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论文摘要

中体西用论文摘要

问:中国文化史论述题:中体西用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1. 答:1、产生的历史背景: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2、主要内容:“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
    3、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2)消极作用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第二,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
    第三,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
    扩展资料: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
    一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传播,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体西用”产生的外部原因。
    三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中体西用”思潮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2. 答:这个问题你还不如直接请教一些历史老师得 了,中学历史课本上都有的
  3. 答:太多了——例如从医入道,道一直用于人生,先做人后做事吗?再有就是艺术了出名的是因为危险太大,最终两种结果:要么臭名远扬,要么流传千古,但这都合医德无多大关系——因为一得救的是活人,也是一个整体,不是分解的零件,这里也有“预防为主的观点,现实想着的大多是如何治病,没有想的是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原因在哪啊?分析不清就急于乱求医:花冤枉钱”难安社会舆论,导致中医很难发展——还好有识之士坚持保下中医的跟,让它发展,就应该先从人心开始<zailiao>
问:西体中用的产生背景
  1. 答:1861年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首先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此后,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王韬、沈毓桂等一批留心时务的人都曾对此有所探讨。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西学》篇中说:“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未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较早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4月他发表了《匡时策》,其中有:“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的《议学》篇中写道:“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全书四万言,对中体西用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发挥。
    对于西方近代文化,顽固派采取了一概拒绝的态度,主张“夷夏之辩”,洋务派则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也是洋务派回击顽固派进攻的武器。中学,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可变的。西学,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双重性质。
    洋务运动时期,甚至到戊戌变法期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是当时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转引自阮芳纪等编的《洋务运动史论文选》,第328页)。说明“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年青的西方文化以波涛汹涌之势冲击着古老的中国文化,高势能的资产阶级文化同低势能的封建文化展开了殊死搏斗。“中体西用”正是这场交锋的天然产儿,虽然缺乏先进的社会存在基础使它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便英年早逝了,但作为在中西文化矛盾冲突中的一种重要的回应方式,这种观念却流行了一百多年,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中国一些人的思想。
问:“中体西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 答:你做论文?
    积极:推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起到了催化作用
    消极:并未消除政治体制对整个世界大趋势的阻碍作用(封建政体对先进科学文化的阻碍)
  2. 答:你讲没有错,此派就是我们常说的洋务派,李鸿章就属此派。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被船坚利炮敲开国门,整个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爱国之士,“消极影响”我不赞成这种分析方法,就象当时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说他倒水把婴儿一起往外倒(意指黑格尔的合理内核)。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们上辈人,里面不乏有真才实学者的,如:陈寅恪先生,王国维先生,梁漱溟先生,陈亘先生等“中体西用”爱国者。
中体西用论文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