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查

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查

一、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关于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研(论文文献综述)

葛文帅[1](2021)在《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研究 ——以内蒙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扎赛营子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欣颖[2](2021)在《村民自治中的协商民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建飞[3](2021)在《三治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贾伟娜[4](2021)在《J村村规民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规民约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村民为了管理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村庄治安、调解村民纠纷、保障村民利益、实现村民自治,经过民主制定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村规民约建设水平是衡量乡村社会村民自治水平和发展层次高低的重要指标,加强和完善村规民约的建设工作,不仅是广大乡村实现善治的有效途径,还是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强心剂,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当前,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差距等因素,许多村庄的村规民约有着文本内容不完善,制定程序不规范,应用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村规民约的建设效果,需要深入剖析村规民约的文本内容、制定程序、应用执行等情况,这对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文章以T县J村村规民约的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开展研究。文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阐述了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了J村村规民约的实践探索,介绍了J村村规民约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制定流程。总结得出,实践主要推动了J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善了村庄环境、缓解了村民的矛盾纠纷;第四章详细分析了J村村规民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完善、制定程序不规范、应用执行力度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村民的建设主体意识不足、建设过程不严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村干部组织能力不足和集体财力支持力度较低;第五章在基于前文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就如何推动J村村规民约的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坚持基层党组织的全过程领导、二是完善村规民约的文本内容、三是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四是加大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度。

王鹏[5](2021)在《乡村治理中“四议两公开”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议两公开”制度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四议两公开”制度的运行创造了新的载体。中国共产党指导农村工作的法规也明确指示,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是党的领导下村民自治制度的新实践形式,由河南省邓州市率先提出。"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提出和运行对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深入挖掘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提升“四议两公开”制度运行效能的合理路径,为“四议两公开”制度未来的良性发展和合理运行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治理及“四议两公开”制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叙述了“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从时代背景、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三个方面对“四议两公开”制度进行探究。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四议两公开”制度的运行程序和应坚持的原则,有助于更深地了解和把握“四议两公开”制度。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四议两公开”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第五部分提出了“四议两公开”制度运行效能提升的合理路径,即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参与者参与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对本文所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展望。

吴江宇[6](2021)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作为基层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域的一个部分,既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也映射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党组织在乡村的领导地位确立已久,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中的领导者,近年来,随着农村多元主体的快速发育,乡村治理逐步走向现代社会的多元共治,然而多元共治场域基层党组织一元领导地位遭遇挑战,农村多元治理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乱象,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面临重重问题。面对种种治理难题,全国各地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展开了乡村治理创新的新一轮探索,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治理机制和方法,其中基层党建引领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议题与实践内容丰富广泛。但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尚还存在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应如何搭建党建平台,协调多元治理主体?如何调动群众参与,构建共同治理机制?如何打造共同价值,凝聚多元治理力量?等现实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理论上的回应。本文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为命题,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党建同心圆治理模式作为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党建同心圆的生成建设背景、制度机制设计、创新实践举措、治理运行效果,最终归纳总结得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方向进路,深化分析了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政党与治理双重逻辑以及党建同心圆治理的中国之治。

赵晓莹[7](2021)在《村党组织组织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党开启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重心在农村基层。村党组织作为党在乡村设立的基层组织,其组织力关系到村党组织整体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对村党组织组织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村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研究村党组织组织组织力问题,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性思考。本文的研究逻辑在于:引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村党组织组织力的背景与意义,对有关村党组织组织力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对村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从广义上,村党组织组织力是村党组织作用于自身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的本领,是村党组织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在乡村的体现。从狭义上,村党组织组织力是指村党组织作用于自身建设的本领。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村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村党组织组织力由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发展推动力、乡村治理力和自我革新力五个方面构成。第三部分对村党组织组织力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论述。村党组织组织力的主要特征是凸显政治性、蕴含乡土性、彰显组织性和体现综合性。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村党组织组织力的现状,指出了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取得的重要成效,揭示了村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的不足,并对村党组织组织力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部分探究了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的主要思路:即强化政治功能、站稳群众立场、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组织设置及机制。

余珏[8](2021)在《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文中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点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和薄弱环节都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而公民参与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公民参与乡村治理,不仅体现出政府治理能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突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镇雄县乡村治理的实践案例中发现,作为乡村治理主体的政府、村两委以及村小组都遭遇不同的困境,其中公民参与不足是治理主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乡村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不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它是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制度和治理机制之间协调不畅的结果。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因缺少有效的民主参与,乡镇政府落实政策时存在政策执行偏差问题,村委会工作中行政化倾向突出,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有待加强,公民参与乡村治理态度消极。在制度层面,公民参与乡村治理存在制度困境,乡村治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公民参与乡村治理得不到保障。在治理机制方面,治理理念落后,治理方式方法缺少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水平落后。鉴于农业农村部公示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结合镇雄县实际情况,笔者从政府、村两委、个人和制度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财政优势、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村两委作为村民自治组织,要突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提高村委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水平。村民自身也应该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在制度和治理机制方面,应丰富公民参与渠道,细化公民参与的具体措施,创新乡村治理的方法。本文分析乡村治理和公民参与两者的相互交错关系,以期提高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社会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曹丽[9](2021)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乡村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而且能够维护该地区的团结稳定。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该地区的发展都较为滞后,直到2020年底才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告别了深度贫困状态,开启了乡村振兴新时代。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自1956年民主改革以来,昭觉县从奴隶社会一跃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再经过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昭觉县乡村自治、德治和法治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昭觉县乡村治理与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因此将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乡村治理作为研究,对于其他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研究法发现,昭觉县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发挥驻村扶贫干部的优势增强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通过加强对村两委的工作指导,提高了村两委的自治能力;立足地区民族文化浓厚的现实,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进行融合,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开展法治乡村建设一揽子计划试点工作,增强了法治建设。但是在看到改革成绩的同时,也看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由于村民自治发展不足、协同性不足和民族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以及法治建设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村民自治建设薄弱,驻村扶贫干部融合不够和民族传统文化改造不顺畅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应立足乡村振兴背景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再依据治理理论和多元协同治理理论,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提升村两委治理能力和提升村民自治意识以加强自治建设;第二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和提升村民法治意识以加强法治建设;第三优化民族传统文化与治理融合、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和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等以加强德治建设,从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稳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和凉山彝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乡村治理和深度贫困进行了概念界定,以及治理理念和多元协同治理理论的阐述。第二部分结合官方公布数据和调研收集材料,对昭觉县乡村治理进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阐述昭觉县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梳理昭觉县乡村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介绍了昭觉县乡村治理现状。第四部分分析了昭觉县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五部分,提出改善昭觉县乡村治理建设的建议。

华见[10](2021)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当前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最新论述,在乡村场域,其提出具有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的多重政策背景,是党和国家对于乡村治理规律的一般性总结。因此,具体到黔东南州乡村治理,把握黔东南州乡村治理普遍性的同时更要把握其特殊性。黔东南州乡村治理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复杂多元的民族成分以及相应的民族优惠政策等,这些特殊性彰显了黔东南州乡村治理过程的特殊性。结合黔东南州乡村治理体系变迁历程,可以发现黔东南州乡村治理生态与外部环境的走向与关系是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意味着黔东南州乡村治理正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大系统,自治单元、德治单元和法治单元都是其子系统。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要着眼于自治单元、法治单元以及德治单元,通过相应的技术、规则以及制度层面的“融合”,使各子系统(单元)良性互动,最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系统)更加成熟。通过对黔东南州“整体图景”和“微观绘描”的分析,发现黔东南州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自治、法治和德治单元困境,也存在着主体失谐、规则断层、空间民族分隔、经济支撑乏力等原因造成的“融合”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首先要树立相应的“体系化”理念,引领乡村治理总过程;其次是要夯实自治、法治与德治单元基础,为进一步“融合”提供要素支撑;最后,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以统一的纲领性政策法规为“三治融合”提供合法性支撑;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协同克服主体“失谐”,实现多元主体联动;以优化“微治理”单元,重构融合基础;以厚植集体经济实现利益机制的联结,为“三治”提供融合动力;以数字乡村的建设实现信息的共享、主体的联通,突破空间壁垒;以评估指标和反馈机制的健全保证“三治”融合过程的可持续性,最终建立起适宜黔东南州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

二、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关于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关于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4)J村村规民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村规民约
        二、乡村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非正式制度理论
        二、村民自治理论
第三章 J村村规民约建设实践
    第一节 村规民约的建设过程
        一、村规民约的制定背景
        二、村规民约的主要内容
        三、村规民约制定的具体流程
    第二节 J村村规民约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推动了J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切实改善了村庄环境
        三、缓解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第四章 J村村规民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J村村规民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完善
        二、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不规范
        三、村规民约的应用执行力度不足
    第二节 J村村规民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村民建设主体意识不足
        二、村规民约的建设程序不严谨
        三、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四、村干部组织能力不足
        五、集体财力支持力度低
第五章 推动J村村规民约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一、坚持基层党组织的全过程领导
        二、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节 完善村规民约的文本内容
        一、坚持科学民主的指导理念
        二、增强村规民约的完整性
        三、适时更新村规民约的内容
    第三节 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
        一、强化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法定民主程序
    第四节 加大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度
        一、加强村规民约的实施应用
        二、优化村规民约的宣传效果
        三、健全村规民约的监督约束机制
        四、加强村集体财力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J村村规民约建设的访谈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乡村治理中“四议两公开”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评述与总结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乡村治理
        1.3.2 “四议两公开”制度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2.1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发展历程
        2.1.1 “四议两公开”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2.1.2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发展阶段
    2.2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治理理论
        2.2.2 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理论
        2.2.3 习近平的乡村治理理论
第三章 “四议两公开”制度运行机制分析
    3.1 “四议两公开”制度运行程序
        3.1.1 村党支部会提议
        3.1.2 村“两委”会商议
        3.1.3 党员大会审议
        3.1.4 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
        3.1.5 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
    3.2 “四议两公开”制度运行应坚持的原则
        3.2.1 坚持党的领导
        3.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2.3 坚持依法治理
第四章 “四议两公开”制度运行实践分析
    4.1 制度运行存在问题
        4.1.1 议事范围和公开范围有待明确
        4.1.2 运行程序需要完善
        4.1.3 制度落实缺乏引导
        4.1.4 监督考核机制尚不健全
    4.2 组织建设水平不高
        4.2.1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弱化
        4.2.2 村“两委”关系不协调
        4.2.3 农村社会组织力量薄弱
    4.3 参与者参与感低
        4.3.1 农村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4.3.2 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参与能力整体不高
        4.3.3 村民的参与受到限制
        4.3.4 年轻群体和精英人才流失
第五章 “四议两公开”制度运行效能提升的合理路径
    5.1 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相关机制
        5.1.1 完善议事内容
        5.1.2 规范相关程序和运行机制
        5.1.3 加强宣传引导
        5.1.4 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5.2 加强组织建设
        5.2.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5.2.2 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
        5.2.3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5.3 提高参与者参与感
        5.3.1 提升农村干部能力素质
        5.3.2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5.3.3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5.3.4 培养乡村治理优秀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主题与研究述评
        1.研究主题
        2.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预设
        1.概念界定
        2.理论预设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度
        1.创新之处
        2.研究限度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生成启动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生成背景
        1.党建主体治理权威弱化
        2.党建主体治理能力不足
        3.乡贤治村参与秩序混乱
        4.村民自治群众参与不足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现实启动
        1.初步酝酿党员群众圆桌会议
        2.确立圆桌民主协商处事程序
        3.推动党建同心圆的多元治理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创新实践
    (一)建强组织,强化引领主体
        1.重构基层党建组织
        2.推进基层网络治理
        3.整合基层党建资源
        4.完善基层党建机制
    (二)群众为本,激活乡村参与
        1.激发群众参与,激活末梢治理
        2.面向群众需求,突出精细治理
        3.立足群众利益,强调德法兼治
    (三)组织整合,协同多元共治
        1.吸纳社会组织,共创乡村服务
        2.引领多元协商,促成合作行动
        3.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系统整合
三、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效果评价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主要成效
        1.创新建强组织,推动多元治理
        2.深化整合资源,激活乡村建设
        3.切实动员群众,圆融党群关系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尚存问题
        1.组织间参与共同体治理水平差异问题
        2.普通群众参与治理主动性问题仍然存在
四、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方向
    (一)一核多元的引领格局
        1.固本强基:发挥引领核心作用
        2.赋权增能:培育多元社会力量
        3.一核多能:综合网络功能体系
    (二)四位一体的引领策略
        1.以政治引领把握治理方向
        2.以价值引领凝聚治理共识
        3.以能力引领强化网格能力
        4.以平台引领促成协同行动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村党组织组织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主要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村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内涵
    (一)作用于自身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本领
        1.作用于自身建设的本领
        2.作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本领
    (二)村党组织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村党组织的构成要素
        2.村党组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在乡村的体现
        1.党的组织力与党的领导力的关联
        2.村党组织组织力彰显党的领导力
二、村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1.村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含义
        2.村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体现
        3.村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功能
    (二)群众组织力
        1.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含义
        2.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体现
        3.村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功能
    (三)发展推动力
        1.村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含义
        2.村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体现
        3.村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功能
    (四)乡村治理力
        1.村党组织乡村治理力的含义
        2.村党组织乡村治理力的体现
        3.村党组织乡村治理力的功能
    (五)自我革新力
        1.村党组织自我革新力的含义
        2.村党组织自我革新力的体现
        3.村党组织自我革新力的功能
三、村党组织组织力的主要特点
    (一)凸显政治性
        1.以特定政治组织为载体
        2.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
        3.富有政治功能
    (二)蕴含乡土性
        1.植根于乡村
        2.作用于农业农村农民
    (三)彰显组织性
        1.产生并蕴含于组织体系
        2.通过组织彰显组织性
    (四)体现综合性
        1.由多种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
        2.作用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
四、村党组织组织力的现状分析
    (一)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取得的主要成效
        1.领导核心作用有所加强
        2.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3.党员队伍结构有所改善
    (二)村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的不足
        1.凝聚群众能力不够
        2.引领发展能力不强
        3.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4.自我革新能力欠缺
    (三)村党组织组织力存在不足的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
        2.党员干部能力不足
        3.党群关系有所淡化
        4.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五、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的主要思路
    (一)强化政治功能
        1.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3.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主张及决定
    (二)站稳群众立场
        1.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2.提升服务群众本领
    (三)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2.强化党员队伍建设
    (四)完善组织设置及机制
        1.健全组织设置
        2.完善运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村党组织组织力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公民参与理论
        (二)治理理论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治理
        二、村民自治
        三、公民参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二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要内容
        一、乡村行政性事务的建设和发展
        二、乡村经济事务的建设和发展
        三、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
    第二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特点描述
        一、村民对村民自治制度的认知
        二、公民参与内容以非政治性事务为主
        三、公民参与形式以动员型参与为主
第三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经验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具体实践经验
        一、A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农业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状况
        二、B村村民委员会履行职责过程中公民参与状况
        三、C村民小组组织村民参与修建饮用水工程
    第二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人民政府存在政策执行偏差问题
        二、乡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有待加强
        三、村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
        四、公民参与态度消极
        五、公民参与乡村治理存在制度困境
第四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案例经验借鉴
    第一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二、制度层面的原因
        三、公民个人主观因素
        四、乡村经济发展落后
    第二节 案例经验借鉴
        一、党建引领建设活力村庄——湖北省大冶市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二、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夯筑乡村治理民主根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创新移民村治理模式
        三、塘约道路——塘约村“党建引领、合股联营、村民自治”模式
第五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困境的解决对策
    第一节 优化基层治理主体职能
        一、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巩固村两委的领导组织和服务职能
    第二节 保障和健全相关制度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村民管理机制
        二、丰富参与渠道,细化参与措施
    第三节 提高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意识
        二、鼓励乡村能人带头治理
    第四节 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
        一.需求导向是乡村公民参与的主要驱动力
        二、完善农村公民参与的有效激励措施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状况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乡村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相关理论视角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
        (一)理论方面
        (二)实证方面
第一章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乡村治理进程
    第一节 民主改革时期
        一、结束千年奴隶制
        二、解放生产力
        三、觉醒村民自治意识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
        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二、探索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二元共治
        三、面临时代发展的挑战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时期
        一、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乡村治理格局
第二章 昭觉县乡村治理现状
    第一节 昭觉县乡村治理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民族文化环境
        三、经济环境
    第二节 昭觉县乡村治理主体
        一、法理型主体
        二、传统型主体
        三、魅力型主体
    第三节 昭觉县乡村治理方式
        一、充分利用援助干部补充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二、加强村两委建设
        三、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四、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
第三章 昭觉县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昭觉县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驻村扶贫干部融合问题
        二、村民自治建设薄弱
        三、民族传统治理力量的融合问题
    第二节 昭觉县乡村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跨部门合作协同性不足
        二、村民自治发展不足
        三、村民法治意识淡漠
        四、民族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第四章 改善昭觉县乡村治理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乡村自治建设
        一、提升村两委治理能力
        二、提升村民自治意识
    第二节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
        一、加强法治队伍建设
        二、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第三节 加强德治建设
        一、注重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力量
        二、不断完善村规民约
        三、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一、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核心概念及其辨析
        1.民族地区乡村治理
        2.“三治”:自治、法治、德治
        3.乡村治理体系
        4.“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
    (二)基本理论
        1.多中心治理理论
        2.协商民主理论
        3.社会系统理论
        4.善治理论
二、黔东南州乡村治理背景与乡村治理体系变迁
    (一)黔东南州乡村治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黔东南州乡村治理的普遍性
        2.黔东南州乡村治理的特殊性
    (二)新中国成立前黔东南州乡村治理体系变迁
        1.“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乡村时期
        2.政权下沉乡村的晚清民国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后黔东南州乡村治理体系变迁
        1.建国初期的乡村治理体系
        2.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政社合一”乡村治理体系
        3.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体系变迁
三、黔东南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现状
    (一)整体图景:黔东南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设计与经验
        1.黔东南州乡村治理相关政策规划
        2.黔东南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
    (二)微观绘描:黔东南州不同特征村落“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现状
        1.偏远民族村落“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黄岗村为例
        2.邻近城镇的混合聚居村落“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中潮村为例
        3.黔东南州州级示范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四、黔东南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
    (一)黔东南州“三治融合”建设中的自治困境
        1.村民自治关注度与参与度的脱节
        2.自治能力有限与公共事务无限性的困境
        3.自治主体缺失与村庄空心化
        4.乡村自组织的制度性培育与保障不足
    (二)黔东南州“三治融合”建设中的法治困境
        1.乡村治理法律体系不完善,习惯法适用不足
        2.主体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能力不足
        3.法治宣传形式比较单一,法治教育落后
        4.法律供给不足,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三)黔东南州“三治融合”建设中的德治困境
        1.德治主体变迁,传统德治精英边缘化
        2.传统文化断层,内容创新不足
        3.纵向展开不深入,“德”“治”脱节
    (四)黔东南州乡村治理“三治”的“融合”困境
        1.主体失谐,角色身份异化与变迁
        2.规则断层与冲突,协同治理机制缺乏
        3.集体经济孱弱,村民收入支撑力不足
        4.空间性分割,地域和民族成分复杂
五、完善黔东南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理念引领:构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系统理念
        1.主体层面:协同多元主体“三治”理念
        2.应用层面:深化规则与技术“融合”理念
        3.目标层面:构筑多元价值的“体系化”
    (二)单元建设:夯实黔东南州乡村建设“三治”基础
        1.加强自治主体性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
        2.深化乡村法治,健全黔东南州民族地区法治体系
        3.强化德治支撑,重构乡村伦理道德体系
    (三)体系建构:黔东南州“三治”“融合”的根本路径
        1.加强政策保障,提供融合支撑
        2.深化党委领导,实现“一核三治”融合
        3.加强主体协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优化“微治理”单元,重构“融合”基础
        5.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提供融合动力
        6.建设数字乡村,实现乡村再结构化
        7.建立动态评估体系,调控融合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关于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研(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研究 ——以内蒙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扎赛营子村为例[D]. 葛文帅.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村民自治中的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李欣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三治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路径研究[D]. 黄建飞.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4]J村村规民约建设研究[D]. 贾伟娜.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乡村治理中“四议两公开”制度研究[D]. 王鹏. 山西大学, 2021(12)
  • [6]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福建泉州罗溪镇“党建同心圆”为例[D]. 吴江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村党组织组织力问题研究[D]. 赵晓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D]. 余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乡村治理研究[D]. 曹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D]. 华见.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