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支持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

家庭支持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

一、家庭支持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人龙[1](2020)在《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理,以期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训练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同时在临床方面为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供一种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45例于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接受康复治疗且存在步行功能障碍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n=15)、器械辅助核心训练组(B组,n=15)和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训练组(C组,n=15)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A组接受常规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核心肌群训练),B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C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三组均每日训练45min,治疗6d/周,持续4周。三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三组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治疗前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B组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下肢FMA、10MWT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程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运动疗法配合器械核心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运动疗法。2.在常规运动疗法的基础上,情景互动结合器械核心训练比起常规运动疗法能及单纯器械核心肌群训练更加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

云阳[2](2020)在《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针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异常的问题,尝试将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应用到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步态的一些时空参数变化情况,尝试对步行能力相关的评定量表进行量化;以及通过观察偏瘫患者的步态改善程度,研究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5例脱落,25例完成实验)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2例脱落,13例完成实验)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例脱落,12例完成实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以及30分钟步行训练,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30分钟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定以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评定量表包括: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徒手肌力分级(Manual Muscle Testing,MMT)、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估(Fugl-Meyer Balance,FM-B)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估(Fugl-Meyer Lowerextremity,FM-L)。研究结果:⑴常规量表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屈髋肌群肌力、伸髋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胫前肌肌力、BBS、FM-B、FM-L、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的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髋肌群肌力、胫前肌肌力、BBS、FM-B、FM-L、MBI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髋肌肌群、伸膝肌肌群、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CSI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MAS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小腿三头肌肌力组内比较,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步态基本参数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对比,步长、步速、步频均显着提高,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提高较为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治疗前增加,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增加较为明显,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心摆动幅度减小,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⑴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均有疗效。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的应用可以加强关节活动度、提高步行速度、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和步行能力;增强踝背屈功能,在改善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中有很大的意义,对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相比之下,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的疗效更为显着。⑵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定。通过测量步态参数客观评价脑卒中患者步态情况,可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提高康复疗效。步行能力相关的评定量表与其评定结果一致,因此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步行能力相关的评定量表量化有积极影响。

许秀峰[3](2020)在《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明确头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效果,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头针组和头针生物反馈组各(每组)30例,生物反馈组31例,头针组只使用头针治疗,生物反馈组只使用生物反馈治疗,头针生物反馈组两种治疗手段结合,并且3组均有药物和其他康复治疗作为基础治疗。三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一疗程为10次,一共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中)、第二疗程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分别记载)FMA、MAS、EMG、MBI量表评分。进行治疗前、中、后与组间比较、评定,观察三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头针生物反馈组的FMA、MAS、EMG、MBI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头针组和生物反馈组在评定MAS和MBI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并且在FMA和EMG评定中更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生物反馈组比头针组在MAS、EMG和MBI无明显差异(P>0.05),FMA评分有提高(P<0.05),头针生物反馈组比头针组在MAS评分有提高(P<0.05),在FMA、EMG、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头针生物反馈组对比生物反馈组在FMA、MAS评分提高(P<0.05),在EMG、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头针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都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但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改善上肢功能效果更好;(3)三组治疗不同阶段效果提示:疗程越长,患者治疗效果越好;(4)头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较显着,临床操作安全、简便、少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周月[4](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郭锦梅[5](2019)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和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大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脑卒中发生后,约70%~80%的幸存者残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接近一半患者甚至失去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给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卒中幸存者中,约55%~75%遗留肢体运动障碍,上肢障碍占到其中的80%以上,并且其中只有约三成的患者能实现上肢运动功能的完全恢复。开展脑卒中康复,探索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减轻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共4组,每组15例。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及遗留的功能障碍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此外,肌电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磁刺激组加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10Hz,作用于患侧大脑半球M1区)治疗,联合组加用电生物反馈疗法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所有治疗每天1次,6次/周,共观察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表面肌电图等对各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4组患者FMA(上肢部分)评分、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sEMG峰值振幅、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肌电组与磁刺激组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肌电组与磁刺激组之间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功能改善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1.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2.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果。

王万宏[6](2019)在《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运用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是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负重训练、重心转移以及步态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负重、平衡、迈步及行走等训练过程中加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来保持整体的对称和抗重力伸展。治疗前后分别用tinetti量表、10m行走时间测试(10-Meter Walk Time Test,10MWT)、6min步行距离测试(6-Minute Walk Distance Test,6MWT)、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脑卒中患者在治疗之前,在tinetti量表得分、10m行走时间测试、6min步行距离测试、下肢运动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之后,用10MWT、Berg平衡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用tinetti量表、6MWT、Fugl-Meyer量表进行评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加显着(P﹤0.01)。结论:绳带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平衡以及日常生活的能力。

李强[7](2019)在《DC-L-500智能助行仪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给予脑卒中后存在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患者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即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助行仪联合治疗,并对比单纯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者的7方面:表面肌电、下肢整体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平衡、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的差异。探讨在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计算机随机法筛选脑卒中后存在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患者3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DC-L-500智能助行仪进行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根据病情由15min开始,逐渐延长至30min,1次/天,6次/周,共干预4周;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时分别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徒手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10米步行试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衡功能方面,在干预第4周结束时,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肌力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股直肌、胭绳肌均较干预前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第2周结束时,两组胫前肌、腓肠肌肌力在干预2周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4周结束时,两组胫前肌、腓肠肌肌力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肌张力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腓肠肌肌张力较干预前降低,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干预前均增高,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步行能力方面,在干预第4周结束时,两组10米步行所需时间均均较治疗前减少,试验组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表面肌电参数方面,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屈、伸膝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胭绳肌iEMG、屈膝协同收缩率均有明显差异,试验组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4周时,伸膝协同收缩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干预第2周、第4周,两组踝背屈、跖屈最大等长收缩时,胫前肌、腓肠肌iEMG、踝背屈协同收缩率均有明显差异,试验组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4周时,踝跖屈协同收缩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DC-L-500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异常运动模式。2.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对存在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卒中患者,在下肢支撑与运动中的康复训练佩戴智能助行仪。

陈嘉坤(Chan Ka Kwan)[8](2019)在《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提供一种有效并且利于推广的疗法。方法:本课题病例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以及香港仁治堂中医馆,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的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颈4-胸5夹脊,腰1-5夹脊,均双侧取穴,使用麦粒灸疗法,嘱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在准确选穴后,先在将少量万花油涂抹穴位皮肤表面,以增强其吸附作用,选用纯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约0.3cm,高约0.3-0.4cm,形状如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柱,置于所选的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柱点燃后,注意密切观察及询问患者,至患者感觉温热及疼痛明显时,迅速用镊子夹走艾柱,再在穴位表面涂少量万花油,防止烫伤,每穴灸柱2壮。配合基础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与可治疗组相同,只选用针刺。疗程一共28天,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针刺和麦粒灸操作次数:每周操作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各个指标分数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的有效率达到90%(27例);对照组总的有效率达到73.3%(22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P=0).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过28天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效果要好于对照组。CS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CSI评分;经治疗后两组C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CSI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治疗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N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NDS评分相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NDS评分;经治疗后两组NDS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ND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经治疗后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症状,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上均有明显效果。2.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以及临床疗效,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张明明[9](2019)在《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2017年6月份至2018年12月门诊、病区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58例,观察组59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及基本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步态康复。约定30天为试验终点时间。结果:治疗后,对照组FMA-B评分为(9.15±2.58)分,观察组为(12.85±2.69)分,对照组FMA-L评分为(23.78±5.33)分,观察组为(29.79±6.45)分,两组FMA-B、FMA-L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提高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18,P<0.01;t=11.4416,P<0.01;t=7.2134,P<0.01;t=11.3183,P<0.01;t=7.5910,P<0.01;t=5.4890,P<0.01);治疗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56.11±17.12)分,观察组为(79.59±21.31)分,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55,P<0.01;t=18.2796,P<0.01;t=6.5634,P<0.01)。结论: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协同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李文萍[10](2018)在《悬吊训练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悬吊运动治疗训练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入选标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Ⅰ级及以上;年龄18-80岁;MMSE(简易精神状态量表)>2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A组)和悬吊治疗组(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包括低频脉冲电治疗、针灸等在内的物理因子治疗,同时分别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训练方法,按照规划好的设计训练动作,每天训练30min,训练项目包括Bobath技术、PNF技术、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平衡训练等。除此以外,A组:在治疗床上借助于楔形垫、Bobath球或滚筒进行训练,主要以训练躯干核心肌群肌肉力量、增强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每天20min;B组:在悬吊训练系统下进行训练,同样以训练核心肌群肌肉力量、增强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每天20min。对患者进行连续6周的康复治疗训练后,分别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评价项目包括Berg平衡功能评定(Berg balance scale,BBS)、5次坐立试验(five-times-sit-to-stand test,FTSST)、10m步行时间等三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在接受康复训练治疗前,2组患者在对上述各项评定指标进行结果评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训练4周后和训练6周后A组和B组患者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和训练6周后患者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评分提高分数B组较A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次坐立试验(FTSST):训练4周后和训练6周后A组和B组患者5次坐立试验(FTSST)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和训练6周后患者5次坐立试验(FTSST)时间缩短B组较A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0m步行时间:训练4周后和训练6周后A组和B组患者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和训练6周后患者10m步行时间缩短B组较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治疗用于训练核心肌群肌肉力量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评分,缩短5次坐立试验(FTSST)及10m步行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核心稳定性,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偏瘫患者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

二、家庭支持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支持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设备
    3.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计方法
    6.质量控制
    7.伦理学原则
    8.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1.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的特点
    2.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3.小结
结论
    1.主要研究结论
    2.本研究创新性
    3.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1.偏瘫步行功能障碍
    2.核心肌群训练
        2.1 概念
        2.2 核心肌群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3 核心肌群训练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3.情景互动训练
        3.1 概念
        3.2 情景互动训练在相关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3.3 情景互动训练在步行功能改善中的应用
    4.总结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步态分析
        1.2.2 下肢辅助器具
        1.2.3 脑卒中后步行辅助器具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研究对象选择
        2.1.3 意外情况应急方案
        2.1.4 知情同意事项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分组及试验流程图
        2.2.2 试验场地
        2.2.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和解析系统
        2.2.4 评定
        2.2.5 试验方案
        2.2.6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运动功能常规量表评定
        3.2.1 手法肌力测定(MMT)统计结果的比较
        3.2.2 患侧下肢痉挛评定分级的统计结果比较
        3.2.3 平衡功能评分的统计结果比较
        3.2.4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统计结果比较
        3.2.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统计结果比较
    3.3 步行能力分级
    3.4 步态空间参数
    3.5 下肢关节角度
    3.6 重心摆动幅度
4 分析
    4.1 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4.2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4.2.1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肌力的影响
        4.2.2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4.2.3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
        4.2.4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4.2.5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3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4.3.1 步态时-空参数的测量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4.3.2 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4.3.3 重心摆动幅度的测量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3)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和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1.1 随机分组
        1.2 对照
        1.3 盲法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康复治疗
        2.2 头针治疗
        2.3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2.4 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9]
        3.3 运动评估量表运动功能评分[10]
        3.4 上肢肌电图评分评估指标[11]
        3.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12]
        3.6 安全指标
    4 统计方法
    5 临床流程图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三组一般资料的情况分析
    2 各组于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比较
    3 各组上肢运动检查治疗评定比较
    4 各组治疗前后上肢肌电图评分评估指标比较
    5 各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表评定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病例脱落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2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认识
    3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治疗进展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4 西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4.1 药物治疗
        4.2 康复训练
        4.3 肌电生物疗法
        4.4 其他治疗
    5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5.1 头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5.2 肌电生物反馈法的选择依据
        5.3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6 量表指标的选择
    7 对本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8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8.1 不足之处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一)水疗法
        (二)音乐疗法
        (三)运动想象疗法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五)功能性电刺激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七)经颅磁刺激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镜像疗法概述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技术路线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七)资料收集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九)质量控制
        (十)科研伦理
        (十一)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脑卒中概述
        1.1 脑卒中的定义
        1.2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背景
        1.3 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1.4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
    2 脑卒中的康复
    3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
        3.1 中枢神经干预
        3.2 外周刺激干预
    4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应用
        4.1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作用机制
        4.2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应用
    5 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评估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4组患者简化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P)评分比较
        2.2 4组患者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sEMG)峰值振幅比较
        2.3 4组患者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比较
        2.4 4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作用机制
        3.2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机制
        3.3 联合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
    4 结论
    5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的标准
        (四)脱落标准
        (五)剔除标准
    二、一般资料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1.常规的康复训练
        2.绳带疗法训练
        3.康复的评定方法
        4.统计学分析
    四、临床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脱落情况的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的比较
        1.tinetti量表评分比较
        2.10 MWT时间比较
        3.6 MWT步行距离比较
        4.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
        5.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6.Berg量表评分比较
    五、讨论
        (一)脑卒中对机体产生的功能障碍
        1.脑卒中对步态的影响
        2.脑卒中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3.脑卒中对感觉功能的影响
        4.脑卒中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5.脑卒中对心理功能的影响
        (二)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1.中医治疗
        2.康复治疗
        (三)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
        1.绳带疗法对肌力的改善
        2.绳带疗法对步态的改善
        3.绳带疗法对平衡的改善
        4.绳带疗法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六、临床疗效分析
创新性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DC-L-500智能助行仪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正常运动模式
    2.2 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理论基础
    2.3 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主要表现
        2.3.1 联合反应
        2.3.2 共同运动
        2.3.3 关节不稳
    2.4 引起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主要原因
        2.4.1 肌肉力量降低
        2.4.2 异常肌张力
        2.4.3 平衡功能障碍
        2.4.4 协调功能障碍
    2.5 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常规治疗方法
        2.5.1 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和ROOD技术
        2.5.2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
        2.5.3 关节松动术和神经松动术
        2.5.4 热蜡疗法等传导热疗法
        2.5.5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2.5.6 非侵入性刺激技术
        2.5.7 实际操作
    2.6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两组差异性比较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方案
        3.3.1 常规康复训练
        3.3.2 联合智能助行仪训练
    3.4 实验仪器及检测指标
        3.4.1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4.2 检测指标
        3.4.3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表面肌电干预前后比较
    4.2 两组下肢FMA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4.3 两组肌力干预前、后比较
    4.4 两组肌张力干预前、后比较
    4.5 两组BB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4.6 两组10米步行干预前、后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5.2 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5.3 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下肢肌力的影响
    5.4 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5.5 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步行能力的影响
    5.6 智能助行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疗效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入组筛选表
    附录B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附录C 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百分比法
    附录D 改良ASHWORTH分级法
    附录E BERG平衡量表
    附录F 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
    附录G 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H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8)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中医学认识
        1.1.2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学认识
        1.1.3 对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2.1 痉挛性偏瘫的西医学病理生理学机制
        1.2.2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康复评价
        1.2.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西医学认识
    1.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3.1 以中药为主的疗法
        1.3.2 针灸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脱落病例处理
    2.2 临床研究和实验方法
        2.2.1 临床研究设计
        2.2.2 病例分组方法
        2.2.3 实验方法
        2.2.4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2.2.5 观察指标
        2.2.6 疗效评定
        2.2.7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临床效果比较
        2.3.3 小结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立题依据
    3.2 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依据
    3.3 麦粒灸疗法的认识
    3.4 麦粒灸夹脊穴结合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探讨
    3.5 量表及研究结果分析
        3.5.1 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
        3.5.2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3.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Barthel指数)
        3.5.4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3.5.5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风病源流探析
        1.1 东汉时期
        1.2 隋唐时期
        1.3 南宋时期
        1.4 元朝时期
        1.5 明代时期
        1.6 明清时期
    2 中风病现代研究
        2.1 脑卒中病因
        2.2 病理变化
        2.3 脑卒中的西药治疗
        2.4 脑卒中的中药治疗
        2.5 康复医学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2.6 针灸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2.7 针灸配合康复在脑卒中的应用
        2.8 Lokohelp机器人康复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药物治疗
        2.2 常规康复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
    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和 FMA-L量表评分的比较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6 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研究理论基础分析
    2 针灸疗法
    3 Lokohelo康复训练机器人
    4 结果分析
    5 本疗法优势
    6 不足与展望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悬吊训练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选标准
    3 试验分组
    4 治疗训练方法
    5 评价指标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的比较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的比较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5 次坐立试验(FTSST)的比较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10m步行时间的比较
    5 其他数据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悬吊运动训练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家庭支持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情景互动结合器械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D]. 周人龙. 青岛大学, 2020(01)
  • [2]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D]. 云阳.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3]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 许秀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D]. 郭锦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6]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D]. 王万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DC-L-500智能助行仪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的研究[D]. 李强.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8]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D]. 陈嘉坤(Chan Ka Kw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D]. 张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悬吊训练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 李文萍. 青岛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家庭支持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