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清除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

白细胞清除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

一、去白细胞成分血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1](2021)在《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58例温抗体型AIHA患者,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100例(观察组),仅输血治疗58例(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相关补体(C3、C4)、抗双链-DNA(ds-DNA)滴度、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计数(RBC)、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3、C4、抗ds-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b、R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IHA患者血清Hb与RBC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Ret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温抗体型AIHA,可更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致病抗体和补体,提高血清Hb与RBC水平,降低Ret水平,且应用安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赵凤绵,常缨,牛校敏,刘建辉,任晓亮,张晓然,张艳华,安翠平,王志芹,邢江涛[2](2021)在《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输注不同贮存时间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的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简称去白悬红)对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的输注疗效,以评估血站目前的去白悬红的贮存质量。方法选择本中心供血的7家不同级别用血医院(三级甲等4所、二级甲等3所),收集各院2018年12月~2019年5月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的输血病例(历)及其相关资料(指标),包括输血前的疾病诊断(种类)、人口学特征、单独输注去白悬红的日期、输注的去白悬红量[(1~2)U/袋,1 U=200 mL全血制备]及其不同贮存时间(1~5周)(条形码)、输血前后48 h血红蛋白值(Hb)等;经统计分析评估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输注不同贮存期去白悬红的疗效。结果本组输注去白悬红的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共3 557名,各输注不同贮存期去白悬红患者(组)的输血量、性别以及既往输血史的输血有效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4组患者分别输注贮存1~2周、>2~3周、>3~4周、>4~5周不同单位去白悬红的有效率比较,均为贮存>4~5周去白悬红(组)最低,分别是血液病(组)78.77%、77.68%、75.06%、70.37%和恶性肿瘤(组)79.32%、76.73%、72.79%、67.65%(P<0.05)。结论本中心供应临床的绝大部分去白悬红的贮存时间≥3周,有待对更多输注贮存5周去白悬红病例的输注效果做更长时间的观察;采供血机构有必要应用循证医学方法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处理好临床用血效期、缩短红细胞从贮存到输注的流转时间,以确保和提高输血疗效。

陈敏,唐建华,贺韦东,孙桂芝,魏蕾[3](2021)在《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着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着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着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冯晓林,周秀杰,朱晓维,毛莎莎[4](2021)在《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去白血病输血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近一年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输血治疗,研究组(31例)给予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70.97%)(P<0.05);研究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h1、Th1/Th2高于对照组,Th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采用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增强疗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王梦[5](2020)在《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在机器学习下建立预测模型,切实地解决血小板输注临床实际需求的问题,为临床医生输注血小板治疗提供理论指导,避免血小板过度治疗及浪费从而使临床治疗、血小板库存管理及经济效益得到优化。方法:以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资料、输血资料、检验资料和临床资料作为输入值,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为输出值,运用机器学习中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框架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总计2068次血小板输注记录,选择了除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血小板储存时间外的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功效的27个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和输血产品相关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检验。结果显示该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精度,预测性能良好。结论:本研究实时整合大数据分析下的经验成功建立了预测模型,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实现已知信息基础上的个性化指导,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辛文英,张福仙[6](2019)在《成分输血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护理》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00例血液病患者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成分输血,观察输血效果。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通过输血护理,所有不良反应已得到及时处理,并已痊愈。结论成分输血可保证血液病患者输血的安全性,通过输血护理,使输血治疗效果更佳,在临床应用中较为重要。

李萍[7](2019)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的实际效果。方法对比本院2016年04月~2017年03月(第一组)与2017年04月~2018年03月(第二组)两个时间段血液内科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的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百分率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第一组,输注悬浮红细胞291人次,去白悬红227人次;输注单采血小板325人次,去白单采血小板190人次;血小板输注无效82人次。第二组,输注悬浮红细胞51人次,去白悬红317人次;输注单采血小板56人次,去白单采血小板512人次;血小板输注无效19人次。结果第一组,去白单采血小板占比为0.36%,去白血液成分占比为40%,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15%。第二组,去白单采血小板占比为90%,去白血液成分占比为88%,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两组间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占比高低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

赵冬梅,杨金本,曾凤芹,计静文,杨莹,李梅,付恒,李红丽[8](2017)在《单采血小板制品临床疗效分析与预约模式建立》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单采血小板制品的临床用量和疗效,评价向临床提供单采血小板制品预约模式的适宜性。方法分析临床使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用量及疗效,探讨向临床提供冰冻单采血小板改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做法。结果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疗效要明显优于冰冻单采血小板(P<0.05),支持了建立临床使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即约即采预约机制。结论取消冰冻单采血小板,实行并满足临床使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即约即采预约机制,是保障临床使用单采血小板制品和疗效的最佳模式。

高凌侠[9](2017)在《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去白细胞输血,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输血。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变化情况[人补体片段3b受体(C3br)率、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T3细胞分数、T4细胞分数、T8细胞分数、T4/T8细胞比值)及非溶血性发热(NHFTR)发生情况,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及体温差、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3br率、NK活性及T3细胞分数、T4细胞分数、T8细胞分数、T4/T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3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C3br率、NK活性及T4细胞分数、T4/T8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T8细胞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HFT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平均差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gG、IgA、IgM、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G、IgA、IgM、Ig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还可明显降低发热及NHFTR发生风险。

徐伟,孙美贞[10](2015)在《辐照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辐照血液成分的临床用量及所占比例。方法:统计分析青岛地区2010-2014年辐照血液成分的临床用血量及占总用血量的比例,对比分析近几年辐照血液成分比例变化。结果:青岛地区近5年临床用血量中辐照红细胞类成分占红细胞类总用血量的0.91%,辐照血小板类占血小板总用量的7.40%。与前两年相比,近3年辐照血液成分占总用血量的比例大幅增加。结论:随着对TA-GVHD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临床对辐照血液成分的重视程度加大,辐照血液成分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

二、去白细胞成分血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白细胞成分血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相关补体与自身抗体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Hb、Ret、RBC、TBIL水平比较
    2.4 AIHA患者血清Hb与Ret、RBC、TBIL相关性分析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2)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输注不同贮存时间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对象入组标准
    1.2 研究对象诊断的疾病种类比例分布
    1.3 血液病及恶性肿瘤患者所输注的不同贮存时间(效期)去白悬红的划分
    1.4 去白悬红制备及其输注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本中心供血的石家庄地区7所医院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输注不同贮存期去白悬红情况及患者年龄与体重
    2.2 石家庄地区7所医院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输注不同贮存时间去白悬红及其输注量与既往输血史(量)对输血有效率的影响
    2.3 石家庄地区7所医院不同年龄的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输注不同贮存时间去白悬红患者及其性别与年龄对输注有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输血疗效比较
    2.2 T细胞亚群比较
    2.3 Th1/Th2细胞平衡比较
3 讨论

(5)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输注效能预测
    1.1.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现状
        1.1.1.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1.1.2.血小板输注的难治性
    1.2.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及机制
        1.2.1.免疫相关性因素
        1.2.2.非免疫性因素
        1.2.2.1.患者相关因素
        1.2.2.2.输注产品特性相关因素
        1.2.3.血小板质和量
    1.3.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
        1.3.1.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估
        1.3.2.血小板输注效能评估模型
        1.3.3.机器学习方法的探索
    1.4 总结及展望
    附表
第二章——机器学习下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
    2.1.研究材料和方法
        2.1.1.研究对象
        2.1.1.1.入组标准
        2.1.1.2.剔除标准
        2.1.2.血小板采集及处理
        2.1.2.1.献血者
        2.1.2.2.血液采集
        2.1.2.3.血液制备
        2.1.2.4.血液检测
        2.1.2.5.单采血小板储存、发放、运输
        2.1.2.6.单采血小板质量
        2.1.3.观察指标
        2.1.4.血小板输注指征
        2.1.5.输出结果
        2.1.6.机器学习技术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
        2.1.6.1.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2.1.6.2.研究流程设计
        2.1.6.3.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2.2.结果
        2.2.1.数据处理
        2.2.2.入组患者临床特征
        2.2.3.模型搭建
        2.2.4.模型评估
    2.3.讨论
        2.3.1.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3.2.本研究在预测性问题中的优越性
        2.3.3.研究的局限性
        2.3.3.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2.3.3.2.数据的局限性
        2.3.3.3.模型建立的条件及局限性
    2.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成分输血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结论

(7)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见表1)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单采血小板制品临床疗效分析与预约模式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09年1~
    1.2 仪器
    1.3 输注的单采血小板制品
        1.3.1 单采血小板:
        1.3.2 冰冻单采血小板:
        1.3.3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1.4 方法
    1.5 计算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PPR比较
    2.2 非血液病组与血液病组PPR比较
    2.3 全市单采血小板总用量呈不稳定的波动趋势。
3 讨论
    3.1 血小板输注原因
    3.2 血小板输注注意事项
    3.3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3.4 建立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即约即采预约模式,跟进了一些具体措施。
        3.4.1 统一思想认识:
        3.4.2确定工作目标:
        3.4.3 保证适量库存:
        3.4.4 加大献血者招募力度:
        3.4.5 有效的保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
        3.4.6 改变血液留样检验时间:

(9)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细胞免疫水平
    2.2 NHFTR发生情况
    2.3体温变化情况
    2.4 体液免疫情况
3 讨论

(10)辐照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去白细胞成分血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应用[J]. 王莹.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12)
  • [2]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输注不同贮存时间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疗效分析[J]. 赵凤绵,常缨,牛校敏,刘建辉,任晓亮,张晓然,张艳华,安翠平,王志芹,邢江涛. 中国输血杂志, 2021(10)
  • [3]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陈敏,唐建华,贺韦东,孙桂芝,魏蕾.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10)
  • [4]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分析[J]. 冯晓林,周秀杰,朱晓维,毛莎莎. 中国全科医学, 2021(S1)
  • [5]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D]. 王梦. 东南大学, 2020(01)
  • [6]成分输血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护理[J]. 辛文英,张福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7)
  • [7]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效果评价[J]. 李萍.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07)
  • [8]单采血小板制品临床疗效分析与预约模式建立[J]. 赵冬梅,杨金本,曾凤芹,计静文,杨莹,李梅,付恒,李红丽. 河北医药, 2017(10)
  • [9]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高凌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03)
  • [10]辐照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研究[J]. 徐伟,孙美贞. 中国医学创新, 2015(31)

标签:;  ;  ;  ;  ;  

白细胞清除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