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孟献丽,池政阳[1](2019)在《在“问题的反思”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2019年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引领和指导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因为它时刻保持对问题的敏锐度,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致力于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反思的问题学"最鲜明的特征。2019年,学术界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启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这些问题的"反思" 中实现了创新发展。

黄泰岩,刘宇楷,王言文[2](2021)在《202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的研究达到2003年以来的最高位,显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新进展。主要有:一是阐释马克思《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畴及其现代价值,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二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精准扶贫、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发展、绿色发展、全球经济治理等不同视角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三是从研究范式、劳动过程、价值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四是揭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把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际治理效能的机制和途径,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学理性研究;五是从逻辑主线、研究范式、理论框架、理论贡献等方面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研究主要应该在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以及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两个方面下功夫。

周明明[3](2020)在《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论要》文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构想。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系统全面、科学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以全面小康内涵论、全面小康价值论、全面小康战略论、全面小康短板论、全面小康主体论、全面小康实践论、全面小康方法论等为主要内容,精要鲜明、内涵深刻的逻辑理论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作出原创性贡献。

孟芳萁[4](2020)在《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一步就是将"小康"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目标。党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找到了明确有效的指引路线。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升级,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变化过程涵盖了重要战略举措和新时期的发展理念。面对新时期、新挑战,打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三大攻坚战",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而且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夺取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林舒敏[5](2020)在《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乡村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农民对于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愈发强烈,习近平多次对“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明确的指示和形象的描述,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时期的升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方向的引导。同时,目前的理论缺少对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深入开展和有效研究。本文以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为依据,阐释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深度剖析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乡村建设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建设理论、以及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释文章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介绍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学术界缺乏对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系统研究,缺乏全局、整体的系统思考。本文将采用文献法、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开展研究。第二部分,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五方面,主要包括: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产业兴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治理有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生活富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功能。通过对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整理可以归纳出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的特点。第四部分,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与现实价值。其理论贡献表现在:一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重要论述;二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建设重要论述;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价值表现在: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是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三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周宣佐[6](2020)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提炼和创造性的改造,脱胎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构想同中国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结合理论上的丰富和创新。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是从最初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到将小康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中间环节,确定了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到江泽民在继承小康社会思想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概念,胡锦涛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更加完善;最终,十八大根据中国国情发展变化,党中央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这一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重要理论指导思想,不仅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对中国未来的国家建设有着指导作用,加快了中国发展建设的脚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的自信心。

张楠[7](2020)在《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接下来,他将领导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进入决胜收官的最后时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科学阐释和政策推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工作遵循。作为一名党史党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对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作出历史考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引子。主要有两个版块构成,一是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二是针对本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第二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这是本文主体构成之一,该部分将回眸过往,把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置入当时的也就是历史环境中的国际条件、国内条件和理论渊源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揭示其历史前因。第三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搜集和整理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和国外的不同场合和不同时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所作出的相关重要讲话历史轨迹进行梳理,揭示出历史脉络。本部分把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孕育萌芽、成熟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别从划分依据,具体历史事实,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效等逐一展开分析。从而梳理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发展轨迹。第四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特点。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难点。基于前一部分的分析论证,进一步揭示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理论特性和实践特质,并放到历史长河中进行比较分析。本部分拟从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以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等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力求揭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特点。第五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意义。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部分分别从政治层面、实践层面、世界范围三个方面科学阐述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产生形成的历史轨迹为研究视角,站在新时代回眸过往,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从形成条件、历史进程、特点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展开论述。

陈文林[8](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地位、发展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理论形态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应对社会公正新情况、新问题的行动指南。它对于有效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和有力克服在公正问题上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形成新时代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开创和谐文明公平正义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毛泽东公正观以及西方社会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理论基石、理论准备和有益借鉴。中国传统公正观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防止两极的中庸思维方法、“民本,”、“均平”、“抑高举下”等重要思想,有许多值得吸取的科学合理成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文化因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强调要从生产方式本源来认识社会公正,应当把保障人民平等权利、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公平正义的根本目的,把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根基。毛泽东公正观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方向、道路和制度及其在权利和经济利益上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理论准备。西方社会公正观重视个人权利,尊重和保障人的自由,在实现个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方面也有不少合理成分,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有益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文化和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从不同发展阶段的主题与理论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经历了从形成到丰富、再到新发展的历史过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不断推进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四重基本内涵,即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人民民主、按劳分配和适度平衡是基本原则,制度建设是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形成。江泽民、胡锦涛逐步把公平正义提升到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历史任务和本质要求层面,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主张通过建设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反腐败、治党、保护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极大丰富。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纳入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既从理论上深刻阐释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一矛盾统一体的性质和结构,又在实践中通过整体性战略谋划提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和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实现了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即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理论系统。从公平正义的地位看,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的高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西方对公平正义的定位,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责任。从公平正义的目标看,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提出了公平正义的远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公平正义的规则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经济视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作为处理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公平这两个社会主义重大任务关系的基本原则;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三位一体”视为公平正义的运行性规则;并以共享规则、短板规则和兜底规则的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促进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从公平正义的覆盖领域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和政策已经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领域全覆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条件和组织保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体制机制。从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看,引导人民形成公平正义共识,以改革为手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理性、有序、渐进追求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了方向。

季丹军[9](2018)在《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小康”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小康社会所描述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期盼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生活理想和社会愿望。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决战时期。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将会在最后的决胜阶段继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重新审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对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作者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深化与完善。论述了古今中外文献资料中关于小康社会的由来,释义的相关记载,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相关论述,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产生和深化的进程。第三部分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发展。论述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第四部论述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对我国当下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文章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传承于中国传统的小康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古代小康意识的结合;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张金福[10](2018)在《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显示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这极不平凡的五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等场合着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强调要将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响脱贫攻坚战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无一不是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丰富且科学的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和新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亟需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形成了思想丰富、内容全面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基本问题。本文从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条件入手,通过认真分析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和实践基础,对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纳,最后是本文的总结和升华部分,概括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研究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系统、全面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实质;二是在理论指导下更全面、深入地考察分析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系统分析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条件。这一部分由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构成。第三部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方位、新内涵、新举措这四个部分组成。第四部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这一部分通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基本特征的系统归纳,从而达到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效果。第五部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这一部分由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构成,是本文的总结与升华部分。

二、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2)202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代化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精准扶贫
    (四)国有企业改革
    (五)金融发展
    (六)绿色发展
    (七)全球经济治理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1.帝国主义研究
        2.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特征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资本主义的冲击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
        1.科学内涵
        第一,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作出的新概括。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是对其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是对我国实践的科学总结提升。
        2.内在联系
    (二)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五、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二)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三)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四)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二,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小康内涵论
二、全面小康价值论
三、全面小康战略论
    第一,战略目标是战术行动的导向。
    第二,战术行动是战略目标的回应。
四、全面小康短板论
    第一,“三农”方面。
    第二,民生方面。
    第三,生态方面。
    第四,脱贫方面。
五、全面小康主体论
    第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
    第三,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
六、全面小康实践论
    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第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七、全面小康方法论
    第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
    第二,树立精准思维。
    第三,坚持底线思维。
    第四,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
    第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5)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美丽乡村
        2.1.2 美丽乡村建设
    2.2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化的大趋势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
    2.3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基础
        2.3.1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
        2.3.2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4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乡村建设思想
        2.4.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乡村建设重要论述
第3章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1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
        3.1.2 产业兴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
        3.1.3 治理有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3.1.4 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3.1.5 生活富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3.1.6 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功能
    3.2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
        3.2.1 科学性
        3.2.2 人民性
        3.2.3 实践性
第4章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与现实价值
    4.1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4.1.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重要论述
        4.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建设重要论述
        4.1.3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
        4.2.1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2.2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
        4.2.3 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溯源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溯源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小康社会的论述
        二、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小康社会构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一、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二、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途径及意义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实现途径及意义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实现途径及意义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
        二、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继承和发展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
        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国际条件
        (一)经济全球化,需要中国的拉动
        (二)政治多极化,需要中国的引领
        (三)文化多元化,需要中国的推动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国内条件
        (一)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中国社会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的必行措施
        (三)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四)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水平的必经途径
        (五)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行之路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理论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二)中国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历史进程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孕育萌芽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孕育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萌芽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成熟发展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初步形成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理论体系的确立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进一步完善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深入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丰富完善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特点
    一、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创新性的统一
        (一)铭记历史的继承性
        (二)勇于突破的创新性
    二、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一)具有特色的民族性
        (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一)高瞻远瞩的理论性
        (二)求真务实的实践性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政治意义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宝库
        (三)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推动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是我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1.1.1 选题理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历史的方法
        1.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4.3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1.5 基本概念
        1.5.1 公正
        1.5.2 公正观
        1.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问题指向
    2.1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成就
    2.2 社会各领域的不公正问题
        2.2.1 区域、城乡、行业和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2.2.2 腐败问题
        2.2.3 民生问题
        2.2.4 生态正义问题
    2.3 思想领域的错误公正观
        2.3.1 平均主义的公正观
        2.3.2 效率至上的公正观
        2.3.3 个人权利至上的公正观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思想来源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
        3.1.1 中国古代公正观
        3.1.2 中国近代公正观
        3.1.3 中国传统公正观评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批判性思维
        3.2.2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3.2.3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逻辑进路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准备
        3.3.1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
        3.3.2 权利平等是社会公正的主要内容
        3.3.3 按劳分配、利益兼顾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重要借鉴
        3.4.1 批判视域下的新自由主义公正观
        3.4.2 借鉴视域下的社群主义公正观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历史发展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形成与发展的依据
        4.1.1 经济依据
        4.1.2 制度依据
        4.1.3 文化依据
        4.1.4 社会依据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主题的变化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内容的变化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
        4.3.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公正的根本前提
        4.3.2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公正的实现过程和目标
        4.3.3 人民民主、按劳分配、适度平衡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4.3.4 制度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丰富
        4.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
        4.4.2 从严治党、保护人权、民主法制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大举措
        4.4.3 实现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
        4.4.4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新发展
        4.5.1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理论剖析
        4.5.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探索
        4.5.3 习近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结构
    5.1 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
        5.1.1 社会主义本质体现论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
        5.1.3 中国共产党执政责任论
    5.2 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
        5.2.1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党认识公平正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武器
        5.2.2 远期目标论
        5.2.3 阶段性目标论
    5.3 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
        5.3.1 发展经济论
        5.3.2 效率公平统一论
        5.3.3 “三位一体”论
        5.3.4 共享论
        5.3.5 短板论
        5.3.6 兜底论
    5.4 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
        5.4.1 城乡区域公平
        5.4.2 收入分配公平
        5.4.3 教育公平
        5.4.4 社会保障公平
        5.4.5 公民权利公平
    5.5 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
        5.5.1 党的领导保障论
        5.5.2 制度保障论
        5.5.3 法治保障论
    5.6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
        5.6.1 共识论
        5.6.2 改革论
        5.6.3 环境论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价值意蕴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
        6.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
        6.2.2 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6.2.3 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深化与完善
    2.1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溯源
        2.1.1 中国古代传统“小康”概念
        2.1.2 中国近代大同思想
        2.1.3 古希腊哲学家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
        2.1.4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小康社会思想
        2.1.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小康社会思想
        2.1.6 毛泽东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2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2.1 小康社会思想初步产生阶段(1979年12月到1982年9月)
        2.2.2 小康社会思想逐渐成熟阶段(1982年9月—1987年10月)
        2.2.3 小康社会思想发展完善阶段(1987年10月—2000年10月)
        2.2.4 小康社会思想全面实践和建成阶段(2000年10月以后)
3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新时期的发展
    3.1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3.1.1 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3.1.2 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
        3.1.3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
    3.2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新时期拓展
        3.2.1 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3.2.2 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五位一体”总布局
        3.2.3 习近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中国梦”理念
4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2 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领会
    4.3 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4.4 领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4.5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2.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
        2.列宁的“过渡阶段”理论
        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
        4.中国近代社会中的小康思想
        5.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
    (三)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习近平的知青经历(1969年-1975年)
        2.习近平的地方和中央工作经历(1982年-2012年)
        3.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的扶贫考察经历(2012年-2018年)
        4.十八大以来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2013年-2017年)
二、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方位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
        1.核心是小康社会
        2.重点在全面
        3.关键在建成
        4.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根本保证是党的正确领导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举措
        1.全面深化改革
        2.全面依法治国
        3.全面从严治党
三、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突显了内容的全面系统
    (二)体现了逻辑的辩证统一
    (三)彰显了思想的创新发展
    (四)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五)发挥了制度的关键作用
    (六)把握了整体的战略思维
四、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
        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2.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与发展
        3.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4.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新发展
        5.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
    (二)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实践意义
        1.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
        3.推进了“中国梦”的实现
        4.增强了我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
        5.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
后记

四、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在“问题的反思”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2019年研究综述[J]. 孟献丽,池政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9(00)
  • [2]202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J]. 黄泰岩,刘宇楷,王言文. 经济研究参考, 2021(13)
  • [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论要[J]. 周明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12)
  • [4]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J]. 孟芳萁. 法制与社会, 2020(20)
  • [5]习近平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林舒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研究[D]. 周宣佐.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研究[D]. 张楠.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D]. 陈文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究[D]. 季丹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10]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D]. 张金福.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