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南方森林经营者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总结

第八届南方森林经营者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总结

一、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第八次座谈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许飞进,罗奇[1](2009)在《古村落发展演变的模式与个性研究——以江西、云南为例》文中提出受政治、地理区位、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江西及云南古村落发生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经济活动对古村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经济的交流导致文化的传播,使古村落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对这类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村落进行研究,着手保护其个性,有利于创造文化多样性的和谐人居环境。

易新涛[2](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罗奇,许飞进,罗吉祥[3](2008)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条件下的江西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文中认为从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的角度,以江西典型古村落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次意义重大的历史性迈进,在古村落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开展旅游则是正视传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契机,对提高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当、古村落旅游过度开发有可能给古村落历史文脉造成破坏,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将古村落的保护合理地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古村落旅游发展规划中,才能有效地保护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村落历史文化。

项文化[4](2003)在《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的生态功能过程研究》文中认为杉木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特有的优良速生乡土用材树种。目前,我国杉木林面积达1239.1×104hm2,蓄积量为47357.33×104m3,分别占全国人工林面积和蓄积的26.55%和46.89%,它在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对木材需求增长的压力和支持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杉木人工林经营能否维持林地持久的生产力成为国内林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论文以杉木栽培制度为主线,根据长期定位观测的数据来证实杉木林连续种植是否引起生产力下降这一假设。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入手,采用小集水区径流场封闭技术,研究杉木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循环特点,解释两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系统养分管理为手段,研究不同木材采伐利用方式的养分修复周期,分析撂荒后自然植被的生长过程、养分积累及其对土壤养分产生的影响,探索杉木人工林持续经营的措施。主要的研究结果为: 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营造第2代杉木林后,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胸径分布的中值逐步增大,分布曲线的尖削度下降,曲线变得更加平坦,林木生长分化开始显现出来。10年生第2代杉木林的胸径分布中值落在12cm的径阶上,分布曲线尖削度较低,并偏向右方,较多的树木分布在径阶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第2代杉木林的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3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5年。第3-7年为胸径的速生期,基本完成生长过程的时间为11年。树高连年生长量在第5年出现最大值,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8年。树高在第3年进入生长速生期,并持续到第10年,基本完成生长过程的时间为16年。同第1代杉木林相比,第2代杉木林的林分结构整齐性差,胸径和树高的速生期与基本完成生长过程的时间缩短。 10年生第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34.74kg和71.45t.hm-2,比10年生第1代杉木林分别下降了7.46%和16.53%。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76.02t.hm-2,平均生产力为6.49t.hm-2.a-1,比第1代分别下降13.54%和19.8%。造林后的头1-5年生物量增长较为缓慢,第6年后开始加快,第2代杉木林的生物量低于第1代杉木林,随林分年龄增加生物量差异增大。第2代杉木林生产力的最大值出现在第10年,为9.74t.hm-2.a-1,第1代在第11年达到最大值,为11.17t.hm-2.a-1,是第2代1.15倍。第2代杉木林的平均生产力最大值出现在第16年,为6.87t.hm-2.a-1,第1代的最大值出现在第18年,为7.91t.hm-2.a-1。第2代杉木林完成生物量生长过程的时间为26年,第1代的为29年。可见,第2代杉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明显下降,而且进入成熟期的时间早,整个林木速生期较短。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循环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当森林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力的下降。第1代杉木林采伐后营造第2代杉木是生态系统重建的过程,此后尽管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正在逐步的恢复,但该生态系统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循环等功能相对脆弱,林冠抵抗外界降水的干扰能力较弱,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小,径流量和径流中养分流失量增大。第2代杉木林的养分利用效率下降,循环系数减少,循环速度减慢,养分周转时间长,不利于林地土壤养分的积累。除采伐干扰造成的影响外,这些功能过程中南林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与会同生态站的水热条件有关。会同生态站的水热条件既有有利于杉木林生长的一面,其年降水量平均变率相对较小,小强度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植物生长季节水量丰富,热量充足n同时该站的水热条件也体观植被恢复的严酷性,降雨季节降雨强度大,容易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冲刷土壤表面,引起水土流夫和养分流失。在8-9月间温度较高,而降水量少,高温干旱成为植被生长和恢复的障碍因素。 川年生第 2代杉木林的年降水量为 11 70.6mm,其中林内的净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 872%,其值达到102()83mm,林冠年截留量为14977mm,占年降雨量的12.8%。进入杉木林内的雨水绝大部分是穿透水,为1()173mm,占净降雨量的997%.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内的水量为353mm,占年降雨量的03%。第2代杉木林内平均相对变化率为:降水量0.86,净降水率()08,林冠截留率()42n卜)年生的第2代杉木林内产生穿透水的一次性降水临界值为043mm,20年生的第1 代杉木林为0.49mm,说明第2代杉木林冠截留能力比采伐前杉木林的截留能力低。 10年生的第2代杉木林年径流输出的总量为428刀smm,其中以地下径流输出为主,为40959mm,占总径流量的 9569%。地表径流为 1846mm,占总径流量的 431%。蒸发散是第 2代杉木林系统水量支出的主要形式,其值为724.55mm.a-’,占年降雨量的6189%。地下径流和径流总量随降雨量的月变化规律为,在降雨量最大的7-8月份过后,9-10月份径流量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表明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延长径流流出时间、增加枯水季节流量的水源涵养功能,但其径流高峰期与降雨量是完全同步的,径流对降水量的反应迅速,其调节?

徐正春[5](2001)在《广东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广东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问题 ,结合国家的改革进程 ,提出因地制宜确定合理补偿标准 ,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契机 ,争取财政对林业的最大支持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确保最大发挥公益林主导功能等 3项建议

韦美玲[6](2001)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公益林的补偿问题 ,是我国生态公益林保护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金秀大瑶山生态公益林区是广西规模最大的水源林区 ,又是国家公益林区 ,在广西乃至全国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解决生态公益林补偿 ,本文在最近的金秀大瑶山生态公益林补偿与保护试点项目调研中进行了探讨 ,采用费用投入法、直接替代法、损失等额补偿法和银行本金折息法进行计算 ,并对 4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金秀大瑶山生态公益林每年每公顷的补偿标准为 36 .39~ 41.5 8元。经过论证比较 ,建议金秀大瑶山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采用每年每公顷 37.5元。按金秀县大瑶山生态公益林面积 15 .5 4万 hm2 计算 ,全县每年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额为 5 830 .0万元

二、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第八次座谈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第八次座谈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古村落发展演变的模式与个性研究——以江西、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民贸易的村落发展模式与个性
二、官商一体的村落发展模式与个性
三、地理区位优势的村落发展模式与个性
四、开放的心态造就的村落发展模式与个性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的生态功能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过程的研究
        1.1.1 生物量及生产力
        1.1.2 水文学过程
        1.1.3 养分循环
    1.2 森林经营对生态功能过程的影响
        1.2.1 采伐
        1.2.2 采伐后植被自然恢复
    1.3 杉木林生态功能过程与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1.3.1 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过程研究
        1.3.2 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2 引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杉木林的生长和自然植被群落调查
        3.2.2 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测定
        3.2.3 水文学过程的测定
        3.2.4 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化学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
        4.1.1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林分结构特征
        4.1.2 两代杉木人工林生长进程的比较
        4.1.3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生物量
        4.1.4 采伐迹地造林杉木林生物量动态变化和生产力
        4.1.5 讨论与小结
    4.2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学过程
        4.2.1 集水区降雨特征分析
        4.2.2 杉木林林冠对降水的分配作用
        4.2.3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径流变化规律
        4.2.4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土壤水分的变化
        4.2.5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
        4.2.6 讨论与小结
    4.3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养分循环特点
        4.3.1 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
        4.3.2 速生阶段第2代杉木林对养分需求和存留
        4.3.3 速生阶段第2代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各组分养分的年积累量
        4.3.4 速生阶段第2代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4.3.5 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出
        4.3.6 从养分平衡来探讨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问题
        4.3.7 讨论与小结
    4.4 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和养分积累
        4.4.1 撂荒后自然恢复过程植物群落动态
        4.4.2 撂荒后植被恢复的生物量动态
        4.4.3 撂荒5年后植被的养分积累与分布
        4.4.4 撂荒后林地土壤养分变化
        4.4.5 讨论与小结
5 结论
    5.1 第1、2代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差异性
    5.2 第1、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差异产生的生态机理问题
    5.3 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广东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现状
2 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补偿标准偏低, 补偿效果欠佳
    2.2 生态功能等级不高,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2.3 绿化达标债台高筑, 限采禁伐雪上加霜
    2.4 部分县财力有限, 地方配套补偿难以落实
3 对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补偿政策应向林区倾斜
    3.2 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契机, 争取财政对林业的最大支持
    3.3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确保公益林主导功能最大发挥

(6)广西金秀县大瑶山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补偿标准的计量方法
    1.1 费用投入法
    1.2 直接替代法
    1.3 损失等额补偿法
    1.4 银行本金折息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计算结果
    2.2 分析比较
3 问题与建议

四、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第八次座谈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古村落发展演变的模式与个性研究——以江西、云南为例[J]. 许飞进,罗奇. 农业考古, 2009(06)
  •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3]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条件下的江西古村落保护与发展[J]. 罗奇,许飞进,罗吉祥. 农业考古, 2008(03)
  • [4]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的生态功能过程研究[D]. 项文化. 中南林学院, 2003(03)
  • [5]广东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徐正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1(S1)
  • [6]广西金秀县大瑶山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探讨[J]. 韦美玲. 广西林业科学, 2001(03)

标签:;  ;  ;  ;  ;  

第八届南方森林经营者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