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禽生产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草饲节粮畜牧业

猪、禽生产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草饲节粮畜牧业

一、稳定发展猪禽生产 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利[1](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李建雄[2](201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中国实际来看,畜牧业关系着居民生活的健康、安全和营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重要,其转型升级要求也越来越紧迫。当前,我国畜牧业存在资金缺乏、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和养殖土地稀缺等若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本文提出“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劳动、资本、土地传统生产要素的同时,激活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家管理等全要素作用,实现分区生产规模化、合作资本化,从供给侧升级产品结构,三维一体、三级互动,提供安全的畜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实现全要素发展和畜牧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我国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监管压力较大。通过导入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食品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新模式倡导纵向产业链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国家认定帮扶千家(占20%)食品企业,保障全国80%食品供应,全国畜牧分区规划建立七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实施互联网+畜牧业战略,逐步建立信息化全程可追溯源系统,给予重点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三维一体”是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的重要特征。一维(纵向)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实现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从供给侧升级产品结构,实现精细化生产;二维(横向)养殖生产以资本化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养殖户积极性,破解畜牧养殖资金及土地稀缺两大难题;三维(空间)分区规模化、生产自动化,提供标准的、规范养殖模式,以及全国范围内实施“互联网+畜牧”的平台战略。以上横向、纵向和空间构成合纵连横立体式养殖生产组织模式。“三级互动”机制是新模式的生产组织保障,需要国家从组织、法治、市场、资金、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通过国家和政府宏观层面加强规划引导、行业协会和合作社中观层面加强组织沟通、企业和养殖户微观层面加强落实,三级互动,贯彻好系列制度安排,提高我国畜牧生产的组织保障和执行力。“三级互动”和“三维一体”两者辨证统一,相辅相成。其中,前者是主观因素、是动因,后者是客观因素、是结果;“三级互动”是“三维一体”的组织保障,“三维一体”又反促“三级互动”良性发展。总之,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组织形式,其关键在于“三维一体”和“三级互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从畜牧业生产组织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市场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及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从传统分散养殖向粗放规模化养殖过渡,再升级为集约型精细化养殖。该模式的成功,需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和农企引领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畜牧与金融资本、信息产业(互联网+)等新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调发展,共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早日实现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现代化。

柳谷春[3](2012)在《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荆州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家庭副业向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变,畜禽养殖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促进了荆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但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荆州市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调整与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荆州市畜牧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开篇对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理论诠释,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运用实地调查的资料,对荆州市畜牧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周边县市以及荆州市各县市区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根据荆州市畜牧生产的现状,结合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相关理论,提出了荆州市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对策及保障机制。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低,2011年畜牧产值121.5亿元,只占25.1%,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畜牧生产结构不优,猪禽比重大、草食畜禽比重低,生猪、家禽分别占49.6%、36.1%,草食牲畜只占14.29%,畜禽肉产量中猪肉占75%、禽肉占22.4%、牛羊肉只占2.6%;大型加工型龙头企业缺乏,畜禽产品加工滞后,加工产值比只有1:1;疫病防控难度大,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影响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是:在产业外部,社会把畜牧业当家庭副业、救灾产业的传统认识依然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畜牧业养殖用地难、发展空间受限;融资难、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粪污处理难,养殖环保压力大;在产业内部,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困扰产业健康发展;畜禽养殖方式仍较落后、规模化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不高;加工薄弱、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要素配置缺失,保障体系不健全。荆州市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荆州市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稳定生猪和家禽数量,着力提高品质和质量,突破性发展水禽养殖,积极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努力把荆州市建成江汉平原优质猪、优质禽、优质蛋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禽(蛋鸭)养殖加工基地和具有农区特色的草食畜禽基地。实现目标:到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500万头,家禽出笼1亿只,牛出栏20万头、羊出栏30万只、兔出笼30万只,猪、禽、草食牲畜出栏比例由53.5:41.3:5.1调整为44.8:44.8:10.4;畜牧业生产产值170亿(现价),力争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力争畜牧业产值比重占50%的县市1个,占30%的县市2个。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突破350亿,加工产值比达2:1。在区域布局上,重点建设6大板块,即:以松滋、监利、公安为重点的400万头生猪板块;监利、洪湖、公安为重点的3000万只蛋鸭板块;以荆州区、沙市区、公安、石首为重点的2000万只蛋鸡板块;以洪湖市、监利县为重点的2500万只肉鸭板块;以监利、荆州区、江陵县、松滋市为重点的5000万只肉鸡板块;以省畜牧良种场、喜洋洋、青阳岗牛场、康源兔业等公司为重点的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30万只肉兔基地板块。在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上,要坚持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效益优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在工作措施上,要突出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是要突出县市区特色,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布局;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禽和草食牲畜,调整优化畜种结构;三是突出猪禽骨干品种,提升质量和档次,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五是突出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六是突出农牧结合,发展饲料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保障机制上,要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加强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生产和信息服务等保障体系建设,破解养殖用地、融资、环保等发展瓶颈,优化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促进荆州市畜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胡建新,韩艳霞,孙建军[4](2011)在《信阳草食畜禽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近5年来通过对豫南大别山区草地产草量、草地植物种类、牧草生长情况、草地生态、草食畜禽补饲量、草地灾害等指标的监测及统计,深入分析了信阳市的草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张斌[5](2010)在《豫南大别山区草畜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笔者通过三年来对豫南大别山区草原产草量、草原植物种类、草原生态、草食畜禽补饲量等指标的监测及统计,深入分析了豫南大别山区草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1 信阳畜牧业发展现状信阳市为河南省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71.56万吨,其中草食畜禽肉类总产量为5.42万吨,占肉类总产量7.56%,人均牛羊肉占有量为6.78千克;全市牛存栏93.52万头、羊存栏160.43万只、鹅存栏600万只;人工种植牧草面积4万多亩。虽然全市畜

张斌[6](2009)在《豫南大别山区草畜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提出通过三年来对豫南大别山区草原产草量、草原植物种类、草原生态、草食畜禽补饲量等指标的监测及统计,深入分析了豫南大别山区草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李瑾[7](2008)在《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食物消费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食物消费结构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方向发展,消费方式也从以户内消费为主向户内外消费和成品、半成品消费的多元化方式转变。随着食物消费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必将影响生产结构。本研究对畜产品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21世纪前后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收入增长,居民户内户外畜产品消费将呈增长趋势,其中户内消费以奶及奶制品的增长幅度最大,其后依次为牛羊肉、禽类、禽蛋和猪肉,户外消费以禽肉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为牛羊肉、猪肉和禽蛋,户外消费对城镇居民来说还属于奢侈品。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格局使得饲料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奶牛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供给少;畜牧生产区域布局没有充分挖掘饲料资源的利用潜力,如南方草山草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粮仓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畜产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畜产品结构缺乏多层次与多样化,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着显着差距,落后的生产效率与旺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是系统工程,受国情、地域特征、农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需求和生产效率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选取需求收入弹性和饲料转化率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关联系数,结果发现,奶类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98,后面依次为牛肉、羊肉、禽肉、禽蛋、猪肉。在各养殖业中应优先发展奶牛业,其次为肉牛业、肉羊业、肉禽业,最后为蛋禽业和养猪业。这一结果是与我国目前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以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对全国31个省主要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发现生猪生产的优势地区为华中和东南地区;肉牛生产的优势区域有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肉羊生产的优势区域为西北和东北地区;禽肉生产的优势区域有东南、华中和华北地区;奶类生产的优势地区有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禽蛋生产的优势区域是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饲料转化率本身是一个技术效率指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畜种结构、饲料营养配制、疫病防治3个因素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最大,权重均超过10%,其次是饲料加工、储藏、良种率、畜群结构、饲养环境4个指标的权重均超过5%,对饲料转化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颜景辰[8](2007)在《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产品数量更加充裕,种类更加丰富,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必须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几乎成为各地和各级政府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面对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日趋增强。为此,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与生态环境关联并协调起来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便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主要分为10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将生态畜牧业研究领域所关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为论文研究的进行和深入提供理论铺垫。第三章是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及历程进行回顾,以寻找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般规律。第四章则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对其目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以客观判断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与特征表现,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推广背景信息。第五章则以开放的思维,探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其现存模式进行梳理并对几个典型的国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中所存在的一般规律和能够对我国形成借鉴价值的有益经验。第六、七、八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依照畜牧业产业特征和地域分类标准分别对农区、草原和城市郊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在特性和适宜采取的微观操作方案。第九章则是对生态畜牧业产品的贸易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所必须关注的市场导向原则。第十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为今后推进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宏观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并赋予了生态畜牧业以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除关注畜牧业本身外,还十分重视生态畜牧业链条的延伸和功能定位,强调应该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从市场需求、产业化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来合理科学地安排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还注意到了四种转变,即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在技术方式上由传统经验型向技术依托型、在利用方式上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建设型的转变,以在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使之能够在产业系统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价值的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对系统外的负效应,使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第二,归纳和总结了世界不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全面分析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归纳出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和农户小规模生态畜牧业模式,并分别对采用这三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对比,提出了对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三,提出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畜牧业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区域,将畜牧业产业研究与生态经济学紧密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和模式,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在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两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发展城郊生态畜牧业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第四,全面设计了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技术支撑体系。本文在全面分析世界和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生产目标、消费目标、贸易目标和生态目标为主体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以产品战略、结构战略、市场战略和技术战略为重点的战略思路,构建了以生态饲料生产技术、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生产技术、洁净畜牧业生产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对今后推进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邓海云[9](2006)在《柳州市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用循环经济战略的有关理论来探讨柳州市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分析了柳州市采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方面,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为指导当地畜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张存根[10](2006)在《对节粮型畜牧业的探讨》文中指出

二、稳定发展猪禽生产 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稳定发展猪禽生产 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畜牧业生产组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生产组织形式的相关文献
        二、国外生产组织形式的相关文献
        三、相关文献的成果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
        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要点
        二、理论对本文的指导
    第二节 畜牧学与畜牧生态学理论
        一、畜牧学与畜牧生态学理论的要点
        二、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
    第三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理论的要点
        二、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
    第四节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一、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要点
        二、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
第三章 畜牧生产组织的一般性问题研究
    第一节 畜牧生产组织的对象
        一、养猪生产
        二、养牛生产
        三、养禽生产
    第二节 畜牧生产组织的分区化
        一、杜能农业圈
        二、畜牧全国空间分区
    第三节 畜牧生产组织的范畴
        一、畜牧投入及生产性服务部门
        二、畜牧生产部门
        三、食品加工部门
        四、畜产品运销及服务部门
    第四节 畜牧生产组织的模式分类
        一、农户(养殖户)组织的角度
        二、畜牧产业链组织的角度
        三、畜牧经济组织的角度
    第五节 影响畜牧业生产组织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消费升级
        二、人的因素
        三、养殖效率及生产周期波动
        四、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畜牧业三阶段的生产组织
        一、1949-1978年的畜牧生产组织
        二、1978-1996年的畜牧生产组织
        三、1996年以后的畜牧生产组织
    第二节 我国畜牧生产组织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四川“养猪 9+5”标准化生产组织模式
        二、山东畜牧金融“普惠担保”生产组织模式
        三、新疆畜牧业政府主导型生产组织模式
    第三节 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经验、不足及启示
        一、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成功经验
        二、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存在的不足
        三、对创新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畜牧业生产组织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家庭农场”生产组织模式
        一、生产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生产组织的成功做法
        三、生产组织存在的不足
        四、对创新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农协会”集约型生产组织模式
        一、生产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生产组织的成功经验
        三、生产组织存在的不足
        四、对创新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启示
    第三节 澳大利亚草地资源型生产组织模式
        一、生产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生产组织的成功经验
        三、生产组织存在的不足
        四、对创新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启示
    第四节 国内外畜牧业生产组织的比较研究
        一、我国畜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二、国内外生产组织各因素比较
        三、对创新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市场条件下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演变的新趋势
        一、市场条件下我国畜牧业的新趋势
        二、畜牧业生产组织演变的新趋势
    第二节 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新特征
        一、纵向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
        二、横向以资本化为核心
        三、空间以规模化为基础
        四、三大特征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新模式
        一、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
        二、“三级互动”是新模式的生产组织保障
        三、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的特点
        四、新模式对促进畜牧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的模拟案例
        一、模拟基地情况
        二、新模式的改良计划
        三、新模式效果及优越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创新的路径
    第一节 诊断我国畜牧业现行生产组织模式
        一、逐步淘汰小规模家庭散养模式
        二、完善“公司+农户”生产组织模式
        三、完善畜牧专业合作社生产组织模式
    第二节 培育新生产组织模式的要素
        一、宏观规划的要素
        二、供给侧改革要素
        三、法治保障的要素
        四、市场机制的要素
    第三节 新模式目标、原则及方案设想
        一、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的目标
        二、实施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的原则
        三、集约型三维生产组织模式的实施方案构想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我国畜牧生产组织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创新畜牧生产组织的组织保障建议
    二、创新畜牧生产组织的法治保障建议
    三、创新畜牧生产组织的市场保障建议
    四、创新畜牧生产组织的资金保障建议
    五、创新畜牧生产组织的科技保障建议
    六、创新畜牧生产组织的人才保障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涵义与结构优化理论
    2.1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涵义
    2.2 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理论
第3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3.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取得的主要成绩
    3.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3.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制约因素分析
    4.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4.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4.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第5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5.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5.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调整的基本原则
    5.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调整的目标
第6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保障机制
    6.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构想与布局
    6.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6.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信阳草食畜禽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信阳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2 草畜禽产业发展有利条件
    2.1 有正确的产业发展方针
    2.2 有适宜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2.3 草食畜禽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
    2.4 当地草食畜禽品种多、养殖基础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思想认识上有差距
    3.2 草食畜禽养殖有待开发
    3.3 畜禽品种改良相对落后
    3.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 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
    4.2 抓住当前的劳动力机遇
    4.3 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4.4 加强天然草场开发利用与管理
    4.5 强化人工种草管理
    4.6 大力开展秸秆有效利用
    4.7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提高科学饲喂水平

(7)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食物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1.1.2 生产效率低下,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瓶颈
        1.1.3 目前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1.4 近年来食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再度引起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畜产品供需研究
        1.3.2 畜产品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变化与趋势研究
        1.3.3 产业结构基本理论
        1.3.4 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的相关研究方法
        1.3.5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点
        1.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畜产品消费结构特征及趋势
    2.1 家庭内畜产品消费
        2.1.1 肉蛋奶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2.1.2 肉类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2.2 在外饮食畜产品消费
        2.2.1 研究现状
        2.2.2 户外消费变化特征
    2.3 畜产品消费影响因素
        2.3.1 家庭内消费
        2.3.2 在外饮食
    2.4 收入对畜产品消费的影响
        2.4.1 户外畜产品消费
        2.4.2 户内+户外畜产品消费
        2.4.3 结论
第三章 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3.1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探讨
    3.2 畜牧业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3.2.1 恢复和起步阶段(1949-1957)
        3.2.2 曲折过渡阶段(1958-1977)
        3.2.3 迅猛发展阶段(1978-1996)
        3.2.4 转型优化阶段(1997-至今)
    3.3 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
        3.3.1 畜种结构
        3.3.2 品种结构
        3.3.3 畜群结构
        3.3.4 产品结构
    3.4 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以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使得饲料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3.4.2 养牛业特别是奶牛生产相对滞后,牛群结构中繁殖母牛所占比例偏低
        3.4.3 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3.4.4 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中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
    3.5 畜产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适性
        3.5.1 产品结构缺乏多层次和多样化
        3.5.2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
        3.5.3 落后的生产效率与旺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第四章 畜牧业生产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资源是结构调整的基础
        4.1.1 饲料饲草资源
        4.1.2 畜禽品种资源
        4.1.3 地域环境
    4.2 社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动力
        4.2.1 市场需求
        4.2.2 政府干预
        4.2.3 产业化进程
    4.3 科技进步是结构调整的支撑条件
        4.3.1 饲料转化率
        4.3.2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4.3.3 畜产品的加工、贮存
第五章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5.1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5.1.1 比较优势理论
        5.1.2 要素禀赋理论
        5.1.3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联动
    5.2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
        5.2.2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5.2.3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的效益优先原则
        5.2.4 科技先导原则
        5.2.5 保持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5.3.1 灰色关联模型原理和方法
        5.3.2 分析指标选择
        5.3.3 数据来源
        5.3.4 结果与分析
    5.4 畜牧生产的区域布局
        5.4.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5.4.2 研究指标的选取
        5.4.3 测算模型和评价方法
        5.4.4 数据来源
        5.4.5 测算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影响饲料转化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6.1 几个基本概念
        6.1.1 饲料及其分类
        6.1.2 饲料转化率及其相关概念
    6.2 饲料转化率研究概述
        6.2.1 饲料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
        6.2.2 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2.3 在粮食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饲料转化率问题
    6.3 饲料转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6.3.1 饲料因素
        6.3.2 畜禽因素
        6.3.3 管理因素
    6.4 影响饲料转化率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4.1 研究方法
        6.4.2 各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第七章 消费结构变迁与畜牧业生产变革—美、日经验借鉴
    7.1 美国
        7.1.1 概况
        7.1.2 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7.1.3 畜产品生产结构变化特征
        7.1.4 畜牧业生产变革
    7.2 日本
        7.2.1 概况
        7.2.2 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7.2.3 畜产品生产结构变化特征
        7.2.4 畜牧业生产变革
    7.3 对我国的启示
        7.3.1 发展适度养殖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仍是畜牧生产主体
        7.3.2 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利用市场杠杆调节生产
        7.3.3 将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7.3.4 注重科技开发,提高生产效率
        7.3.5 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及餐饮业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生产发展政策
        8.2.2 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畜产品加工、流通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目的与意义
        1.1.1 生态型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更高层次
        1.1.2 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
        1.1.3 生态畜牧业有利于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的良好衔接
        1.1.4 生态畜牧业是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1.1.5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障居民健康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生态产业研究
        1.2.2 生态农业经济
        1.2.3 畜牧业经济研究
        1.2.4 生态畜牧业研究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内容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畜牧业经济一般理论
    2.2 生态畜牧业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有机畜牧业理论
    2.3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学原理
        2.3.1 供需均衡理论
        2.3.2 循环经济理论
        2.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 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理论述评及发展趋势
第3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轨迹描述与历程分析
    3.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分析及其基本特征
        3.1.1 产品总量不断增长
        3.1.2 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
        3.1.3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3.1.4 集约化的农区畜牧业发展日益明显
    3.2 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轨迹分析
        3.2.1 恢复性发展时期(1949-1957)
        3.2.2 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
        3.2.3 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1979-1996)
        3.2.4 新阶段的全面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3.3 中国畜牧业技术演变轨迹分析
        3.3.1 以家庭副业和从属于农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1979年以前)
        3.3.2 向支柱产业演进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3.4 中国畜牧业经营方式演变历程
        3.4.1 20世纪80年代的商品化、专业户化、企业化发展阶段
        3.4.2 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
        3.4.3 21世纪初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阶段
第4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生态畜牧业形成的基本背景
        4.1.1 生态农业与生态畜牧业的衍生
        4.1.2 生态畜牧业提出的基本背景分析
    4.2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4.2.1 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4.2.2 生态畜牧业的功能定位与种类划分
        4.2.3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4.2.4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4.3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受计划经济和短缺时代的惯性影响,导致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
        4.3.2 受人们认识上的局限,生态畜牧业发展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4.3.3 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养殖规模较小
        4.3.4 科技进步速度较慢,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
    4.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障碍的技术因素分析与制度透视
        4.4.1 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4.2 确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度与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4.4.3 传统观念的制约
第5章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5.1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5.1.1 世界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现状
        5.1.2 世界主要畜产品贸易现状
        5.1.3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5.1.4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5.2 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及其启示
        5.2.1 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2.2 加拿大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3.1 澳大利亚的生态畜牧业
        5.3.2 新西兰生态畜牧业发展
    5.4 农户小规模饲养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4.1 日本畜牧业的基本概况
        5.4.2 日本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5.4.3 日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5.5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5.1 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5.5.2 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5.5.3 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第6章 中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6.1 农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
        6.1.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6.1.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6.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解构
        6.2.1 我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6.2.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3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及路径选择
        6.3.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
        6.3.2 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路径选择
第7章 中国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7.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施条件
        7.1.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建设的实施条件
    7.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7.2.1 草地退化严重
        7.2.2 草原畜牧业生产力落后
        7.2.3 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7.2.4 草原保护制度还不完善
        7.2.5 产后环节薄弱,产业化经营发育迟缓
    7.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7.3.1 季节轮牧模式
        7.3.2 家庭生态牧场模式
    7.4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7.4.1 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
        7.4.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7.4.3 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7.4.4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7.4.5 加快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7.4.6 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第8章 中国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8.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条件
        8.1.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
        8.1.2 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8.2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8.2.1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2.2 以旅游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3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8.3.1 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8.3.2 做好畜牧企业的布局规划
        8.3.3 高度重视优良品种
        8.3.4 广泛应用新技术
        8.3.5 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计划
        8.3.6 建立科学的生产体系
第9章 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分析
    9.1 中国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现状
        9.1.1 中国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9.1.2 中国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9.1.3 中国生态畜禽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9.2 影响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的因素分析
        9.2.1 中国生态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9.2.2 中国生态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9.3 促进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和贸易的对策分析
        9.3.1 国家应加强对生态畜产品相关知识的科学宣传
        9.3.2 严格绿色畜产品认证、监测制度
        9.3.3 创新生态畜产品流通模式
        9.3.4 制定合理的生态畜产品价格
        9.3.5 建立规范化的技术应用及推广网络
        9.3.6 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体系
第10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政策选择
    10.1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与战略重点思考
        10.1.1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
        10.1.2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0.2 中国生态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10.2.1 生态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10.2.2 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技术
        10.2.3 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牧业洁净生产的技术体系
        10.2.4 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10.2.5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10.3 提升中国生态畜牧业产业水平和效益的对策措施
        10.3.1 加快生态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10.3.2 加快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10.3.3 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
    10.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10.4.1 加强生态畜牧业宏观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
        10.4.2 强化优势生态畜牧业区划布局
        10.4.3 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
        10.4.4 深化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10.4.5 引导生态畜产品消费,开拓畜产品市场
        10.4.6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致谢

(10)对节粮型畜牧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我国养殖业饲料用粮的基本估计
    1.1 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1.2 饲料用粮的基本估计
2 什么是节粮型畜牧业
3 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情况
    3.1 在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畜禽产品大幅增加
    3.2 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节粮型产业结构逐步显现
    3.3 饲料工业取得长足发展,饲料粮的转化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3.4 良种化程度的提高使畜禽生产性能显着改善,饲料报酬大幅提高
    3.5 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成效,替代部分饲料粮
4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4.1 加快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非粮型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生产
    4.2发展饲料工业, 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
    4.3 加大可利用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率
    4.4 加强畜禽品种改良和地方良种资源保护,提高畜禽的饲料转化效率
    4.5 加强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提高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四、稳定发展猪禽生产 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创新研究[D]. 李建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3]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 柳谷春. 长江大学, 2012(01)
  • [4]信阳草食畜禽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胡建新,韩艳霞,孙建军. 中国畜禽种业, 2011(07)
  • [5]豫南大别山区草畜发展现状及建议[J]. 张斌.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0(01)
  • [6]豫南大别山区草畜发展现状及建议[J]. 张斌. 养殖与饲料, 2009(11)
  • [7]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D]. 李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8]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颜景辰.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3)
  • [9]柳州市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探讨[J]. 邓海云. 家畜生态学报, 2006(06)
  • [10]对节粮型畜牧业的探讨[J]. 张存根. 饲料广角, 2006(22)

标签:;  ;  ;  ;  ;  

猪、禽生产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草饲节粮畜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