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协议:梦想与现实

日内瓦协议:梦想与现实

一、《日内瓦协议》:梦想与现实(论文文献综述)

范氏清华(PH(?)M TH(?) THANHHOA)[1](2021)在《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越两国作为邻邦,其陆地和海洋是接壤的。两国已有数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由于中越两国的密切交往,从秦代以来中国就对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学都不可能只局限在本国的范围内,中国文学更不例外。中国艺术、文学的优秀作品早已被译介到越南,成为越南读者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它们在越南文学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越南读者,同时也丰富了越南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当中,被称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鲁迅是第一位被传播到越南的作家,其作品不仅被选入越南中学课本里作为教学内容而且还是越南大学文学系的研究对象。由于鲁迅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越南民族的解放事业息息相关,因此深受越南读者的喜爱和敬仰,在越南被广泛地传播并成为中越文学文化的桥梁。本文将鲁迅及其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其在越南从翻译、接受、转播到研究这整个过程,进一步分析其对越南文学和教育等领域的影响,肯定鲁迅不仅在越南文坛而且在世界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鲁迅在文坛上出现至今,中国和世界上的诸多国家对鲁迅的译介与研究就没有中断过,而越南对鲁迅的译介与研究也已有近8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越南不断出版、再版许多关于鲁迅作品的越南语译本与鲁迅研究的专着、文章和博硕士论文,这证明了鲁迅不仅是在越南文坛上而且在越南人民心中也占据崇高的位置。本论文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结构安排等,并总结出论文的创新、难点与不足之处。鲁迅的海外译介与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中外学者的特别关注,尤其是日本,其次是美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和东南亚等国家。中国文坛对越南鲁迅译介与研究情况仍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为此,我们想通过本论文来为鲁迅在海外译介传播与研究提供一份参考资料。第二部分,主要以越南的重要的历史阶段为背景论述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研究过程。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成功之前,外国进步文学在越南受到法国殖民者严密地封锁,而越南文坛正需要一种革新运动。本文介绍在此背景下邓邰梅与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译介与传播初期。之后,在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至1975年越南南部解放、越南全国获得了统一、独立自由的背景下,梳理了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译介与研究的繁荣期,分析其为何在越南广泛地被传播。最后,在1975年之后的背景下,从中越两国关系冷化到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之后,阐述了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的困境,同时也介绍了1986年越南改革开放之后,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的新面貌。本文通过这三个阶段分析、考察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从而描绘一幅完整的越南鲁迅译介传播与研究的全景图,尽可能做到整体把握。第三部分,主要考察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媒介情况。在这一内容中,第一项工作是本文考察了鲁迅作品的越南译者和越南语译本。据统计,至今在越南已有五名翻译家翻译了鲁迅作品,因此能够搜集到的共有五种越南语翻译版本。不同的译者又因具有不同的生活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背景以及不同的翻译风格导致鲁迅作品的越南语译本之间存在一些差别,并且与原文作品相比也存在一些翻译问题,引起了越南文坛上的一些论争。之后,本文还通过考察越南传播媒体来介绍致力于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出版社、报纸期刊社等。第四部分,选取邓邰梅、芳榴和黎辉箫三位代表的研究学者及其鲁迅研究着作,分析他们的学术基础、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其研究成果,指出他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肯定他们在越南鲁迅研究领域的影响和贡献。邓邰梅是越南中国文学和鲁迅研究的奠基人。他的研究《鲁迅的生平与文艺》代表了20世界40、50代越南鲁迅研究。他将文学作品与作家的外形相貌相结合,可谓是准确的且相对全面的研究,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他早期的研究成果虽然不是很深入,但引起了当时越南鲁迅热,同时也为日后培养越南鲁迅研究者创造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芳榴的《文学理论家鲁迅》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越南鲁迅研究领域。他主要运用分析法和对比法与苏维埃的文学理论相结合,以“理论——实践”为研究模式展开对鲁迅的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想研究,使鲁迅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及易于运用。20世纪80年代黎辉箫的《鲁迅小说诗学研究》通过《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以诗学理论和鲁迅小说创作的主导思想为主,全面地分析鲁迅小说的创作手法,并证明作品的结构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作家的主观思想影响。最终的目的是清晰和明朗地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情况。第五部分,研究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对越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领域和教育领域等两个方面。鲁迅及其文学作品不仅影响到越南文学现代化过程,还影响到越南作家、译者、读者以及批评家等。由于鲁迅的作品被选为普通高校教科书里的授课内容,因此鲁迅及其作品也影响到越南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第六部分,浅谈研究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接受与研究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鲁迅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而作品中对黑暗、腐朽的揭露和批判,则展现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其革命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地影响越南青少年,因此我们仍需要这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批判精神。总之,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批判现实主义大家的鲁迅及其作品对越南来说是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指出越南对鲁迅及其作品传播与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并针对这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南鲁迅研究能跟上世界鲁迅研究。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2](2020)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造诣不仅大力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还走出国门流传到国外,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传入越南至今,中国现当代作品对越南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选题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文献学、统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梳理大量作品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最真实的场景。论文由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概括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等内容。第一章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总体上以越南各重要的历史阶段为背景,首先介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的传播与接受,说明法国殖民文化的统治对传播与接受过程的抵制,提及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情况;然后讲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至1975年期间的传播与接受,指出越南翻译家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对传播工作所作出的努力,涉及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重要影响;最后述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之后的传播与接受,其中包括中越战争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造成的困局以及中越复交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带来的新貌。虽然,该传播与接受过程起步并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有过坎坷,但最后已经突破困局并获得非常巨大的成就。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其中,第二章从中国社会历史的角度论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包括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前、毛泽东时代的1949至1976年期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等阶段的具体译介与接受情况。第三章则谈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分别述评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的成果,涉及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报刊杂志社及其传播成就,通过对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和作家作品选编以及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科研活动等内容做总体上的探究,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越南外国文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第四章论述中国现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分别谈论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越南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吴必素与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相较于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在越南文学史上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越南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起着积极的作用,其创作风格与艺术表现还熏陶不少越南作家并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章阐述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作家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谈及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阮玉姿、杜黄耀、武氏好等越南新时期文学几位代表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在被传播到越南的中国当代作家当中,莫言最受越南读者喜爱。他凭借自己的创作特色长时间内轰动了越南文坛,引起社会的积极反响,引导越南不少当代作家走向民主、自由、开放的创作道路,为新时期越南文学的革新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六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分别陈述中越两国的文学与文化交流领域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指出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存在的偏向和误区。通过对各种问题做的评价与剖析,在确定好导致这些偏向和误区的根源之后,进一步为参与传播与接受过程各方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方案。这是需要管理部门、译者队伍、读者群众等人群共同努力,携手完成的任务。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如果做到全面扩大传播对象、严格把关译作质量、尽量提高阅读品位等要求,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定能换上全新的面貌。结语部分对论文所论述的内容作概括和总结,通过列举论文所做到的内容项目,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是个持续着的历史进程。因此,本选题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有着持久的价值,值得中越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唐诗[3](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阮国忠(NGUYEN QUOC TRUNG)[4](2018)在《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运动规律的认识使人类促进历史的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史学已经达到一门科学的水平。在总结历史、史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的成就相结合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使人能够认识到历史客观真理,促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牢固的理论基础。自从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已为人类发展,尤其是革命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研究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整个形成与发展过程后可以认识到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民族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作用。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研究马克思前各史学派的历史研究观点,分析、评价并指出其局限。另外,提出并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史学已有彻底解决历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的牢固基础。第二章,研究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过程,包括三个重要问题:第一,自从诞生,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积极参与革命斗争过程。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已对越南社会实践作出详细分析,从此提出导致封建式和资产民主式爱国斗争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强力反对落后、过时、反动的历史观点以维护历史客观真理、建立人民群众世界观的正确认识。第二,在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特点。第三,厘清胡志明主席的重要地位,他已精心研究、运用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到越南,对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作出重大贡献。第三章,论文概括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1945年到1954年、1954年到1975年以及1975年至今的三个阶段。在该章,论文也研究越南南部史学(西贡政权史学),并将其视为基础来评价、肯定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正确性和正统性。第四章,论文主要厘清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越南民族解放革命事业的胜利之重要作用,这也是本论文最重要的一章。在越南民族解放革命事业中有三个最重要的胜利,即为1945年八月革命、抗法殖民战争以及抗美救国战争。厘清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宣传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作用,宣传并肯定战争的正义性,以此建立信念呼吁人民参加斗争取独立;另外,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已总结并吸取每一场战争的经验,将其视为下一场革命的基础,这些经验对整个民族解放革命和目前新社会的建设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该章,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对越南改革之路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第五章,论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虽然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地位,但历史学本身也有局限和错误。历史学家已认识、克服并坚定要对史学进行改革以满足国家新时期的要求。第二,研究目前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状况。论文涉及到目前历史科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第三,作为一门先锋科学,为了在新阶段继续发挥作为引导人民群众认识的作用,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首先要深化并创新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反对歪曲历史、反动破坏革命观点的斗争打下牢固基础。总之,论文已提出并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厘清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越南整个革命事业和每一场战争的胜利之重要作用。第二,民族革命过程的经验总结是越南目前和未来革命的无价之宝。

陈欢云[5](2017)在《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时间为2013年11月至2017年2月,将分析乌克兰危机的四个阶段:乌克兰危机的初始阶段、热点转移阶段、乌克兰内战的爆发阶段和乌克兰内战的相持调解阶段。该研究探讨了乌克兰危机的全过程和美欧与俄罗斯的对峙与博弈实况。研究对象为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进程和乌克兰危机时的大国博弈。本论文立足于现实主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编年史方法、归纳法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本论文从和平调解和大国博弈的角度分析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乌克兰广场革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主导的一场颜色革命。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是乌克兰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内部原因是乌克兰国家治理的失败,外部原因是俄美争夺地缘政治目标和地缘经济目标的一场博弈。欧盟是美国拉入制裁俄罗斯的一个手段。第一阶段的争斗以乌克兰政变,临时政府上台,美欧胜出而结束。第二阶段争斗以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俄罗斯成功收回克里米亚,俄罗斯胜出而告终。第三阶段争斗导致乌克兰内战爆发,美国支持乌克兰临时政府反恐,俄罗斯支持亲俄武装。这阶段国际社会进行了两次调解,但因为缺乏信任的基础,日内瓦协议未得到履行,欧安组织路线图计划落空。第四阶段为危机的持续与调解阶段。波罗申科总统想以速战速决的方式结束乌克兰内战,争取驾驭乌克兰内战的主动权,俄罗斯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由,暗中协助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反攻,进而将乌克兰逼入和谈阶段。波罗申科和平计划和第一次明斯克协议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乌克兰危机向和平迈进。第二次明斯克协议的实施步履艰难,但停止了全面的武装冲突,在一些环节上取得了进展。美欧将取消对俄制裁与明斯克协议的全面履行挂钩。俄罗斯予以反对,坚持其只是明斯克协议的担保方。美欧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对乌克兰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北约对俄罗斯采取遏制战略,俄罗斯采取发展核武器作为应对方式。北约在遏制俄罗斯的同时,同俄保持对话,重启俄罗斯-北约理事会会议。美国拉欧盟制裁俄罗斯,欧盟与俄罗斯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欧盟内部呼吁解除对俄制裁。俄罗斯战略东移,加强与中国、亚太国家、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合作,乌克兰危机对美国的经济影响不大,但牵制了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乌克兰全面倒向西方。俄罗斯以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代价,以和平或战争的方式事实上收回了克里米亚和乌东部地区,在北约东扩的背景下为俄罗斯赢得战略缓冲地带。

屠酥[6](2016)在《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开发中的合作与争端(1957-2016)》文中提出世界对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一部分。中国境内有15条主要的国际河流,湄公河(在上游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就是其中的一条。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合作经常被视为第三世界最成功的跨境水管理案例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尽管后来冷战和柬埔寨战争造成流域国家之间的分裂和敌对,但国家之间的水外交仍然通过湄公河合作机制的不断演变坚持下来。几千年来,湄公河的水文系统和流域生态保持着动态平衡。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流和支流大坝建设的累积影响,正在改变流域的基本特征,不仅对自然系统产生普遍影响,而且对社会系统和经济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湄公河流域的跨境水争端不像水资源匮乏的尼罗河和约旦河等流域表现得那么激烈,而且目前争端参与者主要是公民社会,还未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冲突,但随着湄公河水资源开发规模的加大和步伐的加快,湄公河这个重要资源的完整性正受到威胁,若按照湄公河下游的干流梯级方案开发,将会有几千平方公里的森林和农田被淹没,十多万人口需要移民安置,重要鱼类的洄游将会受到限制①,从而威胁到国家的渔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加剧流域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本论文以1957年(注:这一年下湄公河流域调查协调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湄公河管理机制的建立)至2016年(注:这一年中国倡导的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水资源合作被列为五个优先推进方向之一)为时间段,通过系统追溯湄公河开发历史,探究了湄公河水资源管理合作与争端背后的动因,分析了当前合作机制与争端协调机制的成效与不足,并着力探讨未来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水资源合作治理的路径选择。第一章至第三章详细论述了二战以后湄公河地区政治局势的演变与水资源合作机制的调整适应;第四章论述了随着新时期湄公河开发力度加大而涌现出来的争端,并剖析了争端的成因和当前的协调机制;第五章专门论述了中国开发澜沧江引发的争议,以及中方采取的合作措施及未来参与流域水资源合作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第六章论述了美国和日本长期以来对湄公河流域开发的参与及影响,指出域外大国的介入将是未来中国参与湄公河治理不可回避的挑战。在前六章论述的基础上,本论文得出以下观点:一、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流域国家之间的争端始终存在,特别是干流开发计划,造成了流域国家间冲突程度的升级,但流域国家之间的合作趋势不变。这是因为各流域国家有着强烈的发展需求,都把区域经贸合作和国内经济发展置于优先考虑,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暂时压住了水资源开发负面影响导致的紧张关系;二、没有中国和缅甸参与的湄公河水资源合作机制——湄委会机制,已难以适应湄公河水资源良性管理需求,从长远来看,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管理最终需要建立一个全流域的管理机制。而在中国倡议下新近成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作为首个由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共同发起的合作,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创造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对话合作平台;三、中国应充分发挥地区大国优势,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发展带来正能量。合作应遵循渐进的原则,先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信息共享,再在政府层面开展定期磋商,最后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建立有效的流域治理架构,实现流域国家间公平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并使包括受影响民众在内的各利益攸关方在水电开发中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或利益补偿,并将对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降至最低。四、跨境河流开发不单纯是水的问题。中国在上游澜沧江的开发,以及中国企业参与下游湄公河的开发,连同南海争执,使下游国家对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不断增加的存在程度表示担心。一些国家认为,扩大美日印等国家在该地区的存在,有利于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湄公河次区域已成为域内外大国博弈和竞争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流域水资源治理的难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引入“trade-off”(权衡,取舍)理论,认为中国应与下游国家在洪水防控、灌溉、航运和水电等水资源开发领域建立一揽子利益关系,用广泛深入的合作来消除下游国家的戒备,在对利益的权衡取舍中实现各自的需求。此外,本论文将“霸权稳定论”转化为“大国责任论”和“大国合作论”,认为中国应扮演一个负责任的上游邻国,其中包括利用最新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逐步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项目准入机制,从规范项目开发着手,改善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逐步提升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各国的跨境水资源治理合作水

Nguyen Thi Mai(阮氏梅)[7](2016)在《美国对越南南部文化政策的研究(1954-1975)》文中研究说明越南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越南采取的政策也由冷战时期的军事侵略、遏制逐步转变为冷战后的“接触”。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越南军民浴血奋战20年,以弱胜强,粉碎了美国的大规模武力干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美国对越南南部的文化政策,希冀从中找寻出美国对越南南部的文化政策的特征和影响。美国政府通过设立美国中情局(CIA)、美国联合公共事务局(JUSPAO)、美国公共事务合机构(USIS)、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等组织以及一些慈善组织对越南南部实施其文化政策,诸如干涉宗教、宣传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美国文化政策的实施导致越南南部出现卖淫、吸毒、盗窃等各种社会问题。然而,不可否认,一些美国式思想与教育对越南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孙阳华[8](2015)在《越南战争与美国老挝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时期,美国对于老挝这个东南亚内陆小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漠视、注视到重视的关注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直至军事入侵并深陷其中。而这一过程,恰好与美国在越南的逐步介入以至发动战争的足迹相吻合,并对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等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原委值得探讨。从中也可以一窥这一时期美国政府东南亚外交决策的过程及特点。本文论述过程分为绪论、结论和四个主要章节。绪论包含了本论文选题的依据、所具有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论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以及论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总括性内容。第一章介绍美国对老挝政策的缘起。概述了老挝独立前的国家状况,包括法国及日本统治时期的老挝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的老挝三个时期。二战后,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发展势头,美国对东南亚地区毗邻中国的各个国家日益关注。法国在战后国力衰弱,对包括老挝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松弛。因此,在法国力量撤离老挝之际,美国便开始通过多方努力试图填补该地区出现的力量真空。在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问,美国初步介入老挝。随着越南局势日渐失控,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特别是老挝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由此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从而开始了对老挝的进一步干涉,包括提供援助、策动政变等手段对老挝内战进行操纵,欲通过扶植亲美政权来控制老挝局势。第二章论述了肯尼迪政府对老挝的政策。肯尼迪总统执政虽然仅三年时间,却经历了种种危机事件,其中包括了几乎与其当政时期相始终的老挝危机。为防止共产党在老挝掌权,肯尼迪总统在刚刚宣誓就职后不久,便开始组织人力针对老挝危机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因忌惮于朝鲜战争的教训,肯尼迪不敢贸然选择武装干涉,遂积极促成了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此时,苏联正由赫鲁晓夫执政,开始改变原来斯大林一贯坚持的强硬路线。于是,双方共同促成了《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并据此建立了老挝联合政府。但重建的老挝政府因缺乏稳定基础而很快解体。美国为保证其在老挝的地位和影响,又做出种种努力重建亲美政权,但在肯尼迪任内终未遂愿。第三章论述了约翰逊政府的美国对老挝政策。由于越南局势紧张,北越又与老挝的共产党势力联系紧密,美国认为巴特寮在老挝攻势的猛烈和不可遏制与越共密不可分。为打击老挝的共产主义势力、切断巴特寮为北越运送物资的胡志明小道,约翰逊政府终于决定对老挝进行军事介入。美国首先利用老挝的国内政变扶植亲美政权,以实现对老挝的控制。同时,开始利用秘密空袭对巴特寮势力进行摧毁,特别是针对胡志明小道及周边地区。在约翰逊政府对老挝的军事行动中,秘密战争和隐蔽行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越南战场上北越春节攻势的初步告捷以及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和反战情绪,约翰逊政府的老挝政策陷入困境,不得不对现有政策加以调整。第四章论述了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的老挝政策。这一时期美国在美苏竞争中势衰,同时又深陷越战泥沼,因此,尼克松总统上台伊始便提出了在亚太地区进行战略收缩的政策,即后来的“尼克松主义”,这一政策指向在美国对老挝政策中有明显体现。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焦点是越南,其对老挝政策的制定更显出对越战的从属地位。为了配合“战争越南化”政策,在老挝相应实施了战争“泰国化”措施,意欲以由美军训练的泰国军队完成美国军队的战争使命。与此同时,为了在越战停火谈判中赚取政治筹码,尼克松政府继续在老挝从事秘密战争。最终,老挝各方力量在越南实现停火后也签订了和平协议。后因失去美国支持的老挝右派力量治国不力,由老挝人民革命委员会取而代之,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结论部分总结得出越南战争对美国老挝政策产生的影响及美国对老挝政策的主要特点,同时分析了美国对老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取得最终结果的原因,便于以此为基础分析判断当今美国对外政策的趋势和走向。

梁强[9](2015)在《乌克兰危机一年:回顾、反思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克兰危机历经政权变更、领土丢失、内战三阶段的急剧演进后,出现触底反弹迹象,并呈现出僵持中的稳定的新态势,危机逐步进入停火重建的新阶段。危机中体现出的两大根源性问题:转型进程中的现代国家治理和不确定秩序下的大国权势争斗,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值得深入反思。危机已引发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乌克兰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并加快向西方靠拢、俄罗斯深度介入乌克兰内战、俄美围绕乌克兰展开国际对抗四个主要国际政治后果。经历多种形式的反复博弈后,各当事方在危机中的目标日趋明晰,危机未来以非军事方式化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刘子义[10](2014)在《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 ——试析越南在印支地区的扩张政策》文中提出越南自从中国独立以来,即开始在印支地区进行扩张活动,逐步确立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从越南前黎朝开始,即开始南侵占婆,西侵南掌(老挝),至16、17世纪越南阮主时期开始“南进”运动,灭亡占婆,侵略真腊(柬埔寨),强占南圻,西向羁縻控制老挝镇宁等部,至19世纪30年代以兼并真腊设立“镇西城”为标志第一次霸权局面形成。19世纪中后期,法国殖民者东来,将越南变成殖民地,同时利用越南印支霸权成果,兼并柬埔寨、老挝,组成“法属印支联邦”。越南在联邦内仍处于优势主导地位,以越南人为辅助控制柬埔寨、老挝,而以这两国供养越南,形成三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畸形格局。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以越南为主导领导印支三国革命。越南在共产主义革命历程中,主要以越南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老、柬为辅助、从属地位,同时,在开展革命过程的初期,产生了合印支三国为一体的政策与实践,提出建立“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国联邦”。印支共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越战争),开始广泛利用老、柬领土进行抗法斗争,在老、柬两国扶植亲越革命武装,并直接派出部队与老、柬革命武装协同作战,以老、柬两国为坚实后方,形成印支三国统一战场的局面。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越南试图利用会在法国撤离后构建“印支联邦”,但遭遇了全面失败,并且日内瓦协定导致老、柬两国革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保留根据地的老挝党继续受控于越南,而丧失根据地的柬埔寨党却摆脱越南控制,获得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越南在抗美救国战争中,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名义,积极利用抗战全面渗透、控制老挝,并且尝试控制柬埔寨。1970年印支三国统一战场再度形成时,越南重构“印支联邦”思想再度抬头。1972年开始提出的“特殊关系”论,成为新时期“印支联邦”构想的代名词。1975年印支三国同年实现了各自革命的成功,越南地区霸权思想更加膨胀,与中国发生利益冲突,为了实现地区霸权,背中投苏,在苏联的配合支持下,控制了老挝,试图控制柬埔寨失败后发动柬越战争(1978-1989),建立、扶植韩桑林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再一次实现了印支霸权。越南通过与老、柬两个“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越老、越柬“特殊关系”为纽带,在1979年至1989年事实上构建了”印支国家联盟”,这个联盟有相关的政策、会议及联系机构,成为了一个准国际组织,初步实现了”印支联邦”,同时“侵柬控老”,严密管控老、柬两国,使其听命于越南。中国、东盟、美国等方面坚决反对越南印支霸权,越南仅有依靠苏联东欧集团支持,被迫北防中国,南陷柬埔寨泥潭,再一次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越感力不从心。1989年苏东剧变,越南从老挝、柬埔寨撤军,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越南最终放弃了构建“印支联邦”的理想,1991年越共“七大”正式放弃谋求“印支三国特殊关系”,“印支联邦”全面瓦解。本文以印支共成立以来越南党“印支联邦”构想为线索,以越南党对柬、老两党两国的控制为重点,梳理越南现当代在印支半岛逐步扩张乃至形成霸权局面的过程,勾勒出越南基本印支策略,说明越南在印支的扩张虽然不同时期口号与形式会有不同,但其谋求印支霸权地位,控制、支配老挝、柬埔寨的方针是一成不变的。在冷战结束后,越南仍在印支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在今后时机成熟时有较大可能以新形式继续谋求印支霸权。希图本文为更好的认识、分析越南,理解越与印支国家关系作出贡献。

二、《日内瓦协议》:梦想与现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内瓦协议》:梦想与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1)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1.4.2 在越南的研究综述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6.2 论文难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过程
    2.1 1945年前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
        2.1.1 法国殖民者对越南封锁政策的社会背景
        2.1.2 越南文坛发展需要的文学背景
        2.1.3 邓邰梅对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译介与传播初期
    2.2 1945年至1975年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
        2.2.1 越南南北统一之前的社会背景
        2.2.2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译介与传播的繁荣期
        2.2.3 越南广泛传播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分析
    2.3 1975年至今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
        2.3.1 中越战争时期传播与接受被间断
        2.3.2 越南改革开放后传播与研究的新趋势
第3章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媒介考察
    3.1 鲁迅文学作品的越南译者与越南语译本的考察
        3.1.1 鲁迅文学作品的越南译者考察
        3.1.2 鲁迅文学作品的越南语译本考察
    3.2 鲁迅文学作品在越南翻译的特点
        3.2.1 鲁迅文学作品越南语译本的翻译特点
        3.2.2 越南译者在翻译鲁迅作品时的词语选择
    3.3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媒介的考察
        3.3.1 越南出版社传播鲁迅文学作品考察
        3.3.2 越南报刊杂志、网络媒介传播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考察
第4章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学术研究考察
    4.1 越南鲁迅研究的开创期:邓邰梅与《鲁迅的生平与文艺》
        4.1.1 邓邰梅研究鲁迅的缘由
        4.1.2 邓邰梅“以貌取人”之鲁迅研究
        4.1.3 越南鲁迅研究的指南针《鲁迅的生平与文艺》
    4.2 越南鲁迅研究的开拓期:芳榴与《文学理论家鲁迅》
        4.2.1 芳榴的学术背景及其研究鲁迅的缘由
        4.2.2 从《文学理论家鲁迅》看“理论——实践”模式
        4.2.3 “国民性”思想与《阿Q正传》的分析
    4.3 越南鲁迅研究的成熟期:黎辉箫与《鲁迅小说诗学研究》
        4.3.1 黎辉箫的学术背景及其研究风格
        4.3.2 黎辉箫超越前人之鲁迅小说诗学研究
        4.3.3 《鲁迅小说诗学研究》以“继承”与“革新”为核心
第5章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对越南的影响分析
    5.1 鲁迅作品对越南文学界的影响
        5.1.1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越南文学现代化过程的影响
        5.1.2 越南作家对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借鉴
        5.1.3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越南读者的影响
        5.1.4 鲁迅的文学作品在越南译者、研究学者、批评家的视野里
    5.2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越南教育领域的影响
        5.2.1 越南中学教育中的鲁迅及其文学作品
        5.2.2 越南大学教育中的鲁迅及其文学作品
第6章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6.1 鲁迅的文学作品在越南的社会价值
        6.1.1 鲁迅作品的革命价值
        6.1.2 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
    6.2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研究的不足
        6.2.1 传播与研究存在偏差问题分析
        6.2.2 传播与研究存在误区问题分析
        6.2.3 传播与研究存在其他不足分析
    6.3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传播与研究的经验教训
        6.3.1 注重全面扩大传播与研究对象
        6.3.2 注重把关译作质量与培养文学翻译人才相结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传播与接受的情况
        一、法国殖民文化统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的抵制
        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三、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至1975年间的传播与接受
        一、越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战争环境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在越南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后传播与接受的困局与新貌
        一、中越战争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困局
        二、中越复交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新貌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上)
    第一节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1949年前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第二节 毛泽东时代中国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一、小说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二、诗歌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三、戏剧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四、报告文学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五、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一、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二、现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三、文革后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四、新生代与网络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下)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的文学研究
        二、越南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文学评论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媒介考察
        一、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及其传播成就
        二、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报刊及其传播成就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与越南的外国文学教育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与选本研究
        二、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科研活动
第四章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一、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二、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第二节 越南20世纪文学作家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一、吴必素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二、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小结
第五章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二、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第二节 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接受概况
        二、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接受与借鉴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取得的成就
        一、中越文学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中越文化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偏向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误区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展望
        一、全面扩大传播对象
        二、严格把关译作质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作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一)“和合”思想
        (二)“和而不同”思想
        (三)“义利双行”思想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4)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特色
第一章 关于史学理论的问题
    第一节 史学理论对历史科学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前的史学理论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章 越南史学与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
    第一节 越南独立封建时期的史学特点
    第二节 法国殖民侵略和统治越南时期的史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越南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越南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历史研究工作的影响
        三、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
    第四节 胡志明史学方法论及其史识
        一、通过社会认识确定历史研究对象
        二、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原则
        三、从过去吸取经验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四、关于研究中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之间的关系的处理
第三章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1945年至1954年的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二节 1954年-1975年的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越南北方的史学
        二、越南南方的史学(1954年-1975年)
    第三节 1975年至今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越南革命的作用
    第一节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与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
        一、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宣传和肯定越南无产革命之路的准确性
        二、与落伍史学观点和反动观点斗争,保护真实历史,宣传爱国精神
        三、总结1945年八月革命的胜利经验,并作为革命道路计划的前提
    第二节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粉碎法国殖民者重回侵略的作用
        一、为新政权的教育而组织改正、编辑历史教材
        二、宣传正义和肯定抵抗法国殖民侵略的正确道路
        三、开展对越南民族历史研究,建立对民族历史的共同认识
        四、总结抗战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节 抗美救国、解放南部、统一国家中的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坚定党、人民和军人解放南部并统一国家的决心
        二、宣传并肯定抗美救国战争的正义性
        三、为规划革命道路做出贡献
        四、系统、深入地研究越南民族发展历史,斗争、批判南部错误、反动观点
        五、总结并吸取经验
    第四节 探寻国家改革之路
        一、强力推动历史研究工作,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有助于寻求国家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第五章 开放与汇入: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发展
    第一节 总结并提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改革的原则
    第二节 目前越南史学的状况
        一、越南史学在开放与汇入过程中的成就
        二、目前越南史学的一些局限
        三、当代越南史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保护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斗争运动
        一、研究和发展唯物史观,促进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二、核实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及斗争方法
        三、史学在国际融入时期的事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序言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内容和结构
    四、具体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乌克兰危机的初始阶段:乌克兰政变
    第一节 乌克兰政变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乌克兰政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乌克兰政变时的大国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乌克兰危机的热点转移阶段:克里米亚事件
    第一节 克里米亚事件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克里米亚事件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克里米亚入俄过程中的俄美博弈
    第四节 克里米亚事件美俄博弈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乌克兰内战的爆发阶段:乌克兰东南部动乱事件
    第一节 乌克兰东南部动乱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乌克兰东南部动乱及难以平息的原因
    第三节 乌克兰东南部动乱事件背后的大国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克兰内战的相持和调解阶段:步履艰难的和平进程
    第一节 乌克兰内战相持与调解阶段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三次和平计划或和平协议的签署与落实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相持调解阶段的大国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克兰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节 乌克兰危机对乌克兰的影响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第四节 乌克兰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俄文参考文献
    电子资源及主要媒体网站
附录一 波罗申科和平计划
附录二 普京的和平调解计划
附录三 履行明斯克协议的综合性措施
附录四 支持乌克兰调解进程的宣言

(6)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开发中的合作与争端(1957-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五、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管理机制的建立
    第一节 湄公河流域社会经济特征与水资源早期开发
        一、湄公河流域概貌及特征
        二、湄公河水资源早期开发与国际化管理
    第二节 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管理机制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二战后国际河流开发热潮
        二、流域国家水资源开发需求
        三、美国冷战需要
        四、全球区域主义的发展与亚远经委会的成立
    第三节 下湄公河流域调查协调委员会的建立
        一、亚远经委会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法律机制和组织机制的确立
    第四节 宏大的湄公河开发计划
        一、三次流域调查活动与湄公河开发框架的确定
        二、开发项目优先顺序的确定
        三、国际组织和流域外国家的捐助
        四、湄公河计划的政治色彩
    小结
第二章 越战与湄公河开发计划的兴衰
    第一节 湄公河计划进入高潮
        一、越战升级与美国“第四种解决方案”
        二、约翰逊演说将湄公河计划推向高潮
        三、湄公河流域第一个跨国项目:老挝南俄水电站
        四、干流巴蒙水电站第一阶段调研
        五、特诺河项目:克服美国退出带来的困难
    第二节 1970年流域指导计划出台
        一、湄公河计划第一阶段成果丰富
        二、1970年流域指导计划出台
        三、1975年联合声明
    第三节 越战结束与湄公河计划陷入低谷
        一、越战结束后美国的湄公河政策
        二、临时委员会成立及1987年流域指导计划修订
        三、湄公河开发从地区向国内转变
        四、湄公河精神
    小结
第三章 冷战后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新机制
    第一节 湄公河委员会机制的建立
        一、湄公河从战场转向市场
        二、关于建立湄公河新合作机制的博弈
        三、湄公河协定出台
    第二节 湄委会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的出现和发展
        二、湄公河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的提出
        三、湄委会机制面临的尴尬处境
    第三节 湄公河流域开发其它合作机制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
        二、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
        三、黄金四角经济合作(QEC)
        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
    小结
第四章 湄公河水资源开发跨境争端及调解机制
    第一节 湄公河开发中的主要争端与各方应对
        一、泰国东北部调水计划引发水量分配争端
        二、越柬关于桑河水电站影响的争端
        三、湄公河干流水电站建设引发的跨境争端
    第二节 湄委会四国争端成因分析
        一、目标差异和利益分歧
        二、文化冲突和历史纠纷
        三、国家发展与共同利益的矛盾
        四、跨国公司开发忽视社会和环境影响
    第三节 湄公河沿岸民众利益诉求
        一、湄公河国家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二、反坝运动及沿岸民众主要利益诉求
        三、反坝运动的影响效应
    小结
第五章 澜沧江开发争议及中方采取的合作措施
    第一节 中国对澜沧江的开发规划与下游国家反应
        一、澜沧江中下游二库八级开发规划
        二、关于澜沧江开发的争论焦点
        三、非政府组织成为反对澜沧江开发的“前锋”
        四、澜沧江开发的影响被夸大
    第二节 中国与下游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
        一、中国政府在外交舞台上增信释疑
        二、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三、用实际行动展现合作诚意
    第三节 中国在流域水资源治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如何定位在流域水资源治理中的自身角色
        二、如何加强与下游公民社会的沟通理解
    小结
第六章 美日对湄公河开发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重新重视湄公河流域开发
        一、奥巴马政府高调“重返”湄公河
        二、美国积极参与湄公河流域开发的原因
        三、美国的湄公河政策走向分析
    第二节 日本寻求提升在湄公河地区影响力
        一、日本对湄公河流域开发的早期贡献
        二、近年来日本湄公河政策新动向
        三、日本新动向溯因及未来走向分析
    第三节 域外大国介入湄公河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一、东南亚国家借机实施“大国平衡”战略
        二、中美日竞争在越南和缅甸尤为凸显
    小结
综论
    一、湄公河水政治与地区总体政治的关系
    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管理的困境与希望
    三、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管理的战略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一、英文资料
    二、中文资料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美国对越南南部文化政策的研究(1954-197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的现状
        (一)越南研究现状
        (二)中国研究现状
        (三)美国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六、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影响美国在越南南部文化政策的因素
    一、国际因素
    二、美国因素
    三、越南因素
第二章 美国在越南南部推行其文化政策的工具
    一、政府机构
        (一)美国新闻处
        (二)美国联合公共事务局
        (三)美国中央情报局
        (四)美国国际发展署
    二、非政府组织
    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越南南部文化政策特征
    一、利用宗教获取政治基础
        (一)多种路径操纵宗教
        (二)天主教发展成国教
    二、直接管理教育和输送美式的生活方式
        (一)实行美国式“越南化”的教育政策
        (二)宣传和深透美式生活方式
    三、传播反共思想
        (一)文学方面
        (二)新闻方面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对越南南部的文化政策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一)社会方面
        (二)读物方面
        (三)文学方面
    二、积极影响
        (一)文化部门
        (二)教育方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越南战争与美国老挝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本论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印度支那问题与美国老挝政策的缘起
    第一节 独立前的老挝概况
        一、古代老挝的简要历程
        二、法国和日本占领时期的老挝
        三、第一次印支战争与美国对老挝的关注
    第二节 冷战的形成与美国对老挝的初步介入(1954—1955)
        一、冷战的形成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
        二、美国对老挝国际监察委员会(ICC)的影响
        三、美国对老挝援助政策的初步制定
        四、美国对老挝1955年选举的直接干预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老挝的干涉(1956—1960)
        一、美国阻挠老挝新政府向新中国靠近
        二、美国对老挝的军事援助计划
        三、老挝内战中美国的干预
    小结
第二章 越战的爆发与肯尼迪时期的老挝政策(1961—1963)
    第一节 老挝危机初期美国的反应
        一、老挝危机的爆发
        二、美国解决危机的策略选择
        三、日内瓦会议中的美国立场
    第二节 美国的干预与老挝联合政府的建立
        一、肯尼迪政府的东南亚政策与哈里曼的使命
        二、美国在老挝扶植新政权的尝试
        三、《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
    第三节 日内瓦协议的失败及美国的对策
        一、老挝联合政府的解体
        二、美国重建梭发那政权的努力
        三、美国对老挝中立派的拉拢与援助
    小结
第三章 越战的升级与约翰逊政府的老挝政策(1964-1968)
    第一节 南越局势的恶化与美国对老挝的军事介入
        一、南越局势的恶化
        二、四月政变与梭发那再次上台
        三、美国对老挝空袭的开始
        四、美国对胡志明小道的军事封锁
    第二节 美国在老挝的隐蔽行动
        一、美国对老挝的空中打击
        二、中情局对赫蒙族(Hmong)力量的支持
        三、利用泰国在老挝开展的军事行动
    第三节 美国对老挝的政策调整
        一、梭发那访问美国
        二、利马高地的陷落
        三、约翰逊对老挝政策的调整
    小结
第四章 越战的尾声与尼克松福特时期的老挝政策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从老挝的抽身政策
        一、尼克松的战略“收缩”
        二、越南战争“越南化”与老挝战争“泰国化”
        三、兰姆森719行动(Operation Lam Son 719)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在老挝的秘密战争
        一、对老挝政府军的秘密援助
        二、赫蒙族(Hmong)军队与巴特寮的游击战争
        三、对老挝战略要地的秘密轰炸
    第三节 越战终结与巴特寮的胜利
        一、越南停战协议的签订
        二、老挝的停战谈判
        三、美国在老挝的最终失败
    小结
结论
    一、越战对美国老挝政策的影响
    二、美国对老挝政策的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乌克兰危机一年:回顾、反思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回顾:危机的演进
二、转型过程中的现代国家治理
三、不确定国际秩序下的大国权势斗争
四、展望:危机的四大国际政治后果
结论

(10)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 ——试析越南在印支地区的扩张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相关资料
    三、 相关问题阐释
    四、 文章框架
序言
第一章 “印度支那共产党”与“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国联邦”
    第一节 、印支共的建立及在老挝、柬埔寨的活动
    第二节 、“印支联邦”概念的提出与印支共对老、柬民族解放运动的支配
    第三节 、印支共老、柬工作会议与寮国、高棉伊沙拉运动的“越盟”化
    第四节 、印支三国分别建党与“印支联邦”构想进入党纲
    第五节 、印支三国人民联盟的成立和越南驻柬、驻老志愿军的进入
第二章 “印支联邦”构想与日内瓦会议
    第一节 、寮国、高棉抗战政府参会问题
    第二节 、印度支那“整体解决”与越南在柬老志愿军问题
    第三节 、越南立场的放弃与日内瓦协议的达成
第三章 “国际主义义务”—1954-1972 越党在老挝、柬埔寨的扩张渗透
    第一节 、1954-1970 年老挝国内格局与北越在老挝的活动
    第二节 、1954-1970 年柬埔寨格局与柬党和越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印支联邦”的再提出与越老柬抗美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四章 “特殊关系”与“特殊联盟”—1972 年后越党的“印支联邦”实践
    第一节 、“特殊关系论”的提出与印支三国革命的同时完成
    第二节 、1975 年印支革命胜利后的越老、越柬关系
    第三节 、“特殊关系”和“印支联邦”的运行
第五章 黯然落幕——“印支联邦”的终结
    第一节 、内外交困与改弦更张
    第二节 、越南的全面收缩与“印支特殊关系”的终结
后续
致谢
参考文献
大事记(1930-1991)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含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日内瓦协议》:梦想与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D]. 范氏清华(PH(?)M TH(?) THANHHOA). 辽宁大学, 2021(02)
  • [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研究[D]. 阮国忠(NGUYEN QUOC TRUNG).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5]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及其影响[D]. 陈欢云.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6]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开发中的合作与争端(1957-2016)[D]. 屠酥. 武汉大学, 2016(06)
  • [7]美国对越南南部文化政策的研究(1954-1975)[D]. Nguyen Thi Mai(阮氏梅). 西南大学, 2016(02)
  • [8]越南战争与美国老挝政策研究[D]. 孙阳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3)
  • [9]乌克兰危机一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 梁强. 俄罗斯研究, 2015(01)
  • [10]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 ——试析越南在印支地区的扩张政策[D]. 刘子义.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日内瓦协议:梦想与现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