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县1990—1999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珠山县1990—1999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一、竹山县1990~1999年STD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海涛[1](2019)在《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文中认为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从王国转向帝国的重要时期,中国在空间整合政治一统的同时,进入文化交融繁盛的新时期。“庄蹻入滇”历来被视为中原与西南边疆民族关系史的大事,素有“西南外徼,庄蹻首通”之说。然自唐代即有史家对其可信度提出质疑,延至当今,学界依旧论说纷纭、聚讼不休。随着时代推移,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愈放愈大,而历史真相愈加模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庄蹻入滇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作用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个人浅见,以期对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边疆开发史、中国大一统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裨益。庄蹻入滇是云南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大事。史学家对庄蹻入滇历来存在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历史上确有庄蹻入滇一事。庄蹻不是农民起义领袖而是楚国将军,在此基础上对庄蹻入滇的历史背景、入滇原因、庄蹻在中国国家统一上的贡献诸问题,提出个人的研究心得。云南在汉朝以前堪称亚洲的泛第三极。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即有民间自发开通的“蜀身毒道”与印度等南亚诸国有经济、文化联系。秦国通过汉中、巴、蜀与西南夷相通;楚国通过黔中、牂舸与西南相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使西征。不辱使命,了解西南夷的社会历史,撰着可信可靠的《西南夷列传》等着述,故司马迁所着录的庄蹻入滇一事的应当可信。考订庄蹻入滇的原因。通过对战国后期,秦、楚相争,统一天下的背景,通过“庄蹻暴郢”和“楚子灭巴”相关文献及考古报告的综合分析,确定楚国面临秦国腹背夹击危险,于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为纵长遣将军庄蹻伐秦,灭枳巴。这是秦楚相争的关键一步,对天下一统影响极大。通过梳理文献,对巴黔中地、楚黔中郡、秦洞庭郡、汉武陵郡地望演变做了考订,依托考古报告由点及面研究,绘制出秦、楚黔中控制区域示意图,首次提出《华阳国志》与《后汉书》所述楚庄蹻溯沅水,“既灭夜郎,而秦夺楚地,无路得归”的记述存在着与庄蹻伐秦行经路线自相矛盾之处,因而不足为信。在对长江、清江、乌江及沅水流域的地理地貌和历史时期通航情况、夜郎地望及巴蜀入滇道路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出庄蹻率军离楚都郢循长江上或间走清江,可调集巫郡、黔中郡的驻军,水陆并进合力伐秦克枳。秦将司马错断庄蹻返郢归路后,庄蹻出符关,沿赤水河南下入夜郎地,渡乌江,远至滇池。通过对历史时期楚国的水陆交通线,及舟师、车辆、疫病等涉及后勤保障的因素进行考察。计算出:如庄蹻率军陆行,平均每日行军约为40里。每二万战斗人员日均所需2000石口粮,需十数倍的后勤保障人员和80辆运车方可运送。又行军沿途猛兽毒虫频出,且后勤保障很难通过就地筹集的方式获得,因此庄蹻远征大军必须借助水道以通粮。在长江流域雨季所形成的下泄水流来临前的五月,趁东亚夏季风对流层下层较强的偏南风,从楚郢都逆流而上。并调集峡江楚巫郡和酉水上游楚黔中郡的驻军,分别从长江、清江、乌江及间道,水陆并进攻占了位于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的枳,经符关,沿赤水河南下,进入夜郎地区,势力扩展到秦蜀郡。而沅水流域及巴蜀地区,总体上通航能力不强,且为蛮烟瘴雨之乡,大军通过极易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在考察汉承秦制推进天下一统,秦汉王朝与“西南夷”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历来被视为研究华夏与西南边疆民族关系史大事的庄蹻入滇的深远意义。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司马错率军阻断庄蹻从峡江退回楚故地归路后,庄蹻经符关,沿赤水河南下,进入今贵州黔西地区,南渡乌江进入黔中地区后南下,经黔西南入滇东南,拉开华夏王朝统一西南夷,开发云贵高原的序幕。庄蹻以兵威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楚人和滇人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为汉武帝招徕西南夷,将大一统的事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西南夷在楚、秦王国争夺天下,秦、汉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与华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天下一统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郑龙,刘增加[2](2018)在《埃立克体病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我国埃立克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方法:借助解放军医学图书馆资源,输入"森林脑炎"、"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传疾病"、"鼠源疾病"、"全国各省(市、区)"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按照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结果:阐述了我国埃立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和防治。结论:较系统地阐述我国埃立克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现状,可为深入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王谷[3](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认为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楚克林[4](2017)在《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分类、多样性分布和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描述了溪蟹科淡水蟹2新属4新种:鸡足山弓肢溪蟹Arquatopotamon jizushanense gen.n.,sp.n.,临沧半圆溪蟹Semicirculara lincangense gen.n.,sp.n.,花坪亚热溪蟹 Yarepotamon huapingense sp.nov.和保康华溪蟹 Sinopotamon baokangense sp.nov.。为城口华溪蟹Sinopmotaon chengkuense Huang,Luo&Liu,1986 指定新模,并对该物种进行了重新描述。鸡足山弓肢溪蟹第三颚足外肢无鞭;G1长,末节和末二节的末端成弓形,末节舌形,明显向腹侧弯曲(腹面观)。临沧半圆溪蟹第三颚足外肢无鞭;G1末节半圆形,末端具一向腹面弯曲的半圆形突起。花坪亚热溪蟹第三颚足外肢具棒状短鞭;Gl细长,末节近末端具向背内方的三角形突起,末节末端尖锐。保康华溪蟹指端匙形;雄性第一腹肢(G1)长,末节背叶具背内方的半圆形突起,末节背叶的内末角突出成半圆叶状。城口华溪蟹第三颚足外肢具鞭;G1粗壮,末第二节约当末节长的4.7倍,末节稍弯向背内方(腹面观),末节两叶合抱,末缘中部稍凹。详细记述了每个物种的生境和地理分布信息。论文还对中国溪蟹科淡水蟹部分属种的分类进行了梳理,厘定3个同物异名物种。经过系统梳理,汇编“中国淡水蟹分类与分布名录”,收录中国淡水蟹类2科44属、307种(包括分布于台湾的41种)。其中,拟地蟹科1属27种,溪蟹科43属280种及亚种;特有属36属,占81%;特有种298种,占总数的97%。中国已成为全球淡水蟹类多样性和特有性的分布中心。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共包括42属239种和亚种,占总数的90%。本研究汇总了本课题组从2000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国21个省区开展淡水蟹类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所获的标本、生境信息等记录。通过标本鉴定,我们采集到24属131种,超过5000号溪蟹科淡水蟹类标本。根据本课题组16年来在将近700个野外调查样点所获标本和数据,并汇总文献记录的标本相关采集数据,我们获得了覆盖中国大陆溪蟹科全分布区、建立在标本水平上的总计1,665个样点的淡水蟹调查数据,并依此对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出5个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其中,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巫山和大巴山东部地区物种多样性最高,有29种。对物种分布区面积的GIS分析识别出129种狭域分布物种,占中国大陆溪蟹科物种总数的54.4%。对狭域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分析识别出2个狭域物种的多样性分布中心,一是玉龙雪山东南部和云南高原中部地区,分布有21种;另一是武夷山中东部地区,有16种。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淡水蟹类多样性分布的比较分析发现,长江流域淡水蟹类多样性最高。综合流域物种多样性在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可以发现,长江流域淡水蟹类多样性已显现持续衰退的趋势。本研究基于已建立的淡水蟹调查数据集,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对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类共计222种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9种濒危、27种易危、5种近危、88种无危,另93种数据缺乏。本次评估揭示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类的受胁种共有36种、占总数的16.2%,接近全球淡水蟹类受胁种占比的平均值(16.3%)。与早期的评估结果相比,有83个物种的评估状况发生了改变。其中,2种受胁程度提升,另2种降低。此外,79种曾被评估为数据缺乏的物种得到重新评估,8种为濒危、22种为易危、4种为近危、45种为无危。在调查的21个省区中,有9个省区的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已受到明显威胁。其中,受胁程度最严重的是云南省(15种受胁),其次是贵州和湖南两省(各有4种受胁)。在本次被评估为数据缺乏的93种淡水蟹类中,有超过75%的物种其分布区极为狭窄(分布区面积不足1000 km2)。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物种的生存现状,本课题组对其中24种据记载分布于七个省的淡水蟹类进行了多次野外调查,但结果均未查获。可以推测,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的受胁程度已超过全球淡水蟹类受胁的平均水平。对致危因素的深入分析显示,栖息地退化或丧失、人为干扰和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淡水蟹类受胁的主要因素。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的物种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华南沿海地区(50种)和云南省(10种)等地(占此类物种总数的61%),表明目前对这些地区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的现状仍缺乏了解,需要加强野外调查以积累必要的基础数据。同时,我们提倡在全国范围系统性地开展淡水蟹类及其生境的多样性观测和评估,编研《中国淡水蟹类物种红色名录》,以期建立合理、合法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淡水蟹类多样性及其依赖的淡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

陈曦[5](2017)在《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国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细颗粒物(PM2.5)暴露增加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是引起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老年人群更加敏感。PM2.5可以被人体吸入沉降到肺部,并通过气血平衡进入血液循环,而且随着粒径减小,健康危害增加。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报道了颗粒物健康危害及其生理和病理机制取得的进展,其中,国内很多研究关注不同区域或不同城市颗粒物浓度改变对CVD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等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的纵向研究多是基于较低的颗粒物暴露水平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开始重视颗粒物组分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和毒理学研究发现,PM2.5内含的过渡金属等化学组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体内离子平衡等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但国内有关PM2.5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尚鲜有报道。传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多集中血脂、血糖、炎性因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目前心率变异性在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中仍然重视不足。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率节奏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反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可用于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从而判断其对CVD的病情及预后。HRV通过测量连续正常R-R间期变化的变异性来反映心率变化程度、规律,从而用以判断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通常而言,在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HRV增高,反之HRV降低。HRV升高表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提高室颤阈,属保护因素;HRV降低表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降低室颤阈,属不利因素。HRV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有望用于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评价。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受损,主要危险因素和环境与遗传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在种族和人口学因素固定的条件下,气象因素尤其是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与CVD事件密切相关,会引起入院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研究都已经证实,热浪或寒潮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个体服药情况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显着。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心脏、血管等组织脏器健康状况下降,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对调节和稳定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评价颗粒物污染等环境因素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时,需要考虑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服药等行为的效应修饰作用。目的通过固定群组设计,对中老年冠心病人群心血管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PM2.5及化学组分个体暴露水平进行重复测量,识别雾霾PM2.5及组分暴露心血管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探索个体化PM2.5及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内容及方法本次研究基于对北京市2014-2016年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选择位于北京东部城区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6年在社区建立监测点采集PM2.5样品,监测其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在社区招募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固定群组重复测量研究。研究结合室外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室内外关系系数,估算受试人群的室内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试人群时间-活动模式,利用微环境模型估算个体的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试受试人群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代谢水平等;通过动态心电图仪监测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个体水平上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识别PM2.5及化学组分暴露对CVD影响的敏感指标,为CVD的早期干预、控制,以及我国制定相应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一.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每日环境监测数据及不同站点数据,比较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差异,阐释大气PM2.5污染状况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区域的选择提供依据。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气象信息,考虑到体感温度与气温和湿度有关,结合每日气温和露点温度等数据计算表观气温值,阐述北京市表观气温随季节变化趋势。二.北京市东部城区大气PM2.5粒径和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根据2014-2016年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选择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开展为期一年的PM2.5连续监测,采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连续采集24h空气PM2.5样品,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进行分析,识别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监测点采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PM2.5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三.基于社区的固定群组追踪调查研究。在北京东部城区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招募50-75岁患有冠心病(CHD)的中老年居民志愿者,根据单组重复测量样本估算,确定样本量,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2名(男女各半)调查对象入组。2016年1月至4月期间,开展连续4次追踪随访调查,每次随访调查期间同时进行个体暴露量估算和健康测量。(一)问卷调查。在第一次随访期间通过问卷调查详细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药物服用、居住环境和出行模式等信息,并作为基线资料;每次随访期间询问受试人群近一周的服药情况和出行模式等信息。(二)个体暴露量估算。通过连续采集获得空气PM2.5样品,分析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的浓度,引用前述报道的北京市PM2.5室内外关系系数,计算受试人群室内环境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时间-行为模式量表,收集受试人群出行模式资料,根据受试人群室内外活动时间分布,结合室内外浓度,采用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的暴露水平。(三)健康测量。通过采集受试人群的空腹静脉血,测试其心血管炎性指标(hsCRP)水平,以及CVD危险因素—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采用动态心电图仪监测24h个体心率变异性,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等时域指标,以及HF、LF、VLF、LF/HF等频域指标。本次研究已经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通过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受试人群本次研究的目的、可获得利益及可能的损失。四.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急性健康影响研究。(一)首先对研究中重复测量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学处理,包括基于微环境模型和个体时间-活动模式获得的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心血管炎性指标、凝血指标等。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描述性表述(算数均值或四分位数间距),偏态分布的观察值根据需要进行对数转换,对受试人群的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描述。(二)对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恰当转换后,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比较4次测量数据间的差异,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两两比较。(三)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按不同滞后、累计暴露情况对个体暴露水平和气象因素进行处理,分析调查期间,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和表观气温数据的滞后、累计暴露水平对心率变异性、CVD危险因素等的影响。筛选敏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四)对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量进行共线性诊断,依次构建单污染变量模型、双污染变量模型和多污染变量模型,所有模型都包括随机效应项和固定效应项,分析不同变量对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的作用。综合考虑服药情况、气象因素的效应修饰作用,进行分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统计分析均采用SAS 9.3的程序运行。未加特殊说明时,p<0.05视为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结果一.本次研究观察期间,北京市PM2.5依然是首要空气污染物,污染水平较高,变化范围较宽,随季节和区域变化较大。2014、2015和2016年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年中位值分别为 66.5 μg/m3(5.2 μg/m3~392.6 μg/m3)、56.6 μg/m3(7.1μg/m3~477.5 μg/m3)和 55.5 μg/m3(7.4 μg/m3~394.5 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环比下降分别为14.9和1.9%。北京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集中分布冬季,即当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间,北京市PM2.5的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是呈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特征,北京市PM2.5浓度年均值持续呈现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区域特性。二.在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自监测点开展环境空气PM2.5的连续采样,应用高灵敏度的环境化学分析仪器平台对样品中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多环芳烃等化学组分进行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采集的PM2.5样品中化学组分检测结果显示,Zn、Se、Cu、Ti、Fe、B、Al、Pb、Mn、As、Sb、Na、K、Ca、Si、Mg、Ba、稀土元素、SO42-、NO3-等是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其中2015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PM2.5样品中As含量中位值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参考限值的1.3倍,PM2.5样品中Pb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0.6倍,Cd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2.2倍。2016年1月至4月期间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均高于非雾霾天气,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是非雾霾天气的1.4~7.3倍,PM2.5、碱金属、∑PAHs、硫酸盐、硝酸盐等均存在显着差异。主因子分析将PM2.5主要化学组分经正交矩阵变换提取出3个主因子,以Zn、Cd、Cu为代表的的过渡金属元素、SO42-、NO3-等为代表的二次粒子,Se元素等在第1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8,因子1对PM2.5的方差贡献率为57.2%;主因子2中载荷绝对值较大的组分是稀土元素,Ca、Mg为代表的碱土金属元素和以Ti、Fe为代表的过渡金属元素等,其载荷均大于0.85,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0.8%;铂族在主因子3中载荷较大,其载荷为0.84,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5.7%。2015年11月-2016年1月,采用高通量质谱分析技术监测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2.5μm以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集中在0.3μm-1.0μm粒径段,以0.4μm-0.5μm段含量最高,小于0.2μm和大于1.9μm粒径段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数浓度分布主要集中在0.3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 0.4μm-0.6μm粒径段,OC、EC、Al、Ca、Cd、Cr、Cu、Fe、Hg、Mg、Mn、Pb、Sb、Si、Ti、Tl、Zn、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PAHs等化学组分的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3 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0.4μm-0.6μm粒径段。尽管质量浓度在0.3μm以下较低,但Sb、Si、As、Cu、Hg、Pb、Mg、Zn、Ti、氯离子等的数浓度在0.3 μm以下的粒径段仍占有一定比例。研究结果提示,PM2.5中这些特征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等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三.在追踪随访调查中,22名调查对象完成了 4次随访调查的个体暴露评价和健康测量。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60.1岁,女性患者11人(50%),12人空腹血糖值超过 6.10 mmol/L(54.5%),1人 TC ≥ 6.22 mmol/L 且 TG ≥ 2.26 mmol/L(4.5%)。4次重复测量的心血管效应指标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rMSSD和TC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采用混合模型对重复测量资料进行分析,筛选了 pNN50和rMSSD等特征指标,发现PM2.5及PM25-Pb等组分暴露的滞后效应明显。多种模型比较分析,PM2.5及组分暴露的效应估计值在滞后3-6天(lag6-lag3)具有显着性意义。气温被认为是CVD独立的危险因素,高温热浪或低温寒潮气象因素都能够引起CVD死亡。本次研究比较了表观温度单变量和表观温度-PM2.5暴露双变量模型的结果,结果提示,对于更加敏感的HRV效应指标而言,PM2.5暴露对于气温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有协同作用。服用降压/降脂药物会使冠心病患者HRV升高,本次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服用β-blocker的效应修饰明显,在控制PM2.5或PM2.5-Pb暴露情况下,都观察到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作用;多变量的混合模型结果显示PM2.5-Pb等组分暴露对于单独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且提前1天的组分暴露协同作用会更加显着。结论2016年1月至4月期间,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雾霾天气均高于非雾霾天气。2.5μm以下的颗粒物及组分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均呈现单峰分布,且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集中于0.3μm-1.0μm粒径段。PM2.5的有毒有害成分主要分布在小于1.0μm的粒径段,该粒径段PM2.5及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研究中发展、改进或应用的方法及分析数据极大的丰富了我国PM2.5及化学组分粒径分析的监测方法,并积累了北京市中度污染区域细颗粒物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数据。利用基于时间-活动模式的微环境模型,评估受试人群的个体PM2.5暴露水平,比直接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更精确。短期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会对中老年人群的pNN50和rMSSD等心率变异性指标和hs-CRP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强度随着不同的PM2.5化学组分及暴露滞后时间而显着不同。PM2.5、PM2.5-Pb等暴露滞后3-5天,观察到pNN50和rMSSD显着降低,提示PM2.5及特征化学组分急性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脏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产生损伤。pNN50和rMSSD是HRV中较为敏感和有价值的效应指标,为利用HRV评价PM2.5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次研究关注PM2.5及化学组分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控制了气象因素、药物使用等潜在效应修饰或混杂作用。在同样的PM2.5及特定化学组分暴露情况下,均观察到服用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CVD高危人群的健康防护和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空气污染防治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陈向阳[6](2017)在《温州市麻风病受累者生存状况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温州市麻风病受累者生存状况评价,探索麻风病早期发现,降低畸残发生率的防控方式,为消除麻风病危害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自制基本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问卷对温州地区麻风病存活受累者开展入户调查,获取基本状况、畸残状况、抑郁焦虑状况、社会支持状况、麻风病相关疾病负担等内容。结果项目实施期间共调查了65例受累者,获得了62例畸残状况,60例有效答卷;62例调查对象中,男性43人,女性19人,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63.7岁;18人处于独居;57人无劳动能力或仅有轻体力劳动能力;2级畸残率30.6%,畸残时长最短59月,最长635月,平均298.78月,有15人缺少基本的防护措施。60例有效答卷受累者,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1.67%(25/60),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67%(13/60),两者在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影响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是治疗状况、畸残状况和经济收入,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治疗状况、畸残状况和经济收入是焦虑情绪的高危因素,治疗状况和畸残状况是抑郁情绪的高危因素。60例受累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均分为32.30±6.02分,客观支持评分7.10±1.73分,主观支持评分19.40±3.50分,支持利用度评分5.80±1.63分;影响受累者社会支持水平的主要因素为生活状况(OR值27.96)、经济收入(OR值23.13)、文化水平(OR值13.68)、畸残状况(OR值0.19)和年龄(OR值0.16)。2012-2015年监测系统共投入314318元;确诊病例平均延迟期缩短了34.35月,平均误诊次数减少0.8次,避免发生Ⅱ级畸残人数2人;挽救DALY 72.64个;项目总效益3860777.5元,成本效益比为1:12.28。结论温州市麻风病受累者的生存状况不佳,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主要共同危险因素有畸残和治疗状况,应为麻风病受累者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为符合条件的麻风病受累者提供基本生活和医疗救助,同时将麻风病患者纳入相关保障制度中,降低患者疾病负担。受累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危险因素有年龄、生活状况、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4个因素。提高和改善受累者的生存质量已经成为保障麻风病受累者身心健康和有效实施《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所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是一项投入低,产出高的疾病防治控制项目,是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实现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降低畸残率且符合卫生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模式。

金贤善(Kim hyunsun)[7](2016)在《明清两湖疫灾: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与社会应对》文中研究说明“疫灾”是疫病灾害的简称,疫病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疫灾疫灾流行概况、特点、原因。而两湖地区地貌类型复杂,不同地貌下的经济、人口方面存在差异,故该地区疫灾的流行具有区域差异的特点。因此拟将两湖地区的疫灾流行特点按照平丘地区和山岳地区分开研究。并试图以社会史的角度来论述政府(包括朝廷及地方官府)、地方势力(包括绅士、富户及慈善组织)和民众在疫灾爆发时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明清期间两湖地区疫灾十分频繁,平丘地区疫灾趋势在某段时期集中,如集中分布于1580、1640、1700、1720、1830年代,而山岳地区疫灾较平缓。明末1580、1640年代,平丘地区在“小冰期”影响下,气候变寒冷干燥,旱灾频发,从而发生严重疫灾。相反,清代1700、1720、1830年代,两湖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集中,加上平原地区的垸田开发和山岳地区的盲目开发,洪涝灾害频发,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疫灾。此外,通过分析个别年份的病种,1640年代鼠疫(bubonic plague)猖獗于华北地区,随后扩散至河北、河南、山东,甚至江南地区。根据疫病死亡率、鼠群的移动及死亡、气候与鼠蚤关系、李自成与张献忠起义的移动径路等来推断,在两湖平丘地区流行的疫灾很有可能是鼠疫。另外,关于1832年发生的疫灾,1820年代霍乱传入中国,并在1821年前后形成全国范围的流行(以江南地区和河北平原最为广泛),据当时贸易、水灾导致的状况及高死亡率,不能排除霍乱的可能性。总之,明清时期平丘地区的疫灾主要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而与中国其他地区又有密切的联系。与平丘地区相反,山岳地区地理环境因素对疫病流行的影响很大。因该区森林密布,“瘴气”盛行,为地方性疫病(如疟疾)的流行打下基础,而大规模的皇木采办及民众滥伐森林,则直接导致了疫病的流行。随着山林的不断开发,地方性疫病逐渐减少,但由于生态破坏,进入清代,水灾频发,从而导致的疫灾次数大大增加了。另外,山岳地区的盗寇侵犯、荆襄起义、苗族起义、张献忠与李自成农民军、王朝叛乱(吴三桂、金声桓的反清活动)、白莲教起义等各种动乱持续不断。盗贼侵犯、动乱频繁,对于该地区疫病发生有深刻的影响。明清时期,该地区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天花、霍乱这样的疫病开始传入,由此引发了多次大规模的疫灾。总之,山岳地区的疫灾与地理环境、战乱及人口流动等因素有关。从对疫灾的应对来看,由于明清时期平丘与山岳地区之间疫灾成因不同,所以政府、社会力量和民众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已有研究已经表明明清两朝对疫灾采取比较消极的措施,但考虑到政府对一般水旱灾害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而平丘地区的疫灾发生原因是水旱灾害,山岳地区则有所不同。另外,两湖平丘地区为全中国的“粮仓”,经济发达。因此,可以推测政府对两湖平原和山岳地区采取不同的态度,发生水旱灾害时对平丘地区赈灾更多,对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疫灾自然也有附加的防治效果。而且,地方绅士和一些社会组织都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救助的不足,尤其是在官府对于基层社会的作用日益削弱的情况下,地方绅士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救济灾民的角色。另外,民众的对应方面,因为相同的时代的背景下,虽然与山岳地也有相似之处。平丘地区疫灾与自然灾害有关,自然信仰多。并且城隍信仰等官方认可的信仰非常普遍,或者通过对神灵崇拜的官方化,将民间祈神驱病等活动控制在官绅的主导之下。因此,平丘地区的许多民间信仰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持政府的统治有着极大的帮助。与之相对应,明清时期两湖山岳地区(尤其湘南地区),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瘴气之地”,存在着地域偏见与民族歧视的文化概念,经常将该区作为贬官之地。此外,由于地理特殊性和战乱的原因,这里经常爆发疫灾,但对政府而言,控制一个地区的稳定是最重要的,救灾则是其次,因此对山岳地区的疫灾非但几乎没有救助活动,疫灾流行反而会成为政府镇压战乱的机会。因此山岳地区不能经常得到政府的救济而无法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应对疫病。而且地方官员及地方力量得救助也有限。没有救助情况下,山岳地区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尤其巫术崇拜广泛蔓延,而且民间宗教也利用巫术与疫灾夸张教势。反抗统治阶级的活动中常常借用迷信和巫术的手段,因此山岳地区的民间信仰不利于国家统治。

付书科[8](2014)在《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然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从1978年-2004年期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1.5%左右,高于同期我国GDP2个百分点。中国在2008年就成为钢铁、煤炭、水泥、化肥以及电视机等行业的头号输出国。从工业革命以来,矿业一直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的证据表明,采用现代矿业立法和提供有利环境的国家能够吸引矿业勘探和生产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增加国家和地区税收、出口收入、就业机会,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东道国技术引进。2012年我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储量15亿吨,天然气9610亿立方米,煤炭616亿吨、铁矿40亿吨、铜矿431万吨、金矿917吨、钾盐1461吨。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119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3处,中型矿产地96处,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贵州和吉林等省区。主要矿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国内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煤炭、粗钢、水泥等矿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2012年,全国一次性能源产量为33.2亿吨标准煤。然而,在矿产资源开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相当大机会的同时,有风险或不合理的采矿业务可能导致当地经济社会畸形发展,造成环境破坏。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地区,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破坏更为严重。生态脆弱区作为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问题重叠区域,依照传统模式继续发展,其矿业发展极有可能陷入矿业发展越快→生态环境问题越多→生态环境失衡→矿业发展停滞的恶性状态。然而,矛盾不是必然的,耦合协同作为一种哲学的、系统的思想,伴随着整个发展过程,论文研究生态脆弱区矿业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的正向耦合与协同,力图打破彼此割裂的局面,寻求生态利益、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的统一,为矿业全面、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融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矿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政策学、地理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贯穿了系统分层的思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在阅读了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之后,对耦合协同关系认识、耦合协同量化研究和耦合协同机理分析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本文从认识论、耦合观、方法论研究等三个层面对生态脆弱区矿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耦合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评价。认识论上经历了传统的财富追求观、悲观的零增长论、乐观的经济发展论直到辩证耦合协调观的形成;耦合观层面生态化理念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产生了零资源经济、排泄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碳汇经济等新理念;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耦合产生了生态型领导、生态管理、生态型服务、生态供应链及生态型设计等理念;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执行层面产生了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社区、生态型城市、生态省、生态功能区等实施方案;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具体操作层面产生了清洁生产、生态型生产、环境经营、生态产业等做法;方法论上将国内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评价方法分为基于指数综合加成、基于功效系数、基于变异和距离、基于动态变化、基于模糊理论、基于灰色理论、基于DEA模型、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耦合协调度测量;最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认为国内外研究中存在构成论研究多,生成论研究少;概念界定不一,研究方法重叠;理论成果难与实践对接等问题。第二,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生态脆弱区划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生态脆弱区、六大生态脆弱区、七大生态脆弱区和八大生态脆弱区。本章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域区划基础上,将生态脆弱区划分为东部生态脆弱区、中部生态脆弱区、西部生态脆弱区,并从每个生态脆弱区中挑选两个省份进行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分析。第三,基于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和矿业企业视角,构建三方动态博弈模型,采用逆推归纳法,得出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容三方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结果。第四,选择DEA模型,结合模糊数学理论,实证研究了青海省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首先,用DEA的技术效率反映协同效度,用规模效率反映发展效度,综合效率反映协同发展效度,定义了两两子系统、三个以上子系统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协同发展效度的计算。运用DEA模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入手,评价了青海省矿业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态,纵向上以青海省时间序列2005-2012年间每一年作为评价单元,分别建立了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共20项输入输出指标,评价了各子系统内部、两两子系统之间、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效度、协同效度和协同发展综合效度,评价结果如下:青海2005年、2006年、2008年、2012年矿业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度评价可知,这几年耦合系统的发展效度、协同效度、协同发展效度均为1,表明这几个年份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同时满足发展有效、协同有效、综合有效,系统输入、输出间的效率最佳,投入产出规模最优,耦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各要素间结构比例恰当,相对而言,耦合系统整体协同发展效果最好。而2009年、2010年、2011年这3年是协同有效、发展非有效,即各子系统和要素间结构比例适当,但投入产出规模不是最佳状态,存在投入不足或者投入冗余。横向上,以2012年我国14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和富有矿产资源的省份为决策单元,选取了包括生态环境投入、经济投入、社会投入三组12项输入指标,经济发展指数、环境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态指数四组9项输出指标,并在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加成,评价了我国各地区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将评价效率聚为三类,结果如下:内蒙古、吉林、辽宁、湖南属于第Ⅰ类地区,协同发展状况很好;湖北、黑龙江、甘肃属于第Ⅱ类地区,协同发展良好;其余省份属于第Ⅲ类初级协同地区。其中,青海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属于第Ⅲ类,处于初级协同状态,资源投入、环境投入冗余率高,且规模收益递减,表明通过增加资源的消耗并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利用效率,积极采取协同发展模式。第五,制定面向政府、企业、公众不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首先,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参照绿色GDP、GPI等指标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实行领导干部环境问责制,理顺矿业环境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通过绿色消费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优惠激励企业发展,缩短环境技术的产业化过程;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施层面制定面向政府、企业、公众不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首先,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参照绿色GDP、GPI等指标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实行领导干部环境问责制,理顺矿业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有效地社区冲突解决机制;使企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通过绿色消费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优惠激励企业发展,缩短环境技术的产业化过程;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李傅冬[9](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陈蕾[10](2013)在《老年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及分层护理模式构建》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和生活方式现状,分析生活方式对慢性病患病的影响,构建合适慢性病综合防治社区护理模式,为改善老年人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老年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调查量表》对500名城市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以及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患有慢性病者333例,患病率为66.6%;患病率较高的6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43.0%,215/500)、心脏病(23.6%,118/500)、偏头痛(16.8%,84/500)、高胆固醇血症(15.8%,79/500)、慢性支气管炎(14.4%,72/500)、糖尿病(12.6%,63/500);慢性病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χ2=195.539,P=0.000);偏头痛和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男女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女性偏头痛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高于女性。(2)吸烟占17.6%(88/500)、饮酒占18.8%(94/500)、从不食大蒜占5.4%(27/500)、食盐口味重占29.2%(146/500)、独居占12.8%(64/500)、不常看电视占23.6%(118/500)、不常下棋占90.2%(451/500)、不常锻炼身体占34.6%(173/500);吸烟、饮酒、食盐口味、独居、常下棋和常体育锻炼比例男女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男性吸烟、饮酒、食盐口味重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独居、不常下棋、不常锻炼比例高于男性。(3)吸烟影响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饮酒影响慢性支气管炎和糖尿病患病率;食用大蒜影响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食盐口味影响高血压和心脏病患病率;独居影响心脏病患病率;看电视影响心脏病和偏头痛患病率;下棋影响高血压患病率;体育锻炼影响偏头痛患病率,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4)对影响慢性病患病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820,95%CI(1.378~5.774),P=0.005]、饮酒[OR=2.606,95%CI(1.266,5.363),P=0.009]、经常下棋[OR=0.402,95%CI(0.207,0.782), P=0.007]、经常体育锻炼[OR=0.681,95%CI (0.447~0.898),P=0.03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1)十堰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在国内居于中等水平;(2)社区部分老年人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3)社区女性老年人饮食科学、均衡,而男性老年人喜欢社会交往和体育锻炼;(4)生活方式影响慢性病患病率;(5)吸烟、饮酒是慢性病危险因素,经常下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其保护因素;(6)社区慢性病分层护理模式有望成为老年慢性病综合防治有力途径,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有效措施之一。

二、竹山县1990~1999年STD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竹山县1990~1999年STD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时空
    三、研究综述
        (一) 史籍中的庄蹻入滇
        (二) 今人着述、研究论文中的庄蹻入滇
    四、研究趣旨
第一章 金道锡行与司马迁经略西南夷
    第一节 庄蹻入滇之前西南夷地区的交通概况
    第二节 楚国与西南的交通往来
    第三节 先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第四节 司马迁经略西南夷始获庄蹻入滇一事
第二章 庄蹻入滇起因、时间考
    第一节 秦、楚的崛起
    第二节 秦夺巴蜀布局天下
    第三节 楚国屡见欺于秦国
    第四节 射猎者说与楚伐秦得枳
    第五节 楚将军庄蹻领兵考
    第六节 楚得枳而国亡
    第七节 楚国复强与王翦灭楚
第三章 黔中地望与庄蹻归报无路考
    第一节 巴黔中与楚黔中
    第二节 秦、楚相争黔中
    第三节 《华阳国志》所载庄蹻泝沅水路线考谬
第四章 庄蹻离郢伐秦克枳入滇路线分析
    第一节 楚国在峡江地区的进退
    第二节 历史时期长江、清江、乌江的通航
    第三节 历史时期沅水流域的通航
    第四节 庄蹻道塞不通出夜郎考
第五章 庄蹻率军远征后勤保障可行性探究
    第一节 历史时期楚国的交通概况
    第二节 庄蹻远征后勤物资陆运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节 疫病和猛兽对庄蹻远征的影响
    第四节 庄蹻远征后勤物资的水运保障研究
第六章 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的探析
    第一节 秦对中国统一及秦崩溃后的遗产
    第二节 汉承秦制与汉之为汉
    第三节 王朝与“西南夷”
    第四节 庄蹻入滇的深远意义
余论 庄蹻入滇与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对今后研究方向略作展望
致谢

(2)埃立克体病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
    1.1 病原体的分类及基本形态:
    1.2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1.3 分子遗传:
    1.4 抗原结构和免疫反应:
    1.5 生物学特性: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3 易感人群:
    2.4 流行特征:
3 致病机理与病理改变
    3.1 致病机理:
    3.2 病理改变:
4 临床表现与分期及预后
    4.1 临床表现:
    4.2 临床分期及预后:
5 实验室检查
    5.1 常规检查:
    5.2 血清学检查:
    5.3 分子生物学检查:
    5.4 病原体培养分离:
6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6.1 临床诊断:
    6.2 鉴别诊断:
7 防治
    7.1 防控:
    7.2 治疗:

(3)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形与气候
        二、水系与土壤
        三、植物与动物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小结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人口政策
        二、清代人口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二、人口构成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二、清代土地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种植新趋势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森林资源衰减
        二、水土流失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分类、多样性分布和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淡水蟹分类研究概况
    1.1.1 淡水蟹科级分类研究概述
    1.1.2 中国溪蟹科淡水蟹研究历史回顾
1.2 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
1.3 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 第二章 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分类和新种记述
2.1 中国溪蟹科淡水蟹的分类现状
    2.1.1 研究方法
    2.1.2 结果
    
2.1.2.1 华溪蟹属Sinopotamon Bott,1967
    
    2.1.2.1.1 保康华溪蟹Sinopotamon baokangense Chu,Sun&Sun,2017
    
    2.1.2.1.2 城口华溪蟹Sinopotamon chengkuense Huang,Luo &Liu.1986新模标本指定
    
2.1.2.2 南海溪蟹属Nanhaipotamon Bott,1968
    
2.1.2.3 中印溪蟹属Indochinamon Yeo & Ng,2007
    
2.1.2.4 东方溪蟹属Eosamon Yeo&Ng,2007
    
2.1.2.5 泽蟹属Geothelphusa Stimpson, 1858
    
2.1.2.6 亚热溪蟹属Yarepotamon Dai&Turkay, 1997
    
    2.1.2.6.1 花坪亚热溪蟹Yarepotamon huapingense sp.n.
2.2 横断山区溪蟹科淡水蟹系统发生和2新属2新种记述
    2.2.1 材料和方法
    
2.2.1.1 标本观察和分子数据获取
    
2.2.1.2 系统发育分析
    2.2.2 结果和讨论
    
2.2.2.1 系统发生分析
    
2.2.2.2 鸡足山弓肢溪蟹Arquatopotamon jizushanense Chu,Zhou& Sun,2017,gen.n.,sp.n
    
2.2.2.3 临沧半圆溪蟹Semicirculara lincangense gen.n.,sp.n.
2.3 中国淡水蟹分类与分布名录 第三章 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多样性分布和保护研究
3.1 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多样性分布格局
    3.1.1 材料和方法
    
3.1.1.1 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
    
3.1.1.2 标本鉴定
    
3.1.1.3 文献信息收集、汇总和数据集构建
    
3.1.1.4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3.1.2 结果
    
3.1.2.1 数据集构建
    
3.1.2.2 野外调查样点数和新种发表数量的时间分布关系
    
3.1.2.3 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3.1.2.4 物种多样性随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趋势
3.2 长江流域淡水蟹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
    3.2.1 区域概况和分析方法
    
3.2.1.1 区域概况
    
3.2.1.2 分析方法
    3.2.2 结果
    
3.2.2.1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物种多样性现状
    
    3.2.2.1.1 黄河流域淡水蟹物种多样性现状
    
    3.2.2.1.2 珠江流域淡水蟹物种多样性现状
    
    3.2.2.1.3 长江流域淡水蟹物种多样性现状
    
3.2.2.2 长江流域淡水蟹多样性变化趋势
3.3 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多样性状况评估
    3.3.1 评估等级与标准
    3.3.2 评估结果与分析
    
3.3.2.1 总体结果
    
3.3.2.2 受威胁物种分析
    
3.3.2.3 致危因素分析
    
    3.3.2.3.1 栖息地衰退
    
    3.3.2.3.2 外来物种入侵
    
3.3.2.4 数据缺乏物种分析
    3.3.3 讨论和建议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市大气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环境空气质量、气象资料收集
        1.2.2 表观温度
    1.3 研究结果
        1.3.1 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3年变化趋势
        1.3.2 2016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季节变化趋势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北京东部城区PM_(2.5)粒径分布及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社区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2.2.3 PM_(2.5)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2.2.4 PM_(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化学组分比较分析
        2.2.6 PM_(2.5)化学组分分析的质量控制
    2.3 研究结果
        2.3.1 社区PM_(2.5)日均质量浓度监测结果
        2.3.2 PM_(2.5)化学组分的测量结果和污染特征分析
        2.3.3 PM_(2.5)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组分的形态分析
        2.3.4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及化学组分的差异
        2.3.5 北京东部城区细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2.3.6 不同粒径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区监测点的个体水平PM_(2.5)暴露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2.2 受试人群暴露评估
        3.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人群室内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3.2 基于出行模式和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水平暴露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固定群组设计和混合效应模型评价PM_(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研究设计: 固定群组追踪调查
        4.2.2 材料与设备
        4.2.3 研究人群
        4.2.4 个体暴露水平评估
        4.2.5 HRV监测
        4.2.6 血生化指标测量
        4.2.7 共线性诊断和变量筛选
        4.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受试人群的一般情况
        4.3.2 随访追踪调查情况
        4.3.3 PM_(2.5)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血管的健康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的创新
    5.2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准书
    附录2: 志愿者招募公告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调查问卷
    附录5: 仪器工作条件
    附录6: SAS程序语句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文章1: Source specific PM_(2.5) associated with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he elderly withcoronary heart disease:a community-based panel study
    文章2: ICP-MS和ICP-AES用于北京雾霾天气PM_(2.5)来源解析研究
    文章3: 离子色谱法研究亚微米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水平和污染评价
个人简历
致谢

(6)温州市麻风病受累者生存状况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麻风病的概念及流行状况
    1.2 麻风病防治措施的发展和现状
    1.3 项目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内容
    2.2 调查方法
    2.3 相关判定标准
    2.4 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浙江省温州地区麻风病受累者畸残状况
    3.3 受累者焦虑、抑郁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
    3.4 受累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
    3.5 可疑症状监测系统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畸残状况
    4.2 焦虑、抑郁状况
    4.3 社会支持
    4.4 可疑症状监测系统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明清两湖疫灾: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与社会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
第一章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环境
    第一节 政区沿革
        一、明代政区沿革
        二、清代政区沿革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平丘地区自然环境
        二、山岳地区自然环境
    第三节 社会环境
        一、平丘地区社会环境
        二、山岳地区社会环境
第二章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疫灾时间序列
        一、明代疫灾序列
        二、清代疫灾序列
    第二节 疫灾时空分布
第三章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疫灾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平丘地区疫灾影响因素
        一、明代旱灾与疫灾
        二、清代水灾与疫灾
        三、明末崇祯年间疫灾病种及成因个案分析
        四、道光十二年疫灾病种及成因个案分析
    第二节 山岳地区疫灾影响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二、社会动乱
        三、人口流动因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疫灾社会应对
    第一节 平丘地区
        一、朝廷的救助
        二、地方官府的救助
        三、地方力量的救助
        四、民众应对
    第二节 山岳地区
        一、朝廷的应对
        二、地方官绅的应对
        三、民众的应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三、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耦合协同关系认识
        1.2.2 耦合协同量化研究
        1.2.3 耦合协同机理分析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脆弱性与生态脆弱区
        2.1.2 生态、环境与资源关系梳理
        2.1.3 耦合及协同相关概念
    §2.2 耦合形成的交叉学科理论
        2.2.1 环境-经济系统理论
        2.2.2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耦合协同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2.3.1 系统论
        2.3.2 控制论
        2.3.3 自组织理论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1 生态脆弱区划分
        3.1.1 两大生态脆弱区
        3.1.2 六大生态脆弱区
        3.1.3 七大生态脆弱区
        3.1.4 八大生态脆弱区
    §3.2 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2.1 东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2.2 中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2.3 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
    §4.1 生态脆弱区矿业开发利益相关者关系
    §4.2 博弈模型构建
        4.2.1 模型假设
        4.2.2 行为策略与参数设定
        4.2.3 博弈模型求解
    §4.3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评价模型
    §5.1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评价方法
        5.1.1 系统评价概述
        5.1.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
    §5.2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的DEA模型
        5.2.1 C~2R模型
        5.2.2 C~2GS~2模型
        5.2.3 模型的有效性
    §5.3 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效度
        5.3.1 子系统内协同发展效度
        5.3.2 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综合效度
    §5.4 指标体系构建
        5.4.1 指标设置原则
        5.4.2 指标构建与筛选
        5.4.3 输入输出指标集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青海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评价纵向比较
        6.1.1 纵向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1.2 各子系统内协同发展评价
        6.1.3 子系统间协同发展评价
        6.1.4 多个子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6.2 青海地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横向比对
        6.2.1 横向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2.2 各地区耦合协同发展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的措施建议
    §7.1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7.1.1 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7.1.2 构建面向服务绿色矿业的生态型政府
        7.1.3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7.1.4 理顺矿业环境管理体制
        7.1.5 建立合理有效地社区冲突解决机制
    §7.2 使企业成为实施主体
        7.2.1 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7.2.2 推动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并与国际接轨
        7.2.3 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7.3 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7.3.1 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7.3.2 实行环境信息公开
        7.3.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次
1 引言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疾病范围
    2.2 分类模型设计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2.4 模型程序编写
    2.5 模型验证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疾病类别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3.3 模型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模型性能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4.4 本研究创新点
    4.5 今后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变量名表
    附录二 SAS程序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老年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及分层护理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竹山县1990~1999年STD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D]. 林海涛. 云南大学, 2019(09)
  • [2]埃立克体病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现状[J]. 郑龙,刘增加.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8(05)
  • [3]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4]中国大陆溪蟹科淡水蟹分类、多样性分布和保护研究[D]. 楚克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5]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D]. 陈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 [6]温州市麻风病受累者生存状况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评价[D]. 陈向阳.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6)
  • [7]明清两湖疫灾: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与社会应对[D]. 金贤善(Kim hyunsun).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8]生态脆弱区矿业EEES耦合协同发展研究[D]. 付书科.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9]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10]老年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及分层护理模式构建[D]. 陈蕾. 辽宁医学院, 2013(05)

标签:;  ;  ;  ;  ;  

珠山县1990—1999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