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_1、STAT_2、STAT_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STAT_1、STAT_2、STAT_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STAT_1、STAT_2、STAT_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周琼艳,林薇,许素玲,赵可喻[1](2021)在《STAT在皮肤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有转录活性的蛋白,参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皮肤肿瘤等多种皮肤病发病、皮损形成,与皮肤病严重程度相关,不同STAT在皮肤病中作用途径并不相同。STAT通过调控细胞信号传导,影响下游因子表达,发挥生物学效应,深入研究STAT表达水平及靶向基因,探讨其与皮肤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皮肤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胡傲雪[2](2019)在《聚肌胞在JAK2及VEGF-A应答猪瘟病毒侵染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瘟是一种在猪身上引发的以高热及弥散性出血为特征的高度烈性传染病,临床病死率高,对养殖业危害很大。本论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已获取的巨噬细胞应答猪瘟病毒(CSFV,Classical Swine Feve Virus)不同毒力株侵染的转录组学数据库中,分析获得差异性表达的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并建立猪瘟侵染巨噬细胞模型,检测分析JAK信号通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等特定细胞因子的应答特征。同时开展聚肌胞抑制CSFV复制的验证性研究,并进一步讨论聚肌胞在JAK2及VEGF-A应答CSFV侵染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CSFV感染机理及抗病毒治疗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工作取得以下结果:(1)对CSFV石门株、C株感染巨噬细胞及对照组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基于基因趋势表达分析的GO-TREE构建,发现CSFV石门株感染不仅可以影响细胞迁移、细胞生长、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阻滞,还可以改变炎症反应、NF-κB调控、凋亡调控等特定细胞因子的活性。其中JAK-STAT通路在GO-TREE分析中被辨明是对CSFV石门株侵染应答的显着性通路。进一步建立CSFV石门株巨噬细胞侵染模型对JAKSTAT家族成员的侵染后应答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定量PCR结果显示JAK2及STAT4在巨噬细胞中侵染CSFV石门株后转录出现显着性抑制。(2)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同时表明VEGF-A在感染CSFV石门株的巨噬细胞中高表达。进一步开展分子生物学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Western blot以及激光共聚焦分析结果显示CSFV石门株侵染巨噬细胞后,VEGF-A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了显着性上调。(3)对不同浓度聚肌胞及不同时间点处理CSFV石门株侵染的巨噬细胞开展定量PCR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聚肌胞对CSFV石门株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具有显着性抑制作用,免疫荧光检测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GO-TREE分析提示JAK-STAT可能作为聚肌胞的抗病毒靶点,qPCR分析结果显示,聚肌胞可拮抗CSFV石门株在巨噬细胞中诱导的JAK2以及STAT4抑制,提示聚肌胞可能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聚肌胞可抑制CSFV石门株诱导的巨噬细胞VEGF-A的上调表达,提示聚肌胞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缓解CSFV引发的炎性反应。

蒋蒙蒙[3](2019)在《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在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中的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IL-6/STAT3通路对乳腺癌来源的eMDSCs生成及免疫抑制活性的调控作用,证明乳腺癌eMDSCs中存在JAK/STAT/SOCS3负反馈失调,明确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对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和关键靶基因,最后证明miR-9和miR-181a在促进IL-6诱导的eMDSCs浸润和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收集50例健康供者外周血,磁珠分选CD33+细胞,体外诱导人乳腺癌eMDSCs,流式细胞仪检测eMDSCs生成比例,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MDSCs中IL-6R、ADAM10、ADAM17、SOCS1-SOCS3、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ELISA、CCK8、Annexin V检测eMDSCs对T细胞细胞因子(IL-10、IFN-γ)分泌、增殖、凋亡的影响。(2)构建野生型、IL-6敲减(IL-6low)型4T1乳腺癌小鼠模型,利用miRNA芯片检测荷瘤鼠eMDSCs中miRNA表达,筛选出与IL-6呈正相关,与SOCS3呈负相关的两个miRNA:miR-9和miR-181a。(3)分离正常BALB/C小鼠骨髓细胞,分别转染mmu-miR-9和mmu-miR-181a mimics,mmu-miR-9和mmu-miR-181a inhibitor及对应的NC,流式检测CD11b+Gr-1-MHC-II-F4/80-细胞比例;qRT-PCR方法检测eMDSCs中SOCS3、Ptpn3、Ptpn4、Ptpn9、PIAS1、PIAS3、IL-10、IDO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9、miR-181a分别与SOCS3、PIAS3、Ptpn4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SOCS3、PIAS3、Ptpn4、JAK/STA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Brdu、Annexin V检测T细胞增殖、凋亡;qRT-PCR检测4T1和4T1IL-6 low细胞中miR-9和miR-181a表达,探讨miRNA来源。(4)miR-9 agomir、miR-181a agomir及agomir NC转染的eMDSCs注射入4T1荷瘤鼠的肿瘤组织内,观察肿瘤变化,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流式检测荷瘤鼠肿瘤及脾脏中eMDSCs浸润比例,T细胞增殖、凋亡;Western Blot检测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5)hsa-miR-9和hsa-miR-181a mimics,hsa-miR-9和hsa-miR-181a inhibitor及对应的NC转染人CD33+细胞,同样方法检测eMDSCs生成比例;T细胞增殖、凋亡;SOCS3、PIAS3、Ptpn4、IL-10、IDO及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明确miR-9、miR-181a与SOCS3、PIAS3的靶向关系。研究结果:(1)IL-6提高乳腺癌eMDSCs生成比例,阻断IL-6后,eMDSCs比例明显降低;eMDSCs促进T细胞IL-10分泌、抑制IFN-γ分泌、促进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增殖,阻断IL-6后,eMDSCs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均被逆转。(2)乳腺癌eMDSCs中CD126和gp130表达升高,但是膜结合型CD126表达降低,可溶性CD126表达升高;eMDSCs中JAK1、JAK2、TYK2、STAT1、STAT3蛋白表现为高磷酸化水平并且STAT1、STAT3在eMDSCs中表现为持续磷酸化状态;eMDSCs中SOCS1表达升高,SOCS3表达降低,在eMDSCs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SOCS2扩增;阻断IL-6后,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活性降低,SOCS1表达降低,SOCS3表达升高;通过加入外源性ADAM10提高可溶性CD126表达,可诱导p-STAT3和p-STAT1持续高表达,SOCS3处于持续低表达状态。(3)甲基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和小鼠eMDSCs中SOCS3启动子区均未发生甲基化;miRNA芯片结果显示在eMDSCs中与肿瘤源性IL-6有关的miRNA有23个,其中有11个与qRT-PCR验证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发现只有miR-9和miR-181a与SOCS3呈负相关关系;eMDSCs中miR-9和miR-181a来源于肿瘤细胞外泌体,抑制外泌体释放后,eMDSCs中miR-9和miR-181a表达降低。(4)体外诱导的小鼠eMDSCs中miR-9和miR-181a表达也升高,降低IL-6后,miR-9和miR-181a表达下降;miR-9和miR-181a提高了CD11b+Gr-1-MHC-II-F4/80-eMDSCs比例,降低了CD11b+Gr-1+MDSC比例,降低miR-9和miR-181a后,CD11b+Gr-1-MHC-II-F4/80-eMDSCs比例下降,CD11b+Gr-1+MDSC比例升高;miR-9和miR-181a提高了eMDSCs中IDO和IL-10表达,增强了eMDSCs对T细胞的抑增殖、促凋亡作用,抑制miR-9或miR-181a表达后,以上作用被逆转;PCR、WB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9和miR-181a可以分别靶向抑制SOCS3和PIAS3,并且SOCS3与PIAS3具有正相关关系;miR-9和miR-181a共同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5)提高eMDSCs中miR-9和miR-181a表达,可以促进乳腺肿瘤生长;miR-9和miR-181a促进荷瘤鼠肿瘤及脾脏中CD11b+Gr-1-MHC-II-F4/80-eMDSCs浸润;提高了eMDSCs抑T细胞增殖、促T细胞凋亡作用;刺激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6)最后在体外诱导的人乳腺癌eMDSCs中,miR-9和miR-181a高表达;miR-9和miR-181a促进eMDSCs生成,提高eMDSCs对T细胞的抗增殖、促凋亡作用;miR-9和miR-181a分别靶向调控SOCS3和PIAS3,SOCS3与PIAS3具有正相关关系;miR-9和miR-181a共同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研究结论:(1)肿瘤源性IL-6通过激活JAK/STAT3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并抑制T细胞免疫;(2)持续的IL-6刺激诱导的SOCS3负反馈失调导致JAK/STAT3通路持续活化调控了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3)可溶性CD126介导的IL-6 trans信号通路与JAK/STAT/SOCS3信号通路异常有关;(4)在人和小鼠eMDSCs中,IL-6相关的miR-9和miR-181a分别通过靶向调控SOCS3和PIAS3形成ceRNA网络协同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调控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活性,促进乳腺癌免疫逃逸。

王冬耀[4](2019)在《Ⅰ型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1在肝脏疾病中的免疫功能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当今世界人类的健康。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众多抗感染药物,对肿瘤的发病机制也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肿瘤靶向药物和小分子抑制剂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临床疗效,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需要改善的问题,如何提高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慢性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亚洲地区,感染者数目仍然很多。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分为干扰素和核苷或者核苷酸类似物等。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只有干扰素才能够在部分乙肝患者中达到清除HBsAg及HBeAg的效果,其机理有很多,主要认为可能是通过STAT1分子向下游传递信号,从而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因此对于干扰素应答与不应答患者之间的免疫学机制研究,从而寻找能够提高干扰素疗效的策略,已经成为关注的重要问题。T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抗病毒感染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慢性感染过程中,T细胞和NK细胞往往处于功能耗竭的状态。细胞因子IL-2对多种免疫细胞有着活化与扩增的作用,而且曾经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但是对于继干扰素使用后能否再序贯使用IL-2治疗尚未见报道。考虑到干扰素以及IL-2下游均能够通过STAT1分子传递信号,所以针对经过干扰素治疗后无效的慢性乙肝患者,能否序贯使用IL-2从而起到协同提高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该方法是否适合应用于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能否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们主要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对经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乙肝患者展开临床试验研究。由慢性乙型肝炎逐渐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最终进展为肝癌。而目前针对肝癌的药物并不多且效果并不理想,无论免疫卡控点治疗还是索拉菲尼,都无法显着延长患者生存期。手术一直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手术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即术后易于原位复发。肝脏本身具有强大的术后再生能力,IL-6家族成员均可通过STAT3向下游传递信号,促进肝脏再生,同时有报道认为IL-11与肝切除后肝脏细胞的代偿性增生有关,IL-11-STAT3信号通路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术后的再生过程是否也伴随或者促进了肿瘤的生长?IL-11-STAT3信号是否起到促进肝癌生长的作用?能否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抑制肝癌术后的复发?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我们对于肝癌的术后展开了研究。本文主要从寻找提高无应答乙肝患者治疗临床效果和防止肝癌术后复发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Ⅰ.序贯使用IL-2可提高经干治疗无效的患者抗病毒应答能力通过第一项临床试验,我们选取了 92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48周的标准长效干扰素治疗,并进行24周的随访。我们对入组的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组的PBMC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学分析,发现干扰素治疗为IL-2治疗提供了基础。继而我们通过第二项临床试验,对于经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24周的序贯IL-2治疗。通过使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RTCA及相关性分析等,发现了序贯使用IL-2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机制。本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方案得到了以下结果。1.干扰素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为无应答患者,且IL-2Rα在CD4+T细胞表达降低通过分析经干扰素治疗后患者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指标,发现经过干扰素标准化治疗后多数患者为无应答患者,HBeAg未能转阴。IL-2R发生了显着变化,尤其IL-2Rα在CD4+T细胞表达显着下降。同时NK细胞表面的IL-2Rβ及IL-2Rα的表达在干扰素治疗后显着升高。总之,IFN-α治疗后,IL-2R主要传递正向免疫信号,从而为序贯IL-2治疗做铺垫。2.体外使用IL-2刺激可提高无应答患者T细胞及NK细胞的效应功能。当体外使用IL-2刺激从无应答患者外周血分离出的PBMC后,发现可以显着提高该部分患者T细胞及NK细胞的抗病毒效应功能,使产生IFN-γ及TNF-α的能力显着增强。CD38、NKG2D等活化分子表达升高,同时并未升高负调分子如PD-1,Tim-3的表达,且Treg细胞比例也未见升高。3.使用IL-2刺激可提高CHB患者肝脏组织淋巴细胞的效应功能。通过从乙肝患者肝穿组织分离的淋巴细胞进行IL-2体外刺激,发现不仅可以上调活化分子CD38、NKp30的表达,同时可以提高IFN-γ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4.体内经IL-2序贯治疗后不升高负调分子表达。通过对无应答患者进行IL-2治疗后检测发现,Treg细胞比例及PD-1分子表达均未见升高,反而有所下降。IL-2Rβ在NK细胞的表达显着升高。5.序贯IL-2治疗后增加p-STAT1表达同时下调p-STAT5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对于体外使用IL-2刺激的无应答乙肝患者PBMC,p-STATl表达升高,p-STAT5表达下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经IL-2治疗后的患者,CD4+T细胞中p-STAT5表达下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淋巴细胞中的p-STAT1表达呈现出显着增加。6.使用IL-2治疗显着提高CD8+T细胞及NK细胞产生IFN-γ。通过对不同时间点动态检测发现,经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在IL-2治疗后,CD8+T细胞及NK细胞产生IFN-y及TNF-α及CD107a的水平显着升高。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进行比较,发现IFN-γ,IFN-αα水平在治疗后显着升高,而IL-10水平则保持稳定。7.使用IL-2治疗显着提高HBV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及杀伤作用。通过对不同时间点动态检测发现,在IL-2治疗后,pentamer+CD8+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此外CD44+CD62I-CD8+T细胞比例以及NKp30表达也有着显着升高。pDC细胞及CD80、CD86分子的表达也是呈现出显着增多。继而通过RTCA检测发现,从经IL-2治疗后的患者PBMC中分离出的CD8+T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PLC/PRF/5细胞的功能。8.体内IL-2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入组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现,HBeAg水平在干扰素治疗前后未发生显着变化;然而经IL-2治疗后,HBeAg水平则显着下降。同时有5位患者HBeAg转阴,此外一位患者HBsAg转阴且伴有抗体的产生。对于免疫学指标与HBeAg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entamer+CD8+T细胞比例及 IFN-γ+CD107a+CD8+T细胞比例与HBeAg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9.CD24+CD38hiB细胞负调IFNα治疗效果然而并非所有乙肝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都适合序贯IL-2治疗,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则可能需要其他治疗策略。在研究过程中,除上述结果外,我们还发现了CD24+CD38hiB细胞比例及数目随干扰素的治疗呈现出动态增加,且CD24可作为CD24+CD38hi B细胞的标志分子。CD24+CD38hi B细胞可分泌高水平IL-10从而负调免疫应答。通过分选去除CD24+CD38hi B细胞后,则可以提高T细胞及NK细胞产生IFN-y及TNF-α的能力。最后通过构建的HBV小鼠模型使用anti-CD24抗体联合干扰素治疗,发现与单独干扰素治疗相比,发现可显着促进HBeAg及HBsAg的下降。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虽然CHB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多数呈现无应答状态,但是CD4+T细胞表面的IL-2Rα表达下降,并且IL-2的高亲和力受体IL-2Rαβy表达降低,从而限制了 IL-2通过其下游STAT5分子磷酸化诱导FOXP3的表达,进而抑制了负向免疫应答。而序贯使用IL-2治疗后,则能够通过升高IL-2中亲和力受体IL-2Rβγ表达、促进STATI分子磷酸化,同时降低STAT5磷酸化,发挥正向免疫应答效应,包括提高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效应功能,以及pentαmer+CD8+T细胞比例等。与此同时,并不增加免疫负调分子表达及FOXP3+Treg细胞的比例。这些机制最终促进了抗病毒应答能力,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HBeAg或HBsAg的清除。因此序贯IL-2的治疗对提高临床使用干扰素之后的HBeAg转阴率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不适合序贯使用IL-2治疗的患者,anti-CD24抗体治疗或许又是一个有前景的、可供选择的方案。Ⅱ、肝切除通过IL-11-STAT3信号途经促进肝癌术后复发通过使用原位接种肿瘤模型,化学诱导致癌模型,原位移植瘤模型,研究手术对肿瘤的影响。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及基因敲除鼠验证IL-11是否对肿瘤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通过小分子抑制剂证明其能够有效的防止术后复发。本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方案得到了以下结果。1.肝癌术后可复发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不同肿瘤术后五年复发率进行研究,发现肝癌在不同国家中术后复发率都很高。继而通过将肝癌模型小鼠的肿瘤切除后,发现确实可以术后复发。术后存在着更显着的PCNA和CD31的表达。2.肝切手术促进肿瘤生长通过肝损及部分切除后构建小鼠肝癌模型,发现肿瘤生长更为迅速。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损伤组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更为严重,PCNA和CD31的表达更强。通过核磁拍照也同样证明经过手术切除部分肝脏再构建的肝癌模型,肿瘤生长更为致密,更为严重。3.术后肝脏局部IL-11表达升高通过对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基因芯片分析,发现IL-11在肿瘤组织中显着高表达。而IL-6在癌和癌旁中的表达水平均较高。通过对肝切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肝脏进行组化及ELISA检测,也发现IL-11在肝切后显着升高。最后通过GEO数据库,对374例肝癌组织与50例癌旁组织进行基因分析,发现仍然IL-11在肝癌组织中呈现出显着性高表达。4.IL-11信号对肝癌术后复发是必须的通过对Il-RaαKO鼠研究,我们发现当小鼠敲除IL-11信号后,可显着减缓肝癌术后的复发。无论肿瘤数目、重量,PCNA、AFP及p-STAT3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IL-11信号对肿瘤术后的复发是必要的。5.抑制IL-11信号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通过体外使用IL-11刺激Hepa1-6细胞后,发现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当使用STAT3抑制剂Napabucasin阻断IL-11-STAT3信号后,则细胞发生明显凋亡。通过流式检测发现抑制IL-11信号后,7AAD+细胞比例显着增多;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当使用Napabucasin处理细胞后,PCNA的表达显着降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使用Napabucasin处理后,无论是否在细胞培养条件中加入IL-11或IL-6,细胞的p-STAT3表达都受到了显着抑制。6.Napabucasin可抑制术后复发通过使用Napabucasin治疗肝内接种肿瘤细胞后的小鼠,发现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且HE染色发现肝脏病理损伤较轻,同时组化染色发现PCNA表达显着降低。继而通过术后复发模型,即手术切除肝脏肿瘤后再给小鼠注射Napabucasin,同样发现肿瘤生长受限。7.IL-6对肝癌术后复发不是必要因素我们发现Il-6KO鼠在接种肿瘤细胞后,可以正常成瘤。当手术切除肿瘤后能够正常复发。但在术后给予Napabucasin治疗则显着抑制复发。无论肿瘤大小、数目、重量以及PCNA表达都显着降低。8.抑制STAT3磷酸化可抑制IL-11对肿瘤生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对WT鼠接种肝癌细胞系后,再给小鼠注射IL-11则能够显着促进肿瘤生长,而一旦使用Napabucasin治疗,则显着抑制肿瘤。同时发现当小鼠加入使用IL-11后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PCNA及AFP表达升高;而当使用Napabucasin治疗后,则显着抑制肿瘤生长,纤维化程度减弱,PCNA及AFP表达也明显受到抑制。此外,对DEN诱导的自发肝癌组织再经过同种异体移植后,发现经过手术切除肝脏肿瘤后,肿瘤依旧可以复发。然而在术后给予Napabucasin治疗后,则明显该模型中肝癌的术后复发。PCNA及p-STAT3的表达也相应的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肝癌环境下,将肝脏肿瘤切除后,肝脏再生的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IL-11可通过IL-11-STAT3信号途径促进肿瘤生长,因此肝再生的同时也伴随了肝癌的复发。而对于肝癌患者又无法不进行手术,因此在术后联合使用如STAT3抑制剂Napabucasin可能起到较好的防止肝癌复发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方琦[5](2018)在《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为目前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以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等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TAM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在肿瘤的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检测了乳腺癌组织CXCL8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指标及10年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发现ER阴性(ER-)的乳腺癌组织CXCL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高表达CXCL8(≥3.095)且ER-的乳腺癌病人总生存期明显短。为了明确TAM是否影响CXCL8的表达及探索TAM抑制乳腺癌进展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分析了4-羟基他莫昔芬(4-hydroxytamoxifen,4-OH-TAM)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发现4-OH-TAM对ER阳性(ER+)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ER-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及MDA-MB-231)的CXCL8表达均无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4-OH-TAM显着影响MCF-7细胞的652个基因表达,其中332个基因上调,320个基因下调。经实时PCR复测验证,一些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雌激素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的基因,包括上调基因(STAT1、STAT2、EIF2AK2、TGM2、DDX58、PARP9、SASH1、RBL2和USP18)及下调基因(CCDN1、S100A9、S100A8、ANXA1、PGR、KNL1、SGK494、DBF4B、DSCC1、FAM102B、GINS3、KLHL7、KNSTRN、MRPL1、MRPS28、MRTO4、MTFR2、MYO19、NCAPH、POLA2、PPIH、RPS14、SPDL1、TIFA和TESC)与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选择了20个下调基因,用高内涵筛选的方法,通过比较各基因经sh RNA敲减后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对增殖抑制表型最明显的基因是RPS14。RPS14基因敲减后,MCF-7细胞增殖明显减少、凋亡数明显增多、S期的细胞减少、G1期的细胞增多及G2/M期的细胞增多,提示RPS14基因与MCF-7细胞周期显着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CXCL8基因表达水平与病人总生存期有关,但CXCL8基因并不是TAM的作用靶点;TAM可显着影响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雌激素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的一些基因;并且可能通过下调RPS14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阐明TAM通过ER依赖和非依赖的途径抗乳腺癌的机制提供了新的靶标和实验依据。

陈晓珩[6](2017)在《参芪扶正注射液通过STAT1协同干扰素治疗肝细胞癌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而且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死因的第3位。由于较高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每年至少30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半数以上,是我国第二位癌症杀手。近年世界各地肝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经过几十年努力,肝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肝癌的总体预后并没有得到显着的改善,其5年生存率仅为3%-5%。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但肝癌手术后总复发率高达50%-100%,术后高转移复发率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的瓶颈,也是攻克肝癌的关键。因此,寻找临床切实可用的措施来减少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尤为必要。IFN-α具有抗病毒感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细胞增殖、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生物学作用,现已被广泛应用到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中。研究显示大剂量长期使用IFN-α可抑制裸鼠体内肝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性。目前,IFN-α已成为临床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常规治疗方案之一。但是由于部分肝癌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大量使用IFN-α所带来的不适及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且临床随机分组研究发现肝癌切除术后给予IFN-α治疗虽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推迟复发,但与对照组相比复发率并未降低,部分患者在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IFN-α疗效不佳。究其原因是长期使用IFN-α后肝癌对其产生耐药性。因此明确肝癌对IFN-α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并据此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将有助于提高IFN-α的疗效,降低IFN-α的使用剂量及副作用,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发现益气扶正法的代表药物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有效抑制肝癌的生长转移,并证实其可显着增强肝癌组织内STAT1表达,鉴于STAT1的高表达是降低IFN-a耐药性的关键,我们推测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有效减少肝癌对IFN-a的耐药性。本研究通过建立具有肺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及其裸鼠肝癌模型,采用MTT、Transwell、ELISA、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寡核苷酸芯片及RNA干扰等技术,系统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a抑制肝癌生长转移及复发的作用,揭示参芪扶正注射液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参芪扶正注射液降低IFN-a耐药性的机制,为临床联合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和IFN-a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α抑制肝癌细胞MHCC97L增殖及侵袭的作用;2.构建STAT1基因"沉默"的肝癌细胞MHCC97L瘤株,并验证其STAT1基因表达抑制效果;3.在STAT1基因"沉默"的MHCC97L瘤株上检验其侵袭性及增殖能力,从而验证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α抑制肝癌细胞的机制。研究方法:1.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α抑制肝癌细胞MHCC97L增殖及侵袭的作用;1.1通过MTT实验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α对MHCC97L瘤株增殖作用的影响培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建立的具有肺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通过细胞增殖实验(MTT)检测小剂量参芪扶正注射液及IFN-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MHCC97L细胞增殖的影响;1.2通过体外侵袭实验实验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α对MHCC97L瘤株侵袭性的影响通过体外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参芪扶正注射液及IFN-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MHCC97L细胞侵袭性的影响Western Blot/RT-PCR实验检测参芪扶正注射液及IFN-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MHCC97L细胞STAT1表达的影响。2.构建STAT1基因"沉默"的肝癌细胞MHCC97L瘤株,并验证其STAT1基因表达抑制效果:收集前一实验获取的肿瘤细胞(大剂量IFN-α单独治疗组及参芪扶正注射液和IFN-α联合治疗组肝癌细胞);用SuperArrαy公司JAK/STAT信号通路寡核苷酸芯片筛选上述肝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该芯片包含所有已知的JAK/STAT家族成员、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的受体、STAT蛋白相关的核辅助因子及共同活化因子、STAT诱导蛋白及负反馈调节蛋白);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技术从蛋白质及mRNA水平验证寡核苷酸芯片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3.在STAT1基因"沉默"的MHCC97L瘤株上检验其侵袭性及增殖能力:3.1通过MTT实验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α对MHCC97L瘤株增殖作用的影响:培养STAT1基因"沉默"的MHCC97L瘤株,通过细胞增殖实验(MTT)检测小剂量参芪扶正注射液及IFN-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STAT1基因"沉默"的MHCC97L细胞增殖的影响;3.2通过体外侵袭实验实验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协同IFN-α对STAT1基因"沉默"的MHCC97L瘤株侵袭性的影响;通过体外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参芪扶正注射液及IFN-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STAT1基因"沉默"的MHCC97L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MTT实验发现:与单独使用IFN-α比较,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IFN-α可显着增强对人肝癌MHCC97-L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实验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小剂量 IFN-α 组 MHCC97L 细胞迁移个数(17.67±1.53)与小剂量 IFN-α 组(27.67±3.06)细胞迁移个数相比较显着降低;RT-PCR实验结果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组的MHCC97L细胞STAT1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aCl阴性对照组,说明0.5g/L的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有效上调肝癌细胞MHCC97L的STAT1 mRNA表达。而IFN-α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组的MHCC97L细胞STAT1蛋白质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aCl阴性对照组,说明0.5g/L的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有效上调肝癌细胞MHCC97L的STAT1蛋白质表达。而IFN-α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通过RNAi有效实现了 MHCC97L的STAT1基因过表达,并成功构建了 STAT1基因RNAi病毒载体质粒,经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MHCC97L后,STAT1基因在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出现了明显抑制;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IFN-α对STAT1基因"沉默"后的MHCC97L细胞株的抑制作用与阴性对照组(P>0.05)和IFN-α组(P>0.05)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通过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STAT1基因"沉默"后,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小剂量IFN-α组中MHCC97L细胞的迁移个数(28.00±2.00)与小剂量IFN-α组(28.33±4.04)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治疗肝细胞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STAT1的基因表达,达到针对IFN-α的增效作用。

王天仪[7](2015)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脊髓后索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icro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对脊髓后索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microRNA表达的影响,以揭示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机制并寻找关键microRNA,同时在细胞水平调控其表达,观察该关键microRNA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找到坐骨神经预损伤的替代疗法。方法1.应用microarray 3.0芯片检测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索损伤过程中发生改变的micro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microRNA。2.在m RNA水平上验证目标microRNA的功能:应用查询Target Scan数据库、miRBase数据库及查阅文献的方法预测目标microRNA的靶基因,进而运用RT-q PCR技术检测坐骨神经预损伤组在各个时间点该靶基因m RNA的表达。3.在蛋白水平上验证目标microRNA的功能:本实验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坐骨神经预损伤组,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靶蛋白的表达量。检测坐骨神经预损伤组靶蛋白表达趋势与目标microRNA的表达趋势。4.运用免疫组化、HE染色的方法观察坐骨神经预损伤后后索损伤白质的组织形态结构、NF200、IL-1、GFAP及背根神经节中NF200指标的变化。5.运用反义microRNA寡核苷酸抑制剂在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抑制目标microRNA,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与空白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其靶蛋白表达和轴突生长情况。6.在抑制目标microRNA的同时抑制其靶蛋白的活化,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目标microRNA的其它靶基因能促进轴突生长。7.应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SNK检验。两样本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共有681个microRNA在损伤后4小时、3天、7天、14天发生至少1次表达变化。全部发生变化的microRNA中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分别上调了5.12倍与4.17倍。这两个上升倍数在其各自所属时间点所有上调的microRNA中均位于第5位。而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组,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miR-124-3p下调,分别为-3.55倍和-6.18倍,这使miR-124-3p初步纳入研究者视线。后经过RNA质检、RT-q PCR生物学与技术重复、PCA检验,芯片数据可靠(一级验证)。2.miR-124-3p在坐骨神经预损伤组的表达情况是由坐骨神经预损伤和脊髓后索损伤两个条件共同存在来实现的,单独损伤脊髓后索或单独损伤坐骨神经该microRNA无类似表达改变出现。3.生物信息学分析说明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的第7天、14天上调并执行了相似聚类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在经过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在脊髓后索损伤后的第7天、14天下调,执行了与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不同聚类的生物学功能。4.坐骨神经预损伤使脊髓后索损伤局部及背根神经节中NF200表达增加,损伤局部神经纤维形态更加规整。而坐骨神经预损伤的存在与否对脊髓组织样本中IL-1及GFAP指标无明显影响。5.抑制miR-124-3p表达后,背根神经节神经细胞中GAP-43表达上调,轴突延长。6.应用Target Scan数据库查询及文献查阅预测miR-124-3p的靶基因为STAT3。7.miR-124-3p对STAT3蛋白表达的调控是翻译抑制。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组织中STAT3及p-STAT3蛋白在后索损伤后7天和14天表达上调。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7天和14天背根神经节组织中STAT3及p-STAT3蛋白表达下调,miR-124-3p与STAT3及p-STAT3的表达趋势相反(二级验证)。8.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抑制miR-124-3p后STAT3上调免疫荧光变强、轴突增长,STAT3,p-STAT3及GAP-43上调(三级验证)。9.STAT3蛋白是miR-124-3p/STAT3/GAP-43通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论1.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共有681个microRNA在后索损伤后4小时、3天、7天和14天发生至少1次表达变化。2.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明显上调,而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7天、14天表达趋势变为明显下调。3.miR-124-3p的效用靶基因是STAT3,其对STAT3蛋白表达的调控是翻译抑制。4.miR-124-3p在坐骨神经预损伤组的表达情况是由坐骨神经预损伤和脊髓后索损伤两个条件共同存在来实现的,单独损伤脊髓后索或单独损伤坐骨神经该microRNA无类似表达改变出现。5.坐骨神经预损伤使miR-124-3p在7天、14天表达下调导致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STAT3上调,通过GAP-43使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轴突延长。6.miR-124-3p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关键microRNA之一,miR-124-3p/STAT3/GAP-43通路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关键通路之一。

陆雯雯[8](2015)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单个或者多个基因突变有关,筛选和鉴别与胃癌形成、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将有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STAT2(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2,STAT2)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家族中成员之一,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增殖及凋亡相关,并在肿瘤的干扰素治疗中起关键作用。我们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发现STAT2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TAT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9例胃腺癌组织样本中STAT2的表达情况,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STAT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STAT2表达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对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相关危险因素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估计不同时间的总体生存率,计算中位生存期,绘制生存时间曲线;log-rank法绘制变量因素与生存时间的函数曲线。结果:STAT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Z=-6.767,P=0.000)。从STAT2在细胞中的定位来看,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STAT2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相关,女性患者胃腺癌中STAT2的表达高于男性(X2=5.192,P=0.023),而STAT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分期及临床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STAT2表达情况、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均不能构成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而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T分期、临床TNM分期、淋巴结分期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STAT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STAT2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STAT2表达与胃腺癌患者的性别相关,女性患者胃腺癌中STAT2的表达高于男性。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T分期、临床TNM分期、淋巴结分期均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张婧[9](2015)在《JAK2靶向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抗肿瘤机理》文中研究指明JAK-STAT信号通路在介导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响应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JAK-STAT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如C-myc、CyclinD1、Survivin、Mcl-1等在调控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是必需的,这条信号通路的精确调控对于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JAK-STAT信号通路成员功能的失调与很多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JAK-STAT3信号依赖的实体瘤中,JAK2蛋白激酶对STAT3的激活是必需的。JAK2过度活化突变在血液系统增生性疾病病人中被广泛报道,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以及某些白血病。JAK2抑制剂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治疗,而JAK2抑制剂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然而,JAK2抑制剂在临床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耐药性、毒副作用等。随着联合用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不同药物组合在产生更强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副作用。药物筛选的原则是储备一定量的先导化合物,再进行优中选优。因此,继续寻找新的JAK2抑制剂能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本研究将生物信息学手段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相结合,进行了计算机辅助JAK2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发现了新型JAK2抑制剂天然产物Dehydrocrenatidine(去氢苦木碱),并且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了 Dehydrocrenatidine对实体瘤细胞以及白血病细胞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用UCSF DOCK软件对ZINC数据库1062608种类药化合物库和来自国家化合物资源中心(上海,中国)的2080种天然产物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了初筛,将排名前10,000的化合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复筛,然后对排名最高的四个小分子进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来自天然产物库的小分子化合物Dehydrocrenatidine可以在JAK-STAT3持续性活化的DU145细胞中抑制JAK2的磷酸化水平。为了进一步阐明Dehydrocrenatidine对JAK-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机理,我们首先研究了 Dehydrocrenatidine对JAK-STAT3信号通路依赖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我们选择了 JAK-STAT3信号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乳腺癌细胞MDA-MB-468进行研究,以非JAK-STAT3信号依赖的正常细胞hTERT-BJ和MCF 10A作为对照,用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我们发现Dehydrocrenatidine与已知的JAK2抑制剂AG490和AZD1480表现出相似的特性,可以选择性抑制DU145和MDA-MB-468细胞的存活,对正常细胞hTERT-BJ和MCF 10A的抑制作用较小。在分子水平,我们运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研究了 Dehydrocrenatidine对DU145和MDA-MB-468细胞中持续性活化的JAK-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以及对JAK-STAT3本底活性较低的HeLa、HepG2和HEK293T细胞中细胞因子诱导的JAK-STAT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Dehydrocrenatidine可以抑制DU145和MDA-MB-468细胞中持续性激活的JAK2及STAT3活性,这种抑制呈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Dehydrocrenatidine对细胞因子IL-6及IFN诱导的 JAK(JAK1、JAK2 和 TYK2)和 STAT(STAT1、STAT2 和 STAT3)活性也有抑制作用。为了研究Dehydrocrenatidine对其他信号通路是否也有抑制作用,我们检测了另外两条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PI3K-AKT和NF-κB的活性,我们发现Dehydrocrenatidine对于这两条通路的关键组分AKT和p65都没有抑制作用,而它们各自的阳性抑制剂可以明显的抑制其活性。JAK-STAT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下游基因转录的功能,因此我们研究了Dehydrocrenatidine对JAK-STAT信号通路下游基因转录是否具有抑制作用。RT-qPCR实验结果显示:在STAT3本底活性较低的HeLa和HepG2细胞中,Dehydrocrenatidine可以抑制IL-6诱导的STAT3特异性下游基因socs3的转录。另外,在HeLa细胞中,Dehydrocrenatidine也可以抑制IFN-α诱导的STAT1特异性下游基因的转录。为了研究Dehydrocrenatidine的抗肿瘤机理,我们检测了 Dehydrocrenatidine是否能够诱导DU145和MDA-MB-468细胞凋亡。Hochest染色和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ehydrocrenatidine可以明显的诱导JAK-STAT3信号依赖的实体瘤细胞DU145和MDA-MB-468的凋亡。为了验证Dehydrocrenatidine是否能够直接抑制JAK激酶的活性,我们构建了 JAK-JH1过表达细胞系。结果显示:Dehydrocrenatidine可以抑制JAK激酶结构域过表达所引起的总酪氨酸磷酸化,以及STAT3和STAT1磷酸化。但是Dehydrocrenatidine对EGF诱导的EGFR和STAT3活性以及过表达Src引起的Src和STAT3活性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激酶实验证明了 Dehydrocrenatidine可以直接抑制JAK2-JH1激酶结构域的催化活性。除了实体瘤细胞中的研究,我们还初步探索了 Dehydrocrenatidine对JAK2依赖的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在含有激活突变JAK2V617F的HEL细胞系中,Dehydrocrenatidine明显的抑制了持续性激活的JAK2、STAT3和STAT5的活性,并且抑制了 HEL细胞的存活,促进其凋亡。本研究首次报道了 Dehydrocrenatidine作为新型的JAK抑制剂,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证明了 Dehydrocrenatidine对JAK-STAT信号通路特异性的抑制作用,为Dehydrocrenatidine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药理研究表明苦木提取物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提示了苦木提取物抗肿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理,对苦木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提供了新的认识。

汪唐顺[10](2014)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对人肝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对STAT1沉默后的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抑制肝癌复发转移的机制。研究方法:将实验细胞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MHCC97L细胞加入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STAT1+RNAi组(即转染时加入pLKO-1-STAT1-1质粒)、LV+RNAi组(即转染时加入空载体慢病毒颗粒),各组细胞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培养细胞,即加入剂量为6000IU的重组人干扰素-α 1b注射液联合浓度为0.5g/L参芪扶正注射液(以下简称联合用药组)或者加入空白培养基,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体外侵袭实验(Transwell)方法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干扰素-α联合使用对STAT-1基因RNAi转染后的MHCC97L细胞增殖及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并运用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检测STAT1基因mRNA及蛋白量的变化。研究结果:MTT在细胞浓度为4×104/ml时,剂量为6000IU干扰素联合小剂量的参芪扶正注射液作用72小时对STAT1基因RNAi转染的MHCC97-L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与剂量为6000IU干扰素联合小剂量的参芪扶正注射液在作用72小时对STAT1基因未转染的人肝癌MHCC97-L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01).RT-PCR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于肝癌细胞MHCC97-L16h后,其STATmRNA表达量显着上调,是空白组表达量的9倍左右(P<0.05),联合组作用于STAT1基因沉默前后的MHCC97L细胞,未转染的细胞其STAT1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被转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组用药前STAT1mRNA表达量与未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转染组用药组STAT1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lb注射液作用于肝癌细胞MHCC97L 16h后使STAT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被转染组STAT1蛋白量表达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联合用药后未转染组STAT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转染组细胞的STAT1表达量。结论:小剂量的参芪扶正注射液(相当于成人100mg/d用量)协同重组人干扰素α-lb注射液能增强对肝癌MHCC97-L细胞的抑制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可以通过激活JAK/STATs信号通路增强STAT1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参芪扶正注射液通过作用于JAK/STATs信号通路增强STAT1基因的表达,减少干扰素α作用于肝癌细胞产生的耐药性。

二、STAT_1、STAT_2、STAT_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AT_1、STAT_2、STAT_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STAT在皮肤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TAT概述
2 STAT与特应性皮炎
3 STAT与银屑病
4 STAT与皮肤肿瘤
5 STAT与病毒性皮肤病
6 STAT与疱病
7 STAT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8 问题与展望

(2)聚肌胞在JAK2及VEGF-A应答猪瘟病毒侵染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病毒药物及CSFV的研究现状
        1.1.1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1.1.2 CSFV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巨噬细胞在CSFV侵染中的应答
    1.3 聚肌胞与病毒相关的研究现状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毒与宿主细胞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CSFV石门株感染巨噬细胞后对JAK-STAT通路基因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仪器与耗材
        2.2.2 高通量测序分析设计
        2.2.3 趋势分析
        2.2.4 GO pathway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
        2.2.5 GO-TREE分析
        2.2.6 细胞培养及病毒感染
        2.2.7 引物设计
        2.2.8 巨噬细胞RNA的提取
        2.2.9 cDNA的合成
        2.2.10 差异基因表达检测的qPCR验证
        2.2.11 免疫蛋白印迹实验
        2.2.12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表达基因的趋势分析
        2.3.2 GO Pathway分析
        2.3.3 GO富集分析
        2.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TREE分析
        2.3.5 CSFV石门株对巨噬细胞JAK1和JAK2转录水平的影响
        2.3.6 CSFV石门株对巨噬细胞JAK1和JAK2蛋白表达的影响
        2.3.7 CSFV石门株对STATs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CSFV石门株感染致巨噬细胞VEGF-A上调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仪器与耗材
        3.2.2 VEGF-A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2.3 VEGF-A蛋白互作分析
        3.2.4 VEGF-A的GO富集分析
        3.2.5 VEGF-A的引物设计
        3.2.6 细胞培养和病毒感染
        3.2.7 巨噬细胞RNA的提取
        3.2.8 cDNA的合成
        3.2.9 qPCR检测VEGF-A mRNA的表达量变化
        3.2.10 Western Blot检测VEGF-A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3.2.11 VEGF-A蛋白的激光共聚焦(Confocal)检测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3.2 PCR和 qPCR检测CSFV感染PAMs拷贝数的变化
        3.3.3 qPCR验证PAMs感染CSFV石门株VEGF-A mRNA上调表达
        3.3.4 Western blot和Confocal验证PAMs感染CSFV石门株后VEGF-A蛋白上调表达
    小结
第四章 Poly(I:C)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在JAK-2及VEGF-A应答CSFV侵染中的调节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仪器与耗材
        4.2.2 细胞培养和病毒感染
        4.2.3 巨噬细胞RNA的提取
        4.2.4 RNA完整性验证
        4.2.5 cDNA的合成
        4.2.6 PCR检测Poly(I:C)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4.2.7 qPCR验证Poly(I:C)对CSFV复制的抑制效果以及对信号通路的拮抗作用
        4.2.8 免疫荧光验证Poly(I:C)对CSFV复制的抑制效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NA完整性检测及预实验PCR检测Poly(I:C)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4.3.2 qPCR验证不同浓度Poly(I:C)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4.3.3 qPCR验证不同时间梯度Poly(I:C)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4.3.4 免疫荧光在蛋白水平验证Poly(I:C)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4.3.5 Poly(I:C)和CSFV在JAK2-STAT4 通路上产生拮抗作用
        4.3.6 Poly(I:C)通过抑制CSFV复制抑制VEGF-A的上调表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在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中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IL-6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细胞系
        1.1.3 相关实验试剂
        1.1.4 实验耗材
        1.1.5 实验方法
        1.1.6 仪器设备
    1.2 结果
        1.2.1 IL-6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生成的影响
        1.2.2 阻断IL-6检测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1.2.3 阻断IL-6检测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对 T细胞凋亡的影响
        1.2.4 阻断IL-6检测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对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1.3 讨论
        1.3.1 人MDSC表型
        1.3.2 MDSC免疫抑制作用
        1.3.3 IL-6对乳腺癌MDSC的调控
    1.4 小结
二、IL-6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JAK/STAT/SOCS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细胞系
        2.1.3 实验试剂
        2.1.4 相关实验方法
        2.1.5 统计学分析
        2.1.6 实验耗材
        2.1.7 实验仪器
    2.2 结果
        2.2.1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和活化情况
        2.2.2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SOCS1-3 的表达情况
        2.2.3 阻断IL-6信号通路对eMDSCs中 SOCS1-3 的影响
        2.2.4 阻断IL-6信号通路对eMDSCs中 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2.2.5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IL-6R的表达情况
        2.2.6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CD126两种形式和ADAM的表达情况
        2.2.7 提高可溶性CD126对乳腺癌eMDSCs中 JAK/STAT/SOCS信号通路的影响
    2.3 讨论
        2.3.1 IL-6/STAT信号通路调控MDSC
        2.3.2 SOCSs蛋白对MDSC的调控作用
        2.3.3 SOCSs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作用
        2.3.4 IL-6cis和trans信号通路研究
    2.4 小结
三、miR-9和miR-181a对小鼠乳腺癌eMDSCs分化、免疫抑制活性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细胞系和小鼠
        3.1.2 实验相关试剂
        3.1.3 实验耗材
        3.1.4 仪器设备
        3.1.5 实验方法
        3.1.6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miR-9和miR-181a对小鼠乳腺癌eMDSCs分化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3.2.1.1 人和小鼠乳腺癌eMDSCs中 SOCS3 甲基化状态分析
        3.2.1.2 基因芯片法筛选原位肿瘤组织eMDSCs中差异表达miRNA
        3.2.1.3 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SOCS3 相关miRNA
        3.2.1.4 eMDSCs中miR-9和miR-181a来源于乳腺肿瘤细胞外泌体
        3.2.1.5 miR-9和miR-181a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分化的影响
        3.2.1.6 miR-9和miR-181a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
        3.2.2 miR-9和miR-181a对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和关键靶基因
        3.2.2.1 miR-9和miR-181a对eMDSCs中SOCS3的调控作用
        3.2.2.2 软件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9与SOCS3存在靶向调控关系
        3.2.2.3 miR-181a与PIAS3存在靶向调控关系
        3.2.2.4 miR-9和miR-181a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3.3 讨论
        3.3.1 SOCS3调控
        3.3.1.1 SOCS3的表观遗传和基因调控
        3.3.1.2 miRNA对SOCS3的调控
        3.3.3 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节因子
        3.3.4 miRNA对MDSC的调控作用
    3.4 小结
四、miR-9和miR-181a在体内对乳腺癌eMDSCs浸润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细胞系和小鼠
        4.1.2 实验相关试剂
        4.1.3 实验耗材
        4.1.4 实验仪器
        4.1.5 实验方法
        4.1.6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miR-9和miR-181a对乳腺肿瘤的影响
        4.2.2 miR-9和miR-181a对荷瘤鼠原位肿瘤组织内eMDSCs浸润的影响
        4.2.3 miR-9和miR-181a对荷瘤鼠脾脏内eMDSCs浸润的影响
        4.2.4 miR-9和miR-181a对体内eMDSCs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
        4.2.5 miR-9和miR-181a对体内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4.3.1 MDSC与乳腺癌之间相互作用
    4.4 小结
五、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的调控作用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对象
        5.1.2 细胞系
        5.1.3 实验试剂
        5.1.4 实验方法
        5.1.5 统计分析
        5.1.6 实验耗材
        5.1.7 实验仪器
    5.2 结果
        5.2.1 miR-9/SOCS3和miR-181a/PIAS3 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5.2.1.1 人乳腺癌eMDSCs中miR-9和miR-181a的表达情况及两者关联性分析
        5.2.1.2 miR-9和miR-181a与SOCS3 的相关性分析
        5.2.1.3 miR-9 对人乳腺癌eMDSCs中SOCS3 的调控作用
        5.2.1.4 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中PIAS3 的调控作用
        5.2.1.5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5.2.2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5.2.2.1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5.2.2.2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SOCS负反馈失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Ⅰ型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1在肝脏疾病中的免疫功能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乙肝和肝癌治疗研究现状
    1.1 乙肝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及其感染过程
        1.1.2 乙肝病毒特征
        1.1.3 乙型肝炎与STAT信号相关免疫应答
        1.1.4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
        1.1.4.1 核苷类似物的治疗
        1.1.4.2 干扰素的治疗
        1.1.4.3 核苷类似物及干扰素联合治疗
        1.1.4.4 肝炎其他治疗策略及目前肝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1.5 I型干扰素调控免疫细胞功能
        1.1.6. IL-2及其免疫治疗
    1.2 肝癌
        1.2.1 肝癌的分类及诊断
        1.2.2 肝癌的流行病学及发生机制
        1.2.3 肝再生
        1.2.4 肝癌的治疗
        1.2.4.1 手术
        1.2.4.2 肝移植
        1.2.4.3 介入放射
        1.2.4.4 肝癌的化学治疗
        1.2.4.5 免疫治疗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标本
        2.1.2 实验动物
        2.1.3 原代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2.1.4 细胞系及培养基
        2.1.5 细菌培养及相关试剂
        2.1.6 质粒及抽提试剂
        2.1.7 RNA体外转录质粒及相关试剂
        2.1.8 细胞因子及小分子抑制剂
        2.1.9 细胞分离和纯化试剂
        2.1.10 总RNA提取和RT-PCR试剂
        2.1.11 核酸序列
        2.1.12 PCR试剂和核酸电泳试剂
        2.1.13 Western blotting试剂
        2.1.14 流式抗体
        2.1.15 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试剂
        2.1.16 免疫组化及HE染色试剂
        2.1.17 细胞三维立体培养试剂
        2.1.18 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试剂
        2.1.19 ELISA检测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临床试验
        2.3.1.1 临床试验Ⅰ
        2.3.1.2 临床试验Ⅱ
        2.3.2 人单个核细胞分离及CD8~+T细胞的纯化
        2.3.3 人肝癌组织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2.3.4 细胞总RNA提取及RT-PCR检测
        2.3.5 荧光定量PCR检测
        2.3.6 流式细胞术检测
        2.3.7 小鼠血清采集
        2.3.8 放射免疫检测
        2.3.9 免疫荧光实验
        2.3.10 免疫组化、HE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实验
        2.3.11 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检测
        2.3.12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2.3.13 RTCA检测细胞杀伤
        2.3.14 Western blotting
        2.3.15 基因缺陷小鼠构建
        2.3.16 小鼠原发肝癌模型构建
        2.3.17 小鼠自发肝癌模型及移植瘤模型构建
        2.3.18 小鼠HBV模型构建
        2.3.19 小鼠肝癌手术切除
        2.3.20 小鼠肝癌模型治疗
        2.3.21 小鼠肝炎模型治疗
        2.3.22 小鼠组织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3.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序贯IL-2治疗有利于提高难治性无应答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
    3.1 引言
    3.2 Peg-IFN-α-2b治疗后多数CHB患者呈现无应答状态
    3.3 Peg-IFN-α-2b治疗后IL-2Rα在CD4~+T细胞表达显着降低
    3.4 体外使用IL-2促进外周T细胞和NK细胞表达IFN-γ及TNF-α
    3.5 体外使用IL-2促进人肝脏淋巴细胞表达IFN-γ
    3.6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抑制负调免疫应答
    3.7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促进STAT1活化
    3.8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促进分泌IFN-γ及TNF-α
    3.9 无应答患者序贯使用IL-2治疗可提高CD8~+T细胞毒性及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
    3.10 序贯使用IL-2治疗可提高难治性无应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3.11 经Peg-IFNα-2b治疗后CHB患者外周血中CD24~+CD38~(hi)B细胞显着增加
    3.12 Peg-IFNα可诱导CD24~+CD38~(hi) B细胞形成并产生大量IL-10
    3.13 CD24~+CD38~(hi)B细胞抑制T细胞及NK细胞抗病毒能力
    3.14 靶向CD24分子可清除CD24~+CD38~(hi)B细胞
    3.15 anti-CD24抗体联合干扰素提高HBV耐受小鼠的治疗效果
    3.16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肝切除通过IL-11-STAT3信号途经促进肝癌术后复发
    4.1 引言
    4.2 手术后肝癌可复发
    4.3 手术诱导肝癌过度生长
    4.4 手术后IL-11水平升高
    4.5 IL-11信号对术后肝癌生长是必要的
    4.6 抑制IL-11信号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4.7 Napabucasin可抑制WT鼠肝癌术后复发
    4.8 Napabucasin可抑制Il6~(KO)鼠肝癌术后复发
    4.9 Napabucasin能够抑制同种移植模型中肝癌术后复发
    4.10 Napabucasin可防止IL-11诱导的肝癌过度生长
    4.11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序言
    1.乳腺癌研究背景
    2.他莫昔芬研究背景
    3.CXCL8的研究背景
    4.总结
第一部分 CXCL8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4-OH-TAM抑制MCF-7 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对其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4-OH-TAM通过下调RPS14 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发表论文
附录
    附1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2 基因芯片相关内容及数据分析补充内容
    附3 RNAi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
致谢

(6)参芪扶正注射液通过STAT1协同干扰素治疗肝细胞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肝脏炎症和肿瘤中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
    1. STAT1和STAT2在肝脏疾病中的抗病毒作用
    2. STAT1和STAT3在肝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
    3. STAT蛋白在肝脏炎症中的多种功能
    4. STAT和肝癌
    5. STAT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潜在临床靶点
    6.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参芪扶正注射液通过STAT1协同干扰素治疗肝细胞癌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脊髓后索损伤大鼠的miRNA表达谱分析
    1.1 实验分组及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的miRNA表达谱分析
        1.1.1 对象和方法
        1.1.2 结果
    1.2 microarray结果验证及miR-124-3p表达模式分析
        1.2.1 对象与方法
        1.2.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坐骨神经预损伤及miR-124-3p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2.1 SNCL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2.1.1 对象和方法
        2.1.2 结果
    2.2 miR-124-3p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2.2.1 对象和方法
        2.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DRG神经元中miR-124-3p/STAT3/GAP-43 信号通路的组成及作用
    3.1 DRG神经元中miR-124-3p与 STAT3、GAP-43 及轴突生长的关系
        3.1.1 对象和方法
        3.1.2 结果
    3.2 STAT3是miR-124-3p/STAT3/GAP-43 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
        3.2.1 对象和方法
        3.2.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JAK-STAT通路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干细胞、神经祖细胞和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材料及标本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文献研究
        2.2.2 诊断分期定义
        2.2.3 免疫组化检测(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免疫组化染色)
        2.2.4 结果判定
        2.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STAT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
    3.2 STAT2表达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
    3.3 总体生存相关COX单因素分析
    3.4 总体生存相关COX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JAK2靶向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抗肿瘤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JAK-STAT信号通路
        1.1.1 JAK蛋白家族
        1.1.2 STAT蛋白家族
        1.1.3 JAK-STAT3信号通路的正向调控
        1.1.4 JAK-STAT3信号通路的负向调控
    1.2 JAK-STAT信号通路与人类疾病
        1.2.1 JAK蛋白家族与癌症
        1.2.2 STAT蛋白家族与癌症
        1.2.3 JAK-STAT信号通路与其他疾病
    1.3 JAK-STAT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开发
        1.3.1 IL-6抑制剂
        1.3.2 STAT3抑制剂
        1.3.3 JAK2抑制剂的筛选与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JAK2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虚拟筛选
    2.3 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Dehydrocrenatidine对JAK-STAT信号通路持续性激活实体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Dehydrocrenatidine选择性抑制JAK-STAT3信号通路依赖的肿瘤细胞存活
        3.3.2 Dehydrocrenatidine对DU145和MDA-MB-468细胞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抑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模式
        3.3.3 Dehydrocrenatidine对IL-6诱导的JAK-STAT信号的抑制
        3.3.4 Dehydrocrenatidine对IFN诱导的JAK-STAT信号的抑制
        3.3.5 Dehydrocrenatidine抑制JAKs-JH1激酶结构域的活性
        3.3.6 Dehydrocrenatidine在体外直接抑制JAK2-JH1激酶结构域活性
        3.3.7 Dehydrocrenatidine诱导细胞凋亡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Dehydrocrenatidine对JAK2突变白血病细胞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Dehydrocrenatidine抑制JAK-STAT活性
        4.3.2 Dehydrocrenatidine诱导HEL细胞凋亡
        4.3.3 Dehydrocrenatidine不影响K562细胞中的STAT5活性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对人肝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干扰素α治疗肝癌疾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STAT1基因沉默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对STAT1基因沉默的MHCC97L细胞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STAT_1、STAT_2、STAT_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STAT在皮肤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周琼艳,林薇,许素玲,赵可喻.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1
  • [2]聚肌胞在JAK2及VEGF-A应答猪瘟病毒侵染中的调节作用研究[D]. 胡傲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在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中的调控研究[D]. 蒋蒙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Ⅰ型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1在肝脏疾病中的免疫功能及干预研究[D]. 王冬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5]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方琦. 苏州大学, 2018(06)
  • [6]参芪扶正注射液通过STAT1协同干扰素治疗肝细胞癌的机制研究[D]. 陈晓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D]. 王天仪.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
  • [8]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陆雯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JAK2靶向抑制剂的筛选及其抗肿瘤机理[D]. 张婧. 兰州大学, 2015(04)
  • [10]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对人肝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汪唐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STAT_1、STAT_2、STAT_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