热水模块
        2.2.3 生活热水箱
    2.3 空气源热泵热力循环设计计算
        2.3.1 热力工况的确定
        2.3.2 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实验方案设计
    3.1 实验方案
        3.1.1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制备机组运行特性实验
    3.2 实验测点放置位置和测试仪器
        3.2.1 实验测点布置及编号
        3.2.2 测试仪器
    3.3 实验误差分析及处理
        3.3.1 实验误差类型及特点
        3.3.2 实验误差分析计算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只供热水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4.1.1 开机加热至设定温度过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1.2 热水放热完成后继续加热过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1.3 只供热水模式在不同室外工况下的运行分析
        4.1.4 只供热水模式机组热水制热量、机组耗功率和EER的计算
        4.1.5 只供热水模式实验结果分析小结
    4.2 制热制热水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风机盘管末端供暖加生活热水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4.2.2 地板辐射末端供暖加生活热水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两种末端供暖形式的特点及对比
        4.2.4 制热制热水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小结
    4.3 制冷加制热水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高温工况风盘末端制冷加制热水模式实验结果及分析
        4.3.2 高温工况地板辐射末端制冷加热水模式实验结果及分析
        4.3.3 两种制冷末端形式的特点及对比
        4.3.4 制冷加制热水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小结
    4.4 单独制热模式运行特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单独供热模式下地暖供回水温度及房间温度变化情况及分析
        4.4.2 单独制热模式机组制热量、耗功率及EER
        4.4.3 单独制热模式实验结果分析小结
    4.5 除霜工况运行特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数学模型及分析
    5.1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压缩机数学模型
        5.1.2 风冷换热器数学模型
        5.1.3 板式冷凝器数学模型
        5.1.4 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
        5.1.5 生活热水箱数学模型
        5.1.6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系统的建模及求解
        5.1.7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
    5.2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系统全年运行性能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模拟结果的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低温空气源热泵双循环联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低温对普通空气源热泵的影响
        1.1.2 热泵节能环保意义
    1.2 低温空气源热泵研究现状
        1.2.1 热泵供暖现状
        1.2.2 热泵供热水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研究内容
2.双循环联供系统方案
    2.1 设计参数
        2.1.1 供暖参数
        2.1.2 生活热水参数
        2.1.3 热泵供暖循环参数
        2.1.4 热泵生活热水循环参数
        2.1.5 经济器参数
    2.2 循环方案
        2.2.1 循环方式
        2.2.2 循环p-h图
        2.2.3 方案的优势
    2.3 热力计算
        2.3.1 供暖循环
        2.3.2 生活用水循环
        2.3.3 经济器热平衡
        2.3.4 参数计算表
    2.4 双循环系统经济性分析
        2.4.1 不同补气质量流量性能分析
        2.4.2 不同温度下系统性能分析
    2.5 不同热泵系统性能对比
        2.5.1 系统单级循环分析
        2.5.2 系统单级循环对比
        2.5.3 补气增焓系统性能分析
        2.5.4 补气增焓系统性能对比
    2.6 本章小结
3.双循环联供系统设备设计与选型
    3.1 制冷剂选择
    3.2 压缩机选型
    3.3 蒸发器设计
        3.3.1 设计参数
        3.3.2 结构计算
        3.3.3 风机选型
    3.4 冷凝器设计
        3.4.1 设计参数
        3.4.2 结构计算
    3.5 节流部件
    3.6 经济器
    3.7 喷射器
    3.8 辅助部件
    3.9 系统控制方案
    3.10 制冷剂充注量估算
    3.11 本章小结
4.样机性能实验
    4.1 实验装置
    4.2 实验参数
    4.3 制热性能测试结果
        4.3.1 系统COP变化
        4.3.2 不同出水温度系统COP变化
        4.3.3 不同环境温度系统COP变化
        4.3.4 与常规热泵运行范围比较
    4.4 制冷性能测试结果
    4.5 除霜能力测试
    4.6 经济性分析
    4.7 供暖季测试
    4.8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热泵空调室外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微通道换热器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微通道换热器制冷剂侧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微通道换热器加工工艺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参数设计
    2.1 原型机系统性能参数分析
    2.2 原型机制冷系统关键性能参数测试
        2.2.1 基本性能测试
        2.2.2 不同翅片类型对比测试分析
    2.3 原型机管片式换热器成本分析
    2.4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宏观结构
    2.5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参数设计方法
    2.6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设计公式
        2.6.1 空气侧的传热与压降
        2.6.2 制冷剂侧的传热与压降
    2.7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参数设计
        2.7.1 运行工况的确认
        2.7.2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设计流程
        2.7.3 商业软件Coildesigener模拟结果有效性验证
        2.7.4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参数初步确定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泵室外微通道换热器实验研究
    3.1 微通道换热器制作
        3.1.1 翅片加工工艺
        3.1.2 扁管压入工艺
        3.1.3 焊接工艺
    3.2 实验系统空调器
    3.3 测试系统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额定制冷工况
        3.4.2 最大运行制冷工况
        3.4.3 额定制热工况
        3.4.4 额定低温制热工况
        3.4.5 机型拓展测试
    3.5 成本分析
    3.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自然冷源过冷对热泵制热性能影响的机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能源形势与建筑节能
        1.1.1 热泵供暖
        1.1.2 热泵供暖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过冷器系统
        1.2.2 带过冷的热泵系统
        1.2.3 制冷剂R32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工作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本研究主要工作
第2章 主路过冷热泵系统
    2.1 逆卡诺循环
    2.2 准理想的热泵循环
    2.3 实际循环影响因素分析
    2.4 自然冷源过冷循环与理论循环
        2.4.1 过冷度的引入
        2.4.2 自然冷源主路过冷热泵循环的理论计算
        2.4.3 过冷对系统性能影响的计算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级压缩自然冷源补气冷凝系统
    3.1 双级压缩自然冷源补气冷凝系统
    3.2 蒸汽压缩模型
    3.3 闪发器模型
    3.4 中间腔模型
    3.5 补气冷凝器模型
    3.6 补气冷凝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6.1 补气冷凝程度随蒸发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论计算
        3.6.2 补气冷凝程度随冷凝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论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然过冷实验研究
    4.1 自然冷源主路过冷与补气冷凝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4.1.1 过冷度对排气温度影响
        4.1.2 过冷度对制热量影响
        4.1.3 过冷度对指示功率影响
        4.1.4 过冷度对制热COP影响
    4.2 实验台的搭建
        4.2.1 设备名细
        4.2.2 过冷器
        4.2.3 电控柜简介
        4.2.4 闪发器
        4.2.5 实验过程
    4.3 系统部件和技术参数介绍
    4.4 实验工况
    4.5 实验目的、内容与步骤
        4.5.1 实验目的
        4.5.2 实验内容与步骤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主路过冷系统
        4.6.2 补气冷凝系统
    4.7 主路过冷系统与补气冷凝系统的比较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除霜过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 空气源热泵的结霜特性
        5.1.1 空气源热泵延缓结霜及除霜研究现状
        5.1.2 空气源热泵除霜研究进展
    5.2 过冷量与除霜量之间的关系
        5.2.1 过冷量与除霜量随蒸发温度的变化
        5.2.2 过冷量与除热量随冷凝温度的变化
    5.3 除霜过程模拟计算结果
        5.3.1 霜层物理性质
        5.3.2 除霜能量分配计算公式
        5.3.3 除霜量与冷凝温度的影响
        5.3.4 除霜量与蒸发温度的影响
        5.3.5 除霜量对制热COP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过冷器结构对自然过冷系统的性能影响
    6.1 过冷器结构与原理
        6.1.1 过冷器的工作原理
        6.1.2 过冷器的设计方法
        6.1.3 主路过冷系统模拟结果
    6.2 过冷器对补气冷凝系统性能的影响
        6.2.1 过冷器对补气冷凝系统模拟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热泵机组制冷剂充注量补偿对化霜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顶排管恒温果蔬库的气流组织研究[D]. 韩思雨.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2]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优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宋孟杰,毛宁,雷尚文,党群.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1(02)
  • [3]基于LOF-RF的制冷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研究[D]. 熊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传热及冷凝特性研究[D]. 王李子.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微通道换热器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与结除霜特性研究[D]. 贾鹏.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6]循环式单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系统实验研究[D]. 王记妃. 中原工学院, 2019(09)
  • [7]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热水制备过程研究[D]. 范丹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低温空气源热泵双循环联供系统研究[D]. 杨松.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9]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热泵空调室外机的研究[D]. 徐龙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自然冷源过冷对热泵制热性能影响的机理与实验研究[D]. Hoang Thanh Dat.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热泵机组制冷剂充注补偿对除霜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