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认)新品种目录

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认)新品种目录

一、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认)定新品种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马琨[1](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石晓华[2](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周金钱[3](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续Ⅱ)——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栽桑)》文中指出本部分为第二部分之栽桑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蚕业科技发展迅猛,在栽桑方面,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桑树品种鉴定,创建了大面积蚕茧优质高产技术,建立了规范化蚕桑园区建设技术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桑树病虫预测预报技术体系。

韩伟,牛家坤[4](2016)在《新修正《种子法》规定的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1月1日新的《种子法》修正案即将实施,需要审定的农作物范围进一步缩小,大型种子企业绿色审定通道制度得到确立,品种登记工作框架形成,这标志着我国的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进入一个崭新时代。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必将促进我国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全国种子行业的加速发展。1财政资金支持项目中的品种选育人

周新保,陈晓,宋新莉,程静[5](2015)在《河南省品种审定工作回顾、发展与思考》文中认为品种审定制度是政府降低品种使用风险,保护育种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利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河南省是全国成立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较早的省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审定程序,完成7次审定委员会换届工作,审定(引种)主要农作物品种1737个,这些品种对促进河南省农业生产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品种审定工作是全国的一个缩影,通过回顾河南省品种审定现状以及建章立制过程,思考品种审定的未来,达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完善审定制度之目的。

路绪强,刘文革,赵胜杰,何楠,朱红菊[6](2015)在《我国西瓜审定品种数据分析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统计了2001年种子法颁布至今13 a(年)期间农业部及各省市审定、鉴定、认定的西瓜品种累计1 142个,其中农业部审定、鉴定品种95个,占品种总数8.3%;省级审定、鉴定、认定1 047个,占91.7%。其中有67个品种在不同省份进行同时审定,扣除该部分品种,13 a中各育种单位参加审定的品种1 075个,其中有籽西瓜品种849个,占全部品种数量的79.0%;无籽西瓜品种226个,占21.0%。从品种的审定年度、审定省份、选育单位结构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西瓜审定品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了出建议。

杨扬,王凤格,赵久然,刘亚维[7](2014)在《中国玉米品种审定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品种审定是玉米品种获准进入市场并进行推广的凭证,是相关部门规范、治理种子市场的依据,也是农民选择品种和维权的参考。根据玉米品种管理等业务的需求对玉米品种审定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深入挖掘品种数据的内在联系和隐含信息,可以为种子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农民等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更加系统、清晰的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校验,梳理了42年来中国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信息,讨论了市场上玉米品种随年份和地域变化的趋势、审定品种中亲本自交系重复使用率以及品种审定与退出、保护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结果 1972—2013年,国家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审定的玉米品种总数为6 291个,其中,国家审定的品种数为503个。2013年现存的审定品种数为4 882个,其中,国审品种数为332个。1 726个单位有审定品种记录,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分别占48.3%和46.6%,平均每个单位拥有的审定品种数分别为7个和3个。审定品种共使用了8 754个亲本自交系,其中19.4%的自交系存在重复使用,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自交系依次为Mo17、昌7-2、丹340。在过去42年审定的玉米品种中,共有1 876个品次退出,已经停止推广的品种平均使用年限为13.3年;29.2%的审定品种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15.1%获得了授权。结论在近10年间,各级审定的玉米品种数量年均增幅趋于平稳,品种保有量仍在逐年增加,审定数量上呈现北多南少、增加速度上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审定品种数量目前以科研院所居前列,较大型种业公司的审定品种数量上升明显;审定品种中新命名的亲本自交系数量迅速增加,使统计上的亲本重复使用率逐年下降。列入停止推广的审定品种数量年际间趋于稳定,审定品种与品种权保护品种的重叠程度有所下降。

曾庆贺[8](2014)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良种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有效手段,品种管理是促进新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是我国种子市场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不断完善,我国种子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原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已经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我国主要农作物审定现状,域外种业市场发育较强的国家品种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从提高种业创新能力,提高种业企业竞争力等视角,从制度层面,如何将种业企业的发展和农民权利保护协调平衡,以探求中国品种审定制度之走向或趋势。全文具体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介绍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相关概念,包括农作物品种审定、植物新品种,品种登记,以法学市场规制理论、弱势群体保护理论为基础研究农作物品种审定法律问题。第二,介绍我国主要农作物审定制度法律依据,包括《种子法》、2001年、2014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及《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相关制度内容,并介绍我国主要农作物审定制度运行现状,包括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受理程序,退出、监督,以及审定法律责任承担。第三,探讨我国主要农作物审定现状及问题,通过对玉米、大豆、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主要农作物审定在市场准入、区域试验、市场监管和科研转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结合域外种业市场发育完善的国家品种市场准入措施经验,分析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与我国主要农作物审定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并就我国主要农作物审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完善的建议,包括修订已有的种子法规,确立品种登记制度,成立品种管理委员会,严格品种登记程序,建立规范化的品种评价体系等等措施。最后,对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走向品种登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总结,和对未来品种登记制度和市场化管理的展望,种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种业企业竞争力增强,我国种业发展与农民权利保护协调平衡,中国种业种质资源合理运用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卢善发,赵立子,褚庆龙[9](2013)在《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文中认为本文总结近十年来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新品种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在此基础上提出亟待加强的几方面工作:加快完成人工栽培200种中药材品种选育的全覆盖;尽快完成中药材新品种全国认证体系建立;建立全国或省级中药材新品种区试体系,探索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育种领域的应用;开展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等。本文是近年第一次对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现状的全面总结。

赵德宝,关凤芝,路颖,杨学,陈浩,汪兴林[10](2013)在《法国亚麻优异种质的引进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法国引进亚麻种质资源的概况、利用方式及效果。引进种质先后育成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新品种15个,生产直接利用7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亚麻产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认)定新品种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认)定新品种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3 玉米种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3.4.1 技术差距
        3.4.2 资源差距
        3.4.3 规模差距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3 DEA模型与方法
        4.3.1 CCR模型
        4.3.2 BCC模型
        4.3.3 DEA-SBM模型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4.4.1 DEA-SBM模型测算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1.1 传统育种模式
        7.1.2 现存问题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7.2.2 现存问题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2)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2.1.2 主要发文期刊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3.1 研究思路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3.4 研究数据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6.3 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7.3 模型估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8.3 模型估计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点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3)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续Ⅱ)——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栽桑)(论文提纲范文)

1栽桑技术
    1.1品种选育与审定
        1.1.1品种选育
        1.1.2品种审定
        1.1.3审定、认定品种主要性状
    1.2桑苗繁育
        1.2.1桑苗产区
        1.2.2培苗方法
        1.2.2.1有性繁殖
        1.2.2.2无性繁殖
        (1) 嫁接
        (2) 扦插
        1.2.3桑苗分级
        1.2.4桑苗价格
    1.3栽培管理
        1.3.1桑园建设
        1.3.2群体结构
        1.3.3桑园施肥
        1.3.4病虫防控
        1.3.4.1浙江桑保发展阶段
        (1) 起步创建阶段
        (2) 创新发展阶段
        (3) 改革探索阶段
        1.3.4.2主要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4)新修正《种子法》规定的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 财政资金支持项目中的品种选育人
2 省级审定品种的自由引种
3 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制度
4 品种审定实行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
5 全面实行品种登记制度
6 审定和登记品种的退出

(5)河南省品种审定工作回顾、发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展历程及品种审定情况
2 河南省品种审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3 河南省品种审定发展现状及特点
    3.1 新品种选育呈多元化格局
    3.2 申请品种审定的数量增加
    3.3 品种进入商品化运作
    3.4 不断完善品种管理措施
    3.5 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
    3.6 建立了品种引种制度
    3.7 完善了品种退出机制
    3.8 统筹国家与省级审定
4 对品种审定的思考

(6)我国西瓜审定品种数据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西瓜品种审定的历程 2我国审定(鉴定、认定)西瓜品种概况 2.1各年度审定(鉴定、认定)西瓜品种情况分析 2.2国家和省级西瓜品种审定(鉴定、认定)数据分析 2.3审定西瓜品种的选育单位结构分析 3西瓜品种审定中存在的问题 3.1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 3.2西瓜审定品种数量与优势产区栽培面积不完全成正比 3.3审定品种与主栽品种不匹配 3.4品种审定政策与品种营销矛盾突出 3.5参审单位结构复杂 4关于西瓜品种审定的建议 4.1严格品种审定制度,强化品种退出制度 4.2优化审定程序,加快优良品种的审定进度 4.3提高审定门槛,严控申报单位资质 4.4加强政策引导,使品种审定与推广紧密结合

(7)中国玉米品种审定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预处理
    1.3 统计指标
2 结果
    2.1 玉米审定品种的时空分布
    2.2 玉米审定品种的选育单位情况
    2.3 玉米审定品种的亲本来源统计
    2.4 玉米审定品种的退出 (停止推广) 情况
    2.5 玉米审定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情况
3 讨论
    3.1 审定品种的年份与地域分布
    3.2 审定品种的育种单位与亲本自交系组成
    3.3 审定品种的退出与保护情况
4 结论

(8)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和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农作物品种审定相关概念及法学基础理论
    2.1 农作物品种审定相关概念
        2.1.1 农作物品种审定
        2.1.2 品种登记
        2.1.3 种子认证
        2.1.4 农作物品种市场准入
    2.2 农作物品种审定基础理论
        2.2.1 市场规制理论
        2.2.2 弱势群体保护理论
第三章 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概况及评析
    3.1 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依据
        3.1.1 《种子法》所规定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
        3.1.2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制度内容
        3.1.3 《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具体内容
    3.2 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评析
        3.2.1 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积极意义
        3.2.2 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的消极意义
第四章 我国主要农作物品中审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4.1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法律依据不足
        4.1.1 农作物品种审定法律依据之间存在冲突
        4.1.2 农作物品种审定监管制度不完善
        4.1.3 农作物品种审定法律责任与救济制度不足
    4.2 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科学技术性不足
        4.2.1 农作物品种审定频率和周期不确定
        4.2.2 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不合理
    4.3 农作物品种审定市场准入与实践脱节
        4.3.1 农作物品种审定市场准入门槛与现实不符
        4.3.2 农作物品种审定欠缺完善品种退出制度
第五章 域外典型农作物品种准入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1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作物品种市场准入制度介绍
        5.1.1 美国农作物品种市场准入制度
        5.1.2 欧盟农作物品种市场准入制度
        5.1.3 加拿大农作物品种市场准入制度
    5.2 典型国家品种市场准入制度与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比较——中美种子制度比较
        5.2.1 适用条件不同
        5.2.2 规制环节和程度不同
        5.2.3 认证或审定监管机构不同
        5.2.4 对种子质量的监察力度不同
    5.3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作物品种市场准入制度经验借鉴
        5.3.1 从审定走向登记,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5.3.2 科学设定种业标准,注重风险防范
        5.3.3 明确评审关系,保证监管公平
第六章 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未来走向
    6.1 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由品种审定走向品种登记
        6.1.1 农作物品种市场发育逐渐完善
        6.1.2 农作物品种市场主体培育加强
        6.1.3 农作物品种市场准入与国际实践接轨
    6.2 建立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的主要内容
        6.2.1 修法确认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
        6.2.2 加强农作物品种管理机构和程序
        6.2.3 建立规范化的品种评价体系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4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新品种育种现状
2 中药材新品种认证体系现状
3 生物技术辅助中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尚待探索
4 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建议

四、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认)定新品种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2]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3]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续Ⅱ)——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栽桑)[J]. 周金钱. 蚕桑通报, 2017(04)
  • [4]新修正《种子法》规定的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制度[J]. 韩伟,牛家坤. 中国种业, 2016(04)
  • [5]河南省品种审定工作回顾、发展与思考[J]. 周新保,陈晓,宋新莉,程静. 种业导刊, 2015(06)
  • [6]我国西瓜审定品种数据分析与建议[J]. 路绪强,刘文革,赵胜杰,何楠,朱红菊. 中国瓜菜, 2015
  • [7]中国玉米品种审定现状分析[J]. 杨扬,王凤格,赵久然,刘亚维.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2)
  • [8]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法律问题研究[D]. 曾庆贺. 华中农业大学, 2014(10)
  • [9]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卢善发,赵立子,褚庆龙. 中国现代中药, 2013(09)
  • [10]法国亚麻优异种质的引进与利用[J]. 赵德宝,关凤芝,路颖,杨学,陈浩,汪兴林. 中国麻业科学, 2013(04)

标签:;  ;  ;  ;  ;  

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认)新品种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